首頁>Club>
25
回覆列表
  • 1 # 美遇商業美學

    魯肅是一介書生,且屬於繼承周瑜職位,善於陽謀並有道德底線,諸葛亮創業團隊軍師,求生欲強,所以陰謀+陽謀,江湖手段與奇謀良策並用,無所不用其極,可謂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 2 # 華爾茲的春天

    在三國時期的幾大謀士相輔之中,蜀漢無疑就是諸葛亮;而曹魏陣營中的人才非常多,但是在後期其實也是司馬懿一人獨擋一面;但是在東吳方面可能有人很少會去關注,其實跟劉備和曹操一樣,孫權身邊也有一個超一流的戰略家和外交家,他就是魯肅,只是因為他的性格謹厚、誠實,而被人忽略了。

    魯肅一生最大的功勞就是聯劉抗曹,而他的對手也是老朋友諸葛亮雖然做的事情比魯肅多得多,但是真正成功之處也是劉、孫聯盟抗曹。因為在三國時代,在當時的環境下,孫、劉如果不聯合那是必敗無疑,肯定會被曹操滅掉的,所以說沒有諸葛亮和魯肅這兩個人,就沒有三國曆史了。

    當然,相比起諸葛亮,魯肅對劉、孫聯合這個戰略似乎更加堅定,甚至是至死不渝,就連荊州被劉備佔著,三番五次找藉口不還,在周瑜想動用武力解決荊州時,還是魯肅站出來,阻止了事態的惡化。

    魯肅為什麼這樣呢,是他真的傻,不知道諸葛亮在忽悠他嗎?魯肅當然不傻,而是一種大智若愚,因為他在處理對外關係上具有戰略的眼光,他認為只有鞏固蜀、吳聯盟,東吳才能鼎足江東以圖天下,而吳、蜀之間的關係就像是唇齒,唇亡則齒寒。

    所以儘管孫、劉之間為爭荊州鬧得矛盾重重,但因為有魯肅在中間調停,雙方聯盟關係得以延續,曹操想復仇也找不到機會。

    不過魯肅的命太短了,諸葛亮也太貪心了,在荊州問題上,蜀漢一賴再賴,當魯肅死了之後,孫權可就沒有那個耐心。他終於用武力奪取了荊州,蜀、吳聯盟終告決裂。而在一邊虎視眈眈的曹魏終於找到了各個擊破的機會。

    從以上過程可以看出,諸葛亮賴著荊州確實是處處佔便宜,而孫權在魯肅死後出兵攻打荊州,也是很解氣。但是就國家戰略來說,不管諸葛亮還是孫權都不如魯肅。

    現在我們看三國曆史,在諸葛亮和魯肅的PK過程中,很多人以為諸葛亮才智過人,處處取勝;魯肅只是一個有點笨笨的老實人,次次吃虧,所以得出的結論是諸葛亮比魯肅強多了。

    表面看來,確實如此,諸葛亮雖然乖巧,在荊州問題上其實是狡詐,這樣對待朋友的結果是什麼呢?當然是加深矛盾,加深不信任感。他終於碰到了不顧後果的孫權,於是“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整個蜀漢就因為這一步棋最終落到無法挽回的敗境。可見,諸葛亮其實並不比魯肅強到哪裡去。

    當然,孫權雖然奪得了荊州,但直接導致劉備伐吳。吳國雖然在夷陵大敗劉備,但是從頭到尾折兵過半,也加速了自己滅國的速度。

  • 3 # 彩虹璃茉

    1.魯肅的為人

      魯肅的為人很淳樸、性格豪放,喜歡與人結交,而且他心存大志。他出生在東吳的富豪家庭,但卻有一顆悲天憫人之心,一直四處接濟窮人。

      後來周瑜缺糧,向他借糧,他也慷慨地把糧食給了周瑜。後來魯肅去逃難,遇到了周瑜,於是周瑜把魯肅引薦給了孫權。

      曹操佔領荊州後,威脅孫權,揚言要攻打東吳。孫權因此十分擔心,東吳的大臣們也建議投降曹操。只有魯肅不同意,向孫權分析了利害關係,並提出與劉備聯合抗曹操的策略。

      為了儘快促成此事,魯肅還主動去見劉備,因此他也見到了諸葛亮。他對諸葛亮說,自己和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是朋友,諸葛亮也就成了魯肅的朋友。

      諸葛亮聽了魯肅的建議後,感覺英雄所見略同,十分高興。於是劉備立即派諸葛亮出使東吳,以便促成兩家聯盟。

      魯肅對朋友一向大方康概,信任有加,自然他也會如此對待諸葛亮。所以魯肅的為人和性格,使得他必須信任諸葛亮,和諸葛亮配合好。

    2.諸葛亮的能力

      諸葛亮的能力毋庸置疑,他在隆中時就提出“三分天下”的構想。劉備聽了後,欣喜萬分,力邀諸葛亮出山。劉備對於諸葛亮的欣賞,相信大家在《三國演義》的電視劇中也看到了。

      諸葛亮還有兩個好宣傳員,水鏡先生和徐庶,他們大勢宣傳諸葛亮的能力和水平。再加上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與魯肅關係很好,諸葛瑾肯定會給魯肅介紹諸葛亮。

    所以魯肅在見劉備前對諸葛亮的能力也有所耳聞。諸葛亮在新野,博望坡的兩把火也證明了他的能力。諸葛亮來到柴桑後,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孫權,讓孫權決定聯劉抗曹。

      以上這些事都是魯肅親耳聽到,親眼看到的,魯肅當然相信諸葛亮的能力,肯定要配合諸葛亮完成既定目標。

      3.孫劉各自的利益

      魯肅配合諸葛亮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孫劉兩家有共同的敵人曹操,也有各自的利益。

      曹操佔了荊州後,要攻打東吳,這也威脅到了劉備。劉備正在著急時,魯肅來了,提出聯合抗曹的建議,對劉備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求之不得的事。

      只有這樣孫劉兩家才能都生存下來,為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礎。

      那麼如何聯合作戰呢?當然是派諸葛亮出使東吳,幫助東吳出主意。作為劉備的代表,諸葛亮肯定會盡心盡力幫助吳國,因為幫助吳國其實也是幫助劉備。

      兩家利益綁定了,魯肅還有什麼不放心呢?基於這一點,魯肅就放心大膽地讓諸葛亮幹,他全力配合諸葛亮,至少要使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魯肅為人豁達,有遠見,心胸也很寬廣,在周瑜的引薦下輔佐了孫權。曹操要攻打東吳,而孫權的實力不夠抵抗曹操,魯肅急中生智,請求聯劉抗曹。

      魯肅對盟友也十分友好。他基於兩家的利益和諸葛亮的能力,對諸葛亮十分推崇,完全配合諸葛亮的工作,使得最後在赤壁之戰大勝曹操,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從魯肅對諸葛亮的信任來看,魯肅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當自己能力有限時,就藉助他人的力量。當要啟用人才時,他會多方打聽此人的資訊,並親自考察此人,最後才決定是否信任此人。

      從魯肅身上我們可以學習到:在用人時,事先要做好對這個人的基本瞭解,然後加以考察,再決定是否用這個人。而且一旦決定用這個人,就不要再猶豫徘徊。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 4 # 知識小沙漏

    雖然魯肅和諸葛亮都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概念,都是先三分再統一,但其實仔細研究還是有區別的。

    首先,他們兩個人對“三分”的人就不一樣。魯肅的“三分”是指孫權,曹操,劉表;而諸葛亮的“三分”是孫權,曹操,劉備。

    兩個人的共同之處是地域的劃分都是一樣的,都是把天下化成了江東、中原和荊州三個部分,只不過諸葛亮把荊州的主人換成了劉備。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因為就當時的情況來看,魯肅提出三分思想的時候劉表坐擁荊州,而當時的劉備還只是個無名小輩。

    但是諸葛亮是為劉備出謀劃策的,那麼他提出三分的時候自然是要把劉備考慮進去,事實證明諸葛亮的考慮更有遠見。

    再者,兩個人的終極目標也是不一樣的。諸葛亮的目標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但是魯肅卻覺得漢室不可復興。

    諸葛亮一直以來都是以復興漢室的口號來輔佐劉備的,這個口號能夠贏得人心,而且也贏得了合法性。但是這個口號也有弊端,成為了諸葛亮本人以及蜀漢最沉重的包袱。

    兩個人三分的,另一個不同點在於統一的步驟不同。魯肅的規劃是先除掉劉表,再拿下益州,最後和曹操劃江而治,然後再一統中國,換句話說就是把三國變成南北朝。

    而諸葛亮的規劃是先取荊州,再取益州,這樣就能夠坐擁整個西方。然後等到時機成熟了,再北上,完成統一,也就是把三國變成東西漢。但兩個人都有相同的問題,就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所以在歷史當中他們兩個人都沒能成就霸業,最終被滅的都是自己。

  • 5 # 桃花源詩上莊

    魯肅是被低估的政治家戰略家,其才能可與諸葛亮等同。他也曾經提出三分天下的構想,吳蜀同盟功勞最大,赤壁之戰有功勞。可以後人瞭解不多。

  • 6 # 歷史趣聞008

    雖然魯肅和諸葛亮都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概念,都是先三分再統一,但其實仔細研究還是有區別的。

    首先,他們兩個人對“三分”的人就不一樣。魯肅的“三分”是指孫權,曹操,劉表;而諸葛亮的“三分”是孫權,曹操,劉備。

    兩個人的共同之處是地域的劃分都是一樣的,都是把天下化成了江東、中原和荊州三個部分,只不過諸葛亮把荊州的主人換成了劉備。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因為就當時的情況來看,魯肅提出三分思想的時候劉表坐擁荊州,而當時的劉備還只是個無名小輩。

    但是諸葛亮是為劉備出謀劃策的,那麼他提出三分的時候自然是要把劉備考慮進去,事實證明諸葛亮的考慮更有遠見。

    兩個人三分的,另一個不同點在於統一的步驟不同。魯肅的規劃是先除掉劉表,再拿下益州,最後和曹操劃江而治,然後再一統中國,換句話說就是把三國變成南北朝。

    而諸葛亮的規劃是先取荊州,再取益州,這樣就能夠坐擁整個西方。然後等到時機成熟了,再北上,完成統一,也就是把三國變成東西漢。但兩個人都有相同的問題,就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所以在歷史當中他們兩個人都沒能成就霸業,最終被滅的都是自己

    個人能力伏路把關饒子敬,臨江水戰有周郎

    諸葛亮,未出茅廬三分天下,有經天緯地之才,亮猶如浩瀚之月,

  • 7 # 夏日在古城聽雨聲

    魯肅與諸葛亮的不同點有:

    一、出身不同

    只知道諸葛亮出山前是個孤兒,隨叔父諸葛玄長大。後來隨叔父來到了荊州,住在隆中。在隆中,諸葛亮過著簡單的耕讀生活。

    而魯肅,幼年失父,在祖母和母親的撫養下成人。史書說他“家富於財”,家裡可能是大地主,非常有錢。

    二、所屬陣營不同

    諸葛亮在蜀國效力,魯肅在吳國效力。

    魯肅與諸葛亮的相同點有:

    一、都有《隆中對》的策略

    魯肅曾對孫權說:“曹操的勢力很大,一時半會兒也除不掉,那麼您現在應該怎麼辦呢?”

    “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一旦北方有事,你就西進滅掉黃祖,進攻益州,和曹操隔江相峙。那時劃,您就可以建號稱帝,尋找機會統一中國。

    這番謀劃,儼然是江東版的《隆中對》,而且提出得比諸葛亮還早幾年。魯肅,誰說你鼠目寸光了!

    二、都是傑出的外交家

    魯肅是三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績是倡導、促成並終身不移地竭力維護孫劉聯盟,迫使曹軍不敢南征,讓三足鼎立之勢能夠形成。

    這些都充分顯示魯肅的軍事才能和聰明才智。陳壽在《三國志》中稱讚魯肅任職荊州時“威恩大行”,他和諸葛亮一樣,都是三國時代最有眼光的傑出外交家之一。

    三、都是站得高,看得遠的戰略家。

    在曹、劉、孫三足鼎立的局勢中,唯有魯肅和諸葛亮始終不渝地堅持孫劉聯盟。因為他們看到了聯盟的維持與鞏固,這關係到孫劉生死存亡的長遠利蓋。

    魯肅死後,孫權派呂蒙襲取荊州,孫劉聯盟完全破裂,而吳、蜀也最終被各個擊破,隨之滅亡。

    魯肅一生的活動,證明了他是江東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之一。他和諸葛亮一樣,稱得上是戰略家。

  • 8 # 沉睡的天堂

    雖然魯肅和諸葛亮都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概念,都是先三分再統一,但其實仔細研究還是有區別的。

    首先,他們兩個人對“三分”的人就不一樣。魯肅的“三分”是指孫權,曹操,劉表;而諸葛亮的“三分”是孫權,曹操,劉備。

    兩個人的共同之處是地域的劃分都是一樣的,都是把天下化成了江東、中原和荊州三個部分,只不過諸葛亮把荊州的主人換成了劉備。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因為就當時的情況來看,魯肅提出三分思想的時候劉表坐擁荊州,而當時的劉備還只是個無名小輩。

    但是諸葛亮是為劉備出謀劃策的,那麼他提出三分的時候自然是要把劉備考慮進去,事實證明諸葛亮的考慮更有遠見。

    再者,兩個人的終極目標也是不一樣的。諸葛亮的目標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但是魯肅卻覺得漢室不可復興。

    諸葛亮一直以來都是以復興漢室的口號來輔佐劉備的,這個口號能夠贏得人心,而且也贏得了合法性。但是這個口號也有弊端,成為了諸葛亮本人以及蜀漢最沉重的包袱。

    兩個人三分的,另一個不同點在於統一的步驟不同。魯肅的規劃是先除掉劉表,再拿下益州,最後和曹操劃江而治,然後再一統中國,換句話說就是把三國變成南北朝。

    而諸葛亮的規劃是先取荊州,再取益州,這樣就能夠坐擁整個西方。然後等到時機成熟了,再北上,完成統一,也就是把三國變成東西漢。

    但兩個人都有相同的問題,就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所以在歷史當中他們兩個人都沒能成就霸業,最終被滅的都是自己。

  • 9 # 白龍赤子

    魯肅和諸葛亮都是東漢末年了不起的人物,都進了各自政權的高層領導中心。他們的行為對於當時的局勢有著重要的影響,比如他們一起參與的赤壁之戰,讓曹操大敗,改變了這一時期的政治走向,曹操再想統一全國,那就是天方夜譚了。這樣重要的兩位歷史人物,他們的身上又有著哪些不同呢?

    出身不同

    諸葛亮出身於官宦之家,他是漢代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人,他的父親諸葛珪曾做過漢代地方重要官員郡丞。諸葛珪的壽命並不長,在諸葛亮年幼的時候就去世了。但是,諸葛亮還有其他的“靠山”,他的叔父諸葛玄曾任豫章太守,是當時的封疆大吏。可見,諸葛亮家族是有實力的。

    與此相比,魯肅就不同了,他出身於一個普通的小康之家,沒有任何的官宦背景。但是魯肅家裡面很有錢,並且他還是一個樂善好施、廣交朋友的人,這為他以後的從政之路鋪平了道路。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

    出道路線不同

    說起諸葛亮的出道,“三顧茅廬”是不可不談的,在史書中有明確的記載:“凡三往,乃見。”,能受到這麼高的禮遇,註定了諸葛亮後半生的不平凡。同時,諸葛亮也沒有愧對劉備的“三顧”。比起諸葛亮,魯肅的出道就很一般了,他最初和周瑜關係很好,而此時孫策已經去世,孫權手下人才不多。巧合的是,這時的孫權正好在距離魯肅家不遠的地方,於是周瑜將魯肅推薦給了孫權,兩人一見如故,迎來了各自的人生巔峰。

    (三顧茅廬)

    抱負不同

    三國的領導者,孫權可能是抱負最小的一個,或許是實力的不夠!與孫權一樣,魯肅心裡面也沒有什麼匡扶漢室、統一天下的偉大抱負,他只想輔佐好孫權,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說白了,比起曹操、諸葛亮等人,孫權和魯肅是更容易滿足的人。從以後的歷史走向來看,沒有巨大的抱負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蜀漢的滅亡與諸葛亮的北伐有著重要的關係,諸葛亮負有很大的責任,而魯肅幾乎沒有讓後人詬病的地方。

    (電視劇《三國》中的魯肅)

    結語

    諸葛亮和魯肅都提出過“三分天下”的宏偉戰略,這在東漢末年的歷史上是值得一提的,他們都是那個時期的牛人。他們的共同點有很多,但不同點也有。查閱資料後發現,他們的出身、出道路線和抱負有著明顯的不同。

  • 10 # 京華新媒體

    姓氏不同

    諸葛亮,姓諸葛,名亮。諸葛是複姓。就像司馬懿姓司馬一個道理。

    魯肅,姓魯名肅。魯是單姓。

    輔佐的物件不同

    諸葛亮輔佐的劉備和劉禪,時間比較長。魯肅輔佐的是孫權。

    職務不同

    諸葛亮是丞相,可開府治事,總理全國事務。劉禪時期,基本都是諸葛亮說了算。

    魯肅是大都督,只有部分兵權。聽命於孫權。

    出身不同

    諸葛亮出身宦官世家。祖上諸葛豐當過西漢的司隸校尉。躬耕於南陽,是個種地的讀書人。

    魯肅出身士族,是個做生意的讀書人人。

    政治抱負不同

    諸葛亮一心想著光復漢室。六出祁山,最後累死在五丈原。

    魯肅一心想著三分天下有孫權的一份。到死都想把荊州從關羽那裡搶回來。

    文治武功不同

    文采,謀略和治理國家方面,諸葛亮遠勝魯肅。但是魯肅不僅書讀的多,而且還會騎射 。諸葛亮不會武功,愛坐小推車。

    其他不同

    諸葛亮會造木牛流馬,上通天文,下曉地理,奇門遁甲,樣樣精通。

    魯肅以上都不會。他是一個忠厚長者,積極維護孫劉聯盟。即使帶兵和呂蒙搶了長沙等三個郡,還能跟關羽和劉備理直氣壯的講有借有還的大道理。

  • 11 # 瞪大貓眼看世界

    (1)對漢室前途的判斷不同。

    諸葛亮認為“漢室可興”,併為此政治理想奮鬥終生,所以諸葛亮高尚。魯肅則認為“漢室不可復興”,這說明魯肅明於時勢,所以高明。

    (2)對曹操的態度相同。

    諸葛亮、魯肅都認為曹操是最主要最強大的敵人(諸葛亮: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魯肅:曹操不可卒除)。

    (3)對荊州重要戰略地位的認識相同。

    諸葛亮、魯肅都認為荊州既有長江水路使其東西交通便利(諸葛亮:東連吳會,西通巴、蜀),又有河流湖泊和山地丘陵阻礙南北交通(魯肅:外帶江漢,內阻山陵)。這種地理特點非常適合自身東西方向對外擴張(魯肅: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和向北對抗強敵曹操(諸葛亮:保其巖阻)。同時荊州又地域廣闊(魯肅:萬里)、土壤肥沃(魯肅:沃野)、水源豐富、人口眾多、物產富饒(魯肅:士民殷富)。因此,荊州成為左右中國時局的戰略樞紐(諸葛亮:此用武之國。魯肅:此帝王之資),孫權(魯肅)、劉備(諸葛亮),包括曹操必然會對荊州展開激烈地爭奪。漢末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除官渡之戰外,赤壁之戰(曹操同孫權、劉備)和夷陵之戰(劉備同孫權)都是為爭奪荊州而戰。孫權、劉備、曹操三分天下,就是從三分荊州開始的。

    但孫權、劉備在爭奪荊州同時,又都面臨大敵曹操,所以孫劉在荊州問題上又會有一定的妥協。如孫權、劉備曾為爭奪荊州即將開戰,曹操趁機進攻漢中。劉備由於後方受到威脅,便向孫權妥協,以湘水為界,兩家瓜分了荊州。

    (4)對未來政治格局的預測相同。

    諸葛亮、魯肅都認為能夠統一(諸葛亮:漢室可興。魯肅:此高帝之業),但二人都認為會由自己來完成統一。

    (5)最終戰略目標不同。諸葛亮、魯肅都認識到自己的力量比較弱小,所以統一大業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分階段進行。巧合的是,二人奪取天下的戰略都分三步走,只是具體操作不同。

    諸葛亮的戰略三步走是:①奪取荊州、益州(跨有荊、益),建立三足鼎立格局。②聯合孫權(外結好孫權),伺機北伐曹操(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③終極目標是劉備統一中國,復興漢朝統治(漢室可興)。即先三分後一統。

    而魯肅的戰略三步走則是:①鞏固江東(鼎足江東),尋找戰機(以觀天下之釁)。②在適當的時機(乘北方多務)奪取荊州(剿除黃祖,進伐劉表),再奪取益州,完全佔據長江流域(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與曹操南北對峙。③終極目標是孫權稱帝建國(建號帝王)並統一中國(高帝之業),取代漢室。即先劃江而治後一統。

    (6)對盟友的預見性不同。

    諸葛亮早就把孫權當作盟友(外結好孫權),魯肅最初則沒考慮過盟友。直到劉表死後,曹操佔據荊州,魯肅才調整戰略,聯合劉備對抗曹操。這是諸葛亮比魯肅高明之處。

  • 12 # 尼古拉斯奇異果

    “三分天下”最早的提出者,其實並不是諸葛亮,而是魯肅,很多人知道諸葛亮在《隆中對》裡面提出三分天下的策略,但其實在諸葛亮之前,東吳的魯肅早已經提出來了類似的說法。既然同樣都是三分天下,那肯定要放在一起說一說了,魯肅和諸葛亮關於三分天下的策略,究竟兩者之間有什麼不同之處,又是哪一個相比之下更容易實現呢?

    隆中對的三分天下和魯肅的三分天下,有哪些不同?

    1.魯肅的榻上策

    榻上策是魯肅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時,與孫權合榻對飲時,對孫權提出了與諸葛亮的隆中對(發生於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相似的治國對策。由於其是在榻(一種狹長而較矮的床形坐具)上進行的對話,因此得名。

    與隆中對類似,該對話後來也成為東吳的治國方針。在此對話中的同時,曹操正和袁紹進行官渡之戰,勝敗未分,而魯肅卻能在當時就看出北方的敵人將只會有曹操,之後依其計略,雖然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第三次西伐黃祖(荊州牧劉表之部下,同時也是江夏太守)時,消滅了黃祖,但孫權僅能佔領江夏南部,因為劉表的長子劉琦仍能及時到達江夏守衛江北江夏。

    之後,劉表病重身亡,他的兒子和繼承人劉琮投降曹操。故東吳在企圖攻佔荊州,據有全長江流域之前,曹操就搶先南下進攻佔有荊州,進而據有在長江上游的江陵,於是魯肅改而主張聯合不久之前投靠劉表的劉備,抵抗南下的曹操。在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之後,曹操方面的勢力仍然很大,故魯肅主張借荊州給劉備,多樹曹操之敵。終其魯肅在世之時,他一直努力維持孫劉兩家聯合抗曹,聯劉抗曹是當時東吳的治國方針。這實際上確定了三分天下的基本態勢。【曹操孫權劉備】

    隆中對的三分天下和魯肅的三分天下,有哪些不同?

    2.諸葛亮的隆中對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朝政腐敗,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都極為尖銳,終於在公元184年爆發了全國規模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黃巾農民起義軍失敗後,地主階級加重剝削農民,政治異常黑暗,地方豪強的武裝割據一方,這就形成了長達十年之久的軍閥混戰。在割據混戰的初期,曹操佔據兗州、豫州(山東南部、河南),袁紹佔據冀、青、並、幽四州(河北省、遼寧省、山東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劉表佔據荊州(湖北、湖南省),孫策佔據江東(長江下游),劉焉、劉璋父子佔據益州(四川)。劉備先後依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後來又到荊州投靠劉表,企圖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復漢室”的名義,廣攬人才,稱雄天下。

    公元207年,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劉備前往隆中,三顧諸葛亮草廬之中,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裡接待劉備,並分析了天下形勢。後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這篇《隆中對》就是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當時縱談天下大事的一段記載。

    隆中對的三分天下和魯肅的三分天下,有哪些不同?

    3.兩者有何不同

    魯肅《榻上策》所謂的三分天下是以曹操、孫權、劉表為三方,這裡面有一個人很重要,就是擁有荊州九郡的劉表,其實當時劉表擁有的實際並不在孫權之下,而之所以將劉表作為三分之一,是因為當時最大的敵人是曹操,只有透過聯合劉表才能抗衡曹操,這是魯肅三分天下首要目的,聯劉抗曹求生存。

    魯肅的第二個目的就是求發展,佔領益州。但其實第二個目的最難實現,因為攻佔益州需要借道荊州,其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假設佔領了益州,那魯肅的大迂迴戰略就完成了,實現了對荊州的包圍,就可以實現他的第三個目的----佔領荊州。

    荊州在三國曆史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而對於東吳來說佔領荊州有兩個重要意義。第一,只有控制荊州,東吳才有正真意義上的地理優勢,荊州一失東吳的水軍就失去了優勢,而且敵人如果有水軍順江而下,那建康危已;第二,荊州是進攻曹魏的橋頭堡,曹魏定都許昌,靠近荊州太近,從襄樊進攻許昌對許昌的危險太大了,所有才有了關羽水淹七軍後曹操要遷都的打算,如果孫權佔領了荊州全境,就可以佔據對曹魏的主動,為將來爭奪天下創造優勢。

    所以魯肅的三分天下是一個過度戰略,其最終的目的是二分天下,幹掉劉表、劉璋後與曹魏爭奪天下。

    隆中對的三分天下和魯肅的三分天下,有哪些不同?

    而諸葛亮的《隆中對》是標準的三分天下,除曹操的勢大不可針鋒外,對孫權也是隻可為外援,不可奪取。而在《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中,佔據益州和荊州後,就延續高祖出漢中的策略,大軍出漢中進行的是北伐,沿著當年高祖的路線與曹魏爭鋒。

    諸葛亮的戰略核心是模仿劉邦楚漢之爭的戰略。其最大的問題是,當年劉邦出漢中時,北方各諸侯分立,可以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而三國時期統一北方的曹魏擁有的力量太過於強大,益州一州的力量根本不是對手。所以諸葛亮的策略中加入了荊州分兵的策略,以期能給曹魏首都巨大壓力,只可惜荊州一失之後,北伐中原只能作為緩解政治衝突的附庸了。

    魯肅的戰略核心是二分天下,北伐中原。這個戰略是具有超前意識,因為在以前的歷史中,沒有南方打北方的北伐之戰,並且魯肅很具有戰略的注意到荊州的重要性,後面的歷史可以發展,沒有荊州、江淮一線的北伐基本都是失敗的北伐,而北伐的突破口基本都在荊州區域。可惜的是劉備集團的橫空出世,以及魯肅戰略的第二部攻佔益州的確困難,想要最終實現的二分天下目標成為了泡影。

    魯肅與諸葛亮的計謀之所以都是三分天下,而不是二分天下,是由兩人根據天下的形勢,再結合自已的謀略作出的規劃,不是想幾分就幾分的,是有依據的。從大局上來說,魯肅和諸葛亮的三分天下,都是過度階段,是為了抵抗曹操的無奈之舉,但是其最終目的都是一統天下,說明大一統的思想觀念已經深入人心,這就形成了今天的大中華。

    隆中對的三分天下和魯肅的三分天下,有哪些不同?

    雖然魯肅和諸葛亮都主張“先三分,再一統”,但是二者是有區別的,魯肅的三分則是:孫權、曹操、劉表;而諸葛亮的三分是:孫權、曹操、劉備。其實就地域而言,魯肅和諸葛亮的想法完全一致,都是把天下分為江東、中原和荊州,只是諸葛亮把荊州主由劉表換成了劉備。這個也很符合各自的歷史條件,很好理解,因為魯肅提出“三分”思想的時候,劉表坐擁荊州之地,而劉備還是個無名小輩。而諸葛亮是為劉備出謀劃策,自然要把劉備考慮進去了。單從只一點看,後面的史實證明,諸葛亮更有遠見。

    除了三分的主體不同,魯肅和諸葛亮的“隆中對”最大的不同則顯現出了魯肅的更勝一籌。我們知道,諸葛亮的終極目標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但魯肅很早就看出了“漢室不可復興”。諸葛亮是打著“復興漢室”的口號輔佐劉備的,這個口號一方面為劉備集團贏得了人心和所謂的“合法性”,但是也是這個口號成了蜀漢乃至諸葛亮本人最沉重的政治包袱。

    第三點不同是在於統一的步驟,魯肅的規劃是先滅劉表,再取益州,然後和曹操劃江而治,最後再統一中國,也就是先把三國變成“南北朝”。而諸葛亮的規劃是先取荊州,再佔益州,坐擁西方,然後再待時機北上、東進,完成統一,也就是先把三國變成“東西漢”。但是魯肅和諸葛亮都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對手,歷史真實中,最後被滅的是他們自己。

  • 13 # 南疆平凡人

    一是魯肅看似平凡,實則蘊含實力,不易顯山露水!諸葛亮則是鋒芒畢露,才氣大顯!二是魯肅穩重而不惹人,諸葛亮則較張揚,易於得罪人。三是魯肅則是落腳於輔助好自己的君主,諸葛亮則是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楊家將祖籍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