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明朝那麼多名臣名將,即便不算被老朱殺的,有幾個善終的?其中不乏為大明朝立大功被萬民所敬仰名垂千古的。 縱觀整個大明群臣史,管你好人壞人,忠良邪惡,你方唱罷我登場,我把你幹掉我上位,斗的真是不亦樂乎。 整個明朝歷史簡直就是大臣們耍陰謀玩詭計明爭暗鬥的歷史,一個踩著一個,任你是怎樣的忠臣能將任你曾經是多麼的顯赫風光任你曾經把權謀之術玩的怎樣的爐火純青最終還是會敗給權謀這兩個字,甚至多數都是身敗名裂不得好死,真正是後浪把前浪拍在沙灘上啊!
12
回覆列表
  • 1 # 賞與罰

    歷史上帝王為了他們的家族能夠長期享受榮華富貴,特別是帝王之平衡術。無論是忠臣還是奸臣,帝王都會在他們之間玩平衡,這樣做的目的,就可以利益最大化。如果有一方不符合他的利益,貶官,殺頭,抄家在所不惜,帝王考慮的是他的江山,至於官員們都是他們的棋子。所以在古代,在明朝當公務員可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

  • 2 # 競彩之路

    1,古代帝王一般都是世襲制度,為了給自己後人掃除障礙。2,不排除有很多的功臣都是功高蓋主,並且還居功自傲,哪個帝王可以忍受這些,何況朝廷一些心懷鬼胎的大臣。3,跟很多功臣自己的為人處事息息相關,高調,太他媽高調了。

  • 3 # 今天說點什麼好呢

    這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出身有一定的關係,朱元璋原名朱重八,自小貧困潦倒顛沛流離,小時候為地主家放牛,一直處在社會的底層,飢寒交迫,5歲時家鄉發生旱災,緊接著又發生了瘟疫蝗災,父母兄弟先後去世,沒有地方埋葬親人也沒有錢買棺材,好心人鄰居給了他們一塊墳地,朱元璋和倖存的二哥才得以簡單埋葬親人。之後為了謀生,朱元璋不得不和二哥、侄兒分道揚鑣,他剃髮進入皇覺寺,但在寺廟的生活也並不好,在寺裡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還要被老和尚訓斥,這樣長到17歲,由於當地饑荒,他只得離開寺廟託缽流浪,邊走邊乞討,三年流浪後再次回到皇覺寺,後來二十五歲的朱元璋加入郭子興的起義軍紅巾軍,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終榮登大寶建立了明朝。

    回顧朱元璋的一生不難發現早年經歷對他的深刻影響,因為出生貧苦,所以無論是治軍還是治世,他都非常在意百姓,也就是民心,非常厭惡貪官汙吏,所以明朝對貪官的處罰十分嚴苛,這是因為身為皇帝的朱元璋還保留了底層勞苦人民的思想,還未能實現上層統治者身份的完全轉變,不懂得水至清則無魚,一個朝廷需要正直清廉的大臣也需要一些有瑕疵但有能力的大臣。

    也正是因為他出身底層,透過造反登上皇位,所以十分提防別人造反奪他的權,為了穩固朱氏江山,他晚年不惜屢次發動大獄,誅殺功臣宿將,以圖謀不軌之名誅殺丞相胡惟庸,屠滅三族,連坐其黨羽,誅戮了一萬五千多人,這個案子繼續發酵,延續了十年之久,前後被殺了幾十家王公貴族,多達三萬餘人。

    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歸結於他早年的階層出身對他的影響,也奠定了朱氏江山的基石底色。

    一切的殺戮只為了權勢利祿。

  • 4 # 俗世靜心

    這就好比現在你和很多好兄弟一起不分你我他,成立了一個大集團,你是董事長,你快死了,老婆小三都很多,你兄弟也都很熟悉她們,孩子還小,你咋辦?都先給丫弄死好讓孩子繼承財產!

  • 5 # 有爭議的歷史

    這個問題有很明顯的偏頗及傾向性,明顯放大化了明朝在這個問題上的表現。事實上,歷朝歷代這種現象並不鮮見,甚至有些朝代更為殘酷,而人們卻視而不見,有意選擇性遺忘罷了。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極為特殊的一個朝代,作為最後一個漢人大一統政權,在漢文明存亡及傳承上起了不可磨滅的作用,這點才是它最大的歷史性貢獻。鑑於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貧民身份及取代蒙元,恢復中華的特殊背景環境下,在治國上有著不同的理念。

    亂世用重典,才能迅速穩定發展

    在推翻蒙元的基礎上,重新恢復漢官之威儀,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亂世之秋,必須用重典才能迅速穩定並開創新局面。封建王朝畢竟是家天下,一切均以保障皇位繼承安全為出發點,出身貧農的朱元璋並沒有一個很好的前提基礎,這樣一個帝王為穩固皇位必須剷除一切不利因素。

    這是可以理解的,朝堂勢力不能有效掌控將會造成動亂,其產生的深遠影響其實對新生王朝的百姓也沒有任何好處。在帝王剷除一些失控勢力的同時,也要看到所產生的一些積極方面,比如朱元璋時期官員貪腐較少,出了不少清廉能幹的官員,明朝三分之一的循吏出自洪武朝。

    部分名臣能將不能擺正位置,超越底線

    部分名臣能將功成名就不能擺正心態,開始驕橫跋扈,以至於做出超越底線的事情,要麼是威脅的皇權,要麼是損害了王朝的整體利益,挖政權的牆角,這些毫無疑問將被誅殺。

    當新生朝廷渡過危機期,步入穩定發展時期,作為手握兵權的大將就應該考慮思退的問題,朱元璋也曾以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試探過,可幾乎沒人鳥他。湯和等少數人是還有點政治智商的,所以也就那幾個人得以安享晚年。

    帝王統治本身就注重權術應用,強調權利平衡分配,相互制約監督。一個理想甚至穩固的朝局就應如此,這不是明朝獨有的現象,歷朝歷代皆是如此。

    忠良邪惡並非界限明確,因時因勢而異

    黃河長江皆是水,都灌溉了兩岸數省萬畝田地。所謂的忠良邪惡也沒有明顯的界限,胡惟庸作為宰相時,工作效率很高也幹了不少事情,當與朱元璋去宰相的想法有衝突時,便也成了犧牲品。

    于謙、張居正之流,當然是名臣能將,確也會忽略或者甚至是默許某些致命錯誤。于謙在力挽狂瀾之後,也為了確保權利而預設放縱朱祁鈺廢了皇太子朱見深,眼睜睜看著篡位。

    被認為奸臣的嚴嵩,也曾撐起了嘉靖一朝的一片天,為其遮風擋雨。忠良邪惡沒有一成不變的,因時因勢而異,當與皇權及整個王朝集團利益衝突的時候,便要被人幹掉或者犧牲掉,身敗名裂除了明顯的大是大非外,亦不過是人云亦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一廂情願罷了。

    封建王朝,有兩個對立面,廣大被奴役百姓與以皇帝為首的文武官僚專政統治集團,而統治集團內部皇權與文武官僚集團是衝突對立的,此消彼長,隨之而來皇權也亦強亦弱。

  • 6 # 情感女王劉教主

    一朝功成萬骨虧,自古以來最是帝王無情人,王侯將相自古以來莫不如此。在開始創業的時候,大家都是同心同德,齊心合力,同甘苦共患難稱兄道弟,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好不熱鬧,好不快意。為了夢想目標而奮鬥共同前行共同擊殺敵人,兄弟情義深似海,拼殺也是驍勇善戰絕無後顧之憂,只想如何攻克目標如何擊敗敵人,從來沒想過將來有一天兄弟會自相殘殺。

    一旦攻下目標到達目的啦,功成名就啦,那麼就要開始享受榮華富貴啦,卻不知死期也就快到了。能做主人的能做頭目的自有過人的本領所在,一旦按功行賞,他就會想著你是不是有朝一日會反,他就對你有所戒備,開始想方設法的要整你了。對主人皇帝來說,才不管你什麼兄弟之情,才不會管你之前的豐功偉績,想的只是如何的鞏固自己的江山地盤。心裡在盤算著怎麼樣來保護自己,為了保住自己所有的一切,那麼一起出生的兄弟們就必須統統消失。

    而對於部下來說,想起曾經是兄弟哥們,以為還是以前的那種關係,殊不知身份早就發生了轉變,以前是兄弟哥們兒大家同級共同奮戰,現在是君臣關係,沒有認清自己的身份地位,行為不收起鋒芒最終被滅殺。終究來說都是各自的立場不同,所以處事方式不同,人那要是懂得功成名退,激流勇退,那樣也是最好。

    浴血奮戰經歷千百次殺出一條血路,江山地盤剛剛打出來,還沒等來得及享受富富貴榮華快樂日子卻要被斬殺,生命走到盡頭,是不是殘忍悲哀?歷史滾滾長河自古以來如此,只能同患難,不能共享福,人性都是自私的,變態的,無情的,都是為了自己的,這就是所謂的人性吧,因為你有能力本事啊,因為你有豐功偉績呀,因為怕你傷到他的位置侵犯到他的利益呀,所以自然要將你弄死,無情帝王家!

  • 7 # 東白啟明

    作為後世人,現在來看老朱大肆誅殺功臣這件事,無非是為了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老朱家手裡。這也是歷朝歷代開國皇帝為了鞏固皇權慣用的伎倆。當然也有例外,如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事。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對於朱元璋這樣一位從討飯的小和尚到最後成為大明開國皇帝的人來說,嚐盡了人間酸甜苦辣,歷經了艱難險阻,最後的成功確實來之不易。他也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地位和權力。因此,他對於敢於威脅到他權力的人和事,那怕是一些苗頭,他都會毫不留情地打壓下去。明朝建立初期,老朱為了皇權就操碎了心,誅殺胡惟庸,結束千年的相權制度,把權利獨攬於自己一身,又設錦衣衛,內書房等各種制度輔佐皇權。據 《明史》記載,從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之間,他幾乎把軍隊中勇武剛強之將和明初的開國功臣屠戮殆盡。其株連之廣,手段之烈,可謂亙古未有。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於權力的貪婪已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而最讓我為之長嘆的是明初四大案之一:明洪武帝朱元璋誅殺大將藍玉,繼而大肆株連殺戮功臣宿將的歷史事件。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朱元璋為加強集權藉口涼國公藍玉欲圖謀反,不僅誅殺藍玉一門,連傅友德、馮勝、王弼等公侯在內,一律牽連,殺戮者逾1.5萬人。藍玉是為大明朝的建立有過大功的人,他有謀略,勇敢善戰,屢立戰功。於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北元職官體系而名震天下。官拜大將軍,封涼國公。

    但在朱元璋的眼裡,明朝開國的悍將猶如烈馬,不適合自己的後代駕馭,國家平亂之後,需要治世的文臣,不需要驕傲而難以馴服的悍將。為了將自己打下來的江山一代又一代傳下去,老朱不惜製造冤假錯案,甚至矯枉過正,抱著寧可錯殺一千甚至一萬,也不放過一個的決心,痛下殺手。朱元彰不僅要了藍玉的命,還將他剝皮實草,夷滅三族。為了以儆效尤,老朱又讓人帶著藍玉的人皮巡展天下,恐嚇各地官員和親王。可憐一代悍將,只會打仗,卻看不清和平世道下的形勢,最終丟了性命。從這件事上,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什麼人,得意時不要忘形,失意時不要失志,這才是長久之道、立身之本。

  • 8 # AA大好人

    對於一個帝王來說,沒有忠臣和姦臣之分,如果整個朝野中,都是所謂的忠臣,貪贓枉法就沒有了嗎?所以,符合皇帝的利益就是忠臣,縱觀整個明朝,朋黨之爭,貫穿始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