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漁者靈魂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如果魚在水面上浮,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對於這個問題,魚的種類不一樣。,垂釣時候的經驗也會不一樣,但是魚情上浮,一般就會出現在黑坑作釣中,因為黑坑裡面的魚密度高,且水面積小,很容易造成魚上浮的情況。野釣就不容易出現這種情況,最多也就一兩條魚在水面來回跳。

    大部分黑坑主要垂釣的是鯉魚,今天我們就拿鯉魚來講,魚為什麼上浮,不同情況的上浮該如何垂釣。

    一、黑坑魚上浮的因素:

    黑坑鯉魚上浮是經常出現的魚情,有很多原因可以造成黑坑鯉魚上浮,但是不同情況的上浮,我們垂釣的方法還是有所區別,找到魚上浮的原因,才能找到應對的方法。

    1、缺氧:黑坑鯉魚上浮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就是缺氧,只要黑坑鯉魚缺氧就一定會上浮,一般的黑坑面積都不算大,裡面的魚密度高,水中含氧量不夠,魚只能上浮至水面。

    2、水溫差:是水溫差,並不是溫度溫差,水溫差我們在黑坑中也會碰到,但是一般情況下溫差不會懸殊太大,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有新水注入黑坑的時候,水面溫度與水底溫度懸殊太大,就會造成魚上浮,一般會出現在有泉眼的黑坑,或者是老闆在放魚之前忘黑坑之中注入井水,這樣水底的溫度低,水面的溫度高,魚就會離開水底,上浮至水面。

    3、受傷的魚:這種情況也很常見,現在這個季節已經到了比較小的黑坑放的都是回鍋魚的時候了,回鍋魚是指被垂釣過一次或者幾次的魚,一般都會是國內一些大型的黑坑放進去的魚,被釣出來再回收,然後在拉到小黑坑中當生口魚放,回鍋魚的魚口也不確定,有時候魚口很好,但十魚受傷嚴重,放進去的魚活性不高,就會造成魚上浮,並且是不吃食的狀態。

    4、水底有異物:水底有異物可以理解為醬層臭底或者是有人把能嚇走魚的東西扔進水底了,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我們說的“老頭樂”黑坑之中,由於長時間不清黑坑,每次垂釣的餌料魚消化不完,殘留的餌料就會在水底發酵、變質,造成黑坑臭死的情況,魚在這種情況下一般都會離底。再由就是我們常說的“臭蛋”一類的異物,這些異物可以把我點的魚全部趕走,讓魚產生警惕、害怕,也可以說魚厭惡這一類的異物。

    二、如何解決這種魚情:

    碰到上浮的魚情只有三種試探魚口的方法,並不是所有的黑坑上浮的魚都沒辦法釣,也不是所有的黑坑上浮的魚都能垂釣,這個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如何垂釣。

    1、嘗試性用餌料壓魚,我們把我們的散炮開成溼散,上餌的時候用力的捏一下,讓餌料到半水一下霧化,散炮需要捏在下鉤,嘗試性的釣個十多竿,看一下魚是否能追著餌料往水底走,如果能跟著餌料走,那麼這場黑坑魚還可以垂釣,如果魚不追餌料,那就不用考慮別的了。

    2、嘗試性釣浮,黑坑鯉魚雖然是很少能釣浮的,但是如果有在這種魚情,就可以嘗試性的釣浮試一下,釣浮並不是打行程,我們需要把浮漂往下推,並不用重新調漂。釣的深度大約半米,當我們上餌拋竿後,如果在浮漂全部入水之前沒有口,我們就提竿換餌料,就這樣拋十多竿,如果沒口也就沒有什麼辦法了。

    3、收拾釣具回家,當垂釣的時候魚全部在水面,並且是全塘的釣友都沒有口的時候,就不用考慮釣技釣法之類的了,全都沒有魚口了,就算再好的釣技釣法碰到魚不吃食的情況,都沒有一點用,還不如早點回家。

    總結:

    黑坑鯉魚上浮,在全塘釣友都不中魚的情況下,就早點收拾東西回家,魚不吃食,誰也沒有辦法。當別的釣友中魚,你卻不中的情況下,嘗試改變一下釣技釣法,沒有效果就改變餌料狀態,再沒有魚口就換釣位,還是沒有魚口的情況下也可以回家,早點休息了。

  • 2 # 人間漁樂

    夏天魚容易上浮,特別是小河溝或者大水面的淺水處。夏日清晨,有時候水面上會有密密麻麻的一層,但是釣友們,這魚看看就好,釣卻是很難釣到。它們幾乎都是處於缺氧狀態,出於保命的原因,才浮頭出水的。

    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下面我簡要地談幾點看法。

    主要論述:

    • 魚在什麼情況下上浮

    • 上浮的魚該這麼釣

    • 總結和建議

    一、魚在什麼情況下浮頭

    魚浮頭出水有四種情況:

    1、因為缺氧。2、因為溫差。3、因為水太混。4、被毒而受傷。

    1、缺氧

    在夏天或者初秋小河之中這種現象尤為普遍,魚類無法下潛,其中以小魚居多,因為它們的耐氧能力不如大魚。

    一般情況下的小河中,餐條是最不耐氧,一有缺氧的現象,它最先浮出水面,甚至在溫度較高的天氣裡成天在水面遊弋。夏天淺水處的石頭下,往往有小魚聚集水邊,這也是缺氧引起的。到了一定程度,小鯽魚,鯉魚也會浮出水面。大鯽魚的耐氧能力強,一般不會輕易浮頭。還有一直活動在深水的魚,幾乎不會浮頭,除非是塘養魚,為環境侷限,不能下潛,才會浮出水面。

    若說浮頭的魚不會吃食,那也太絕對了。但常見的鯽魚鯉魚一般是不開口的,水錶面的鯽魚鯉魚是釣不到的,就算你把餌甩到它嘴邊,它也會繞過去。

    在夏天,小水面河流因為溫度升高快,水中溶氧量迅速下降,此時,只有深水和水錶面的溶氧量相對高一點,如果水深,魚類可以下潛至深水,如果水淺,就只能上浮了。

    大水面相對要好一些,整體溫度上升沒那麼快,溫度也沒有那麼高。魚類上浮的現象往往只會體現在淺水近岸處。

    2 溫差

    這種情況多發生於春夏季節大雨後,岸上雨水注入河中,由於地表的溫度要高出河水,所以大量注入的水的溫度要高於河中的水溫,由於魚的趨溫性,就會有大量的魚浮出水面,正好捕食岸上衝入河水的食物。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魚塘注水,冷熱交匯,魚也會有上浮的現象。

    3 水太混

    水渾濁一般發生在大雨之後,或者魚太多,或者人為攪動,古語云:渾水摸魚。意思就是水混了,魚就會來到表面,便於捕捉。

    4 被毒而受傷

    毒魚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以毒魚為目的,使用有毒溶液注入水中,使得大片水面的魚受傷而浮出水面,便於捕撈。這種行為實際上犯罪行為,但在農村這種現象依然很普遍。

    還有一種是養殖塘消毒,我們這邊就很普遍,在清塘時,無數個塘口一起放消毒之後的水,導致大量的魚上浮,這時,不用釣直接用手都可以抓到。就算無人抓,之後一段日子也會有不少死魚出現。

    二、上浮的魚該怎麼釣

    上面已經說了魚上浮的幾種原因,第一種缺氧上浮,鯽魚鯉魚基本是不開口的,若以鯽魚鯉魚為目標魚,最好收杆。餐條,烏魚上浮就適合作釣,把餌料在水面拖拽,可以誘惑它們上鉤。

    由於溫差或者水渾濁引發的魚上浮是可以作釣的,而且,因為水渾濁,魚更有安全感,吃餌的動作會更大一點,作釣時,宜用動餌,味濃一點的餌。因為水渾濁時,影響到魚類本就不太好的視力。

    被毒後的魚,那是釣不著,保命都很難了,還會有心吃餌嗎!

    總結和建議:

    魚類上浮最普遍的現象是天氣燥熱的氣候下,由於缺氧的原因才會上浮,等溫度降低,溶氧量增加,又會下潛。在上浮的時候,主要目標魚鯽魚鯉魚是不開口的,建議收杆回家,而水渾濁以及溫差引發的魚上浮,可以稍微等待片刻,待得溫度融合,也可以作釣,而被下毒的魚浮頭,那就沒有作釣的必要了,魚撈上來也是帶毒的,有害健康,建議舉報下毒人。

  • 3 # 白水的天空

    這片水域的魚,生來就是要往水面的方向遊的,我們一生都被光所吸引。 但並不是所有的魚都能見到光的。深水處的魚也有最後能游到水面上的,淺水區的魚也夠不到水面,甚至後來返到深水處長住的。

    還有一個可能是不是這條魚死了。

  • 4 # 野釣手小孟

    以實戰經驗傳遞知識,為釣友解答疑問

    對於樓主的問題:魚在水面上上浮,該怎麼辦?

    魚在水面上浮在黑坑還是比較常見的,但是在日常的野釣環境下也存在這樣的情況,那麼如果在野釣環境下遇到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一:先了解魚上浮到水面的原因

    二:遇到上浮情況該如何採取正確的應對策略

    大部分的魚基本都處於底棲的狀態,如果上浮到水面,肯定存在一定的原因

    對於魚上浮到水面,我總結了一下幾點原因

    因為樓主沒有具體說明是哪種情況而出現的上浮,我就總體機率包裹做釣前上浮和做釣時上浮兩種情況分析

    一:做釣前期(到達釣點時)出現上浮的情況

    1:天氣悶熱,水體缺氧而導致的上浮

    對於天氣悶熱,特別是目前夏季來說很常見,這種天氣下就會導致氣壓降低,進而使得水中的溶氧量下降,從而出現水體缺氧的情況,這個時候一旦水體缺氧,魚就會出現一個上浮的跡象

    2:溫度爬升階段,水錶溫度適宜而出現的上浮覓食情況

    3:魚的一個趨光性導致魚出現上浮的情況

    對於大部分魚來說都有一個避光性的特點,但是也有一部分魚有趨光性,像我們經常做釣的白條,翹嘴都有這個特點,當然這裡也存在趨溫性的特點,這種習性就會導致魚出現上浮到水面的情況

    二:做釣時出現魚上浮到水面的原因

    1:餌料霧化太快,以至於在水面形成霧化區,魚因為覓食進而上浮到水面

    很多釣友在做釣的時候特別講究霧化性,所以在有些情況下餌料入水後就會快速霧化,進而在水錶形成一個大的霧化區,這個時候由於餌料的不落底和魚的覓食慾望就會導致魚出現上浮到水面的情況,這種情況以做釣白條翹嘴最為明顯。有時候我們在選擇有深度的水層做釣,在做釣過程中就會發現魚出現上浮到水面的情況,主要就是因為餌料的霧化太強,存在於水錶上的緣故

    2:放生魚因不熟悉水域環境而出現的上浮情況

    有時候我們在做釣的時候會遇到放生魚的情況,對於放生魚來說,因為不熟悉水域環境,這個時候魚基本上是不入底的,都會上浮到表面或者在淺水區活動,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才會漸漸的往深水區移動

    3:魚體受傷或者寄生蟲感染而出現的病魚上浮

    對於野釣環境,水體有好有壞,壞的水體就會有很多的寄生蟲,這些寄生蟲就會感染魚體,使魚處於一個生病的狀態,進而出現上浮的情況,還有就是魚本身受傷,因無法下降到水底而導致上浮,這種情況發生在船隻經常出沒的河流

    小結:對於魚出現上浮的跡象,我們一定要合理的去判斷,因為魚出現了上浮,那麼勢必在做釣效果上有一定的影響,只有熟知這些原因,我們才能做出針對性選擇來應對

    在遇到這種上浮魚時,我們究竟該怎麼辦?

    對於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解決

    1:水體缺氧我們可以找進水口,出水口,水錶有浪的地方做釣

    對於水體缺氧來說,具有區域性,一般來說處於河流中央,無水流變動,靜水的情況下容易出現缺氧現象,這個時候如果發現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將釣點選擇在進水口,出水口,有水波浪的地方進行做釣,因為這三種環境下都存在水體有變動的情況,也會增加水中的氧氣量,使得魚整體活性增強,覓食效果增強

    2:趨光性而導致的上浮我們可以選擇陰暗面做釣

    對於有趨光性的魚類大多以小魚為主,大魚基本上都是避光性的,但是草魚,鰱鱅除外,這個時候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就可以選擇在陰暗面的釣點進行做釣

    3:餌料新增拉絲粉或者新增粘粉來減小霧化,儘量將魚控制在底層

    對於高速的霧化而導致的魚上浮情況,我們可以在餌料中新增一定量的拉絲粉來調整餌料內部的網狀結構,或者我們也可以新增一定量的粘粉來增加粘性,使得我們的餌料能夠減少霧化,進而對魚進行一個底部誘釣,儘量將魚控制在底部水層

    值得注意的是:魚上浮到水面並不代表著魚開口性差,這個得因情況而定,不可全權否定

    對於很多釣友在遇到魚上浮到水面的情況都會本能的認為魚一定是不開口的,其實這種想法是有誤區的,如果說真的是因為缺氧而導致魚活性變差,這個時候魚開口性自然差,但是如果是其他原因,那麼上浮的魚開口性不一定差

    不知道釣友們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種情況,在做釣的時候發現如果水面連白條翹嘴的身影都見不到,那麼做釣的效果一定不會太好,至少我遇到的幾次這種做釣現象最終的魚貨都不太理想,所以總的來說,魚上浮到水面並不一定是件壞事,合理的判斷才是正確選擇

    總結一下

    對於魚在水面上浮,我們一定要合理的判斷出魚上浮到水面的原因所在點,只有分析出原因點我們才能做出針對性的選擇,釣魚講究應變能力,不是頑固值守,合理的判斷加上正確的選擇才是上上策

  • 5 # 愛釣鯽魚的老哥

    鯽魚在水面上浮,通常情況下,上浮的鯽魚是在水面有水草附近。

    這種情況釣魚一流。首先能看到魚,說明釣點鯽魚多,我最近一直是這樣釣魚的,看到水域什麼位置有魚浮頭,窩子就打在這,鯽魚能集中在這個位置,說明這個位置就是魚窩。

    鯽魚能上浮,說明氣溫高,氣溫高時,水溫肯定高。水溫高,一定是釣點的水下缺氧。

    你說怎麼辦,這還用問嗎?直接在有鯽魚浮頭的位置打窩,窩子打過後,不要立即的釣,因為野生的鯽魚膽子小,如果你的魚竿一伸,鯽魚就給嚇跑了,水下有窩料,鯽魚還會到這來浮頭,只要你發現鯽魚不浮頭了,而是在半水中,肉眼是能看到的,此時你可以採取釣浮的方法,也可以不用著急釣,你就在這看著,什麼時候發現窩點的周圍沒有鯽魚浮頭了,就說明鯽魚此時是沉入水底去了。

    而我在遇到同樣的情況時,一般是發現鯽魚不在浮頭時,才開始下鉤釣,就用釣離底的方法,至於七星漂怎麼釣離底,前面的一個提問,正好是我回答的,就按照上面的方法釣,保證你今天的收穫不錯。

    所以我也說過,無論是什麼情況,能看到鯽魚是好事,說明這個釣點有鯽魚,比你什麼都看不到要強了很多,至少你能明白,這個水域有鯽魚。

    一個真正的釣魚人,應當能在出現不同的魚情時,採用不同的釣法,而不是措手不及。只從這個釣魚人,能不能隨機應變的能力上來看,就能看得出來,你釣魚的技術如何。

    高手釣魚,能舉一反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擺攤的風口來了,我想轉行,各位條友賣什麼一天能賺幾千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