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夏炎黃後裔
-
2 # 紅色文化故事
俗語“一不做,二不休”源自那個典故啊?它的出處於,唐.趙元一《奉天錄》卷死:“光晟臨死言曰,傳於後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意思是:願意是要麼不作,做了就索性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開了頭,就索性做到底。
《奉天錄》中的光晟,何許人也?據查證姓張,今陝西周至縣人,他的家世記載不詳,《舊唐書》上只寫了四個字“起於行間”。是唐代最有爭議的名將,曾義薄雲天兩次背叛,臨死的死後告訴家人這兩句話我覺的很有道理。
趙元一,生平也是不詳,只是說唐人,世居關右。德宗建中四年,元一親睹之,逐紀其是為《奉天錄》卷四。建中四年即(783)年,涇源兵變,攻陷長安,唐德宗倉皇出逃至奉天,被叛軍包圍一月,史稱“奉天之難。”唐德宗,也就是唐朝第九位皇帝,李適,在位27年。
從以上的解答中可以看出來,這個光晟的“一不莫做,二不休”給後人的遺言是總結自己背叛的教訓,要家人莫要做,二要不能沒完沒了了。後來人又把這句話進化了“一不做,二不休”,也就是現在說的:大丈夫敢做敢。舉個例子吧。
在《水滸傳》中武松遭到張都監幾次陷害,在充軍途中飛雲鋪又遭張都監手下暗殺,武松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憑著自己高強武功殺死了官差,又直赴鴛鴦樓殺了張都監男女老少全家,殺完後還在牆壁上用血寫上“殺人者武松”,武松英雄豪氣,敢做敢為,也就是“一不做,二不休”的真實寫照。
不知道回答是否滿意啊!
-
3 # 每日簡報
一不做,二不休( yī bū zuò,èr bù xiū )
解 釋: 要麼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開頭,就索性做到底。
我們經常可以接觸到“一不做二不休”這個詞,其意是:不做則已,做了就索性做到底。這個詞出自唐·趙元一《奉天錄》第四卷:“光晟臨死而言曰:‘傳語後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一,
唐朝年間的天寶危機,現在看起來就是一場僱傭兵大戰。當時造反的安祿山和史思明是粟特人。死守長安城東路門戶潼關,抗拒叛軍的唐軍大將高仙芝是高句麗人。高仙芝被太監誣殺後,接替高仙芝死守天險潼關的唐軍大將是突厥人哥舒翰。高仙芝死在太監手裡,這哥舒翰死在奸相楊國忠手裡。
【唐朝騎兵】
當時在京師長安城以西有盩厔縣,也就是現在的西安市周至縣,有一個小夥子叫張光晟也參加了平叛的隊伍,當上了騎兵。哥舒翰決議死守潼關,以逸待勞,但楊國忠威逼哥舒翰出關迎戰,結果掉入叛軍的埋伏,近20萬唐軍逃出的只有8000人。
這8000人裡面就有張光晟後來的貴人步兵統領王思禮,當時王思禮的戰馬中箭倒地,似乎在劫難逃。但人要是走運了,運氣那是好的爆棚,就在他處境危急的時刻,“菜鳥騎兵”張光晟把自己戰馬讓給王思禮,使其脫險。
【平息安史之亂】
在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和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的前赴後繼的坑爹下,安史之亂被平息。大難不死的王思禮升了官,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菜鳥騎兵”張光晟的好日子也來臨了,王思禮一再向朝廷保舉張光晟,這張光晟也不負眾望,在長安城怒殺回鶻兵,名聲大振,官越做越大,繼而成為封疆大吏,走上歷史舞臺。
【藩鎮作亂】
到了唐德宗時期,藩鎮勢力座大,個個成為一方諸侯,唐德宗試圖削藩,稍有動作頓時就炸了鍋。首先淮西節度使李希烈造反稱楚帝,繼而盧龍節度使朱滔自稱冀王、成德節度使王武俊稱趙王、淄青節度使李納稱齊王、魏博節度使田悅稱魏王,五鎮節度使綁鍋發難對抗朝廷。
唐德宗急忙調甘肅涇原兵馬前去河南平叛,涇原兵途經長安時,唐德宗沒有賞賜涇原兵,加上伙食又不好,士兵發生了譁變,德宗倉皇出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士兵勤王平叛,嫌皇帝只管一頓飯;炸鍋了,攆走皇帝自己幹!涇原節度使朱泚入居百花殿,即皇帝位,改國號大秦。
這時的張光晟看這皇帝日日出,帝王天天換,天下一下子蹦出“四王二帝”。據自己的判斷,以為唐朝氣數已盡,便依附了朱泚,做了他手下的節度使,後來更是升官為宰相。
朱泚趁熱打鐵領涇原叛軍西將唐德宗包圍在奉天城中,不料圍城一個多月未能攻克。即將破城之時,朔方節度使李懷光、神策軍將領李晟率兵救駕,朱泚急忙收兵,退守長安。朱泚將五千精兵交給張光晟,命他駐紮在九曲一帶抵禦唐軍。
【一不做,二不休,造反沒有回頭路】
張光晟這時一看,這朱泚爛泥扶不上牆,自己的投機失敗,血本無歸還好說,弄不好還要搭上自己的腦袋。隨暗中派人與唐神策軍大將李晟聯絡,希望歸降朝廷。李晟隨奏告朝廷赦免其叛變投敵的罪行。張光晟作為內應,唐軍攻破長安,朱泚被部下所殺。
本來李晟為張光晟向唐德宗上奏章,德宗也已同意張光晟減罪任用。誰想這人倒黴了喝涼水都塞牙,張光晟只因吃了一頓飯,就把小命交代了。
李晟收降張光晟也是大功一件,隨帶其參加慶功宴。誰知華州節度使路元光怒道:“決不與反賊同席!”,有人帶頭,各路將領群情激奮,李晟見眾怒難犯,只得將張光晟看管起來,不久唐德宗為平息眾怒頒下詔書,處死叛逆張光晟。李晟無法再為張光晟說情救命,只好執行。臨死時,張光晟悲哀地說:“把我的話傳給後世的人:造反這事,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罷休!”,這也就是“一不做,二不休”的來歷。
二,
從前有兩座山,一座山上住著“一休”和尚,另一座山上住著“二休”和尚。山上沒有水。每天一休與二休都需要到山下來挑水,兩人很快成為好朋友。某一天,二休去挑水時,發現一休竟然沒出現,他想,或許一休生病了。第二天,二休再去挑水,一休還是沒出現,二休就開始擔心了,決定去探望一休。上山後,他發現一休正在大樹下打太極拳。二休很驚訝地問道:“一休,為什麼你沒有挑水還有水喝呢?”一休回答說:“這3年來,我每天挑完水,都會利用零碎時間來挖井。現在我已經挖好一口井,井水源源不絕地湧出,從今以後,我再也不用下山挑水了!我還可以省下很多時間,做我喜歡的事。”因此,一休從此不用再挑水,二休卻依然不能休息。這就是“一不做二不休”的由來。
當然主要是第一個啦,第二個就是故事啦!
-
4 # 彩虹璃茉
唐德宗時,有支軍隊在長安叛變,擁立原盧龍節度使朱泚(cǐ)為皇帝。朱泚自稱大秦皇帝,拜張光晟(shèng)為副將。唐德宗命令李晟領兵討伐朱泚,逼近長安。
張光晟率兵駐紮在九曲,與李晟軍對陣。張光晟見李晟軍聲勢浩大,知道自己不是對手,暗中派心腹去與李晟聯絡。李晟表示歡迎他歸降朝廷,張光晟帶領部下投降。李晟為他向德宗上奏章,要求對張光晟減罪任用。李晟帶了張光晟參加宴會,華州節度使路元光怒道:“決不與反賊同席!”李晟只得把張光晟軟禁起來,聽侯朝廷處理。不久,德宗下旨,認為張光晟罪不赦,理應處死。張光晟臨死前說:“傳話後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
成語“一不做,二不休”由此而來,比喻不做則已,既然已經做了,就索興做到底。
-
5 # 一個認真的思考者
這種題目沒有含金量,隨便百度就有答案。
唐代趙元一《奉天錄.卷四》。唐代張光晟隨朱泚叛亂,敗後,光晟殺朱泚,向前來征討之李晟投降,仍難逃死罪。受刑前雲:「傳語後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
6 # 沙海清泉2019
“一不做,二不休”出自唐·趙元一《奉天錄》第四卷:“光晟臨死而言曰:"傳語後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公元755年,唐朝的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在與叛軍的一次交戰中,朝廷方面的王思禮被箭射中倒下。就在他正處於危急的時刻,一名叫張光晟的騎兵把馬讓給他,使他脫險。叛亂平定後,王思禮升了官,但他沒有忘了張光晟的救命之恩,並和張光晟結為兄弟,並且向朝廷保舉張光晟,從而使張光晟的官越做越大。
783年,一支軍隊在京師長安譁變。德宗帝倉皇逃到奉天(今陝西省乾縣),叛兵推立太尉朱酢為帝。張光晟以為唐朝氣數已盡,便依附了朱酢,做了他手下的節度使。
朱酢自稱大秦皇帝,領兵進逼奉天,張光晟當了副將。不料出師不利,圍城一個多月未能攻克,而各處來援救德宗的軍隊日漸接近奉天。在這種情況下,朱酢、張光晟只能退回到長安。次年,朱酢又改國號為漢,自稱漢元天皇,封張光晟為宰相。這時,唐軍將領李晟等己迫近長安。朱酢將五千精兵交給張光晟,命他駐紮在九曲一帶抵禦唐軍。
張光晟見朱酢大勢已去,便暗中派人與唐軍將領李晟取得聯絡,希望歸降朝廷。李晟表示歡迎,同時指揮軍隊猛攻長安。 張光晟作為內應,勸朱酢趕快離開長安,並親自護送他出城。待朱酢逃遠後,再返回長安,率領殘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應奏告朝廷,減免他叛變投敵的罪行。張光晟對李晟感激涕零。
此後,李晟每次舉行宴會,總要邀請張光晟參加,並且奉為上賓。賓客們對此非常反感,有的當眾發作,表示不願與反賊同席,李晟見眾怒難犯,只得將張光晟看管起來,等待朝廷發落。不久,德宗頒下詔書,處死叛逆張光晟。李晟無法再為張光晟說情救命,只好執行。臨死時,張光晟悲哀地說:“把我的話傳給後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罷休!
-
7 # 楓葉飄飄良辰美景
此句話出自唐·趙元一《奉天錄》卷四——光晟臨死言曰:‘傳語後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唐末安史之亂的時候,大將王思禮奉命率軍平叛。在一場大戰混亂之中,他的馬被敵將射死,王思禮摔倒在地。萬分危急之際,騎兵張光晟騎馬趕來,他跳下馬把王思禮扶上自己的坐騎,使他逃脫大險。叛亂平定後,王思禮升了高官,不忘張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張結為兄弟,並一再向朝廷保舉,從而使張的官越做越大。京師長安發生軍隊譁變事件。唐德宗倉皇出逃奉天(今陝西省乾縣),叛軍推立太尉朱沘為帝。張光晟依附了朱沘,做了他手下的節度使。朱沘自稱大秦皇帝,領兵進逼奉天,張光晟當了他的副將。不料出師不利,圍城一個多月未能攻克,而各處來援救德宗皇帝的軍隊紛紛趕來。在這種情況下,朱沘、張光晟只能退回長安。次年,朱沘又改國號為漢,自稱漢元天皇,封張光晟為宰相。這時,唐軍將領李晟等已迫近長安。張光晟見朱沘大勢已去,便暗中派人與唐軍將領李晟取得聯絡,希望歸降朝廷,李晟表示歡迎。張光晟作為內應,勸朱沘趕快離開長安,並親自護送他出城。待朱沘逃遠後,張光晟又返回長安,率領殘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應奏告朝廷,減免他叛變投敵的罪行。但是,後來德宗皇帝卻頒下詔書,處死叛逆張光晟。李晟無法再為張光晟說情,只好執行。臨死前,張光晟悲哀地說:“把我的話傳給後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罷休!”後人把他的話簡化為“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語。
-
8 # 與生活熱戀的姑娘
唐德宗時,有支軍隊在長安叛變,擁立原盧龍節度使朱泚為皇帝。朱泚自稱大秦皇帝,拜張光晟為副將。唐德宗命令李晟領兵討伐朱泚,逼近長安。
張光晟率兵駐紮在九曲,與李晟軍對陣。張光晟見李晟軍聲勢浩大,知道自己不是對手,暗中派心腹去與李晟聯絡。李晟表示歡迎他歸降朝廷,張光晟帶領部下投降。李晟為他向德宗上奏章,要求對張光晟減罪任用。李晟帶了張光晟參加宴會,華州節度使路元光怒道:“決不與反賊同席!”李晟只得把張光晟軟禁起來,聽侯朝廷處理。不久,德宗下旨,認為張光晟罪不赦,理應處死。張光晟臨死前說:“傳話後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
成語“一不做,二不休”由此而來,比喻不做則已,既然已經做了,就索興做到底。
-
9 # 超凡博弈
唐代張光晟臨死前言稱:“傳語後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後來就演化成“一不做,二不休”。意思是不做則已,做了就索性做到底。
故事是這樣的,據唐·趙元一《奉天錄》所載:公元755年,唐朝的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一次交戰中,朝廷大將王思禮坐騎被亂箭射中倒斃。一個名叫張光晟的騎兵把馬讓給他,才讓他脫了險。
叛亂平定後,王思禮升官,為報張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張結為兄弟,並一再向朝廷保舉,從而使張的官越做越大。
783年,一支軍隊在京師長安譁變。德宗帝倉皇逃到奉天,叛兵推立太尉朱酢為帝。張光晟以為唐朝氣數已盡,便依附了朱酢,做了他手下的節度使。
朱酢自稱大秦皇帝,領兵進逼奉天,張光晟當了副將。不料出師不利,圍城一個多月未能攻克,而各處來援救德宗的軍隊日漸接近奉天。朱酢、張光晟只好退回長安。
第二年,朱酢又改國號為漢,自稱漢元天皇,封張光晟為宰相。這時,唐軍將領李晟等已迫近長安。朱酢將五千精兵交給張光晟,命他駐紮在九曲一帶抵禦唐軍。
張光晟見朱酢大勢已去,便暗中派人與唐軍將領李晟取得聯絡,希望歸降朝廷。
賓客們對此非常反感,有的甚至當眾發作,表示不願與反賊同席。李晟見眾怒難犯,只得將張光晟看管起來,等待朝廷發落。
不久,德宗頒下詔書,處死叛賊張光晟。李晟無法再為張光晟說情救命,只好執行。
-
10 # 孫彥博
俗語“一不做,二不休”源自於唐.趙元一《奉天錄》卷死:
“光晟臨死言曰,傳於後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本意是指事情既然做開了頭,就索性做到底。
比喻意義為不做則已,既然已經做了,就索興做到底。
-
11 # 檸羽76876
來自
唐德宗時,有支軍隊在長安叛變,擁立原盧龍節度使朱泚(cǐ)為皇帝。朱泚自稱大秦皇帝,拜張光晟(shèng)為副將。唐德宗命令李晟領兵討伐朱泚,逼近長安。
張光晟率兵駐紮在九曲,與李晟軍對陣。張光晟見李晟軍聲勢浩大,知道自己不是對手,暗中派心腹去與李晟聯絡。李晟表示歡迎他歸降朝廷,張光晟帶領部下投降。李晟為他向德宗上奏章,要求對張光晟減罪任用。李晟帶了張光晟參加宴會,華州節度使路元光怒道:“決不與反賊同席!”李晟只得把張光晟軟禁起來,聽侯朝廷處理。不久,德宗下旨,認為張光晟罪不赦,理應處死。張光晟臨死前說:“傳話後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
成語“一不做,二不休”由此而來,比喻不做則已,既然已經做了,就索興做到底。
-
12 # 宇哥侃文化
當我們看到“一不做二不休”的時候,是不是會聯想到影視劇上那些壞人好像經常說這句話。最初,“一不做二不休”是褒義詞,後來慢慢演化成了中性詞偏向一些貶義了。
出自:唐·趙元一《奉天錄》卷四:“光晟臨死言曰:‘傳語後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意思是:要麼不做,一旦做了一件事的開端,就索興做到底,把這件事做完。
安史之亂時,唐朝的一員大將王思禮的坐騎被箭射中,在危急時刻,騎兵張光晟救了他。平定叛亂後,張光晟因為救過王思禮,所以也做了大官。
唐朝德宗時期,783年,長安城內有一支軍隊叛亂,他們擁立原盧龍節度使朱泚(cǐ)為皇帝,張光晟判斷失誤,以為唐朝氣數已盡,就依附了朱泚。朱泚自行稱帝,並任命張光晟(shèng)為副將。
唐德宗昭令李晟率兵討伐朱泚。
張光晟率兵與李晟軍對陣時,見李晟軍隊聲勢浩大,實力強勁,他知道自己不是李晟的對手,於是私下與李晟聯絡,表示要投降。
無奈之下,李晟只得把張光晟監押起來,聽侯朝廷處理。不久,唐德宗下旨,認為張光晟叛亂作孽,罪惡甚大,理應處死。
此時,張光晟深感後悔,臨死前說:“傳話後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
所以,做事情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全力以赴,做好充分的準備,提前預估和判斷難易程度,制定好相應的策略和步驟,然後根據既定方案,在執行過程中,既堅定地推進,同時又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來制定對策,不要讓自己後悔!
每次回答問題,都是學習!
-
13 # 緣善大千
唐德宗時,有支軍隊在長安叛變,擁立原盧龍節度使朱泚為皇帝。朱泚自稱大秦皇帝,拜張光晟為副將。唐德宗命令李晟領兵討伐朱泚,逼近長安。
張光晟率兵駐紮在九曲,與李晟軍對陣。張光晟見李晟軍聲勢浩大,知道自己不是對手,暗中派心腹去與李晟聯絡。李晟表示歡迎他歸降朝廷,張光晟帶領部下投降。李晟為他向德宗上奏章,要求對張光晟減罪任用。李晟帶了張光晟參加宴會,華州節度使路元光怒道:“決不與反賊同席!”李晟只得把張光晟軟禁起來,聽侯朝廷處理。不久,德宗下旨,認為張光晟罪不赦,理應處死。張光晟臨死前說:“傳話後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
成語“一不做,二不休”由此而來,比喻不做則已,既然已經做了,就索興做到底。
回覆列表
一不做二不休的原意就是告訴我們要麼不做,要麼已經開始做了就索性做到底,不論結果如何的感覺。經常用在一些壞人做壞事的時候兇狠狠的說或者做了什麼壞事做了一半又收手卻還是沒好下場的時候。
事實上呢它也是這麼來的:唐德宗時期,朝局不穩,張光晟就跟著朱泚造反,後來勢力不夠,形勢不利,為了保命他就殺了合夥人朱泚投降了唐王朝以求保命,但畢竟造反是大罪,朝庭怎麼可能真放過他,最後仍判了他死刑處死了他,在死前,他就很後悔;就傳話後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翻譯來就是《一不做,二不休》,說早知如此,以為投降能換命卻還是免不了一死,那還不如當初索性做到底,搏一搏,搞不好單車就變了摩托。現在後悔也來不及。只能話與後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