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朝大將軍徐達

    因為大唐的百姓都清楚楊國忠是個不好的宰相。要不是安祿山起兵之後,軍隊的作風太差。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反對安祿山

  • 2 # 扎心君

    做事講究名不正,則言不順。

    造反有理,不能說在嘴上,清君側是最好的藉口。

    漢朝六國吳王劉鼻造反,也是清君側,結果,漢景帝殺了晁錯,吳國也沒有退兵。

    明朝朱隸造反,也是清君側。結果君側也清,(黃子澄等殺了)。君也不見了。(建文帝不知所蹤)

    安祿山起兵,清君側,殺楊國忠,結果馬鬼坡兵變,楊國忠被殺,楊貴妃賜死。安祿山照打不誤。

  • 3 # 冷清先生

    【大唐“恆羅斯”戰役失敗的深遠影響,和“安史之亂”的內在關係?】

        大唐恆羅斯戰役失敗,我作為華人真的很痛心,但是作為歷史學家,應該實事求是,闡述事實和真相,讀者們看了可能會不舒服,在此請求讀者原諒!

        【大唐天寶(唐明皇年號)年間大事年表】

    ●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吐蕃贊僕以武力強迫小勃律國娶吐蕃公主,小勃律國既今克什米爾吉兒吉特,處在西域通往安西四鎮的要衝之地,於是西域20多國歸附吐蕃,大唐帝國在西域的統治開始動搖。

    ●公元745年,天寶四載,中國第二份報紙。大食帝國(阿拉伯)藩屬白衣大食(倭馬亞王朝)派兵東進至碎葉城,位於中亞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以東,楚河流域的托克馬克市附近,是大唐帝國最西部邊境最遠的一座軍事重鎮,李白就出生在碎葉城。

    ●公元747年,天寶六載,玄宗將黟山命名黃山,擴建華清宮。白衣大食(倭馬亞王朝)經過長期圍困,攻克大唐安西重鎮碎葉城。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行營招討使,率領一萬步騎攻克吐蕃一萬兵把守的連雲堡。

    ●公元748年,天寶七載,鑑真第五次東渡日本。高仙芝數萬兵突破十萬吐蕃兵娑勒城防線,越過險峻的坦駒嶺,進入阿弩越城,攻佔了小勃律國,西域七十二國震動,高仙芝升任四鎮節度使。

    ●公元750年,天寶九載,高仙芝進攻車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白衣大食(倭馬亞王朝)發生政變,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取代黑衣大食,西域石國等投靠黑衣大食。高仙芝擊破石國,俘虜石國國王,石國太子逃亡黑衣大食。高仙芝長安獻浮,並請示下一步作戰方針。

    ●公元751年,天寶十載,七月至八月,怛羅斯戰役:阿拔斯王朝聯軍17萬,打敗高仙芝帶領的唐朝西域聯軍13萬。中國的造紙術亦而傳到中亞和中東。

    ●公元755年,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開始 。

    ●公元756年,天寶十五載--安祿山在洛陽稱大燕皇帝。六月(756年7月15日)馬嵬驛之變。

    【大唐十大節度使及其兵力佈防】

    ●范陽節度使,節制北京、河北一帶,兵力91400人。

    ●平盧節度使,節制河北東部、遼東地區,兵力37500人。

    ●河東節度使,節制山西、內蒙一帶,兵力55000人。

    ●朔方節度使,節制寧夏、內蒙一帶,兵力64700人。

    ●河西節度使,節制甘肅河西地區,兵力73000人。

    ●隴右節度使,節制甘肅中南部及青海部分地區,兵力75000人。

    ●安西節度使,節制西域四鎮碎葉、龜茲、疏勒、于闐,兵力24000人,實際兵力接近40000人。

    ●北庭節度使,節制天山以北漠北一帶,兵力2000人。

    ●劍南節度使,節制川、黔、雲三省,兵力30900人。

    ●嶺南節度使,節制福建、廣東、廣西一帶,兵力15400人。

    【恆羅斯戰役失敗的經過。】

    天寶十載,751年正月,高仙芝向唐明皇獻浮,石國國王被斬首,大唐帝國確定繼續西進國策,任命高仙芝為四鎮節度使。同年二月初,高仙芝從長安出發,途徑河西之時,帶走了河西節度使的4萬兵馬,三月到達安西。經過整軍之後,四月,高仙芝帥兵從安西出發,一路收攏安西四鎮之兵,集合了西域諸國之兵,翻越帕米爾高原,穿過沙漠地帶,經過三個月的長途跋涉,於同年七月到達恆羅斯河,開始準備進攻恆羅斯城。

    高仙芝率領7萬唐軍和6萬西域諸國兵馬,到達恆羅斯的時候,阿拔斯王朝由於早就有進攻西域的軍事計劃,黑衣大食於是組織了17萬兵力,很快地到達恆羅斯地區,雙方在恆羅斯河一帶對峙了一個多月。長期武裝對峙,對於大唐和黑衣大食都是災難性的,因為雙方的後勤給養都不足於長期維持。於是雙方決定,在恆羅斯河的草原上展開大戰,來了結這場戰爭。高仙芝不知道的是,在雙方對峙的這一個多月,黑衣大食透過西域人當間諜,已經買通了石華人、葛邏祿人,密令石國、葛邏祿人在戰鬥的關鍵時刻反叛。

    唐軍和黑衣大食,在恆羅斯草原擺陣。高仙芝把唐軍步兵佈置在正中,西域諸國的步兵在唐軍後面,左右兩翼為唐軍和聯軍騎兵,高仙芝的中軍在軍陣的最後。黑衣大食的兵力,差不多也是這樣部署的。戰鬥開始後,黑衣大食騎兵衝鋒,唐軍步兵遠射,兩翼騎兵衝殺出擊,唐軍騎兵總能壓制大食騎兵,戰鬥打了四天,雙方誰也沒能突破對方的陣地。戰鬥第五天的時候,雙方騎兵正在衝殺之時,唐軍陣後的上萬葛邏祿、石國軍隊突然反叛,唐軍陣營大亂。

    葛邏祿、石國的上萬軍隊,突然在戰鬥正酣的時候,在唐軍軍陣的後方反叛,他們大聲叫喊著“唐軍敗了,唐軍敗了”,唐軍的軍陣開始出現混亂,形勢對唐軍大為不利。高仙芝命令副將李嗣業和別將段秀實,率領數千中軍將士彈壓,但是並沒有收到什麼效果,唐軍軍陣已經大亂,更多的西域兵加入叛亂,高仙芝看到大勢已去,就和李嗣業、段秀實等人率領數千騎兵逃跑了,唐軍主力全軍覆滅,被阿拉伯斬殺近5萬人,2萬人被俘虜。

    【大唐兵力和損失的簡易考證。】

    一直以來,關於唐軍總兵力和唐軍的損失是有巨大爭議的。《新唐書•李嗣業傳》記載唐軍2萬人,《唐歷》記載唐軍是3萬人。北宋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鑑》,是這樣記載的:“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 蕃兵指的是唐朝附屬國軍隊,蕃、漢三萬意思是唐朝附屬國軍隊及唐軍自身兵力總共是三萬人。那麼,國內的歷史學者,都以這三種史書為準,認為唐軍最多3萬人,損失2萬多人逃回來數千人。

    阿拉伯史料記載的唐朝兵力,伊本·艾西爾(Ibn al-"Athīr,公元1160-1233)的《歷史大全》記載:"[伊歷133年]本年,費爾干納的伊赫西德("Ikhshīd)與赭石(al-Shāsh)國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國(al-Ṣīn)國王求援,中國國王派遣十萬名士兵支援他,他們包圍了赭石國王。於是赭石國王便臣服於中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隨從們都沒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Abū Muslim)得知這個訊息,就派遣齊亞德·本·薩利赫(Ziyād ibn Ṣāliḥ)與他們戰鬥。雙方在怛羅斯河(Nahr Ṭarāz)相遇,穆斯林戰勝了他們,對方大約有五萬人被殺,大約有兩萬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國。此事發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阿拉伯史書記載,唐軍十萬,是不是合理的呢?這個數字可能有誇大的成分,斬殺唐軍近五萬人,俘虜唐軍兩萬人,這個資料可能是真實的。杜佑的《通典》記載唐軍為七萬人,《段秀實別傳》是六萬人。六萬和七萬,就很接近阿拉伯記載斬殺唐軍四萬七千五百、俘虜唐軍兩萬的記載了。《段秀實別傳》這本書已經失傳了,司馬光在《通鑑考異》中,曾經引用了《段秀實別傳》:“番漢兵六萬眾。”,但是,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時,並沒有使用這段資料,畢竟唐軍恆羅斯戰敗,是中國很不光彩的一場戰役,儘可能的縮小唐軍總數和唐軍損失,關乎到華人的自尊和臉面。

    杜佑編纂的《通典》引用杜環的《環行記》,杜環《環行記》記載唐軍七萬人,《環行記》已經失傳了。唐代歷史學家杜佑生於735年,陝西西安人,唐代政治家、史學家,詩人杜牧的祖父。杜佑用了三十多年,完成鉅著《通典》,在《通典》中引用杜環《環行記》資料1500多字。杜環是杜佑的族侄,杜佑是杜環的堂叔,但是杜環的年齡比杜佑大很多,至少相差20歲,杜佑是典型的年齡小輩分大。因此而推斷杜環不存在,顯然是不成立的。

    杜環以書記官的身份參加了恆羅斯戰役,唐軍戰敗後,杜環也被俘虜,滯留在中亞、中東十年之久。在阿拉伯的時候,還和被浮唐軍中的工匠一起開辦造紙坊,把中國的造紙術傳向了阿拉伯,阿拉伯傳到歐洲。763年,杜環搭載商船回到中國廣州,再輾轉回到了安史之亂後的長安。杜環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著作了《環行記》一書,書中記載了恆羅斯戰役失敗的經過,記載了唐軍的兵力是七萬人。杜環作為親身經歷恆羅斯戰役被浮者,他的記載應該是最真實的。杜佑在寫作《通典》的時候,引用了杜環的相關記載。

    【恆羅斯戰役的深遠影響,以及和安史之亂的關係。】

    大唐恆羅斯戰役失敗,基本上就丟失了西域,失去了對絲綢之路東段的控制權,進而影響到大唐絲綢之路的出口貿易。漢唐時代的中國,不但是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業經濟,當漢武帝開通絲綢之路後,漢唐都發展成為出口貿易大國。強盛時期的漢唐,是自給自足、手工業發達的、外向貿易型的封建經濟。絲綢、茶葉、瓷器是漢唐出口的拳頭產品,能否掌控西域諸國和絲綢之路東段,關乎到國家出口貿易的利益最大化。一旦喪失對西域的掌控,就徹底失去了對絲綢之路東段的控制權,也就失去了出口貿易的利益最大化。

    大唐失去對西域控制後,出口貿易的控制權就轉移了,絲綢等拳頭產品價格就不再由大唐說了算,絲綢等產品的高附加值也就沒有了,大唐壟斷絲綢賺取大量外匯金銀的能力就消失了。恆羅斯戰役失敗後的四年中,西域人阿拉伯人還是多次派使節前往大唐長安,據記載大食遣使17次之多,但是絲綢出口卻幾乎斷絕了,為什麼?因為阿拉伯人把價格壓得很低,習慣了賺取高額利潤的大唐,根本無法接受阿拉伯給出的低價格,那麼貿易也就做不成了,大唐的倉庫裡堆滿了絲綢,大唐的金庫裡的金銀卻越來越少。

    恆羅斯戰役失敗,是大唐國運的轉折點,高額利潤的絲綢等貿易中斷,大唐的國庫的金銀越來越少,三四年下來,導致的直接結果是,邊疆軍隊的軍餉不能足額的發放了,生產絲綢的各個環節種桑、養蠶、繅絲、織錦各個環節都面臨破產的境地。恆羅斯戰役失敗,戰死被浮的七萬軍人家屬怨言很大,軍隊的軍餉不能足額髮放,幾十萬軍隊和上百萬的家屬怨言也很大,數百萬從事和絲綢有關的人的生計也出現巨大問題。大唐國內數百萬軍民都渴望改變現狀,唐明皇也想改變現狀,恆羅斯戰役失敗後的第二年,唐軍在封常清的率領下,進行了一場收復大勃律國的戰爭,雖然取得了一點勝利,但是已經沒有趕走大食、吐蕃,重新控制西域的能力了,

    恆羅斯之戰失敗,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河西都護府的兵力,相對以前是大大的空虛了,河西、安西、北庭三鎮之兵,減少到不足6萬。北方的八大節度使,被安祿山掌控平盧、范陽、河東三鎮之兵將近20萬,而另外五個節度使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全部兵力相加不足20萬。大唐帝國的兵力平衡被打破了,安祿山掌控著20萬邊疆精兵,另外五個節度使的兵力不足20萬,長安地區的10禁軍不是野戰軍,根本沒有強大的戰鬥力,安祿山造反之心就呼之欲出了。

    李林甫做為權臣,明知道安祿山有造反之心,但是,唐明皇為了拉攏安祿山,卻沒有收回安祿山的三藩節度使,結果就是尾大不掉,李林甫只能威懾利用安祿山,但是問題卻得不到解決。李林甫死後,楊國忠升任宰相,楊國忠和安祿山不和,他一直在唐明皇的耳邊唸叨安祿山會造反,唐明皇又沒有決心懲罰安祿山,兩個人的矛盾就加深了。恆羅斯戰敗這一年,大唐流年不利,楊國忠的親信鮮于仲通的三萬人馬(新唐書記載為10萬),在南詔全軍覆滅,憑藉楊國忠的庇護被免於死罪。

    753年,大唐發生水旱災害,唐明皇要求楊國忠救災,楊國忠說國庫裡沒有錢,但是,倉庫裡的絲綢還有幾十萬匹,唐明皇看了以後轉憂為喜,絲綢是硬通貨比金銀還值錢呀!可是,唐明皇不知道絲綢賣不出去,換不成現錢,軍餉不能足額髮放,安祿山招兵買馬,一場風暴就要來了。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矛頭直指楊國忠誤國,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造反了。李林甫隱瞞恆羅斯戰役失敗真相,包庇高仙芝,安祿山為啥不把矛頭衝向李林甫呢?因為兩年前,李林甫已經死了,把矛頭衝向死人是沒有號召力的。

    安祿山造反後,唐明皇命哥舒翰、高仙芝等人勤王,哥舒翰帶七萬隴右兵進京,而高仙芝封常清所帶的河西兵僅有2萬多,河西兵主力在四年前,已經被高仙芝葬送在了恆羅斯戰場。高仙芝就拿出皇宮的絲綢等物,招募了5萬關中兵。封常清、高仙芝帶著拼湊的七萬人,走到陝郡就被安祿山給擊敗了。眼看部隊就要潰散,高仙芝急了,開啟太原倉庫,給大家分發財物,號召大家往潼關撤退。撤退的時候,鎧甲兵器物資丟失很多,一路撒了幾百裡,到潼關後,唐明皇看到潰不成軍的樣子,就先斬殺了封常清,高仙芝抱著封常清的屍體大哭,後被禁軍斬殺。

    參考書目:《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通典》《環行記》等等。

  • 4 # 漢水長流

    旗號就是個幌子。安祿山本就是顆破壞力巨大的定時炸彈,楊國忠只不過是倒火索而己。安祿山,這個弱則伏強則叛的逆胡,條件成熟時必反無疑。

    唐玄宗後期沉迷酒色,怠倦朝政,權相李林甫當政,結黨營私,罷黜賢才。致使唐王朝內部矛盾日益突出。由於土地兼併嚴重,使府兵制遭到破壞,在此情況下,節度使勢力坐大,其中安祿山身兼平廬、范陽丶河東三鎮節度使,集兵權、財權、行政權、人事權於一身。

    安祿山,其父是西域人,母親是突厥族人。他曾幾次入長安朝見玄宗,因為溜鬚拍馬有一套,受到玄宗恩寵,並被楊貴妃收為養子。安祿山看到唐朝政治腐敗,內地兵力空虛,玄宗整日在宮中飲酒作樂,不思作為,於是陰生叛逆之心,伺機滅唐而坐天下。他一面常常向玄宗進貢財物,並總是說“無異材可用,願以身為陛下死,”騙取玄宗的信任;另一面卻暗中積蓄力量,準備反叛。安祿山在范陽修築了一座雄武城,用來收藏兵器和糧食,還大量招兵買馬擴充軍隊,收編北方胡族的降兵,又從中挑選驍勇善戰的青年八千人做親兵,畜養高大健壯的戰馬幾萬匹。他用胡將代替漢將,而且收用一些漢族士人,為其出謀畫策。

    就當時而言,雖然李林甫把持朝政,但為人還是頗有些手段,安祿山和楊國忠等人雖說深受唐玄宗恩寵,但李林甫依然能將安祿山和楊國忠等人牢牢地抓在手裡,尤其是安祿山,對李林甫或多或少,有三分畏懼。儘管當時安祿山羽翼己豐,但他表面上還是裝出了死忠的樣子。所以說總體上還是維持住了朝廷的穩定。

    但是李林甫死後,位置被楊玉環的兄長楊國忠取代。本來楊國忠與安祿山就有矛盾,在大肆打擊異己的同時,也沒有放過安祿山,於是建議唐玄宗要削減有些節度使的許可權,防止擁兵自眾和圖謀不軌。因而這就給了己經準備充足的安祿山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機不可失,安祿山這隻被大唐養肥的異域野獸在回到轄地後,便打出了"清君側"的旗號,聯合另一個節度使史思明發動了叛亂。

  • 5 # 歷史的陪伴者

    凡是造反的人總會有造反的口號,因為口號就是為了名正言順,是為籠絡人心。如果在古代名不正,則言不順,做起事情就沒有由頭。做事情如果沒有由頭,那就得不到大家的支援,所做的事情就有可能失敗。那麼,安祿山為什麼打著討伐楊國忠的旗號呢?

    第一、唐玄宗對安祿山特別好。

    自從安祿山得到唐玄宗的寵愛後,他的地位步步高昇,從一個不知名的偷羊小偷,到兼任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併成為了東平郡王。可以說,安祿山的平步青雲都是因為唐玄宗的寵愛而得,如果說唐玄宗對安祿山的恩如同泰山一樣重,那都不為過。雖然安祿山是個突厥人,但是也算是精通漢文化的突厥人。因此,安祿山這覺得造反需要藉口,有了藉口才能忽悠更多的人一起來造反。

    問題是唐玄宗一直對安祿山都非常好,而且比其他人都要好的多。因此,安祿山造反必須要有充分的理由,否則就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援。如果安祿山打著討伐唐玄宗的旗號,那麼這次的造反成功機率是非常的小。因為這是安祿山恩將仇報,會失去其他人的支援和同情。所以,找個人為造反當作擋箭牌是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很必要,這對安祿山是必不可缺少的環節。因此,討伐楊國忠成為了安祿山造反的旗號。

    第二、楊國忠這個人臭名昭著。

    楊國忠獲得權力後非常的囂張,而且得罪不少的人,名聲真的可謂臭名昭著,朝野上下都對楊國忠的行為極為不滿。當然,安祿山也非常不喜歡楊國忠這個人,不僅不喜歡,還有點不屑。安祿山唯一害怕的人——李輔國,自從李輔國死後,安祿山就沒有害怕的人。因此,安祿山肆無忌憚的開始籌劃造反的事情。

    此時,楊國忠卻多次向唐玄宗進言,說安祿山有造反的跡象。但是因為唐玄宗被安祿山的表面所迷惑,這給安祿山造反充足的準備時間。於是,安祿山與楊國忠之間的怨恨越結越深,安祿山對楊國忠恨之入骨。自從安祿山得知楊國忠多次向唐玄宗進言,說自己要造反的事情,這才加速了安祿山造反的程序。同時,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之名藉機造反,也算是公報私仇了。反正朝野上下對楊國忠也極為反感,楊國忠正是安祿山造反的最佳擋箭牌,同時還為自己出口惡氣。

    第三、為了造反找個藉口

    任何造反的人都必須有藉口,否則就沒有願意提著腦袋和你一起造反。安祿山也不例外,他為讓自己的造反行為更加的合理,他必須找到充足的理由。否則沒有人願意和他一起造反,這將會導致造反失敗。正好楊國忠與安祿山結怨已深,並且楊國忠這個人在朝野上排除異己,得罪了不少的人。

    安祿山正愁著沒有造反的由頭,楊國忠正好完美地幫安祿山解決了這個問題。沒有哪個理由能比“討伐楊國忠”更為恰當了,就算沒有楊國忠,安祿山也照樣造反。這是安祿山已經蓄謀已久的事情,之所以他沒有提前造反,是因為他覺得時機還不成熟,李輔國還在掌權。當李輔國死後,安祿山就開始放心大膽的謀劃造反的事。既然是謀劃已久,那麼有沒有楊國忠,安祿山遲早都會造反。所以,楊國忠只是安祿山造反的一個由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成為一個作家,該不該考文學研究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