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歷史的天窗
-
2 # 知識小沙漏
宋文化內斂,保守,好古,在瓷器上也有所體現。許多窯口都有仿古產品,鬲,鼎,尊等。造型上也多小巧之作,精緻玲瓏,非常適合士大夫把玩。宋朝一代,有官窯,汝窯,哥窯,定窯,鈞窯,耀州窯,磁州窯,吉州窯,還有景德鎮,產品各有特色。官汝二窯生產的瓷器非常精美,傳世品極少。哥窯“金絲鐵線”“紫口鐵足”;定窯以白瓷為主,典雅美觀;鈞窯仿古器很多,釉色因為窯變的緣故,神秘瑰麗;耀州窯以青瓷為主,造型大方;磁州窯珍珠地劃花的瓷器很有特色;吉州窯則獨樹一幟,其黑釉瓷有多種裝飾方法,“油滴”“兔毫”“玳瑁釉”十分精美。景德鎮則燒出了影青瓷。
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礎上,又不斷創新,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成為當時瓷業生產的主流。明代還開始流行起了粉彩
-
3 # 歷史舊時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也是瓷器製作技藝最早成熟的國家。
我國瓷器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從原始青瓷到東漢時期成熟為真正的瓷器,從南方的青瓷到北方的白瓷,生產出來了許多精品。
下面就說說明代和宋代的瓷器吧
宋代瓷器宋代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繁榮階段,在唐代的基礎上,各地瓷業競相發展,不斷創新,制瓷工藝繼續改進。因為自然條件和民風習俗不同,形成了六大窯系,出現了五大名窯。
六大窯系:北方地區的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磁州窯系 南方地區的龍泉青瓷系、景德鎮青白瓷系五大名窯:定窯、汝窯、官窯、鈞窯、哥窯宋代的瓷器特點也是圍繞著這些窯系而展開的,接下來就說說這五大名窯吧,宋朝瓷器的特徵也就都瞭解差不多了。
定窯
定窯的窯址在河北省曲陽縣,宋代屬於定州,所以就叫做“定窯”了。主要是生產白瓷,產品有碗、盤、瓶、碟等。最開始是屬於民窯,後來燒製官瓷,影響越來越大。
汝窯
汝窯在河南省寶豐縣,宋代時候屬於汝州,所以叫做汝窯。這個地方是北宋朝廷欽定的宮廷用瓷地方。胎為灰白色,釉為天青色,紋為蟹爪紋,不過存世作品比較少。
官窯
官窯是屬於官辦窯廠,專門燒製宮廷瓷器,燒出來的青瓷精美絕倫,被視為是瓷器中的瑰寶。
哥窯
哥窯現在並沒有發現窯址,瓷器主要是以青灰色為主,燒製碗盤碟,工藝精細,採用宮廷用瓷的樣式。
鈞窯
鈞窯在河南省禹州市附近,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的美譽。北宋時期被視為珍品,主要是用來製作尊、鼎、缽等陳設品。顏色也豔麗,色彩豐富,有玫瑰紅、海棠紅、胭脂紅、葡萄紫等顏色。稱鈞窯“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除了這五大名窯之外宋代還有其他名窯,如建窯、泉州窯、德化窯等。宋代瓷器中“荷葉蓋罐”被稱為三大國寶之一。
明朝瓷器進入明清兩代之後,中國瓷器生產達於鼎盛,產品數量非常大,質量也非常高。明代社會出現了資本主義因素,刺激了市場對瓷器生產的大量需求。
明朝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真正代表明代瓷業時代特徵的是景德鎮瓷器,尤其是青花瓷,可以算得上是明代瓷器的代表,燒製工藝達到了中國青花瓷發展的頂峰,各地工匠高手都匯聚到了景德鎮,形成了“工匠八方來,器成天下走”的局面。
景德鎮發展成了全國瓷業中心,生產的“宣德青花瓷”、“成化鬥彩瓷”、“嘉靖五彩瓷”是明代瓷器的代表作。
瓷器特點
明代瓷器比較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胎體都較厚重。明代青花瓷器,早期暈散,中期漂亮,晚期發灰,暗淡。
北宋朝廷在各個地方設定“市舶司”,專門管理進出口事務,其中瓷器就是主要外銷產品。
明朝實行過海禁,但也沒有杜絕瓷器的出口。
-
4 # 百讀齋主
宋代是中國瓷器的頂峰,官窯與五大名窯各競風流,主流以樸素淡雅,創造出了絢爛多彩的瓷器品種和文化。可惜隨著百餘年的戰亂,昔日輝煌毀於一旦。
自明代,百廢待興,早期故有明大粗一說。民間再無如宋時的名窯出現,往後雖然一樣的雍容大氣,可是缺少了民間的靈動飄逸。色彩日漸濃重,缺少了宋瓷的樸素淡雅。
-
5 # 以瓷惠友
明代瓷器與宋代瓷器的區別?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豐富經驗,早在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宣告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明代瓷器與宋代瓷器的區別?
明代瓷器與宋代瓷器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第一點,產地不同。
明代瓷器的產地相對集中而單一,所有官窯瓷器和絕大部分民窯瓷器都集中在景德鎮一個地方,而宋代瓷器的產地則要分散、駁雜得多,汝州、禹州、定州、耀州、建州、吉州、杭州等等都有貢窯大量分佈。產地不同,則瓷器的風格、品位、造詣也自然迥然有異,所以宋代瓷器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萬紫千紅春滿園,而明代瓷器則相對單調而單一,形勢使然。
第二點,泥質不同。
瓷器作為泥與火的綜合藝術,泥質決定胎質,胎質決定瓷質,瓷質決定瓷藝,明代瓷器產地的單一自然決定了泥質的單一,所以也就極大程度地限制了瓷藝的豐富性、複雜性和多樣性的探索與發展,與宋代瓷器的欣欣向榮、蓬勃興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三點,火候不同。
瓷器既然是“泥與火的綜合藝術”,在泥質相同的前提之下,不同的火候、不同的溫度、不同的氛圍,即使是相同的釉料也會誕生出迥然各異的不同釉色和釉面,而這種瓷器釉色、釉面變化的多樣性、複雜性、多變性特徵卻恰好成就了宋代瓷業的高峰。
但明代瓷器卻剔除了宋代瓷器多層次、多樣化、多氛圍、多溫度、多火候的嘗試與追求,只留下了很簡單燒造青花、釉裡紅和五彩等幾種固定氛圍、固定溫度、固定火候的燒造模式,而千篇一律、萬古不變、古井不波。自此,瓷器的靈性、靈動徹底泯滅不見。
第四點,側重不同。
在扼殺了瓷器作為“泥與火的綜合藝術”在“泥與火”各自和合作的靈性、靈動與靈智之後,明代瓷器只能在瓷器的世俗化、淺表化、庸俗化的道路上遠走越遠,那就是把瓷器鑑賞的側重點由宋代鑑賞瓷器本真、本我、本分的靈性、靈動和靈智而轉移到與瓷器本來毫不相關、毫不相干的人為書法繪畫上來,斗轉星移、偷樑換柱、潛移默化、大功告成、皆大歡喜!
第五點,重心不同。
人們尤其是統治者審美情緒、審美趣味、審美取向、審美偏好、審美意願、審美價值的轉移、偏向與喜好極大程度地左右了人們的認知,瓷器鑑賞的價值不在關乎瓷器作為“泥與火的綜合藝術”本身,而完全在於“泥與火的綜合藝術”之外的書法與繪畫的好壞,怎麼地,有意見?給我憋著!呵呵呵,嘻嘻嘻,哈哈哈!
自元青花始,宋瓷已死,瓷器作為“泥與火的綜合藝術”已死!明更甚之,清再更甚之!
上幾件明宋瓷器圖片,以證上言,以餉同道。
“大明宣德年制”青花雙圈六字雙行楷書款神級臻品霽藍釉留白三魚紋馬蹄尊。
北宋早期哥窯神聖之品百積碎魚子紋雙耳小瓶。
北宋汝窯鼎盛期清涼寺窯神級臻品天青釉五芝麻釘弦紋三足小筆洗。
-
6 # 陶瓷藝美
明代是在前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由於宋代的瓷器發展特別好,後來大量的仿宋,明宣德就命令景德鎮仿製宋代五大名窯的哥窯和汝窯瓷器,存世的有大明宣德年制的仿宋汝窯盤,後來的成化皇帝也再次仿宋,品類更為豐富。到了明代中晚期,市場的需要,大量民窯也仿宋,官民爭市。
具體的區別還是很多的,今天我們從這幾個方面來探討一下,
1、從器物的造型上區別
宋代造型多簡樸,以仿青銅器造型為主,並多小件,但在器物的邊角、口沿、底足很講究修飾。如汝、官、哥、定、鈞的器物都修整得很規範。
(宋代哥窯八方碗)
(宋代汝窯盤)
明代永樂的器型古樸秀美,豐滿,渾厚,古樸,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
特別是壓手杯、盤、碗等都製作得比較精細。 宣德器物的造型豐富,製作精緻、成化器型小巧輕盈、制工精良、使仿者望塵莫及。弘治、正德器型端莊秀逸。嘉靖、萬曆以後的器形,厚重古樸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但製作比較粗糙。康熙年代就特別流行仿以仿明永樂、宣德、成化器物較多。
(明代的碗)
2、從底足上看出差別
宋代器物底足製作精細規整,有裹足支燒,通體施釉,也有不施釉的,只刷一層護胎釉水。官窯器露胎處呈現深灰或灰褐色,俗稱"鐵足"。支釘橫斷面為灰褐色。汝器支釘橫斷面為粉白色。
(紫口鐵足)
明代永樂、宣德大盤為砂底,質地細膩光滑溫潤,呈現火石紅。永樂盤砂底一般色白而細,砂底上有小塊鐵色斑,細膩光滑,撫摸時有糯米粉之潤滑感。 宣德器底部為白胎色而有火石紅,有一層淺紅色的塗抹料,均無旋痕。凡帶旋痕的多為清仿產品。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內斂圈足,臥足,臺階式圈足,外傾內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璧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淺圈足、刮削平足、平底實足、高圈足等。
(明永樂盤沙底)
3、從瓷釉上看出差別,五彩,鬥彩以及各色彩釉逐漸發展和流行起來。
瓷釉是瓷器的外表,不同朝代各個窯口燒製瓷器的釉色、硬度、密度、潤度、厚薄、有無氣泡和橘皮紋等是不同的。觀察古瓷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和氣泡大小疏密等特徵。如舊瓷有"瑩光"或"酥光"一類的光澤,這種深厚溫潤的釉光是由於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又稱"蛤蜊光"。
(瓷器左側有明顯哈喇光)
永樂白釉器的口、底、邊角與釉薄處多閃白和閃黃色,釉厚處則閃淺淡的豆青色,並且琢器的表裡釉多均勻一致。因此需要進一步觀察釉中所含氣泡的大小疏密。如官、哥窯釉泡之密似攢珠,汝窯釉泡疏若晨星,以及宣德釉面有"棕眼"等。這些都是不易仿製的特徵,可作為劃分時代的線索。
4、瓷器紋飾
宋代裝飾方法有印花、畫花、刻花、剔花、貼花、鏤花等,圖案以花鳥蟲魚等為主,造型,色彩,紋樣追求完整、意境、氣韻。龍、鳳、鹿、鶴、游魚、花鳥、嬰戲、山水景色等常作為主體紋飾而突現在各類器形的顯著部位,而回紋、卷枝卷葉紋、雲頭紋、錢紋、蓮瓣紋等多用作邊飾間飾,用以輔助主題紋飾。工匠們用刻、劃、剔、畫和雕塑等不同技法,在器物上把紋樣的神情意態與胎體的方圓長短巧妙結合起來,形成審美與實用的統一整體,令人愛不釋手。
(北宋 磁州窯黑剔花纏枝花紋矮梅瓶)
(北宋 耀州窯青釉刻花執壺帶溫碗)
明代瓷器紋飾裝飾主要以繪畫為主,也有刻花、劃花、印花、鏤雕等方法。從繪畫風格上看,無論人物、花鳥、飛禽走獸都極為生動豪放、富於畫意,線條舒展流暢;加之釉色純樸渾厚、豐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畫面的美感。
(明代瓷器紋飾)
5、瓷器款識
宋窯款識大多與官窯有關,越窯是以刻花的紀年為主,比如“元豐三年”,有的以一個字為主,比如“供”,“官”,定窯也有“官”,還有以宮廷建築落款的“風華”,“慈福”等,汝窯也是,有的還以姓氏落款,比如“蔡”,“甲”“乙“”丙“”丁”這樣的,均窯落款少,以數字落款的,磁州窯就會以誰家造的落款誰,比如“張家記”,“李家造”。
明代瓷器款識一般以書寫,極少有刻印的。前人總結的明代瓷器款識規律是: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明代瓷器各代款識千差萬別,憑款識特點來斷代和辨偽也就相當重要。體會各代款識的不同風格,首先可以從研究筆法入手,然後將真假實物款識,相互比照,結合實物,反覆審度其字型的結構、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澤的深淺濃淡等。
哇,這一聊起來就很多很多了,得慢慢的一個一個年代的先理清楚,然後多看多學習多對比了,實在是太多了,今天整理了這些,希望這點小知識能幫到大家。
-
7 # 舍蔵無界
宋代陶瓷器的鑑定特徵多年研究發現繼唐,五代以後,宋代的陶瓷生產更加飛速發展,特別在瓷器的生產方面,很快達到了我國古代瓷器史上的巔峰階段。入宋以後一方面商業發展迅速崛起,飲茶風氣更盛,社會對飲食器具的總需求量大幅增加,宋代人除了改進石灰釉的配方外,還發明瞭可以使釉層濃厚興趣愛好的石灰鹼釉,只有在景德鎮窯口燒出了影青瓷,汝窯瓷器燒出了"釉質瑩厚如堆脂"的青瓷,這些成就都是前無古人的。有的甚至是空前絕後的。明代景德鎮陶瓷青花瓷器的釉面不夠白,呈一種白中泛青的顏色,稱為"亮青釉"。明代瓷器的裝飾手法很多,但以彩繪為主,其彩繪圖案往往是一種或幾種動物,植物為立體紋樣,而以其它紋飾輔助,構成完整圖案出現了五彩紛呈的熱烈局面。
-
8 # 靜一號普洱茶
1.明代瓷器
在青花瓷發展的基礎上,明代的彩瓷發展也有一個新的飛躍。明代永樂、宣德之後,彩瓷盛行,除了彩料和彩繪技術方面的原因之外,更主要地應歸功於白瓷質量的提高。明代釉上彩常見的顏色有紅、黃、綠、藍、黑、紫等,最具代表性的為成化鬥彩,鬥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工藝。例如成化鬥彩器的釉上彩,彩色品種多且能據畫面內容需要自如配色,其雞冠的紅色幾乎與真雞冠一致,葡萄紫色則幾乎是紫葡萄的再現。所以,彩瓷器一般都十分精巧名貴,如舉世聞名的成化鬥彩雞缸杯等。
在成化彩瓷基礎上,嘉靖、萬曆時期的五彩器又揭開了彩瓷發展史上的新篇章。成化鬥彩瓷,色彩鮮豔,畫染風格以疏雅取勝;嘉萬時期的五彩則是以紅、淡綠、深綠、黃、褐、紫及釉下藍色為常見,彩色濃重,其中紅、綠、黃三重為主,尤其是紅色特別突出,因而使得嘉萬時期的五彩器在總體上有翠濃紅豔的感覺,極為華麗。明代除青花、鬥彩和五彩之外,其單色釉也有突出成就,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宣的紅釉、藍釉、成化的孔雀綠和弘治的黃釉。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繼承前朝的(特別是日用器)之外,也有因時代需要變化而新產生的,如永宣時期的壓手杯、雙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時期則以鬥彩雞缸杯、"天"字蓋碗等為典型器物;正德、嘉靖、萬曆各朝的大龍缸、方鬥碗、方形多角罐、葫蘆瓶等也都頗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筆管、瓷硯、水注、鎮紙、棋子、棋盤、棋罐等瓷器傳世。
明代瓷器裝飾手法已從元以前的刻、劃、印、塑等轉為彩繪(繪畫)為主要手法。繪畫紋飾的內容更加複雜多樣,植物、動物、文字、山水、人物、花鳥、魚及蟲等無不入畫。明代早期以寫意畫為主,畫風自由、奔放、灑脫;明後期以寫實為主,畫面抒情達意,簡約輕快,極有漫畫趣味。
明代瓷器上的款式以書寫為主,官窯款工整端莊,民窯款則多種多樣,以吉祥語款為多見。
明代是中國瓷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
明代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燒造技術,在宋,元的基礎上又有了很大提高,制瓷工藝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當時景德鎮已成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除開設了官窯--"御窯廠"燒製御用器外,民窯也有很大發展,出現了"官民竟市"的欣欣向榮局面。
宋,元時期,瓷器以單色釉為主,到了明代,五彩,鬥彩以及各色彩釉逐漸發展和流行起來。青花瓷在元代已趨成熟,但存世量極少。經過明代的改進和創新,青花瓷才被推廣開來併成為中國明代,清代及現代瓷業發展的主流。
發展週期
整個明代1368--1644年,先後有十七個皇帝在位執政,共經歷276年{南明除外}。其瓷器的製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樂和宣德為最高峰。
中期: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鬥彩最著名。
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其中嘉靖、萬曆五彩量最大。
洪武時期(1368-1398年)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而事實上江西(包括景德鎮)地區於1361年後就在朱元璋的控制之下。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帶真正洪武官窯紀年款的瓷器實物。但是洪武朝燒造過大量的官窯器卻是毋容置疑的。
從傳世和出土的許多器物分析,再與明初典型器對比,得出的結論是:這類即有元代遺風又貌似永樂,介於二者之間的器物,其製作年代應定為洪武時期。
(1)燒造品種
景德鎮洪武時期燒製的瓷器品種還是比較多的,元代的青白瓷和樞府瓷入明之後仍在燒製。白釉和黑釉也有發現,青花、釉裡紅、青花釉裡紅、柿色釉、紅釉、綠釉等品種也有實物傳世。從傳世品來看,洪武瓷中有質量較精的細瓷和質量較粗的粗瓷兩大類,細瓷中很大部分應是官窯生產,粗瓷顯然是民間日用瓷。
(2)造型特徵
洪武瓷的造型,多少具有元代樞府窯的古樸渾厚的遺風,尤以民窯為甚。官窯則努力創新,迅速擺脫了元瓷厚重奔粗的風格,開始孕育秀美飄逸的造型風貌,為永宣瓷器大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3)胎體特徵
胎土因淘洗粗細之差,胎質表現大不相同。官窯瓷器瓷化程度較高,因而堅緻細白,稍有厚重感。民窯器物則因胎土淘洗不精,燒製火力不足,致使胎體斷面呈略含雜質的淺灰白色或土黃色。
(4)釉面特徵
釉面呈青白色,是元明兩代瓷器的共同點,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異。常見的洪武民窯器,胎體因淘洗不精,胎質呈白或灰白色,在厚潤的青白釉汁的映襯下,釉面顯示出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而官窯器雖然也為青灰色,卻較民窯器白潤肥厚,玻化程度較高,色澤清雅,柔和悅目。
(5)圖案紋飾特徵
明代早期紋飾,大多簡練流暢,豪放生動。官窯器的紋飾精細秀美,多少流露出一些元代遺風。而民窯器則別有洞天,特別是描寫自然的寫實紋飾,更能體現工匠的豐富想象力,反映勞動人民濃郁的生活氣息。
洪武官窯龍紋兼具元、明兩代龍紋特點,其形象不及元龍兇猛;三爪龍較多。雲龍紋飾中的流雲雲腳粗短(元代的較長),盤中心的三朵流雲呈"品"字排列。這種呈品字形排列的如意狀雲紋,沿用到明正德年間都無大的變化。
洪武時所繪菊花呈扁橢圓形,折枝或纏枝蓮葉紋大都呈螺絲狀,而常見的元代纏枝蓮葉紋多為葫蘆形,同時,元代的葉形較大,為大花大葉,洪武時花葉明顯縮小。由此可以看出元、明兩代紋飾上的繼承和演變關係。
瓷器上那種一面青花繪畫,一面模印凸花的兩面裝飾手法,是明代洪武窯對元代樞府窯模印凸花技術的承襲和演變。同時成為洪武瓷器脫胎於元瓷的又一明證。
洪武民窯青花的紋飾,繼承傳統的書法和繪畫,創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筆點劃",用筆簡練、純熟,以描寫自然為主,樸實無華,大筆寫意,著意渲染。青花髮色比較穩定,少有暈散。但髮色並不濃重,趨於清淡,能較好地襯托出紋飾畫意。
(6)底足特徵
洪武瓷器底足中心乳釘狀突起,是元代器足的遺風。這種器足的處理,在當時處於主流地位,成為明顯的時代標誌。同時也興起各種形制的器足,種類繁多。常見的有:圓渦形厚底足;高足;尖圈足;外壁斜削式足;外牆內斂裡圓角足等等。
總之,洪武正處於元、明交替之際,是一個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
明代景德鎮瓷器品種按其製作工藝可分為:釉下彩,釉上彩,鬥彩,五彩及單色釉,雜色釉。
明代瓷器的主要特徵:
造型--一般都顯豐滿,渾厚,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
胎體--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顯;正德以後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別明顯,胎體更為厚重粗糙,民窯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紅"的現象,俗稱"黃溢"。
釉面--最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瓷器中,大多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始末。
紋飾--主要有龍,鳳,麒麟,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畫面豪放而瀟灑,筆意酐暢而純熟,構圖疏簡而高古。
器足--大件器物多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眾多形狀。
款識--明代以前,景德鎮瓷器多不署款。永樂以後,開始在官窯器上書寫本朝年號款,干支款,圖記款等。多以青花書寫,兼有暗刻,凸印等。
2.宋代瓷器
宋朝哥窯——米色釉貫耳瓶北宋的主要礦產包括金、銀、銅、鐵、鉛、錫、煤等。北宋時期金屬礦藏達到
宋朝哥窯——米色釉貫耳瓶兩百七十餘處,較唐朝增加一百餘處。仁宗時期,每年得金一萬五千多兩、銀廿一萬九千多兩、銅五百多萬斤、鐵七百廿四萬斤,鉛九萬多斤、錫卅三萬斤。
宋朝官窯、民窯遍佈全國。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州的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弟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 瓷窯,和分佈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透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高麗、南洋、印度、中西亞等地區。其中鈞瓷以神奇的窯變特色和每年36件的稀有產量而位居宋瓷之冠。北宋的瓷器,不論在產量還是製作技術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佈全國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
宋瓷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禹州)、汝窯(河南汝州)、定窯(河北曲陽)和哥窯(浙江龍泉),是北宋五大名窯。官窯的產品,土脈細潤,體薄色青,略帶粉紅,濃淡不一;鈞窯土脈細,釉具五色,有兔絲紋;汝窯則胭脂、硃砂兼備,色釉瑩澈;定窯以白瓷著稱,並能制紅瓷,其產品十分精美;哥窯盛產青瓷,產品被譽為“千峰翠色”。真宗景德年間,在江西新平設官窯,所造進貢瓷器的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字,這就是後來馳名中外的景德鎮瓷器。
在瓷器上雕畫花紋是北宋時的新創,劃花用刀刻,繡花用針刺,印花用板印,還有錐花用錐尖鑿成花紋,堆花用筆蘸粉堆成凸形,再施白釉。宋瓷不僅是生活日用品,而且是精美的工藝美術品。北宋瓷器大量運銷國外,在亞非各地都有大量出土,證明瓷器是當時的重要輸出品。時至今日,宋瓷已成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藝術品,而享譽海內外。
宋朝瓷器由於西夏阻隔了西北的絲綢之路,加上經濟中心的南移,從宋朝開始,東南沿海的港口成為新的貿易中心。唐朝時期全國僅廣州一地設有市舶司,負責外貿事務。宋朝先後在廣州、臨安府(杭州)、泉州、密州板橋鎮、嘉興府(秀州)華亭縣(今松江)、鎮江府、平江府(蘇州)、溫州、江陰軍(今江陰)、慶元府(明州,今寧波)、嘉興府(秀州)澉浦鎮(今海鹽)和嘉興府(秀州)上海鎮(今上海市區)等地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宋代瓷器以各色單彩釉為特長,釉面能作冰裂紋,並能燒製窯變色及兩面彩、釉裡青、釉裡紅等。著名“瓷都”景德鎮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間為宮廷生產瓷器得名。所選瓷土必白埴細膩,所制瓷器質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瓏花。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淨;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製的瓷器胎薄,下巧細緻,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製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
9 # 麋鹿何為ART
宋代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為: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等。宋瓷在瓷器史和工藝美術史上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宋瓷受益於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崇尚天然,把樸素自然之美作為理想之典範。
宋汝窯:粉青紙槌瓶
宋哥窯:灰青釉瓷盤
宋官窯:四瓣花口洗
宋定窯:白瓷牡丹唐草紋瓶
宋鈞窯:梅瓶
整體來看,宋瓷形式優雅,器型講究,不以紋飾為重,其輪廓線條流暢,造型端莊,做工精細,典雅古樸。
明代瓷器也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明代彩瓷發展也有一個飛躍,值得一提的是在永樂官窯中能看到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形式因素。明代瓷器以江西景德鎮為代表,在瓷器燒造技術上在宋元基礎上有很大提高。
明永樂官窯
明萬曆:鬥彩盤
明成化:景德鎮鬥彩盤
明嘉靖時期
明代瓷器總體特徵:一般外形渾厚豐滿,器型莊重圓潤。重瓷面紋飾,紋飾豪放瀟灑,多以龍鳳、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為主。
回覆列表
兩宋的最大亮色,一言以蔽之,是窯業的大發展、大格局、大繁榮。以瓷器品種論,亦是百花齊放,尤以“單色釉”(白瓷、青瓷等)和“磁州窯型”(主要指在掛有“化妝土”的器坯上以刻花、印花、彩繪等手法施加裝飾的瓷器)最具時代特色;明清的突出成就,則主要體現在“一枝獨秀”的景德鎮瓷器上,代表性品種是那些五光十色的彩瓷,如大家都熟悉的青花、五彩、粉彩以及各種色釉瓷器等。
中國陶瓷史上的這兩個黃金時代,可謂雙峰並峙,各領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