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輕雲淡望斷天涯路
-
2 # 故事裡的那些歲月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般來說,能在歷史上留名的人往往和他本身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並沒有多大關係。而是和其本人事蹟的傳奇性、戲劇性有關係。一個人的經歷越是傳奇,越是具備一定的戲劇衝突,往往就能被歷史銘記。歷史上被人們傳頌的失敗者可能和勝利者一樣多,他們身上具備傳奇性、戲劇性這樣兩個特點。比如楚霸王項羽,他也是一個失敗者,但其在歷史上的名聲一點兒也不比他的對頭——勝利者劉邦小,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超過了劉邦。
荊軻當時作為一個聲名顯赫的俠客,受燕太子丹的聘請,前去刺殺後來成為千古一帝的秦王嬴政,這件事情本身來說就已經具備了傳奇性和戲劇性兩個特點。不要說是荊軻,換任何一個人完成刺殺秦王嬴政這件極具傳奇色彩的事情,都會被歷史銘記。
首先,秦王嬴政成全了荊軻諾大的歷史名聲。被荊軻刺殺的秦王嬴政本身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傳奇。單憑秦始皇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帝國,就會在歷史記載中留下最濃重的一筆。這樣的千古一帝,發生在他身上的任何比較大的事件都會被史官記載,被人們當故事一樣傳頌。如果荊軻刺殺的物件不是秦王嬴政,換一個人,哪怕是這個人的地位僅次於秦王嬴政,比如說是呂不韋,恐怕都不會有這麼顯赫的名聲。所以荊軻的千古名聲首先是秦王嬴政成全的。
其次,荊軻本身具有的悲情色彩放大了荊軻刺秦王這件事情的戲劇衝突,更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和感情共鳴。從情感的角度上來說,喜劇容易讓人愉悅,但悲劇更容易讓人銘記於心。悲劇的力量遠大於喜劇。
在戰國時代,生活著一批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俠客,這些人為了自己崇尚的俠義精神往往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些人把道義看的比生命更重要。比如懷著報恩之心刺殺王僚的專諸;重情重義,刺殺俠累的聶政就是其中的代表。這樣的人由於其行為的壯烈和結局的悲壯更容易被人銘記。荊軻則是這批人中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戰國時期俠義思想的絕響。儘管在荊軻刺秦王失敗後,他的朋友高漸離繼續完成他的未竟事業,但也只是給荊軻增添了幾分悲情的色彩而已,人們也往往把高漸離刺秦看做是荊軻刺秦的延續。漢以後,俠以武犯禁,荊軻刺秦王就成為了俠客行為最後的絕響,更加被人們懷念。
再次,史學家對荊軻的喜愛也是荊軻聲名顯著的原因。讓荊軻真正名揚天下的是司馬遷。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載了專諸、豫讓、聶政和荊軻四人的事蹟。其中最濃墨重彩的就是荊軻。正是因為司馬遷對荊軻這個人物形象的生動記述,才讓荊軻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使得荊軻的身上充滿了人性的光輝和個人英雄主義失敗後的沉重的悲情色彩,這樣的荊軻才更加打動人,容易讓歷史銘記。正如司馬遷評價: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
3 # 向文子
首先,在現有的文字中,荊軻本人是一位英雄,他失敗了,但人性普遍比較同情失敗的英雄。荊軻和燕太子丹兩人的互動,符合戰國時期對於君主與士之間關係的期待。燕太子丹為了防止秦軍攻打燕國,找到了劍士荊軻,並且對他待以國士之禮。傳說荊軻喜歡看一位女琴師撫琴的雙手,太子丹知道後,就命人將琴師的雙手砍下,裝在盒子裡送給太子丹。雖然這種做法,很殘忍,不人道,但是在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時代觀念之下,應該是一種被高度讚揚的行為。比如,在流亡過程中,介子推得知後來的晉文公重耳想要吃肉,一時找不到,就把自己的大腿肉割下來,煮給他吃。介子推這種行為大受推崇。這是太子丹對荊軻的禮遇。
荊軻明知刺秦此去“壯士一去不復返”,但是為了報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他便是舍了性命也是在所不惜的。這是戰國時期的刺客精神,人主待我以國士,我必以性命報答。這樣的例子在戰國的例子很多,比如豫讓刺殺趙襄子,專諸刺殺吳王僚,聶政刺殺韓國丞相俠累。他們都是為了報答知遇之恩而獻身的,司馬遷專門為他們立傳,都認為他們是英雄,讚揚他們的這種精神。
荊軻到了秦國王庭,號稱從小就殺人,市集上的人都不敢正眼看他的秦舞陽嚇得戰戰兢兢,而荊軻卻談笑自若,氣定神閒。他在整個刺殺的過程中毅然決然,沒有露出一絲怯懦之情,雖然失敗了,但他的英雄氣概是無法否認的。司馬遷文學化的表現手法,塑造並影響了人們對於英雄的想象和理解。
荊軻和另外三位刺客一樣,都是悲劇英雄。而普通人一般認為,成功者已經享受了勝利果實,再給他們某種同情,那就太過分了,因此對悲劇的英雄自然多了一份敬重和同情。比如,後人也崇拜項羽,雖然項羽的失敗多少是自己招致的,但人們還是崇拜和欣賞他,因為他失敗了。
其次,荊軻是後人塑造的悲劇英雄,這背後有著中國古代意識形態鬥爭的大背景,即儒家和法家的鬥爭。荊軻是在崇尚儒家價值觀的司馬遷的筆下所塑造的英雄,他要捍衛的是燕國,從另一個意義上講就是要捍衛由周公創立的分封制以及其他一整套禮樂制度。所以,荊軻不僅僅是一名刺客,而是儒家文化、價值觀以及政治制度的代表人物。而秦國是不重視儒家的,他們贊同的法家的思想以及法家的政治主張。他們認為儒家所代表的那一套主張是落後的,不合時宜,應該被時代淘汰的。他們不要分封制,他們要求大一統。
正是在這樣的儒法意識形態的背景下,荊軻的故事才有著更為深刻的意義。荊軻的故事不是由法家代表人物所講述的,而是由儒家代表人物所講的。從儒家的角度,荊軻所做的事情是破除法家的錯誤理論與錯誤主張,雖然沒有成功,但是一位值得讚揚的俠士。後人會在他的感召之下,視死如歸,更加堅定地捍衛儒家的價值觀的。荊軻雖然“一擊雖不中”,但是他的精神最終讓人推到了暴秦。這應該是儒家內心的意圖。
如果這個故事由法家的代表人物來講述,那麼可能就是完全另外一種味道了。他們應該會奚落荊軻和燕太子的愚蠢行徑,比如同樣的女琴師事件,他們也許會嘲笑他們的迂腐,手只有長在人身上才具有美感,砍下來還有什麼意義呢?他們會覺得認為燕太子丹和荊軻昧於形勢發展,蚍蜉撼樹,自不量力,沒站在正確的歷史發展道路上等等。他們不會給以荊軻以任何正面的歷史地位,只是將他們當作某個普通的小毛賊處理了。
不過,荊軻所代表的儒家戰勝了秦國所代表的法家,荊軻的故事便在儒家價值觀的影響下成為人們心目中的英雄。因此,對荊軻刺秦故事詮釋權的爭奪,其實是中國歷史上一直以來儒法鬥爭的一個縮影。
-
4 # 兔窩老張
燕趙之地,自古多有慷慨悲歌之士。荊軻刺秦,雖以失敗而告終卻千古留名,自然有他的道理。
一、秦王大殿安保措施嚴密
我們來看荊軻刺秦的整個過程。先是秦舞陽“關鍵時刻掉鏈子”,沒能上去大殿。很多人都認為秦舞陽是看到了秦王的排場害怕了,因為史書裡記載他是面無血色,臉色煞白。我不同意這個觀點,因為秦舞陽是出自將門,並非江湖遊俠,是見過世面的,不會那麼容易嚇傻。據《燕丹子》記載,秦舞陽一生氣就會臉色發白,有可能是想到要啥秦王了,激動了,“怒氣值滿了”的體現。由於“情緒外露”被察覺,因此沒能進殿,這也說明秦王大殿前的“安保工作”很到位的,稍有不對勁是無法進到秦王跟前的。就連武士和大臣都無法攜帶兵器上殿,足見秦王的安全措施是很嚴密的。
二、秦王本人有很強的自衛能力
如果說大殿中有人能帶武器,那只有秦王本人了,那秦王帶的什麼護身兵器呢?是一把長度長到掛在腰上都不容易拔出來的長寶劍。對兵器格鬥有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冷兵器講究“一寸長一寸強”,兵器越長,在格鬥時就越佔優勢,可以在較遠的距離攻擊到敵人,而敵人很難傷到自己。根據西安秦遺址出土的青銅秦劍可以發現,秦國的劍,長度通常在80釐米以上,最長的達到95釐米。而秦王的佩劍肯定是高階貨,估計長度不會低於90釐米。在格鬥中,這種長度的寶劍無疑是威力強大的,秦王的護身兵器很給力。此外,秦王自幼是受過嚴格的武術訓練的。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以尚武著稱,且戰國時期貴族有習武之風,大多數貴族都是弓刀嫻熟,作為雄才大略的秦王,必然是有一定劍術水平的。在荊軻刺秦的後段也能看出,當秦王拔出劍之後,一擊就把荊軻砍倒在地。
三、荊軻本身也沒打算弄死秦王
看完荊軻刺秦的過程,我有個疑問:荊軻真的是想刺殺秦王嗎?首先,匕首藏在圖裡這個辦法非常巧妙,因為殿門口搜身誰也不敢看獻給秦王的地圖的,可以順利帶進去。因為荊軻帶來了敵人的人頭給他當見面禮,秦王在和荊軻一起觀看地圖時,內心之中是沒有多少防備的,當發現圖裡的匕首時大吃一驚。這個時候,如果荊軻真的想殺秦王,直接拿起匕首一刀捅過去,多半是能捅到的,因為看地圖時秦王一定是俯下身子的,這個姿勢很難躲閃。可是我們看到荊軻沒有先刺,而是想用手抓秦王衣袖,結果袖子質量不好抓破了,秦王逃脫。這不合情理,因此只有一個解釋,荊軻根本沒想一刀殺死秦王,而是想要劫持秦王,威脅秦王下詔書不再進攻燕國。仔細一想也有道理,畢竟就算殺了嬴政還會有下一個秦王繼位,還是會下令進攻,只有挾持人質逼迫他就範才更有效。
所以,綜合以上各種因素,荊軻沒能夠成功的刺殺秦王,而且命喪當場。那為何荊軻作為一個失敗的英雄,卻名揚千古呢?
中國文化,向來崇拜悲情英雄。“燕趙之地自古出慷慨悲歌之士”,這個“慷慨悲歌”大多是形容沒能成功的或者結局悲慘的英雄,高貴的節操配上悲傷的結局,這樣的人物形象通常更受歡迎。我們發現很多受崇拜的英雄都是這個形象,比如岳飛,雖然沒能北伐成功,但是因為高尚節操加上令人同情的悲慘的結局,因此千古垂名;再比如文天祥,袁崇煥,以及英年早逝的霍去病,等等……而我們對成功的英雄關注度相對會較低,比如孫中山在一首詩中提到的: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波,這個班都護是班超,投筆從戎不僅擊破匈奴而且擔任西域都護,控制西域各國;馬伏波是西涼太守馬原,三國時馬超的祖先,屢次大破北方遊牧民族,百戰百勝。為何他們的名望要比那些失敗的英雄低呢?因為他們的結局都很美好,不夠悲情,所以不能夠引發世人的同情。
-
5 # 行走的荷爾蒙之風2
人們敬仰荊軻是從俠義的角度出發 表達對荊軻這種不畏強 不懼死 受人之託 忠人之事的精神的讚許 而不是糾結結局的成敗
-
6 # 一葉碧雲
荊軻的名聲是能透過“刺秦失敗”得來的,而不是先有千古名聲、後刺秦失敗的!
首先,荊軻刺秦失敗的原因是想“效法曹沫“而不是”效法專諸“。荊軻刺秦王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荊軻一開始並沒有想殺死秦王,而是想劫持秦王,逼秦王贏政簽訂和平條約。
這種事春秋時魯國的曹沫就幹過。當時曹沫在魯莊公手下任大將,曹沫與齊桓公當政的齊國多次交戰,都失敗,魯莊公不敢打了,就割地獻城求和。
後來齊桓公和魯莊公在柯地會盟,主席臺上只有齊桓公、魯莊公、曹沫和管仲,曹沫就拿出匕首,劫持了齊桓公,要求齊桓公退回魯國的土地和城邑,並盟誓不得反悔。齊桓公都答應了,曹沫才放了齊桓公。齊桓公事後雖然想反悔,管仲勸他以誠信為主,齊桓公就履約了,一時傳為美談,魯莊公要回土地,齊桓公得到了好名聲,霸業更加堅挺。
因為這個想法,所以當荊軻開啟督亢地圖,圖窮匕首現以後,他並沒有像”專諸“刺王僚一樣一刀上去讓秦王斃命,而是想抓住秦王,結果沒抓住,讓秦王圍著柱子轉,在其它人的幫助下殺死荊軻。荊軻刺秦失敗。
其次,荊軻要想實現”效法曹沫“的目的,需要等真正的幫手,但是太子丹不給時間。歷史上刺客的命運一般就是三種:
第一種是曹沫式的,完成使命,全身而退;第一種是專諸式的,完成或者完不成使命,自己的命都扔在現場了。專諸、聶政都是這型別的。第三種是主動放棄刺殺,自殺或揚長而去的。像刺殺趙盾的刺客就自殺了,劉平派去刺殺劉備的刺客就放棄刺殺計劃揚長而去了。荊軻是一個義士,不想做第三種刺客的。他很惜命,也不想現場與秦王同歸於盡。他想做曹沫,既完成使命,又能全身而退。荊軻能想到的方法也就是劫持秦王,逼秦王簽訂和約。
要完成這個使命,靠荊軻一人完不成任務,荊軻必須等自己約定的一個朋友到來,二人一起去才能完成任務。
但是太子丹心急,等不了,給荊軻選了一個據說13歲就能殺人的秦舞陽做荊軻的幫手,並且對荊軻說,要不然讓秦舞陽先行?荊軻很生氣,說去行刺不能全身而退,那是楞頭青才幹的事,我本來等一個朋友,就是要全身而退,你這麼急著催我,我就不等了。
《史記.刺客列傳》:荊軻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僕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荊軻為什麼要等幫手呢?因為假如荊軻一個人去,即使劫持了秦王,逼秦王簽下和約,那麼荊軻也走不出秦王宮,只要他對秦王一鬆手,秦王就會下令把他殺了,然後收回和約,荊軻這樣就白死,既沒送出和約,也沒有完成刺秦任務。
但如果有一個強有力的幫手,兩個人一起制服秦王,秦王簽下和約後,荊軻繼續制服秦王,另一個人就可以拿著和約先行離開咸陽回燕國,荊軻計算時間,只要和約送出去了,他就可以放開秦王,因為和約送出去,將來會公佈天下的,那麼秦王就不能隨意殺荊軻,荊軻就能活命甚至全身而退。
但是太子丹不給時間,荊軻只能悲壯地踏上行程,副手秦舞陽一進入秦宮就掉鏈子,使得荊軻獨力刺秦,最終失敗。如果秦舞陽不掉鏈子,兩人合力,很有可能制住秦王,那荊軻的計劃就成功了!太子丹的催促,既要了荊軻和秦舞陽的命,也要了自己的命。
其三,荊軻刺秦的過程很悲壯,具有濃厚的悲劇色彩,因而容易流傳。荊軻刺秦王,過程很悲慘!
先是太子丹為荊軻送行,在易水河邊,全都白衣孝服,已寓意荊軻一去不復返。高漸離又擊築,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曲《易水歌》,更讓荊軻刺秦充滿了悲涼的氣氛。
荊軻刺秦的過程司馬遷在《史記》中有精彩的描述,荊軻臨死前,說出了他刺秦失敗的原因:
《史記,刺客列傳》: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由於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荊軻刺秦本來會有一個不錯的結果,因為一系列失誤,最終功敗垂成,讓人扼腕,加上《易水歌》的悲壯渲染和廣泛流傳,荊軻刺秦王作為一個悲劇故事也為大家所熟知。從而造就了荊軻悲劇英雄的名聲流傳千古。
-
7 # 文人鬼
荊軻刺秦王失敗,卻名垂千古,這其中暗含的道理與今天各種網紅和明星出名的道理是一樣的!
荊軻雖然行刺失敗,但絲毫不影響他出名,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平臺很重要,更需知名“經紀人”捧紅:司馬遷筆下壓軸出場荊軻的故事出自《史記.刺客列傳》,《史記》是中國最著名歷史紀傳體史書,是中國“二十四史”之首。這樣一個平臺就奠定了荊軻出名的基礎。
司馬遷是歷史領域的權威專家,是行業大咖,是歷史領域裡的知名“經紀人”。只要司馬遷捧就一定有流量,這是名人效應。
司馬遷寫《史記.刺客列傳》共收錄五名古代刺客――曹沫、專諸、豫讓、聶政與荊軻,而荊軻是最後壓軸出場的。司馬遷寫荊軻著墨最多,篇幅最長,可以說是濃墨重彩。
我認為前面四位刺客其實都是為了寫荊軻鋪鋪的,從司馬遷最後的評語結論就可以看出。司馬遷只評價荊軻,其他人一筆帶過,可見司馬遷很推崇荊軻。
沒有司馬遷的追捧,荊軻可能就是個默默無聞、被歷史遺忘的失敗刺客。
2.蹭流量、蹭名氣,關鍵是搞對物件:刺殺物件――未來的秦始皇荊軻為什麼出名?除了知名“經紀人”司馬遷的著力捧場之外,另一個關鍵就是行刺物件是日後中國最著名的皇帝秦始皇。
如果荊軻刺殺的不是日後的秦始皇,而且其他六國的一個王,那麼荊軻也不可能像今天這麼有名。
秦始王嬴政是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皇帝,跟秦始皇沾邊的東西都跟著出名。就像陪葬坑的兵馬俑被人們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其實兵馬俑都不算秦始皇皇陵的真正陪葬品。可見,秦始皇的名聲與影響有多大了!
而荊軻只不過是正好蹭對了物件,假如沒有秦始皇的名氣,估計荊軻的名氣都其他刺客!
3.要有緋聞和爭議點:荊軻刺殺功敗垂成原因眾說紛紜假如荊軻刺殺秦王成功了,那就沒有後來的秦始皇了,想必荊軻也不會像今天一樣出名。
荊軻刺秦王失敗引起的爭議才是導致荊軻出名的另一個關鍵點。換作另一個刺客可能就成功刺殺了秦王,而明明很完美的刺殺計劃,最後卻功敗垂成,這其中的原因眾說紛紜。
明星都喜歡搞點緋聞,因為這樣容易引人關注,有話題容易被人想起。荊軻出名也有這種成分,有爭議點,有未解之謎,才有話題,才能引起大家的猜測與關注。
像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悲劇,荊軻的悲劇性刺殺結果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所以令人印象深刻。
-
8 # 輝哥7651
荊軻刺秦,刺出了千古名聲,雖以失敗告終,但他“士為知己者死”的悲壯,讓人由衷敬佩,過人的膽識和義無反顧,讓人心生敬意,雖敗猶榮。
燕太子丹重用荊軻,荊軻也沒有負於太子丹,誓死為他效力。公元前203年,秦國滅韓國,過了兩年,又佔領趙國,馬上就逼近燕國。太子丹找來荊軻商量,荊軻毅然決然接受刺秦任務。為荊軻壯士視死如歸豪氣敬佩!.
荊軻是一位勇士,膽識過人,荊軻在威嚴秦國朝堂上鎮定自若奉獻地圖和首級,面不改色。
荊軻牢記使命,拼殺刺秦,義勇過人。給秦王翻看地圖,用匕首刺向秦王胸口,被秦王政掙脫,荊軻不放棄在朝堂上繼續追殺秦王,無奈都被躲過。當荊軻被秦王一劍砍斷左腿,已經站立不起來,還在拼勁全力刺秦,用匕首扔向秦王,雖然又一次失手,但荊軻已經拼勁了全力。
匕首扔出後,荊軻手中再沒有武器,被秦王砍了數劍,可嘆!悲壯!一世英雄隕落。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永遠牢記這位千古悲壯的刺秦英雄----荊軻。
-
9 # 夷人青毓
從古至今,對荊軻的解讀有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俠義英雄。從戰國末年直至漢代,荊軻始終被視為一個俠義英雄、千古義士。看看歷代詠歎荊軻的詩篇就可明白這個道理。
荊軻曾經漫遊邯鄲,與一位叫魯句踐的遊戲,兩人發生爭執。魯句踐發怒,大聲呵斥他,荊軻默無聲息地逃走了,之後不再見面。荊軻刺殺秦王的訊息後來傳至魯句踐那裡,魯句踐深表後悔。這件小事,說明荊軻不好衝動,是一個辦事沉著冷靜的人。荊軻不是一位憤青,也不是殉國志士,而是一位俠義英雄,所以,他刺秦王絕非一時衝動。因此,中國歷史上對荊軻的評價較多是從道德角度肯定了荊軻的俠義精神。
第二種觀點:反動派。中國的統一是歷史的必然,秦始皇是第一位統一中國的皇帝,因此,秦始皇的作為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他是名副其實的時勢英雄。荊軻刺秦王是逆歷史潮流而動,所以是自不量力的螳臂當車之舉。他之所以享有盛名是因為他刺殺的是秦始皇,是秦始皇成就了荊軻的盛名,這是荊軻的幸運。但荊軻是最幸運的刺客,並不是最偉大的刺客。因為,逆歷史潮流而動的荊軻是反動派。刺客以為殺掉某個人就可以改變歷史走向,或改變兩個集團力量的對比,這是不可能的。刺殺最多能做到的是延緩,而絕不可能改變。
第三種觀點:僱傭者。這是今人提出的。荊軻刺秦王並不是為了天下蒼生,他只是受僱傭者,因為他欠太子丹的太多,太子丹透過各種手段拉攏、收買他,最後他以命相還,充當了職業僱傭殺手。
一個荊軻,眾多評說。
回覆列表
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註定了荊軻是一個悲壯的勇士,如果不是秦舞陽膽怯露餡,那麼歷史將改寫。
秦王的名氣大,以致於刺客的名聲水漲船高,圖窮匕首見,刺殺末能成功,反丟了性命。如果刺殺功,不會有後來的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所以說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了不起的帝王。荊軻雖死猶榮,千古留名,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為他為篇幅《刺客列傳》中詳細敘述刺秦王的來龍去脈。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