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司馬長史
-
2 # 豫北老崔
說起曹操我們都會想起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休讓天下人負我,曹操給我大多數人的印象就是自私自利,生性多疑,不能容納他人,屬於亂世奸雄。
當我們熟讀歷史以及演義,發現了不一樣的曹操,曹操出身宦官世家卻對宦官並不友好,對世家大族同樣如此,曹操唯才是舉讓很多寒門學子,那怕是犯罪之人也能以才學報效天下。
曹操起事之初就堅定人才並非只是世家大族的專利,收納人才不用在意出身。當時曹操兗州時就遇到了這麼一位人才,此人就是一位讓人看不起的官奴,整日的工作就是打掃街道。當曹操看到此人之後,感覺此人身上散發著才子之氣,後來曹操得知這位官奴就是王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
我們都知道王允一道反間計離間董卓呂布二人,致使呂布誅殺了惡賊董卓,奈何王允得呂布以後重新走向了董卓的老路。西涼軍本來有意投降,王允一念之差導致西涼軍攻破皇城,王允也落了個身死的下場。其實王允也是一位人才,十九歲進入仕途就能掌管一個縣郡,在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更是表現出色,對大漢也是忠心耿耿,只是在剷除董卓以後有點忘乎所以而已。
王允身死以後其家族也遭受牽連,王允的哥哥也因此遇難,王允的侄子王凌在混亂之中僥倖得以生還。至此王凌就跟普通人一樣活著,但王凌並沒有放棄讀書,也是刻苦學習,努力之下王凌得到了進入仕途的機會,出色的才學讓王凌成為一方父母官。但是王凌為人正直,在多個方面得罪了上司,遭到了上司的陷害淪為官奴。
曹操知道此人是王允的侄子以後,考驗其才學,王凌不但才學出眾在謀略上也有獨到的見解,隨即曹操赦免了王凌並給予曉騎主薄一職,王凌也就在曹操的解救下開始輔佐曹魏。
隨著曹操實力強盛統一北方,王凌的地位也隨之攀升,曹丕曹睿兩位魏王也對王凌禮遇有加。當然王凌也不負眾望,曾經王凌還率軍擊退東吳的進攻,多次帶兵出征,既有才學也有武藝謀略。
權臣司馬懿我們都知道靠著忍耐成為了曹魏的權臣,後來更是發動了叛變,誅殺了曹爽同時軟禁曹芳,奪下了曹魏的大權。王凌同樣用忍逃過了司馬懿的清算,繼續在曹魏任職,王凌一直忍到東吳進犯曹魏,王凌感覺自己誅殺司馬懿的機會來了。
王凌上書司馬懿,主動請纓要求帶兵抵禦東吳,王凌多次和東吳交手有一定的經驗,現在以老年之身出戰東吳,司馬懿要給王凌虎符的時候突然感覺到了一絲殺機,並沒有批准王凌的請求。王凌同樣感覺到了司馬懿已經懷疑到了自己,王凌為報曹操解救自己之恩,曹丕曹睿重用自己之義,王凌暗中聯合反司馬懿的兗州刺史等人。
奈何兗州刺史恐懼司馬懿之威,向司馬懿高密,司馬懿知道王凌有些本事,親自領兵討伐王凌,王凌由於沒有虎符只能率領自己的近衛抵抗司馬懿,最後王凌還是被司馬懿擒獲。其實不能說是司馬懿抓獲了王凌,而是王凌主動讓司馬懿抓獲,畢竟王凌為官多年,心繫百姓,司馬懿圍城之策直接觸動了王凌腦中的那根弦,為了不讓百姓受苦,王凌孤身一前往司馬懿營帳,才被抓獲。
王凌感嘆自己無法報答曹操大恩,以自盡的方式告慰曹操,同時也給自己一個解脫。可能王凌的大義觸動了上蒼,司馬懿之後在睡夢中一直夢到王凌前來索命,司馬懿最終以苦不堪言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算是兩人同歸於盡吧。
-
3 # 沉睡的天堂
魏國名士的三大門派
1
王凌,字彥雲,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人,他叔叔就是漢末大名鼎鼎的司徒王允。王允不但身為名儒,而且用計謀玩死了董卓,為天下立下大功,可惜後來對董卓舊部處置失當,被他們攻陷長安,殺了滿門,只有侄子王晨、王凌翻牆逃得性命。
王凌雖然二十歲就全家死絕,前途卻並不灰暗。因為他出身於一等家族,而且老家幷州(大致等同今山西省)還有一個名士群體,可以幫他們王家東山再起。
漢末的名士形成了若干派系,最著名的是河南的潁川派、河北的北海派,但還有一個不太被人注意的幷州派。幷州派的領袖是漢末大名士郭泰郭林宗,與河南名士領袖許子將(名許劭,字子將,以字行)、河北名士領袖孔融相比毫不遜色。
三派名士的作風很不一樣。
潁川派名士如荀彧、郭嘉等生長於東漢以來文化最發達的河南腹地,以計謀著稱;北海派名士如崔琰、王修等深受燕趙慷慨悲歌之風與山東鄭學(大儒鄭玄融會今古文經學開創的新學派)的影響,以氣節聞名;幷州派名士如郭淮、賈逵等久處與匈奴、鮮卑對抗的前線,以武略見長。
幷州畢竟地處邊陲,經濟不及中原、河北發達,儒學水平也相對落後。幷州派雖然也有個別頂級名士,但大部分都是歷史系畢業的二等家族,主要活躍在軍事方面,地位不及潁川派、北海派名士。
王凌就是幷州派的大佬,雖然他自己的儒學水平不足以卓然成家,但憑藉叔父王允的威望,隱然已有領袖幷州的味道。
司馬懿或者說河內司馬氏跟幷州派也關係匪淺。
漢末,河內地處關東諸侯與董卓交戰的前線,太原受到匈奴的抄掠,河內、太原的名士往往到山西南部的河東避難,大家在河東同城交友,打得火熱,迅速形成了名士大聯盟。
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就是透過與王凌、賈逵拉關係,加入幷州派,獲得了名士認證資格。司馬懿在仕途上也得到幷州派很大幫助,出任顧命大臣是出自幷州派孫資的推薦,遙控關隴軍權則是透過幷州派的郭淮來實現。
司馬懿是王凌看著長大的
東部軍區的司馬懿第二
2
王凌歷任兗州、青州、豫州、揚州刺史,根據各州不同的情況,施政得宜,官聲極佳。他雖然出身儒門,同時又深通兵法,曾經與曹操一起註解《孫子兵法》,在對吳戰爭中也表現出色,可謂文武雙全。
公元222年,曹丕三路伐吳,曹休率東路軍攻洞口(今安徽和縣),王凌與張遼、臧霸等宿將同為東路軍大將。夜間,吳軍的大批船隻被風颳到北岸,王凌等督軍奮戰,吳軍的東路軍全線潰散,要不是救援的船隻來得及時,幾乎全軍覆沒。
228年,東吳派周魴(fǎng)詐降,引誘曹休接應,試圖誘殲魏軍東線主力。曹休率十萬大軍接應周魴,知道中計之後依然自恃兵多,繼續前進,在石亭(今安徽潛山)大敗於東吳名將陸遜之手,又是王凌力戰突圍,保住了魏軍主力。
241年,東吳名將全琮(cóng)趁魏軍換防,率軍數萬毀壞魏國芍陂屯田,王凌此時已升任東區主帥,率揚州刺史孫禮等大戰連日,戰況極其慘烈,最終大敗全琮,因另一路吳軍救應,全琮才能全身而退。
綜合來看,王凌在東線的對吳戰績,與司馬懿的對蜀戰績相比也不遑多讓,只是升遷比司馬懿要慢,當主帥比司馬懿要晚,統帥大兵團作戰比司馬懿要少。後來王凌頂替了四朝元老滿寵,出任徵東將軍,成為魏軍東線主帥,與曾經的西線主帥司馬懿勢力相當。
王凌的四個兒子也十分出色,完爆司馬懿的兒子。長子王廣是新銳玄學家,在官二代裡面聲譽極高,勝過王凌;次子王飛梟、三子王金虎驍勇善戰;四子王明山名譽最高,多才多藝,是知名書法家,而且猿臂善射,可謂文武雙全。
司馬懿有九個兒子,其中也有四個比較成才,但是這時只有長子司馬師透過跟何晏、夏侯玄拉關係,在官二代圈子裡混出了名堂;次子司馬昭都還沒多少名氣;五子司馬伷(zhòu)、七子司馬駿更是二十歲左右的新手,沒什麼人注意。
王凌與司馬懿派系相同,升遷方式相似,軍事才能相似,階級認同相似,連子女培養都相似,相似度如此之高,簡直可以說是司馬懿第二。
王凌與司馬懿軌跡相同
在幷州派內部,王凌也可以與司馬懿分庭抗禮。
魏國建立後,幷州派名士憑藉豐富的戰鬥經驗大量在軍中任職,到這時許多人都成為軍方要員,比如郭淮、王昶等人,他們在仕途上多數得到過司馬懿的提攜,但跟王凌的關係卻比跟司馬懿要親近得多。
剛當上西區關隴主帥的郭淮郭大明白,雖然長期是司馬懿的屬下,又是被司馬懿提的主帥,但他跟王凌是太原郡的同鄉,更是王凌的妹夫。
南區荊州主帥王昶,雖是司馬懿的門生故吏,也是被司馬懿提的主帥,但他出身太原晉陽王氏,與王凌屬於遠親,從小把王凌當哥哥看待。
王昶的得力助手、荊州刺史王基不是幷州派,是青州人。王基雖也是司馬懿的門生故吏,也被司馬懿提為刺史,但他出身孤苦,是王凌把他引進仕途並加以重用,兩人在青州配合默契,青州大治,傳為佳話,肯定也更親近王凌。
此外,兗州刺史令狐愚是王凌的外甥,與司馬懿沒有淵源。王凌與令狐愚聯手,足以成為魏國東部的絕對主宰。
也就是說,司馬懿官運亨通,利用職務之便封官許願,大肆拉攏幷州派名士;王凌則憑藉叔父王允誅殺董卓帶來的家族威望,以及他自己超強的人格魅力,與司馬懿鬥了個旗鼓相當,司馬懿並沒能成為幷州派的領袖。
誰才是幷州派的掌門
3
王凌出任徵東將軍,掌控東部防線,是在同門派的司馬懿的支援下,才得償所願。
曹爽對此很不滿意,王凌、司馬懿同為幷州派名宿,分別掌握了魏國最重要的東、西兩個防區,要是聯手搞事,哪怕自己手上有魏國中軍,也得吃不了兜著走。
所以曹爽一面借伐蜀來奪取司馬懿的基本盤,一面安排文欽和諸葛誕來牽制王凌。文欽是曹爽的老鄉和親信,被任命為廬江太守;諸葛誕是諸葛亮的堂弟,他雖是王凌的兒女親家,但更是浮華黨黨員,跟何晏他們走得近,被任命為揚州刺史。可見在曹爽心目中,也是把王凌當成司馬懿一樣來對付的。
當司馬懿和王凌一起反對曹爽時,兩人不論從朝廷大臣還是幷州派的角度來看都是親密盟友,司馬懿還要幫王凌當上東區主帥;但當司馬懿要謀朝篡位,安插私人時,跟司馬懿基本盤重疊的王凌就成了障礙,因為司馬懿重用幷州派有可能是替王凌作嫁,這是司馬懿絕對不能忍的。
這其中的利害關係,司馬懿知道,王凌也知道。
王凌與外甥兗州刺史令狐愚圖謀立白馬王曹彪為帝,但因令狐愚病死而拖延,導致事機洩露,但王凌並不知道事洩,嘉平三年(251年)春天,他找到了起事的機會。
東吳孫權晚年猜忌之心特重,殘殺大批忠臣良將,連擎天之柱陸遜都沒能倖免。孫權害怕魏軍趁虛進攻首都建業(今江蘇南京),有一條長江擋著還不放心,還派兵決了塗水(今滁河),人為製造氾濫區,阻礙魏軍行軍,王凌藉口整軍伐吳,準備起事,同時請新任兗州刺史黃華一統起兵,被黃華告發。
這時司馬懿已經七十二歲,快死了,而王凌比他大了八歲卻還活蹦亂跳,一點要死的意思都沒有。只要司馬懿一死,司馬師在幷州派內的威望完全無法與王凌相比,那麼司馬懿提拔的幷州派大員郭淮、王昶、王基等人就會被王凌全盤接收,司馬懿辛苦裝中風、搞政變、樹私黨就變成了替人作嫁。
而且他現在也跟曹叡當初一樣,是馬上要死,卻硬挺著不死來打的,打著打著可能就死了,大軍突然沒了主帥肯定非常不妙。就算他能一直挺著不死,戰局一旦曠日持久,南區主帥王昶、西區主帥郭淮跟王凌更親,完全有可能響應王凌,那樣他就會被天下之兵圍攻,勝算也十分渺茫。
所以這個時候不能給王凌反應時間,必須防止他孤注一擲,起兵對抗。
司馬懿一面封鎖訊息,率領中軍向淮南急行軍,而且走的迅捷的水路;一面給王凌赦免書,保證赦他無罪,又把王凌的長子王廣帶在軍中,忽悠或者逼迫他寫信,說司馬懿沒有惡意,勸王凌不必擔心。
王凌肯定忘記了司馬懿剋日擒孟達,他猶豫了起來,錯過了裹挾將士們起兵的最佳時間。等他回過神來,司馬懿的大軍已經到了百尺堰(今河南沈丘),離他的大本營壽春(今安徽壽縣)只有幾天的行程,起兵已經來不及了。
魏國的天下就在這幾天裡跟他擦肩而過。
王凌又忘記了司馬懿詐病賺曹爽,他仗著有司馬懿的赦免書,給司馬懿寫信表示感謝,歸還官印、節鉞,把自己綁了,在水邊謝罪。
司馬懿計擒王凌
司馬懿把淮南權力接受妥當後,逼王凌自殺,然後夷滅了他三族,讓司馬家族坐上了幷州派首領的位置,使得幷州派在魏晉嬗代中為司馬氏所用,而司馬懿不久也夢見賈逵、王凌索命,就此病死,可以說與王凌同歸於盡。
幷州派的名士得到司馬氏扶持,太原王氏(王渾、王濟)、太原郭氏(郭槐、郭彰)、河東裴氏(裴秀、裴頠)、河東衛氏(衛瓘)、平陽賈氏(賈充)等家族成批次的在晉朝獲得了高位,影響了西晉政局。
回覆列表
曹操是歷史上有名的奸雄,他一生創下了極大的功業,也殺掉了不少的人,不過曹操也是偶爾會發下善心,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曾經的一次善舉,就給自己的江山帶來了極大的幫助。
那是曹操還在兗州發展自己勢力的時候,他的事業也剛剛起步,有一天他就突然看到城裡有一個官奴在掃地,偏偏這個官奴他怎麼看都很眼熟,於是他就上前去詢問,隨後立馬就釋放了這個罪人,原來這個因為犯罪被充為官奴的人,叫做王凌。
他也是一位士族的公子,曹操認識他也是很正常的,因為王凌正是王允的侄子。當初王允利用離間計殺掉了董卓,他自己的權勢也達到了巔峰,可惜王允謀略不足,隨後被西涼軍殺掉,漢朝也徹底完蛋。王凌在出事前就逃到了太原,在自己的朋友幫助下還做了縣令,可他任職的時候犯法被判了刑。
曹操知道他的才能,就赦免了他,讓他一直在自己的身邊做事,在曹操的手下,王凌也是一路晉升,先後在兗州等地擔任刺史。
曹魏政權建立之後,無論是曹丕還是曹叡,對王凌都是相當信任,他的官爵也越來越高,曹爽更是為了拉攏他,讓他擔任了揚州地區的都督,隨後王凌打退了吳軍的進攻,自己在國內的權勢也達到了頂點。
可好景不長,司馬懿發動了政變,殺掉了曹爽等人,曹魏的江山就這樣落到了司馬家的手裡。
當時朝中仍有很多人忠心於曹魏皇室,王凌就是其中之一,當初正是曹操的幫助,他才能從一個罪人到一方大員,隨後曹魏的兩代君主對他也是非常器重,王凌感念他們的恩德,也就堅決擁護曹魏政權。
於是王凌就開始在揚州準備反叛,這是曹魏後期著名的淮南三叛之一,可惜王凌的叛亂還是失敗了,最主要的因素是準備不夠周密,他們是打算與兗州地區聯合,可自己的心腹楊弘主動把他們的事情告訴了司馬懿,王凌手上又沒有調兵的虎符,軍隊也不完全聽從他的命令。
司馬懿當時年齡也很大了,可他知道王凌的本事,就親自帶兵到了揚州去征討,最終王凌也被他抓捕,被逼得服毒自殺,王凌的叛亂沒有形成規模,對司馬家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實際上,王凌算是與司馬懿同歸於盡了,王凌死的時候已經是八十多了,司馬懿也垂垂老矣,逼死了王凌之後,司馬懿在夢中就夢到王凌的鬼魂來索命,這也讓他憂慮不已,很快也病死了。
王凌算是在死後回饋了曹家三代君主對自己的信任,可他還是沒能阻止司馬家的亂政,曹魏的江山註定是保不住了。說到底,在司馬家政變的時候,王凌的年齡已經非常大了,他的威信還在,可自己已經沒辦法做得更多了。
王凌又長期在外面任職,並不在中樞地帶,沒辦法掌握更高的權力,曹魏雖然沒有後來的王朝那樣集權非常到位,但對於地方軍隊的節制還是做得很好。
王凌一開始是打算要騙到虎符,然後再舉兵,可他的計劃還沒有開始,就被別人提前告知了司馬懿,這樣他的準備就沒有意義了。
王凌一向與賈逵等人關係很好,在死前他還特意到了賈逵廟前哭訴,可他沒想到,賈逵的兒子賈充不僅沒有像父親那樣做曹魏的忠臣,反而成了司馬家的忠臣,也正是賈家,又一手導致了後來的八王之亂,把華夏大地拖入了戰亂的深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