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吉林市平安人壽
-
2 # 朱旭
返本型重疾險就是如果在保障期限內,沒有發生理賠,保險公司可以返還本金。
這種產品設計其實滿足了很多人的心理需求,“有病治病,無病返本”聽起來是非常理想的情況,但是返本型重疾險的保費會比消費型重疾險高很多。
如果不是預算特別充足的,不建議選擇返本型的,因為重疾險最重要的還是保障,不如在預算內做高保額,加強保障。
如果不是預算充足的情況下,建議買終身型返還保額的重疾險,因為人最後就算不病死,也要身故,身故賠付保險金額還是很划算的。
-
3 # 保無鋒
這是個先入為主的偽命題。
告訴大家一個本質的事實,無論是什麼樣的重疾,其實都是消費型的。
要麼消費小額的保費(純保障),要麼消費掉大額保費的時間價值(錢貶值)。
而我們常說的返本型重疾險,主要是兩全+附加重疾條款的形式構成,到期返還的是兩全險上的錢+時間價值,只不過看起來,數量上沒變化而已。
而關於是否划算?
1、要看物件。
2、要看趨勢。
先說第1點,看物件。
如果你是一個(資金管理能力很差的人+資金閒置充足的人),兩條件要同時符合,那麼可以考慮買返本型重疾,一般可以理解為:返本型-消費型的價格差部分,保險公司會按3.5%的預定利率,給你回報。
你要問一下自己,接下來自己的資金處理能力有無這樣的水平且相對安全的回報率。
而閒置資金這點也很重要,很多人普遍生活過的緊巴巴,拼多多、地攤經濟早已經說明,我們絕大多數家庭可支配的資金其實不多的,如果當前生活都過不好,買返本重疾,保額不足,真沒啥用。
所以,兩點都要符合才行。
再說第2點,看趨勢。
這幾十年,中國的大國發展史是獨一份的,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大國可以這麼快速穩健發展起來。
為什麼要說這個,這就涉及到趨勢,利率下降。
前20多年,返本型重疾給保險公司帶來大量的資金,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資金的回報率很高,遠遠高於3.5,所以,買返本重疾對整體保民來說,是不划算的(因為自己投資做收益整體也是會跑贏3.5)。
但接下來,就不一定了。所以,不排除接下來一些使用者(也要符合第1點中兩條件),從財務、資管角度,可以配置一定的返本型重疾。
這是現在和以後的建議和判斷,基於大機率的發展的環境趨緩。
但我更想補充一點,就是以前包括現在很多還沒轉過彎的傳統大公司的返本重疾,大大大大大機率買到的是坑,這個是歷史原因。
慎重!
保險,有理性基礎、也有人性現實,講歷史也講趨勢。
-
4 # 小白屁話
這種就是坑的一種。羊毛出在羊身上。可能很多人看到返本,覺得划算,將來給我,相當於我免費得到了一個保險。
其實不然。同樣的保額,同一個公司的產品,你都能看到普通重疾險和返本型重疾險費用的不同。返本型保險是將將來要返回給你的本金已經放在保費裡了,並且這個收益率極低。你拿同樣的金額,我可以幫你找到同樣保障的重疾,並有一個更高收益的理財型保險。
如果單純的只想有一個重疾的保障,就別被套路迷了眼,尤其是那種很多險種附加在一起,並把多險種的保額加在一起,告訴你能有多少多少的保障。但真到生病的時候,才會發現,只觸發了其中一種的保險理賠,保障數額可能根本不夠。
除非他其他的險種沒有額外收費,否則,就是套路。
需要什麼就看什麼,關注自己最真實的需求。同一類的險種作對比,看條款,看清楚,這樣才能買到適合自己的保險。
-
5 # 菠蘿爸
WTF???是真的划算???
是真的不划算才對好吧!!!
買返還型重疾險?你是家裡有礦嗎?
明明是【保障】與【價格】極不對稱的玩意,到了巧舌如簧的業務員嘴裡,就成了【有病治病,無病返本】的好東西了?反而消費型保險成了誰買誰虧的垃圾了?
哎我的天,啥時候保司成福利機構了?
不花錢,白得幾十年保障,好事都成自己的了,恐怕沒那麼簡單!
錢有時間價值假如法外狂徒張三(借一下羅翔法考的人哈)欠我10萬,寫了借條給我,說5年後才能還我,但我現在急用錢,我說把借條當10萬賣你,你買不買?你要不傻肯定不買啊,因為5年後的10萬,肯定完全不值10萬了啊!(為了舉例,沒算利息,後面算)
同樣的,你花10萬買個保險,幾十年後再還你,那還是同一個錢嗎?
我們用通貨膨脹影響消費的計算器來算一下:
假定10萬元,50年,通脹率3%
剩下2萬2千8了,就通貨膨脹的影響,10萬大元,幾十年後就縮水近80%。
當然,會有人覺得,別管實際購買力的問題,反正回來的還是那紅彤彤的10萬就習慣了,哪怕以後只能買一塊糖,也是我那些錢。(我也有這樣的委託人,她就是想要,我就賣她了,當然,原理我講清楚了,只要她接受就行,花錢難買我高興嘛,哈哈)
這裡也沒有算利息或收益,所以為了更能說明問題,還要繼續往下算,原理上就說這麼多了。
返還型保險的收益買返還型保險,你交的保費,分為兩部分,實際做了兩個事:
第一部分:風險保費,就是實際給你提供保障你所需要花費的錢
第二部分:儲蓄保費,保司拿貴出來這些錢去投資,賺的給你喝點兒湯
上述的利息和這裡說的收益,是主要需要考量的,就是保司給你的湯兒夠不夠喝,這裡都不用舉例,肯定不夠喝,平均看,只要你有3%左右的投資收益率,就會高過這種返本型保險的收益了。(當然,有一些純理財型的險種會高過3%,比如某些年金險和終身壽險,但那是純理財,沒保障啊)
還有個點需要知道:就是靈活度,你自己投資理財,靈活度比較高,但一般返還型保險,沒有發生責任(沒有賠付)的話,幾十年才能拿回來本錢,不能領取,也不能發生風險,要是發生風險,“儲蓄保費”這部分錢相當於打水漂了。
總結就是:
發生風險,拿到的是【風險保費】那部分對應的保障。其他部分就扔了。
未發生風險,拿回來的錢,還不如自己投資理財賺的多,靈活性也更差。
跟保司比精明,別逗樂買保險就是為了有保障,加了返還功能,病了就沒有返本比較虧(病了理賠,也返本的產品也有,但返的其實就是你自己的錢),希望沒病等返本就更腦殘:那你是買保險用來虧的嗎?何苦呢。。。
而且,生病的可能性還更大,最終結果是,大機率是30多歲買,50多歲理賠,二三十年多交的錢給保司去理財,保司賺大的,留點收益給你喝湯。
所以,返還型保險,更像是重疾險 + 不划算的年金,要如此,為啥不買真的重疾險和年金的組合呢。
這種精明,利用了人們對【有病治病,無病返本】的心理。天上不會掉餡餅的,保司是要賺錢的,還是要賺大錢的。你想賺Ta的錢,洗洗睡哈。
-
6 # 安心手賬
市面上有很多 可返本的重疾險,以兩全保險為代表,主要保障責任來說,保障幾十年,到了某個年齡比如70歲,返還一筆生存金。
這種產品其實熱銷了很多年,因為這種產品準確的把握了消費者的心理,也順應了以前人們對保險行業的不信任:人在世的時候就能拿回來交出去的錢,還有30年或者40年的重疾保障,這樣感覺才不會便宜了保險公司。
但所有的東西都暗中標好了價格,如果把重疾保障和返回生存金兩個功用拆分出來,保障的保障,返錢的返錢,會發現其實更有利於我們自己。
況且在人身保障沒有做足的前提下,並不建議付出更高的成本追求返回保費。
最後,其實單純的終身重疾險,到70 80歲的時候,真不想要了,要退保返還,現金價值也挺高的呀!
說實話每次看人家考慮這類兩全返還型,還得假裝冷靜以理服人,講資料擺事實,好心累 其實我很著急上火啊
回覆列表
無論是什麼險種,都有它獨特的一面,也就是各有利弊
比如重疾險,這個險種注重的是提前賠付,也就是說,只要確診或者達到保險責任的理賠標準,保險公司就會按照合同約定賠付一定數額的保險金。而不用那醫療發票來報銷,也不換治療花了多少醫藥費。
那麼重疾險又分終身和定期兩種,終身重疾險,指的被保險人過了等待期後,發生重疾就會理賠,一直到這個人死亡。而定期重疾險,投保的時候,保險公司會和客戶約定保險期限,比如一份保單的保險責任30年有效,或者60、70、80歲終止,也就是說,定期的重疾險不是一直都會理賠,過了約定的時間就會失效。
返本型的重疾險,現在市面上我知道的平安只有一款到期返還保費後,重疾和身故保額還會繼續有效至終身的險種,也是5月27號司慶日才開始發售。
那麼到底划算不划算 ,其實這個問題問的,就已經失去了保險的意義,因為買保險,不應該去計較得失,賠的再多,身體出現問題了,也不划算,對不對?
保險的意義在於保障,不能去計算收益
返本的重疾險,一般都是定期的,也就是返本後保單就會失效了,那麼一旦返本後發生了風險,表面上看當然是吃了大虧,因為交了保費,卻沒有拿到賠償啊。
那麼,一款重疾險如果返還保費後,重疾保額和身故保額還繼續保障終身,無論什麼時候發生風險還是會繼續理賠,這樣的險種自然要比返本後保單終止的險種性價比要高很多,但是,保費自然相比較也會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