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6
回覆列表
  • 1 # 大十月來了

    西方哲學家探討幸福的問題時,往往要追問一個善好生活方式的問題,只有按善好的方式生活才能獲得幸福。因此幸福在於人們現實生活中的行動的抉擇,面對各種可能的生活選擇時,人們必須審慎的考察每一種選擇可能導致的後果。

    而在現代中國哲學研究者的眼中,中國古代哲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方式是不同於西方哲學家的。以莊子為例,莊子追求的幸福是純粹精神層面的。透過精神境界的超越,莊子克服了現實生活的苦難,在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體驗中獲得了最大的幸福。

    這種理解和傳統莊學對莊子思想的理解是一脈相承的。《逍遙》、《齊物》二篇一直被視為理解莊子思想的關鍵篇章。透過“坐忘”的身體修煉和“心齋”的精神修煉這樣的技術性手段來逐步實現精神境界的提高,直至“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逍遙遊》中“摶扶搖而上九萬里”的大鵬、“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的神人被視作莊子逍遙人格的寫真。劉笑敢教授將這種精神境界與馬斯洛所說的“高峰經驗”相比較:

    高峰經驗的特點很多,比如,感覺世界和宇宙是一個整體從而產生萬物統一和充滿意義的感覺,感覺個人脫離了對人世的關心,感覺失去了世界感和空間感,感覺拋開了一切對立的界限等等。……馬斯洛所列舉的高峰經驗的特點有些與莊子的見獨、坐忘或逍遙相似,有些則不同,但是作為純粹個體的自我的最高的生命體驗是十分相似的。

    然而,思想的偉大之處必須在於思想本身的深刻。莊子思想的偉大,不是因為給出了一套身體和精神修煉的方技並且以詩意的語言描繪了透過修煉實現的內心體驗。另外,這種“境界”的提升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解決人生幸福問題,乃至於為他人追尋人生幸福提供借鑑,是值得懷疑的。我們可以透過宗教心理學關於神秘體驗的研究來對其進行考察。

    在《莊子》文字中也清楚的表明,逍遙自由的體驗也是有“時效性”的。莊子能在生命中的每一個時刻都處於那種“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冱而不能寒”的至人境界之中嗎?心靈縱使能短暫的突破現實的束縛而升入無拘無束的自由之中,也會在總體上受現實生活處境的制約。在請求監河侯貸粟而遭敷衍時,莊子也會“忿然作色”,可見他當時的心情處在煩惱和憤怒之中,在這樣的狀況下他的心靈如何可能在淡定和從容中自由飛翔?然而這正是莊子日常生活中的處境。莊子的人生論所探討的,就是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選擇一種善好的生活方式。而他所面臨的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出世和入世之間的選擇。

    莊子的思想中具有濃郁的出世、遁世傾向,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是反以出世來概括莊子人生論的研究者,也不得不承認《莊子》中的某些篇章有著十分鮮明的出世意向。分歧在於這種“出世主義”是莊子贊同的立場,還是否定的立場。

    無論是材還是不材,有用還是無用,入世還是出世,都難以避免人間世的摧殘。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應該如何選擇呢?筆者不贊同莊子在入世與出世之外找到了能夠圓滿解決這一衝突的第三條道路。莊子在堅持出世之路的同時將視角轉向心靈,透過心靈的轉化消解了現實生活的危機。理解這一心靈轉化的核心是莊子的知識論。一.出世心理的昇華

    從行為選擇的積極性上來看,可以把莊學的出世看作主動式;把儒家的出世歸為被動式。儒家的出世是以“入世不行”為前提的,其“隱”往往也是相對於君主而言的。莊子“隱”的物件則是這個宏大的世界。

    儒家的出世情懷是外界刺激的產物。之所以選擇出世,往往是因為入世時的志向無法實現。儒家強調士人“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2]。它的“隱”只是在政治昏暗時,一種暫時規避的手段和守道待時的權變。孔孟早年兼濟天下的政治熱情在一次次行道不通後,慢慢消減,最終歸國或整理古籍或著書講學。孔子重回魯國的時候,復興禮樂之志未能實現,他常常把他的失敗歸咎於冥冥之中不可抗拒的“天命”。[3]孟子繼承孔子之志,一生雄辯各國,宣揚孔子之道。迫於現實的無奈,孟子兼濟天下的情懷也未能實現。雖然孟子不願隱於世間,但其最後講學的歸宿對有志之士來說未嘗不是一種“隱”。

    莊子提升了出世的境界,使出世變成了遵循自己內心、順應天道、尋求解脫的行為。莊子擺脫思想的束縛,追求“逍遙”境地,當他看淡名利、生死的時候,唯一的困惑就是如何實現自我解脫。莊子的出世,沒有特定的時間或場所,他的出世彷佛也與這個世界無關,而是一場純粹的個人活動。甚至,把出世精神賦予給莊子也有點不妥,因為一個真正自由的人,脫離塵世的靈魂,是無法用定義去描述的。莊子的出世真正做到了“逍遙”於天地之間。

    三.出世方法的拓展

    孔子的出世方法分為現實與理想兩個層面。現實層面,六十八歲的孔子放棄遊說諸侯,回到魯國潛心整理古籍。這是的孔子,已是處於一種“隱”的狀態。孔子在晚年回顧人生時說過: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4]隨心所欲卻不超過道德的界限看似灑脫,但孔子心中所欲真的就實現了嗎?理想層面,孔子萌生了“道不行, 乘桴浮於海”的願望,以此來遁世幽隱。縱使乘舟東海、尋找仙山,但內心的束縛仍在。孟子的“隱”的方式則是“善其身”,處於逆境時,不和旁人同流合汙,始終保持高尚的道德,使自己的心不為外界所染。

    如果說,孟子把儒家出世方式引向修身這個內在層面,那麼莊子則是獲得了更高層次的昇華。因為修身似乎還未擺脫外界的束縛,停留在“有所待”的層面,莊子則追求“無所待”的“逍遙”。面對動盪的社會環境,莊子成為一個徹底的出世者。在莊子的人生哲學中,判斷事物的唯一標準為是否符合“道”,莊子認為,萬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一齊”,最終都歸於道的永恆。[5]齊同萬物,看淡生死,擺脫種種精神束縛,最後達到“無我”的境地,這是莊子的出世途徑,也是後人難以參透的人生智慧。

    四.總結

    儒家的出世思想本質上反映的還是士人的入世情懷和政治抱負;而莊子的出世思想開拓了一個更為寬廣宏大的隱逸世界。兩者的融合,構成了士大夫在入世與出世進退自如的人生智慧和處世哲學。時至今日,這種精神內涵也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態度。或許,儒道的這種隱逸精神,賦予了中國人一種更為融通的人生道路。但面對今天社會中興起的“佛系”“喪”等亞文化,如何把握恰當的尺度,避免青年人出現渾渾噩噩、消極避世的現象,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 2 # 何處秋風悲畫扇

    要了解莊子的出世精神,要了解莊子本人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要正確理解何為“出世”。

    首先,莊子本人。莊子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體,他冷靜溫和深沉但又熱情譏誚無謂。道家主張因勢利導,處之於無形,從《莊子》一書中,就可以看出其性格特點。

    其次,莊子所處的時代並不穩定。戰爭頻繁,統治者暴政,社會動盪,莊子對此有著深刻的瞭解。但是,莊子“至德之世”、“建德之國”的社會觀與現實差距太大且無法實現,結合莊子的性格,他只能維護自身的品性,拒絕政治參與,而處於在野的位置。

    最後,對莊子的“出世”的理解。莊子的出世哲學是真正將哲學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的學說。莊子的出世學說,可以閱讀《齊物論》加以理解,實際上,莊子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主張順應自然而不是逆天而為,就比如道家主張無為,但究根結底,其實和儒家的“仁”有一定的共同之處,都希望透過有為或無為的做法達到民眾安居樂業,統治清明的目的。

  • 3 # 青衫俠士

    首先要說明一下,什麼是入世和出世?入世是指進入茫茫紅塵之內歷練,追逐世俗間的功名利祿,親身感受紅塵間的恩怨情仇,感悟世間百態。出世是指不求名利,淡看功名,遊戲人間,宣揚大道之學,隱於山水之間,渴飲山泉水,餓以天然蔬菜瓜果、野生食物為主,偶爾釣些魚,以滿足口腹之慾,養生於自然之間,或隱於鬧市之間,以己之一言一行,施道德教化於無形之間,正所謂“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

    世人逐利,因此只能入世,從而誕生出法律,以約束萬民之私慾,誕生出道德禮法,以規範世人行為,引導世人向善向美。而出世之人,旨在完善自身,做一個精神純粹和高尚的人,同時也是看透世間百態的人,他們遵循著大道無為的規律,超脫於紅塵之外,但他們的大道無為並非是不作為,而是作為世間眾生最後的一道強有力的保障,也就是說世間太平,他們隱世不出,若天地大亂,眾生遭劫,他們便會橫空出世,救眾生於苦難之間,他們這些出世者便是當之無愧的護道者,護天地眾生之安危,這便是莊子的出世精神。

    若人人都能遵守大道無為的規律 ,社會將會更加美好和諧。

  • 4 # 休閒兔雜談

    人們常說:用出世的態度或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zhi這主要是態度方面的,或者說是世界觀與人生觀。就是人生在世,確實要很好地處理出世和入出的關係,要用辨證的觀點看待這一問題,才能有正確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恩怨、情慾、得失、利害、關係、成敗、對錯等做為行事待人的基本準則。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當局者迷,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實,囿於成見,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面的看問題,也就難有什麼大的作為。這時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站得高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

      從另一方面看,一個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冷眼旁觀,一味地看不慣,一味地高高在上,一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不想去做一點實際的,入世的事情,到頭來也是“閒白了少年頭”。這正像自己揪著自己的頭髮要脫離地球一樣。 都說儒家主張入世,佛家,道家主張出世,其實也不盡然。就拿道家的莊子的思想來說吧,又何嘗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丟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於真正有價值的大事。他為了深入這個世界,必須先走出這個世界,這就是道家的本色。

      佛家談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門、清心寡慾、萬世皆空;“入世”——步入煩世、宣揚佛法、弘揚文化。小乘佛法講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脫離凡世間的困擾和誘惑,尋找寂靜清幽之所,靜心修行而達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雜念,捨棄身外之物,物我兩忘,身外無我,我亦非我,無我無常,出世的終極目標在於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脫。與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講求入世,透過入世修行,教化大眾以求正果。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這主要是由於二者在人性是善是惡這個問題上的分歧所導致的。小乘佛法認為,人性本惡,只有很少的人能夠“悟”,透過離開罪惡的塵世進行修行才可以祛除惡根,成就善果,這是一種悲觀消極的態度。大乘佛法認為,人性本善,只是世間充滿苦難,迷失了眾生的本性,可以透過渡化,勸人行善,讓眾生擺脫苦難,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隉磐成正果。所謂一切眾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代表了一種樂觀積極的態度。可以說,出世在渡己,入世在渡人。

      其他如道家、儒家等等的出世入世也和上面兩項差不多。如儒家講氣節。不以財富、權力、聲望為追求目標,而講修身、養德、濟世。這是出世觀和入世觀的統一。

  • 5 # 靜一號普洱茶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山東東明)人。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

    莊子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後裔,後因亂遷至宋國,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仁義”二字被視為儒家思想的標誌,“道德”一詞卻是道家思想的精華。莊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為的殘生傷性的。

    在莊子的哲學中,“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與自然相背離的一切。“人為”兩字合起來,就是一個“偽”字。

    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順從“天道”,從而與天地相通的,就是莊子所提倡的“德”。

    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麼,規定什麼,而是要去掉什麼,忘掉什麼,忘掉成心、機心、分別心。既然如此,還用得著政治宣傳、禮樂教化、仁義勸導?這些宣傳、教化、勸導,莊子認為都是人性中的“偽”,所以要摒棄它。

    在莊子看來不滯,就是於自然無所違。不凝滯於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從而達到聖人不凝滯於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極端的追求無窮的知識、利益,而忽略身邊一切的美好這是滯礙鬱滯的。莊子認為只有不滯於不滯,才可乘物以遊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對中國後世哲學、藝術、各宗教經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道家學派始祖的老莊哲學是在中國的哲學思想中唯一能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學說分庭抗禮的古代最偉大的學說。它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的地位絕不低於儒家和佛家。

    先秦諸子百家都是在探求真理,即探求世界萬物的根據和原則中建立各自的理想和學說的,但是在儒墨道各家及後學支脈中,莊子明顯地不同於其他諸子,甚至於不同於老子。

    老子學說中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和政治目的。莊子雖然也有自己的社會觀、人生觀,但他的中心,他的至足之處卻是形而上學的、純粹抽象思辨的哲學本體論。

    莊子是以抽象思辨的本體論,而非具體某種政治主張,來實現他對宇宙萬物的根據和原則的探求的。莊子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的最重要貢獻,也正是在於他對於抽象思辨的哲學本體論的獨到關注。

    莊子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於他提出的“逍遙處世”之說,莊子塑造的人生境界,是最飄逸靈新的一種灑脫。正所謂“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儒學在孔子之後,尤其是在“罷黜百家”之後,支脈層出,義理更生,孔、孟、荀雖不盡同卻能源遠流長,而莊子卻只有後世對他的不理解,對他的改造。

    在中國古代,沒有任何一個朝代,沒有任何一個學者,能對莊子核心內容的形而上學本體論予以發明、發展。戰國時期的形而上學的莊子是真實的存在的,但莊子的後世繼承卻是一條虛線。

  • 6 # 同盟易學

    莊子搞出多少流傳千年的詞彙、成語、典故?就問你狠不狠?

    個人認為比起搞出詞彙、成語、典故,莊子之後就是韓信了,俗稱“成語”大王韓信,好了,扯遠了,說莊子的思想有多出世?

    你得來看看膾炙人口的各種成語中,得有一半是表達莊子出世思想的,這樣是不是突然明瞭?來感受一下:

    白駒過隙:《莊子·知北遊》變化無常:《莊子·天下》不疾不徐:《莊子·天道》不近人情:《莊子·逍遙遊》不可言傳:《莊子·天道》不上不下:《莊子·達生》不知所終:《莊子·田子方》朝三暮四:《莊子·齊物論》躊躇滿志:《莊子·養生主》初生牛犢:《莊子·知北遊》新生之犢大而無當:《莊子·逍遙遊》大方之家:《莊子·秋水》大惑不解:《莊子·天地》大同小異:《莊子·天下》大相徑庭:《莊子·逍遙遊》盜亦有道:《莊子·胠篋》得心應手:《莊子·天道》得魚忘筌:《莊子·外物》獨來獨往:《莊子·在宥》獨往獨來:《莊子·在宥》非愚則誣:《莊子·秋水》分庭抗禮:《莊子·漁父》分庭伉禮扶搖直上:《莊子·逍遙遊》姑妄聽之:《莊子·齊物論》姑妄言之:《莊子·齊物論》邯鄲學步:《莊子 秋水》邯鄲學行《夜航船·卷十三容貌部》見笑大方:《莊子·秋水》精誠所至:《莊子·漁父》井底之蛙:《莊子·秋水》枯魚之肆:《莊子·外物》莽莽蒼蒼:《莊子·逍遙遊》每況愈下:《莊子·知北遊》莫逆於心:《莊子·大宗師》目無全牛:《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莊子·養生主》其所以然:《莊子·秋水》強聒不捨:《莊子·天下》竊國者侯:《莊子·胠篋》善刀而藏:《莊子·養生主》善始善終:《莊子·大宗師》失之交臂:《莊子·田子方》數米而炊:《莊子·庚桑楚》螳臂當車:《莊子·人間世》吐故納新:《莊子·刻意》蝸角之爭:《莊子·則陽》無始無終:《莊子·知北遊》無所不在:《莊子·知北遊》無用之用:《莊子·人間世》相濡以沫:《莊子·大宗師》逍遙自得:《莊子·讓王》心服口服:《莊子·寓言》心如死灰:《莊子·齊物論》心若死灰欣然自喜:《莊子·秋水》薪火相傳:《莊子·養生主》薪盡火傳。唐·李邕《葉有道碑》虛與委蛇:《莊子·應帝王》虛而委蛇。譚嗣同《致汪康中》林紓《金陵秋·訪美》洋洋大觀:《莊子·天地》夜以繼日:《莊子·至樂》一日千里:《莊子·秋水》一日三餐:《莊子·逍遙遊》一飲一啄:《莊子·養生主》以火救火:《莊子·人世間》以強凌弱:《莊子·盜蹠》亦步亦趨:《莊子·田子方》溢美之詞:《莊子·人間世》遊刃有餘:《莊子·養生主》與時俱進:《莊子·山木》與時俱化。明·方學漸《東遊紀·東林會言》遠道而來:《莊子·天道》越俎代庖:《莊子·逍遙遊》運斤成風:《莊子·徐無鬼》昭然若揭:《莊子·山木》昭昭若揭。劉禹錫《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序》直木先伐:《莊子·山木》櫛風沐雨:《莊子·天下》中規中矩:《莊子·徐無鬼》莊周夢蝶:《莊子·齊物論》捉襟見肘:《莊子·讓王》捉衿見肘

  • 7 # 冷雨似箭

    莊子的出世精神屬於哲學範疇,也是很多基礎的學問。

    現代人常說:用出世的態度和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這是表明態度方面或者說是人生觀與世界觀。人生在世,確實要處理好出世和入世的關係,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這個問題。入世,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恩怨、得失、利害、成敗、對錯作為待人行事的基本準則。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當局者迷,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實,囿於成見,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面的看問題,也就難有大的建樹作為。這個時候就需要有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客觀規律、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待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

    另一方面,一個人生在世上,只是一味地出世,一味地看不慣任何人或事,而不想去做一些實際的,入世的事情,其實就像自己揪著自己的頭要脫離地球一樣。儒家主張入世,佛家、道家主張出世,也並不完全盡然。莊子的出世思想:唯有能否定,才有肯定,只有丟掉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做真正有價值的大事。

    佛家談出世入世:“出世”——遁入空門、清心寡歡、萬事皆空;“入世”——步入煩世、宣揚佛法、弘揚文化。出世追求的是脫離凡世間的困擾和誘惑,尋找寂靜清幽之所,靜心修行而達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雜念,捨棄身外之物,物我兩忘,身外無我,我亦非我,無我無常,終極目標在於渡己,追求自身的解脫。

    儒家思想關注的並非“自然”、“科學”,而是人和社會,儒家思想建立了具有永恆價值的價值體系。注重人的自身修養,提倡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關係。“出世”和“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現代人生觀中有著相關和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區別。

    莊子的出世精神對於現代人來說,就是要求不要用以往的經驗去思考我們正在學習的知識,保持自然狀態的精神。莊子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莊子所持的宇宙與人的關係是“天人合一”,物我兩忘,有著通達的生死觀。他以人的完整的生命為起點來思考人應當度過一個怎樣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他的哲學是一種生命的哲學,他的思考具有終極的意義。

  • 8 # 愛易理愛國客家人乙乙

    不要被文人理想化主義欺騙,實際上莊子並不是什麼所謂的“出世”。根本就是一個不願意去工作的人,他喜歡修煉,但是修了幾十年後,一無是處,既不能長生也不可以不死,主要還是對社會沒有半點貢獻。扯掉美化他們的色彩後,我們看到的是莊子除了放出一些反人類情感的言論,他什麼也不是,也不配稱什麼子!

  • 9 # 雪禪問道

    我來回答:如何理解莊子的出世精神。

    莊子的精神當然是出世的精神。但是,莎士比亞說 :“一萬個讀者有一萬個哈姆雷特”。我借用這句話說:“一萬個讀者心中就有一萬個不同的莊子。

    我們在閱讀《莊子》的時候,由於受不同的生活經歷、受教育程度、興趣愛好等等影響,對莊子的思想會有不同的解讀。況且,莊子的精神是博大精深,充滿著豐富的想象力。每個人讀《莊子》都會得出不同的結果;每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讀《莊子》也會有不同的領悟。就是莊子精神的迷人之處。

    我將從世界觀、人生觀、社會觀三個方面淺述莊子的出世思想。

    第一,莊子的世界觀。莊子與老子一樣,以自然的天道觀代替神學天道觀。認為最高的級的世界觀應該是脫離具體事物、無差別、無是非、無好惡的,就像老子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他認為這樣的境界就是"道"。達到如此境界的人就是"真人"。

    第二,莊子的人生觀。主要表現在對人生困境的認識和超越,對絕對的精神自由的追求。莊子說:“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他認為人如果迷失在物質世界中,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的爾虞我詐之中,這個人便是倒置之民,就是說,整個人徹底活顛倒了。

    他認為要達到精神上自由的境界,不僅要破除外在條件的束縛。尤其要破除對於自我的執著,要忘卻自我,只有忘卻自我,沒有主觀意識才能和自然融為一體,從而達到精神上的自由境界。

    第三,莊子的社會觀。莊子主張無權力統治的社會。他認為人類社會應該回歸原始,迴歸自然,沒有道德約束,沒有君子小人的區別,沒有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只有這樣,人人才能保持住淳樸自然的本性,這樣的社會就是"至德"的社會。

    莊子認為人所以有憂愁,就是因為統治別人或被別人統治,而要消除憂患獲得身心自由,就應該忘卻名利,拋棄權勢,清心寡慾,虛己忘我。

    其實,要理解莊子的出世思想。只要把《逍遙遊》細細的讀通就行了。莊子一生以大道為依歸,他所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等世俗的東西,而是摒棄塵俗,追求精神上的解脫。

    在《逍遙遊》裡莊子告訴我們:“逍遙"就是要掙脫一切世俗的束縛,爭取絕對的自由;而所謂的"遊"就是隨心自在,離塵脫俗的優遊自在,徜徉自得的樣子。所以說讀懂了《逍遙遊》就讀懂了莊子。

  • 10 # 張朝

    我認為,莊子追求的乃是“精神自由”。具體來說就是,在無法拯救黑暗的現實世界,同時無從改變自身命運的情況下,莊子不得已,轉而到內心去尋求精神的解脫和超越;一旦解脫了、超越了,他在精神上就可以擺脫任何現實的束縛和命運枷鎖,像他筆下的那些“神人”、“真人”、“至人”一樣,天地之間、四海之外,想往哪飛就往哪飛,而且不受生死壽夭的困惑。由此獲得精神自由感。可以用下面的話來表述:永不再受現實命運的糾纏,既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又超越了自我和天地萬物的分隔,微不足道的“小我”一躍而升為永恆無盡的“大我”。這就可以概括為:既然現實生活中一丁點自由也沒有,那就姑且到精神世界去尋找絕對的自由好了。這正是莊子的“身”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的出世精神。

  • 11 # Eleazarchen

    原文:

    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莊子·齊物論》)

    譯文:

    過去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很生動逼真的一隻蝴蝶,感到多麼愉快和愜意啊!不知道自己原本是莊周。突然間醒過來,驚惶不定之間方知原來我是莊周。不知是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中變成莊周呢?莊周與蝴蝶那必定是有區別的。

    1.春秋戰國末期的莊子,雖然體會到社會的動盪和個人在現實面前的無能為力。

    莊子主張追求精神自由,而現實生活中講究無用之用,遂波逐流才能保全自己,說明了戰國末期的亂世的無耐,莊子的道是世界的本源以物化是物象形式的一種變化來表現,人們的一切來源處是道。世間萬物都有一個度、一味的蠻幹,只會是弄巧成拙的失敗而己,主觀願望不要超過客觀現實,盲目以自我想像為目的,忽略現實客觀原因會有失敗的危險,所以莊子的出世精神沒有離開自然法則,順其自然的一個內心世界,是不能超過客觀現實想像,一定要有理論客觀聯絡實際的哲學理念。人的優秀品質是從道與德中顯現出來。

    2.莊子的"知足者常樂"也是在自然界法則中順應現實的一個心態。

    莊子的思想理念是阻止人的虛偽和慾念和壓力,都是超過了客觀,由主觀的虛榮心貪得無厭,慾壑難填,就如同纏牛的繩子牽著鼻子走,一切煩惱的痛苦就像纏牛繩子牽著鼻子走,沒有自由自在反被痛苦牽著糾纏,這就是人的貪念之心揮灑不去沒有快樂。如果去掉纏牛的繩子會快樂奔跑,所以人們除去心中的慾望糾纏,定會快樂灑脫。莊子告誡人們,不要超過不符合自己能力去幻想未來,一定要在自己能力的實際環境中鍛鍊自己茁壯成長

    3.莊子的謙虛謹慎,克服驕傲之氣,遠離世俗的花天酒地,增強自己免疫力,不要四處玄耀自己的傲氣。

    莊子的哲學理念始終告誡人們,做人的道與德,世間的萬物是大自然的贈予,做為用德去維護好自然界生存準則,人的思想沒有德去約束,那麼人世間的依存法規法則會受到破壞,人在自然界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德性差得人要有人去教育他怎麼做人,若是任其不聽勸告、任其不顧法度禮義,就會將危害到國家和自己。如果教育這樣的人應自身保持正直,態度雖然遷就,內心能理解不能在行動上顯露,否則說教的人會顛倒是非沒有做人原則,就是對待這樣的人,莊子教導人正直不能有邪念,若是顛倒黑白喪失道德水準,支援錯誤的人雖然得到好名聲,做出怪異甚至邪惡的事,但是會招至潰敗的命運。莊子精神世界充滿的對大自然的呵護,人與大自然"天人合一″這對立統一的矛盾,也就是告誡人們遵守道德法規。品質高尚的人不是嘴巴喊出來了,是行動上顯露出來的。

  • 12 #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作為人類,已經被定為人性,超脫不了自然法則,想脫離現實社會環境那是不可能的,都想出世,誰來入世呢?出世是想象中的美好的對人生的憧憬,如水中撈月一樣,但入世是時刻在發生的事情,先解決生存問題再去想出世的事情吧。

  • 13 # 上善若水689

    首先,莊子的出世精神源自老莊學派。老莊學派主張“無為而治”、“絕聖棄智”,具有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

    然後,用出世的態度或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這主要是態度方面的,或者說是世界觀與人生觀。就是人生在世,確實要很好地處理出世和入出的關係,要用辨證的觀點看待這一問題,才能有正確的答案。入世,就是把現實生活中的恩怨、情慾、得失、利害、關係、成敗、對錯等做為行事待人的基本準則。一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當局者迷,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注重現實,囿於成見,難以超脫出來冷靜全面的看問題,也就難有什麼大的作為。這時就需要有出世的精神。出世,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規律、依道而行,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順其自然,以平和的心態對人,以不苛求完美的心態對事。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

    最後,我們要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順其自然,自我完善。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出世哲學。

  • 14 # 道谷智慧生活

    雖然我的莊子還沒看完,但我還真沒見他寫到“出世精神”的原文。

    不知題主是不是拋磚引玉,讓大家自由發揮一下?隨便散發一下

    莊子同於道,什麼是道?

    莊子的道,和老子的,有著一些差異。

    莊子有 逍遙遊、應帝王、齊物論等,僅看老子一書,是難以體會到道的這些多樣化展現形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羅非魚應該釣近還是釣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