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憂鬱芬妮
-
2 # 情感解讀520
當父母之間經常出現矛盾的時候
就會在孩子面前抱怨,訴說自己如何如何的苦,如何如何的不容易,為了就是讓孩子能夠理解自己。
如果是懂事的孩子,一定會給父母一些安慰,當父母聽到孩子暖心的話,心理會得到滿足,怨氣也會消去一半,抱怨就會越來越少。
如果是不懂事的孩子,就會對父母的抱怨做視不管,你說你的我做我的,父母會對孩子的這種態度極其不滿,心裡的怨氣會更重,也會對孩子產生抱怨。
因為孩子抱怨父母的行為抱怨自己命運不好,生在了一個充滿硝煙不斷的家庭,父母的吵架,把自己吵得什麼心情都沒有,感覺自己生的偉大,活的憋屈。
父母能給兒女的就是無休止的抱怨,卻忽略了對子女的愛,給孩子腦海裡灌輸的都是你爸如何如何?你媽如何如何?給孩子弄得心煩意亂,對生活失去樂趣。
兒女應該做的就是,多給父母一些安慰,多幫父母分擔一些負擔指出父母的一些缺點,讓父母做出改變,在父母的感情之間做一個潤滑劑,讓父母能夠和睦相處。
儘量多幫父母做一些家務,分擔父母身上的擔子,讓父母疲憊的身體得到休息。
如果自己是學生,就應該努力學習,多掌握一些知識,一個不錯的成績,就是父母未來的希望。
如果自己正在工作,就應該努力進取力求上進,提升自己的價值,儘量多掙一點錢,改變家庭的生活,分擔父母身上的負擔。
等孩子成為父母最大希望的時候孩子嘴裡說出的話就更有分量,當父母吵架的時候,孩子的勸說可能會讓父母立刻停止硝煙,父母也會心甘情願為孩子做出改變。
所以要想讓父母不吵架和睦相處,就要做父母眼裡懂事的孩子,優秀的孩子,有無限潛能的孩子,提升自己的價值,讓自己更優秀,成為父母心中永遠的希望。
-
3 # 哈哈樂緣
我女兒十五歲了,正處於叛逆期,這兩年我發現她確實讓人氣憤,對家人冷漠,抱怨,對弟弟也是一不高興就上手了,只有跟她的朋友們好,那些女孩子給她灌輸的叛逆思想更多,近來我居然發現她和朋友一起去紋身了。還騙我說自己畫著玩的,我快氣死了。後來老師又說她早戀,我直接崩潰不知道怎麼辦了
她以前很乖很聽話,對弟弟很好,包括周圍的小朋友她都待的很好。慢慢這兩年我發現她脾氣越來越壞,不願聽你囉嗦,不願和你交流。以前給她買衣服她會開心很久,多買兩件會擔心花費太多。現在給她買衣服越來越多,只穿新的舊的都不穿了,去買衣服如果她喜歡的沒有買就會生氣,不說話鬧著回家,買了之後也沒有太多開心了,也不會問你錢是不是花的太多了,給弟弟買了沒有?好想念以前那個懂事的女兒。
現在的她確實有些冷漠,她只關心自己和朋友,對家裡人總是抱怨生氣,根本沒想過自己一點錯,沒有看到家人的付出。
她以前學習還好,現在學習差,我行我素,早戀,我快崩潰了。不敢過於指責她,害怕她做出什麼過激的事情。又擔心不控制她她會越來越壞,毀了自己。
你懂事多了,有不懂事的孩子,就有不懂事的父母,會把自己的情緒都發洩在別人身上。你現在大了,上學也好,工作也好,回家的機會都會變少。別讓這些壞情緒影響你,開心一點,回家的時候對媽媽笑一下,問候幾句,你媽媽會開心很多,情緒也會好很多。
人生在世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要一個一個去克服!願你和我的女兒都能克服一切困難,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
4 # 取個使用者名稱太費勁了
爸媽關係不好,你是媽媽的傾訴物件,她抱怨你聽著就好,不要為爸爸辯駁,畢竟他們兩夫妻的事,誰對誰錯你也不能定論。讓她說唄,發洩一下,實在聽不下去就轉移話題,比如說媽咱上街吧,或者說點別的有趣的事。順著她一下無妨
-
5 # 百里木樨
題主你好,我是木樨,看了你的問題之後,發現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
我從小在人前就不怎麼說話,不是不想說,壓根就說不出來,更別說客套話了,就這我媽見一次說一次,說我不懂事,從小說到大,我心裡都有陰影了,自從上了大學以後才慢慢改了,但心裡一直覺得很彆扭。
我跟老媽的矛盾和你說的差不多,大學期間,我基本不怎麼往家裡打電話,即便一般有事也只會找我姐說,我在學校的事我爸媽基本也不知道。
我覺得這可能跟從小形成的習慣有關,小時候雖然爸媽一直在我們身邊,但好像除了學習以外從來沒時間去管我們在學校發生了什麼,我們也不主動說,因此多年後提及小學被多次體罰的事情,他們還一臉驚訝。
我大學時候離家不遠,基本回家頻率和高中差不多,一到休息家裡人就要問回不回家,雖然覺得回家也沒什麼事,但還是會回去,可能我就是比較戀家吧。
話又說回來,即便戀家,我和爸媽的隔閡也很深,也不能說隔閡吧,就是有距離感,自己到也不在意。我媽會玩微信之後,我們就用微信聯絡,有時候我媽會問我回不回家,或者發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我一般都回答的很簡潔,當時沒覺得有什麼,在我看來,我們的關係和交流方式就是這樣的。
然而,老媽卻覺得我不想理她,不想給她說話,對此我是異常無語的,從小時候的爭吵再到現在的爭吵,全都是因為我們不在一個維度上,她不理解我,我也不理解她。辭職在家這段日子,我有無數次離家的念頭,可我心裡清楚的明白,不管我走多遠,我依然會回來。
我有時候也會覺得親情很淡漠,也不主動去維繫跟那些親戚的關係。其實我覺得冷漠不是真的冷漠,而是這麼多年習慣了,也就不去刻意關注了吧,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只要心一直都在這個家裡。
最後,我想說,現在理解不了的東西,即便再怎麼去努力,也可能是無濟於事,不如把精力用在別的地方。
或許沒有人可以感同身受的理解你,但你要清楚的是,我們也無法真切的去感受別人的心情,與其糾結痛苦,不如放下一些偏執,迴歸理性,找些事做,不為了改變媽媽的想法,只為了給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回覆列表
what??我差點懷疑這提問是我自己問的,或者是我妹寫的。
因為遭遇非常的相近。
看出來你也是剛踏出社會吧!?
我們的結論是:
1.從小就在一個不太感受到家庭溫暖的家庭長大(父母總吵架),我們長大了,不靠家裡,自立更生,不走歪我們算很好了。
2.在支離破碎的家庭裡面,雖說我們還好好的,卻不得不承認真的對我們有影響,每天家裡就是吵鬧、互相指責、不是這個哭就是那個不見蹤影,我們上學遇到學習壓力父母沒給予關心,上學遇到被欺負父母沒站在我們後面,到出社會父母也沒有正面的引導,俗稱從未感受到關愛,那我們怎麼懂得關愛別人呢?從未得到溫暖,那我們怎麼懂得表達我們對她們的溫暖呢?
3.跟你一樣,母親在我們面前只會訴苦,只會把不好的情緒發洩到我們身上,簡白的說只當我們是樹洞,而且這個樹洞的角色只能聽或者認同,不能發表個人感受,不能平等的交流,長久之下,那隻能讓我們非常明確的是“當好樹洞角色就好”。
平和的溝通能看出來,你也並不是不知道感恩的人,只是不懂得或許是不再願意表達你的想法,因為母親的壓制、壓抑。
1.找個時間跟母親聊聊天,把你平日的想法說出來,就如你知道她的苦,所以你不會有更多的要求導致勞累她麻煩她。2.關於交流,可以問問母親希望你跟她交流什麼?其實人慢慢老了,伴不關心她,對於她來說你就是唯一她最親的人,不一定需要她說啥事你要跟她說辛苦了這麼矯情,其實或許她更想了解的是你的想法,各種的想法,開心的,不開心的,焦慮的,無奈的。讓她感受到,這個家不是隻有她一個人那麼孤獨,也讓她有關心你的機會。其次,若她還是隻會嘮叨你爸的往事,吐槽糟點,你或許需要平心靜氣的告訴她,別忘了你是我媽,那個也是我爸,無論誰再怎麼糟糕這個關係是不會變的,難道你想你的孩子仇恨自己的父親?還是需要孩子幫你向自己的父親報仇還是咋樣?
你的孩子已經長大,懂得看,懂得感受,懂得明辨是非。一個家庭首先是父母的婚姻,其次才有家,而婚姻是父母兩人的事,作為孩子兩邊都是親人其實也並不好受。(插曲一下,當時我父母分開時很多親戚都會讓我們勸說一下做他們婚姻的調劑,說讓他們好歹看著孩子的份上就別鬧了,但我們覺得很可笑,他們的婚姻帶給他們孩子的我們一個不太快樂的童年,也讓我們很明確的感受到他們的婚姻不是用孩子能維繫下去的,當然每一段婚姻維繫下去的也一定不是孩子)
3.關於你目前說你不關心她,不愛她,不體貼她。雖然從小並沒有人教過我們,但不等於因為你們沒有教也沒有讓我感受到那就不要指望我會關愛,關心。不是的,你會繼續長大,也會面對社交,更會組織自己的家庭。這些並不是因為母親而去學,而是應該要學要做。體現在哪方面呢?一個家離不開吃喝用住,生老病死,母親年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一天照顧著家,是否有時間幫忙去提個菜?是否能抽個時間掃個地?等的家務。或者仔細的看看母親的面容,是否有白髮了?是否年齡長了有小病痛,是否需要你的陪伴去看醫生?或者父親不在家,幫忙換個燈膽?這些是我們長大了在這家應該力所能及要做的事情。別人眼中的冷漠的我們,或許只是不想表達不懂表達,或許只是我們做了不啃聲,或許我們只是比別人更懂事看得更清。但並不等於我們冷漠。直系親屬關係是無法改變的,與其任由下去造成更多的誤會,最終造成遺憾,不如趁早坦誠相對,餘生還很長,開開心心的過,還是家裡形同旅館各過各的,就看你願不願意踏出那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