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遊霧裡櫻兒遠方的詩

    拜占庭帝國(byzantineempire)或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empire)是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依然存在的羅馬帝國東半部

  • 2 # 書澤

    我們簡單來回顧一下歷史。

    首先,我們要明白古羅馬分為好幾個時代,羅馬帝國時代只是其中一個時代。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放棄古都羅馬,遷都拜占庭,改為君士坦丁堡。這就為羅馬帝國的分裂埋下了禍根。

    公元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於米蘭去世,他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分給長子阿卡迪烏斯,西部分給幼子霍諾里烏斯。從此羅馬帝國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

    (圖:君士坦丁)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而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羅馬帝國時代結束。

    那麼,這裡就產生了兩個問題,為什麼西羅馬帝國滅亡了就標誌著羅馬帝國的結束?東羅馬帝國,即我們後人所稱的拜占庭帝國,為什麼就不是羅馬帝國的延續了?我們從一下三點分析一下

    1、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誌著西歐奴隸制的瓦解,西歐逐漸向封建社會過渡。而羅馬帝國本身就是奴隸制國家,所以我們才說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就代表了羅馬帝國時代的結束。

    2、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拜占庭帝國獨立發展了很長的一段時間,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從奴隸制國家走上封建國家的道路,所以我們會說拜占庭帝國不是原來的羅馬帝國了。

    3、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在現在的伊斯坦布林,不在羅馬。在現今的地圖上,都已經不在歐洲的版圖範圍了,所以會有人認為他不是羅馬。

    以上三點可以回答西羅馬帝國滅亡了就標誌著羅馬帝國時代結束了這個問題。

    (圖:東、西羅馬帝國疆域)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拜占庭帝國是否是羅馬帝國的延續,答案是肯定的。拜占庭帝國確實是羅馬帝國的延續,換種說法,東羅馬就是羅馬,只是換了個首都而已。所以我這個觀點,相當於反駁您的問題啦,那麼,為什麼呢?我們簡單分析一下吧。

    拜占庭帝國有羅馬帝國的正統傳承,雖然羅馬帝國被分裂成兩半,但是這兩半都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他們都繼承了羅馬帝國原有的制度和文化,他只是分裂了,領土變小,並不代表其滅亡了,你可以說他不是原來的羅馬帝國,但不能說他不是羅馬。所以就不存在拜占庭帝國不是羅馬這個問題。舉個例子,西周滅亡了,平王遷都後建立的東周,難道就不是周朝嗎?再舉個例子,五胡亂華,西晉滅亡,皇室的人遷到南方,在南京建立了東晉,難道東晉就不是晉嗎?類似的,南宋就不是宋嗎?

    (圖:拜占庭帝國疆域)

    所以說,您提的這個問題是不太合理的。或者說,其實幾乎所有人都承認“拜占庭”就是羅馬,除了西歐。至於西歐為什麼不承認呢?因為一旦承認了東羅馬帝國,那麼東羅馬帝國就是正統,他們就是“蠻夷”。

  • 3 # 亞托克斯

    東羅馬帝國一直都是正統,拜占庭只是德國學家一種稱呼,用來區分古羅馬與東羅馬之間的區別,實際上東羅馬的正式國號就是“羅馬”。根據德國學家的《歷代拜佔廷歷史學家手稿》,區分羅馬時代以前的古典希臘文獻與中世紀東羅馬帝國的希臘文獻,引入了“拜佔廷帝國”這個叫法。

    東羅馬帝國在歐洲也是有相當高的認可度,列如:

    法蘭克王國(法國):東羅馬帝國冊封的執政官,法國還是很看重東羅馬冊封的正統稱號含金量的。

    神聖羅馬帝國(德國):德軍參加過十字軍東征,因為當時東羅馬帝國向西方求援,德國有意與東羅馬建交。

    沙俄(俄國):自稱第三羅馬帝國,因為沙皇迎娶了東羅馬皇帝的女兒,沙俄國旗上的雙頭鷹,就是起源於東羅馬帝國的國徽雙頭鷹。俄軍為了收復君士坦丁堡,不惜與奧斯曼帝國發動十次戰爭,爭奪東羅馬故土。

    東羅馬帝國是在古希臘文明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所以東羅馬帝國後期出現了全面希臘化,演變成與馬其頓王國相近的希臘王朝,但不代表東羅馬不是正統。後人不承認的是希臘文化,後期的東羅馬基本無異於希臘王朝。15世紀時,東羅馬皇帝更是自稱為“Basileus ton Hellinon”,翻譯即是“希臘人的皇帝”。

    版圖:

    東羅馬帝國其疆域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高加索........,到了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又將北非以西、義大利、西班牙併入版圖。

    仔細對比東羅馬與古希臘版圖,東羅馬的核心地區(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克里特島......)都是以前希臘人的地盤,所以後人把東羅馬看做希臘王朝也很正常。

    語言:

    東羅馬後期的語言以希臘語為主,長時期以來的各族人民融合,希臘人逐漸了佔據主導地位。在政治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希臘人,帝國語言4~6世紀以拉丁語為主,7~15世紀以希臘語為主。

    醫學:

    東羅馬醫學是在古希臘醫學體系上發展起來的,希波克拉底的體質理論被羅馬人廣泛接受,認為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是人類體質病理學分類的基礎,所有的疾病都出於幹、溼、冷、熱這四氣失調,所以東羅馬醫學體系上與希臘文化基本無異。

    文學:

    羅馬人還繼承了希臘文化,熱愛文史哲的研究的傳統,為希臘風格奠定基礎。東羅馬的文學包括小說、故事集、詩歌.......。諷刺散文和雜記源自古希臘文學,其諷刺散文寓嚴肅主題於詼諧幽默的敘述風格中,包括10世紀的《祖國之友》、12世紀的《馬紮利斯》和《莊園之主》都是東羅馬諷刺散文的代表作品。所以東羅馬在文學上與希臘文學基本無異,後期出現了全盤希臘化。

    總結:

    東羅馬的基本盤都是古希臘的疆域,所以後期逐漸希臘化,被當成希臘王朝也是正常的事情。

  • 4 # 冷聞亦史

    羅馬帝國一分為二,為什麼後人不承認拜占庭是羅馬?

    【“拜占庭帝國”一詞,最早由16世紀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羅尼姆斯·沃爾夫引入,用以區分羅馬的古典希臘文獻和中世紀希臘文獻,而後在17世紀被孟德斯鳩等人使用,逐漸被用來區分古代的東部羅馬和中世紀的東羅馬帝國,到現代演變成“東羅馬帝國”的俗稱,知名度甚至在正式名稱之上。】

    很多人在“東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之間的認識存在一定撕裂。

    這種撕裂,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一部人不承認拜占庭就是羅馬。

    我認為造成這種撕裂認識,或者說不承認拜占庭就是羅馬的原因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是一些人誇大了“羅馬”作為一個城市對政權的意義。

    羅馬除了作為一個政權的名字外,也是一座城市的名字,在很長時間裡都是古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在歐洲歷史上影響巨大,所以人們將西羅馬帝國滅亡的476年看作是歐洲古代與中世紀的分界點。)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明顯是錯誤的。

    實際上,330年,君士坦丁大帝為了解決當時古羅馬帝國的種種隱患,就將首都從羅馬遷到了拜占庭,當時,他將這座城市命名為新羅馬,由於他是這座新都的建立者,於是新羅馬又被稱作君士坦丁堡。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當初狄奧多西一世把羅馬一分為二給了自己的兩個兒子,東羅馬帝國的首都留在了君士坦丁堡,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則在米蘭,而後到了拉文納,首都都不是羅馬城。

    所以我認為這個觀點其實沒有多大說服力,可以當作對古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追憶吧。

    第二點就是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西歐的文化圈子幾乎都在懷念回憶已經滅亡的西羅馬帝國,對待拜占庭帝國就明顯帶著反感、攻擊的情緒。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認為一個原因在於西歐在那時候有一個神聖羅馬帝國,這個名義上可以算作是西羅馬帝國的延續,在羅馬教廷、西歐法德國家利益交織下,形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羅馬帝國政權。

    這兩個羅馬之間涉及到了正統的問題,源頭在教廷,但是反應到了文化、政治上。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文藝復興其實和東羅馬帝國的滅亡有很大關係。

    15世紀中期,拜占庭帝國滅亡,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帝國攻破,羅馬人向西遷徙,將希臘古典文化和藝術帶到了義大利,然後義大利出現了重新認識古代文化,從中解放自我的運動。

    大家開始批判,開始反思,拜占庭帝國自然而然就成了被批判的主要物件。

    第三點就是羅馬教廷和拜占庭帝國的衝突。

    這其實也算是第二點的源頭了。

    公元392年,古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基督教立為羅馬國教,羅馬教廷就成了個被皇帝管控的行政機構。

    西羅馬帝國滅亡,當時羅馬教廷在蠻族的踐踏下依然堅持著西羅馬的故土,他們向東羅馬求援。

    東羅馬不來,教皇沒辦法,只好努力收留聚攏羅馬人,靠著東羅馬的威名震懾一下蠻族,慢慢成為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政治勢力。

    後來倫巴第人一路往東,把當時已經屬於拜占庭的拉文納打了下來,拜占庭帝國勢力被趕出了義大利中部和北部。

    這下教廷算是基本脫離皇帝管控了。

    另外,由於教廷在拜占庭的教會掌握了大部分土地,還沒有稅收和徭役,搞得皇帝非常難受,最終發起了從731年到843年,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的“破壞聖像運動”。

    (當時拜占庭還有個希臘正教,也就是東正教。破壞聖像運動,給東西教會造成了巨大的裂痕,最終這倆教會在1054年徹底分裂。)

    回到8世紀,和拜占庭帝國開撕的羅馬教廷站在義大利,左顧右盼尋找避風港,然後教皇選擇翻越阿爾卑斯山,去投靠法蘭克人。

    教會承認了當時法蘭克國王丕平的合法地位,丕平為教皇提供軍事上的支援。

    而後法蘭克大軍兩次出兵,打跑了倫巴第人,丕平將羅馬和拉文納為中心的義大利中部地區贈與教皇,這就是歷史上的“丕平獻土”。

    教皇國成立後,羅馬教會和拜占庭帝國政治上正式分裂。

    (這期間還出了一個著名的偽造檔案《君士坦丁的贈予》,到15世紀才被證實是批評偽造的。)

    丕平的兒子查理曼大帝在774年徹底擊敗倫巴第人,自封倫巴第國王,進入羅馬,800年,接受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西羅馬帝國以帝位轉移到法蘭克的形式復辟。

    公元962年,教皇為德意志奧托大帝加冕,神聖羅馬帝國誕生。

    從這時候開始,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教會互相承認保護,成為了最主要的政治勢力。

    然而,神聖羅馬帝國並沒有延續西羅馬和拜占庭帝國的親密聯絡,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和東羅馬帝國完全割裂的政權。

    如果說,當初狄奧多西一世是將羅馬作為禮物分給了自己的兒子,那麼西羅馬和拜占庭從根本上講仍是一個羅馬,事實上他們也並未成為敵對關係。

    而神聖羅馬帝國的誕生,則讓歐洲大陸上出現了羅馬帝國的“正統”之爭,在這一問題上,教皇和神羅的皇帝默契地聯合起來。

    我想,這可能就是拜占庭帝國不被一部分人承認是羅馬的最根本原因。

    最後補充下拜占庭帝國和東正教的結局。

    被奧斯曼帝國滅亡後,東正教大部分教徒都在莫斯科,於是莫斯科建立了第三羅馬,也就是後來的俄國。

    俄國和奧斯曼世仇,一直打到一戰奧斯曼解體才結束。

    俄羅斯和西歐各國為什麼總是不對付,往源頭找“羅馬”也能發現一部分原因。

  • 5 # jianchi

    宗教原因吧。

    不管羅馬也好,拜占庭也罷,都是信奉基督教的地區。

    因為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而使基督教在歐洲合法化,所以東羅馬便以正宗基督教自居,這和人數眾多的羅馬基督教產生了本質的矛盾。

    當歐洲又推選出一位拜占庭教皇時,羅馬基督教不幹了,正式與拜占庭教宗決裂,組成了以羅馬為教庭的羅馬大公教會,並選舉出了自己的教皇。

    拜占庭仍以正統教會自居,所以稱為“東正教”。

    從此東西羅馬便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與往來。

    你說信奉羅馬大公教會的人會承認東羅馬帝國嗎?

  • 6 # 偉人的故事

    歐洲的歷史,是一部混亂史,接下來會盡量給大家捋清楚!

    你可以把古希臘想象成秦,把古羅馬想象成漢,那麼歐洲的中世紀就相當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了,古羅馬是如何建立又被分解的?

    (一)建立:剛開始羅馬一直在義大利附近晃悠,剛開始是大王主政,後來弄了羅馬貴族掌權的共和國,搞選舉換屆,保護平民權力不受貴族侵犯。

    隨著國力增強,古羅馬把附近的城市幹掉,又往東西拓展,公元二世紀,吞併了希臘和其他國家,從羅馬共和國變成羅馬帝國.

    (二)滅亡: 歐洲歷史經歷了古希臘和古羅馬帝國時期,就進入了中世紀,這個比中國的五胡亂華晚了差不多一百年左右,日爾曼人在當時是蠻子,觀察靠瞅、撒潑靠酒、交通靠走、通訊靠吼、取暖靠抖、治安靠狗.

    從公元4世紀起,日爾曼人開始了向羅馬帝國武力遷徙的歷程,羅馬帝國曆朝皇帝都喜歡到日爾曼人和其他蠻族那裡去僱傭士兵,他們也確實富有較強的戰鬥性,軍隊的越來越嚴重的“蠻族化”,為日後日爾曼人征服羅馬帝國埋下了禍根.

    早在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危機已經來了,奴隸制大莊園非但不能給奴隸主貴族提供豐富的產品,相反卻成了危險的暴力反抗的策源地,加上政局動盪不安,實質首都早已由羅馬轉到米蘭、拉文納,隨著自由小農的破產,兵源枯竭,散居在帝國境內的日爾曼人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境外同族最可靠的同盟軍.

    公元5世紀中葉,過去統一的羅馬帝國四分五裂,西南部、東部和西北端分別為西哥特人、勃艮第人和不列顛人佔領,而高盧北部殘存的由羅馬戍軍將領西阿格留斯統帥的羅馬軍則於486年為克洛維率領的法蘭克人徹底消滅。克羅維以蘇瓦松為首都,建立起了日耳曼人中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法蘭克王國。

    6世紀60年代,原居易北河河口地帶後遷至潘諾尼亞(今匈牙利)的倫巴德人進入義大利,迅速摧毀拜占庭帝國的統治,於586年以拉文納為首都,建立了倫巴德王國。

    (三)混亂中世紀:中世紀精神錯亂是從西羅馬帝國被日爾曼人團滅開始的.

    歐洲的中世紀雖然比五胡亂華晚,但經歷卻從五世紀撕逼到了15世紀.主要有以下大事件,主要是西羅馬帝國(太混亂了,需要講三天三夜):

    1.法拉克打敗了高盧,建立了墨洛溫王朝.

    2.查理大帝統一了西歐又被三個兒子瓜分.

    4.神聖羅馬帝國的前身是法蘭克王國的分支(東法蘭克),東法蘭克亨利一世在936年死後,他的兒子奧托即位,一頓操作加強了自身權利,連教皇也給他加冕了,為了凸顯高大上,加上了神聖二字,神聖羅馬帝國(962年—1806)建立了.德國的前身.

    5.西法蘭克成了法蘭西王國(843-1791)法國的前身.

    6.雖然西羅馬帝國很混亂,而平穩的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所謂的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帝國的來歷

    1. 這個帝國與十字軍運動聯絡緊密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或稱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是在西羅馬帝國崩潰後依然存在的羅馬帝國東半部。拜占庭帝國通常被認為開始自公元395年直至1453年。在其上千年的存在期內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

    3. 3世紀後期羅馬皇帝戴克裡先引入了四頭制的制度來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他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義大利和希臘各設立一個皇帝,輔佐他們的各設一個副皇帝。這個分裂一直維持到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於324年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君士坦丁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他選擇了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林)。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NovaRoma)。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之城)。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的中心。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是拜占庭帝國,但基督教是拜占庭帝國的一個特性,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羅馬帝國的分界線。

    4. 另一個分界線是378年的哈德良堡戰役從這個時候開始東部的這個帝國一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

    文化宗教及其歷任統治者,使其拜占庭遠離了羅馬帝國的影子!

    1. 東羅馬帝國的主宰文化是希臘文化。希臘語不但是日常用語,而且是教會、文學和商業的共同語言。對於當時的羅馬人來說,今天對“西部的拉丁帝國”和“東部的希臘帝國”的區分,以及今天所強調的東部的帝國並不是“真正”的羅馬帝國,並不重要。

    2.6世紀東羅馬帝國的主要敵人是波斯人,斯拉夫人和保加爾人.7世紀,拜占庭接連被上面三個國家胖湊,失去了太多的土地,但卻也給他帶來了一些好處,全國希臘化了,希臘語被定為官方語言。他不用古羅馬的皇帝頭銜Augustus,而使用Basileus(國王)。在宗教上拜占庭帝國與西歐的區別已經不可忽視了

    3. 在馬其頓王朝皇帝的統治下,拜占庭帝國在9、10和11世紀初達到了它的頂峰。在這段被稱為“黃金時期”的幾個世紀裡,拜占庭帝國抵抗了羅馬教廷撤消佛迪奧斯為教主的要求,獲得亞得里亞海的制海權,佔領了義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亞的大部分。

    若干次的十字軍東征,拜占庭帝國四分五裂,當奧斯曼帝國建立後,拜占庭帝國除了港口城市幾乎都被收入囊中,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克.

  • 7 # bhw2002

    拜占庭受希臘的影響更大,無論從語言,建築,宗教各方面都與西羅馬有了很大區別,自從羅馬一分為二以後,東西羅馬就走向了不同的發展軌跡,尤其是西羅馬滅亡以後東羅馬唯一還能被人認為是羅馬繼承的恐怕只有帝國名稱還有皇室血統了

  • 8 # 一老沈一

    所謂“拜占庭”或者“拜占庭帝國”,是西方現代歷史學家給東羅馬帝國起的名字,叫“Byzantine Empire”。

    但確實,在西羅馬自5世紀末分崩離析之後,沒過多長時間,歐洲就不把“東羅馬”當“羅馬”了。

    這裡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東羅馬”亦由盛而衰,影響力大減;而最主要的,還是“東羅馬”和歐洲基督教廷,發生了根本性的分歧,基督教廷在歐洲的影響正處於最鼎盛時期,於是,雙方撕破了臉。後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乾脆攻佔了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東羅馬”失去原有繼承來的羅馬文化,進一步希臘化,形成了自己的“拜占庭文化”,這算是一個原因嗎?大概也算,但絕不是主要原因。

    公元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臨終前,封次子霍諾里烏斯為西羅馬皇帝,封長子阿卡迪烏斯為東羅馬皇帝。從此,羅馬帝國分裂為兩個帝國。

    這兩個帝國,都建立在羅馬征服和佔領的土地上;它們也都繼承了羅馬帝國的文化,還包括宗教——基督教。

    公元476年,西羅馬皇帝奧古斯都被迫退位,西羅馬帝國滅亡了。

    西方歷史學家認為,這之後,原來羅馬帝國的土地上,存在著三種文明——中世紀的歐洲文明,這是一種凱爾特、羅馬和蠻族文化的混合體;東羅馬帝國;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世界。

    歷史學家們,稱這三種文明是羅馬帝國的“三個子嗣”,或者稱是“三個兄弟姐妹”。朱迪斯.本內特等學者說,其實叫“三個鄰居”更合適——至少,拜占庭帝國和伊斯蘭文明,是西歐的“鄰居”。

    拜占庭帝國,如前所說,是現代西方學者,根據東羅馬帝國所在的古城拜占庭(Byzantium)而為其起了這個名字,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們,始終不知道有這麼回事。

    西羅馬帝國垮臺的時候,東羅馬帝國則正一片興旺。

    其疆土,像是一片月牙,包括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從巴爾幹直到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直至埃及。這一片土地上,大城市更多,農業更發達,手工業基礎也好,總之,各方面條件均優渥於西邊那個兄弟。

    東羅馬的政治制度是從羅馬帶來的,這裡的皇帝,一開始都很小心翼翼,儘可能使已經成熟的政治制度更為完善。

    東羅馬的軍力也更強盛,君士坦丁堡修建了堅固的城牆,安納托利亞,也就是小亞細亞,成為防禦重鎮,黑海是一道極好的天然屏障……。其實,那個時候,東羅馬帝國周圍,還沒有任何強敵。

    這樣的周邊環境,加上君士坦丁堡處於地中海和黑海的中心位置,幾乎可以控制由此經過的所有貿易。

    歷史學家們說,5世紀,金幣從西羅馬國庫中源源流出,都流進了東羅馬皇帝、商人、士兵和農民的口袋。

    東羅馬,最強大的時候,是在6世紀。但到了8世紀末,領土也急劇縮小,只剩了小亞細亞和東巴爾幹地區。

    西羅馬滅亡後,東羅馬的皇帝們,稱自己就是“羅馬帝國”。可是,他們並不關注西邊發生了什麼。他們的眼光,只望向伊斯坦布林或叫博思普魯斯海峽對面。而且,差不多在8世紀初,這個自稱的“羅馬帝國”,實際上已基本失去了拉丁文化的絕大部分,而成為更希臘化的國家。

    5世紀到9世紀的時候,歐洲內部小國林立,一片混亂,沒有人更多關注“遙遠”的東方,還有一個“正宗”的羅馬帝國。這個國家,又沒幫到他們什麼,感情上也就愈加疏遠。

    歐洲和東羅帝國的聯絡,貿易不算在內的話,最主要的是宗教。

    基督教很快就佔領了東羅馬帝國。這裡發展起來的,是東正教派,全名叫“東方正統教派”——Eastern Orthodox Church,東羅馬帝國的皇帝們,是教派領袖。

    這個教派,重新詮釋了教義和權力,與羅馬教皇的天主教有了明顯區別。

    最早的分歧,是關於基督的本質問題。天主教認為,基督既是完美的神,同時又是完美的人。而在北非和中東這一代的教民中,更多人主張“基督一性論”,即認為基督就是神。東羅帝國的皇帝們,也就是東正教派的領袖們,曾在這兩種意見之間反覆搖擺不定,這使得羅馬教廷很是不悅。這件事,東羅馬帝國與羅馬教廷的分歧延續了約250年。

    但是在8世紀,東羅帝國的東正教又與羅馬教廷因為聖像爆發了更大的衝突。聖人的雕像和畫像可不可以私人供奉,從利奧三世開始的幾位東羅馬帝國皇帝,都禁止使用聖像,推行聖像破壞教令,這引起羅馬教廷的極大憤怒,教皇宣佈東正教的教令為異端邪說。

    另外,對於聖餐禮、聖三一的本質等問題上,東正教和天主教也齟齬不斷。

    在爭論中,東西方的教派越走越遠。終於,1054年,羅馬教皇和東正教宗主教宣佈互相開除對方的教籍——徹底掰了,這也標誌著基督教的歷史大分裂,這種分裂的影響,延續了一千年,到現在仍然存在。

    後來的十字軍東征中,君士坦丁堡曾經幫助過十字軍攻打阿拉伯人,他們實際是想收回自己的土地。

    可是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中,1202年,十字軍乾脆攻佔了君士坦丁堡,從自己人裡選了一個人當皇帝,還瓜分了拜占庭帝國。

    總之,東羅馬帝國自從與西羅馬帝國分開之後,似乎就與歐洲越走越遠了,不僅宗教,還有文化,儘管東羅馬的皇帝們把羅馬帝國的各種制度、禮儀都進一步“發揚光大”,搞得極其複雜,以至於“拜占庭(Byzantine)”這個詞,到現在,在西方也是“僵化、繁瑣的政治策略”的同義詞,但實際上,歐洲只把它當做一個“鄰居”冷眼相看了。

  • 9 # 尼古拉斯憶心

    傳統意義上的古羅馬時代結束後,作為東羅馬的拜占庭帝國依然延續到了1000年以後。期間曾有數個國力較為強盛的時代,看上去很有恢復祖先榮光的可能。然而拜占庭終究未能做到這點。是什麼原因導致拜占庭人始終無法恢復羅馬帝國的光輝?

    拜占庭帝國是一個隨時準備退守首都的皇權避難所 拜占庭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可能復興昔日羅馬帝國的榮光的。儘管他們曾經嘗試過這麼去做,但最終卻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在拜占庭漫長的歷史上,類似的嘗試或者說想法也是一直存在的。結果倒是為拜占庭最後的滅亡,打下了基礎。

    如要用一句話給拜占庭帝國下定義的話,比較合適的描述或許是:一個用三大洲資源養活君士坦丁堡一城權貴的畸形帝國。 君士坦丁堡的壯大 是以犧牲眾多地中海城市為代價的 歷史上,自從君士坦丁堡成為羅馬帝國的首都後,就迅速成為了超越地中海地區其他城市規模的超級大都會。但這些都是建立在羅馬帝國集權化日益加深,對各地區資源榨取日益慘烈的基礎上的。

    羅馬人選擇君士坦丁堡建都,本意也是如此。因集權化程度的加速,讓義大利的城市都不再方便迅速補充從東方來的財富。過去用西西里和埃及就能夠養活羅馬城,現在卻已經不夠填補整個西部帝國的虧空。 拜占庭帝國的版圖變化 所以君士坦丁堡的建都和羅馬集權中心的東移,本質上就是羅馬皇帝給自己的超級政府尋找到了非常舒適的避難所。用君士坦丁堡控制地中海東部與黑海地區的大部分資源,再把首都本身變成皇帝本人的保險箱。既可以弱化周邊省份的實力,也可以在遭到強敵入侵時,更從容的“丟車保帥”。 在這個基礎上,你很難看到羅馬帝國恢復昔日榮光的可能。因為羅馬帝國的輝煌,是建立在共和國數代人努力建立的國際化秩序基礎上的。

    那個羅馬世界,並不要求所有臣服或忠於羅馬的地區,去接受羅馬官吏深入基層的控制。只要繳納給羅馬軍隊以足夠的稅賦,其他事情都可以自行處理。 皇權崛起是羅馬變成拜占庭的基礎 雖然有不少具有野心的政治家,會要求派駐海外,控制一些省份的資源。但更多時候,反而是當地的精英希望主動加入羅馬,以便讓自己升格為羅馬貴族。這些地方的城市中產,也非常希望自己擁有羅馬公民權地位,自然也比較認可加入羅馬共和國或帝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分享到羅馬一份子的各種福利。 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之後,羅馬內部的政治生態也就出現了崩壞局面。

    尤其是當皇權開始集中,越來越多的政客都必須用攀爬權力頂峰的方式來為自己某得利益。否則可能是連既得利益都無法保住,生命財產安全也朝不保夕。上位者為了預防自己失勢,也對地方愈加強化管控,不希望地方勢力像以前那樣具有高度的自主性。這套邏輯最終促成了拜占庭帝國的誕生。 拜占庭帝國的許多重大戰役就發生在自己首都門口 所以,拜占庭帝國不再擁有支撐當年羅馬盛世的社會、文化和軍事基礎。

    甚至在帝國整體性動遷而西部不再自己直接掌控以後,大量早前以羅馬公民自居的人口基礎也消失了。這讓拜占庭帝國必須不斷用還能控制的經濟資源,去不斷招募外籍僱傭軍,收買本國境內的地方軍閥。 當然,為了維持日常的基本治安與防務需求,還必須保留大量戰鬥力低下的地方駐屯部隊。這讓帝國的軍費開支一直高居不下,可以用來禦敵的軍隊卻越來越少。 查士丁尼為了政治正確而大搞收復失地運動 在收入可觀的盛世,很多拜占庭君主還是會以恢復羅馬作為“政治正確”,發動對前西部領地的戰爭。最大規模的一次,就是6世紀的查士丁尼再征服。

    君士坦丁堡的皇帝,在某個瞬間,真的是差點恢復了羅馬人的環地中海大帝國。但因為缺乏基礎與絕對實力,終究丟掉了大部分成果。反而是便宜了在東方厲兵秣馬的波斯人,與黃雀在後的阿拉伯穆斯林。 帝國的駐外部隊,則繼續會在義大利等地打著永無休止的消耗戰。經過了500年的掙扎,才不得不面對喪失義大利南部與西西里島的事實。

    這時候的拜占庭帝國,已經因為長期的戰爭而被過度透支了國力。加上各種蠻族的入侵,讓帝國的疆域變的千瘡百孔。 查士丁尼的後人還需要不斷維持不切實際的殘山剩水 這種過度消耗,最後也反過來影響了君士坦丁堡本身的資源汲取能力。當敘利亞、埃及、西西里、安納托利亞甚至是克里米亞都已不在皇帝的控制之下。君士坦丁堡的超級城市規模與集權官僚群體,又如何養活自己? 是靠被首都長期壓制弱化的希臘本土,還是寄希望於經常被蠻族洞穿的多瑙河以南地區?又或者是朝不保夕的特拉比松山區與塞普勒斯島?

    拜占庭的軍隊根本沒有能力保護好自己 拜占庭人也因為這種不切實際的夢幻,一直無法調整自己的視野與心態。他們不懂得如何同周邊的任何勢力進行很好的合作。

    經常表現的兩面三刀,卻自以為獲得了應有的短期利益。最終,被其他國家與族群看清了本質。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就是對拜占庭恢復羅馬夢想的最後打臉。 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就是孤家寡人的最好寫照 哪怕是到海對岸建立尼西亞帝國的拜占庭後裔,依然沒有搞清楚自己到底輸在什麼地方。所以,帝國儘管又苟延殘喘到了1453年,實際上希望早就被他們自己給斷送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蕭峰的不幸遭遇,他親爹蕭遠山要負多大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