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魚兒講歷史

    晉滅吳之戰,是統一全國的戰爭,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晉具有各方面的 優勢,但仍經過長期準備,精心策劃,嚴密部署,終於迅速取勝。弱小的吳國面對強敵, 反而輕敵大意,毫無有效全面的防備措施,結果一敗塗地。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馬昭的滅蜀,使司馬氏勢力進一步加強。鹹熙二年 (265年)八月,司馬昭病死,子司馬炎嗣相國、晉王位,繼掌魏國朝政。同年十二月, 司馬炎廢魏元帝曹奐,自登皇位(即晉武帝),改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改元泰始, 都洛陽。這樣,魏滅蜀、晉代魏,變三國鼎立為晉與吳的南北對峙。

    司馬昭曾有滅蜀之後三年就滅吳平天下的設想,但滅蜀後,因師老民疲,又缺乏滅 吳所必不可少的一支強大水軍,滅吳之舉暫停。司馬氏轉而採取措施整頓內部,如任用 賢能,廢除苛法,減免賦役,勸課農桑,興修水利,以此緩和社會矛盾,恢復經濟,加 強實力基礎。司馬氏還特意厚待歸降的蜀國君臣。如封劉禪為安樂公,後來還徵用諸葛 亮孫諸葛京“隨才署吏”,其他蜀國降臣封侯者有50餘人,以此穩定巴蜀之眾,又示意 東吳,收買吳華人心。晉代魏後,晉帝司馬炎又遣使與吳講和,作緩兵之計。但與此同 時,司馬炎抓緊時間,開始作進攻吳國的軍事準備。

    晉泰始五年(269年),晉武帝以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守襄陽(今湖北襄樊); 衛奡都督青州諸軍事,鎮臨菑(今山東臨淄北);司馬伷都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今 江蘇邳縣西南),以這些地區作為進軍的基地。羊祜是極力主張並參與密謀滅吳的主要 大臣之一,他曾在襄陽與東吳名將陸抗對峙,善施恩惠,如主動送還吳軍俘虜、吳國禾 麥、吳人射傷的禽獸等,使“吳人翕然悅服”。吳人北來歸降者不絕。迫使陸抗只得採 取“各保分界,無求細利”的方針,不敢貿然行事。另一方面,羊祜率部眾又練兵,又生產,提高晉軍的戰鬥力,使晉軍由“軍無百日之糧”變為“有十年之積”。羊祜死後, 繼任者杜預繼續練兵習武,屯積軍糧,加緊備戰。

    泰始八年(272年),司馬炎以王濬為益州刺史,密命他製造大船,訓練水軍, “為順流之計”。王濬遂著手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起樓 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在長江 上游逐漸建立起來了。

    正當晉朝國力日盛,積極準備平吳的時候,江東的孫吳卻是每況愈下。早在孫權晚 年,由於賦役苛重,吳華人民的不滿和反抗已有所發展,社會矛盾加劇。晚年的孫權, “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搞得朝臣人不自安。孫權死後,圍繞繼位和權力問題,引發 了一連串的宮廷內爭和帝位更迭,進一步加劇了吳國的混亂。及至吳元興元年(264 年),孫權之孫烏程侯孫皓被迎立為帝后,情況更加不可收拾。孫皓昏庸無道,即位後 盡情享樂,好酒色,興土木,搞得吳國“國無一年之儲,家無經月之畜”,人民揭竿而 起,朝臣離心離德。孫皓對西晉的威脅,毫無戒心,有時也派兵攻晉,但多因草率而無 功。他迷信長江天險可保平安,從未認真在戰備上下功夫。名將陸抗覺察到晉有滅吳的 意圖,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強備戰,他還預見到晉兵會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特別要 求加強建平(今湖北秭歸)、西陵(今湖北宜昌東南、西陵峽口)的兵力。王濬在蜀造 船所剩碎木順江而下,吳建平太守吾彥取之以呈孫皓說:“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 兵。建平不下,終不敢渡。”孫皓對陸抗、吾彥的建議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視。 陸抗也在憂慮中死去。吳國的衰落,孫皓的昏庸,為晉的順利滅吳,提供了難得的 機會。

    咸寧五年(279年),王濬、杜預(時羊祜已死)以吳主孫皓“荒淫兇虐”,上書 建議司馬炎“宜速征伐”,舉兵平吳。 司馬炎即於這年十一月開始了平吳的大進軍。 晉軍基本上按羊祜生前制定的作戰計劃,分六路出擊:鎮軍將軍、琅玡王司馬伷自 駐地下邳向塗中(今安徽滁河流域),安東將軍王渾出江西(由和州出擊),建威將軍 王戎向武昌方向進攻,平南將軍胡奮出擊夏口(屬今湖北武漢市),鎮南大將軍杜預自 駐地襄陽進軍江陵(今湖北江陵),龍驤將軍王濬、廣武將軍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順江流 而下。晉軍東西凡20餘萬,以太尉賈充為大都督、行冠軍將軍楊濟為副,總統眾軍。為 了協調行動,司馬炎命王濬的軍隊下建平時受杜預節度,至秣陵(即吳都建業,今江蘇 南京市)時受王渾指揮。晉軍分路出擊,意在迅速切斷吳軍聯絡,各個擊破,其中西面 晉軍主攻,東面晉軍牽制吳軍主力,最後奪取吳都建業。

    這年十二月,王濬、唐彬率軍7萬沿江而下。明年(即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克丹 楊(今湖北秭歸東),尋進逼西陵峽。吳軍於此設定鐵鎖橫江,又作鐵錐暗置江中,以 為以此即可阻止晉軍前進,竟不派兵防守。王濬早已預作大筏數十個,縛草為人,立於 筏上,使水性好計程車卒以筏先行,筏遇鐵錐,錐即著筏而去,又用大火燒融鐵鎖。晉軍 順利排除了障礙,一路勢如破竹,進克西陵,繼克夷道(今湖北宜都)、樂鄉(今湖北 松滋東北,長江南岸)。

    與此同時,杜預率領的晉軍,幾乎兵不血刃,奪取了江陵,胡奮克江安(今湖北公 安西北),所到之處,大多不戰而勝。 隨即司馬炎又命王濬為都督益梁二州諸軍事,要他和唐彬率軍繼續東下,掃除巴丘 (今湖南嶽陽),“與胡奮、王戎共平夏口、武昌,順流長騖,直造秣陵”。同時命杜 預南下鎮撫零陵(今湖南零陵)、桂陽(今湖南郴縣)、衡陽(今湖南湘潭西)。於時 王濬遵命即克夏口,與王戎聯軍奪取武昌,隨後又“泛舟東下,所在皆平”。至此,晉 軍主力已完全控制了長江上游地區。

    至於東面,太康元年正月,主渾率晉軍已抵橫江(今安徽和縣東南)一帶,準備渡 江進逼建業。吳主孫皓慌忙異常,急令丞相張悌率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等率兵3萬, 渡江迎擊。結果晉軍大勝,臨陣斬殺張悌、沈瑩、孫震等吳將士5800人。吳國上下大震。

    王渾率軍逼近江岸,部將建議他乘勝直搗建業。但王渾以司馬炎只命他守江北,拒納建 議,停軍江北,等待王濬。這時琅玡王司馬伷的晉軍也進抵長江,威脅建業。

    三月,王濬軍東下抵達三山(在今江蘇南京市西南)。吳主孫皓遣遊擊將軍張象率 舟軍萬人抵禦,但吳軍毫無鬥志,“望旗而降”。孫皓企圖再湊2萬兵眾抵抗,這些士 眾卻於出發前夜,即盡逃亡。至此,吳國已無兵可守。各路晉軍兵臨建業。孫皓用大臣 薛瑩、胡衝計,分別遣使奉書於王濬、司馬伷、王渾處求降,企圖挑撥離間。按司馬炎 原先的規定,這時的王濬晉軍應由王渾節度,而王渾屯兵不進,又以共同議事的名義, 也要王濬停止進軍。但王濬不顧王渾阻攔,於三月十五日以戎卒8萬,方舟百里,鼓譟 而進建業。吳主孫皓面縛出降於王濬軍前,吳亡。晉統一全國

  • 2 # 汐於子

    三國時候真正的水戰很少,水軍的主要用法還是利用水道行動作戰,獲取戰略優勢。

    而在吳國後期,大肆分封諸王,封王自然就要給他們分配部隊,於是江陵一帶的防務因為軍隊人數驟減而變得十分緊張被動。所以不光是水軍迅速被殲滅,一直以來作為東吳西部屏障和堡壘的西陵、江陵,都是在數日以內就被攻陷。

    才外蜀漢被司馬昭滅亡了,從此長江上游被魏國(晉國)擁入懷中,而且又訓練水師,製造戰艦,相比之下吳國能征善戰之士被打壓,吳國水軍毫無作為也是應當的。

  • 3 # 韶華傾夢

    所謂三國鼎立,就是一國強大之時,另外兩方要聯合起來對抗,這樣才能起到相互制約的作用。而在鄧艾偷渡陰平,蜀漢投降之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被改變了。而曹魏佔據了蜀漢,其勢力和疆域必定不會東吳所能媲美的。

    在魏蜀吳三國中,早期東吳水軍的戰鬥力優於其他兩國。但是,為何在晉滅東吳的時候,東吳的水軍沒有發揮出它的優勢來呢?主要有四大原因。

    其一,晉滅東吳時,是順江而下。東吳為什麼一定要拿回荊州,為何要拼著蜀吳關係破裂的前提來進攻關羽?不在乎是想控制長江的上游,只有長江的上游在手,東吳才有可能進一步的提高江防,佔據戰爭的主動權。

    可是,因為蜀漢的滅亡,晉已經佔據了蜀漢的疆域。而這表明著,長江的上游在晉的手裡。而掌控著長江上游的主動權,那麼戰爭爆發的時間就由晉來決定。所以,當晉軍順江而下時,東吳所面臨的局勢就會比較嚴峻。

    其二,晉的水軍戰鬥力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晉的戰船已經不再是曹魏時期的油船了。東吳的水軍和造船技術在三個國家中是處於領先地位的。當時曹魏進攻東吳的時候,用的都是油船;反觀東吳,其江上所航行的是艨艟、樓船、鬥艦。

    所以,當時曹操、曹丕,以及曹仁的三次用油船伐吳,都是以失敗而告終。

    《三國志·吳主傳·裴注》中記載,吳歷曰:“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

    但是,到了晉滅蜀漢之後,王濬被任命為益州刺史,在益州負責建造各種樓船七年,同時,也練了七年的水軍。

    《晉書·王濬傳》記載,武帝伐吳時,詔濬修舟艦,濬乃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又畫鷁首怪獸於船首,以懼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濬造船於蜀,其木柿蔽江而下。

    到了這樣的情況,東吳將要滅亡也只是時間的問題。

    其三,東吳的水軍也存在著侷限性。因為晉滅蜀漢後,晉的疆域一度擴大,地廣物博,再加上有著充足的後勤作準備。晉完全可以支撐的起多面戰爭。所以,晉滅東吳,完全可以水路並進,多路進攻。

    反觀東吳,因為蜀漢的滅亡,東吳沒有了盟友,而上游又在晉的手裡。那麼,東吳的水軍只能夠在水域範圍內作戰,而沿江的地盤,水軍也能夠支援。但是,當到了遠離戰船可以通行的地帶,東吳的水軍的作用力就會大減折扣。

    所以,東吳佔據長江天險,那也只是依據長江來佈置防禦而已。

    其思,當時吳主孫皓殘暴。孫皓為帝的期間,東吳霍亂不已,再加上老將們凋零,新崛起的名將要麼難以服眾,要麼就不是真心向吳。這麼一來,東吳的軍隊就會停滯,號令難以實施。

    所以說,晉滅東吳,在戰船和水軍的戰鬥力都不比東吳差的時候,東吳將亡的時間也就不遠了。

  • 4 # 青山楓紅

    借用劉禹錫的一首詩"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來回答問你這個問題。軍事對比,晉對吳在各方面都佔有絕大優勢,孫皓又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手下將士全無鬥志,這就是根本原因。

    一、公元263年,蜀漢滅於曹魏之手,曾經的三分天下之勢被打破,只剩下東南一隅的吳國了。兩年之後,公元265年,司馬炎借滅蜀之功篡位,改魏為晉。公元269年,西晉將領羊祜被任命為荊州諸軍都督,負責晉吳邊境中最長的一段防線——荊州防線的防務。羊祜聰慧過人,又老成持重,在吸取了赤壁之戰失敗的教訓後,他充分意識到渡江滅吳不可急求,只能緩圖。因此,羊祜並沒有急著進行軍事冒險,而是制訂了一系列深謀遠慮的作戰計劃。其中前期主要規劃有:

    1)在荊州屯田,儲備糧草;

    2)緩和邊境態勢,減少雙方衝突;

    3)以仁義邀買人心,使吳將紛紛來降;

    4)在長江上游打造船隻,操練水軍;

    5)示好吳軍指揮陸抗,離間東吳君臣;

    二、

    公元279年冬季,西晉名將杜預接手已去世的羊祜的鎮南大將軍的職位,指揮六路大軍,共領20萬人馬,水陸並進,在從重慶到南京的上千裡戰線上同時發動總攻。

    其中由西自東分別是,鎮南大將軍杜預自襄陽進軍江陵,平南將軍胡奮走夏口、公安,建威將軍王戎出豫州奔武昌,安東將軍王渾趨橫江,琅邪王司馬伷出下邳直搗建業。除此五路陸軍,還有一支悶聲發大財多年的水軍,由龍驤將軍王濬率領,自益州順流而下,直取建業。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講的就是晉滅吳之戰的關鍵——水師

    三月中,進軍順利的王濬水軍抵達離建業只有數十里遠的地方時,孫皓才派出遊擊將軍張象率一萬水軍迎敵。結果張象看見王濬水軍“兵甲滿江,旌旗燭天,威勢甚盛”,於是“象眾望旗而降”。後來孫皓又派出陶濬迎敵,陶濬說:“蜀船皆小,今得二萬兵,乘大船戰,自足破之。”結果等他第二天準備出兵時,發現二萬兵馬一夜之間就跑光了。從此,吳軍士氣喪盡,再也沒有一戰之力。

    三月十五日,王濬軍抵達建業,吳主孫皓出城自縛請降。至此,吳國宣告滅亡,長達近百年的三國亂世終於結束。

    孫權喜愛的接班人孫皓,“沉溺酒色,專於殺戮,昏庸暴虐",這是葬送吳國的根本原因。縱觀歷史,戰爭的勝敗往往取決於指揮者的才幹。"國家因一人興,因一人亡"的歷史,數不勝數,這就是人才的重要性。以史明鑑,這才是我們讀書的目的。

  • 5 # 歷史拍案驚奇

    西晉滅吳之戰,是為公元279年11月至次年3月,晉武帝司馬炎發兵水陸並進,直取建業,一舉滅吳國,實現統一的戰爭,最終晉滅吳時,吳國水軍表現乏力,無所作為,究其原因,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一下:

    1·首先根本上得益於一統程序中西晉國力的增強

    來回顧一下時代背景:縱觀三國時代,曹魏的實力是要遠勝於蜀漢和東吳的,而蜀漢和東吳之所以能和曹魏三國鼎立,前者離不開山川之險,後者離不開長江之險。如果沒有這些天塹帶來的防禦優勢,蜀漢和東吳根本撐不到三國後期。在此基礎上,等到晉滅吳之戰時,西晉已經同時擁有了曹魏和蜀漢的疆域了,這讓東吳顯得更加弱小了。

    西晉為滅掉東吳已經默默作了十餘年的努力,早在公元269年開始,晉武帝就準備籌劃滅吳大計,他開始改善內政,積極推廣農業,囤積糧食,西晉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為剿滅孫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俗話說打仗打的就是錢糧和國力,西晉的強國舉措為滅掉吳國奠定強大的經濟基礎和後勤保障。

    2.源於西晉水軍實力的壯大

    為此晉武帝作了大量準備,優選將帥,造樓船,練水軍。其中值得注意的一條,就是編練水軍,西晉擁有模龐大的陸軍,但缺少水軍、面對波濤洶湧的長江,雖武騎千群,無所個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司馬炎命王濬在益州造戰船,治水軍數萬人,使晉軍的弱點得以克服,實力大為增強。泰始八年(272年),司馬炎以王濬為益州刺史,密命他製造大船,訓練水軍,“為順流之計”。王濬遂著手作“大船連舫,方百ニ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往來…舟楫之盛,自古未有。”一支強大的水軍在長江上游逐漸建立起來了,西晉水軍已經今非昔比,實力大增,為對抗吳國水軍提供先決條件。

    西晉滅掉蜀國後,長江上游納入西晉版圖,使得西晉組建起來的強大水軍可以沿江而下,直取孫吳,一改曹魏時期大船不能開進長江的致命短板,這個優勢是曹魏時期做夢都想得到的,這樣一來,孫吳的長江天塹優勢已經大不如從前,如果一味地相信天塹可以戰勝一切,不能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改變戰略思想,只能痛苦的嚥下失敗的苦果,孫吳水軍只能是被動挨打。

    3.源於孫吳這個對手的不重視、瞎折騰

    正當晉朝國力日盛,積極準備平吳的時候,江東孫吳卻是每況怠下。早在孫權晚年,由於賦役苛重,吳華人民的不滿和反抗已有所發展,社會矛盾加劇。晚年的孫權,“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搞得朝臣人不自安。孫權死後,圍繞繼位和權力問題,引發了一連串的宮廷內爭和帝位更迭,進一步加劇了吳國的混亂。及至吳元興元年(264年),孫權之孫烏程侯孫皓被迎立為帝后,情況更加不可收拾。孫皓昏庸無道,即位後盡情享樂,好酒色,興土本,人民揭竿而起,朝臣離心離德。

    圖為東吳君主孫皓

    孫皓對西晉的威脅,毫無戒心,他迷信長江天險可保平安,從未認真在戰備上下功夫,名將陸抗覺察到晉有滅吳的意圖,曾不止一次上疏要求加強備戰,他還預見到晉兵會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特別要求加強建平、西陵的兵力。王濬在蜀造船所剩碎木順江而下,吳建平太守吾彥取之以呈孫皓說:“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終不敢渡。”孫皓對陸抗吾彥的建議和警告,一概不予重視。陸抗也在憂慮中死去。吳國的衰落,孫皓的昏庸,水軍中失去幹將主帥,高層的不重視再加上原本部隊上的人,都被分散開來。並且還中了西晉的離間計,將原本的西陵都督張政給替換了,使得西線的守備變得愈加脆弱,這對晉滅吳非常的有利,,為晉的順利滅吳,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使得吳國水軍在戰爭爆發時很難發揮作用。

    為君者失去民心是致命的,孫皓昏庸無道、殘害百姓之舉不得人心,使得東吳將士幾乎不願意再戰了。公元280年3月,進軍順利的王濬水軍抵達離建業只有數十里遠的地方時,孫皓才派出遊擊將軍張象率一萬水軍迎敵。對於孫皓來說,自然對張象寄予厚望,也即指望他可以抵擋西晉大軍。不過,讓孫皓絕望的是,這張象還沒有正式交手,就投降王濬了。緊接著,孫皓還想負隅頑抗,又派出陶濬迎敵,陶濬說:我只需要兩萬兵馬,就能擊破地方。但是,他第二天準備出兵時,發現二萬兵馬一夜之間就跑光了。在東吳滅亡之際,這些事情顯然迅速蔓延開來,以此嚴重挫傷了東吳將士計程車氣,導致最後無人願意一戰。

    總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晉吳國力差距越來越大,孫皓仍然不修內政,暴虐如改,在軍事上不重軍備,放鬆長江上游的防務,當然更談不上通盤的戰略考慮和進行全面的防禦準備,晉吳之戰,吳國水軍作戰乏力、無所作為也就在所難免了。堡壘往往最先從內部攻破,即便再堅固的事物,都抵擋不住來自內部的瓦解,亙古不變的真理!

  • 6 # 零度Military

    第一,這就是我以前在別的一些題目裡說到的:益州練出來的水軍並不弱於江東水軍。

    益州——特別是巴郡,也就是如今的重慶,我作為重慶人是看過我們本地的地方史的,提到王濬伐吳,也著重講了王濬在巴郡招募數萬子弟兵,然後刻苦訓練,最終一戰殲滅吳軍主力。

    益州本地,比如巴郡等地,都是長江邊上的,所以這裡的人也是從小就會游泳,自然有先天條件練成水軍。

    在劉備伐吳的時候,黃權就曾經提到過,由他率領水軍順利而下,與東吳速戰,但劉備並沒有採納,後來更是棄船就步,正中陸遜下懷。遺憾的是,黃權和他兒子一樣,提過的正確建議沒有被採納,失去了改寫歷史的可能性。當然了,黃權也有被劉備採納的時候,比如取漢中,後來劉備就評價過,都是黃權的功勞(這麼說雖然是誇大了黃權的功績,但劉備的意思很明顯,如果當時沒有采取黃權的建議,後面的發展還很難說)

    陸遜在夷陵之戰也評價:如果蜀軍順流而下,或者水陸並進,他反而很頭痛,但如今蜀軍棄船就步,正是天要亡劉備。

    所以,第一點很重要,最後沿用寫王濬的詩歌: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當然,我這裡只是說益州的水軍有資格和東吳水軍爭高下,並不是說益州水軍肯定能強於東吳水軍。王濬能這麼順利,還有一點,就是第二點。

    第二,其實也跟孫皓作死有關,到了孫皓時期,大肆分封諸王,封王自然就要給他們分配部隊,於是江陵一帶的防務因為軍隊人數驟減而變得十分緊張被動。所以不光是水軍迅速被殲滅,一直以來作為東吳西部屏障和堡壘的西陵、江陵,都是在數日以內就被攻陷,這說明了不僅僅是東吳政權體系的崩潰,一座邊境要塞那麼容易被攻陷,只能說明軍隊數量也已經嚴重不足了,守城都無法展開。

  • 7 # 凝沙學史

    三國早期,東吳水軍暴虐曹魏水軍,取得赤壁之戰勝利,並多次在濡須口挫敗曹魏的水軍進攻。但是,到了晉滅吳時,吳國水軍卻毫無作為,幾乎沒有進行過像樣的抵抗,形成虛設,從整個戰爭過程來看,吳國水軍已經毫無存在感。

    為何晉滅吳時,吳國水軍毫無作為呢?其實,當晉滅吳時,晉國水軍的實力已經超過了吳國水軍,另外晉國水軍從上游進攻具有地理優勢,同時,吳國水軍鬥志消沉已無法再戰,還有晉國水陸並進增強了晉國水軍的戰力,下面進行具體分析。

    1.晉國水軍實力超越吳國水軍

    曹魏擁有很強陸軍,但水軍非常弱,面對東吳的長江防線,只能“武騎千群,無所用之”,而望江興嘆!

    隨著曹魏佔據了蜀漢之地,情況開始有所變化。在西晉成立後,司馬炎命王濬在益州造戰船,訓練水軍,水軍實力慢慢變強。

    當時,王濬所建造的大型戰船非常先進,長有120步,可裝載二千人的水軍,船上設計木城,並築起樓櫓,可以四面開門,在船上也可以騎馬,配置騎兵。此後,西晉的戰船已經比吳國的戰船大,並且攻擊力更強。

    西晉經過多年的努力,在伐吳時,王濬的水軍已經“舟楫之盛,自古未有”,熟練水軍達數萬人,水軍實力早已反超東吳水軍。

    2.晉國水軍從上游進攻,佔據地理優勢

    西晉水軍處於巴蜀,戰據長江上斿,地勢高於吳國,不但擁有地理優勢,而且還是主動進攻方,擁有戰場主動權,可以決定進攻的時機。相反,吳國水軍佔盡劣勢,被動防守。

    古代水軍使用帆船,排除風向等天氣要素,晉國水軍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進攻吳國水軍,具有先天優勢。而且晉國水軍還可以挑選順風的天氣來增加進攻效果。因此,晉國水軍佔盡了天時和地利優勢,吳國水軍豈能不敗?

    3.吳國水軍鬥志消沉已無法再戰

    當晉國數萬水軍由王濬率領順流東下,吳主孫皓得知後,命令遊擊將軍張象率領一萬水軍前往禦敵。但是,張象水軍一見到西晉軍的旗號,便全部投降了晉國水軍。

    可見,吳國水軍早已鬥志消沉,面對數量眾多,實力更強的西晉水軍,選擇了投降。

    4.晉國水陸並進戰法,極大增強了晉國水軍的戰力

    晉國滅吳釆取了“順流之勢,水陸並進”的謀略,在多個方向同時進攻。晉軍在吳國東部佯攻進行牽制,同時集中水陸軍進攻吳國西部地區。

    王濬以陸軍攻擊長江南岸的吳國據點,給吳國水軍的補給及靠岸帶來困難,同時以水軍攻擊吳國水軍,最後順江而下,圍攻吳都建業。

    晉軍水陸並進,多路齊發,不但充分發揮了陸軍的優勢,而且增強了晉國水軍的戰力,打得吳國水軍毫無招架之力。

  • 8 # 歷史檔案館

    那時真正的水戰很少,水軍的主要用法還是利用水道行動作戰,獲取戰略優勢。西陵和宜都夾江防禦,江陵和樂鄉夾江防禦,無法同時拔掉兩處據點就有被抄後路的危險。當然也有例外,王濬打不下建平的吾彥,就派兵圍住繼續進軍。

    似赤壁、濡鬚髮生的水戰都是遭遇戰,更多還是想進行登陸作戰。周瑜和黃祖的水戰算是強襲登陸作戰,烏林之戰也是登陸作戰。劉備的水軍就足以擊敗吳軍,還不是被陸遜堵在西陵和宜都。

    張遼、曹休都在正面水戰贏過對方,張郃強行渡河擊破孫盛萬人,司馬懿後來還找張郃去組織水軍。諸葛瑾頻頻被夏侯尚擊退。魏軍除了不太熟悉運用水軍獲取戰機外,水軍正面戰鬥力一點不虛。

    朱桓破曹仁、丁奉破胡遵,皆是依靠水軍搶佔戰機,出奇制勝。並不是什麼水上打仗肯定強過對方,王濬練兵十年,難不成還沒發把戰鬥力拉平?

    所謂長江天險就是藉助長江佈陣,而在周邊行動只能依靠水軍,陸軍容易被動挨打,就是這麼一個意思,不是指專挑水戰就會有優勢。

    杜預破了樂鄉,王濬破了西陵,從戰略方面破解了吳軍國防,所以只能被逐一擊破。原本武昌和夏口也是互相呼應重鎮,後來南宋名將高達就把忽必烈卡在鄂州前進不得,因為楊過打死了蒙哥,蒙古軍士氣不足只有撤退。吳軍的荊州軍敗的太快,來不及反應就讓王濬懟過去,故連打都沒打,不然堵上二三個月還有挽回餘地。想發揮優勢,就是得鎖住沿江重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情裡愛的多一點的人總是卑微的,怎麼處理這樣的情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