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們的創造

    1871年,門捷列夫意識到了元素性質會隨著原子質量的遞增展現出週期性。他以此為基礎繪製了第一份元素週期表,並根據原子質量為元素排了序,這是原子序數最初的由來。

    盧瑟福透過以α粒子轟擊金箔來證明原子核的存在,並以此構建了盧瑟福原子模型。依據此模型,他預測金的原子核的核電荷數應當為100。但是一位荷蘭律師範登布洛克不以為意,他認為原子核的正電荷數=電子數=元素在週期表上的編號(原子序數)。所以按照他的預測,金應該有79個質子。盧瑟福的同事,物理學家亨利.莫斯利(Henry Moseley)在1913年做了個實驗,來測定各元素的X射線光譜。這項實驗得出了著名的莫斯利定律,而該定律證實了核電荷數(此時人們並不知道核電荷數等於質子數)就是元素週期表裡的原子序數。

    1917年盧瑟福又認識到了原子核是由大量“質子”構成的,金的相對原子質量是197,但根據莫斯利的實驗結果,金原子的核電荷數卻只有79,這怎麼解釋呢?盧瑟福的解釋為:金的原子核裡就是有197個帶正電的質子,但裡面還存在118個帶負電的“核電子”,這樣最終原子核的正電荷數就是79啦!直到1932年詹姆士.查德威克發現不帶電的中子。自此,人們才意識到金的原子核裡還有118個不帶電的中子。於是,人們終於可以確定的說:質子數=核電荷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實木傢俱為何越來越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