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拼才會贏chx
-
2 # MOLI好老師
深度學習無論從未來的就業還是輔助工作都將是非常好的。人類越來越聰明,越來越一樣人工智慧代替人類工作,而想要達到這個目的,深度學習就是必要的。
-
3 # 網鏈課堂
也許每個計算機科學家都夢想造出變形金剛一樣的人工智慧,但這幾年引起重視的“人工智慧”還是狹義的深度學習(或者說神經網路)。在算力和資料的幫助下,深度學習在影象/語音等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以神經網路為核心的外沿應用,諸如自動駕駛,機器人學也蓬勃發展。此外,在各種開源軟體/公開課的幫助下,深度學習門檻很低。也正因此,很多人湧入了這一鄰域,AI會議投稿翻了幾倍,各種AI公司也吸引了無數的投資者。
2016-17年大概是AI概念最火熱的時候,當時學界和業界都有很大進展:AlphaGo戰勝了李世石;Berkeley學者將DeepRL(深度強化學習)應用於機器人,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方向;自動駕駛公司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很多從業者認為1-2年後就可以取代人類司機。那時,不少人認為AI將會改變甚至顛覆很多鄰域:也許幾年後,道路上都是自動車,服務機器人進入千家萬戶,簡單重複的勞動會被取代。
我動筆已差不多2020年,三年後回頭看,好像人們對AI太樂觀了。幾家AI獨角獸集中在容易落地的方向(如人臉識別,監控)。這些方向市場飽和,這幾家公司也找不到新的增長點。而自動駕駛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安全員依舊不可或缺,初創公司也倒閉了一批。DeepRL的應用侷限在棋牌遊戲一類可以大量生成資料的場景。對於機器人學,DeepRL在學界飽受爭議,在業界更是沒人敢用。
吳恩達說,AI是新的電力。但我個人以為,這一說法是不準確的。在電力革命之前,人們就已經對電磁現象有了深刻的認知。許多著名的定律,如歐姆定律和麥克斯韋方程,已經被提出。換言之,電力革命是“理論指導實踐”,電動機變壓器等重要發明離不開理論的指導。與之相對,深度學習是“實踐指導理論”:人們透過實驗發現新的演算法,如果實驗結果良好則給予經驗性的解釋。缺乏理論指導無疑限制了學界對於新方法的發現。過去幾年裡,雖然小的改動層出不窮,但主要的模型還是那麼幾種,深度學習還是隻能處理有限型別的資料。
也許用蒸汽機來類比深度學習,從性質上更為合適。但是改變人類生產生活的,並不是蒸汽機本身,而是蒸汽動力的紡紗機,火車,輪船等。如果深度學習可以被用來製造火車,輪船一樣對人類產生巨大影響的新發明,那也完全稱得上一場革命。但目前來看,深度學習遠沒有達到這種水平,也很難說有這樣的前景。如前文述,能落地的方向有限,頭部企業缺乏增長點,在事關安全的重要鄰域人們對神經網路充滿疑慮。
與此同時,一些消極的現象已經出現。就學界來說,深度學習的低門檻,短週期和高收入吸引了很多人;新從業人員的增加以及合格審稿人的缺失,導致了AI論文泥沙俱下,頂會含金量縮水;而人數帶來的激烈競爭和過時單一的評價標準,反而在鼓勵“灌水”。就業界而言,一個行業從業人員的待遇水平,除去泡沫以後,最終必然取決於這個行業整體所能創造的價值。那麼,深度學習所創造的價值,能不能撐得起那麼多演算法工程師,演算法科學家的高薪呢?我沒有統計過,但很難對此樂觀。
我不是說要把深度學習束之高閣。相反,我覺得深度學習應該像程式設計一樣被普及。因為深度學習入門門檻真的很低,python程式設計加上不超過大一水平的數學而已。換言之,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對於特定型別的資料,我們可以解決歸類,擬合,模式匹配等問題。反過來說,人們也應該明白,目前的“人工智慧”有巨大的侷限,資料並不萬能,我們離家政機器人都還差十萬八千里,更不用說天網和終結者了。
但如果想要深入研究深度學習,那相比“普及”可能就是另一回事了。以蒸汽機為類比的話,大概有兩個方向。要麼原理性的解釋神經網路,運用數學工具研究其性質,這類似熱力學定律之於蒸汽機;要麼應用神經網路發明像火車,輪船一樣改變人類生產生活的東西。而研究神經網路理論是一個數學問題,需要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孜孜不倦的思考,這並不“低門檻,短週期和高收入”,不適合大部分人。
對於神經網路的應用,也需要從兩個方面看待。對於一些簡單直接的應用,例如人臉識別,它們基本上已經落地(並且飽和),剩下的工作主要在工程師而非研究員;而對於把神經網路應用於其他學科的研究,其核心與難點也不是神經網路本身,而是問題的提出,資料的準備,以及輸出結果的處理和應用。例如,前一段有些把深度學習用於資料庫的研究。在這些研究中,主要的創新在於問題的轉化,主要的工作則在於資料庫系統的實現。從事這些研究的,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演算法科學家(Machine Learning Scientist)。在他們的知識結構中,深度學習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對他們更準確的刻畫可能是“懂深度學習的資料庫系統科學家”。
也就是說,為了深度學習的發展,目前在學界可能更需要懂得深度學習的物理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工程學家,而不是演算法科學家;在業界則更需要懂得深度學習的軟體工程師,硬體工程師乃至機械工程師,而不是演算法工程師。做一個類比的話,如果瓦特蒸汽機已經被髮明,那學界和業界可能更需要科學家卡諾(熱力迴圈)和發明家富爾頓(蒸汽輪船),而不是第二個,第三個乃至第一千個瓦特。
-
4 # 言溪0658
前景應該是沒任何問題的,應該也是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但是這個學習需要許多相關知識作為基礎,千萬不要為了熱而一頭扎進去。重點還是要看是否適合自己。
-
5 # 綠莎原
投入深度學習領域,大多數人最關心的除了成長,就是工作機會與薪資了
畢竟人工智慧被一致認為是朝陽行業
那麼深度學習就業情況,薪酬與空間,真的如想象一般完美嗎?
深度學習工程師就業路徑
目前,成為深度學習工程師有兩條路徑:一是透過春秋兩季的校園招聘,另一種是藉助社會招聘跨行業轉型。前述文章曾經將深度學習工程師分為演算法工程師、後端工程師和前端工程師。綜合目前市面上各大公司招聘和諮詢報告結果,目前工作3-5年左右的工程師為人工智慧的市場主力,而應屆畢業生更多還在成長之中。
深度學習工程師就業情況
小A同學,本科專業屬於工科,對深度學習有強烈的興趣,隨即選擇自學並同時報名培訓班,研究生畢業後,加入創業公司,但是後續的工作其實和深度學習沒關係了。
小B同學去年入職NLP自然語言處理方向的演算法工程師,本科到博士均是國內985大學就讀,後進入大廠最終成為了一名深度學習工程師,主攻演算法方向。
這裡大家就發現了,其實個例之間相差還是很大的。於是小PP縱覽招聘機構以及權威諮詢機構的報告,為大家分析總結了如下內容。
根據領英2017年《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中國在軟體、演算法、機器學習等基礎層研究人才佔總數的45.6%,細分領域來看計算機視覺是最大熱門領域,佔AI技術領域人才總比重6.4%;NLP佔總比重4.1%,語音識別佔總比重2.3%,自動駕駛佔總比重的1.1%。
那麼,不同規模的企業對AI技術人才又能下多大血本呢?
在此,根據各企業在招聘網站Boss直聘,今年上半年投放的語音技術演算法工程師招聘需求為例,觀察融資情況不同的企業給人才的底薪狀況並進行比較。
直觀可見的是,具備3-5年經驗的工程師薪資相對較高,基本可以達到月薪5萬以上。
此外,觀察職位描述可以發現:除了專業要和計算機、軟體工程相關,還需要對相關演算法和計算機語言有“研、究、開發和應用經驗”“較為深刻的理解”才能順利取得面試機會。
因此,想成功找到深度學習工程師的工作,技術過硬仍然是第一位,並非短期速成能hold住全場,
-
6 # 屁桃
深度學習屬於人工智慧的前沿技術,是機器學習研究中的一個子集,是一種實現機器學習的技術,透過組合低層特徵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層屬性或類別特徵,從而對資料進行表徵。
說的更通俗些,深度學習從資料中學習,即自動從資料中提取特徵,然後再基於這些特徵完成相應的業務需求,比如分類,識別,預測等。現在深度學習已經向前邁出了一步,透過深度神經網路,深度學習可以自動提取對分類演算法比較重要的特徵,而不需要手動定義這些特徵。
回覆列表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勞動,深度學習付出艱辛是可想而知的。眾所周知:無論是要掌握文化知識還是專業知識,學習都是必經之路。無論是全日制面授學習,還是在網際網路上透過網路學習,以及藉助書完全自學,都能有效地使頭腦知識儲備增加,掌握知識資訊量加大。再加上去粗取精 、去偽存真的進一步加工,把所學知識加以靈活運用。這樣對未來的人生一定會有積極促進作用。對未來發展前景也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