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狸財局

    首先發結論,是的。

    因為大機構所知道的資訊比你多太多了。資訊差導致了沒有公平性可言,並且你永遠贏不了他。

    就像足球比賽勝負一樣,大機構知道每個球員比賽前一天晚上幹了什麼,他們心態怎麼樣,最近訓練狀態是否很好等等,你覺得賠率都是瞎編的嗎,不,是綜合各個方面的資料分析出來的。

    資本市場同理。

    散戶永遠贏不了大機構,運氣好贏了一次,後面你會還回去的。

  • 2 # 一品如璽

    整體上如此。個例除外。前者佔據各種資源工具優勢,專業教育背景,有團隊紀律約束,有行業政策指導,理應如此。散戶個別人可能肯勤奮努力+天賦,能戰勝平均水平,甚至是頂尖領軍人物。但是散戶群體則不可能戰勝專業團隊。

  • 3 # 投基奶爸

    你說在資本市場中博弈,機構、基金、大戶是否一定比散戶牛逼?

    我覺得是肯定的!首先機構手中的資源遠遠比散戶多,機構拿到的訊息遠遠比散戶快,機構可以用的投資方式也比散戶多!

    你同樣買的股票,機構可以做t降低成本,機構可以用期指對沖實現規避大盤的系統性風險,機構可以定增獲的更加便宜的籌碼,機構還有機構通道比散戶先買進,比散戶先賣出!

    當然散戶中也有實力非常強的,眼光非常獨到或者短線能力非常強的!但往往這些人也變成了大戶!或者這些人後面自己成立了私募基金幫別人操作股票,所以散戶為什麼被稱為散戶,一定是那些水平並不怎麼樣,只是想在股市中賺取暴利,想趁著牛市撈一筆的人!但是事情也是往往事與願違的!你沒有這個能力,你趁牛市賺來的錢最後也是會在熊市中賠得一乾二淨!

    而散戶能做的就是藉著這些機構的車,我不會買沒事我把錢給你!你幫我買我一樣還是可以賺錢!那散戶就是和機構、基金一條繩上的螞蚱了!機構基金賺錢了散戶也賺錢了!

    所以最後希望普通的中小投資者可以認清自己!不要覺得自己很厲害!在資本的海洋裡我們都是毛毛雨!我們要把錢給專業的人!讓專業的人為我們服務!為我們賺錢!不要覺得人家收了管理費了,收了手續費了就虧了!這個是人家應得的!

    希望所有的基友們都可以賺錢!賺大錢!

  • 4 # 手機用Tony

    他們給股民帶來的損失不計其數,只不過就是資金優勢,但機制決定了他們無法堅持長遠價值投資而散戶只需對自己負責,如果經驗豐富業績比他們強許多。

  • 5 # 法金財三維雜談

    在資本市場中博弈,機構、基金和大戶肯定比散戶做得好。

    資本市場中博弈,最為重要的是活著,活得更久,也即風險控制能力,而不是贏利多少。機構和基金都有較嚴格的風控制度,大戶的資產規模大,均能經得起資本市場的波動。而散戶可能由於資金靈活,贏利水平可能比機構基金大戶高,但經不起市場波動。

  • 6 # 懂得以後

    這個不一定,機構他們也是會虧錢的。市場上是有人比機構做得好的牛散。這些都是機率性的,沒有一定,沒有100%的事。

  • 7 # 天道基金

    中國散戶,貢獻了全市場85%的交易量

    所有機構才佔總交易量的15%

    所以,你看,公募基金賺錢,私募基金賺錢,外資賺錢,牛散賺錢,一億七千萬散戶有多難!

  • 8 # 財富夢

    這是肯定的!

    資本市場機構和散戶是不對等的,機構有太多優勢!資金方面,資訊方面,團隊方面,專業性方面,方方面面都是散戶所不能企及的!

    所以我主張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來做,散戶可以做基金投資,做好是做基金定投!

  • 9 # 悅己Love

    就大多數情況而言確實如此。

    主力在資金、資源、資訊上遠遠比散戶佔優勢。

    主力資金雄厚,有著無法比擬的優勢。

    主力的資金量幾乎可以影響一支股票的漲跌。盤子小的股票,主力有能力操盤控制股價,拉昇股價,吸引散戶跟進,高位丟擲股票。同時,主力還可以做空股票,透過洗盤把散戶洗出去,然後低價吸籌,再拉昇。如此往復,試問有多少個散戶的資金能跟得上機構的操作?

    主力的資源更豐富。

    主力有自己的團隊去做市場調研,主力接觸的層面讓其能更準確的判斷長期的行業發展趨勢,整體經濟發展方向。以便主力提早佈局投資。

    主力的訊息更靈通

    在市場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某個股票突然主力大肆吸籌,股價大漲;過兩天出公開訊息比如某研發取得成功進入量產、某公司財報淨盈利翻倍,某公司合併,散戶收到訊息馬上跟進,主力這時就撤了,主力賺得盆滿缽滿,散戶進場接盤。你說沒有比散戶更快捷的資訊來源,你信嗎?

    主力操作更理性。

    為什麼這麼說呢?不僅因為主力的專業程度,更因為主力特別是機構和基金投資用的不是自己的錢。他們收取的是管理費,所以即使虧損,壓力也無法與散戶用自己的錢投資時虧損的相比。故在投資時能更理性的分析和操作。

    當然主力肯定還有其他優勢是在我這個散戶認知範圍以外的。

    除了主力天生優勢外,散戶自身的劣勢也在給散戶拖後腿。我們來數數散戶的劣勢

    不愛學習,喜歡打探訊息,聽信內部訊息

    把家裡所有能用的錢全部投入股市,甚至有人借錢借高利貸炒股

    追漲殺跌

    不設止損止盈點

    喜歡頻繁操作,管不住自己的手

    喜歡買便宜的垃圾股

    當然並不是說所有的散戶都做不好投資。也有散戶投資的股票盈利率遠高於基金,而且長期做得很好。

    我們散戶想要賺錢,要克服散戶的劣勢,多學習研究,瞭解市場,謹慎操作!市場什麼可能中都有!這是股市的魅力所在。

  • 10 # 草根啊

    大佬,你這個問題有點鑽牛角尖啊。

    不如這樣問:

    專業棋手一定比業餘棋手牛逼嗎?

    職業拳擊手一定比業餘武術愛好者牛逼嗎?

    我好想說:不一定。

    其實我同你的心思差不多,不服輸,總對自己信心滿滿,認為自己的那一套東東足以傲視群雄,睥睨天下。

    稍安勿燥,稍安勿燥,咱們再一起最佳化最佳化,,,,

  • 11 # ETF自由路

    從盈利機率上來說,確實比一般散戶要高。

    因為大機構,基金公司,都有完善的投研團隊,定期跟蹤行業、個股,資訊訊息也比普通散戶更多。

    但個人投資者也有優勢,比如:投資過程中更為自由。

    基金公司一般都有定期的排名制,每半年如果成績不夠好,基金經理就面臨下崗的風險,所以,大部分基金公司會選擇高換手的、追逐熱點的投資策略。這樣可以確保自己和大部分同業產品捆綁在一起,要跌大家一起跌,要漲一起漲,名次差距不至於太大。但歷史資料說明,往往選擇追逐熱點的策略,在某些短期時段可能淨值比較有效,長期收益會很差。

    當然,個人投資者要建立這10幾個重點股票,可能要看過上百個公司,而基金公司選核心股票池有團隊的協作,這個就需要個人投資者做到長時間學習,更新知識體系,並且適當放棄能力圈以外的行業、公司。

    最後說幾句問題中的提到的“大戶”。這個要有所區分,如果這個“大戶”的資產是靠投資賺來的,那一定有其經歷時間考驗的方法論和投資策略。如果這個“大戶”的資產是靠非投資賺來的,那投資成績未必會很好,也談不上什麼優勢。

  • 12 # 理財水晶說

    機構和個人散戶同時在股票市場當中進行投資。我們從幾個方面來比較兩者的差距。

    能力,首先機構從事投資領域的人員都有較高的學歷水平要求,這本身意味著這部分人有較高的智力以及學習能力和分析能力。

    從精力來說,機構通常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個團隊。你看到機構的持倉調整交易決策,很多時候並不是由個人來完成這個決定的。在基金公司,有專門的研究團隊去負責跟蹤不同的行業。有做策略的團隊,對當前的國際國內環境以及行業在環境當中的變化。給出相應的組合策略。有基金經理從跟蹤的股票池當中進行具體的組合。另外還有專門負責下單的交易員,完成在合適的時點上進行買賣。對一個人來講,由於精力的限制就決定了你需要去承擔所有在機構當中分散來完成的各個角色當中的任務。自己分析自己收集資訊,自己組建股票池,同時自己交易下單。

    由於人性的弱點和焦慮心理的影響。很多時候你並不能按照之前制定的交易計劃,嚴格的進行交易。而機構不同的地方是風控決策和交易三個角色的分離。在投資決策和執行的過程當中會更加的理性。

    那麼個人與機構相比較的這兩個明顯的若是個人就完全沒有生存空間了嗎?也不完全是。

    市場上很多的機構有業績排名的壓力。這也會決定在一些週期股的左側交易機會上。機構相對來說會在業績確定反轉以後入場。那麼這也決定了你不會買在最低的價格。而對個人投資者而言,雖然承擔了更多的風險,但是左側的交易也意味著你有更好的買點和未來博取更大的收益。

  • 13 # 在基金投資長跑中勝出

    一、大多數時候,您所說的機構、基金、大戶都是比散戶牛逼的。

    1.資金面的優勢:機構、基金比散戶資金量大,可以構建一攬子股票組合,既能獲得更豐厚的收益,同時也因為持股更多,所覆蓋的行業更加廣泛,比散戶更能避險。收益也就比散戶更穩定。我們看看下面的一隻基金,就可以說明這一點!詳見下面兩張圖

    上面這兩幅圖顯示的是一隻15年業績盈利很高的基金~富國天惠基金,它的資金量規模99.74億,讓基金經理可以更加好的配置陶瓷材料、金融、白酒、醫藥、建材、汽車、家電行業龍頭個股,使得它在15年內獲得1544.74%的不錯收益,一般散戶很難達到這種收益的。

    2.專業知識上和訊息面的優勢,使得機構、基金在選股和擇時能力上比散戶更加專業。

    我去過基金公司,他們有專門的投研團隊,會去仔細研究看好的股票,不僅僅看財務報表,還能夠比較好的研究一些行業,能夠去上市盡職調查這家企業,看看能不能投資。但是散戶除了看財務報表,基本上很難很好的瞭解上市公司所處的行業,也很難調查一下上市公司的情況,只能看財務報表,而財務報表大家也知道,國內上市公司很多財務報表造假,所以,散戶選擇的股票比基金公司選擇的股票更容易暴雷,出問題。

    基金和機構團隊的操盤手技術分析能力比普通散戶強,操盤經驗豐富,有的甚至有坐莊經驗,能夠很好的跟莊獲益,但是散戶基本上很難做到這點。

    在股票擇時方面,機構和基金由於能夠很早得到一些訊息,可以提前佈局某個個股或者板塊,但是散戶的訊息面不僅僅會滯後,還容易因為缺乏分辨能力,把莊家散佈的一些不實謠言當做利好,中了莊家圈套,最終被莊家割韭菜。

    因此,大多數時候,機構、基金比散戶會牛逼。

    但是如果市場遭遇極端行情,這種時候,機構和散戶一樣虧損,甚至破產,機構有的時候也未必比得過散戶。

    典型案例一:08年金融危機,部分莊家機構和散戶一樣虧損割肉。

    典型案例二:前段時間,巴菲特先生抄底航空股割肉止損,後來航空股上漲,巴菲特踏空,而同一時期美股散戶因為炒作航空股、油氣股逢垃圾股票獲利頗豐。

    所以,散戶要想在股市盈利,儘量多學習一些股票知識(包括基本面分析、技術面分析、交易心理學、如何識別莊家騙局、如何跟莊獲利),多實踐,這樣才能穩定獲利。

  • 14 # 約取理財

    一般情況下是這樣的,機構比散戶要更有優勢。這些機構們最重要的優勢就是資訊的不對稱性。市場上已經公開的資訊,我知道,你也知道,這裡面不存在資訊的不對稱性,但是,機構投資者們有很多渠道可以掌握我們普通散戶不瞭解的資訊,這些資訊是我們無法接觸的,機構投資者就可以根據這些資訊進行投資佈局。而我們普通散戶受限於渠道,根本無法完全掌握公司的最重要的資訊。比如,市場上總有先知先覺的資金,在政策還未正式釋出前就已經提前進場,這難道不是資訊的不對稱嘛?

    那既然這樣,散戶跟機構比較豈不是處於劣勢完全沒有優勢?從資訊的不對稱上的確如此,但是任何問題都要辯證的看,散戶在資訊的不對稱上具有劣勢,但是也有自身的優勢,就是一個字“熬”。我們都知道基金他是有季度排名的,機構投資者利用資訊的不對稱效能夠做到追逐市場最熱的板塊,但是同時也會放棄一些好的板塊,這些板塊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機構們暫時放棄了,投資者就可以抓住機會,前提佈局,半年甚至一年不漲沒有關係,我就"熬",總有一天會等到讓機構給我們散戶抬轎子的時候!

  • 15 # 周陽財金

    市場上,也流行“散戶是機構的對手盤”的論調,似乎散戶和機構投資者就是市場博弈的雙方。那些選擇自行選股、投資的散戶不少都是自信於自己的選股能力,或者偏信於道聽途說的內部新聞,因而相信自己的操盤能跑贏市場。

    那麼究竟散戶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有哪些特點和差異,到底誰能夠真正笑到最後呢?本文總結了幾篇中外金融學者發表在頂級金融界學術期刊的論文的主要觀點,試圖從學術視角的幾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這些學術文章涉及A股市場、美股市場、歐洲市場和臺灣市場。

    總體而言,很多學術文獻根據對實證資料的檢驗發現,多數的散戶投資者相比機構投資者而言,選股範圍相對較小、投資風格更為激進、對市場行情的判斷更為自信,乃至過度自信,而風險控制不夠理性。最後,多數學術研究並未能找到散戶的這些操作風格能穩健地帶來超額收益的證據。本文選取幾篇比較有意思的文獻加以介紹。

    1. 散戶傾向於根據新聞來選股、容易被交易異動的股票吸引

    但是機構投資者的交易行為並不顯示出這樣的特徵。這可能得益於機構投資者有一套相對成熟的選股策略,並且他們更有可能借助計算機來篩選出符合投資經理策略的股票,然後在此其中做出選擇。因此他們不太會因為某隻股票最近被大幅報道而去做多或做空。不像散戶投資者,機構投資者在做多和做空的操作上並沒有顯示出太多的選擇侷限,尤其是價值投資型的基金經理。

    Barber和Odean對那些受訊息吸引而交易的散戶投資者的賬戶資料研究後發現,他們並未能夠獲得異常的投資收益。

    2. 散戶傾向投資於“本地個股”

    香港科技大學的Seasholes以及上海高階金融學院及UC Davis的Zhu對此做了研究,並發表在Journal of Finance上。之前的研究發現,散戶投資者在選股時有對本地股的偏向。他們引述之前的研究結果,比如在美國,一個典型的美國家庭,會將30%的賬戶資金投資於位於總部設在自己家庭所在位置150英里以內的公司。比如在中國,投資者投資於本省的股票的價值要比一個市場資本投資組合所估計的要高8%。那麼出現這樣本地偏好的原因是什麼呢?有文獻指出,這是因為投資者認為自己更瞭解本地公司的情況,因而能夠從本地的公司股票中獲得超額的利潤。

    那麼投資者能否從這樣的選股偏好中獲利呢?Seaholes和Zhu對一家券商的散戶投資者賬戶資料研究發現,沒有證據表明散戶投資者的本地偏好能帶來異常的收益。同時,他們也沒有發現散戶對於本地股票的買賣行為能對股票的未來收益有顯著的預測力。他們的多種穩定性檢驗都驗證了上述結論的有效性。

    3. 散戶投資者比機構投資者更加“自信”

    臺灣也是一個散戶投資者活躍的資本市場。國立臺灣大學的Chuang和休斯頓大學的Susmel對此問題做了研究,並且發表在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上。他們對一組臺灣散戶和機構投資者的交易行為做了研究。他們發現,無論是散戶還是機構投資者,當處於牛市、行情動能上升以及股價波動較小的時期,他們的投資都會顯得更激進。但是,當市場總體獲利以後,在後續階段,散戶顯著地比機構投資者更加激進地投資於高風險股票,或者在市場風險更高(市場波動大)的時候進行交易,並且在市場獲利的後續階段,散戶比機構投資者的交易顯著地更加活躍。這與行為金融學的有關投資者在獲利後會有更大的風險承受度的結論不謀而合。

    所以這就不難解釋在很多時候,“Smart Money”往往會在市場見頂前出逃,而市場在築頂的時候的上下激烈震盪中,又有多少散戶接手了機構投資者“Smart Money”的盤,而最終被套牢。究其原因,都是因為人的本性導致了獲利以後會願意“賭得更大”,而最後一棒博弈的失敗往往會把之前的獲利全部吐回,甚至倒賠本錢。

    4. 金融危機崩盤時期,散戶並不傾向於透過止損兌現來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

    來自荷蘭的Hoffmann等幾位金融學者對散戶投資者在2008-2009金融危機中透過問卷對風險容忍度、回報預期以及風險預期的變化做了研究,並且關聯了這些投資者的投資賬戶,觀察他們的心理認知和實際交易行為的關係。他們發現在金融危機期間投資者確實會感覺到恐懼——透過問卷調查,學者們發現他們的風險容忍度以及對於未來投資預期降低,對於未來風險的預期提高了。而這種恐懼會隨著金融危機的逐漸結束而消退。但令人意外的是,儘管投資者在心理上表現出了恐懼,但他們並沒有在實際的操作中降低持倉頭寸的風險——表現在他們並沒有將賬戶裡的證券兌現。Hoffmann等人的發現也許能解釋為在金融危機期間,散戶雖然賬戶虧錢,但依然對反彈抱有希望,因此不願意割肉止損。

    5. 散戶更愛買“反轉”,機構更愛買"趨勢"

    美國威斯康辛-密爾沃基大學的Ng以及紐西蘭金融學者Wu對此針對中國投資者的資料做了研究。他們的學術論文發表在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上。他們透過對中國的散戶及機構投資者的交易資料的一個樣本做了研究。並且他們把散戶根據戶頭大小做了分類。他們的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傾向於根據過去股票的趨勢來交易——他們傾向於買進在上升趨勢中的股票,賣出處於下降趨勢中的股票。然而,那些散戶投資者中的小戶(指賬戶餘額較低的那組散戶),他們的交易行為恰恰和機構相反——他們趨向於減少購買那些上升趨勢的股票,同時也不願意售出處在下降趨勢的股票。

    也就是說,散戶傾向於在股票下跌時買入,指望反轉;在股票上漲時丟擲,獲利兌現;在持倉下跌時捂盤惜售,不願止損。這些小戶佔到了他們樣本中投資者數量的93.1%,他們的成交額佔到了樣本總成交額的50.7%。可見,散戶和機構投資者互相矛盾的交易策略恰恰反映了散戶往往是在接機構投資者的盤。而散戶中的大戶的交易行為也比較有趣。他們在買入股票時的行為和機構投資者類似——買“趨勢”,但是再賣出時卻又和小散戶的行為類似。

    他們的研究發現,機構投資者和大散戶的交易行為對市場有“興風作浪”的作用——股價會因為機構和大散戶的交易而出現震盪。當然,從學術研究的角度說,由於他們所使用的樣本年代中,融資融券並未被允許,因此對於現在開放“兩融”的A股市場,同樣的結論是否依然適用,有待於用新的資料進行檢驗。但是筆者認為,即便如此,缺乏經驗的小散戶的交易行為特徵應該是不變的——美國有相關的文獻發現即便散戶可以賣空,絕大多數“Unsophisticated”的散戶投資者並不傾向於參與賣空證券(融券)。

    總結和思考

    所以,雖然本人並非意在點評現實中散戶的交易行為的優劣,因為民間股神總是存在,也一直會存在,但畢竟是絕少數——新聞宣傳的往往是那些大贏家,而大輸家永遠不會被鏡頭掃到。有一點也許是清楚的——平均而言,散戶是虧錢的,而很多研究也發現了散戶虧錢是有道理的。原因在於,一方面,平均而言,他們從選股策略到交易策略似乎和機構投資者正好是相反的。而機構和大戶投資者往往是決定著市場走向的一方,所以也難怪處於對手盤的散戶往往是落敗的一方。另一方面,散戶的心理效應導致了他們傾向於過多地操盤交易,但卻無法從反覆的交易中獲得持續的盈利。

    筆者也是散戶,也會犯一般散戶都會犯的錯誤——這是人性所決定的。所以在交易中,應當更多地摒棄一些典型、但卻是錯誤的“散戶思維”,逐漸規範自己的交易紀律、最佳化選股策略,杜絕衝動,及時止損,才能儘可能地走在“其他散戶的前面”。

  • 16 # 氣球愛上針

    從機率上講,是肯定的。他們擁有資金優勢、資訊優勢、通道優勢、人才優勢,賺錢的概論大大超過散戶。

    當然,機構中也有個別盲目自大,最後把自己玩死的。

  • 17 # 品茶說股看人生

    在資本市場中博奕,機構,基金,大戶,對比散戶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比如:資金優勢,訊息面優勢,買賣通道優勢,行業背景學歷優勢,實地調研優勢等等。

    資金優勢

    資金方面實力雄厚,非常龐大,可以提前佈局多個板塊,那個板塊漲幅較大,就先割那個。

    訊息面優勢

    在利好與利空訊息來臨之前,他們就會先知先覺,而散戶總是處於滯後性的,在過往的投資中,經常出現一些利好訊息,板塊已連續漲幾天了,等散戶知道訊息的時候,人家已經開始收割了。

    買賣通道優勢

    買賣方面獲得優先優勢,比如:舉牌,大宗交易,競價,綠色通道等等。

    行業背景學歷優勢

    人才方面不泛本科畢業生。學歷高,頭腦靈活,對基本面,各行業以及關聯行業的研究,估值,對財務報表的研究,都佔據了絕過的優勢。

    實地調研優勢

    一些機構對看好的公司,他們就會實地調研考察,與公司的實控人,股東,Quattroporte,高管等等,進行面對面對話溝通,經過調研進行評級,而散戶根本是不能做到的,即使做到了,那些上市公司不一定會招待你。

    結論:由於散戶沒有優勢,只能透過每天覆盤,每天早盤對板塊進行觀察,一旦發現異動板塊,馬上作出決策,是否可以跟進。

  • 18 # 楓葉亂舞

    機構、基金,包括莊家,他們的優勢在於得到訊息、控制訊息、製造訊息、影響訊息,然後再利用手頭龐大資金拉抬或打壓股票,他們有能力構結上市公司,給股票定價、漲跌隨意,在某些階段裡高拋低吸,引誘散戶拉抬。但他們也有缺點,就是資金多,船大難掉頭,收集籌碼時間長,耗費嚴重,容易被人發覺,從而搭橋上橋,把他涼在山頂,所以莊家必須要小心,出貨時一定要悄悄進行,不能被人知覺,讓人搶在前面,而他們擁有籌碼太多,沒法一下子出清,要用許多天,這一點散戶就比較有優勢,幾千股幾萬股一按鍵就成功了,做得好的話,絕對是能抄在山腳下,但逃在山頂上。散戶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可以在幾千只股票中慢慢找,找準了才買,如果你是一個穩健投資者,相信一定能找到底部潛伏的股票,耐心持有,相信一定能獲益的。一平一賺八成虧。八成虧的人很多是沒耐心、沒技術,追漲殺跌所致。

  • 19 # 老蘇的生活

    我覺得在資本市場中博弈,機構、基金、大戶,肯定比散戶牛逼。只有極個別的散戶,透過自己的努力,會變成牛散。

    他們在評測上市公司內在價值方面,肯定比散戶掌握的資訊量要多一些,或者說多得多。尤其是去上市公司實地調研,我們散戶肯定是做不到的,我們不可能為了幾千塊到幾萬塊錢的股票,跑到上市公司去看他們的生產情況。

    散戶的特點,就是資金量比較小,買進賣出很方便,沒有限制,船小好調頭。如果2019年每個月都能買到上漲幅度最大的股票,起步資金1萬元,到2019年12月份你可以賺到兩個多億。實際執行的結果是沒有任何人能夠做得到,多數人仍然是處於賠錢的狀態。

    機構、基金、大戶的資金量大,進出不方便,必須慢慢的買,慢慢的賣,尤其是基金,有最低持倉規模控制。截至目前為止,基金的收益仍然甩散戶好幾條街。我們散戶在股票市場裡追漲殺跌蹦躂一年,還不如買入這些基金,耐心持有一年收益的多。

    散戶的資金小,船小好調頭,看上去是優勢,最後變成了劣勢。基金不方便進出,反而成為了優勢。

    即使你在2007年上證指數6100多點的時候,買入股票基金,2008年大跌,上證指數跌到了1664點,虧得你懷疑人生,只要你抱緊你的股票基金,不賣出,很多年後一看,居然還賺了不少錢,我覺得這是基金最牛的地方。

    我的親戚在6100多點的時候,買入了9只股票型基金,到2020年的時候賣出了,持有時間長達13年,收益率在20%~80%之間,有一隻基金的收益率是負20%。我的親戚持有這些股票型基金在5000多點的時候,錯過了賣出的機會,持有到了2020年3000多點才賣出的,獲得這樣的收益率應該說還是可以的。

    由於他在上證指數6100點的時候買入的基金,大跌之後又漲到5000多點有盈利的時候沒賣出,拿到了3000多點才賣出,這屬於哪壺不開提哪壺的做法了。要想獲得好的收益,還是要賣出在超過或接近自己買入時的指數點位,達不到就要耐心等待,從這個角度來看,買基金必須是10年8年不用的閒錢。有時候,我覺得不能怪基金沒給你賺錢的機會,只能怪我們自己把握不了賺錢的機會。

    上面說的都是基金比較牛叉,也有散戶比較牛叉的,那就是通常我們說的牛散,這些牛散,一出手就是幾個億,幾千萬都不好意思出手,持有某股份公司股票,幾百萬股到上千萬股都是家常便飯。

    當然這些牛散的資料,都是一些媒體文章從股份公司的持股資訊裡被扒出來的,具體真假我們不得而知,為什麼會成為牛散?怎麼成為牛散的過程,我們也是不得而知的,只能聽媒體文章的。

    牛散的成功,證明散戶也可以在股市有所作為,如果要根據牛散的成功來進行復制,讓其它散戶也向他們學習,成為牛散,難度非常大。一個散戶成為牛散,肯定在股票基本面的研判、技術面的把握、資金面的控制、心理因素的調理等方面,有他們的獨到之處,成功背後付出的辛苦,是我們無法想象的。

    機構、基金、大戶,都會把自己的資金和籌碼分成很多的份數,分批買進,分批賣出,這就形成我們經常在盤面上看到的,下跌時,有源源不斷的籌碼向下砸盤,上漲時,有源源不斷的資金向上進行拉抬。我覺得這才是我們散戶需要向他們學習的地方。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讓自己的操盤模式與機構、基金、大戶的操盤模式類似,你才能成為牛散。

    或許機構、基金、大戶的操盤模式,我們散戶永遠都學不會,掌握不了,他們的操盤模式,我們都是道聽途說來的,有可能是以訛傳訛的,具體的細節,我們是不知道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若風真的臭了?“圈內幾十好友送祝福,只有若風被玩家調侃”,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