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初級歷史愛好者
-
2 # 愛祖國愛文明
周禮不是憑空來的。夫子曰:周監(鑑)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夫子是說,周文化繼承發揚了夏商二代的道統,以二代為依據,發展得多麼豐富啊,我喜歡周!
可見,中華民族的禮儀源遠流長。夫子說: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商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
夏商之禮孔夫子還是能說出來的。當然,夏商之禮也不是憑空而來的。五千年文明史,不是簡單一句話。周朝正處在中間,直接繼承了夏商文化。如果把中華民族的禮儀文化歸結為周,那就否定了孔夫子的話,否定了歷史事實,嚴重損害了中華文明史。
-
3 # 大江東去11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是古代人依照《周禮》的要求做事,還有一本叫《周禮精華》,都是禮儀要求。過去行政機關六部“禮部”最大,處處講禮節。比如有幾個人坐著,坐次怎麼排列,男女長幼見面,離開都有講究,房屋院牆,墳頭高度也有規定,衣服顏色也有差別。總的來說就是長幼尊卑有序,文明禮節不丟。這就是禮儀之邦的核心,主要是怎麼做。不是有一本講禮儀的書就成了禮儀之邦,禮儀之邦從來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現在不講這個了。
-
4 # 靜一號普洱茶
《周禮》是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世傳為周公旦所著,但實際上成書於兩漢之間 。《周禮》、《儀禮》和《禮記》合稱"三禮",是古代華夏民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為深遠。經學大師鄭玄為《周禮》作了出色的注,由於鄭玄的崇高學術聲望,《周禮》一躍而居《三禮》之首,成為儒家的煌煌大典之一。
《周禮》在漢代最初名為《周官》,始見於《史記·封禪書》 。《周禮》中記載先秦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禮法諸制,多有史料可採,所涉及之內容極為豐富,無所不包,堪稱為中國文化史之寶庫。
有關《周禮》一書發現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景十三王傳》之《河間獻王傳》 。
賈公彥《周禮正義序》載:"《周官》孝武之時始出,秘而不傳";"既出於山岩屋壁,復入於秘府,五家之儒莫得見焉。至孝成皇帝,達才通人劉向、子歆校理秘書,始得列序,著於《錄》《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記》足之"。
《周官》直到劉向、劉歆父子校理秘府文獻才發現,並加以著錄。王莽時,因劉歆奏請,《周官》被列入學官,更名為《周禮》。東漢初,劉歆門人杜子春傳授《周禮》之學,一時注家蜂起,鄭玄序雲:"世祖以來,通人達士大中大夫鄭少贛名興,及子大司農仲師名眾,故議郎衛次仲,侍中賈君景伯,南郡太守馬季長,皆作《周禮解詁》。"(《周禮註疏序》)到東漢末,經學大師鄭玄為之作注,《周禮》一躍而居"三禮"之首。
關於《周禮》的作者及其年代,歷代學者進行了長期的爭論,如《四庫提要》所說:"(《周禮》)於諸經之中,其出最晚,其真偽亦紛如聚訟,不可縷舉"。古代名家大儒,近代梁啟超、胡適、顧頡剛、錢穆、錢玄同、郭沫若、徐復觀、杜國庠、楊向奎等著名學者,都介入這場大討論,大致有西周說、春秋說、戰國說、秦漢之際說、漢初說、王莽偽作說等六種說法。
一個重要的事實是:所有先秦文獻都沒有提到《周禮》一書。在先秦文獻中,較為集中地記載先秦官制的文獻是《尚書》的《周官》篇和《荀子》的《王制》篇。自《周禮》被今文學派誣為偽造,曾一度致使治中國古史者視為禁區,莫敢援引其說,這實在是一大冤案。 透過大量金文材料的證明,其珍貴的史料價值,已愈益顯現出來。《周禮》雖非西周的作品,更非周公所作,但其中確實儲存有大量西周史料 。
但《四庫提要》對此種種矛盾的解釋是:"夫《周禮》作於周初,而周事之可考者不過春秋以後,其東遷以前三百餘年官制之沿革、政典之損益,除舊佈新,不知凡幾。其初去成康未遠,不過因其舊章,稍為改易,而改易之人不皆周公也。於是以後世之法竄入之,其書遂雜。其後去之愈遠,時移勢變,不可行者漸多,其書遂廢。"並引張載《橫渠語錄》:"《周禮》是的當之書,然其間必有末世增入者。"直至晚清孫詒讓著《周禮正義》,仍然堅持《周禮》乃是周公所作:"粵昔周公,纘文武之志,光輔成王,宅中作雒,爰述官政,以垂成憲,有周一代之典,炳然大備。"(《周禮正義序》)但這個結論遭到近代以來眾多學人的質疑。其實,孫詒讓《序》自己也說:"此經上承百王,集其善而革其弊","非徒週一代之典也","是豈皆周公所肊定而手刱之哉!"今天多數學者認為:《周禮》成書於戰國時期(乃至於漢初)。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命舜攝政,"修五禮";舜命伯夷為秩宗,"典三禮";舜還任命夔為典樂,"教稚子","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 。《史記·樂記》記載,"昔者舜作五絃之琴,以歌南風;夔始作樂,以賞諸侯" 。但是,作為華夏文明的初創期,五帝時代還屬於禮樂文化的萌芽時期,或者說屬於華夏文明發展的神守時期,即巫祝文化期。而夏、商、週三代,特別是西周才是中國禮樂文化的形成時期。
周朝伊始,為配合政治上維護宗周統治的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識形態領域進行了全面革新,將上古至殷商的禮樂進行大規模的整理、改造,建立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納入"禮"的範疇 ,使其成為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行為規範,從而形成孔子所景仰的"鬱郁乎文哉"的禮樂文化,即禮樂成為一套遍及政治、教育、信仰等各領域的重要文化結構,並在其統轄範圍內全面推行禮樂之治。
《史記·周本紀》載:"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今本竹書紀年疏證》:"武王沒,成王少,周公旦攝政七年。制禮作樂,神鳥鳳皇見,蓂莢生,乃與成王觀於河、洛,沈璧。禮畢,王退俟。至於日昃,榮光並出幕河,青雲浮至,青龍臨壇,銜玄甲之圖,坐之而去。禮於洛,亦如之。"《魏書卷一○八之一志第一○》:周文公制禮作樂,垂範萬葉,可祀於洛陽。《春秋繁露卷第七》周公輔成王受命,作宮邑於洛陽,成文武之制,作汋樂以奉天。《周官》即《周禮》《史記·周本紀》載:"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 "周公廢黜殷祀,襲擊淮夷以後,回到西周首都豐京,寫下了《周官》。《周官》即《周禮》 ,是西漢景帝、武帝之際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徵得的先秦古籍,是記錄周代禮制的集大成者。
周禮目的是以周人的標準來規範各族和各代禮樂內容,各種典禮所用的音樂主要是"雅樂"--宗周豐鎬京畿之樂,並透過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個不同等級的統治階級中去;其意義在於擴大周文化的影響,加強周人血親聯絡和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其本質是"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
-
5 # 夏薇496
孔子一生最想做的事情是恢復周禮;最推崇周文王“文王教化”。
《論語》八佾篇第三
3.14 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楊伯峻譯文:周朝的禮儀制度是以夏商兩代單為根據,然後制定的,多麼豐富多彩呀!我主張周朝的。”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周代看了夏、殷二代(之演進),它的一切制度禮樂文章,何等美盛呀!我是主張遵從周代的。”
這裡的周禮指的是西周制定的,東周開始周朝就逐漸衰落了。西周的國都是在岐山以南。成王在豐,據今考證,是豐鎬,鎬京,現在的陝西西安區域,都在方圓不遠的範圍。
司馬遷《史記》記載:成王自奄歸,在宗周,作多方。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
-
6 # 戶仁
在先秦的典籍中,《周禮》是論述國家政治體制最完備、最系統的一部文獻,又稱《周官經》。是蒐集周代王王室制度和戰國時期各國制度的有關材料,依據儒家的政治理念整頓而成的,1專為周公旦所作於豐京。
另據《漢書、藝文志》載,是西漢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收集的一部古集,錄有《周官經》六篇。
《周禮》是部儒家經典,是古人求士中必讀之書。
-
7 # 囈語君
《周禮》、《儀禮》、《禮記》,合稱三禮。《周禮》又稱《周官》,講官制和政治制度。《儀禮》記述有關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禮儀制度。
《禮記》則是一部秦漢以前儒家有關各種禮儀制度的論著選集,其中既有禮儀制度的記述,又有關於禮的理論及其倫理道德、學術思想的論述。這裡,僅就有關《儀禮》一書的一些問題作一些簡要的說明。
《儀禮》的篇數與作者今《十三經注疏》本《儀禮》,共十七篇,目次如下:士冠禮第一士昏禮第二士相見禮第三鄉飲酒禮第四鄉射禮第五燕禮第六大射禮第七聘禮第八公食大夫禮第九覲禮第十喪服第十一士喪禮第十二既夕禮第十三士虞禮第十四特牲饋食禮第十五少牢饋食禮第十六有司徹第十七這個次序,為漢劉向《別錄》所列。
據文獻記載,漢武帝時,在孔壁中發現《古禮》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與漢初經生所傳十七篇《儀禮》相同,但多出三十九篇。此三十九篇禮文久佚,學者稱之為《逸禮》。由此便產生一個問題:十七篇《儀禮》是不是一個殘本。一種觀點據此認為,十七篇《儀禮》是一部殘缺不完之書。
另一種觀點正與此相反,認為十七篇《儀禮》並非一不完全的殘本,而是一部完備的著作。清人邵懿辰《禮經通論》對此有很詳細的論證。《禮記。昏義》說:“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觀今本《儀禮》十七篇,《昏義》所說作為“禮之大體”的上述八項內容,皆完整無缺。
另外,《禮記》中有很多篇是直接解釋《儀禮》的。《禮記》有《冠義》釋《士冠禮》;有《昏義》釋《士昏禮》;有《問喪》釋《士喪禮》;有《祭義》、《祭統》釋《郊特牲》、《少牢饋食禮》、《有司徹》;有《鄉飲酒義》釋《鄉飲酒禮》;有《射義》釋《鄉射禮》、《大射禮》;有《燕義》釋《燕禮》;有《聘義》釋《聘禮》;有《朝事》(《大戴禮記》)釋《覲禮》;有《喪服四制》釋《喪服》,都不出《儀禮》十七篇之外。
由此可見,今本《儀禮》,應該說是一部體系和內容完備的著作。邵懿辰認為,“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禮記。禮器》),古來之禮,不止此十七篇,亦不止《漢書。藝文》
-
8 # 國寶會說話
孔子入周問禮!
儒家和道家首次在洛陽城相遇!而孔子問的就是周禮。而這個周指的就是河南洛陽。
同樣我們在詩經中可以看到周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同樣指的也是洛陽。
-
9 # 六朝古都長安
周朝初立,成王年幼,立分陝碑,召公陝西,周公陝東,周公遵從武王遺願,營造洛邑,遷都洛邑,制周禮,
成王執政,周公還禮成王,
周朝國殤八百載定都洛陽,
豐鎬是個什麼東西?垃圾堆?
-
10 # 成周鎬京
當然是在西周都城鎬京編著的,雒邑那時的作用只是關戰俘、守大門,後來才逐步成為西周的陪都。
-
11 # AlexanderS
《周禮》應該是成書於西漢。漢初皇帝渴望文化,大舉向民間徵書,此時河間獻王劉德獻《周官》一書,自稱是重金購得,但一不見先秦典籍徵引,二所記官制與周代不符,三很多概念是戰國之後才有的,可見《周禮》一書應該是劉德用重金找眾多儒生一起編的書而已
回覆列表
《周禮》又名《周官》,是儒家經典,西周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第三》載:“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百姓說。"《後漢書·卷三十四·百官志第二十四》亦載:“昔周公作《周官》,分職著明,法度相持,王室雖微,猶能久存。”從以上資料看,《周官》應作於豐,即今西安。
《周官》有四萬多字,詳細地記錄了周代官制、稅收、禮儀等方面的制度,成為周早期統治的基石,在此基礎上建立的統治體系,就是孔子心目中的"禮儀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