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封魔谷

    眾所周知,諸葛亮六次北伐,六出祁山,結果都以失敗告終。而這六次其實第一次勝算是最大的,丞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其不意席捲雍涼三郡,諸葛亮北伐令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響應,關中震動,震驚曹魏,可以說是一片形勢大好。

    其實此時對於諸葛亮來說,這個戰果已經非常不錯了。就當時蜀國國力來講,想一鼓作氣滅掉曹魏,無異於天方夜譚,畢竟實力擺在那裡。諸葛亮最有希望可突地就是佔據隴右,控制住這個北伐隘口,進可攻,退可守,等待時機,養精蓄銳,以圖天下。

    所以,守住街亭便成了重中之重!隴右天水一帶是北伐曹魏的主戰場,蜀魏雙方為爭奪戰略要地,三國時期的街亭,具有得失隴右,安危關中的戰略地位。街亭之戰的勝敗,直接關係著北伐的勝敗。更何況街亭又是糧道,必須的佔!

    那是咽喉,就像山海關一樣,當吳三桂把門開啟後,清兵就都爭著跑進來鬧喚!

    諸葛亮,任用馬謖鎮守戰略要地街亭,最終馬謖驕傲自大,沒能守住街亭,被迫退軍。街亭的失守直接導致一出祁山的後果——隴右三郡得而復失,大軍退回漢中;第一次北伐慘敗!

    即使守住街亭,也只是把蜀漢政權壽命在延長一點點而已,跟大局無關,最終曹魏還是會被司馬氏取代,諸葛亮一樣會隕落五丈原,原因如下。

    1.馬謖就算死守住了街亭,那也只是保住了隴右,也能說作為蜀漢前言陣地跟曹魏對抗的資本,注意是對抗的資本,不是逐鹿中原的陣地。而事實上街亭非常難守,保得住一時,也很難長時間保住。

    2.諸葛亮心知肚明,北伐成功的機率非常小,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你出門買彩票中500萬的機率都大過諸葛亮北伐的機率,原因就是蜀國的人才儲備是致命短板,而且從蜀國運糧到諸葛亮的前沿陣地要花費很多時間,而諸葛亮保住了隴右,交通要道就好了很多,運糧,軍械,馬匹的這些物資,減少路程一半的時間,是有那麼百分之五的機率可以跟曹魏“競爭”的突破口。

    不過諸葛亮在隴右的軍事順利,是在此前蜀漢8年無戰事的背景下突襲的結果,是避開曹魏主力之下的勝利,離建成根據地還差很遠,絕不是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響應那麼簡單。

    而事實上諸葛亮第一次出山北伐的時候只有兩萬人還要分兵,曹魏那邊多你蜀漢三倍的兵力防守,而且人家還是集中一點來打。所以前文我就說,就算馬謖保得住街亭那也只是一時,蜀漢地小,人口少。兵力是三個勢力中最弱的,況且,之前還有夷陵之戰的失敗,十萬精銳沒了。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不管保不保得住街亭,都無關大局。

  • 2 # 歷史新檔案

    當然不會成功了,五次出岐山就能證明了。

    諸葛亮不具備曹操的用人選人看人的一面。這在諸葛亮成漢蜀漢丞相時已經看出來了。劉備用一種很不道德的手法取得了蜀漢政權的合法化,我很奇怪的是三國演義並沒有對此事批判,卻大唱頌歌,這是為什麼?難道羅兄也對劉備這種強盜態度持肯定態度?

    我們研究三國看三國也好,並不能拿三國演義這本書當作真實歷史來看。那樣的話會讓我們失去對真實世界所發生的一切事情,持偏激的態度。其實,聰明二字不適用於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因為我認為凡是能夠在歷史舞臺上留有自己姓名的各位,都有著凡人沒有擁有的智慧和才學。我們現在再來看曹魏集團,曹魏集團的老闆也就是曹操。他才是繼漢王朝以後,真正能在中國大地稱王稱霸的君主,他的智慧和謀略以及文學水平,都達到了當皇帝的資格。正因為如此,他才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千古罵名。原因就在於我們的社會言論導向出了問題。中國人是否定個人能力的國家。讚揚的是忠,孝,仁,義。這四種人。也就是說集體的力量是無窮大的。因此,我們在看某個人是否聰明時,就要看這個對他這個集團是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曹魏集團的領導人是曹操,這是肯定的,問題再於是誰為曹魏集團制定了一個使這個集團強大的戰略性建議的呢?毛介。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曹操立刻照辦。結果曹操統一了北方。所以我認為,曹魏集團在當時應該是由一個很聰明的老闆領導一群很聰明的員工。建立了一個本應該在中國歷史應該大樹特樹的王朝。而諸葛亮呢?相比較而言,在這方面就不行了。我很納悶,當時的皇帝是劉禪,但一切作主的可是諸葛亮啊。所以蜀漢的亡國諸葛亮有相當一部分的責任。諸葛亮難道不知道蜀漢的地理位置適合防守還是進攻嗎?他在蜀漢發揮著什麼作用呢?是好的一面還是壞的一面呢?諸葛亮為什麼不採取蜀人治蜀的正確方針呢?是能力還是蜀國的條件不行?從諸葛亮的累死,就知道諸葛亮的個人能力並不適用於蜀漢集團。

    1 蜀漢集團沒有將諸葛亮的正確方針落到實處。關羽擅自行動就說明問題

    2 蜀漢集團後繼無人。

    3 蜀漢集團的戰略目標不明確

    4 蜀漢集團的開國根基不牢國

    5 蜀漢集團是外來集團,沒有實行正確的政治方針。

    三國其實就是魏蜀的交鋒,吳這個國家武力偏強,謀略偏弱。因此他的國家相對魏和蜀,智商相當的低看到這裡我想樓主你應該知道三國最聰明的人是誰了吧。曹魏集團的靠的是每個人的實力和聰明打出了一片屬於東漢末年的最強集團。團結,積極,合作。這就看出集體的力量永遠比個人的力量的優勢所在。一個人的智商永遠鬥不過一群人的智商,一個好的老闆永遠強於一個好的打工仔。諸葛亮到底還是選錯人了。看一個是否聰明一定要看這個人在這集團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以及領導人是否採納了他的意見,從而使這個集團走上了一個良性的發展道路。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並不聰明。他提的建議很適合曹魏集團。而不適合劉備。因為劉備沒有曹操那樣的智商。

    和平時期靠個人,戰爭時期靠的是集體。我深以為然。所以北伐必然失敗,其中氣運不濟也是一方面。

  • 3 # 歷史趣聞008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蜀國陷入了一股狂熱的戰爭氣氛中。各類兵馬糧草不斷分批調往前線,蜀國丞相諸葛亮開啟了他的第一次北伐征程。諸葛亮派遣了趙雲在斜谷佈下疑兵以吸引曹魏大軍的注意,而諸葛亮本人則親率大軍,出征岐山為中心的西線戰場。但此時的魏國則對此毫不知情,曹真正帶領軍隊前往斜谷以抵禦趙雲的進攻

    魏國將防禦重點放在了中線,而對隴右的準備完全不足。於是,諸葛武侯的北伐主力在西線高歌猛進,勢如破竹。剎那間,隴右五郡已有三郡降蜀。戰報傳來後,魏國朝野震動,魏明帝曹睿忙派張郃前往西線抵禦蜀國,一旦西線失利,那麼長安危在旦夕。

    對於諸葛亮來說,街亭守住了,戰略目的也就達到一半了。面對張郃的攻勢,諸葛亮本不打算任命馬謖,但是經不住馬謖的多次請求,街亭最終交給了馬謖。在馬謖的種種神操作下,街亭失守了,原本節節勝利的蜀軍倉皇敗退。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戰爭以失敗告終

    由此看來,似乎是馬謖的失利讓諸葛亮“北定中原”的戰略目的落空了。那麼,如果馬謖在戰前聽從諸葛亮的建議並守住了街亭,諸葛亮是否能成功的奪取長安呢?答案是可以的,但是不能長久,能打下長安不一定能守的住,戰爭長期拼的是人員,財力,還有物質消耗,

  • 4 # 湖漢山

    我認為馬謖就算守住了街亭,諸葛亮的北伐也不能成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

    第一:蜀國根基不穩。

    劉璋雖然闇弱,但因原益州相對閉塞,人民生活相對安穩,少受兵禍,比起魏吳的百姓來說,是要幸福的多了。但劉備入川后,征戰連連,兵役暴漲,打破了原本安逸自足的小日子,百姓沒有怨言是不可能的。

    孫氏在東吳原不算望族,但因為時事造英雄,很多老權勢氏族都擁立孫氏,是在亂世中尋求自保的一種自然選擇,經過幾代人的經營,東吳的政權也相對穩定。

    魏地原本承接正統,再有曹操勵精圖治,苦心經營幾十年,而且曹操用人不分貴賤,啟用了很多有才能而出身不高的人,使得魏地穩固異常。

    圖為黯然離宮的益州牧劉璋

    第二:蜀國矛盾難調。

    劉備入川后,把有限的荊州舊部力量都安插在重要的位置,對原益州士大夫階層採取的是謹慎防範的措施。因諸葛亮是法家傳承,所以,他改變了原益州相對寬鬆的環境,在蜀地推行了一系列非常嚴厲而嚴酷的律法,加深了原氏族階層的敵意和矛盾,使得原住民選擇俯伏自保的策略。後期蜀地人才凋敝,蜀中無大將的無賴,和這個有很大的關係。關羽敗走麥城,雖有其剛愎的一面,但蜀地大量牽扯荊州幫也是一大推手。

    東吳和大魏就沒有這方面的矛盾,士大夫階層,民間的人才不斷湧現,內部矛盾沒有蜀地這麼尖銳。

    第三:諸葛亮的急功冒進。

    諸葛亮因為羅貫中的小說演義,一直給人以非常正面的神人形象。其實,是人就會有弱點,諸葛亮也不例外,我在另一個問答裡也提到這個問題。諸葛亮在用人上有一個很大的短板,不信任人,什麼事都要自己幹。喜歡的人才能得到重用,不喜歡的人很難以入他的法眼。因為以上兩點,更兼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所以就連劉禪都怕他,更遑論他人了。

    諸葛亮眼見劉關張都走了,急於在自己的任上做出點成績來,所以,不顧蜀國的實際情況,舉全國之力,窮兵黷武,多次出兵,屢戰屢敗後,依然不審時度勢,完全是急功冒進的典型代表。

    而魏吳兩國雖然也互有徵伐,但頻率烈度都要小得多。而魏國只用了很少部分的力量,就輕易多次擊潰蜀國的攻伐。魏吳相對來說都是比較穩健的。

    圖為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劇照

    第四:蜀的綜合國力有限:

    魏蜀吳三國裡面,蜀地的地盤最小,地理條件也是最差,山地居多,宜居地少,人口相對稀少,直接導致可徵兵源有限。

    而魏吳兩地的地理條件就優越的多,物產相對富足,人口也比蜀地要多得多。

    圖為魏蜀吳分界圖

    所以,即便是馬謖守住了街亭,也難以撼動魏地。

  • 5 # 曉君剪輯

    不會,北伐是蜀漢在諸葛亮領導下最後的倔強,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諸葛亮以戰代守不得已的戰略,還有蜀漢內部權利鬥爭等諸多因素造成的

  • 6 # HN秦月漢關

    諸葛亮北伐,是明知不可而為之。不論是否馬謖是否失街亭,北伐都不會成功。漢朝氣數早已消失,三國戰亂已久,百姓希望休養生息。而且當時曹魏已佔用中原主流,人心所向,以弱小的蜀國伐魏復漢,只是自古忠君思想的表現而已。

  • 7 # 山野苦樵

    如果馬謖不失街亭,諸葛亮北伐也不可能成功。

    其實諸葛亮本人對當時的天下大勢瞭然於胸。曹操靠天時虎踞中原,孫權憑地理佔有江東,而劉備只能求人和割據川蜀,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是最好的結果,而在當時的情況下,作為夾縫中生存的劉備要想統一天下,談何容易!

    關羽失荊州,劉備喪白帝,已經說明蜀漢統一中原無望。馬謖失街亭更加劇了蜀漢滅亡的步伐。

    諸葛亮縱有經天緯地之才,安邦定國之策,但也無力迴天。雖然他一直在苦苦支撐,不遺餘力地北伐,但前有足智多謀的司馬懿,後有昏庸無能的阿斗,其結果只能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應了水鏡先生的那句話:”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也!”

  • 8 # 暮七7

    三國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時代,在三國中,有很多的能人志士,他們構建了三國的那一幅幅精彩的畫面,而諸葛亮顯然是最亮麗的那個畫面,憑藉著諸葛亮的才智,蜀國是非常有機會統一天下的,但是在關羽被殺之後,機會失去了一大半,而在馬謖丟失了街亭之後,這種機會就徹底沒有了,所以諸葛亮終其一生都沒能衝破司馬懿的防線到達長安城下。在此我們做一個假設,如果當初馬謖守住了街亭,那麼蜀國能不能統一天下呢?分析一下便知。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街亭的戰略地位如何。在歷史上,街亭向來都是必爭之地,街亭這個地方是益州的咽喉,魏國拿住了街亭就等於拿住了益州的咽喉,所以使得諸葛亮北伐沒有任何的建樹。那麼失去了街亭蜀國失去了什麼呢?失去了很重要的幾點:第一點,糧道,我們都知道諸葛亮考慮事情是非常周全的,為何每次北伐都會因為缺糧而失敗呢?就是因為街亭失守導致了蜀國失去了糧道,才使得後來幾次北伐的失敗。第二點,人口,蜀國之所以屢次失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人口和人才。當然了這點當初諸葛亮想到了,他的解決辦法就是利用劉備打著匡扶漢室的旗幟吸引天下的人才到荊州,然後統一跟隨軍隊來益州,畢蜀道難可不是說著玩的,不過因為關羽被殺,導致失去了這個方法。還有一個方法是遷移隴西的人口入蜀,但是因為街亭失守,只遷移了很少的一部分就停止了,所以蜀國不管是人口還是人才都非常缺乏。

    第三點,地盤,街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用來攻取涼州,其實一開始諸葛亮根本就沒有想要直接攻打到曹操的老窩,因為那是不現實的,他的戰略是透過街亭攻取涼州,佔據荊,益,涼三州之地之後,再圖謀天下,但是方針被關羽和馬謖破壞了之後,只能是直接北伐了。

    在馬謖和關羽接連失利的情況下,諸葛亮依然打的魏國沒有還手之力,已經足夠說明諸葛亮是有多厲害了,要是當時的街亭不失守的話,那麼諸葛亮是絕對有很大的機會統一天下的。當然瞭如果荊州不丟失,那麼諸葛亮配合劉備統一天下幾乎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 9 # 卓凡都

    街亭實際上只是諸葛亮退兵的理由之一,無論換誰去守,都必失無疑。這是由整體經濟,政治,軍事,農業等綜合實力對比所決定的。當然,歷史不容假設,紙上談兵而已!見笑了,各位看官!

  • 10 # 鄺生24

    馬謖街亭之勝負與諸葛亮的北伐失敗關糸是不大的。因為諸葛亮的主力前鋒趙雲和魏延並非是曹軍得到張郃的支援而失敗 ,而是一開始攻城和戰爭不利而敗下來,準備撤軍了。此時張郃的作戰意圖也轉變,由背後包抄魏•趙支援曹軍變成直接進攻大戰馬謖和諸葛亮大本營。因為此時諸葛亮和馬謖兵力總數不足四萬,張郃有五萬大軍,足可以追殺馬謖和諸葛亮,所以馬謖一敗諸葛亮急忙退軍。

    由於諸葛亮前鋒失敗的變化,馬謖與張郃之間戰爭目的也發生變化。但從開始的守街亭考慮,諸葛亮的當道紮營,馬謖以不足二萬兵力對抗張郃的五萬軍馬一定敗得更慘,馬謖在山上駐軍是對的,它可以拖住張郃前進,也正是馬謖這一戰術拖住了張郃對諸葛亮進攻才爭了時間諸葛亮才有命撤退,(當時諸葛亮駐地離街亭只十里地),否則沒有以後的北伐了。

    討論了主題,再討論一下副題。第一次北伐就如此的失敗說明諸葛亮根本不會領兵打仗,差得不能再差了,諸葛亮在蜀作了這麼長時間的北伐準備,且目的是曹操的邊陲長安,此城守軍極弱,夏候矛聞之己作了水上逃跑誰備了,諸葛亮可用速決速戰,或接納魏延子午谷計劃可取長安,但他卻什麼穩紮穩打,步步為營,以祈山為重地。這樣給了曹操充足時間調動軍隊和作準備,曹軍可有近百萬兵馬,諸葛亮只有區區幾萬,雞蛋碰石頭,怎能取勝?

    諸葛亮卻另有一個目的:就是如何利用北伐機會除掉趙雲和馬謖。這有點奇了,《演義》中諸葛亮最喜歡的是趙雲,再者是馬謖,為什麼會這樣?

    劉備在世時,諸葛亮在內政內治上做出成績,逐步受到劉備器重,但逐步產生了凌駕劉備,對抗旨意而謀權的地步。劉備考慮死後劉禪這方面能力不足仍利用他作為託孤大臣之一。而在五位託孤大臣中,趙雲最信任,出生入死保護劉禪和家室安全,劉備給趙雲權力最大:若有人想取代之(劉禪)替吾殺之。其次把最重要的兵權交與劉禪,李嚴和魏延,而馬謖既有才能,又被劉備欽點在身諸葛亮身邊參軍,還有一任務是為劉備關羽和劉禪提供線息,隨時掌握諸葛亮動態,諸葛亮又無權解僱和殺他,實在恨之入骨。

    劉備死後,諸葛亮馬上扶植親信,如蔣琬,費禕,堇允等,要學曹操挾劉禪以令諸官,自稱孤想當:王:。千方百計清除原託孤大臣李嚴趙雲魏延和馬謖,只是方法不同吧了。

    一,利用平南區區孟獲百把人嗎,動用四萬軍隊,抽趙雲為先鋒,有必要嗎?如果趙雲有什麼失誤,他就可以安排親信控制了劉褝,皇宮的安危。

    二,第一次北伐為什麼又帶馬謖和趙雲?馬謖是參軍,帶他容易理解,而趙雲並非是一個領兵作戰之人,只是在戰爭和平時保護家屬,所以用他做領兵先鋒顯然不適宜,且趙雲已六十幾歲了。結合用馬謖,他本是謀士之人,也沒領兵打仗的長處,叫他帶兵抗張郃,目的是使這兩個死在曹兵刀下,或以失敗處理之達到清除這兩人的目的。

    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軍事能力太差了,但他的謀權殺人能力很強,連最後的託孤大臣李嚴和魏延也死在他手下。

  • 11 # 黑水布衣

    馬謖失街亭理論上加速了第一次北伐的結束,但即使不失街亭,諸葛亮依然無法北伐成功,因為北伐基本就是個無功的過程,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有別的目的的。

    1、配合東吳作戰

    其實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東吳也沒閒著,多次與曹魏進行了作戰,其規模其實比諸葛亮北伐要大。

    以實力來說,曹魏比東吳和西蜀加起來都強,從曹魏的戰略部署來看,他們的主要力量都在東線來抵禦東吳的入侵,而諸葛亮主要在西線進行騷擾,他每次北伐所攜帶的糧草都不多,多次都是由於缺糧而退兵,曹魏根本不是短期內就可以攻克的國家,就此就看出諸葛亮根本沒想真正的北伐成功。

    2、執行“隆中對”計劃

    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如果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來看,其實蜀漢已經喪失了復興漢室的主動權——荊州的失守。但蜀漢依然與東吳較好,兩家依然控制著整個南中國。而其中的“天下有變”就是諸葛亮要執行的任務。

    所謂“天下有變”在當時就指曹魏內部生變,但坐等不是辦法,只能依靠蜀漢在西部不斷騷擾,東吳在東部施加軍事壓力才行,可惜曹魏在當時並未發生巨大的變化,諸葛亮就去世了。

    3、北伐的另類成果

    諸葛亮北伐並非真正的勞民傷財,從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大約與曹魏發生了6次戰爭(其中一次是曹魏主動),其餘五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蜀漢損失不大,另外還奪取了一部分涼州,也算是小有成果。

    而令諸葛亮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多次北伐讓司馬懿在軍中樹立了威望,為其後人最終奪取曹魏政權打下了基礎,這也算諸葛亮為後世統一作出的貢獻吧,當然這不是他所希望的而已。

    所以說,失街亭不過是北伐的小插曲,以蜀漢的國力根本無法撼動曹魏政權,能沾點便宜就不錯了,司馬懿也是看透了諸葛亮的用意,只靠一個“守”字就拖垮了蜀漢的北伐。

  • 12 # 超凡脫俗2020

    蜀國只是復辟漢朝的理念支撐著,漢朝已經日落西山,迴天無力了,曹魏代表新時代,永珍更新,曹操識人用人能力比諸葛亮強。馬謖就算守住街亭也無法改變曹魏一統天下的格局,諸葛亮只是做復辟的最後垂死掙扎的努力罷了!

  • 13 # 我入奇途

    有可能。

    當時街亭的戰力對比,魏將張郃帶五萬騎兵,馬謖兵力兩萬不到,還都是步兵。如果守住了,說明五萬騎兵至少損失一半,或者張郃戰死,魏將主力損失。

    此消彼長,背後的三郡就拿下了,三郡之外就是羌族部落。馬超,姜維和羌族都有關係。

    一切順利的話,糧 馬 人 都可以在前線得到補充,縮短補給線。如果控制住河西走廊,重現西涼鐵騎,實力就大大增加了。

    蜀地都是山,步兵為主。沒有騎兵,平原打不過,沒有荊州,水路也打不過。只能打防守反擊。

    諸葛亮連年北伐,其實是在挑釁魏國,讓他們主動出擊,希望再來一次赤壁之戰。只要成功了,就有可能一舉拿下。但是,魏國也不傻,所以,才要不停的騷擾,讓他們煩,讓他們出兵。

  • 14 # 使用者102938877049

    馬謖失街亭理論上加速了第一次北伐的結束,但即使不失街亭,諸葛亮依然無法北伐成功,因為北伐基本就是個無功的過程,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有別的目的的。

  • 15 # 沉睡的天堂

    當年諸葛亮北伐,街亭是重兵必守之地,諸葛亮也一再三強調,如果街亭失守北伐必定傷其一半,馬謖邀功,立軍令狀去守,但是心高氣傲,不聽王平勸告把兵營壓在山上而不是路口,導致被包圍切斷水源,不戰而亂,司馬懿當時說如果諸葛亮重兵守住街亭,長安必定被失,那如果當年街亭沒有丟失,北伐是否會成功?

    諸葛亮六次北伐,每次都被司馬懿守住扼要,無功而返,諸葛亮謀略以穩妥為重,連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都不肯採納,所以北伐註定無法成功。而且諸葛亮北伐其實是以攻代守,雖然每次都是功虧一簣,可每一次都沒有大敗虧輸過,說明他的北伐在戰略意義上是成功的。

    只可惜後來姜維急功近利,窮兵黷武,多次大敗,加上蜀漢本身人才凋零,致使這一戰略沒能繼續發揮作用。

    不過好在姜維臨死前還來了個一拖二,差點翻盤…

    比較好的結果,是徹底佔領隴右,最好最好的結果,是攻取整個關中及隴右,不能再多了。

    具體分析:

    1.馬謖屯兵街亭,成功遲滯魏軍進攻,同時蜀軍主力利用這段時間平定隴右(普通難度,有可能完成)。

    2.諸葛亮回師東進,在決戰中擊敗魏軍增援主力(難度較大,張郃非等閒之輩,況且有明帝坐鎮長安,若取勝並且魏軍短時間內無力組織第二波大規模增援,此次北伐可以圓滿完成,接下來穩定佔領區,為下次伐魏做準備)

    3.魏軍崩盤,諸葛亮與疑兵趙雲(雖然兵力不多)匯合,兵鋒直指長安,魏軍短暫抵抗後退出關西,諸葛亮全取關中隴右(好了好了,諸葛亮該笑醒了)

    總之,丞相固然厲害,但永遠不要低估曹魏的戰爭力量……

    但是現實是沒希望,諸葛亮六出祁山(實際上北伐中原五次,出祁山2次),姜維九伐中原(實際上11次北伐)

    諸葛亮五次北伐,失街亭是第一次北伐,先是隴右五郡頃刻三郡投降,然後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撤軍,三郡復歸魏國,但失街亭只是小敗。

    戰果是,一次相持,兩次大勝,一次小勝一次小敗,諸葛亮北伐雖然戰略目的沒達到,但從戰果來說還不錯的。姜維11次北伐中原姜維11次北伐,具體戰績是: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總的來說還是勝多敗少,軍隊損耗也是魏重蜀輕。但是蜀漢的經濟基礎跟曹魏比相差太遠了,魏國雖然總是敗,但是魏國人口遠比蜀國多,是蜀漢的四五倍,軍隊也是遠遠不如魏國,魏國家大業大經得起折騰,蜀國窮兵黷武把國家都給折騰沒了。

    從當時的情況看,由於諸葛亮不採納魏延的子午奇謀,大大的拖延時間,在甘肅境內搞的熱火朝天,曹魏早已引起高度重視了,司馬懿的復出,是諸葛亮已經失去了先機,所以即使馬謖不失街亭,諸葛亮要打下長安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這從後來他和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就可以看出來,我估計最好的結果也是司馬懿堅守不出,兩軍在五丈原相持吧。

  • 16 # 秋水長

    我認為就是不失街亭諸葛亮的北伐,也不可能成功是了街亭。

    主要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劉備在攻佔益州的時候,並沒有能很好的處理好善後的問題,一方面,攻佔益州後,劉備有縱兵搶掠問題,由此失掉了民心,另外一方面,劉備還把劉章軟禁了起來,這樣就會得罪益州本地的宗室。由此可知,蜀國內部的統治是有矛盾的。

    第二,關羽進攻襄陽,而後被東吳偷襲,導致失去了荊州,失掉荊州,就失去了北伐的門戶和基地。而後劉備為重奪荊州發起了對吳的戰爭,結果被陸遜在夷陵火燒七百里連營,更讓蜀國損失了大量的兵力和有生力量,可以說到此,蜀國已經失去了進攻曹魏的基礎。

    第三,劉備急於稱帝,更失去了天下的民心,劉備稱帝后,再也沒有有才能的人才去投奔蜀國,這也是後面蜀國人才凋零的主要原因(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第四,經過荊州和夷陵的戰爭後蜀吳聯盟變得不那麼可信了,蜀國在北伐的同時還必須分一部分兵力防吳國而不可能全力出擊。

    總之,蜀國在經濟、人口、人才、地理,方面都不佔優的情況下去攻擊曹魏是不可能成功的。當然,失去街亭對蜀國的影響很大,從此他們的運輸路線變得更長,出兵選擇路線變得更少,但這不是蜀國失敗的根本原因。

    那為什麼諸葛亮還要北伐呢?我認為有以下兩點。

    第一,北伐可以維持蜀國政權的合法性,扶持漢朝一直是蜀國打出的旗號,所以他們必須繼續打擊曹魏,藉以維護政權的合法性。

    第二,轉移國內矛盾。劉備死後,蜀國內矛盾已經很突出,各利益集團之間的鬥爭也很劇烈,所以諸葛丞相必須透過對外戰爭來轉移矛盾,維護國內安定。

    武侯祠

    武侯像

    關羽銅像

  • 17 # 秋葉原2019

    既然是假設性的命題,那我們不妨膽子更大一點,別說街亭不失,就算蜀國已經打破長安,佔據雍涼,魏國一日三驚,那麼且看季漢政權需要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一、涼州是大漢戰火延綿最久的州,而今將成為蜀國流血不止的新創口。

    早在漢靈帝時期,涼州就成了官僚階層掠奪財富的後花園,宦官集團如此,士人集團亦如此,貪腐可以刮一筆,逼反了民眾去征討還可以刮一筆,如此反覆不已,吃飽了世家大族,卻耗幹了國庫。正因為涼州屢徵屢叛,拖垮了大漢,崔烈才不負責任說了氣話要放棄涼州,這才有傅燮喊出石破天驚的一句話,斬司徒天下乃安。那麼若是蜀國接手了涼州,光靠益州本土,哪怕再加上一個新得的雍州,根本就是一個大包袱,再加上可憐的交通條件,想要接濟涼州很可能會拖垮蜀國。

    二、涼州的人心難平。

    正因為天下對涼州不公,不說內附的羌族根本沒有家國觀念,就算是涼州的漢民也早已與中央王朝離心離德,諸侯還沒有並起之時,就有涼州人閻忠向皇甫嵩獻策造反,可為明證,多少涼州士族夥同羌民一起作亂,亦是明證。更慘的是,此時馬超已亡,馬家只剩下馬岱,想要靠馬家去收羌族之人心,已經很難做到了。因此,收涼州人心之難,更難於七擒孟獲。

    三、內憂外患。

    內附的羌族是大問題,與雍涼接壤的鮮卑更是超級大麻煩。不管是中部鮮卑還是西部鮮卑都能放馬南下,那麼蜀國在邊境上需要投入多少軍隊?蜀國有那麼多的軍隊麼?還有與吳國、魏國千萬裡接壤的邊境線怎麼辦?現實世界不是玩三國遊戲,講什麼金角銀邊草肚皮,你佔據了邊境州郡,就必須要面對草原上的外族。

    四、壓下葫蘆起了瓢的政爭。

    蜀國朝堂上的東州士有很大一部分是雍涼人士躲避戰亂而來,那麼佔據雍涼之後,蜀國的政局會迅速複雜化,政爭不可避免的會越來越激烈。而國土面積的極大擴張,如何分配利益和平衡利益成了當前的主要矛盾,諸葛亮用征伐轉移國內矛盾的策略必然要承受相當嚴酷的考驗,北伐中原之策還能繼續下去嗎?

    以上幾點簡單的看法甚至還不包括魏國和吳國的應對。這也是我不大回答假設性命題的原因所在。我們只是看了點書,三國時代那麼多的人傑,比得過誰?三國時期的政經、學術之爭、人口、地理、民風民俗、外族,等等,都沒有深入的瞭解。魏國和吳國的反擊全靠自己天馬行空的瞎想,那比紙上談兵的趙括還要不靠譜。

    說到底,我認為諸葛亮的北伐,一是被立國法統的綁架了,二是以進攻代防守、轉移國內矛盾,但真要打到長安去,那亡無日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別人認為你有多少錢重要,還是你真有有那麼多存款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