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有時候按平仄填寫的詩詞讀起卻拗口了呢?
4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王培25096256151

    我不懂平仄,也沒有上過幾年學,只多讀過一些書,你也多讀書吧。

    有道是:

    書山有路勤為徑,逐步登高,

    學海無涯苦作舟,不進則退。

    買書讀吧。

    讀書破萬卷,筆下如有神

    讀出真字意,種詩隨心田,

    填詞數字數,長短句意誠,

    有感而發後,錄下詩詞成。

    你的明白?

  • 2 # 漂泊在北京的楊

    格律詩詩創作中很講究上下句平仄相對。平聲也就是陰陽兩聲,仄聲也就是上去聲。上下句平仄相對時,詩歌顯得音韻和諧,有韻律美、音樂美。讀起來也有節奏感!

  • 3 # 直又直

    詩詞的平仄,是用來調濟吟詠或歌唱的節奏,從而構成抑揚頓挫的,悅耳動聽的音樂感。特別是近體詩,以律詩為主,絕句也是出自律詩,排律即是五律或七律的延伸。毛主席說過:"律詩要講平仄,不講平仄,即非律詩。"所謂平仄,是指字的聲調而言。我國漢字的讀音,自久以來就有平上去入的四種不同的聲調。但有意識地運用到詩歌中來,是南北朝時期的沈約。他根據每個字的讀音的輕重、高低與長短著有《四聲譜》一書,現已缺失。近體詩就是根據《四聲譜》的原則,把平聲稱為平,上去入稱為仄的。古聲與今天的普通話也有多少出入。我們現在普通話中,一、二聲可稱之平聲,三、四聲可稱之仄聲,比較通俗易懂,吟詠起來與古聲調也相去不遠,這是根據近體詩大多數作品所得的認知,也以比為依據了。確實,寫近體詩,不講究平仄式的,吟詠起來是相當悔澀哽喉的,也不屬於近體詩!

  • 4 # 八叔186873828

    平仄在詩詞中一點作用都沒有!平仄是文痞食完飯無事幹橫空奇想出來糊弄人的把戲!正如那些編織鳥籠的工匠,他們懂鳥性嗎?懂鳥音嗎?識馴鳥嗎?肯定不會!定平仄的人與編鳥籠的人一樣,是不懂詩詞怎樣才能達到意境優美的!怎樣令詩詞打動讀者心靈的!

  • 5 # 百味寫春秋

    很樂意解答有關格律詩的問題。在格律詩中平聲和仄聲的使用至關重要。律絕和律詩各有四個基本排列組合式,基本要求是:

    1、逢偶句押平聲韻。2、句內用字平仄聲調相間;奇句與偶句間平仄聲相對;偶句與奇句平平、仄仄相黏。

    例如:

    “五絕”的四個基本排列組合式

    五絕第一式(仄起仄收)式

    1、仄仄平平仄白日依山盡,

    2、平平仄仄平黃河入海流。

    3、平平平仄仄欲窮千里目,

    4、仄仄仄平平更上一層樓。

    五絕第二式(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 花枝出建章,

    仄仄仄平平 鳳管發昭陽。

    仄仄平平仄 借問承恩者,

    平平仄仄平 雙娥幾許長?

    五絕第三式(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林中觀易罷,

    仄仄仄平平溪上對鷗閒。

    仄仄平平庂楚俗饒詞客,

    平平仄仄平何人最往還。

    五絕第四式(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落日五湖遊,

    平平仄仄平煙波處處愁。

    平平平仄仄浮沉千古事,

    仄仄仄平平誰與問東流。

    這就是您問的平聲和仄聲在格律詩中的作用。

    如果寫作格律詩就要按照這四個基本式去“套作”,在這四個基本式中可任意選一個、兩個、多個都可以,不能“出套”。一旦“出套”就不是律詩了。

    當然,格律詩還包括對七律、詞、曲、對聯的平仄要求,就不說了。您對這些先做個瞭解,有什麼問題可隨時溝通,一步一步慢慢來。

    解題至此。

  • 6 # 一斗樓

    平仄是文字的聲律。平聲分陰陽。陰聲尖,分貝最商。陽聲中和深沉,分貝略低。可以說陰平如女聲,陽平如男聲。它們都是開口音但。

    仄聲分上去入,上聲烈,高昂。去聲低沉,緩而無力。入聲短促,脆硬。它們的發聲點不一,有鼻喉齒唇顎等,開口音與閉口音都有,但音域分貝都低於平聲。

    平上去入共四聲五音。律詩是將這些字音按排有序,共分為四格。有平起平腳,平起仄腳,仄起仄腳,仄起平腳。(腳有部韻或無部韻之別),一其作用是使詩的聲音琅琅有抑揚頓挫的作用。因此而孽生的辭語音節變化多端,句式多樣,令詩歌雅趣橫生。

    至予拗口之說,乃今人普通話讀法所致的,古聲讀法沒有此病。因為古入聲被瓜分到平上去三聲,以致聲律不軌。所以今人教古詩詞須用古聲課讀。

    如讀: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個(一)字古讀入聲,古法讀音當為伊押切(仄〉。

  • 7 # 溪菊女

    舊體詩也稱格律詩。格式和韻律。各種韻文都有特定的格律,中國古典詩歌因其格律嚴整稱格律詩。格律詩最基本的是聲韻。聲韻平仄對於調節音律至為重要。平仄在詩句中交替出現,能使句式多樣化,音節迴環,抑揚頓挫,增加聲調旋律的美感。如果不論平仄,詩句可能產生枯澀,單調之感,勢必削弱詩歌的感染力。

  • 8 # 原卉詩詞

    謝君邀答,問而不答曰傲,不敢犯也!

    漢字的特點是—字—音,不同的字讀起來有高作長短之分,有緩急升降之別。漢字的四聲,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古入聲略〉而平仄是近體詩(格律詩)的關鍵要素之—。所以,作律詩者多遵守。詩不僅是寫給人看的,亦是用來吟誦的,有時更配曲歌唱。因此,詩不僅要求語言高度精煉,更要求聲調富於音樂性。不同平仄的交替排列正好滿足此要求。抑揚起伏的聲調,富於變變化的節奏,使人讀起來鏗鏘有力,聽起來和諧悅耳。這種聲律美促成了感情的表達,容易產生感情的共鳴。

    那麼,我們有時明明按平仄做了,但讀起來總覺拗口呢?這大致有以下幾方面原因:1.可能犯了沈約所言八病,入韻句除韻腳外用了同音字,不入韻句末字用了同韻腳音的仄聲字。2、韻腳字要麼全陰平,要麼全陽平,—邊倒。3、組詞不當造成生澀感。4、組句未按常規,造成拗讀。5、不排除失粘、失對帶來的影響。

  • 9 # 青山綠水381518

    平仄相對,是利用漢語聲調的平衡交替使用來形成語言中的抑揚頓挫。

    平聲是第一、二聲;仄聲是第三、四聲。絕句中,上下兩句,出句與對句,第二個字、第四個字、第六個字要平仄相對,上句的字如果是平聲,下句的字就應該是仄聲,反之亦然萬。

    簡單的說,區別平仄的宻訣竅是:“不平即仄”。

    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

  • 10 # 我愛自然我愛笑

    感謝您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平仄是用在律詩中的,有抑揚頓挫,韻味起伏的作用。可以更好的使律詩賦有抒發情懷、感悟意境、暢想事物的功緻。平仄在律詩中有嚴格的定格,現代人一般嫌它硬板難記,不太喜用。但作為中國詩詞文學中的瑰寶,我們應完整的進行繼承。就如我們的國粹——京劇一樣。

  • 11 # 書煮一鍋香

    漢字的發音,按照聲調不同,分為平仄兩類。平聲和仄聲所表達的情感意義是不同的。平仄的交替,不僅僅是為了讀起來抑揚頓挫,同時也是情感的交替、意義的交替。今天寫詩填詞的人不懂這個道理,硬湊平仄,讀起來自然拗口。

    唐詩宋詞用的是《切韻》的語音系統,所用乃是合併後的平水106韻。平水韻分平、上、去、入四聲,每種聲調所表達的情感意義是不同的。如:

    柳永《望海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

    重湖疊巘清。有三秋桂子,十里荷。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

    加粗的字是這首詞的韻腳,我們發現都是平聲字,用的是平聲韻。詞人是不是隨便用的平聲韻呢?很顯然不是,這跟他所要表達的情感是緊密相連的。

    這是一首干謁詞,是寫給當時的杭州知州孫沔的,目的是希望對方能夠向朝廷舉薦自己。如此,這首詞就帶有強烈的功利目的。柳永歌頌杭州的富庶繁華,其實就是在歌頌孫沔出色的治理能力,感情上是輕鬆愉悅的,所以他才選擇了平聲韻,而不是仄聲韻。

    那麼換成仄聲韻會怎麼樣呢?我們再看柳永的一首詞。

    柳永《雨霖鈴》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

    加粗的依然是韻腳,我們發現都是入聲字,用的是仄聲韻。詞人為什麼在這裡用的是仄聲韻呢?這跟他要表達的情感也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這是一首離別詞,表現的是與戀人離別時的悲切傷感,以及離別後愈來愈強烈的思念之情。讀來痛楚滿心。入聲韻讀起來短促有力,讀這首詞時,就彷彿是詞人在哽咽,一停一頓,好不悲傷。

    前面舉的是婉約詞的例子,我們再看一組豪放詞的例子。

    蘇軾《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

    這是蘇軾被貶黃州後寫的一首詞,表現的是他曠達樂觀的胸襟情懷。詞人選用的是平聲韻:行、聲、迎、晴。平聲讀起來輕快悠長,讀時可將韻腳拖長,我們就能充分感覺到詞人要表達那份超脫世俗之外的豁達、樂觀與自信。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

    這首詞也是蘇軾被貶黃州後寫的一首詞,但詞中所表達的情懷就不如《定風波》那般曠達瀟灑。這首詞中,詞人表達了對古代英雄們的仰慕之情,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慨,雖然詞末有一番解嘲,但改變不了整首詞悲壯的風格特點。基於此,詞人選用的是仄聲韻裡的入聲韻:物、壁、雪、傑、發、滅、發、月。這些韻腳讀起來短促有力,悲切之中又有陽剛之氣,讀來讓人心潮澎湃。

    以上是宋詞的例子,我們再舉一首唐代律詩的例子。我們不妨拿被稱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來分析一番。

    杜甫《登高》

    猿嘯,渚鳥飛

    蕭蕭,不滾滾

    常作,百獨登

    繁霜,潦濁酒

    律詩規定必須用平聲韻,因此透過韻腳探求詩人的情感,顯得不合時宜。所以我們換一種方法來說明詩人情感與平仄之間的關係。

    我們注意觀察,就會發現,七言詩它基本有三個意義單位,如“風急天高猿嘯哀”,分別就寫了三種物象,剛好構成三個意義單位,而這三個意義單位是跟音節的平仄是密切相關的。“風急”就要突出風的急速有力,因此詩人選用一個入聲字“急”來形容,我們讀的時候就沒法拖長,在短促的聲音中感受著風的急速有力。“天高”寫出了秋季天空高遠的特點,那麼這個“高”字就不能像“急”字一樣短促,太短促,我們就感覺不到天的高遠。這個“高”字是個平聲字,我們儘可以拖長,在拖長的聲音中你就感受到了天的高遠,而人便顯得渺小而孤單。“猿嘯哀”是這句詩中的最後一個意義單位。“哀”字這個位置完全可以用仄聲字,但詩人沒用,為何呢?因為他寫的是“猿嘯”,猿猴的叫聲不是短促的,而是哀怨綿長的,這正是晚年杜甫心境的寫照。因此,我們讀的時候更要拖長,比那個“高”字更要長一些,不僅因為這個字是韻腳,更因為這個“哀”字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普通話平聲的發音比仄聲要高,但在平水韻中,仄聲的發音要比平聲高。因此讀唐詩宋詞,仄聲要高,平聲要低。但如果是寫詩,用現代聲韻,我們就依照現代普通話的發音來寫,平高仄低,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懷。

    以上就是我對平仄的一點淺薄認識,望各位方家點評指正!

  • 12 # 忙裡偷閒花甲人

    平仄是我國近體詩(包括律詩、排律、近體絕句)格律的基本要求之一。它是漢民族文學的一種重要特色。

    南北朝及隋唐的詩人,把漢字按照不同聲調分為兩個大類:平,仄。“平”專用平聲字,因平聲字聲調漫長,便於吟誦,單獨成為一類。“仄”包括上聲字、去聲字和入聲字,因這三個音調或者高低起伏,或者發音短促,猶如山路的險仄,合稱仄聲。平仄相間,形成了詩歌均勻而多變的節奏,從而加強了舊體詩詞的藝術性和音樂性。

    近體詩以兩個音節(即兩個漢字)為一個節奏點。因此,句中逢雙的字平仄必須交替。例如,該句的第二個字為平聲,第四字就要仄聲,第六字又要平聲;反之,如該句的第二字為仄聲,第四字就要平聲,第六字又要仄聲。現以杜甫《絕句》為例:

    兩個(仄)黃鸝(平)鳴翠(仄)柳,

    一行(平)白鷺(仄)上青(平)天。

    窗含(平)西嶺(仄)千秋(平)雪,

    門泊(仄)東吳(平)萬里(仄)船。

    總之,平仄是本句內部的聲調關係,以兩字為一節奏點,平仄交替。為了便於初學者掌握近體詩的平仄規律,古人曾經總結歸納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當然,這是指七言詩而言,五言的就只能是“一三不論,二四分明”。這個口訣雖然極為簡明,但是並不全面。

    近體詩講究平仄,最忌的是“孤平”(句中的主要節奏點是孤零的一個平聲字)和“下三連”(一句的末三字都是平聲)。所以,要掌握近體詩的規律,必須把“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同“忌孤平”、“忌下三連”結合起來才行。

  • 13 # 雲中歌白鶴

    你好,我是想要和你一起學習的阿雲!

    我們必須明確一點,平仄對於格律詩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並非平仄好,詩作就一定好。

    所以,針對你的困惑,我將主要以唐詩為例,從1.平仄的形成和作用 2.為什麼平仄恰當詩作卻不好 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01平仄的形成

    唐代以後,詩歌分為兩大類,即古體詩和今體詩。

    古體詩繼承了漢魏六朝的詩體,沒有嚴格的平仄押韻要求,詩句的長短字數隨意。

    今體詩又稱為“近體詩”,是唐代產生的新詩體,也是我們今天籠統概念裡的古詩。

    與古體詩不同,近體詩擁有許多講究,在字數、韻腳、聲調、對仗方面都有要求。例如每首限定八句;用平聲韻,而且必須一韻到底;第二、三聯必須用對仗等等。

    在這裡,我們先談一談詩歌的“平仄”。

    回答中有朋友認為,平仄是限制詩歌創作的牢籠,是不懂欣賞的人制造出來的。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

    談平仄,我們得先明白平仄是什麼。

    古代有4個聲調,分別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除平聲以外的三個聲調都是仄聲。

    因為平聲相對平緩悠長,而仄聲則短促曲折,因此平仄的交錯使用會產生音節的錯落之感,讀起來朗朗上口。

    但你如果認為是唐人首創平仄,那麼就大錯特錯了。

    齊梁之前的詩歌多講究自然的聲律,與音樂息息相關,但後來逐漸擺脫了對樂律的依附。到南北朝時期,近體詩的“爸爸”就出現了,即永明體。

    “永明體”是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出現的一種新詩體。

    佛教的傳入和佛經的翻譯促進了音韻學的發展。南朝文人周顒精通佛理,並且在對佛教梵語語音學的研究中發現了漢語的平、上、去、入四聲規律。後來,沈約、謝脁等詩人又將其運用於詩歌創作中,並結合漢魏以來的對偶、用典等修辭手法,創造了“四聲”、“八病”等原則,以規範詩的聲韻。

    永明體的出現,標誌著我國的詩歌由原始自然藝術的產物變化為人為的產物,為近體詩的產生開闢了道路。

    但由於永明體過於嚴格,過於理想化,因此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產生諸多弊病。後來經過初唐詩人的努力變革,才有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優秀的格律詩。

    因此,平仄的產生是詩人們在創作中自覺的藝術探索,適應了詩歌的發展規律,將詩歌納入一種規範化的格局當中。儘管太過嚴格的詩律會造成束縛,但它並非完全是束縛。

    平仄的作用

    實際上平仄的作用很簡單,即①透過聲調的升降形成對立,兩類聲調相互交錯,造成詩歌的節奏美。

    但空口無憑,下面我們就透過一些具體的詩歌來舉例。

    《山中與幽人對酌》

    唐·李白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這是一首太白的絕句。詩歌非常簡單,講述了詩人與朋友開懷暢飲,自己喝醉了,就請朋友先走這樣的一個小情景。

    初讀這首詩,你可能會覺得奇怪,因為詩歌前兩句和後兩句感覺很不搭。這是因為它們的平仄格式和我們所熟知的並不相同。

    在唐代,絕句已經律化,大多數都含蓄迴環,具有曲折婉約之美。然而太白的這首絕句卻不一樣,詩歌的前兩句並沒有遷就聲律,因此讀來雖然初覺拗口,但習慣以後便覺得氣勢飛揚。

    清高宗敕編的《唐宋詩醇》中評價這首詩:

    用成語妙如己出,前二句古調,後二句諧,拗體正格。

    我們整理一下這首絕句的平仄,就會發現它說的果然不錯。詩歌前兩句不合韻律,後兩句卻是依照平仄而來,因此前後交錯,讀起來感覺大不一樣。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多讀幾遍,細細品味,你或許就會發現平仄的巧妙之處。

    那麼,詩歌是不是一定要嚴格按照平仄呢?

    這也不一定。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李白,他古體詩的造詣就很高。

    長句短句,三言五言,全部都可以用來組成他的詩。太白飄逸豪放的氣勢,不適合安置在格律當中,因此當他作古體時,就好像奔騰的大川一樣。

    他著名的《將進酒》一詩中,“人生得意須盡歡”是七言,“與君歌一曲”是五言,“岑夫子,丹丘生”是三言。平仄和押韻在這首詩當中,完全亂了套。

    然而,《李太白詩集》中記錄:

    嚴羽評:一結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賞摘。蓋他人作詩用筆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噴即是,此其所長。

    與太白截然相反的詩人,是杜甫。

    《舊唐書》中記載了一段元稹對於李杜二人的品評:

    元和中,詞人元稹論李、杜之優劣曰:予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總萃焉。……至於子美,……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苟以為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已來未有如子美者。

    是時山東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予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這段話是最早也最系統評價李杜的,雖然總體上認為李杜各有所長,但在形式上卻認為杜甫更勝一籌。

    李白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完美地繼承了前朝傳統,並融會貫通。但李白的藝術傳統很難有繼承人,因為他對後世的影響主要在氣質和人格方面,他汪洋恣肆的創作風格是很難學到的。因此,千年未見一個李白。

    杜甫作為百代以後開新體的詩人,七律詩在他的手中得到發展和成熟,他的詩歌“諸體兼備”“無意不可入”,除開詩歌中承載的家國深情以外,有的是嚴格精巧的格律和高超純熟的詩法。因此,杜甫是有跡可循的,後人學詩,一定要學杜甫。

    說了這麼多,其實只想說明一個問題:

    詩歌是不是一定要嚴格按照平仄呢?

    當然不是。假如你作的是古體詩,那麼平仄韻律就是個參考;但如果你要說自己寫的是格律詩,還是乖乖按照規矩來最好。

    而在李杜二人的對比中,我們則可以發現一個問題:

    平仄的好處不僅僅是在聲律上,更在於學習上。因為有了平仄的規定,所以初學者更容易學習和把握詩歌。也許你成不了一個大詩人,但自娛自樂卻完全夠了。

    02為什麼平仄恰當,詩作卻不好?

    寫格律詩,平仄很重要,但平仄絕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今體詩的用韻、對仗、修辭等同樣重要。

    我們作近體詩,一般押平水韻,要求一韻到底,中間不可以換韻。但由於語音的變化,今天的語音來讀過去的詩歌可能並不和諧,同時在詩歌當中又有“鄰韻”“出韻”“襯韻”“重韻”等說法。而對仗,則講究句式相對、詞性相對,又有寬對和工對之分。

    對仗和押韻做不好,一首詩可能讀起來就會很拗口,很糟糕。

    就算不談這種技術含量高的,單單是詩句內部的構造,也可能會造成詩句的拗口。

    以七言詩為例,我們常見的構造是“上四下三”,例如: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也有“上二下五”,比如:好事|須從難處得,少年|無向易中輕。也有上四下三等格式。

    可以想見,我們的語音停頓是有習慣和規律的,如果不符合我們平常的規律,就有可能造成拗口的現象。

    舉例

    例如唐代的大詩人韓愈,就喜歡用怪句,以他為代表的“韓孟詩派”,創作中喜歡用險韻、僻韻,以醜為美、以俗為美,讀起來常常會讓人會覺得怪奇,一旦過頭便覺得拗口。

    下面選取了韓愈的代表作《石鼓歌》中的一小段,可以閱讀體會一下:

    中朝大官老於事,詎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

    日銷月鑠就埋沒,六年西顧空吟哦。

    羲之俗書趁姿媚,數紙尚可博白鵝。

    繼周八代爭戰罷,無人收拾理則那。

    方今太平日無事,柄任儒術崇丘軻。

    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石鼓之歌止於此,嗚呼吾意其蹉跎。

    因此,在袁行霈版的《中國文學史》當中,對於韓孟詩派有這樣的一番評價:

    “如用詞造句刻意求新致使語意晦澀,對詩材的不加簡擇導致意象過於醜陋怪誕,大量使用散文化句式和哲理性議論,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詩歌的節奏美、形象美。”

    如上舉例,只是一個小小的對比。

    在我們的詩歌創作中,應當將各方面融會貫通,在平仄押韻的模式中,兼顧意象修辭情感等各個方面。只有這樣,作出來的詩才能夠情理兼備,朗朗上口。

    另外,煉字、煉句永遠是很重要的。即便我們嚴格按照平仄和押韻,我們也不能保證詩歌讀起來就朗朗上口,因為這其中還牽涉到語音、方言等問題。

    比如作詩,倘若詩中出現許多的邊鼻音和前後鼻音,然後讓一個普通話不算很好的四川人來讀,那麼不管他怎麼讀,總還是會拗口的。

    因此,詩歌創作,就要多讀、多改,力求語音的和諧。

    總而言之,平仄的主要作用在於使聲律和諧,具有起伏的美感;同時使初學者能夠更快的入門。但並非平仄恰當,詩歌就一定朗朗上口,因為這還牽涉到許多問題。

  • 14 # 尋夢者7970

    我覺得,在回答這個問題前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平仄,然後就好說平仄在詩詞中起什麼作用了。

    平仄是詩詞格律中的一個術語。古代漢語分平、上、去、入四聲,簡單來說就是漢字讀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讀第三聲、第四聲是仄。也就是把文字分為兩個型別,在詩詞中讓這兩類字的聲調交錯著,就能使聲調多樣化,而不至於單調。我們知道,古人在寫詩詞的時候是講究平仄相對的,就是利用漢字聲調的平衡交替來造成語言中產生抑揚頓挫的美。使詩詞更有節奏和音韻感,讀起來使整首詩詞語氣貫通,琅琅上口,韻味淳厚容易記。在吟誦和演唱時更加流暢協調有韻律。在古代,詩詞和歌是同一種形式,詩詞是可以記錄下來的一種歌,是可以被譜上曲、配上樂器由歌女在宮庭演唱的。古人所謂“聲調鏗鏘”就是如此,在詩詞中平仄相間,即不能連續出現平聲,也不能連續出現仄聲。平仄在詩詞中是和諧的因素,是詩詞的原則。

    我認為這就是平仄在詩詞中起的作用,也是中國古代文化所表現的詩學美的特徵。

  • 15 # 三目巨人說文史

    漢語的特點是有聲調,因此古代的人們充分利用這一點,分出平聲和仄聲來,在寫古典詩詞的時候,規定了哪些地方必須是平聲,哪些地方必須是仄聲,一個句子當中平仄相間,相鄰的句子則平仄相對,這樣讀起來抑揚頓挫,迴環往復,朗朗上口。

    然而這並不是詩詞講究平仄的本意,這只是一個附加優點。我們看王維的簡介的時候,說他精通音律。這就有點奇怪了,平仄一般人都可以學會,還有什麼精通的說法?如果你再瞭解得深一點,就應該會知道,在歷史上還有一個被稱為律聖的人,他就是明朝的皇族朱載堉。他是一個科學家,同時也是一個樂理學家,他是世界上第1個發現十二平均律的人。

    我們平常說別人五音不全,這五音就是宮商角徵羽,相當於簡譜的24567,古代的人們就是用這5個音調來標註樂譜。但是人們始終感覺不對勁兒,有的音高不能夠用五音準確地表現出來。這個難題就是朱載堉解決的,他用複雜的數學方法算出了音高可以按照2的12次方根來進行細分,並在這基礎上把以前的5音變為7音,這樣就能準確地表達每一個音高。他是古代中國聲律學的巔峰。

    那麼這聲律學和平仄有什麼關係呢?這裡還要涉及到一個認識問題。我們都以為有了平仄是為了讀起來朗朗上口,其實不僅如此,最關鍵的原因是,詩歌從來都是用來唱的,而不只是用來讀的。古代有一種詩歌體裁叫樂府,有固定的題目,這就是音樂機構按照既定的譜子來填出來的。發展到了唐代,人們為不同聲律規律的詩譜寫了曲子,近體詩就只能在這幾種既定的曲譜下填寫。曲子和文字在聲律上必須互相配合,唱出來才能婉轉流暢,才能達到最美。

    所以說講究平仄並不是為了讀起來朗朗上口,最關鍵的是為了唱起來達到藝術的至高境界。懂音樂的人都知道,美聲唱法的歌曲填詞是很有講究的,有的字放在那地方唱起來效果就不好,必須得換相同意義的另外一個字。而古代的聲律就是比美聲唱法要求更高的一種藝術。

    有個故事大家都知道。高適、岑參、王昌齡三個人在一個歌樓上,聽歌女唱歌。歌女第1首唱的是高適的詩,第2首唱的是岑參的,第3首又唱的是高適的,唱了好幾首,都沒有聽到王昌齡的。於是兩位就安慰王昌齡。王很自豪的說,我的詩一般都是壓軸的時候唱。果然到了最後歌女就唱出來了“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個故事也說明古代的詩是用來唱的。

    這個事實,也就解開了部分讀者的這麼一個疑問:為什麼填詞有詞譜?為什麼詞譜把平仄長短規定得那麼嚴格?其實我們看到的詞譜只是一種中間物。每一首詞都有固定的曲子,在這曲子之下確定詞的平仄格律,曲子叫曲譜,詞叫詞譜。如果偏離了詞譜唱出來藝術性就沒那麼強了。不過到現在絕大多數曲譜都已經失傳,只留下了詞譜在人間忽悠。

    一句話總結:平仄的規定是為了迎合曲譜的,讀起來的抑揚頓挫只是它的衍生功能。當然到了後來,比如在清朝的時候,很多詞的全部都已經失傳了,人們還是按照詞譜的平仄規律來填詞,這是因為詞已經成了一種文體,文體就有體裁格式,偏離了格式就偏離了這種文體。現在也是這樣的。雖然我們沒有了曲譜,沒法唱出來,但是畢竟按照格律填出來的詞和寫出來的詩,比不遵循格律的讀起來要朗朗上口多了。既然要寫這種文體,就要遵循文體的規則。這就像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必須得遵守江湖規則;也像你在一個公司上班,就必須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也像你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就必須遵守法律法規。最好的社會是法制健全的,最好的藝術是有規則的。

  • 16 # 閒處讀書

    古人講的平仄,是古代語音,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的語音早已發生了變化。

    古時候按照平、上、去、入,把所有的漢字分成平聲音和仄聲音,其中平是平聲音,上、去、入是仄聲音。但時至今日,這些音早已發生變化,按照普通話來說,已經沒有入聲字了,入聲字都變成了平聲、上聲和去聲。比如“雪”,在古時候是入聲字,現在是上聲,“息”以前是入聲,現在是平聲。

    但是,現在一些地方的方言還保留著入聲,比如粵語、吳語、閩南話、客家話等一些南方方言。你用這些方言去讀那些格律詩,是一點也不拗口的。

    最後,詩不一定要平仄,情真意切最重要,畢竟平仄是隋唐時期才興起的,而隋唐以前,不也是有無數經典詩詞嗎?

    為你解答詩詞聯方面的問題

  • 17 # 形意無名

    但是詩樂雖然分家,音樂性還是有所保留的,“四聲”即詩體音樂性的一種體現。“平仄”一詞,大概出現於唐代,古稱“平側”,平即平聲,仄即上去入聲。四聲的形成,使詩有了抑揚頓挫的樂感,也有了起伏跌宕的風格,所以古時候多數“吟詩”,詩是用來“吟詠”的,而不是用來讀的。

    許多許多人寫詩,讀起來比較拗口,這就是他們的詩作中,少了聲律,音律,韻律的具體應用,根本不考慮詩的音樂性,更不懂詩律所應該注重的細節,如,聲音的輕重,清濁,還有同聲同韻的具體應用,缺乏高低欺負的音樂感覺,如果不拗口才怪。

    古代人寫詩,讀起來非常舒服,而現代許多人的詩,卻非常的彆扭,這其中的區別,不可不知啊!

  • 18 # 讓水河

    大凡詩詞愛好者或有過寫作經歷的人都知道,平仄,也就是字的拼音一二三四聲,用在詩詞裡起著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吟誦流暢的作用。古人在寫作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認識掌握了其規律,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譜。

    如今存在的問題是,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推行普通話,很多人都不會說平水話,而以平水語音編寫的《平水韻》,其中有很多字和普通話讀音不同,自然就引發了寫詩到底依《平水韻》還是依《中華新韻》之論。

    我個人的寫作感知是這樣的:平水韻韻窄,新韻韻寬,在用平水韻感到找不到合適的韻腳字時,就選用新韻。

    現在對新韻還算是有異議吧,很多徵稿在用韻上特別提出用新韻必須標註,這就是證明。

    應當相信,普通話越來越普及,人們只會用普通話寫讀,不可能也沒地方去學習平水話,作為平水韻只能是一種傳承欣賞,若強呼叫平水韻對後人是不方便的。

    作為平仄的運用,應提倡平水韻和新韻並行,用那種,但憑個人喜好。

  • 19 # 酌詞習格律

    詩詞並稱時,一般指格律詩和詞兩種體裁形式。格律詩講究平仄押韻,是為了達成鮮明整齊的音節節奏美和突出抑揚頓挫的聲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鏗鏘悅耳。詞的平仄押韻是為了合樂,利於傳唱。詞牌不同,曲調各異,平仄押韻規則也各有千秋,必須按曲調要求的平仄去填詞,才能合樂。因此,詩詞平仄的本質作用在於檢測詩詞是否符合體裁聲、韻要求

    首先,格律詩“替對粘韻”規則,繞不開平仄

    格律詩講究平仄規則,源於音樂規律,古稱律呂。

    律呂起源於古音樂規律及規則,中國的音樂思想具有下列三個特點:

    一是認為音樂來自自然。

    二是音律離不開"易",強調陰陽二氣相錯、相和。

    三是音樂必須為人和社會服務,具有較強的功利觀念。

    因此在中國的古史書--二十五史中都有 《樂志》或《律曆志》記述音律的發展變化,以及與天文、歷算、人事的關係。然而這些方面始終離不開"易"的精神。

    陰、陽,是《易》的精髓所在。而漢字四聲系統平仄二元化,就是陰、陽規律在漢字四聲系統方面的體現。

    古韻中,上聲、去聲、古入聲字及相應方言,統稱“仄”,其餘為“”。

    新韻中,普通話第一、二聲,統稱為“平”;第三、四統稱為“”。入聲字和相應方言分別規範到新韻四聲中了。

    漢字四聲系統平仄“二元化”,為計算機檢測代替人工檢測提供了條件,詩詞網站平仄檢測工具應運而生。

    馬蹄韻“兩平兩仄交替”,是格律詩用字組句基本原理。例如七言,平起不入韻式:“平平”開頭,接著“仄仄”,再接“平平”,最後一“仄”收尾;仄起入韻式:“仄仄”開頭,接著“平平”,再接“仄仄”,最後一“平”收尾。這就是“平仄交替”的正解。

    格律詩平仄押韻基本規則,實際上就是平仄的“替對粘韻” 。

    隨著語音變化發展,漢字四聲系統出現了分歧,即古韻和新韻的分歧。古入聲字在相應方言中為“仄”,而在普通話語音規範交流中變化為“平”了。例如“白”、“節”、“結”、“接”等入聲字為“仄”,在普通話規範語音中為“平”。若是古韻創作的詩詞,須用相應方言朗讀才不“拗口”,用普通話讀就覺拗口了。

    又如“言”、“憐”在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中,韻母都是“ian”,在新韻同一韻部,用普通話語音規範朗讀,韻味十足;而在古韻中不在同一韻部,用相應方言朗讀,就會感覺“拗口”了!

    其次,各種詞牌也有相應的規則要求,繞不開平仄。

    詞的平仄押韻,是按相應詞牌填寫的。只要嚴格遵守相應詞牌平仄押韻要求填詞即可。

    詞平仄,不像格律詩那樣,有四種基本平仄句式。有要求對仗的,有仄聲押韻的,也有平聲押韻的。有一韻到底,有多組押韻的。押韻位置,詞牌不同,各有千秋。只要開啟詩詞網站檢測工具,輸入文字,系統自動匹配詞牌,按提示修改完善即可發表,無須死記硬背各種詞牌。限於篇幅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一一舉例了!

  • 20 # 梧桐樹邊羽

    你能說說平仄在詩詞中起的什麼作用嗎?為什麼有時候按平仄填寫的詩詞讀起卻拗口了呢?

    這是兩個問題,若簡答的話,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平仄在詩詞中起的作用就是規範發音,讓詩句保證抑揚頓挫的作用。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今古語言變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平仄其實不管拗口問題。

    下面再詳細談談這兩個問題。

    平仄是如何規範詩詞發音的?為什麼說拗口問題與平仄關係不大?

    平仄如何產生

    平仄的產生是漢字音韻學的重大變革。

    從詩歌發端直到兩漢,早期的詩歌都是樸素的,淳樸的。詩歌沒有脫離音樂獨立,也就沒有單獨的漢字音韻研究,只是自然地淘汰掉髮音不順的作品。

    曹植晚年創造“梵唄”後,隨著佛學的廣為傳播,聲韻學飛速發展。聲韻學家將漢字讀音劃分為四聲,並應用到詩歌的創作中去。

    漢字的四聲為“平,上,去,入”。

    唐朝宰相許敬宗發現四聲標註相對於要創立的格律詩來說還是複雜,於是編制了一部聲韻書。這本書針對格律詩把四聲中的“平”和“上、去、入”聲分為平、仄兩部分。

    平仄由此而來。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簡單來說,發音不平順的就是仄。

    對當時的學寫詩的文人來說,這是一種簡化的工具。

    平仄起的作用就是簡化四聲發展出來的近體詩格律,而不是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是平仄形成格律,並限制詩歌表達。

    為什麼按平仄填寫的詩詞卻拗口呢?

    平仄格律是詩詞通順的平仄關係的不完全歸納,基礎格式只有四種——仄起不入韻,仄起入韻,平起不入韻,平起入韻。

    平仄關係只不過是保證詩詞吟誦性的最低標準。

    一句詩讀起來是否拗口,其主要決定因素並非平仄。

    平仄是音調,是抑揚頓挫的基礎,與開口閉口沒有關係。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

    “媛媛苑苑媛媛苑”,這是典型的“平平仄仄平平仄”,完全符合平仄格律的平起仄收律句,可以說從平仄格律上挑不出毛病,但是你念得順口嗎?

    拗口的決定因素在字的開口閉口,即聲母韻母的搭配。而平仄只是音調高低的配合,符合平仄格律,只能保證你這句話抑揚頓挫,不一定能保證順口。

    這種打嘴的詩歌在如今的創作中是大量存在的,那些只能在文字上看著美輪美奐,一旦念起來就狗屁不通,我們稱之為“啞巴詩歌”的,基本上就是這種作品。

    其實要解決這個拗口的問題也很簡單,寫完詩之後,別陶醉在文字假象之中,拿起來朗誦三遍,通暢不打結的就是好詩。如果能起伏有致,那麼平仄也就沒有大問題。

    詩歌是吟誦體,要吟的有韻,誦得有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中有二寶,寶媽該不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