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州背嵬軍

    請問誰願意別人拿你家當提款機、自助農場一般,

    想來就來想搶就搶,想偷就偷,心情不好了殺你家男人,心情好了玩你家女人,

    只有鱉孫、龜公才不設防讓人家隨便搶,隨便玩

  • 2 # 江南御史臺

    關寧鐵騎是明末的王牌軍,戰力彪悍,可硬抗八旗軍,它的作用還是明顯的;寧錦防線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比較雞肋,可以說是錯誤的決策。

    來歷

    “關”是指山海關,“寧”是指寧遠,是明朝抵禦後金的最後一片淨土。

    關寧鐵騎始建於明朝末年,相傳創始人為帝師孫承宗和明末將領袁承煥。他們在投降的遼人中選擇身體健康、體格健壯之人投放到軍隊,然後大力的訓練他們,並在其中選擇優異之人加以培養,因此出現了一大批遼人將領。沒多久,袁承煥就打造出了一支作戰勇猛,戰力極強的隊伍。寧錦防線是關寧錦防線的一部分,是袁承煥在孫承宗構建的關寧防線上作了進一步拓展,從山海關向外延伸了200公里,形成寧錦防線。作用

    1 關寧鐵騎

    明天啟5年,皇太極率領八旗軍圍困寧遠,誓言要攻破寧遠,一雪前恥。明軍呢,跟以前一樣在城牆上開炮,炮聲轟鳴聲中,八旗軍成片的倒下。皇太極滿不在乎,依然使用人牆戰術,八旗軍堅定不移的前進。

    後來寧遠城門大開,從城中如旋風般殺出一支軍隊,人數不多,但是作戰勇猛,跟八旗軍殺到一起,大戰持續了整個上午。放眼望去,寧遠城下鋪滿了八旗軍的屍體,血流漂杵。皇太極一看傷亡太大,無奈之下,選擇退兵。後來皇太極打聽到這支騎兵叫做“關寧鐵騎”, 從此,關寧鐵騎開始走入歷史的視野,也因此一戰成名。

    關寧鐵騎建立後,南征北戰,打了無數次勝仗, 極大的延續了明王朝的壽命。

    2 寧錦防線

    相比之下,寧錦防線的作用稍顯雞肋。首先袁承煥打著收復失地的名義,在關寧防線的基礎上向外拓伸了200多公里。一方面這些地方基本都是後金不要的土地,也沒有士兵駐守,談不上收復失地。另外,關寧防線就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基本上使當時的明朝政府元氣大傷,而又要搞寧錦防線,更是傷上加傷。而且明朝的軍隊數量不大,關寧換防線拉的太長,致使兵力太過分散,失去了防守的意義,不利於集體作戰。

    其次,後來後金與蒙古聯合,進攻路線不在單一,寧錦防線更顯雞肋,作用遠不如關寧防線。明軍在寧錦防線上雖然有進攻能力,但是明軍戰力弱小,野戰打不過後金,只能集結在城中用大炮轟擊。

    再者寧錦防線位置孤僻,救援成本太大,得不償失,一不小心,會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所以寧錦防線形同虛設,弊端遠遠大於利處,拖垮了明朝財政,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總結一下,關寧鐵騎的建立延續了明王朝的存活時間,給了明王朝喘息的時間;但是寧錦防線確實是一個坑,不權坑害了百姓,而且坑了明王朝。

  • 3 # 九頭鳥漫談文史

    明朝花費國力建設的關寧鐵騎和寧錦防線並不是一個錯誤的決策?但經念歪了,寧錦防線和關寧鐵騎的配合應該是可攻可守的,但因為各種原因淪落成一條這能被動防禦的防線和一支不願意進攻的軍隊,這就有違大局了。

    寧錦防線是防禦清朝的最前線,同樣,也是進攻清朝腹地的最前線,明朝在這條防線上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錢財,也用最好的裝備和最優厚的糧餉打造出了一支最強悍的軍隊。

    關鍵就在於這支晚明最強悍的關寧鐵騎,如果它能起到攻擊清朝的作用,那麼寧錦防線就是起到正面作用的防線,但關寧鐵騎卻沒有起到它應有的全部作用,只能防守,不能進攻,關寧鐵騎為什麼不會進攻?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關寧鐵騎的軍閥傾向

    關寧鐵騎是袁崇煥基於“以遼人守遼土”的思想建立起來的,這支軍隊從建立初始就有著嚴重的地方主義傾向,小圈子行為特別嚴重,不是遼人的將領被排斥,比如趙率教和滿桂這兩位相當能戰的將軍就都被排斥在關寧鐵騎的核心圈之外。

    遼人把握著關寧鐵騎,這支軍隊的作戰行為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地方特色,“以遼人守遼土”沒錯,但同時也將對清朝的戰略受制於遼人將領,他們要是不想打,就沒法對清朝發動進攻,不能進攻,就只能被動防守,就只能不停地給關寧鐵騎供應鉅額的軍餉。

    掌握著關寧鐵騎的遼人將領如祖大壽、吳襄等人就可以藉著鉅額的軍餉大肆斂財,還可以用關寧鐵騎的重要性要挾朝廷,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有這麼多好處可以拿,還用得著拼死和清朝作戰?只要保持著雙方的存在和平衡,關寧鐵騎才會居中獲得最多的好處,軍閥傾向由此而生。

    第二:明軍的戰鬥力被自傷了

    明軍並非不能打,否則也不會壓制關外蒙古二百多年,但明軍的戰鬥力在晚明時已經降到最低,原因無非是文官欺壓武將,讓武將無為國犧牲的信念,武將在文官的壓迫下,又去欺壓手下計程車兵,剋扣他們的糧餉,讓士兵沒有作戰計程車氣。

    同時,文官和部分勳貴武將勾結,在軍隊的裝備上也大打折扣,為了貪墨錢財,採購低質的裝備供應給明軍士兵,讓他們在戰場上得不到最好的防護,有了傷亡後又因為朝廷財政的緊張和對士兵的輕視,讓他們得不到可靠的撫卹,更不要說給他們應得的榮譽,久而久之,就沒多少人願意死戰。

    換到關寧鐵騎身上,為了少撫卹,主將們也不願意主動進攻清朝,或者讓士兵們在戰場上死戰,每年供應的遼餉是有數的,多死一個人就多付出一份撫卹,留著這些錢給自己增加點家當多好?

    關寧鐵騎最主要的精銳實際上就幾千人(有數萬步兵,戰鬥力差一些),將領們只要維持幾千人的裝備和戰力,其餘的都可以貪墨,文官的壓制和關寧鐵騎主將的避戰,讓關寧鐵騎沒有任何戰勝清軍的可能,明軍的戰鬥力是被自己人遏制住了。

    因以上兩點原因,關寧鐵騎實際上成為一支純防禦性的軍隊,由他們鎮守的寧錦防線也成為一條純防禦戰線,只能防禦的戰線和軍隊就只能消耗明朝不多的國庫錢糧,不斷的消耗明朝僅剩的元氣。

    在清軍多次繞道攻進關內時,關寧鐵騎這支號稱晚明最強的明軍卻絲毫不能起到任何牽制作用,寧錦防線看似宏偉,實際上一條死防線,關寧鐵騎看似強大,實際上是一隻死軍,可笑的是,關寧鐵騎投降清朝後,卻馬上活了過來,成為清朝征服中原最有力的馬前卒。

    寧錦防線和關寧鐵騎是兩樣東西,可它們是一體的,防線是死的,人是活的,明朝花費國力建設關寧鐵騎和寧錦防線並沒有錯,錯在關寧鐵騎因為私心把自己變成了死物,如果關寧鐵騎敢於死戰,敢於進攻,有寧錦防線為依託,進可攻退可守,又有整個明朝的支援,耗死清朝是有可能的,如此,明朝花費國力建設的關寧鐵騎和寧錦防線才能起到最大的作用。

  • 4 # 熱點下的八卦

    當然不是,關寧鐵騎和關錦防線是為了守護邊界而構造,原因在於明朝大臣直接放棄了遼東大量領土,退守山海關,這才是根源,一直到孫承宗到了,才構建起來!

  • 5 #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

    決策沒錯誤,以守代攻就是明朝末年最恰當的戰略方針。

    從公元1616年後金建國,再到公元1622年關寧錦防線開始建立,六年的時間,一組很尷尬的資料,讓明朝高層和我們這些後人都無話可說。

    撫順關之戰,副總兵張承胤等9000人遭到殲滅。

    清河城之戰,約8000明軍遭到殲滅。

    薩爾滸之戰,約11萬明軍遭到擊潰,死亡約45000人。

    開原鐵嶺之戰,兩萬餘明軍被殲。

    沈遼之戰,瀋陽城明軍被殲七萬,遼陽城下明軍損失四萬。

    廣寧之戰,明軍13萬大軍崩潰。

    六年的時間明軍先後投入40餘萬軍隊,結果全遭失敗,但更尷尬的是,以上的戰鬥幾乎都是在雙方明槍明刀對砍的情況下,數倍於後金的明軍反被對手砍的人仰馬翻。明朝腐朽的狀態,崩潰的兵役制度,早已經失去了與後金進行正面戰場對決的空間。

    所以在無法解決明朝軍事進攻能力的情況下,以防守暫時頂住後金的進攻,並將後金壓縮在遼東地帶,這樣的戰略方針的是符合明朝末年的實際情況。

    所以修建關寧錦防線沒有問題,堡壘防禦也沒有問題,但錯就錯在,用錯了人,也辦錯了事!

    公元1622年關寧錦防線正式開啟建設,公元1625年曆經三年的時間,明朝在耗費了上千萬兩白銀以及不計其數的糧食的情況下,以孫承宗主持,在關寧錦地區建立大小城堡數十座,練軍水軍陸軍號稱11萬!軍餉花費最大、戰鬥力號稱最強的關寧軍正式編練完畢,然後結果呢?

    1625年的柳河之戰,數千名精挑細選的關寧軍偷襲遼東三岔河以東的柳城,結果被守城了300名後金官兵殺得人仰馬翻,更荒唐的是,當兵敗的訊息傳到關寧錦防線後,竟然有五萬關寧軍逃跑潰散,以至於高弟接手的時候,號稱11萬的關寧軍只剩下一半。

    請問這上千萬兩的耗費,到底是花到哪了?

    佩服孫承宗的忠心,也佩服的抗擊後金的勇氣,看如果評價他的軍事能力,最後也只能用可笑兩個字來形容!

    孫承宗以後也是如此,明朝末年缺少軍餉成為了限制很多明朝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可在遼東地區,無論是天啟還是崇禎,都儘可能滿足了這裡的軍需開銷,可這些關寧軍收了錢,該辦的事你們辦了嗎?每年數百萬的白銀和糧餉開銷,最終養了幾萬只烏龜!

  • 6 # 歷史小知

    可以肯定的說不是,原因一張建立寧錦防線前的形勢圖就可以解釋一切。

    明朝東北地區並不是兩強相爭,還有準備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蒙古林丹汗。

    林丹汗是蒙古中興之主達延汗的七世孫。

    達延汗統一了分裂蒙古但又採取了古老的分封制,導致蒙古力量削弱。到了林丹汗之時,蒙古已經是實質的分裂狀態。

    面對此情此景雄心勃勃的達延汗開始重走統一蒙古之路,並以北方之主自稱。

    《崇禎長編》林丹汗:“南朝止一大明皇帝,北邊止我一人,何得處處稱王?我當先處裡,後處外。”

    在看到東北滿清的崛起之後,在明朝丟擲的橄欖枝後林丹汗開始與明朝結盟。

    在寧錦防線建立前和之後一段時間,有林丹汗這個盟友,滿清無法繞道蒙古入侵中原,只得透過寧錦防線所在的遼西走廊。

    由此,明朝只要構建建立堅固的防線,穩固陣腳就能抵抗滿清的進攻。在建立寧錦防線時,此項政策無疑是正確的。

    打仗就是你來我往,任何決策都是因時而異,這條對滿清也是一樣

    彼時的滿清才剛剛崛起,努爾哈赤因無攻城武器而折戟於錦州城下。就開始征伐明朝的盟友林丹汗,並死於征伐的歸途。(此時距其折戟於錦州城下已有1年由於,也就是說努爾哈赤並不是被袁崇煥用大炮擊斃的)

    到了皇太極時繼續執行此政策,為防範明朝的援助皇太極還假意同明朝議和。

    在皇太極攻滅林丹汗後,明朝北部洞開。也就是說長城沿線,滿清皆可攻。由此寧錦防線就成了中國的“馬奇諾防線”。

    此也加劇了皇太極的覬覦中原的野心,在平定蒙古後。皇太極以獲得傳國玉璽為契機,改漢人內心牴觸個國號“金”為新的國號“清”。從形式上開始為其入主中原做準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很多地方的自來水不能喝?你覺得是環境汙染造成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