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學數學學研
-
2 # 西江常流
白話(粵語)就是我們漢族人始祖語、五千年前倉頡造字後至宋朝四千多年裡中國曆朝歷代的通用語言。語言學家已證實《切韻》、《唐韻》和《廣韻》這隋朝唐朝和宋朝三本的發音字典,就和今天的粵語發音高度吻合,這就是說白話系隋唐宋三個朝代中國的語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粵語區的日常用語同宋朝之前的日常用語一樣和讀唐詩宋詞那麼押韻的原因,這也是外國大學為什麼只研究粵語和普通話的原因,外國人分別叫唐話和滿語。歷史學家已經證實周朝就統一了語言,當時叫雅語。而周朝、春秋、戰國、秦漢和隋朝唐朝宋朝又是一脈相承,只不過期間分分合合,史書上亦沒有記載這段時間中原發生語音的變化,所以白話就是雅語。那雅語是不是盤古開天至周朝的語言呢?
今天我們終於解開了漢族語言千古之迷,那就是二十一世紀(2O18年)語言學最偉大的發現:漢字不單表意,音還表義。透過粵語的發音就知道,例如:前和後,開和合,快和慢。當粵語講前字時由前面發出,即舌頭和上顎之間發出(不是捲舌音),而後字是由後面聲帶發出;當講開字時嘴立刻開啟,講合字嘴即刻閉上;而快和慢這對反義詞,當你講快字時把手放在離嘴三五寸遠,明顯感到聲未出氣已到,而講慢字時,手帖在嘴邊越大聲越沒有聲流到,這些動作都說明音同義,漢語不僅僅只是字表意。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多些字研究,比如: 食和飯,飲和水。食和飲就是進飯和吞水的動作,當然食比飲的閉合慢(飯比水難吞下);而飯和水就是嘴在碗邊和杯邊的動作,飯的開口比水的開口大,而讀水字時嘴有點嘟。又比如: 聲和音(有開有合,有前有後),走和行(祖先設計走為急促音就是跑的意思,前面舌頭處發出的急促音—— 又叫前單向音。行由後面的聲帶發出的緩慢音),長和短(在上顎與舌頭處緊挨著發出兩個音,0.1毫米都是距離),爆和炸(爆用嘴唇上下擴張表示,沒有氣出,炸用聲流水平噴出表示),遠和近(讀遠字時,嘴嘟一喐,示意遠處。近由後面的聲帶發出),牙和齒(牙由兩邊的大牙發出,齒由前面的齒髮出,咬和切(分別讀時,可聽聞碰撞聲),正和歪(讀歪字時,下嘴唇挪向一邊),好和壞(同正和歪),左和右(讀左字時,舌尖的左側頂住上顎發音,讀右字時沒有那麼明顯,但也感到聲音是從右邊一路發出)。簡單一點自己體會(有些不明顯的話先用普通話讀出,就容易體會到): ,白和黑,光和暗,大和小,上和下,內和外,香和嗅,呼和吸,吹和氣,白和黑,光和暗,大和小,上和下,出和入,香和嗅,軟和硬,升和降,笑和哭,吞、吐、嘔,圓、方、平、扁、癟,嘴、舌、喉、胸、肺、心,甜、酸、苦、辣、鹹, 耳、鼻、頭、頸,等等,而北方話全部是開囗音,毫無意義。音表義說明白話 (粵語)就是漢族的始祖語。
我們的祖先還根據感情來設計漢字。比如把好的、正面的都設計成開口音(好的才開懷): 美、靚、好、正等字 ;利用鼻孔能發出深沉、深情的聲音,把陰、森 、心、金等設計成閉合音。例子:當同時用嚇人的聲音讀陰森森三個字時,白話明顯比北方話恐怖;由於聲帶是本職所在,所以聲帶可以發出強勁有力的聲音——入聲,比如: 決、喝、系等字,讀《滿江紅》最後一句: 朝天闕,入聲字闕是多麼有力,說出了滅敵人的決心;在這裡重點講下語言學家從來沒有提到的變音 (比入聲更有感情):
即舌 頭和上顎處發出的音叫變音,又分前單向音、後單向音 和雙向變音。當舌頭和上顎接觸形成了後面的空腔,就好似壓強原理一樣,舌頭一下噴出發出急激和鄙視聲音(前單向音),比如: 走,嗅;亦因舌頭上升形成封閉,當聲帶發出的聲音頂回鼻孔、胸腔則分別發出激奮和難受的音。第一,當頂回到鼻孔則發出激動的音,比如: 怒(後單向音),當用力讀時,怒從鼻孔“唔”出來,即所謂的“氣憤”,猶如虎嘯;第二,當聲流回流到胸腔時則令人難受,比如: 難、困,等等;最神奇的是舌頭處可以發出一個字兩種感情的音(多數舌頭和上顎接觸而產生的音都可以),比如:死 ,當我們希望對方死時,比如: “死你就去”,舌頭封閉後面形成空間,死字由舌頭處噴出,痛快淋漓,而當自己不幸時,比如: “死了”,讀死字舌頭一下上升儘量頂住上顎,讓聲流回到胸膛而令人難受。正因為存在恥(雙向變音)、怒(後單向音)、恨(後單向音)、雪(入聲)、闕(入聲)等字,當我們按書中的情境讀《滿江紅》時,悲傷、激動、憤怒等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用手摸肩、胸、腹等部位,明顯感到動起來。
而北方話因捲起舌頭講話,不是南方的平舌講話,舌頭頂住雙唇不能閉合,沒有閉合音;捲起的舌頭兩側漏氣沒有變音;靠舌尖摩擦振動發聲而沒有用聲帶發音的入聲,因此北方話讀 起《滿江紅》來如同嚼臘,和尚唸經。大家還可以試下:抽任何一句話分別讀每一個字細心對比,白話就比北方話有力。有血(字表意),有肉(音表義),有靈魂(閉口音、變音和入聲),這才是漢語,粵語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語言;白話就是黃帝、商王、周天子、秦始皇直至宋朝的各朝皇帝的語言,亦是孔子、李白、蘇東坡、岳飛等人講的話;白話比兵馬俑、長城等所有的文物加起來都珍貴。
正因為精心設計,迫使北方話把近五千年來穩定和至簡的漢語日常用語幾乎改了一篇、棄用和變複雜。因此有一種判斷是不是古漢語的簡單方法:因各種原因,你已不用宋之前的日常用語,只要你口音還在,現在用回肯定能表達得出,你要是用得越多古語來代替現在的日常用詞,不會岐義為準,證明你的語言越接近古漢語(比如北方話把“你吃了沒有”的吃改為食,就會聽成“你死了沒有”,這就叫岐義)。比如:屙(拉),著(穿),食(吃,吃字唐朝才出現,應以食為準),飲(喝),喝(吼),行(走),走(跑),企(站),幾多(多少),文(塊),幾時(什麼時候),姣(騷),斟(倒),晏(中午或遲),箸(筷子),翼(翅膀),肶(腿),未曾(還沒有),尋日(昨天),無計(沒有辦法),啖(口),驚(害怕),得閒(有空),面(臉),衫(衣服),睇(瞧),隔籬(隔壁),抵(值),舊時(以前),後生(年輕),渠(他),諗(想),畀(給),攰(累),揀(選擇),差人(警察),游水(游泳),返歸(回家),樽(瓶),卒之(終於、最後),亦(也),未(沒有),聞(聽見),定(還是),廿(二十,白話一個音,日曆上就有),卅(sa,三十),等等,在這還不要求你按漢語的語言習慣使用。比如:望( 看),從唐詩宋詞中可以睇到出現十個望字還未出現一個看字,因此漢語的習慣以使用望字為主,而北方話不單沒有這習慣,還直接廢了望字(前面提到的幾多和多少亦是一樣的情況,把幾多廢了);在這還不要求你使回所有的單音詞,比如: 識(認識),知(知道),明(明白),蔗(甘蔗),窗(窗戶)戶,椅(椅子,幾乎所有加子字的詞都是多餘的),頸(頸部,把身體各器官加多一個字幾乎都是多餘的),等等。北方話實際上就是雙音詞的海洋,近五千年來漢語都是一音一義,不用兩個音表一個義。
精心設計(每一個動作一個音)就是講北方話要使用宋朝之前所有的日常用語代替現在的日常用語,就必須學會講白話(粵語),這是唯一的方法,只有白話才能完全表達宋之前四千多年裡所有的日常用語,只有白話才能表達九調六聲(北方話是四聲四調)的古漢語(所謂的平上去入的古漢語,用白話一讀就明明白白,平就是最外面的嘴唇發聲,上就是舌頭處發出,去就是舌頭和聲帶的中間發音,入就是最後面的聲帶發聲。北方話去音已減半,入聲更是完全消失),雖然這是多麼簡單的漢字,輪不到你不服、逞強和發怒。
高曉松曾說:“唐詩就是用粵語寫的”
我們的詩人元帥陳毅也說道:“千年唐音聽粵腔”。
清代音韻學家陳澧在《廣州音論》雲:“廣州方音合乎隋唐韻書切語,為他方所不及者約有數端”。
明朝大文豪朱熹曾和弟子在討論雅言時有過這樣的評價:“四方音多訛,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蓋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來,只是太邊南去,故有些熱。若閩浙則皆邊東角矣,閩浙聲音尤不正”。前一句就是說粵語最契合雅言(廣中人就是廣府人,即白話人),“自洛中脊來”就是說珠三角的人來自中原。
漢字音表義證明了他們的研究是對的。四大發明多數是假的,中國真正的偉大古發明是創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語言—— 白話。(音標義資訊量太大,因此研究漢字音標義可以產生語言、歷史百多個博士)
在這裡再解釋一下“自洛中脊來”。現在有些人借蘇東坡、韓愈等人的話來汙衊粵語,其實蘇、韓等人被貶的地方在當時根本就不是白話區,在宋之前白話人由於太少(幾十萬秦人可以想象在當時的原始森林的環境還剩多少?不過少極都比當時的土著多得多,當時整個嶺南只不過是區區十多萬土著,並且被打走東西兩向),只是龜縮在桂平至廣州的西江兩岸據點(貴港在當時只不過相當於山海關),根本無力擴充套件,連海邊都沒有到達。直到宋末才迎來大規模的中原移民,走梅關古道進廣東(不同於秦時走靈渠),然後在珠三角休養生息,經過明朝人口澎漲後在清初沿江而上才填平西江兩岸的平原和向沿海延伸,後到的客家人、福建人得到小平地和丘陵。因此你來到粵西、廣西問當地的白話人,95%的白話人都是來自珠三角,而不是從其它地方來。這就是“自洛中脊來”。
宋朝之後中國受到各種北方少數民族的佔領和統治,中原語音(白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古時把口語叫白話,簡化後寫成書面語就叫文言文,這就是所謂的文對白),很明顯不是漢語了。因距離中原太遠,不受到影響,逃難到兩廣的漢人得以把漢語儲存下來,這是幸運。因此我們祖先從中原來到兩廣後,為了銘記我們的祖宗、不要忘本,所以在以前的詞堂裡都會刻上“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話”的祖訓,教育下一代,讓其千秋萬代傳下去。
中學課文法國作家哥德寫的《最後的一課》,裡面描述了學校就要改用另一種語言上課,學生是多麼悲哀,最後有句話這樣說:“消滅一個民族最好的方法就是消滅對方的語言”,這句話就包含著講什麼語言就是什麼民族的意思。先不要說白話滅亡漢族就滅亡,但白話(粵語)滅亡白話人就一定滅亡,從此世上再無白話人。請大家轉發。
-
3 # 神馬看世界
為什麼廣東話有自己的文字。
1。早期中國古文字,現在不常用字。廣東人是中原古漢人和廣東地著越人的混血後裔。
廣東人文人根據廣東人說話習慣自己創造的字。在中國古代語言、文字還沒有形成全國統一。
至於說康熙字典收錄這些字,清朝廣東早已形成自己獨有語言、文字。康熙年間收錄廣東方言用字這很正常。
就像古代越南、朝鮮在使用中國文字一樣,融入他們國家的文化,也有在使用我們不認識的漢字。那也是越南、朝鮮的”方言“吧,只是有些他們獨創的中國漢字字典我們沒有收錄。
-
4 # 愛文藝的小連
粵語中有大約15%的壯侗底層詞彙,這些詞彙轉寫為漢語時大多用表音字或同音字代替,如“呢度”(這裡)的“呢”,表示倒塌的“冧”,表示癢的“痕”,表示欺負的“蝦”等。而本身繼承而來的漢語字詞中,又有相當一部分由於歷史傳承、發音變化等等因素影響,而丟失了原本的寫法,由此新造了大量口字邊的俗字或是用其它同音字代替。比如表示人稱眾數的“哋”來源於“等”,“在”字在口語中轉音後寫為“喺”,領屬關係詞“嘅”來源於“個”,疑問代詞“點”和“怎”同源,中古來源是“底物”的合音,指示代詞“咁”中古來源於“個物”的合音,而“物”字做疑問詞時又轉寫成“乜”,諸如此類。這些俗字其實也有相當長的歷史,在明末清初時廣東文人屈大均所著的《廣東新語》一書中,就有提到:“廣州謂美曰靚...謂聰明曰乖,謂不曰吾,問何如曰點樣。”說明至少在明代已經有“靚“、”點樣”、“吾(唔)”這一寫法。而一些古漢語中固有的字詞,如“畀”(給)、“企”(站)、“爭”(相差,欠)、“攰”(累)等字在普通話中已經偏離原意,粵語則保留了這些用法,因此若是不瞭解它們的古義的話,也會產生理解歧義。再有另一些詞,則是對古楚語的繼承。如題主截圖中的“睇”,和“看”同義。《說文解字》注:南楚謂眄曰睇。粵語語音體系的主體層次大概在唐末至五代,也就說明粵語在那時起已經與官話分流發展。在普通話中,表示近指和遠指的“這”、“那”,表示人稱複數的“們”以及表示疑問的“怎”都是從宋代開始起源 (這 最初寫為 者,早期來源不明;那 來源可能是 恁 )。而粵語則沒有跟隨官話在中古以後的變化,由此可見,至少在宋朝,官話和粵語的口語用詞已經分流。
-
5 # 零度春雪
其實廣東話沒有自己的文字的,至少在現代沒有自己的文字。
之所以認為廣東話有自己的文字,是因為大多數人用國語文字的讀音來代替粵語讀音,比如說國語“為什麼”,廣東話說成“點解”,國語“喜歡”,廣東話說成“中意”。
事實上,點解、中意還是國語文字。不是廣東話的文字。
為什麼廣東話與北方語系差別比較大呢?大部分學者專家認為,因為廣東古代處於南蠻地帶,文化發展比較緩慢,以致於當北方文化更新換代很多版本後,廣東的文化還保留著古代的讀音及語法。
秦始皇統一天下時,派大將任囂、趙佗前來討伐嶺南,統一嶺南後,秦始皇在嶺南地區設定三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後來秦二世上臺,當時統管南海郡的任囂在病逝前召喚手下大將趙佗前來託囑,任囂說:秦二世無道,天下憤恨,我死後你可以自立為王,以免我們努力打下的江山,被亂世摧毀,枉費苦心。
後來趙佗果然自立為南越王,建立南越王國。南越王國迭代三四個國王,經歷將近一個世紀。
趙佗代表的是北方的秦朝文化,他將秦文化帶到南方,促進了南方的文化開發。
後來嶺南始終是懸掛於遙離國都的邊緣地帶,歷史上很少有什麼大的文化變革。所有比較出名的文化名人,大都是從北方被貶而來,譬如被貶潮州的韓愈,被貶海南的蘇軾,被貶雷州的宋朝宰相寇準,被貶茂名化州的《資治通鑑》合編者範祖禹,還有被貶佛山的曹松(一將功成萬骨枯作者),嶺南本土的文化人,大部分祖居北方,從韶關珠璣巷逃難而來,他們為避官方迫害、或避戰爭,需要掩飾身份,幾乎很快融入嶺南本土,因此補充了嶺南文化,但語系依舊以廣東話為主,區域性說閩南話(潮汕、雷州)、涯話(客家人)。
實則這些方言,都是隻有讀音,沒有文字的。
不過廣東地區確實保留了不少上古文字,例如“麗”字,一名研究地方方言的教授親口告訴我,這是茂名化州本地方言,原意是魚或蛇在水田裡快速遊走,“麗”的原始寫法是“上面畫一些波浪,代表水,下面畫兩條魚,代表魚在水中游”,這個詞原本說的就是魚在水中游,如今在廣東化州方言中仍然保留這個涵義。如果說廣東有自己的文字,那麼這算是一個吧。
回覆列表
1, ,"粵"在廣義上指廣東和廣西,粵在明清兩朝是廣東和廣西的合稱,在那時候,"粵東"指的是廣東,"粵西"指的是廣西,"粵"成為廣東的簡稱是民國以後的事.
2, 使用粵語的人口沒有一億,只有7000-800萬,廣東大約4000萬,廣西大約1500萬,港澳700多萬,海外幾百萬.
3, 粵語並沒有"自己的文字",那些所謂的"粵語字"其實是近現代才出現的借音字,也就是使用現成的漢字加上口字旁來代替無文字的口語發音.
4 與粵語能對應的是唐宋時期的中古音韻,這表明現代粵語繼承的大多是唐宋時期中古音韻,粵語與北方方言分離是宋元以後的事,如果要比存古度,閩語還在粵語之上.
5,粵劇的歷史並不長,而且早期粵劇是用官話來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