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Zg輸入中
-
2 # 晨舟0312
我得說,目前國人對皇帝本人的指責本質上是對俾斯麥爵爺抱有了過高的期望。所以不管你在哪個網站,你都會看到有人痛罵威廉二世敗壞了俾斯麥在任時辛辛苦苦的營造的盟約從而導致帝國的毀滅。但實質上這種指責是不公允的。因為所謂的三皇同盟從一開始就是俾斯麥徹徹底底的雜技表演,而且這種雜技他在三國同盟又演了一次。
第二帝國和奧地利的親近以及與俄國的疏遠本質上都是經濟問題在政治上的體現。自拿破崙戰爭以來,奧地利的經濟就每況日下,而自從1867年奧地利被驅逐出德意志之後,奧地利就愈發依賴於第二帝國對奧地利的產業轉移,正是這種經濟上的緊密才促使了兩國政治上的同盟。
反過來說,自從電氣革命以來,輪船和鐵路極大的衝擊了容克地主脆弱的經濟,以至於我們的俾斯麥夫人在去柏林的時候不得已購買了三等座,而政府為了保護這些經濟窘迫的貴族夫人小姐們的安全,甚至還給三等座加裝了防範措施。這就意味著俾斯麥如果不想讓容克地主們徹底破產,他就必須限制俄國出口到第二帝國的糧食,而高額的糧食關稅則讓俄國人叫苦不迭,面對俄皇的抗議,德國拖來拖去也始終沒有更改政策,正是俾斯麥這種為了維護容克階級利益的政策,導致俄國離開他關係良好的德國盟友轉而向法國借貸。
瞭解到這些東西,你能說德國和俄國的疏遠是威廉二世一手造成的嗎?你能說俾斯麥如果在1890年繼續幹下去依舊能維持和俄國的良好關係甚至能結盟嗎?更何況,導致帝國最終毀滅的德法矛盾,就是俾斯麥在1871年一手造成的,雖然他未必想要這個結果。這些皇帝飽受詬病的問題,從實質上在俾斯麥時代就存在了,只不過由於90年代之後德國的經濟繁榮掩蓋了這種矛盾罷了。
我們再談英國參戰的問題,皇帝本人可以說在這個問題上是最沒有責任的了。英德開戰不因為蒂爾皮茨的大海軍戰略,也不因為殖民地的紛爭,僅僅因為一個簡單的理由,那就是德國不僅對法國開戰,而且把軍隊開進了比利時。這對於英國來說是不可容忍的。英國可以容忍夏日危機演化成東歐戰爭,但絕對不能容忍德國把勢力延伸到大西洋。而這個責任其實是參謀本部的責任,當皇帝在8月1日要求小毛奇把軍隊開到東線避免直接進攻法國的時候,小毛奇發出了堅決的抗議——因為參謀本部全心全意想要貫徹施裡芬計劃打擊法國,而例行公事的對俄作戰計劃還被小毛奇在前幾年取消了。那麼這個時候你能說是皇帝本人的一意孤行導致了兩線作戰的困境嗎?
我們回到威廉二世本人身上,皇帝本人並不是一個戰爭狂人。在摩洛哥危機時,對於軍部把他送到摩洛哥這個事情他本人是牴觸的。他本身並不渴望戰爭,皇帝本人只是想塑造一個有魄力、威嚴的軍人皇帝形象而已,因為幼時留下的殘疾導致了皇帝內心裡其實有一種自卑感,這種自卑感反映出來就是皇帝本人的自負。就好像塔列朗看到一個殘疾計程車兵大踏步向拿破崙走來敬禮的時候感嘆道士兵他的殘疾只在身體上,而我的殘疾還在心理上一樣,無論是皇帝優秀的馬術還是他習慣和別人握手時把戒指旋轉到裡側看人疼得出醜的惡趣味,本質上都是皇帝試圖掩飾自己自卑感的一種體現。而且在1908年的《每日電訊報》事件之後,威廉二世就淡出了政治,那更談不上皇帝一手導致帝國的毀滅了。
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裡說過,當你把所有的不好的結果都歸咎於一個人身上的時候,那你就是把他放大成一個巨人了。這句話對於皇帝來說也成立,雖然他熱衷於海軍,並且厭惡他的母親,但這些因素都不能證明他一心一意要和英國不死不休,而且皇帝拒絕了英國限制海軍的提議的理由只是覺得有損他本人的顏面,並不代表拒絕用一種更巧妙的方式來就海軍問題上和英國達成協議。
雖然我們現在管他叫傻瓜威廉,但我們剝開皇帝金光閃閃的外衣,看到的只是一個自卑而又自負的從小缺愛的可憐人而已。我不想去為皇帝過多的辯解什麼,只是想把俾斯麥的形象從皇帝身上剝離出來,從而看清普魯士末代國王以及德意志第二帝國真正意識上的第一位皇帝的影子。
回覆列表
也不能這麼說,威廉二世的最大助力是俾斯麥宰相!後期,隨著世界形勢的發展,歐洲各國開始在全世界爭奪殖民地!威廉二世逐漸將俾斯麥排擠掉!導致原本和德國是盟友關係的國家不再和德國結盟!威廉二世欠缺的是戰略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