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湘西超風行者

    中央集權制達到高峰,文字獄頻繁,科舉內容只考八股文與考據學,愚民政策達到空前,文人士大夫行三拜九叩與跪拜之禮,沒有做人的脊樑,《四庫全書》直接地篡改清朝前的歷史實事,變相的導致文人士大夫的“天下一家”的世界觀認識傾向,社會評價認為“三教九流”與“三六九等”的意識劃分深入人心

  • 2 # 我是一個俗人吖

    自古以來,文人都是走在思想的前沿。一眾文人所追求的,正如張載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而清朝文字獄是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和極端思想控制下的產物,而這種產物的盛興極大束縛,壓迫了民眾的思想,思想不會進步,文化不會進步,這種產物和八股文一起把文人變成了傀儡,行屍走肉不會有靈魂,不會有骨氣。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之後無華夏。有骨氣的早已蹈海殉道,家國情懷早就在亡社稷時一同消逝了。在儒家文人的華夷觀念裡,夷狄建立起的朝代怎麼能算是家國?這個時候文人的脊樑就已經斷了。剃髮易服硬生生把文人的腿也給砍斷了(儒家講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文人僅存的一點骨氣,更是消失的無影無蹤,還活著的人趴伏在地上像狗一樣,只能苟延殘喘了。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朝文人范仲淹不畏強權,屢次觸怒當權者,三進三出一次比一次榮光!若范仲淹生在清朝,怕是一次就砍頭,二次就全家抄斬了。別說千古流芳了,千年後怕是連座孤墳都找不到!

  • 3 # 小民學歷史

    我認為有兩方面因素

    一、異族統治

    之前歷朝歷代都是漢族正統統治,中原一直處於漢族的統治之下,由於本身文化素養都強於少數民族,文人的追求自然就高,每個人都有風骨,而清朝入主中原,肆意踐踏,野蠻統治,是很多文人遭受巨大影響,所以都已保命為主,何談風骨

    二、八股

    清朝達到了封建王朝的的最高峰,中央完全集權,而科舉又限定的很死,使很多文人熱衷於專研八股,沒有創新,思維侷限,而且很多文人熱衷於做官,對官場的熱潮也達到了頂峰

  • 4 # 石鼓歌

    回答這個話題,應該瞭解清朝是如何對待漢族知識分子的。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其前身是女真族,原明朝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在中國東北建立的政權。

    明萬曆44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改元天命。第三年努爾哈赤公佈“七大恨”的討明檄文,公開起兵反明。

    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瀋陽)崇政殿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

    清朝初期,統治階級為了讓明朝遺民俯首稱臣,一方面繼承和加強了明代絕對君主專制,另一方面又加入了殘酷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

    首先,清初頒佈“剃髮易服”政令,極力推行滿清文化風俗,實行嚴酷的高壓政策,讓明末漢族遺民臣服於清統治魔掌之下,對反抗者一律格殺勿論。

    譬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和“江陰八十一天”,是推行“剃髮令”遇到漢族人民劇烈反抗製造的一系列驚天血案。

    其二,在思想文化上也採取了嚴密控制的措施。一是尊孔崇儒。孔子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歷來是封建地主階級及其知識分子崇拜的神聖偶像。他們透過尊孔祭孔政策和行動拉攏漢族地主階級及其知識分子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開科取士。讓“讀書者有出仕之望,而從逆之念自息。”

    透過舉行“鄉試”,開設“博學鴻詞科”,以羅致全國名士。

    清政府的科舉政策,給了知識分子以出路上的希望,既削弱了漢族地主和知識分子的反抗情緒,也加強了滿清統治者的力量。

    三是提倡理學。康熙極力標謗程朱理學,把它視為鞏固統治的重要工具。透過籠絡程朱學者,給他們官作,士人的思想全然被理學陳腐的教條所束縛,使他們“非朱子之傳義不敢言,非朱子之家禮不敢行。”四是編纂大書。清代康、乾、嘉等幾朝帝王打著“稽古右文”的旗號,組織大批知識分子編輯各種卷帙浩繁的辭書、類書、叢書,如《康熙字典》《佩文韻府》《四庫全書》等, 在中國圖書史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然而,清政府的目的是為了將文人的精力引向故紙堆,藉以防止產生叛逆思想。其三,大興文字獄,明末清初的的啟蒙文化遭摧殘,民主和科學精神遭到扼殺。對知識分子的反清思想及著作,清政府毫不含糊地採取了嚴厲鎮壓的手段。從順治五年“毛重倬坊刻《制藝序》案”,康熙初年“莊廷龍《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時“查嗣廷試題案”和“呂留良文選案”,乾隆繼位後所製造的眾多文字獄,無辜者備受摧殘,觸目驚心!康、雍、乾三朝文字獄僅見記載的就有108起之多。乾隆年間許多大案都是捕風捉影,株連無辜,血案累累,不寒而慄!綜觀

    漢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尚武習文的民族,歷朝歷代計程車大夫都具家國情懷。他們正直俠義,投筆從戎,血灑疆場;不畏強權,犯顏直諫,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封建士大夫英雄人物。

    然而,可悲的是到了清朝,這個野蠻民族為了降服漢民族,先是以漢人頭顱祭刀,大開殺戒,製造罄竹難書的累累血案,達到恫嚇百姓和文人士大夫的目的。再是透過儒家學說、程朱理學、開科取士、編纂古文、類書等籠絡知識分子;透過大興文字獄打斷了文人和士大夫的脊樑骨。

    謹小慎微,莫問國事,明哲保身,世故圓滑成為官場生態和社會風氣,文人和士大夫沿習久遠的家國情懷蕩然無存,實乃中國文人的悲哀。

  • 5 # 淺嘗枇杷

    說起古代,文人騷客在中國歷史上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次,幼時我們也學過不少古文,領略了古代人們的風土人情,家國心亡,鬱郁不得志的內心都在他們的詩文中表達的淋漓盡致,同時他們的詩詞也反應了那個朝代的社會背景,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瞭解古代的歷史。

    說來也奇怪,為何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留下的詩詞歌賦卻很少,幾乎沒有,大多卻是一些字畫。這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我們說清朝的滅亡,無人不提及乾隆和慈禧這兩個人,他們對中國歷史的走向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閉關鎖國,割地賠款,但是我們也應該想到,清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性,一個朝代的興亡更替它不是一個兩個人說了算的,是從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看是否硬核。還有思想和制度,說起幾乎人們的思想來加強封建統治者,清朝在這方面做的非常強硬,他們實施的文字獄可以說是文人的地獄,因為你寫作的時候文章裡出現啥問題。要是被人舉報了,可是滅九族的,所以很多文人說話都小心翼翼的,甚至在乾隆時期出現了四大文字獄案,令人髮指。在制度上,他們延續了明朝的那種,並且一直實行從未變革,康雍乾盛世是被後人所詬病的,我覺得就是病態的,他們從未認識到這場盛世過後,清朝開始走下坡路了。

    清朝的腐朽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文字獄是當時那個時代的一種產物,對,這種東西其實在東漢也出現過,但是清朝是把文字獄發展到頂峰的一個時期,那時候的清朝是缺乏生氣的,沒有了文人騷客的揮筆潑墨,軍人的征戰沙場,最終留下了一個奄奄一息的王朝,這個王朝貪汙腐敗,搜刮民脂民膏,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在掏空著這個王朝,最後割地賠款,鴉片肆虐,最終走向了滅亡。

    不應該如此死氣沉沉,百花齊放,王朝才會要欣欣向榮的氣息,不應該一味禁錮人們的思想,不然會變得愚昧無知。

    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天,讀史明智。

  • 6 # 楊秦學歷史

    文人士大夫越來越沒風骨,是與封建王朝中央集權一步一步走向頂峰的歷史趨勢是一致的。

    無論接替大明朝的是大清還是李自成或者其他勢力,只要這個王朝不想像大明或者以前的王朝一樣滅亡,都會想辦法把封建帝制的漏洞堵上,都會搞文字獄,都會像乾隆那樣把文人士大夫當倡伶豢養的。大明以後的王朝治下的文人士大夫都會比以前的朝代更沒有風骨,無論這個朝代是不是清朝。

    為何?

    封建帝制專制是一步步完善的,到清朝才達到了頂峰。

    秦漢以前,大臣士大夫都是一個家族分封出來的。與天子血緣近的嫡系的子弟封諸侯,血緣遠點的庶出的就是士大夫,諸侯領地內的封臣也是如此。諸侯與封臣不僅有自己的領地也有自己的軍隊,平時在自己領地內都是說一不二,天子或諸侯也只有有大事時才能徵召。

    秦漢以前的天子與諸侯、王侯與封臣就是一個家族的族長與族員,都是自己家裡人,除了要遵守周禮以外,等級也沒那麼森嚴。有封地的諸侯與君主差不多是平起平坐的,有事徵召,無事當自己的一方諸侯。沒封地在朝堂上計程車大夫地位也是很高的,君主對他們也是以禮相待。

    秦滅六國後一統天下,廢分封、立郡縣,天下再也沒有了實封的諸侯。西漢初立,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韓信等異姓王都是有自己軍隊和地盤的,比劉氏皇族的藩王實力都強。只是在劉邦消滅了異姓王以後,天下才沒了實封的諸侯。

    自漢高祖劉邦後異姓不封王,君王與臣下的天塹就此建立。除了君王的子弟,大臣再也不能擁有自己的領地和軍隊了。

    以漢以後的丞相/宰相地位的變遷來說明:

    東漢之後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宰相與三公都是坐而論道的,能自己開府的丞相比如諸葛亮,幾乎能代替君王決定朝廷大事小事。

    宋朝開國時,丞相與皇帝議事時是有座位的,有一次宋太祖藉機撤掉了丞相的座位,從此以後丞相與其他大臣一樣,都只能站著與皇帝議事了。

    到了明朝,朱元璋直接廢宰相,臣子議事都要先跪著,得了聖旨才能起來。

    總體來說,隨著君主專制的一步步強化,大臣相對於皇帝的地位是一步步下降的。皇權一步步加強,有風骨的文人士大夫都被殺了,剩下就大都是沒有骨頭的諂媚之徒了。

  • 7 # 歷史在想什麼

    我要給出一個和所有答主都不同的答案,那就是:任何朝代都不缺乏有風骨的忠臣孝子,清朝也不例外。

    封建社會經過兩千年的發展,在清朝到達了頂峰。於此相對應的,忠君愛國這套價值觀也已深入士大夫們的內心。不多廢話,現在就舉兩個例子,以證明我的觀點。

    林則徐。說起林則徐,很多人都會想起他“禁菸英雄”、“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這樣的標籤。毫無疑問,林則徐就是一個有骨氣的,有家國情懷的人。在禁菸工作中,林則徐遭人陷害,在五十多歲的高齡被貶往新疆。這時候,林則徐寫了一首詩。前兩句大家都很熟悉,就是那句如雷貫耳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就這一句詩,其愛國之心人皆可見。其實這首詩還有後兩句,是“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意思就是,我被貶官正是皇恩浩蕩的體現,當小卒正好還能培養我拙樸剛健的氣質!為國盡忠,無怨無悔,誰還敢說他沒有家國情懷?

    關天培。關天培是清末著名愛國將領,在廣東任水師提督期間,積極支援林則徐禁菸。鴉片戰爭爆發,當地官吏在朝廷的授意下都準備與英軍和談,而關天培堅決要戰。英軍進攻虎門,關天培率領士卒和數量數倍與己的敵軍戰鬥。他多次向上面求援無果,知道不會再有援兵了,於是決定以死殉國。關天培與英軍激戰一整天,受傷十餘處,仍親自開炮打擊敵軍。英軍攻入陣地後,關天培又拿刀同敵人肉搏。此時英軍炮彈打來,關天培中彈身亡。殉職時,關天培屹立不倒,英軍都被嚇到後退。明知敗局難挽,卻決意已死報國,難道這也不說明他的骨氣嗎?

    林則徐,關天培,二人一文一武,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為國盡忠,實現了“文死諫,武死戰”這個在封建社會對忠君愛國的最高要求。

    像他們這樣的人,清朝有不在少數。因此,我反對其他答主所說的清朝士人沒有骨氣,沒有家國情懷的說法。清朝雖腐朽,也是很多士人的情感寄託和內心信仰,當信仰崩塌的時候,總有人願意為之殉道。

    因此,別太印象流了,這樣的刻板印象會影響人正確地認知歷史。這句話,與諸君共勉。

  • 8 # 潤沁園2020

    你這個問題是有問題的,文人的氣節是來源於儒家的思想的。你這麼說意味著清朝儒家的思想不管用了?那是什麼思想呢?有忠君報國的思想太多了,你看過這段時期歷史嗎?先不說別的,清朝滅亡了,溥儀被段祺瑞趕出紫禁城,一代大儒王國維還為此跳湖而死呢。主子受辱了,他走無能為力。只有以死表忠心了。太多了……

  • 9 # 漫威的鍵盤俠

    歷朝歷代?你對歷史一無所知!

    首先,你要知道什麼是風骨,什麼是真正的風骨。並不是不怕死,願意死就是有風骨。不知道具體什麼時候開始,手無縛雞之力就成了文人士子的代名詞。很早以前的讀書人形象是文物全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最次也是李白那樣的,一手青鋒,一手詩書。

    明朝末期,死了很多不願被異族統治的文人,他們的風骨如何?

    平時束手談心性,事急一死報君王。這些文人士子平時不幹實事,只談心性,高潔,除了事情什麼也幹不成,只能一死了之,保留個好名聲。他們的死毫無意義,也談不上什麼風骨。死不是很難,有時候活著才不容易。

    蘇武牧羊了多久?如果一死了之,就沒有那麼多匈奴的情報了,大漢又要損失多少人力物力財力?這才是他最怕的。所以他要忍!這是風骨。諸葛亮多思少食,累死於五丈原,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是風骨!

    我覺得宋朝以後,就很少有文人士子對風骨有正確的自我認知了。文人士子本身是一個詞,自從分成文人和士子,文武徹底分離開來,甚至他們都不願正視士子計程車到底是什麼意思。只剩下嬌弱的女兒家姿態。手無縛雞之力,當真是百無一用是書生。當然,也不是很絕對。比如文天祥,比如於謙,比如盧象升,風骨甚有古文人士子之風。

  • 10 # 楚霸王歸來

    清代封建中央集權制度達到頂峰

    清朝建立之初實行議政王大臣會議,到雍正朝時,開始設立軍機處,由皇帝信任的滿漢大臣擔任軍機處大臣。但軍機處用於接受皇帝旨意,再傳達到六部,只是作為一個傳話筒作用,一切大事全有皇帝一人做主,大臣只是接受而已,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上。不像前朝文人士官可以議政左右君王的決策。

    大興“文字獄”

    清朝是外族入關統治中原地區,建立之初對漢人大肆屠殺,利用死亡威脅漢人,後天下大定,清朝統治者怕漢人的反抗和漢人知識分子的詆譭,大興文字獄摧毀漢人的精神脊樑。

    文字獄嚴重禁錮了思想,堵塞了言路,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這是封建專制主義日趨腐朽、沒落在思想文化領域內的反映,清朝統治者透過文字獄,強化集權統治,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

    清朝延續明朝的八股取士制

    八股取士,是在科考時只在四書五經中命題,回答也只是依據四書五經來回答,不能發揮自己的理解與意見。於是教育重心當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與如何做八股文上了,嚴重束縛了學子的思想與才華。最終導致文人學子思想僵化,文人該有的骨氣與家國情懷慢慢失去,只知四書五經的道義。

    綜合上述,清朝文人的骨氣消失是與當時的社會環境脫不了關係的,人只有去適應環境。

  • 11 # 國內ERP專題

    這個問題就有點偏頗,其實每朝每代都有有骨氣的文人,也有沒有骨氣的文人,如同現在的方方、抗抗之流一樣

    秦漢之前

    秦漢之前中國大地上諸侯林立,天下是周天下,所有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奔走於各諸侯之間,遊說各君王,所以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對於四周的夷族,都有文化優越感。在胡族入侵的歷史上,除了西周幽王時期被犬戎打得滿地找牙之外,基本上是把他們擋在長城外,因此,也無法瞭解當代文人的骨氣。

    但是咱們看諸侯國之間,沒有底線的文人也不在少數:

    伯嚭,春秋末期吳國大臣,也是楚國大夫伯州犁之孫,避難奔吳,因有功,被會為太宰,深得吳王寵信。但卻受賄于越國,導致吳國滅亡,投降越國,被越王殺死。

    兩漢~三國

    主要是匈奴與中原的對抗,這個期間所有的文人並非都像蘇武、張騫那有樣忠誠於自己的國家和民族。

    例於漢朝的漢奸應該是中行說。中行說之所以會變成“漢奸”,雖然不是他自願的,而是無奈之舉。但是這個中行說,始終譴責中國這個假的“禮儀之邦”,言辭非常尖銳。

    由於中行說出生在漢朝深知漢人的弱點和痛處,所以出的主意讓漢朝吃了不少虧,一直到臨終前還不忘給匈奴人獻上“毒計”將病死的牛羊丟入水中,讓漢軍感染瘟疫。

    魏晉南北

    到了這個時期,北方的胡族大舉入侵,有骨氣的文人不少,像竹林七賢。這些文人,但也不泛投奔胡族的文人,只不過後來稱為民族大融合,也就不記在漢奸一列了。

    如果從因不滿當時朝廷而隱居的角度而言,一心乞服於司馬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的文人都不少。

    隋唐時期

    華夏實現大一統,中原王朝出現了空前鼎盛時期,四海臣服,文人相對骨氣較高,也有軟骨的文人,有一個文人叫宋之問,很有才華,但一心想成為武則天的面首,因口臭沒有達成心願,所以為當時其他文人所不恥。

    宋代,文人開始軟骨

    南北宋都沒有實現大一統,遼、夏、金還佔著大片河山,背叛自己的民族和祖國變成非常容易,陝西人張元,才華不錯,因科舉落第,一怒之下,投奔了西夏,給李元昊出謀劃策,大舉進攻大宋,多次取得戰爭的勝利,給北宋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煩

    到了南宋就更加過火了,因為高宗趙構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殺民族英雄岳飛,沒有骨氣和文人就更多了,秦檜就是典型的漢奸。

    主要原因,北宋重文輕武的風氣軍隊低下的戰鬥力使得大宋對外戰爭勝少負多,再加上過分安逸的生活,嚴重消耗了人們的抗敵決心,恐怕到了南宋,朝廷都不知道什麼叫國家主權了,所以這些文人為了自己的那一點榮華,出賣國家的利益也就在情理中。而且文人就喜歡窩裡鬥,喜歡錢,最怕打仗,總是想保住自己的權力財富,為此不惜充當漢奸

    當然,也不泛像辛棄疾、文天祥這新鐵骨錚錚的文人。

    元明清

    元代時間短,很快就被明取代了,其實在明代沒有骨氣的文人也不少,特別是在明朝末期,平時叫得最響的那些文人,變節得最快。還不如那些風塵女子,《桃花扇》裡侯方域,在東林黨內鬥也是一角色,大張旗鼓搞清離開了李香君,當李香君還在苦等侯方域歸來時,他已經剃髮成為了朝廷的人。

    明末清初的錢謙益在清朝初年的文學界地位非常崇高,是清朝初年詩壇的盟主之一,後世對他的評價也非常高。雖然如此,但錢謙益其實只是一個見風使舵,毫無傲骨的文化漢奸而已。

      錢謙益在崇禎時期就因為與溫體仁爭權奪利而導致明朝內部矛盾重重,最後歸於滅亡,南明時期的弘光政權也是因為錢謙益與其他大臣爭權奪利,最後擁有半壁江山的南明小朝廷被清朝剿滅。

      弘光政權覆滅之後,清軍攻下南京,他的小妾才女柳如是要他一起投水殉國,但錢謙益竟然無恥的說“水太涼”,不願意殉國,最後當了清朝的禮部侍郎,無恥漢奸的形象讓人憤慨不已。

    到了清朝,更加奴化了這些文舉子,把所有重用的人稱為奴才,仕者紛紛以成為“奴才”而感到無上的榮耀。原有文人的骨氣、家國情懷變得更加微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氣溫40度怎麼釣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