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6
回覆列表
  • 1 # 與雲同去

    老子是道家學說的代表,“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主張“道法自然”認為自然是萬物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道家學說的思想之基。“道”雖然以自然為根本,但是自然的基礎是世間的生命體,因此,道家的著眼點多放在個體生命上。“水”是老子比較讚賞的一種事物,認為它囊括道家思想的本質,接下來,我們就談談“水”所蘊含的哲學思考:

    老子曰: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指有大德行的人就好比是水一樣,“上善”指有大才德,老子為什麼要將“上善”之人比作水呢,究其原因是由於水的自然本性,水是自然萬物生命的源泉和根本,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需求。老子在對水的哲學思想進行表述的時候,主要是強調“自然”,認為水是根本,是最能代表本性的物象。“上善若水”也同時寫出了老子對“上善”之人的認識,認為其具有最高的德行,如水般“善利萬物”,同時甘於“低窪之處”。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學論斷,是老子道家思想的一個核心,也是人生哲學的一個總起。

    “善利萬物”是老子認為“水”以及“上善”之人應該具備的一個基本特徵。老子舉出七種善性來說明“善利”,也展現了老子心中的理想人格,七種善性分別為:“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老子》第八章)老子並非將水看作是一種物體,而是賦予了水靈性,水性即為人性,在談及水性的時候,實則在對人性進行深入的思考。

    水甘於低窪之地,也正是由於這一“水性”才使得江海有容納百川之勢,胸懷寬廣。老子在《六十六章》中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對於水中包含的“道“的理念,老子認為是“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老子》三十二章)“道”存在於世間,天下萬物最終都將歸於“道”,正如百川終將歸於海一樣。“水”的表述,老子認為無論是人還是國家都要謙卑,不應該驕傲,趾高氣昂。作為一個有德行之人,應該善於修身養性,進而才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成就。作為一個國家,也應該時刻保持謙卑的態度,正確處理與他國之間的關係。

    “不爭”是水具備的第二個特徵。“善利”是老子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徵,而“不爭”則是道家對人性的最高要求。《老子》第八章提及“夫唯不爭,故無尤。”只有做到“不爭”才能做到不犯過失。這也是老子“上善若水”理論的核心所在。老子所提及的“不爭”與其“無為之治”的處世之道,二者是有著必然的聯絡的,老子對“不爭”的論述如下:

    《老子》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第三十四章:“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無為”、“不爭”是老子賦予完美人格的兩個特性。“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從來不索求回報,至德之人也應同

    水一樣,用“無為”的心態待人處事。萬物的存在和發展要順應“自然”的原則,不加以干涉,即使小有成就,也不居功求利。“不爭”的重要表現為“處下”。對於“處下”的闡釋如下:

    《老子》第八章:“處眾人之所惡。”

    第三十二章:“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第六十六章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老子“處下”哲學的內涵即老子所說的“處眾人之所惡”,水之所以能夠“幾於道”,這是因為它“處下”的水性,水與道相同,都在本質上要求“處下”。也正是由於水的“處下”,才能得到百川江溪歸依於海。“處下”之人即為“上善”之人。《老子》第四十一章中說:“上德若谷。”“溪”和“谷”分別是水的必經之路和最終歸宿,都具備“處下”的特徵。“處下”與“守柔”、“守卑”是緊密相聯的,自知陽剛強志,卻自願身處柔弱之地,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才能守住德行。從“上善若谷”中,我們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中有貴“柔”的成分,只有保持一顆“柔”的心,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這也體現了老子哲學的辯證思想。

    老子對“水”的深刻認識,並加以細緻入微的表述。使得水與人相關聯,同時也是自然與人相關聯,有效的表達了“上善若水”這一哲學論斷。將老子的完美人格展現在世人面前。“上善若水”的哲學道理教育我們要像水一樣,具備水的品質。這一觀點對後世之人的修身養性有著重大的影響,告誡世人要謙卑,胸懷寬廣。不要因為一時的利益燻心而做出後悔終身的事情。凡是都要具備“水”的特性,這樣才能走的更遠,真正領悟老子“水”的哲學,最重要的還是在實踐中不斷的對思想進行深化。

  • 2 # 段華為

    老子的思想學說具有強烈的現實功利性和實踐性,五千字的玄言雖然精深玄妙,卻有著極其強烈的現實意義,尤其在教導人如何為人處世上,他給出了很多重要而又樸素的方略,那些看似很矛盾、看似很愚蠢的觀點,揭示了人如何在一個紛繁動盪的社會中保全性命、立身立德的真理。而水本來只是自然界一個常見的自然物,在《老子》的文中,水由於本身所具有的特殊屬性,在文中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喻體,老子曾經在書中多次提到水、甘露、江海、川穀等水的意象,以水為喻,來論述其處柔、守雌、虛靜的人生觀,水幾乎承載了所有老子所要表達的美德,所以他才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大致來說水的美德有如下四種:

      首先是水對於人類具有至善之功: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說:“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水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對於世界上的生命的意義那是不言而喻的,可以這樣說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據說人不吃飯可以活七天,但不喝水只能堅持不到三天。水不但為我們直接日常飲用,而且滋養萬物、灌溉良田,有了水植物可以生長、有了水動物得以繁衍、有了水世界才變得生機勃勃、氣象萬千。水不但滋養了人類的生命而且還作為重要的能源來改變我們的生活,水電作為新一代的環保能源正在現代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此外,水還以千變萬化的姿態,或為飛泉、或為小溪、或為湖泊、或為大海,來給我們以無限的審美享受。可以說水對於人類社會的貢獻實在是非常巨大。

      但是水雖然有至善之功,卻默默無聞的流向低處,甘願處在一個謙卑的地位,所以說水的第二種美德就是至謙之德。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就是說:“水善於滋養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厭惡的地方,所以這樣最接近於道”。 本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只是一個自然現象,但是這個自然現象卻揭示一個重要的美德,那就是一個人雖然居功至偉卻仍然要保持至善至謙品行。老子認識到,處於高位、尊位的重要人物,自我意識強,容易產生自我中心、自以為是、唯我獨尊等不良心態,但是往往也是這些人容易為人所嫉妒、所攻擊,所以對於這些人來說,象水一樣守虛謙下是十分重要。雖然有時有的人可能對於世界的作用和影響非常巨大,但是如果你不懂得如何養光韜晦,一味的誇耀自己的成績,這樣就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憎恨和厭惡。最後只能給自己帶來災難,所以《老子》將“謙下”作為一條重要的處世原則,特別強調:“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說“聖人要領導人民,必須用言辭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領導人民,必須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們的後面。所以,有道的聖人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不感到負擔沉重;居於人民之前,而人民並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樂意推戴而不感到厭倦。因為他不與人民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可見這樣的理論不但適用做人,也適用於政治。善於用人的為官者是禮賢下士的,善於聽取屬下的意見的,謙下不驕的。而獨尊、獨斷則是非常有害的。他告誡人們“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表揚,反能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明。守虛戒盈,甘處柔弱,才能保持常德,立於不敗之地;不固執己見,不自以為是,才能夠明察事物。

      第三是水有至大之量,所謂“江海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為百谷王”,就是說“江海所以能夠成為百川河流所匯往的地方,乃是由於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夠成為百川之王。”老子喜歡用江海來比喻人的處下居後, 同時也以江海象徵人博大包容之氣度,一滴水可以說是非常渺小的,只要陽光一出來,它就馬上會蒸發,但是由於水的謙卑,永遠往低處流,不斷的彙集承接終於變成海,但是縱然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海洋也永遠不會拒絕其他的水滴的加入,這種海納百川的氣度和包容,成就了海洋的浩瀚,而人就是應該學習這種包容的氣度和涵養,自古以來多少的歷史無數次的證明,只有那些善於吸納人才、寬容異己的帝王將相,才能有所作為,比如三國的曹操、漢朝的劉秀就是這樣的例子。

      最後是水德中的至柔之剛,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就是說“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表面看來這是一個奇怪的悖論,水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但同時又是天下最能攻堅克強的,一滴水不斷的堅持就可以鑿穿金石,即使是最鋒利的寶劍,不管怎麼砍也砍不斷水流,所謂“抽刀斷水水更流”就是這個道理,這根源就在於水的堅持和彙集,一滴水,只要堅持就能洞穿石頭,一滴水,只要堅持就能鏽蝕寶劍,一滴水,只要不斷彙集就能集聚強大的力量無堅不摧。

      回顧剛才所說的水的四種美德,可以發現一個邏輯的上的聯絡,那就是先要努力創建於社會有用的功德,施行至善,但是有了功德卻不能高高在上,得意洋洋,而是保持謙卑的低調姿態,繼而有了這樣的謙虛恭謹的態度,就會有一個寬容的開闊的心胸,繼而又在這樣海納百川的肚量中不斷積累知識能量,最後這樣不斷的積累彙集終於會產生巨大的力量,而任何的人經過這樣的一個人生修煉過程,不但可以安生立命,而且必將大有作為。

  • 3 # 貟天龍r

    老子講過上善若水,來比喻德的親和力,所謂陰抱陽而生闡明瞭種子周圍有水才能啟動新的生命,在風水環境裡,陽光與土地需要有水的環繞才會形成胎氣。為什麼愛情柔和如水才會延結新的生命的生長!水的美德在於延長一代又一代的人類源泉。

  • 4 # 道法自然ID

    老子覺得水能較全面地體現道的哲學意義,它謙和柔順,甘居卑下,在永恆的變動中表現出善性。水滋潤養育萬物,而與世無爭,身居眾人所厭惡的卑微之地,所以它更接近於道,它居處總是親和卑下的土地,思想總是保持深藏不露,非常仁慈地對待萬物而沒有偏見,雖然柔軟卻也無堅不摧,水具有自然一切皆具有的本性。

  • 5 # 轉瞬即逝72701

    老子不愧為我國古往今來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他的思想樸素中現神奇,平平淡淡的敘述,轟轟烈烈的效應!至理箴言,精妙絕倫!兩千多年來教化了無數眾生,我認為,老子是古今最有影響的人!

  • 6 # 陳秦嶺

    道不可言說,論道德,以物比之。水,乃是老子論道德的重要載體。

    萬物皆有德,而水德至純至柔至美至善,是為大德。

    普天之下,莫柔如水。水至柔,卻能雕琢成就萬物,克難克剛,無堅不摧。水之品德乃柔弱勝剛強,所經之處無往不利。

    萬物靠水而生,水有生命源泉孕育生化萬物之品德,水德至大,功德無量,利萬物卻與萬物無爭,只是儘自然之道而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水之品德,其境界至高,人應該效法而為。

  • 7 # 使用者澹然

    老子的《上善若水》敘述了水的品性,水利萬物而不爭的低調風格,從大自然的現象和執行法則告訴人們“柔弱勝剛強”的自然執行法則。又如“疾風知勁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自然現象。在《道德經》中老子總體就是敘述職道法自然的法則,低調無為,不驕不躁 ,心態淡然。含蓄不外露,和諧友善相處才是為人處世之道。對待名利“功成名就而身退,天之道。”告訴人們不要貪戀名利是保名身之本。譬如韓信的慘死,文中的被害,而范蠡則做到了“急流勇退”成功由原來的開國功臣過度到陶朱公安度餘生。

  • 8 # 瓦力說故事

    有道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老子的《上善若水》敘述了水的品性,水利萬物而不爭的低調風格,從大自然的現象和執行法則告訴人們“柔弱勝剛強”的自然執行法則。又如“疾風知勁草”,“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自然現象。在《道德經》中老子總體就是敘述職道法自然的法則,低調無為,不驕不躁 ,心態淡然。含蓄不外露,和諧友善相處才是為人處世之道。對待名利“功成名就而身退,天之道。”告訴人們不要貪戀名利是保名身之本。譬如韓信的慘死,文中的被害,而范蠡則做到了“急流勇退”成功由原來的開國功臣過度到陶朱公安度餘生。

  • 9 # 自然之子一一彼岸花

    在《道德經》中,老子特意指出了:上善若水,近幾於道。

    一些從文化、技術層面談到的話題我就不說了。剖開另一個視角,帶你從不同的層面去了解“道”的世界。

    第1個話題是柔軟。

    為什麼要談到柔軟呢?因為柔軟的對立面叫固化。用人的屬性來講叫固執。固執是一種特性,會給人非常鮮明的個性感覺。但是固執的人易傷害他人也宜傷害自己--很容易形成偏激和極端。所以老子才說其生也柔弱,死也堅強(剛易脆、易折)。大多數中老年人的後來生活會很容易被這兩個字無形傷害。

    其實道理很簡單。任何有形的物質一旦開始固化,就意味著生命倒計時的開始。在我們這個世界裡沒有例外。幾乎我見到的每一個有個性的人都會多少有這種特質。為什麼人的生命後期往往會容易形成固化呢(見其它文章)。

    這裡必須還要談到另外一個我們常見的詞---善良。老子之所以說上善若水。因為柔軟能帶來善。人為什麼會固化呢?在於自私與安全所形成的封閉態(固態)。而善良是一種付出的開放心理狀態。所以常常懷著善意或者做善事的人,他的內心一定是柔軟的。而柔軟就像嬰兒,就像嫩芽又能給他帶來更大的生命力和生機。這是一種生命的生態良性迴圈。而冷漠的人,自私的人,他的內心基本上就是一種封閉的固化狀態。

    所以我常常說,一個人生命健康的最關鍵狀態在於內心的柔軟。

    第2個話題是尺度。

    尺度跟水似乎沒什麼關係,但與道則有非常大的關聯。水這種物質很奇特,它沒有固定的形態。在任何尺度,任何形狀下,它都能很好地存在。換句話說,水能在任一個維度世界裡生存。這就是道。

    而拿我們人來說。在有些環境尺度下你能活得很好,而在有些環境尺度下你會活得很壓抑。同樣一個人為什麼在不同的尺度之下,感受是不同的呢?而這種感受的不同,又反過來作用於我們的生命內環境或舒適或沮喪。

    見《跳出現有尺度,你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別人寫文章,搞繪畫,拍抖音一定會在你喜歡的尺度之內發生。你越是喜歡越是習慣就意味著另外一個非常可怕的事實。你內心的尺度世界就被鎖定在這些有限的尺度之內。一旦離開了這個尺度世界,你將無法生存。

    好好想想!!!

    生命力是什麼?內心的自由與尺度。一個人內心環境的尺度世界越大,一個人獲得的生命力就越強。換句話說,就是一個人的心胸越廣,他能接受的維度世界就越高、越多。那麼他從各個不同的維度世界獲取的能量和認知就越多。

    你還在你喜歡和習慣的世界裡掙扎、沉溺。而他的心則幾近於道。一個人的面相是很有意思的。

    嬰兒的時候一個人是天相,幾乎所有的嬰兒都長得差不多,因為這是天所賜予的相。

    而後是父母相或者家相。因而在父母家庭的撫養下成長,接受的是家庭環境的薰陶。那麼它的環境相就是父母相。

    當他進入社會的時候,他所展示出來的就是社會相或圈子相。幾乎社會環境所烙印的標準、尺度、規則、習俗都會在一個人的面相上表露出來。

    一個人在45歲或者50歲之後應該要跨出社會環境的相向而進入“我相”。當然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萬中難一。如果你看到一個特別有氣質的人,他就已經進入了“我相”。

    氣質:脫胎於本相而異於環境相的氣韻的光彩

    當然這裡就又要談到另一個概念---生機。我們看在自然當中的所有植物,自然在春天賦予了每一種植物生機,而在冬天又奪去了每一種植物的生機。但是自然有輪迴。那麼人在社會當中呢?最開始的時候社會賦予了你勃勃生機,而到了一定的時候,社會環境就開始奪取你的生機以養其身。因為社會短期內無法輪迴,所以到最後你在社會環境中的生命狀態就必然是一個衰退的過程。

    這個時候你的生機要從哪裡獲取呢?你就要破取社會環境這個維度的束縛。“錐處囊中,其末立現,不破不立”。

    生機要從被動的獲取變成主動的獲取,要從小環境的獲取,變成向大環境的提升。要從小尺度的維度世界進入大尺度的維度世界。這個時候生命就得以昇華了。

    尺度相即人相。眾生相皆尺度相,要麼是社會尺度,要麼是家庭尺度,要麼是圈子尺度,要麼是文化尺度,要麼是自然尺度。

    無我即無尺度,亦無尺度相。人在環境中的人相是環境所塑造和賦予的。就像一個電荷在電場中的特性是場所賦予的。

    我們身體裡的每一個細胞,每一塊肌肉,都是自然環境場作用下的物質結晶。我們大腦裡的每一種思想,每一種觀念都是社會環境場作用下的精神凝化。奪其舍,取其命,環境(場)之必然。

  • 10 # 模糊黃金紅

    圖說古太極大統一論——上善若水…故幾於道

    OH-+H+→HOH

    鹼+酸→中性

    老子說水(無色、無味、透明和中性)與老子心中的道或無極或中微子(不帶能量、無靜止質量、整體不帶電荷)性質上差不多。

    宇宙第一原理:道恆等式

    引力子+光子≡中微子

    這是宇宙最根本的原理,透過萬千變幻就可以生成現在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

  • 11 # 東萊國學

    水怎麼會有品德呢?

    品德只有人有。

    人是要透過萬事萬物的現象,來啟發本有的美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有沒有人類天都在按自己的規律執行

    君子,也有諸多的不合乎道德法則的地方,但天道永遠遵循規律,運轉不息

    所以君子,就以,天道健運不息的規律,來提醒自己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有沒有人類地都那樣,但是地能夠容納萬物,能夠長養萬物,當然也無怨無悔

    君子也做不到這樣,但完美的品德應該這樣

    所以君子要效法地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問題是水也沒辦法往高處流啊!

    處下,處眾人之所惡,這本來就是君子道德修養的自我要求

    這通通屬於以物明志

    並不只是老子是這樣

    中國文化都是這樣

    這也叫作意象系統

    賦比興,古代詩詞也都是這個傳統。

  • 12 # ceit

    水的分子式:H2O,H—O是極性鍵,兩個H—O鍵夾角104.45度,標準壓強時水的沸點:100℃;水的冰點:0℃;4℃時水的密度最大,即冰的密度小於水的密度,冰浮在水面,這是水在為水生生物提供的天然保護。H—O—H•••O—H

    I

    H

    •••代表氫鍵,氫鍵對基因、對蛋白質、對生命至關重要,可以說,沒有氫鍵就沒有生命。地球表面70%是水;生命70%是水;水的本質就是利萬物。人必須利他,這是天性,否則就是自我毀滅。人法水,水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哲學就是水的哲學,就是利萬物的哲學,就是不爭的哲學,就是道的哲學。《道德經》第八章、第四十三章、第七十八章都在專門闡述水德。人類本質上是被水統治的,水是怎樣統治人類的呢?水是透過無為來統治人類的,何謂無為?無為就是人類依賴於水,有求於水;而水不依賴於人類,對人類無奢求。只給與不索取的政府必然帶來長治久安繁榮昌盛,只索取不給與的政府必然導致腐敗蔓延動盪災難改朝換代,前者就是無為,後者就是有為。

  • 13 # 瑞芯76876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14 # 凌煙閣論史

    《道德經》第八章說到: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最直白的翻譯一下: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其實後面的水德七善才是重點。

    居善地:水避高趨下,永處低位,襯托眾人,沒有人會嫉妒它,因此叫居善地。

    心善淵:水無形而看似空虛靜默,但實際深不可測,外表簡單,實際不簡單。做事顯得牛沒有用,而要真的牛,才是真本事。就是俗話說的真人不露相。

    與善仁:水潤澤萬物,施與但不求回報,這是最大的仁。

    言善信:水遇到圓則必迴旋,遇到方必折向,遇到阻塞必停止,到了季節必來或必少,最有信用。

    正善治:水洗滌群穢,使高降低,使低抬高,使高低得到平衡;引申到人類社會政治,就是使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這就是善治。

    事善能:誰遇到任何物體,就使自己成為什麼形狀,而不固執於一個樣子。做事能因地制宜、切合實際,這就是善能。

    動善時:水冬天凝結,春天消融,動靜不失時節。人處理問題也要踏準事情的節奏,該動時動,該靜時靜,而不是盲動、蠢動。這是動善時也。

  • 15 # 落英之舞9

    老子在《道德經》中,把具備完善德行的“上善”之人,比喻為像水一樣。水的特性是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居於眾人所厭惡的低下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居住善於選擇合適的地方;心意心境要善於保持沉靜;與人交往要善於真誠相待,言語善於講信用,行政善於做到有條理,辦事善於發揮特長,無所不能;行動善於把握時機,待機而動。

    水有如此之多的優良特性,若是人能效法水的品性,就是上善之人。

    古人云: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古人之教言,以及老子所推崇的“上善若水”的理念,細查我們現代人的言行舉止,除了享用許多的科技發展成國,在道德理念上竟與古人差之千里。

    中國社會發展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如今科技發展,人類正邁向更加進步文明的社會,我們在精神道德文明方面,也要與時俱進。應當古為今用,借鑑古人的經驗,提升全社會公民的道德文化素質,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中華民族面對世界的意識覺醒。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上善若水”,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其實,做任何事,都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1 謙虛謹慎,戒驕誡躁。做人謙虛是美德,不與人爭高下,可以學人之長,補己之短,更快進步。

    2 遇事沉穩,處之泰然。

    工作,生活中無論遇到多大困難,都要接受它,不驚不怖,發揮特長,伺機而動,想法改變處境,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

    3 與人交往要誠信

    誠信是一個人待人接物,處事的必備要素,關係到關係到人際交往,事業的成敗,不可等閒視之。

    4 運用“水利萬物而不爭”的道理 。

    古人這個道理,對於我們來說是很深的智慧。處世為人,利他也就是利己。誰運用這個智慧,一定會受益。

    願我們在現代社會發展中,都從小事做起,爭取做一個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的高尚之人,無愧於這個偉大的時代。

  • 16 # 秦川大叔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水具備以下品德:

    1、低調 水低成海,人低成王;

    2、包容 海納百川有容為大;

    3、變化 水會隨外界溫度的變化,形態也發生變化,固體的冰,液態的水以及氣態的水蒸氣;

    4、淨化 洗滌汙物,淨化心靈……

  • 17 # 帶筆侍衛

    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了水,認為道和水很接近!那麼,水蘊含著哪些生存智慧?我認為水具有四點品德,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第一,利他。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作為群體性動作,要想與別人和諧相處,就必須像水一樣,有利萬物而不求回報的精神。做人要大氣,做事要耿直,諸事不必斤斤計較,吃得下小虧。從長遠來看,其實利他就是利己。

    第二,不爭。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也多次講到,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有的人一輩子都敗在了“爭”上。在《雍正王朝》中,鄔思道選擇了半隱,在臨別時發出了肺腑之言,力勸十三爺推辭鐵帽子王,以保永世平安,這裡面就用到了不爭的智慧。面對名利,我們要學習水不爭的智慧,懂得功成名遂身退的道理。

    第三,吃苦。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水之所以幾於道,很大程度是因為他處眾人之所惡。試下一下,作為一個正常人,誰不想擁有絕對的權力與財富,處於眾人之巔,指揮著千軍萬馬!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低位決定地位,沒有像水一樣處過眾人之所惡,沒有經歷過苦難磨鍊,即使現在擁有要榮華富貴、萬貫家財,都莫之能守,是短暫的。

    第四,堅持。《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講,“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水滴石穿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做起來卻十分難!成功之道在於堅持,我們必須學習水的精神,長年累月,水滴石穿!曾國藩在家書中,多次告誡諸弟、兒子要堅持練習,每日不在於多,寫百字即可,但要有恆,長此以往,必有收穫。

    所以,水蘊含了太多大智慧!因此,老子才在《道德經》第八章才寫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18 # 隔岸群山秋盡染

    上善若水,啥意思?字面上的意思是帶給人類最大的善的就是水。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恩澤萬物,當然水也會淹沒莊稼,沖毀橋樑,讓人類和無數聖靈遭受水患,但是瑕不掩瑜,跟水的美德比起來,不值得一提。水還是無形,任意改變自己的形狀自適應變化的環境,老子認為,本來水就不應該是液體,應該是氣體,就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是氣體,氫和氧的化合物更應該是氣體,可偏偏水是極性分子,偏偏水分子之間出現的氫鍵,以至於常溫常壓下水確是液體,這也太偶然了,才造就了在宇宙的一隅,有個小小地球上,居然孕育出生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人提升學歷的要求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