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皇問闕

    當時已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步了,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東漢末年,政權混亂,董卓當權,黃巾起義不斷,曹操刺董卓而逃亡京城,後曹操陳留髮矯詔,聚義兵會盟諸侯而伐董,其後東郡大敗黃巾封東郡太守,後黃巾打亂青州,大敗黃巾百萬,精簡老幼等精兵數萬,自立青州牧,再次開始逐鹿中原,平兗州,建安元年,迎漢帝,建城許都,開始挾天子而令諸侯。陸續下徐州,勢力到達黃河以北,當時天下局勢已明,中原袁紹四世三公,名聲正旺,而曹操少年稱雄,在士林中素有名望,連克冀,青,幽,並。雄兵百萬,想要登頂,必滅曹操,在統一中原,攜大勢而下天下,至此曹袁到了不得不打的地步,所以官渡之戰一觸即發。

  • 2 # 汐於子

    袁紹為什麼要打曹操?原因很簡單。

    第一

    袁紹在擊敗了公孫瓚之後,基本已經將當時人們意義上大漢的東北方向全部掃清,他的目的是統一天下的話,那麼此時他最大的敵人就是盤踞在兗州、徐州一帶的曹操。

    第二

    曹操此時用天子,完全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畢竟此時的漢朝還在,他袁紹還是大漢子民,不能完全不理會,這讓勢力比曹操大的袁紹,心裡面肯定不舒服。

    第三

    因為西涼軍的原因,長安洛陽此時已經破敗不堪,相比之下,戰亂較少的山東一代,自管仲重商開始,一直是中華富庶之地,無論是利益還是擊敗強敵考慮,打曹操都是更優的選擇。

  • 3 # 二斤牛肉

    袁紹和曹操從青年時代開始就相識,後來又一起在洛陽做官。二人的關係可以說非常好。

    袁紹的手下沮授最早提出要迎接天子,袁紹本來也答應了,可是後面又反悔了。這一猶豫就讓曹操捷足先登,把天子迎到了許昌。這時候的曹操是依附於袁紹的,可以說是袁紹的小弟。

    袁紹發現曹操有了皇帝以後威望大增,心中非常不爽。袁紹曾經給曹操下令,讓他把皇帝轉移到鄄城,這樣能夠離袁紹控制的河北地區更近,但是被曹操拒絕了。

    袁紹大怒,說如果不是自己當初支援曹操,曹操早就好幾次兵盡糧絕了。所以袁紹和曹操二人開始有了隔閡。

    袁紹和曹操當初兩人實力都不強的時候,背靠背抵抗著袁術,陶謙,公孫瓚等軍閥。

    袁紹消滅了公孫瓚,坐擁冀、幽、青、並四周以後,曹操這邊也消滅了袁術和呂布,打跑了劉備,佔領了兗州,徐州和豫州和一部分司隸。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會兒在整個中國北方。只剩下袁紹和曹操這兩個最強大的人了。 這兩個人的目標都是一統天下,而不僅是割據一方。所以自然的互相都成了對方最大的敵人。

  • 4 # 林一Gerry

    歷史上官渡之戰是袁紹發起的戰役,曹操有得選也不會和袁紹開戰,有多少勝算曹操心裡有數,袁紹心裡也有數,所以袁紹要打了(至於十勝十敗這種無才無德的馬屁精拍的馬屁就不要當真了,曹操自己都不一定信)。袁紹雖然在戰役初期連敗了幾次,但確實不痛不癢,官渡之敗也無損大局,畢竟官渡之後袁紹還能優哉遊哉地四處平平亂,如果不是死得太是時候還是未知之數,畢竟他死後河北百姓還是非常哀痛。

    從他的角度來看手上有個皇帝肯定不會是壞事(劉虞作為一個很有名望的宗族,總歸比兩個小孩子難掌控,但這樣袁紹都能接受)。那為什麼西涼軍內訌了之後,他沒有選擇迎回皇帝呢?原因很簡單,實力的變化,在這個時期,袁紹的勢力迅速膨脹,他認為自己有很大可能統一天下,那何必 請來一尊佛供著呢。

    再從袁紹,袁術兩兄弟在大亂開始後的操作來看,對比同樣世出名門的楊家,可以看出袁家在很早以前就看出天下必將割據,而袁家的目的多半不是中興漢室。反過來看曹操,作為當時名義上皇帝的勢力代表,包括其團體內部也吸收了一部分忠於漢室,意圖復興漢室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曹操和袁紹在當前階段代表的勢力就是相互對立的,這是立場的矛盾。

    再從地理位置上看,袁紹在擊敗了公孫瓚之後,基本已經將當時人們意義上大漢的東北方向全部掃清,他的目的是統一天下的話,那麼此時他最大的敵人就是盤踞在兗州、徐州一帶的曹操,且因為西涼軍的原因,長安洛陽此時已經破敗不堪,相比之下,戰亂較少的山東一代,自管仲重商開始,一直是中華富庶之地,無論是利益還是擊敗強敵考慮,打曹操都是更優的選擇。

    而曹操這邊同樣沒有選擇,往南是長江天塹,荊州劉表經營多年,且地形複雜,同樣難以攻打,而當時的中國北方之地富庶於南方,所以曹操同樣利益上、戰略上都會更偏向於一統北方。就是二者互相將對方的所有土地設為了重大戰略意義土地,同時互相宿敵,這種情況總歸要分個勝負的。而曹操是要統一天下的呀,袁紹又是當時天下第一大軍閥,這就相當於曹操的絆腳石。袁紹覺得曹操越來越勢大,以後肯定對他是個威脅,曹操為人又詭計多端,也是想要把他消滅掉,後來就有了官渡之戰以曹操險勝而終。白門樓那個時候還屬於中原逐鹿的狀態。另外,江南開發是東晉衣冠南渡之後的事情了。

    三國的時候也就荊州還算經濟狀況可以。孫權可是剿山越搞了二十多年。如果袁紹聯合馬騰或者劉表,曹操還有幾成勝算?就像是你正在與一個人面對面打架,突然一個人從你後方襲擊你而且是強大的對手你心裡慌不慌,所以曹操必須先將強大的袁紹擊敗才能放心發展。袁紹在馬騰和曹操中間,劉表在長江以南。當時長江以南的地方,生產力低下,還沒用,而且山賊很猖獗,和後世的江南好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當時的膏腴之地就在河北湖南,所以當時中原諸侯的戰略目標都是中原,在統一中原之前時不可能把目光放向南方或者西北的。所以說曹操有什麼動力先搞馬騰劉表甚至孫權呢?中原的地方,哪怕戰亂再過分,也是首選。亂世爭霸的是人口啊。另外,當時的鄉土觀念是很濃厚的。孫權劉備都是屬於北方人去統治南方,內部的地域歧視和互相攻擊都很嚴重的。

    綜上,我認為,曹操和袁紹的第一戰略目標都是中原。統一中原,皇帝搞到手,南方想怎麼搞怎麼搞。後來曹操收荊州,只要詔書一下,荊州就歸附了。荊州內部的世家,蒯,黃,蔡諸家,投降論調層出不窮。所以袁紹打曹操是到了不得不打的地步,要圖中原圖天下就必須得把曹操這個最大得隱患給消滅掉,只不過袁本初居功自傲,有勇無謀,不聽勸告得表現葬送了自己大好得局面。

  • 5 # 陳作棟

    臥榻之下,豈容他人安歇!

    袁紹比曹操兵多將廣、治地廣大,但名義上卻要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節制。這種骨鯁在喉的感覺,令人不吐不快,用拳頭說話是早晚的事!

  • 6 # 歷史小書館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三國志中有表明曹操和袁紹是兒時至青年時期的玩伴和同僚,謠傳兩人曾經還一起搶過別人家的媳婦,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麼曹操與袁紹是如何從朋友變成敵人的呢?還要從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說起,本來袁紹的謀士沮授也勸過袁紹要把天子控制在手裡,袁紹本來也有此意的,只不過在平定河北時,他的心態已經悄然發生了變化,一方諸侯已經不能滿足袁紹了, 他想做的是皇帝,天無二日,民無二主,有了這種心態後放個皇帝在身邊不是噁心自己嗎?所以就以“天子之立非紹意”這句話當做藉口推辭掉了謀士們的諫言,意思是說當初的獻帝是董卓擁立的,他當時並不贊成。

    後來在曹操控制朝廷後,在都城的選址上,曹操和袁紹發生了不愉。《袁紹傳》載:“會太祖迎天子都許,收河南地,關中皆附。紹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袁紹想讓曹操把都城定在鄄城的意圖當然是方便他制約曹操和劉協,當時的局勢依舊是袁強曹弱,當然曹操和他的眾謀臣們也看出了這一點,所以執意要曹操遠離袁紹,定都許縣,以圖壯大。

    經過定都之事後曹袁兩家的友好關係已然變質,都是胸懷大志的人,互相算計攻訐再正常不過了,曹操後來還以天子的名義下詔責讓袁紹,兩人正式撕破臉皮,之後袁紹專心攻伐公孫瓚,掃清北方,曹操則強取徐州,討伐袁術,兩人分別統一河北河南後,正面衝突那是無可避免的,袁紹強則必先攻曹,曹操強則必先伐袁,正所謂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嘛。

  • 7 # 新哥說歷史

    在曹操二次東征陶謙,被後方的張邈和陳宮大規模叛亂,導致曹操失了兗州的時候。

    這個時候袁紹給曹操傳訊息:

    “孟德啊,你都只剩下三個縣城了,聽說蝗災又起,你和呂布對峙又缺糧,不如直接跟著哥混吧。把你妻兒送來鄴城,我給你派兵送糧。”

    三國志武帝紀:“秋九月,太祖還鄄城。… 於是紹使人說太祖,欲連和。太祖新失兗州,軍食盡,將許之。程昱止太祖,太祖從之。”

    曹操說,我把你當兄弟,你要我妻兒。

    袁紹說,我把你當小弟,你妻兒都不肯送來,就許。。。

    以上是玩笑。

    因為官渡之戰太有名了,而恰恰在官渡之戰前一年的一些事情大家往往忽略。

    三國志有記載

    四年春二月,公還至昌邑。張楊將楊醜殺楊,眭固又殺醜,以其眾屬袁紹,屯射犬。夏四月,進軍臨河,使史渙、曹仁渡河擊之。固使楊故長史薛洪、河內太守繆尚留守,自將兵北迎紹求救,與渙、仁相遇犬城。交戰,大破之,斬固。公遂濟河,圍射犬。洪、尚率眾降,封為列侯,還軍敖倉。以魏種為河內太守,屬以河北事。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在幹嘛,這個時候正是攻打公孫瓚的關鍵時刻。

    曹操跨河進攻河內,直逼鄴城。

    你可能以為我在說笑或者陰謀論,這個判斷是寫在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文》中的

    往者伐鼓北征公孫瓚,強寇桀逆,拒圍一年。操因其未破,陰交書命,外助王師,內相掩襲。故引兵造河,方舟比濟。會其行人發露,瓚亦梟夷,故使鋒芒挫縮,厥圖不果。

    袁紹在攻打公孫瓚的關鍵時刻,曹操在抄袁紹的後路。

    拋開爭霸天下這種宏偉的命題,我把你當兄弟,你把我當xx的行為,當然要打了。

  • 8 # 悠風風

    東漢末年的軍閥中袁紹和曹操實力最強,他們都想統一中國,所以戰爭不可避免。袁紹控制的河北地區受戰亂影響小,所以人口和錢糧最多,又剛剛打敗了北平太守公孫瓚,此時軍隊士氣正旺。而曹操控制的黃河以南地區是黃巾之亂和董卓討伐戰的主戰場,社會經濟凋敝,人口也少,當時又遭受了自然災害,軍隊糧食匱乏,士氣低落。袁紹此時討打曹操時機最好,只不過袁紹氣量狹小不能用人,戰略上的一再失誤導致了失敗。以袁紹的性格碰上曹操這樣的對手失敗是必然,即使當時不打官渡之戰,早晚也會被曹操消滅。

  • 9 # 三思彧

    驕傲自大,關羽也是一樣。袁紹在感覺上就像美國,最好所有人都聽他話,誰不聽就打誰,但袁紹沒有和實力匹配的才能,雖然紹強,終被弱曹打敗。

  • 10 # 白龍赤子

    袁紹,曾是董卓之亂後的“十八路諸侯”盟主,是當時最強大的諸侯。但是199——200年間,袁紹挑起了對曹操的官渡之戰,企圖統一中原,最終失敗,反而讓曹操成為了統一北方的力量,可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那麼,袁紹為什麼要向曹操宣戰呢?下面我將詳細介紹:

    袁紹看不起曹操

    袁紹和曹操,天生就是冤家,一個的家庭背景是“四世三公”,另一個是宦官之後。東漢年間,宦官專權的現象屢見不鮮,使人們對宦官沒有絲毫的好感。董卓之亂前夕,宦官張讓、趙忠和宋典等人發動的“十常侍之亂”,更是讓朝政烏煙瘴氣。

    另外,袁紹祖上自高祖父袁安擔任司徒以來,一家出現了“四世三公”的人才,享有無上的光榮。這樣家庭背景出身的人,再加上袁紹多疑、猜忌的性格,從骨子裡瞧不起宦官之後的曹操。待曹操對袁紹構成威脅後,袁紹肯定要“收拾”曹操,這是合乎情理的。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十常侍)

    強大的袁紹

    袁紹被董卓任命為渤海太守後,沒有老老實實地過日子,而是和袁世凱一樣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由於家族的名聲和袁紹個人的威望,他的軍隊發展迅速,很快佔領了青、冀、幽、並四州,成為了當時最大的諸侯。此時的袁紹,可謂是兵多糧足,有軍隊十萬,戰馬更是不計其數

    相比較而言,曹操就很弱小了,曹操手上可作戰的只有一兩萬人,戰鬥力堪憂。另外,袁紹很早就想建立自己的功業了,他認為現在是統一天下的絕佳時期,所以發動了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之戰。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袁紹)

    袁紹的威脅

    前面說到,曹操是宦官之後,但偉人就是偉人,他從來沒有因為自己出身不好而自暴自棄。曹操很早就站在了士大夫一邊,與他們達成了良好的關係,並且以“敢於同宦官鬥爭”而知名,受到了士大夫階層的好評。

    黃巾起義後,曹操因為有功而被升為濟南相。此後,又積極地參加討董活動,升為兗州牧,此時李典、許褚等人投靠了他。接著,曹操又接受謀士荀彧、毛玠的建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同時積極地實行屯田措施,實力大增。

    等到強大之後,曹操又打敗了袁術、殺掉了呂布、大敗劉表、張繡、劉備,成為了袁紹統一天下的最大阻礙力量。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曹操)

    結語

    公元199——200年之間的官渡之戰,改變了東漢末年的政治格局,這一戰讓“四世三公”的袁紹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宦官之後的曹操走上了統一北方的道路。那麼,袁紹當初為何要發動戰爭呢?我認為和袁紹對曹操的偏見、袁紹自身的強大和曹操對袁紹地威脅有著重要的關係。

  • 11 # 一英雄夢一

    一少年時,袁紹是老大哥,曹操是小弟。

    我們三國史,都知道袁紹和曹操都是混跡於洛陽的“不良少年”,混跡於各種各樣的高階名流場所。而袁紹的背景是“四世三公”,就是國家丞相級別的超級大官,而曹操充其量就是中端級別的家族權勢,如果在他爺爺曹騰那一輩,曹操還是可以依靠家族背景,然而到了他爹曹嵩這一代,已經下降了好幾個檔次。所以曹操是完完全全的跟著袁紹混,用“古惑仔”裡的話說就是:袁紹收曹操作小弟,袁紹帶著曹操混社會。後來兩人關係越來越好,可能是曹操會趨炎附勢,也可能曹操能力特別強。曹操很快成為袁紹的得力好兄弟,董卓獨霸朝廷之前,曹操已經成為典軍校尉,袁紹為中軍校尉,兩人官位等級已經一致。

    然而人性很複雜,很多人都是無法容忍看到曾經自己的小弟,成長為自己的老大。就比如說孫策和太史慈,兩人能力相當,為何孫策可以禮賢下士,寬容太史慈。很多人只是看到孫策平定江東急需人才,但是有沒有發現,沒有“當老大”的心思,孫策才可以把你當成一家人。就算太史慈武力比孫策強,但是太史慈願意孫策我服務,那還有什麼不可以的呢?然而曹操和袁紹不同,曹操要當一方老大。當袁紹好不容易滅掉公孫瓚,你曹操居然滅了陶謙,滅了呂布和劉備,還滅了袁術。更有甚者攻取了洛陽,迎接了天子,成為“號令天下”的主。

    袁紹看不下去,忍不下去,也裝不下去了。攤牌吧,要不還做我小弟,還可以一方稱霸,給你個高位置,要不就決一雌雄吧,看你小子居然混到我頭上了。抱歉,我沒忍住。

    二老之將至,必須打袁氏天下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戰火紛飛。一方諸侯再強大,如果想延續到下一代真的很難,必須在這一代一步到位。而想爭霸天下,勢力固然重要,年齡又是更重要的一個隱秘條件,倘若天不假年,所有的都會灰飛煙滅。而不幸的是袁紹的壯年期在群雄討董卓時期,44歲。而後又奪冀州,滅公孫瓚,到了官渡之戰時,袁紹已經53歲了已經進入遲暮之年。而曹操這時候恰恰是44歲,正值壯年。曹操比袁紹小了整整9歲。所以袁紹的老大哥年紀在三國群雄格局時代是極其不利的。

    如果我們是袁紹,起兵之前就有“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的夢想。當真正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以後,面對著自己已經是53歲的年紀,看著別人都在爭地盤爭天下,若是就此住手,符合袁紹的心姓嗎?何況自己一老糊塗,或者說駕鶴西去,留下那三個兒子,能保持“河北強盛”嗎?自己一死,三個兒子三條心,自己所辛辛苦苦打下的家業也會好灰飛煙滅。所以無論從自身夢想還是家業後事,袁紹必須在沒有老糊塗之前,奮力一搏。

    所以針對這個問題,袁紹為什麼非要打曹操,我從人性深處的兩點原因進行闡述。一個就是老大哥不允許小弟發展比自己強大,二就是我袁紹老驥伏櫪,要趁著自己還能做事,去打下一個袁氏天下。其實歸根結底,三國是為了爭地盤,爭天下。而且在將近十年的爭鬥之中,已經有了明顯的格局:曹操佔中原,袁紹佔河北,孫策佔江東等等,遠遠過了僅僅爭地盤的小型諸侯爭奪地盤的階段。而袁紹又是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而且已經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所有的將領和謀臣已經為他掀起來進取天下的野心,他也真有可能建立一個袁氏天下。所以他與曹操的爭霸不可避免,符合歷史的規矩,更符合人性的發展!

  • 12 # 一隻熊熊

    歷史上官渡之戰是袁紹發起的戰役,曹操有得選也不會和袁紹開戰,有多少勝算曹操心裡有數,袁紹心裡也有數,所以袁紹要打了(至於十勝十敗這種無才無德的馬屁精拍的馬屁就不要當真了,曹操自己都不一定信)。袁紹雖然在戰役初期連敗了幾次,但確實不痛不癢,官渡之敗也無損大局,畢竟官渡之後袁紹還能優哉遊哉地四處平平亂,如果不是死得太是時候還是未知之數,畢竟他死後河北百姓還是非常哀痛。從他的角度來看手上有個皇帝肯定不會是壞事(劉虞作為一個很有名望的宗族,總歸比兩個小孩子難掌控,但這樣袁紹都能接受)。那為什麼西涼軍內訌了之後,他沒有選擇迎回皇帝呢?原因很簡單,實力的變化,在這個時期,袁紹的勢力迅速膨脹,他認為自己有很大可能統一天下,那何必 請來一尊佛供著呢。再從袁紹,袁術兩兄弟在大亂開始後的操作來看,對比同樣世出名門的楊家,可以看出袁家在很早以前就看出天下必將割據,而袁家的目的多半不是中興漢室。反過來看曹操,作為當時名義上皇帝的勢力代表,包括其團體內部也吸收了一部分忠於漢室,意圖復興漢室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曹操和袁紹在當前階段代表的勢力就是相互對立的,這是立場的矛盾。再從地理位置上看,袁紹在擊敗了公孫瓚之後,基本已經將當時人們意義上大漢的東北方向全部掃清,他的目的是統一天下的話,那麼此時他最大的敵人就是盤踞在兗州、徐州一帶的曹操,且因為西涼軍的原因,長安洛陽此時已經破敗不堪,相比之下,戰亂較少的山東一代,自管仲重商開始,一直是中華富庶之地,無論是利益還是擊敗強敵考慮,打曹操都是更優的選擇。而曹操這邊同樣沒有選擇,往南是長江天塹,荊州劉表經營多年,且地形複雜,同樣難以攻打,而當時的中國北方之地富庶於南方,所以曹操同樣利益上、戰略上都會更偏向於一統北方。就是二者互相將對方的所有土地設為了重大戰略意義土地,同時互相宿敵,這種情況總歸要分個勝負的。而曹操是要統一天下的呀,袁紹又是當時天下第一大軍閥,這就相當於曹操的絆腳石。袁紹覺得曹操越來越勢大,以後肯定對他是個威脅,曹操為人又詭計多端,也是想要把他消滅掉,後來就有了官渡之戰以曹操險勝而終。白門樓那個時候還屬於中原逐鹿的狀態。另外,江南開發是東晉衣冠南渡之後的事情了。

  • 13 # 禿頭阿睿帶你看身邊

    實名反對前面的高贊回答

    為什麼袁紹要打曹操,最重要的一點原因!

    袁紹當時已經攻下河北,要想發展只要往南進攻!至於其他什麼個人原因都不是影響袁紹打曹操的關鍵原因。

    官渡之戰之前,袁紹消滅了公孫瓚,佔領了整個河北,除了少數民族外已無人可打。而這時曹操擊敗了徐州的劉備,佔領了關中,兗州,徐州等大片土地,把袁紹堵在了黃河以北,並且皇帝也在曹操手上。

    會太祖迎天子都許,收河南地,關中皆附。

    而且本身袁紹就有稱帝之心,而整個袁氏集團又想要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那麼就只有打曹操,消滅曹操,奪取皇帝。

    袁紹的謀士的沮授,審配,郭圖等人就曾建議袁紹在安定了北方後,迅速攻取南方,以圖大業

    今迎朝廷,至義也,又於時宜大計也,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夫權不失機,功在速捷,將軍其圖之

    今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強眾,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不時取,後難圖也。

    所以袁紹打曹操的原因裡,個人怨恨的因素很少,更多的是為了自身的稱霸大業而已。如果只是因為個人恩怨而攻伐對方,那袁紹怎麼能成為一國之主呢?

  • 14 # 君山話史

    袁紹與曹操原本交情還可以,但是後來權力鬥爭,兩人勢同水火,袁紹一心要置曹操於死地,原因我且分析如下:

    袁紹與曹操為什麼交惡?

    袁紹與曹操的交情,可以從西園八校時說起,當時漢靈帝設西園八校,袁紹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此時袁紹的地位略高於曹操,兩人是同事關係。在此後,袁紹地位一直高於曹操,洛陽政變時,袁紹是司隸校尉;關東起兵時,袁紹是義軍首領,曹操是義軍的一支獨立力量,名義上受袁紹節制。

    在與董卓的戰爭中,曹操對袁紹有所不滿,原因是他作為盟主,對董作戰不積極。後來,袁紹想立劉虞為皇帝,遭到曹操的堅決拒絕,兩人關係惡化。

    袁紹控制河北後,有意拉攏曹操,表薦他為東郡太守。後來曹操向兗州發展,與呂布爆發戰爭,這時袁紹建議曹操把家眷送到鄴城以避戰火,曹操差一點就上當了,程昱提醒他,袁紹只是想把曹操家人當作人質罷了。儘管曹操最終沒同意,但可以看出,這時他與袁紹還不是敵人關係。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觸及袁紹利益

    袁紹與曹操真正成為對頭,是從曹操挾天子令諸侯開始的。

    曹操運途的轉折,是從挾天子開始,把朝廷操縱在手裡,以皇帝的命令打壓其他軍閥,其中包括袁紹。曹操以皇帝的名義發下詔書,大義凜然譴責袁紹樹黨營私,對勤王消極。袁紹接到詔書不禁勃然大怒。更有甚者,曹操自任為大將軍,而以袁紹為太尉。在東漢,大將軍地位要比太尉高得多,袁紹雷霆震怒,拒絕接受。曹操對袁紹的勢力還是有所畏懼,便轉而以袁紹為大將軍,自己為車騎將軍兼司空。

    從第一回合較量來看,袁紹總算爭回點面子,但這只是開始。

    袁紹與曹操的戰爭,是權力鬥爭的必然結果

    當時曹操雖然把持朝廷,但論兵力與地盤還是不如袁紹,袁紹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在寫給曹操的信裡,總是言辭傲慢,高高在上的樣子。對此,曹操恨得牙癢癢的,卻無可奈何。不過,當時兩人的戰略重心不同,袁紹戰略重心在北,消滅公孫瓚;而曹操的重心主要在南,消滅袁術與呂布。等兩人都實現自己的戰略目的,拔刀相向就不可避免了。

    曹操操縱朝廷,在政治上比較有優勢,但他也只能利用詔書譴責袁紹,實際上也沒敢動真的。袁紹也認識到自己在政治上的被動,他試圖說服皇帝遷都到離自己近的地方,但未能成功。田豐曾多次勸袁紹發兵偷襲許都,奪回天子,但袁紹有個毛病,謀士說什麼,他就偏偏不聽,因此浪費不少好時機。

    當然,袁紹有自己的考慮,自己的兵力比曹操要雄厚得多,只要把曹操打趴下,朝廷還不是我的麼?當時袁紹據有冀、並、燕、青四州,而曹操只有兗、豫、徐三州。不僅如此,袁紹還有烏桓王蹋頓、上谷大人難樓、遼東大人蘇僕延、右北平大人烏延等部落支援,實力要遠遠強過曹操。

    正因為如此,袁紹最終選擇戰爭,自以為以多打少,穩操勝券。然而,官渡之戰終結了袁紹的美夢,此後袁氏之實力一落千丈。

  • 15 # 沉睡的天堂

    歷史上官渡之戰是袁紹發起的戰役,曹操有得選也不會和袁紹開戰,有多少勝算曹操心裡有數,袁紹心裡也有數,所以袁紹要打了(至於十勝十敗這種無才無德的馬屁精拍的馬屁就不要當真了,曹操自己都不一定信)。

    袁紹雖然在戰役初期連敗了幾次,但確實不痛不癢,官渡之敗也無損大局,畢竟官渡之後袁紹還能優哉遊哉地四處平平亂,如果不是死得太是時候還是未知之數,畢竟他死後河北百姓還是非常哀痛。

    從他的角度來看手上有個皇帝肯定不會是壞事(劉虞作為一個很有名望的宗族,總歸比兩個小孩子難掌控,但這樣袁紹都能接受)。

    那為什麼西涼軍內訌了之後,他沒有選擇迎回皇帝呢?

    原因很簡單,實力的變化,在這個時期,袁紹的勢力迅速膨脹,他認為自己有很大可能統一天下,那何必 請來一尊佛供著呢。

    再從袁紹,袁術兩兄弟在大亂開始後的操作來看,對比同樣世出名門的楊家,可以看出袁家在很早以前就看出天下必將割據,而袁家的目的多半不是中興漢室。

    反過來看曹操,作為當時名義上皇帝的勢力代表,包括其團體內部也吸收了一部分忠於漢室,意圖復興漢室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曹操和袁紹在當前階段代表的勢力就是相互對立的,這是立場的矛盾。

    再從地理位置上看,袁紹在擊敗了公孫瓚之後,基本已經將當時人們意義上大漢的東北方向全部掃清,他的目的是統一天下的話,那麼此時他最大的敵人就是盤踞在兗州、徐州一帶的曹操,且因為西涼軍的原因,長安洛陽此時已經破敗不堪,相比之下,戰亂較少的山東一代,自管仲重商開始,一直是中華富庶之地,無論是利益還是擊敗強敵考慮,打曹操都是更優的選擇。

    而曹操這邊同樣沒有選擇,往南是長江天塹,荊州劉表經營多年,且地形複雜,同樣難以攻打,而當時的中國北方之地富庶於南方,所以曹操同樣利益上、戰略上都會更偏向於一統北方。就是二者互相將對方的所有土地設為了重大戰略意義土地,同時互相宿敵,這種情況總歸要分個勝負的。

    而曹操是要統一天下的呀,袁紹又是當時天下第一大軍閥,這就相當於曹操的絆腳石。袁紹覺得曹操越來越勢大,以後肯定對他是個威脅,曹操為人又詭計多端,也是想要把他消滅掉,後來就有了官渡之戰以曹操險勝而終。

    白門樓那個時候還屬於中原逐鹿的狀態。另外,江南開發是東晉衣冠南渡之後的事情了。

    三國的時候也就荊州還算經濟狀況可以。

    孫權可是剿山越搞了二十多年。如果袁紹聯合馬騰或者劉表,曹操還有幾成勝算?就像是你正在與一個人面對面打架,突然一個人從你後方襲擊你而且是強大的對手你心裡慌不慌,所以曹操必須先將強大的袁紹擊敗才能放心發展。袁紹在馬騰和曹操中間,劉表在長江以南。

    當時長江以南的地方,生產力低下,還沒用,而且山賊很猖獗,和後世的江南好完全不是一個概念。當時的膏腴之地就在河北湖南,所以當時中原諸侯的戰略目標都是中原,在統一中原之前時不可能把目光放向南方或者西北的。

    所以說曹操有什麼動力先搞馬騰劉表甚至孫權呢?

    中原的地方,哪怕戰亂再過分,也是首選。亂世爭霸的是人口啊。另外,當時的鄉土觀念是很濃厚的。孫權劉備都是屬於北方人去統治南方,內部的地域歧視和互相攻擊都很嚴重的。

    綜上,我認為,曹操和袁紹的第一戰略目標都是中原。統一中原,皇帝搞到手,南方想怎麼搞怎麼搞。後來曹操收荊州,只要詔書一下,荊州就歸附了。荊州內部的世家,蒯,黃,蔡諸家,投降論調層出不窮。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位於曹操北邊的強大的袁紹成為了曹操發展的一大隱患,因為曹操一旦先向其他方向進攻袁紹就能在背後偷襲曹操,所以只有先擊敗袁紹曹操才能放心發展壯大。

  • 16 # 秣陵校尉

    袁紹和曹操原本是一對好基友!

    袁紹曹操兩人俱是官宦世家。袁紹家四世三公名聲顯赫自不必說,曹操父親也官拜太尉,與袁紹家相比不遑多讓。都是口含金勺出生,故而早期的經歷極為相似。舉孝廉,薦縣令,頗有官聲。辭官回家,隱於洛陽,架鷹走犬,任俠仗義,名聲鵲起,早早地就被視為國之棟才,軌跡是一樣一樣滴。

    事實上,他們倆有過好幾次聯手。

    中平五年(188年),漢靈帝典兵,設定西園八校尉,典操禁軍。袁紹為中軍校尉,曹操為典軍校尉,這是他們的第一次聯手。

    中平六年(189年),靈帝薨,少帝劉辯立,十常侍作亂,殺大將軍何進。袁紹初露鋒芒,與其叔袁隗(時任太傅)列兵朱雀闕下,捕殺宦官兩千多人。自恆帝以來為禍東漢的宦官勢力幾乎被一舉滌盪。

    董卓入洛陽,獨斷朝綱,欲廢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帝,問於袁紹。《後漢書》有精彩的描述:

    紹曰:“若公違禮任情,廢嫡立庶,恐眾議未安”。卓案劍吆紹曰: “豎子敢然!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紹勃然曰:“天下健者,豈惟董公!”橫刀長揖徑出。懸節於上東門,而奔翼州。

    怎麼樣?和曹操的刺董改獻刀一樣精彩吧?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關東州郡起兵反董,公推袁紹為首。曹操率家鄉兵加入,這是他們的第二次聯手。

    據說在這次聯兵討董時,袁紹曹操哥倆有次一起喝酒。袁紹問:“大事如果不順,什麼地方可以據守呢?”曹操反問:“足下的意思呢?”袁紹答道:“我南據黃河,北收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眾,然後南向爭奪天下,也許可以成功吧?”

    後來的事實發展果然如此。袁紹先奪翼州,用沮授之計,東伐青州黃巾,西滅黑山賊寇,北攻公孫瓚爭奪幽州,實力發展很快。

    初平三年(192年),袁術、公孫瓚聯合陶謙與袁紹開戰,袁紹拉攏曹操合擊,大破三家聯軍。這是曹操袁紹的第三次聯手。

    使他們的關係發生根本改變的是在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入許,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並兗州,並司隸,吞豫州,勢力膨脹很快,引起了袁紹的警覺。曹操於次年,197年,派孔融出使鄴城,拜袁紹為大將軍,兼管翼州、青州、幷州、幽州四州。等於是默認了袁紹在黃河以北的發展,暫時緩解了矛盾。

    及至199年,袁紹已滅公孫瓚,曹操也已經打敗劉備佔領徐州,袁術已滅其地被瓜分,曹操佔淮南。整個北中國的大地上,只站著兩個巨人,互相打量著對方!

    這個時候,他們的矛盾已經無法調和,只有一戰!建安5年(200年),袁紹發精銳步兵十萬,騎兵1萬,南下攻打曹操,官渡之戰爆發!

  • 17 # 尼古拉斯奇異果

    袁紹出身於東漢末年的名門望族,素有“四世三公”之稱。如此顯赫的身世,給袁紹帶來了很大的資本,同時也養成了一副紈絝子弟的通病。

    優柔寡斷的袁紹

    其實,袁紹幕僚出現兩派意見很正常。兩派人分別列舉了自己的觀點,分析了打與不打的利弊。最終如何抉擇,考驗的是領導人物的決斷能力。然而袁紹表現出來的卻是猶豫不決,可見他是一個缺乏魄力的領導。

    領導要做部下的“膽”和“眼”

    袁紹最終在許攸的建議下,決定攻打曹操。訊息傳到曹操這邊,曹軍幕僚議論紛紛,很多人開始焦慮擔憂。

    官渡之戰

    其實,當時曹操和袁紹的實力相差懸殊,如果不打一仗,哪知道誰勝誰負?然而情勢危急之下,如果連曹操本人都被袁紹嚇破了膽,還有誰敢幫助曹操對抗袁紹?所以曹操故作鎮定,穩定了軍心。正如領導學所說:領導要做部下的“膽”和“眼”。領導要讓部下保持鬥志,並且看到希望。在這一方面,顯然曹操遠勝於袁紹。

    劉備投靠曹操的時候,曹操的謀士分為兩大派:荀彧認為劉備是個英雄,早晚不是池中之物,應該早早除掉;郭嘉則是認為這個時候不能殺劉備,如果殺了劉備,天下賢才寒心,以後不敢來投靠曹操。曹操權衡利弊,最終採納了郭嘉的意見。

    同樣遇到一個問題,部下分成兩派意見,這是很正常的情況,兩種意見分別分析利弊得失。有能力的領導可以從中權衡利弊,選擇最佳的方案。能力平庸的領導,面對不同的見解,只能被弄得暈頭轉向。

    外寬內忌的袁紹

    官渡之戰前夕,田豐認為時機不到,極力反對攻打曹操。袁紹一怒之下,把田豐關進地牢,打算勝利之後再來處理田豐。

    結果袁紹大敗而歸,獄卒趕來向田豐賀喜。頭腦簡單的獄卒認為,袁紹沒聽田豐的建議,導致戰敗,這回應該釋放田豐了。

    誰料田豐聽聞袁紹戰敗,即刻預測到自己死期已至。田豐太瞭解袁紹的性格,假設袁紹得勝歸來,一高興,說不定會原諒田豐,如今袁紹大敗,無顏面對田豐,肯定痛下殺手。結果也正如田豐所料,袁紹很快派人賜死田豐。

    晚年的曹操雖然以殘暴亂殺人著稱,然而他殺的都是政敵和絆腳石。面對故意找茬的禰衡,曹操沒有痛下殺手,而是把他遣送給了劉表。劉表又把禰衡派給手下黃祖,最終黃祖和禰衡發生衝突,把禰衡給殺了。曹操對於沒有根本利益衝突的刺頭,他是採取借刀殺人的策略。袁紹的不納忠言,自毀長城,和曹操差遠了。

    不善於籠絡人心的袁紹

    官渡之戰前期,袁紹派遣大將顏良領兵攻打曹操。曹軍將領無人能敵,損失慘重。於是曹操讓關羽出戰,斬殺了顏良。

    袁紹聽聞斬殺顏良的武將赤面長鬚,和關羽很像,於是要問罪劉備。劉備說天下赤面長鬚者那麼多,如何確定斬殺顏良的武將一定就是關羽?袁紹耳根軟,放過了劉備。

    袁紹很快又讓大將文丑領兵出戰,關羽又把文丑斬殺了。這次袁紹軍中的人看得很清楚斬殺文丑的人便是關羽,劉備百口莫辯。誰料劉備這個危機處理大師靈機一動,他跟袁紹說,你損失了兩員大將,我只要給關羽寫一封書信,保證他馬上來投靠你。袁紹聽後,喜出望外,激動地當場說,得到一個關羽,遠勝於顏良文丑兩人。

    顏良文丑跟隨袁紹多年,屢立戰功,關羽目前還是一個敵人,剛剛造成袁軍的損失。袁紹如此喜新厭舊,肯定讓很多幕僚心寒。

    趙雲影視劇照

    劉備在這方面高明很多。趙雲在長坂坡為了救阿斗,衝殺敵陣,七進七出,險些喪命。劉備見到趙雲抱著阿斗過來,接過阿斗,隨即想把阿斗摔在地上,還好趙雲接住了阿斗。趙雲看見劉備的恩情,肯定感激涕零,以後更加賣命。在收買人心的功力上面,袁紹和劉備相比,又是差了一大截。

    總結

    綜上所述,袁紹在性格上存在很大的缺陷。他面對幕僚的意見分歧,無法有效地權衡利弊。

    因此,袁紹內部派系林立,明爭暗鬥,這和他的個人能力關係很大。曹操的團隊同樣龐大,然而曹操有能力駕馭這個團隊,所以能夠維持內部團結一致。

  • 18 # 一個過了河的卒子

    很高心回答這個問題,研究歷史問題要客觀,儘量要設身處地的進入人物去思考。假如我們是當時的袁紹,要發動這麼大規模的戰爭,要考慮的就是幾個問題,1、戰略上是不是非打不可,2、戰術上能不能打的過。3、國家內部大部分人是否支援發動戰爭。

    三國裡面的十八路諸侯都想成就統一霸業,身為十八路諸侯盟主自帶四世三公光環的袁紹就更不例外了,我們都知道,古代戰爭的戰略是遠交近攻,看一下地圖,袁紹起兵於河北,往北只有公孫康公孫度很小的地盤,實現霸業的必要條件就是向南擴張,而向南擴張就不得不面對曹操,天下人都知曹孟德有遠大抱負,袁紹怎能允許臥榻旁有曹操這樣的人酣睡,這就是戰略上必須打。

    當時袁紹傭兵七十餘萬,將有河北四庭柱顏良、文丑、張合、高覽、文有田豐、審配、郭圖等這樣的河北名士,而曹操不過十萬之眾,這種軍事力量的差距給了袁紹很大信心,最起碼也得讓曹操臣服,簽訂城下之盟,覺得戰術上能打的過。

    國家內部從將軍到士大夫各個階層都支援袁紹對曹發動戰爭,這一點最典型支援的兩個人田豐和許悠,因為亂世是有野心的人最好的舞臺。這三個問題得到一個同樣的答案,最終使袁紹下定了決心。

    最後我們再談談袁紹發動這次戰爭為什麼會遭遇失敗,其實袁紹發動官渡之戰是沒有任何錯誤的,晚打不如早打,這個從戰爭初期曹操陣營的慌亂中可以看出。袁紹如果用人得當,不優柔寡斷,戰爭開始前先徹底解決盤踞北方的公孫兄弟,以除後患的話,戰爭會有另一個走向。

  • 19 # 日常眺金谷

    這個問題,我想套用陳寅恪先生的結論:

    曹袁之爭,不僅是割據勢力的相爭,更是階級勢力的鬥爭。

    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 ,《三國志》稱其為漢相曹參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宦官曹騰的養子,曹騰在漢桓帝時,封為費亭侯,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在漢靈帝時官至太尉。就曹操的家庭出身來說,是寒族,閹宦階級。曹操“任俠放蕩,不治行業”,表明曹氏並不以儒學為務,與豪族的服膺儒教不同。

    曹操崇尚節儉曾有“植妻衣繡,太祖登臺見之,以違制命還家賜死”。自己孩子的妻子衣繡也要處死,可見一般。

    這主要因為曹操出身寒族及當時經濟的破壞有關,可也不可忽視這與要催破豪族的奢侈之風有莫大關係。

    我們再看看曹操勢力的用人方式。曹操為司空、丞相時,毛玠為東曹掾,掌選舉。毛玠“務以儉率人”,執行曹操寒族的政策,是寒族人。

    當然曹操不僅有寒族人士支援,也有豪族的人士支援。比如荀彧,荀攸。他們還為曹操引來部分對袁紹心懷不滿的人士,完善曹操勢力。

    再說袁紹。袁紹出身漢末名門“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

    直白的說,袁紹就是北方豪族的代表。重儒學,重孝。

    早年袁紹勢力大,他甚至舉薦曹操為東郡太守,把曹操作為自己的附庸。可後面曹操借天子以自重,略取了河南大片土地,甚至關中的割據勢力也紛紛來歸附,勢力發展很快。天子身邊有個寒族的手握重權,在天子身邊吹枕邊風全是對自己勢力不利的,出兵的意願自然大增。

    直到建安四年(199年),割據河內的眭固欲與袁紹和縱,卻被曹操所滅,這直接激發了曹袁的矛盾。袁、曹之間的一場決戰已經到了不可避免的時候了。

    所以,我認為曹袁之爭,表面看是割據勢力的爭鬥,實質則是寒族與豪族的爭鬥。

    曹操宦室出身,他要發展必定要依託寒族,而這與袁紹為代表的豪族起衝突,一定是不可避免的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朋友的全走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