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西函授諮詢賀老師
-
2 # 地理太平洋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有党項人建立的政權,他們自稱為邦泥定國或者大白高國,小、西朝。因其在中原的西部地區,宋人稱為西夏。
前期在中華大地上和北宋,遼三足鼎立,後期和金朝並立,歷經十帝,在朝代更迭頻繁的古代也存在了189年。
宋寶元年(1038年)西夏立國時,疆域範圍在今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省東北部、內蒙古和陝西北部地區。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佔地兩萬餘平方公里。
西夏的祖先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末因平定黃巢農民起義有功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與宋朝。
北宋與西夏之間發生過大大小小的五次戰爭,這五次戰爭雙方都有來有往,並不存在一方在軍事上的絕對勝利。但近百年的衝突
使宋下之間都搞的疲憊不堪,西夏統治者不斷的對北宋發動戰爭,使得國內土地荒蕪,民不堪命,再加上宋朝的經濟封鎖,極大的影響了普通民眾的生活,引起了國內民眾的不滿。北宋經過了長時間的戰爭國內也是民生凋敝,另一方面還要地方北方遼的進犯,實在是無力承擔與西夏的消耗戰。
於是經過一年多的交涉,在1044年雙方達成協議,北宋封元昊為夏國主,在名義上西夏依然向宋稱臣,但宋每年必須給西夏絹十五萬匹,銀七萬兩,茶三萬斤,宋朝重開沿邊市場,准許兩國民間貿易往來。
北宋用搜刮民眾的財富來換去雙方短暫的和平,也可以說宋朝在這次宋夏戰爭中徹徹底底的失敗了,宋夏之間的協議對宋來說是屈辱的。
綜合來看宋朝在中國古代的所以朝代中是最沒有骨氣的,與他國簽訂的條約加重了宋朝百姓的負擔。
後來北宋滅亡,金朝南侵,西夏與宋朝就不接壤了,雙方較多的是聯合關係,但西夏前後五次約宋攻金只得到一次響應。
-
3 # 瘋癲行者看天下
西夏與北宋相持100多年,直到南宋南遷才脫離接觸,轉而依附於金國。
西夏的地盤並不大,主要是今天的內蒙西部和寧夏,以及賀蘭山以西的河西走廊,全盛期的人口大約200萬到300萬之間,其中是包含大量定居農耕人口的。如果只是遊牧民族,這個地區是很難有這麼多人口的。其中的農耕人口基本上是在安史之亂後,河西走廊失陷後,當地的漢人經過長期與吐蕃等少數民族雜居,逐步被同化的漢族。
但作為西夏統治主體的仍然是党項,党項早先是鮮卑人,後來在吐蕃統治時期,逐步被吐蕃同化,所以很多習俗都是吐蕃化的。到吐蕃帝國解體之後,党項才開始逐步崛起,佔據了西北地區,成為當地的半獨立勢力。比如今天的天水地區,原本是農耕地區,在被党項佔領之後,就逐步變成了遊牧地區。
這個情況是從晚唐時期就已經開始的,持續了整個五代時期。宋朝初期,党項部落還是比較恭順的,並沒有公然挑戰宋朝。從宋真宗到宋仁宗時期,党項的勢力日漸強大,對宋朝的態度也變來變去,叛服無常,最後就發展成了乾脆自己獨立建國,公然與宋朝分庭抗禮,要求平起平坐。
西夏與宋朝的戰爭爆發之前,宋朝的禁軍數量已經達到四十多萬人,但其中的重點還是在河北地區佈防,以防禦遼國的進攻。在西北方向雖然也囤積了一些軍隊,但一開始數量並不多,是在戰爭規模越來越大之後,宋朝在西北方向的軍隊才越來越多。到北宋滅亡時,在西北方向與西夏對峙的宋軍規模已經達到三四十萬人,數量相當龐大,而且戰鬥力相對來說是比較強的。
西夏雖然也統治著一部分農耕人口,但是在對宋朝作戰的時候,還是以遊牧的党項人為主,以騎兵為主。這對機動性相對來說比較差的宋軍而言,就是很難對付的。而且,因為宋軍是分割槽域防守,很難集中兵力主動出擊,只能被動防禦,西夏可以根據自己掌握的情報選擇宋軍防禦比較弱的區域進行突破,宋軍防不勝防。
但經過韓琦和范仲淹對秦州、慶州和延州這幾個對西夏作戰的前線地區的防線的重新整理之後,宋軍基本上穩住了防線,並透過堡壘戰,不斷向西夏境內進行滲透,壓迫西夏。最後則是西夏與宋軍達成了協議,經歷了一段時期的和平時期。到王安石變法時期,王安石支援王韶、李憲等人發動對西夏的戰爭,之後逐步向河湟地區延伸,號稱拓地千里,並一度成立了隴右都護府。但之後北宋因為朝廷政治鬥爭,司馬光上臺後,廢除新法。因為河湟一帶經過唐末以來被遊牧民族佔領,所以人口較少,控制起來也比較困難,造成比較大的財政負擔,所以放棄了河湟一帶,西夏的形勢又穩定下來。
金國崛起後,在進攻遼國時,一邊與北宋達成海上之盟,約定共同夾擊遼國,一邊也聯絡西夏,約定滅遼之後分一部分原屬遼國的通知區域給西夏,西夏遂與金國夾擊遼國。這一時期,大體上形成了北宋、金與西夏圍攻遼國的態勢。遼國滅亡後,很快也消滅了北宋,南宋南渡後,逐步失去關中地區,與西夏脫離接觸,西夏轉而依附於金。
-
4 # 路上的酒仙啊
1、司馬光晚年在宋朝連續戰勝西夏的情況下,竟然主動割讓四城給西夏
2、宋朝打仗就沒贏過,最誇張的30w大軍居然被党項族由女人帶領的軍隊打的慘敗
3、李文昊的精銳部隊成吉思汗很可能都打不贏!
-
5 # 歷史的零零總總
這個我認為是分階段的,前期宋朝和西夏是“隸屬關係”,但是在元昊成為西夏皇太子,遼國建國後,所以我認為這兩個是分水嶺。兩國的關係就發生了微妙關係,從短暫的和平到敵對。
讓少數民族“心服口服”的接受統治,唐朝做的最優秀,肯定有唐的獨特邊疆政策。
羈縻(mi二聲)政策,它是一種封建政治制度,始於唐朝,發展無宋元明清,後演變為我們所熟知的土司制度。於是,“綏靖夷僚”初步形成一套管理沿邊少數民族機構,中心思想就是“來朝貢,奉正朝。”這是古代中國一慣的做法,你來朝貢我,給我磕幾個頭。我給你冊封,給你錢物。以夷制夷。宋朝透過這種方法來感化西夏,但是也給宋朝的財政造成了沉重的負擔。而且這種政策也沒有成功,在北宋末年,宋朝聯合金一起攻打遼國,宋朝收編遼國,但是並沒有成功結局慘敗。最後一種就是經濟策略,為設榷(que四聲)場,就是提供交換買賣的地方。少數民族為什麼總是侵擾中原,就是物資的爭奪,那提供一個物資交換的地方,給他們想要的東西,也獲得了自己要的東西,這就兩全其美了。但後來發展到官府難以控制的地步,交換買賣的東西越來越多,民間交易難以禁止。這三種民族政策,西夏都佔盡中原便宜,所以才獲得了短暫和平,西夏和宋是“隸屬關係。”後期,元昊登場。元昊這個人事歷史上的猛人,他就不服成為宋朝臣子。史書記載:數諫其父毋臣宋,父輒之曰:“吾久用兵,疲矣。吾族三十年衣錦綺,此宋恩也。”他對父親的睦宋政策不理解,他志不在榮華富貴,志在王霸。在宋仁宗時期,挑起事端,和平被打破。2.公元916年,遼國建國。這就給党項族做了一個“榜樣”,總結經驗,努力治國,最後於宋分庭抗禮。
起初西夏只是宋朝的一個臣子,後來變成了一個致命的對手。 -
6 # 林宋IF
西夏,是中國兩宋時期位於西北地區,由党項人建立的政權,從它的區域來看,基本上都是漢人曾經控制的土地,在北宋初年的時候,宋政府一直視其為地方政權,但實際上卻處於獨立狀態,只是名義上接受宋朝的封號。
在唐朝初年的時候。唐太宗滅掉東突厥,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所以得到了很多民族的擁戴,党項人的部落也是在這時候歸附了唐朝,唐朝將其安置在今西北寧夏、陝北地區,並賜姓為李,這個部落對唐王朝一直很忠心,唐朝滅亡以後,党項人割據西北受中原王朝的冊封,一直到宋太祖時期,他們的首領還在幫助宋朝對抗北漢。
宋太宗的時候,首領李繼捧入見宋太宗受到冊封嘉獎,後來就一直在宋朝為官。但是他的弟弟李繼遷不同意,率兵頻繁騷擾宋朝邊境,想要在西北獨立稱王,宋朝與其戰事不斷。
党項人受唐朝的影響很大,但是隨著唐朝滅亡,戰亂不斷,朝代更迭頻繁,他們就一直保持著獨立的狀態,與中原王朝的關係越來越遠,新建立的北宋一直將其視為地方政權,但宋朝並不是一個像唐朝一樣的統一政權,它還面臨著北方強大遼人的威脅,所以脫離宋朝獨立在党項人那裡的呼聲越來越高。
李繼遷與宋朝的戰爭期間,攻陷了靈州,將其作為自己的首都,他的兒子李德明繼位以後,採取與宋朝修好的政策,接受宋朝的冊封,並開市貿易,但同時保持自己的獨立狀態,李德明在位的時候,擊敗了遼國的十萬大軍。遼人也給他送來了夏國王的封號,想要拉攏他,這時的西夏已經有足夠的資本獨立和宋遼並立。
李德明雖然保持獨立,也和宋朝打過仗,但總體來說,他還是相於當宋朝的一個地方割據政權,他覺得不能背叛宋朝,但是他的兒子李元昊不同意,他說“衣皮毛,事畜牧,蕃性所便。英雄之生,當王霸耳,何錦綺為?”等到李德明死後,李元昊繼位,從穿著服飾到髮型等各方面進行了改革,不過不是漢化,而是反漢化,把已經漢化程度很高的党項人改回傳統的樣子,但是在官制上學習中原王朝的模式,並吸納了不少漢族士人。
隨後李元昊攻陷河西走廊的重鎮瓜、沙、肅三州,依託賀蘭山,定都興慶府,再次制定官制,併發明瞭西夏的文字,這個時候,李元昊佔據了包括今甘肅、寧夏、陝西北部等大片領土,他正式向宋朝上表,以北魏後裔的身份稱帝。這個其實還是說明了他受漢文明的影響很深,並沒有完全以一個遊牧民族的身份而建國。
李元昊稱帝以後,宋朝與其斷絕往來,發重金懸賞,然後就開始了長期的宋夏戰爭,這場戰爭,對宋朝來說是平叛,對李元昊來說,是想帶領自己的族人獨立建國,但是李元昊既然恢復了左衽,就沒有了與宋朝爭奪天下的名分,完全是在中國的土地上以單一的外族來求獨立,對宋朝來說,也不可能與其和解,雙方在這場長期的戰爭中都損失慘重,元氣大傷。
宋朝起初在好水川、三川口等一系列戰役中慘敗,轉入守勢,在宋神宗時期的永樂城之戰中,宋朝幾十萬軍民死亡,給宋朝帶來了慘痛的教訓,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西夏經濟薄弱,加上內部的動亂和長期的戰爭也使得它越來越疲憊,戰鬥力大不如前,到北宋後期,西夏已經無法對宋朝構成威脅,相反宋朝在西北地區,擁有了精銳的部隊和很多名將,史書中稱為西軍。
党項人建立的西夏由於它的成分比較單一,主要就是党項人,在初期的時候,他的戰鬥力和凝聚力都很高,但是他的發展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與宋朝交戰之後,雖然多次取得大勝,但無法撼動宋朝,他也不可能去和宋朝爭奪天下,一方面西夏已經拋棄了漢族的文化,自然得不到漢地百姓的支援,只會把他們當外族和侵略者,所以西夏就像強化版的三國蜀漢,需要不斷展示其武力來謀求長期的獨立發展。
一個單一民族的小國,想靠著窮兵黷武來與遼宋這樣的大國爭雄,不是一個好的策略,而西夏和遼宋這樣的大國不斷爆發戰爭卻能頻繁取勝,這除了說明西夏人確實非常善戰以外,也說明他們沒有看到本國的危機所在,不能在那樣一個強者如雲的時代找到最終的出路以及合理的外交政策,結果被成吉思汗所滅國,乃至從此再無這個民族,這確實是一個悲劇。
不過他們是可敬的,為了本民族的獨立政權,不惜用武力對抗成吉思汗的鐵騎到最後一刻,不向強者屈服,這種精神值得佩服。
-
7 # 2許雲輝
西夏,是党項族人首領李元昊於1038年在西北建立的王國,因地處西部,北宋稱之為西夏,其自稱“邦泥定國”與“大白高國”反而鮮為人知。
党項族原居四川松藩高原,其首領拓跋思恭因參與鎮壓黃巢有功,被唐僖宗賜“定難軍節度使”,封夏國公,平西王,賜姓李。党項族逐步壯大為藩鎮;五代十國期間,李氏一概對中原政權俯首稱臣。宋建,李氏採取“聯遼睦宋”國策,在夾縫中和平發展。
李元昊繼王位後,放棄李姓,稱帝建西夏,創西夏文字,與宋決裂,屢敗宋軍,又擊敗勞師遠征的遼興宗,與宋遼呈鼎足三分天下之勢。
其後,西夏因皇黨與母黨對峙發生內亂,臣服日益強盛的金朝。大蒙古國於漠北崛起後,西夏於1227年被蒙古國踏滅。
西夏共歷十帝,享國189年。1288年,元朝改西夏故都中興府為寧夏路,寧夏一名沿用至今。
-
8 # 癸辰淼淼淼
公元1038年,北宋元寶元年,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從面積來論,西夏不過77萬平方公里。體量不小,但也不算太大,尤其跟遼國、北宋相比。人口數量也在300萬左右,不算特別多。但是,西夏卻先後擊敗了北宋、遼國兩個體量更大的對手,並由此揚名,成為一時霸主。這是很值得琢磨的一件事。
西夏由党項族建立。党項族的歷史,可以追述到漢朝,當時党項族主要以遊牧生活為主,憑姓氏劃分八部。八部中,最有名的便是拓跋氏。不過,跟同時期其他遊牧民族,如匈奴相比,党項族很弱小,需要依靠其他族群,才有生存紮根的空間。唐朝時,党項族內遷甘肅、陝西一帶。
從這個時候開始,党項族的實力逐漸擴大。唐朝末年,党項族還被賜姓皇族的“李姓”。即便實力增加很多,党項族一直都不敢太過張揚。在據守地盤,保留實力的同時,選擇對其他勢力稱臣,避免太大沖突。
北宋初年,党項族仍向北宋稱臣。直到宋太宗為了更好控制党項族領地,選擇削藩後,才造成雙方的決裂,西夏國的建立。但是,西夏後來在建立政權的時候,基本還是照搬北宋體制為主。按照《天盛改舊新定律令》這部西夏法典的記載,西夏官制分五品司,其中就有中書、樞密、殿前使、御史等官職。這些在北宋,都可以找到相同的官職。
西夏因為歷史、地理緣故,它的體制,並非全部都來自北宋,而是唐、吐蕃、遼,以及西夏自身的一套制度。像西夏皇子的稱呼,就有太子、諸王、三公、國王等名位。又比如說,西夏的官職,也跟北宋有很大不同。西夏的“官職”,應當拆分為“官”“職”兩部分。西夏的“官”,更像是一種爵位。它不代表有實際權力,但地位很高。即便是犯罪,有“官”的身份,處罰上會更輕些。
“職”則是西夏的職事官。這些職事官,就是西夏政府中,負責辦事的官員。按照規定,才能跟業績是西夏職事官的評定標準。他們需要經過定期考核。職事官中也有任用、升遷、賞罰的規則。而且,職事官的數量不少。除去軍事部分的職事官,其餘職事官大約仍有1500個以上。
官制中的數量、規則,其實代表了西夏在建國後,就已經擺脫過去遊牧民族治理國家那種粗放的方式,而是有一套更為專業、準確的制度。在用人上,西夏初期,採用遼國施行的番漢同行的人才策略。除了党項族外,也讓漢人、契丹人、回鶻人,以及其他羌人共同治理。到後期的話,逐漸成為以漢人為主的人才策略。
換句話說,西夏雖然是由党項族建立的政權。但在體制上,採用基本沿襲過去中原王朝的儒家體制,並糅合其他體制的辦法。不過,西夏在文化上,不如軍事上那般搶眼。
西夏雖然興盛一時,但也有自己的問題。他們遇到了一個糟糕的西夏國王。其實,這是任何一個王朝都會遇到的問題。西夏比較倒黴,他們的首任皇帝李元昊就開始出問題。李元昊在軍事上頗有才能,在他統治下,西夏擊敗北宋跟遼國。
他也因此變得肆意驕縱,最終引發內亂。李元昊被自己兒子用武力奪去皇位。從此以後,西夏國在大權交接上,一直問題不斷。內憂未平,外患又起。金國、蒙古帝國的崛起,對西夏國來說,壓力巨大。
這兩大帝國,西夏一個都打不過。等到蒙古帝國崛起後,西夏只能在金國跟蒙古帝國之間搖擺。一開始時,西夏把希望寄託在金國身上,懇求金國支援。金國拒絕。西夏轉身投靠蒙古帝國,一同攻打金國。
說是盟友,實際上在前線打仗的,一直都是西夏衝在前面。蒙古帝國是在拿西夏消耗金國的力量。金國力量頗強,西夏很快疲弱不堪。西夏國內,很多人開始反對聯蒙抗金的提議。可是,西夏國王一直沒有放棄這個策略。即便皇位交接,西夏也沒有拒絕蒙古帝國。
直到1216年,西夏實在無法支撐連年出兵征戰,便拒絕了蒙古帝國的提議。這個選擇的代價,換來成吉思汗親自率兵攻打西夏的結果。在蒙古帝國眼中,西夏只不過是一個用來練兵的地方。
對西夏而言,這等於是滅頂之災。他們開始放棄跟蒙古的聯盟,轉而跟金國站在一起,抵抗蒙古。這個做法,自然招來蒙古帝國的全力打擊,西夏節節敗退,難以形成真正有效的抵抗。公元1227年,西夏滅亡。同年,成吉思汗病逝。
-
9 # 論古今多少事
在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西夏國四周是沒有天險可守的,地理環境是極其不好的。而周圍又被北宋、遼、回紇、吐蕃所包圍,國家受到的威脅是與日俱增。隨便一個國家其綜合國力都比西夏強,如果打它是很難受的,同時他還處在中間的位置是很尷尬的。
可是就這樣一個小小的國家,北宋和遼都滅亡了,他還活蹦亂跳的一直存在。甚至於成吉思汗都死在了他手裡,這就足以說明西夏的統治者和人民是有其過人之處的。
西夏的建立西夏是在公元1038年建立的,是由党項人李元昊在中國西北部所建立的一個政權。因其在宋朝西邊,所以被宋朝稱之為西夏。西夏前期和遼、北宋,後期和金朝並立。西夏國曆經十帝,享國189年。
在1227年西夏被蒙古帝國所滅,並且被屠城。如果我們單從唐朝末期881年李思恭任定難節度使算起,李氏政權實際存在了有346年。
西夏的祖先党項族原先居住在四川的松潘高原,因唐朝末期平定黃巢農民起義軍有功,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
西夏人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與宋朝。夏州被宋朝吞併後,李繼遷率領族人西逃,並陸續佔領了河西走廊大片地區,其後人李元昊在公元1038年稱帝建國。
西夏周邊的環境在五代十國時期,不管中原是誰建立的政權,李氏家族皆會‘俯首稱臣’,因此會換來該地區的統治和大量的財物賞賜。並且在這段時間,西夏是十分謹慎地處理著與後晉、後漢、後唐等政權的關係。
而且還與遼朝建立良好的關係,可是卻與宋朝的關係是錯綜複雜。時而和平、時而開戰,但是就這樣宋朝還滅不了,說西夏是小強,一點都不為過。
經過兩百多年的建設,西夏地區非常的富饒,其農業和畜牧業都很發達。在朝堂上文臣武將和軍隊可以說是兵精糧足。西夏為了擴大國土面積,因此不斷地挑起與宋朝和遼朝的戰爭。
西夏與宋遼的戰爭在李元昊稱帝以後,宋朝內部上下都極為不滿,因此、雙方的關係也正式破裂。在此後數年裡,李元昊相繼發動了四次大的戰役,並且殲滅了宋朝西部數萬人精銳軍隊。致使宋朝短時間無力在興兵討付。
公元1044年,在河曲之戰中李元昊打敗了遼興宗的10萬精銳軍隊,而此時西夏的總兵力約50萬人。在大敗宋遼以後,李元昊開始驕橫淫亂,不可一世,最可恨的是將自己兒子的妻子納為妃子。
因此,在元宵節其兒子寧令哥,因奪妻之恨,揮刀將李元昊的鼻頭全部割掉,令其疼痛流血而亡,時年李元昊才46歲。
在這個時候,宋朝內部又開始不安分了,因西夏內部動盪,宋朝的統治者和大臣動起了小心思。宋神宗和大臣人為這個時期,派兵攻打西夏是有利可圖的,因此準備收復靈武。
可是等戰爭開始以後才發現,不能因為西夏內部動盪,就認為西夏軍隊是可以欺負的,沒想到的是西夏將領和軍隊都猛的可怕。因此,在此期間西夏在靈州、永樂城兩地,總共殲滅了宋朝軍隊達60多萬人,因此,宋朝也無力在繼續攻打西夏。
從這我們就能看出,宋朝在經濟、人口、國土面積上都是碾壓西夏的存在,但是就這樣以強打弱依然拿西夏沒辦法。綜其原因,失敗在了其外支內幹、重文輕武加上統治者的無能。可以說宋朝的統治者就是阿斗,扶不上牆的存在。
西夏滅亡在宋遼戰爭期間,雖然西夏取得了勝利,但是其自身也是損失慘重,就因為國力弱小,在後續發展過程中一直不樂觀。
從公元1206年到公元1227年我們就會發現,成吉思汗先後6次攻打西夏,面對蒙古大軍的入侵,西夏人因國力弱小,很快就選擇了“投降”。但蒙古人前腳剛走,西夏就開始偷偷摸摸的籌備軍力,等到國力稍有恢復,就又反叛蒙古。
就這樣前後五次詐降,被玩弄的成吉思汗終於下定決心。在公元1226年,西夏的第六次反叛時,64歲的成吉思汗率領軍隊對西夏進行了第六次進攻。這次攻打西夏也正式的吹響了西夏滅亡的號角
戰局一直僵持到了來年6月,此時的西夏軍隊已經撐到了極限,但上天似乎故意要和西夏開個玩笑,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引發了瘟疫,因此西夏徹底失去了一切抵抗手段,終於宣佈投降。
但西夏人已經徹底失去了蒙古人對他們的信任,加上成吉思汗也因與西夏的戰爭而死,更是加深了蒙古人對西夏人的仇恨。
-
10 # O看鑑O看懂中國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以党項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建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其建立者為夏景宗李元昊。
党項族原屬於羌族的一支,居地在今青海東南部黃河曲一帶。從唐末,經五代到北宋,党項拓跋氏均以中原王朝節度使的身分統轄以夏州(今陝西橫山)為中心的五州之地。經過李繼遷(元昊之祖父)、李德明(元昊之父)兩代人的艱苦努力,實施依遼和宋、用兵吐蕃與回鶻的戰略,向西發展佔領西涼府(今甘肅武威)、甘州(今甘肅張掖北)、瓜州(今甘肅安西東)等州,控制了河西走廊,為李元昊的稱帝建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李德明死,李元昊繼位,不再接受封號,廢除唐、宋所賜李、趙姓氏,改姓嵬名氏,自號“兀卒”(青天子)。隨後,李元昊實行變髮式、定服飾、造文字、簡禮儀、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並升興州為興慶府,擴建宮城,準備建國稱帝。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他開始不斷向宋發動攻勢,在府州(今山西府谷)、環州(今甘肅環縣)、慶州(今甘肅慶陽)等地擊敗宋軍。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西夏疆域,東臨黃河,西界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小方盤城),南接蕭關(今甘肅環縣北),北抵大漠。盛時轄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寧夏及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及內蒙古部分地區。西夏共歷十帝,前後一百九十年。與遼、北宋及金、南宋先後鼎立。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響很大,官制的設定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臺、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等。地方行政編制分州、縣兩級,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要地有時也設郡、府。
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党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取宋制而發展起來的。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御機構,下設諸司。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中央侍衛軍包括「質子軍」、皇帝衛隊和京師衛戍部隊。“質子軍”人數約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選拔善於騎射者組成的一支衛戍部隊,負責保衛皇帝安全,號稱“御圍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衛。另有皇帝親信衛隊3000人,是從境內各軍中精選出來的強勇之士組成,皆為重甲騎兵,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隨皇帝出入作戰。京城地區還屯駐一支訓練有素的衛戍部隊,共2.5萬人,裝備優良,是中央侍衛軍的主力。擒生軍人數約十萬,是西夏的精銳部隊。主要任務是承擔攻堅和機動作戰。因在戰鬥中生擒敵軍為奴隸,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軍由各監軍司所轄,共有50萬人,軍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兩種。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
党項族原來主要從事畜牧業和狩獵,透過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到西夏建國時,農業生產已成為西夏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西夏建國後,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大力興修水利工程,並親自主持修築了從今青銅峽至平羅的灌渠,世稱“昊王渠”或“李王渠”。以後,興慶府、靈州一帶,一直是西夏糧食生產的主要基地。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西夏統治者也較重視畜牧業生產。國家專門設立群牧司負責畜牧業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區主要分佈在橫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帶,牧養的牲畜以羊、馬、駝、牛為主,還有驢、騾、豬等。由於農、牧業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西夏的冶煉、採鹽製鹽、磚瓦、陶瓷、紡織、造紙、印刷、釀造、金銀木器製作等手工業生產也都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
在西夏統治者的倡導下,党項族是同時期接受漢文化較多的一個民族。可以說,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西夏於末帝寶義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滅
-
11 # 靠譜的歷史
在宋朝,西夏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西夏在他長達190年的存在時間裡,先後與同時代強大的宋、遼、金相抗衡,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雖然“西夏”在中國正史上鮮有記載,但這掩蓋不了“西夏”曾經的輝煌。
一、西夏民族早期:
1、唐高宗時,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失去依附的党項羌請求內附,被唐朝安置於松州;
2、唐開元年間,居於青海東南和甘肅南部的党項遭到吐蕃軍隊進攻,向唐玄宗求救,被遷至慶州;
3、安史之亂(755-763年)起後,慶州的拓跋朝光部遷至銀州以北和夏州以東地區,這一地區即是南北朝時匈奴人赫連勃勃的“大夏”舊地,當時稱為平夏,所以這部分黨項羌就成為平夏部,即日後西夏皇族的先人。
4、唐僖宗時,党項部首領李思恭因平黃巢起義有功,再次被賜姓李 ,封“夏國公”。
5、五代十國時期,不管中原是何人當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稱臣”,換來該地的統治地位和大量的賞賜。在這段時期,西夏十分謹慎地處理著與後唐、後晉、後漢等沙陀政權,與耶律阿保機建立的遼,以及與宋朝之間的錯綜複雜的外交關係。
二、西夏立國:
1032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開始積極準備脫離宋。他首先棄李姓,自稱嵬名氏;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並開始使用西夏自己的年號。在其後幾年內他建宮殿,立文武班,規定官民服飾,定兵制,立軍名,創造自己的民族文字(西夏文),並頒佈禿髮令。並派大軍攻取吐蕃的瓜州、沙州、肅州三個戰略要地。這樣,元昊已擁有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涼、瓜、沙、肅數州之地,即寧夏北部,甘肅小部,陝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
宋寶元元年(1038)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宋朝不願承認李元昊的帝位,並且下詔“削奪賜姓官爵”,停止互市。李元昊公開斷絕了西夏同宋朝的使節往來,向宋朝送去“嫚書”,在“嫚書”中指責宋朝背信棄義,挖苦宋軍腐敗無能。又借遼朝的勢力威脅宋朝,最後還表明西夏仍願同宋朝和好之意。夏宋之間的戰爭終於不可避免。
三、宋夏戰爭:
1039年6月宋仁宗下詔削去元昊官爵,並懸賞捉拿。從此,長達三年之久的第一次宋夏戰爭全面爆發。直至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和平協議,史稱“慶曆和議”,宋神宗、宋哲宗統治時期,宋夏之間又爆發了戰爭。宋夏戰爭斷斷續續,仁宗時期與西夏的戰爭歸為第一次宋夏戰爭,英宗時期為第二次宋夏戰爭,神宗時期為第三次宋夏戰爭,哲宗時期為第四次宋夏戰爭,徽宗時期為第五次宋夏戰爭 。
四、遼夏戰爭:
公元1044年10月,遼興宗親自統領十萬騎兵出金肅城(今內蒙古準格爾旗北),皇太弟重元領騎兵七千出南路;東京留守蕭孝友率師為後援;北院樞密使蕭惠領兵六萬出北路,分兵三路,發起大規模進攻,於賀蘭山北擊敗夏兵。元昊見遼軍來勢兇猛,便以緩兵之計,遣使向遼上表謝罪,請遼退兵。
興宗召集部將商議,蕭惠說:“夏人忘恩背盟,今天子親臨、大軍並集,如若不將西夏一舉征服,將來後悔莫及。”興宗聽了蕭惠的意見,令遼軍向河曲(今內蒙古伊克昭盟境)進軍。元昊見議和不成;遂退兵近百里。每退三十里,便將方圓數十里田園燒盡。遼軍所到之處,兵馬無所食。元昊估計遼軍這時已經草盡糧絕、人乏馬飢,於是又有意拖延幾天,然後率兵開始反攻,將遼軍大敗於河曲,俘虜蕭胡靚等大臣數十人。在給遼軍以重創之後,元昊再次派人向遼請和,並願歸還俘獲。
遼興宗無力再與元昊戰,只得與夏講和,並派人送還先前扣押的夏國使者。遼、夏衝突,暫告結束。
五、蒙古滅西夏:
戰爭分為三個部分:蒙古首次侵西夏、蒙古西夏結盟和蒙古再度侵西夏。1227年(丁亥年),末帝出城投降,西夏正式宣告滅亡,而歷時22年的蒙古滅西夏之戰亦宣告結束。拖雷後來依成吉思汗之願殺掉末帝,蒙古大軍隨即於西夏都城中興府屠城,大部分西夏建築皆被破壞、毀滅。屠城最後因察罕的勸諫而告結束。
-
12 # 傻傻205666629
西夏,党項族建立的政權,當時政治版圖上的重要強國,與宋、遼並存。
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立西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到1227年滅亡時,西夏王朝存在了189年,共有十主,即:元昊、諒祚、秉常、乾順、仁孝、純、安全、遵頊、德旺和末主。
西夏的版圖
期間經歷了重武尚勇、安民求和、崇文虔佛、國道中落、族滅國亡的曲折過程,最終滅亡於成吉思汗之手。
西夏最強盛的時候,“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疆域包括今天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內蒙古以及陝西北部地區,地“方二萬餘里”。
西夏立國的189年中與周邊國家經常打仗:與宋朝重大戰役有15次,與遼國打過2次重大戰爭,與金國大小戰爭約25次,與蒙古重要戰爭至少8次(滅亡前20年)。
西夏的軍事制度
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御機構,下設諸司。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中央侍衛軍包括“質子軍”、皇帝衛隊和京師衛戍部隊。
西夏常備軍約70餘萬,但因為西夏實行的是全民皆兵制度,戰時“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備弓矢甲冑以行”。
西夏的三個特殊兵種
(一)鐵鷂子,李元昊所創立的重灌騎兵部隊。騎兵中尤以重灌鐵騎平夏鐵鷂子戰鬥力最強。
鐵鷂子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用鉤索絞聯,雖死馬上不墜。遇戰則先出鐵騎突陣,陣亂則衝擊之;步兵挾騎以進。
鐵鷂子後來發展成為西夏的主力軍,作為衝鋒陷陣、突擊敵陣的“前軍”。
(二)步跋子,《宋史兵志》載「步跋子者,上下山坡,出入溪澗,最能逾高超遠,輕足善走」,「山谷深險之處遇敵,則多用步跋子以為擊刺掩襲之用」。
因步跋子多出自橫山(今屬陝西)地區,故又稱「橫山步跋子」。西夏軍作戰,常用步騎配合,遇戰則先出鐵騎突陣,陣亂則衝擊之;步兵挾騎以進”。
(三)潑喜,潑喜軍正是一支駱駝背上的勁旅。西夏地處西北,主要統治區域在今天的甘肅地區,那裡也是我國雙峰駱駝的主要產地。
潑喜軍雖然僅僅只有兩百騎,但是西夏人裝載在駱駝背上的小型拋石機——旋風炮讓他們的所有敵人都感覺到了恐懼。“縱石如拳”是宋史對潑喜軍的註解。
西夏國王李元昊
李元昊在那個年代就知道組建特種兵,可見其的軍事才能不是一般,這也就是他為什麼能和宋、遼長期對峙,形成鼎立之勢的原因之一。
西夏文化
李元昊便讓大臣野利仁榮等創造了記錄党項族語言的民族文字--蕃文,即後世所謂的“西夏文”。
這種文字借鑑漢字的筆畫和構成原理,又有自己的特點。西夏文的創制對西夏文化的興盛、佛教的傳播、文學的繁榮、印刷術的進步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可以說對整個西夏文化。
西夏文字與漢字對照表
創造自己民族的文字,記錄國家的重大事件,這是李元昊的非凡之處。
但元朝史官修了《宋史》、《遼史》、《金史》,唯獨沒有修《西夏史》。這也給西夏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法律
最為著名的是《天盛改舊新定律令》。這部法典原為20卷,今存19卷,1300多頁。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率兵圍困西夏都城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半年之後,城內糧盡援絕,西夏末帝李睍只能投降。西夏滅。
以上就是我對西夏的簡單介紹,你覺得還滿意嗎?
-
13 # 談史郎阿炳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這是北宋大政治家那位寫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震憾千古的范仲淹寫的一首戍守西北,同西夏党項人頑強戰鬥的邊塞詞。
對於重文抑武愛好和平的北宋人來說,剽悍的西夏党項人簡直是打不死的“小強。”
這些党項人原居於四川松藩高原,因唐末鎮壓黃巢起義軍有功,其部族首領被賜姓李。北宋時又被賜於國姓趙。但是,該部族到北宋仁宗時卻狼子野心,在西北邊境攻城掠地大舉侵佔北宋領土。
後來,北宋朝廷才弄明白以前比較聽話的党項族首領李繼遷、李德明病逝後,繼位的李元昊不像其父祖能夠用金線布帛籠絡安撫。他野心勃勃於公元1038年冬天悍然登基稱帝,建國號“夏“。面對李元昊的挑釁,北宋政府不得不硬著頭皮迎戰。北宋朝廷上下都搞不明白,党項人為什麼這麼不怕痛揍。想當年(984年)宋知夏州尹憲與都巡檢使曹光實率精銳宋軍夜襲了党項族人的大本營地斤澤,將党項族人打得血本無歸。連其首領李繼遷的母親和妻子也被宋軍俘虜。但是,他們不久又死灰復燃。令宋人又嘆又恨。
面對李元昊的大逆不道,宋軍幾次主動迎戰。可惜,都是敗多勝少。特別是三川口一戰,宋軍被李元昊率領的西夏軍隊打得丟盔棄甲幾乎全軍覆沒。後來,北宋軍隊只得被動防守。修建了許多堡寨,步步固守。同時對西夏實行經濟封鎖。
長期的戰亂和經濟封 -
14 # 百曉大神
謝謝邀請。在土波時期,青藏高原上有一個小部落,他們由党項人組成,由於不堪忍受吐蕃人的欺壓,他們遷移到現在的甘肅寧夏一帶,由於曾經出兵幫助唐朝平定叛亂,被唐朝皇帝賜信為李,從此之後以拓跋繼遷為首的党項部落,正式改名為李繼遷,他也被認為是西夏國的始祖。李繼遷死後,他的兒子李德明繼續領導和擴大西夏的領土,由於當時他們的勢力太過於弱小,只能在遼國和北宋之夾縫中求生存,經過多年的隱忍到了第3代,一位天降奇才誕生了,他驕傲地宣佈自己就是拓跋元昊,去掉了李姓,1038年,拓跋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大夏,從此之後和契丹北宋平起平坐,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在政治上他仿效北宋實行了一整套的官僚制度,正式由部落形式轉變為封建國家,並且透過好水川三川口和定川寨三大戰役,擊敗並打服了北宋。幾乎在同時又和遼國進行了一場戰爭,並也取得了勝利,他決心要把自己的豐功偉績永遠的記載下來,開創性的創造出了本國的文字,西夏文。雖然這個國家僅僅存在了189年,但它卻和多個大國都發生過戰爭,並且不落下風,給他的定位就是打不死的小強,誰他都敢惹。
-
15 # 白雲雁水
為了回答好這個問題,自己在下班後用了兩個晚上,查閱了《西夏史——不能遺忘的歷史》《党項族怎麼沒了?》《銀川的前世今生》等書,就著題主的話題,與朋友們分享一下西夏王朝是怎樣的存在。
西夏王朝(1038-1227)原是宋朝管轄的地方政權,曾經與宋朝、遼朝一起,成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王朝。西夏以武力為基礎,輔以外交手段,善於見風使舵,在四面強敵環伺中,發展壯大,一直延續了近兩個世紀。西夏主體民族黨項族在西夏滅亡後,歷經元、明逐漸融入鄰近民族而消失。
一、西夏王朝在中國有很重要的歷史地位党項族和羌族是西夏的主體民族,皇族原為拓撥氏,就是從今天大興安嶺嘎仙洞走出的那支民族,後來建立了北魏政權那個拓撥氏。拓撥氏是個極力主動要求漢化的民族,唐朝被賜李姓,宋朝又被賜趙姓,後改姓嵬名氏。西夏當時作為中國第三大勢力,稱霸西北,對當時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1.西夏王朝使西北廣大地區的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發展。西夏領土轄今天中國寧夏、甘肅大部,陝西北部,內蒙古西部和青海東部的廣大地區。這一地區自唐朝後期至五代、宋初一直處於多民族、多政權爭奪之中,動亂不已,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在動盪不安的社會之中。九世紀末,党項族遷徙到這裡,逐步形成了勢力較大的夏州政權。至五代時期,夏州党項政權在藩鎮的鬥爭中勢力更加強大。宋初党項族首領李繼遷抗宋自立,進一步擴大勢力,攻取了靈州。李繼遷的兒子李德明佔領整個河西地區,確立了西夏的版圖基礎。自李德明兒子李元昊正式建國後,在境內採取了積極措施發展經濟和文化,使原來這一相對落後地區的生產力水平有很大提升,科學技術不斷進步,文化事業繁榮昌盛。這一地區的長足發展,確立了西夏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
西夏統治者選擇位於銀川平原賀蘭山下的懷遠鎮(今銀川市)為都城,發展成為當時中國西安以西最大的都會,成為党項族、羌族、漢族、吐蕃、回鶻等各民族共居的城市。可以說,沒有西夏就沒有現在的西北重鎮銀川市。
2.西夏是當時唯一可以和宋、遼相抗衡的王朝。西夏王朝可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與北宋、遼三足鼎立,第二階段基本上是與南宋、金三分天下。西夏前期為遼、宋屬國,不時根據自己的利益決定向背,對宋和遼的進攻都進行過頑強抵抗。西夏能舉全國之力與宋、遼抗衡,變劣勢為優勢,不斷取得勝利,特別是宋康定元年(1040)後的三年間,宋夏雙方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發生三次大戰,都以宋朝慘敗告終。不久,遼興宗分兵三路攻夏,結果遼軍潰敗,遼興宗倉皇逃遁。當時宋、遼都不得不與西夏和盟,承認西夏“自帝國中”的地位。由此可見其實力與地位。
西夏雖統轄地域偏於西北,國力總體遜於宋遼,但卻在當時的三國格局中扮演著關鍵、制衡的角色。在當時各王朝的較量中,西夏這一頗具分量的砝碼,對政治和軍事的天平往往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
3.西夏王朝是中國各民族交流融匯最突出的時期。西夏境內各民族勢力大體均衡。党項族、羌族位居主體,在政治、軍事上佔有優勢;漢族人數很多,在經濟、文化方面佔有優勢;藏族和回鶻雖勢力較弱,但在宗教的傳播和牧業上也有強項。這種格局使各民族的力量保持了相對均衡。 西夏法典承認多民族共存,實行了較為和緩的民族政策。在西夏境內,各族人皆可以擔任官職,官職排序以職位高低為準,不以民族劃線,只是在職位相同時才以党項族為先。西夏對各民族沒有采取明顯的壓迫政策,更不像契丹、蒙古把各民族劃分成高低不同的等級。
西夏時期,各國之間也有相對和平時期,特別是西夏的仁宗朝,對外大體上保持和好,是對外民族關係相對穩定的時期。西夏法典規定,與沿邊異國西番、回鶻、韃靼、女真要“相和倚持”。西夏時期境外各民族的交流,使西夏經濟、文化呈現出各民族互相學習、互相吸收、互相融匯、共同發展的局面,使主體民族黨項族在生產、生活上逐漸出現了漢化傾向。
二、西夏文明在中國文明史上最具鮮明特色一是西夏文明是高度多元複合的文化社會。西夏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複雜,既有河套平原、河西走廊盆地中的沖積平原,又有黃土高原,也有多山地和沙漠地區。西夏居住的民族多樣,西夏社會的生產、生活形成了多元素、多型別、多層次的狀況。西夏境內各民族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交織、相互滲透,形成了交織的混合狀態,創造出有特色的多元複合型文化。比如,今天矗立在銀川市西郊、賀蘭山東麓的西夏王陵,既繼承了中原地區皇家陵園的傳統,又體現出民族和地域特色。
世人矚目的馬雅文化和西夏文化有相似之處。但馬雅文化似乎是一種較為孤立的文化,而西夏文化則是中華民族內各民族文化融匯的典型之一。
二是西夏是儒學和宗教的中間過渡地帶。從全國版圖看,西夏差不多處於中央位置。從當時各王朝和民族政權的分佈看,也處於中間地帶。西夏以儒治國,儒學是王朝政治和社會文化的主流,主要表現在制度、法律和教育上。西夏儒學源於中原地區。這一時期,中國境內的儒學佈局大體上是以東部宋朝為基礎,遼、西夏和金跟進效法,西部回鶻、吐蕃則影響較小。儒學形成自東向西階梯式傳播的態勢,西夏是中間過渡地帶。
佛教是西夏宗教信仰的主流,由於皇室大力提倡,有些活動具有皇室或官方色彩。西夏的佛教源於中原,後又借鑑吐蕃。此時中國境內的宗教信仰分佈,大體上是東部佛、道並存。西部回鶻、吐蕃、大理以佛教為主。中部西夏地區雖也相容 佛、道,但佛教強勢,道教弱勢,是中國宗教的過渡地帶。
三是西夏文明在今天得到重生。西夏滅亡後,其文化遺存受到極大摧殘,西夏陵園地面殿堂建築蕩然無存,連眾多的石碑也被人為破壞成碎塊。西夏典籍漸被湮沒,西夏文成為死文字。需要指出的是,因中國的“正史”中沒有西夏史,資料又匱乏,研究歷史的學者把西夏往往稱為“神秘的西夏”,特別是元朝又未修西夏史,使西夏文明從此蒙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使人感到欣慰的是,20世紀初,大批西夏文獻、文物的陸續發現,特別是黑水城遺址(今屬內蒙古額濟納旗)出土了大量西夏文獻和文物。此後寧夏、甘肅、 內蒙古等地又不斷出土西夏文獻、文物。
出土的西夏文獻改變了中國中古時期文獻的格局,近些年西夏文獻、文物的相繼出版和文獻的成功解讀,令西夏王朝文明得以閃亮再現。目前,過去知之甚少的西夏語言文字、政治制度、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宗教方面都有了新的資料,學界取得了新的認識,在中國歷史研究中形成了新的亮點。
三、西夏文化為中國文化史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在當時的中國,西夏文化涵蓋面廣,包羅永珍,集中體現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貢獻,西夏在科技、文化、藝術、佛教等方面均對中國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綜合整合。
1.湧現出一批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文化人物。西夏第一代皇帝景宗李元昊,雄才大略,稱帝立國,與宋遼抗衡,指揮與宋朝的三次大戰役,被列入中國戰史的典型。後來他又審時度勢,與宋朝和解,訂立 “慶曆和盟”,使中國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出現了三個皇帝。
第二代皇帝毅宗十五歲時不畏強臣,力挽狂瀾,設計殺死陰謀簒國奪權的權臣沒藏訛厖,親自掌政,此時的他比康熙逮捕鰲拜時還小一歲。他也和康熙一樣,傾慕漢文化,尊崇漢禮。他率兵打仗,親冒矢石,後在戰場上受傷,英年早逝。西夏前期有三位皇太后先後主政:毅宗母沒藏太后、惠宗母梁太后、崇宗母第二梁太后。她們主政時期約佔西夏曆史的五分之一。特別是第二梁太后能統率大軍,運籌帷幄,甚至親臨前線,是英姿颯爽的女中豪傑。
西夏崇宗乾順重視文教,大力發展儒學,建立學校,設立培養人才的“養賢務”制度,在文化史上起到了劃時代的作用。其子夏仁宗仁孝,在金朝的支援下一舉誅殺企圖分國篡權的權臣任得敬。他提倡文教,實行科舉修訂律令,校印佛經。他重視以儒治國,尊孔子為文宣帝。自漢武帝至清康熙的一千七百多年間,西夏崇宗和仁宗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們都各自在位54年。而父子二人連續在位108年,創造了中國的歷史之最。這反映出當時西夏約一個世紀的國泰民安。
西夏開國重臣野利仁榮學識淵博,李元昊建國多依賴其創制的典章制度,特別是他奉旨創造了蕃書(即西夏文),建立蕃學,翻譯漢文典籍,教授蕃、漢官僚子弟,貢獻突出。他創制的西夏文為中國文字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西夏仁宗時重臣斡道衝,其世代掌修夏國史,精通當時中國各民族文字翻譯,先後譯《論語》《周易》,以蕃字寫成。後為蕃漢教授,抵制外戚任得敬的專權和分國。被擢為中書令、國相,輔佐仁宗穩定政局,發展文化。
西夏仁宗時期的高僧波羅顯勝,是西夏的賢覺帝師,也是中國最早的帝師,比元代封八思巴為帝師要早一個世紀。他的宗教地位極高,譯校重要藏傳佛教經典時,與仁宗皇帝共同“再詳勘”,對在西夏發展藏傳佛教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2.在科學技術上有很多獨創性的發明創造。西夏因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吸收中原的先進科學技術,並有新的發展。一是西夏建築業興盛。文獻記載,其皇宮、離宮等皆豪華、壯麗,現已不存。西夏王陵集中反映了西夏建築的特點,現存帝陵9座,陪葬墓253座,是關中以西最大規模的帝陵,西夏陵繼承了唐、宋陵園的基本制度,又有創新和發展,成為中國陵園建築中具有民族特點的景觀。二是西夏興建了眾多佛教塔寺。存世的佛塔形式多樣,有秀麗挺拔的承天寺塔,有雙剎並立的拜寺口雙塔,有樓閣式和覆缽式複合形式的宏佛塔,有正方形空心方塔,有八角形康濟寺塔,有總體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一百零八塔等,體現出西夏高超的建築水平。三是西夏廣泛使用活字印刷術。在存世的西夏文文獻中,發現了一批泥活字印本,證明西夏較為廣泛地應用了泥活字印刷。這些泥活字印本可定為十二世紀版本,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活字印本。四是西夏冶煉業發達。西夏製造最多、質量最好的鑄造品是刀劍之類的鐵製武器。宋朝太平老人著作的《袖中錦》中記載,宋朝皇帝也隨身佩戴夏國寶劍。西夏陵園出土有體型碩大的臥式鎏金銅牛,重88公斤,模製澆鑄成型,外表通體鎏金,造型生動逼真,堪稱稀見的藝術珍品,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五是西夏瓷器具有很高的水平。在寧夏、甘肅、內蒙古出土了大量西夏陶瓷器,其中有不少是帶有民族特色的精品。
3.佛教文化在西夏建樹突出。西夏自元昊時期便開始以西夏文翻譯佛經,歷經四朝,用五十三年譯完漢文大藏經等主要經典,共譯經362帙、812部、3579卷,稱為西夏文大藏經。而中原地區由梵文譯為漢文大藏經前後用了差不多一千年的時間。
西夏文大藏經的翻譯速度堪稱翻譯史上驚人的創舉。寧夏靈武出土的西夏文佛經中有一幅西夏譯經圖,刻僧俗人物25身,有西夏文題款12條,記圖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和姓名。圖下部繪梁氏皇太后及惠宗皇帝像。此圖形象地描繪了西夏時期譯經的場面和皇太后、皇帝親臨譯場的生動情景,是世上現存唯一的一幅譯經圖。西夏將大量藏傳佛教經典翻譯成西夏文和漢文。黑水城出土的文獻中有大量西夏文和漢文藏傳佛教經典。莫高窟、榆林窟、東千佛洞中的一些西夏洞窟中,也有濃厚的藏傳密宗色彩。
4.獨具特色的西夏藝術是中國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夏是唐朝以外統治敦煌地區時間最長的王朝。西夏稱莫高窟為“聖宮”“沙州神山”。莫高窟、榆林窟西夏洞窟中有大量壁畫,展現出高超的藝術水平。在榆林窟和東千佛洞的西夏壁畫中,有多幅帶有玄奘和猴行者形象的玄奘取經圖,反映了唐僧取經故事在西夏流傳的情景,是儲存至今最早的玄奘取經圖。
黑水城遺址所出土的大批精美卷軸畫,反映出中原和藏族地區對宗教和繪畫的巨大影響。大量具有藏傳佛教風格的密宗畫濃墨重彩,色調深沉,佈局緊湊,體現出藏傳佛教密宗“唐卡”的風格和繪畫特點。近些年,寧夏和甘肅等地也出土了多幅西夏卷軸畫,也多是藏傳佛教繪畫的精品,證明藏傳佛教在西夏廣泛流行,這些唐卡應是存世最早的藏傳佛教繪畫。
西夏石雕中也有很優秀的作品。西夏陵園出土有雕鑿精細的雕龍欄柱,頂部為束腰蓮花座,柱 身三面刻二龍戲珠雲紋浮雕圖案,是造型美觀、刻工精良的珍貴藝術品。西夏陵園出土的多座石碑座更引人注目,有男性和女性兩種。男性石碑座面部渾圓,顴骨高突,粗眉上翹,雙目突出,獠牙外露,肘部後屈,雙手撫膝,下肢屈跪,背部平直,以誇張的手法表現了負重者的神態,有獨特的民族風格,被定為國寶級文物。
西夏各民族能歌善舞,党項民族素來愛好音樂,西夏政府中設有“蕃漢樂人院”。莫高窟、榆林窟的西夏壁畫中,演奏音樂的形象多是在優美的舞蹈動作下進行。仁宗時使樂官李元儒採用中原樂書,修定樂律,使西夏音樂吸收了更多中原音樂的養分。宋朝著名詞人柳永的歌詞也傳到了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說明西夏民眾愛好音樂的普遍程度。宋神宗曾召見投降的党項樂人,並讓他們在崇政殿奏樂。西夏滅亡後,元世祖“徵用西夏舊樂”,稱為河西樂,在宮廷演奏,並建昭和署管領河西樂人。
5.創制的西夏文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創制西夏文是西夏文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大事,是党項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標誌。西夏文因文字性質與語言相互匹配,具有實用性,應用範圍很寬,延續使用四百多年,文獻存量非常豐富,在中國少數民族古文字中佔有突出地位。
二十世紀初,黑水城遺址大量西夏文獻的收穫是本世紀繼甲骨文漢簡、敦煌文書以後又一次重大的文獻發現。新中國成立後,又陸續發現了不少西夏文獻。這些珍貴的文獻成為解開神秘西夏王國的鑰匙,促使西夏學這一新學科的誕生。
西夏翻譯了很多儒學書籍,儲存至今的西夏文《論語》《孟子》《孝經》《貞觀政要》等,是現存最早的少數民族文字儒學經典著作,此外還有西夏文兵書《孫子兵法》、《類林》等。《番漢合時掌中珠》是一部西夏文和漢文合璧的工具書,其中每一詞語都有四項,中間兩項分別為西夏文和相應意義的漢文,左右兩項分別為中間西夏文和漢文相應的譯音字,是一部蕃、漢民眾學習語言、文字的通俗著作,顯示出頗具獨創性的編輯能力和水平,在辭書編輯、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西夏人編纂的《文海寶韻》,借鑑了《廣韻》和《說文解字》,既是有韻目、有同音字組的西夏文韻書,又是每個字都有文字構造與字義解釋的字書,這種體例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
西夏國家法典《天盛律令》吸納了唐、宋等法典的法制思想,接受了“十惡”“八議”“五刑”等基本內容,繼承了在刑法、訴訟法方面豐富、嚴謹、細密的傳統,同時又拓展了中國封建王朝法典的範圍,成為了真正諸法合體的法典;在形式上,全部為統一格式的律令條目,也設有條外的令、格、式、敕;並且開創了分層次書寫的條款形式。西夏對法典形式的改進,在中國法制史上是一次大膽、成功的革新。在近代出土的西夏文獻中發現了一大批西夏文社會文書,計有一千五百餘件,包括戶籍、賬籍、軍籍、契約、告牒、書信等。同時代的宋遼、金朝所遺留下來的這類文書極少。這些文書是直接反映西夏社會的珍貴原始檔案,為研究西夏社會開闢了重要園地。
可見,西夏有過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從其統轄的地域、統治時間、國家實力、內部制度、文化特色看,西夏王朝都是一個在中國文明史上有重要地位、有突出特色、有重要貢獻的王朝,成為中國歷史、中國文明史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
16 # 天道酬勤向陽而生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以党項族為主體建立的王朝,建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其建立者為夏景宗李元昊。在宋朝時期,西夏與遼,北宋屬於三國鼎立的局面。後期和金,南宋並立,都是亡於蒙古。
西夏是党項人建立的政權,早在唐朝時期李氏就開始掌權。從881年李思恭任定難軍節度使起,李氏政權共計346年。到北宋宋仁宗時期,經過幾代的發展,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最鼎盛的時候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後期因皇黨和太后母黨對峙導致內亂國力衰弱,先後臣服於宋朝和金朝,稱屬國。後全部亡語蒙古。
西夏疆域範圍在今寧夏、甘肅、青海東北部、內蒙古西部以及陝西北部地區,佔地兩萬餘里。建國以後党項人少數民族奴隸制度開始走向封建地主制度,慢慢接受漢文化的融合。對民族的文化大融合還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可惜後期被蒙古帝國滅族,不過歷史上關於西夏文化還是有很多神秘色彩的。有研究過這段歷史的朋友可以多在下方評論,多學習學習。
-
17 # 星火文娛天地
西夏bai(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是中國歷史上以党項族為du主體建立的王朝,zhi建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其建立者為夏景宗李元昊。 党項族原屬於羌族的一支,居地在今青海東南部黃河曲一帶。從唐末,經五代到北宋,党項拓跋氏均以中原王朝節度使的身分統轄以夏州(今陝西橫山)為中心的五州之地。經過李繼遷(元昊之祖父)、李德明(元昊之父)兩代人的艱苦努力,實施依遼和宋、用兵吐蕃與回鶻的戰略,向西發展佔領西涼府(今甘肅武威)、甘州(今甘肅張掖北)、瓜州(今甘肅安西東)等州,控制了河西走廊,為李元昊的稱帝建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李德明死,李元昊繼位,不再接受封號,廢除唐、宋所賜李、趙姓氏,改姓嵬名氏,自號“兀卒”(青天子)。隨後,李元昊實行變髮式、定服飾、造文字、簡禮儀、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並升興州為興慶府,擴建宮城,準備建國稱帝。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他開始不斷向宋發動攻勢,在府州(今山西府谷)、環州(今甘肅環縣)、慶州(今甘肅慶陽)等地擊敗宋軍。
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元年,國號大夏,史稱西夏。西夏疆域,東臨黃河,西界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小方盤城),南接蕭關(今甘肅環縣北),北抵大漠。盛時轄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寧夏及陝西北部、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及內蒙古部分地區。西夏共歷十帝,前後一百九十年。與遼、北宋及金、南宋先後鼎立。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響很大,官制的設定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機構有:中書省、樞密院、三司、御史臺、開封府、翊衛司、官計司、受納司、農田司、群牧司、飛龍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學、漢學等。地方行政編制分州、縣兩級,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軍事國防要地有時也設郡、府。 西夏的軍事制度是在党項的部落兵制的基礎上吸取宋制而發展起來的。樞密院是西夏最高的軍事統御機構,下設諸司。軍隊由中央侍衛軍、擒生軍和地方軍三部分組成。中央侍衛軍包括「質子軍」、皇帝衛隊和京師衛戍部隊。“質子軍”人數約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選拔善於騎射者組成的一支衛戍部隊,負責保衛皇帝安全,號稱“御圍內六班直”,分三番宿衛。另有皇帝親信衛隊3000人,是從境內各軍中精選出來的強勇之士組成,皆為重甲騎兵,分為十隊,每隊三百人,隨皇帝出入作戰。京城地區還屯駐一支訓練有素的衛戍部隊,共2.5萬人,裝備優良,是中央侍衛軍的主力。擒生軍人數約十萬,是西夏的精銳部隊。主要任務是承擔攻堅和機動作戰。因在戰鬥中生擒敵軍為奴隸,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軍由各監軍司所轄,共有50萬人,軍兵種主要是騎兵和步兵兩種。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時不脫離生產,戰時參加戰鬥。 党項族原來主要從事畜牧業和狩獵,透過學習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到西夏建國時,農業生產已成為西夏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
西夏建國後,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大力興修水利工程,並親自主持修築了從今青銅峽至平羅的灌渠,世稱“昊王渠”或“李王渠”。以後,興慶府、靈州一帶,一直是西夏糧食生產的主要基地。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西夏統治者也較重視畜牧業生產。國家專門設立群牧司負責畜牧業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區主要分佈在橫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帶,牧養的牲畜以羊、馬、駝、牛為主,還有驢、騾、豬等。由於農、牧業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業生產和商業貿易也隨之迅速發展起來。西夏的冶煉、採鹽製鹽、磚瓦、陶瓷、紡織、造紙、印刷、釀造、金銀木器製作等手工業生產也都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 在西夏統治者的倡導下,党項族是同時期接受漢文化較多的一個民族。可以說,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西夏於末帝寶義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滅。
回覆列表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族(蒙古滅國時別滅族,現在已經不存在)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
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前期和遼、北宋,後期與金朝並立。歷經十帝,享國189年。從881年李思恭任定難軍節度使起,西夏政權一共存在了共計346年。
今天的甘肅、寧夏等地,在五代十六國時期,匈奴人赫連勃勃在此建立統萬城,成為胡夏國,這便是此地稱之為“夏”的開始。西夏的國名據說也是因此而來。
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末因平定黃巢農民起義有功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與宋朝,唐時期賜姓為李。
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李繼遷不願投降宋朝而出走創業,陸續佔領河西走廊地區,後代之後臣服於北宋,又改賜姓為趙。
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之後因為偶爾叛宋又臣宋,元昊的姓也在李、趙之間反覆橫跳,所以今天的初中課本里索性就不提他的姓了,直接叫元昊。
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獲勝,形成宋、遼、夏三國鼎立的局面。後來漠北的大蒙古國崛起,西夏最後於西夏保義二年(1227)亡於蒙古,因滅國時趕上成吉思汗去世,所以全族被屠,今天已經沒有這個民族了。
李元昊稱帝之後,宋廷上下極為憤怒,雙方關係正式破裂。此後數年,元昊相繼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
其實宋朝雖然重文輕武,但是宋軍戰鬥力卻不差,也有名將,主要原因就是怕武將專權,皇帝不上戰場卻還喜歡遙控指揮,致使打敗。
之後韓琦、范仲淹都曾駐守西夏邊境,吊打西夏,北宋末年西路軍還曾大破興慶府,差點滅了西夏,但是因為金先攻克了開封,西路軍回撤勤王中央,不然西夏早早就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