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趣聞008
-
2 # 歷史緣來有此
很榮幸有緣回答題主這個問題!
在《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治國有方,料事如神,鞠躬盡瘁是一位集智慧和道義於一身的神話人物,那麼作為凡人,隱去神話光環後的歷史真實的諸葛亮到底是怎樣的呢?
對諸葛亮的神話般的描述是從劉備三顧茅廬之後開始,那我們還原真實的孔明也從“三顧茅廬”開始,他有“諸葛村夫之稱”,為何在三國演義中會有這樣的稱呼,原因是說他出身鄉野,躬耕於南陽,而事實卻不是這樣,諸葛亮出身宦官世家,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裔,他父親也曾為太山郡丞,叔父諸葛玄也是豫章太守,只是諸葛亮自幼父母雙亡,只能和弟弟諸葛均投靠了叔父諸葛玄門下。
而諸葛玄死後,才躬耕於南陽,過著閒時的生活,而他志向不凡,不願輔佐庸主,自比古時的管仲樂毅,因他叔父和荊州劉表交情很好,所以他在荊州也是小有名氣。恰逢當時劉備顛沛流離,事業坎坷,一心想找個有謀略的軍事輔佐,於是在徐庶的推薦下,便親自前往尋訪,便上演了古今經典的君臣知遇故事“三顧茅廬”,在《三國演義》裡面採用濃墨重彩描繪三顧茅廬的過程,從劉備三次訪求的側面反應出諸葛亮的才能,以及後世聞名的“隆中對”,謀劃取荊州立足,西進蜀地,進而三分天下,小說對“三顧茅廬”也是濃墨重彩的描述,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真實的“三顧茅廬”只是那個時代的一種平常訪求而已,而且後世所稱奇的“隆中對”,實際上魯肅和周瑜也提出過類似的計策。正所謂“學而優則仕”,文人墨客都渴望有明君,所以高姿態的出仕又成了一種無比的榮耀。所以“三顧茅廬”成了千古文人們心中的夢想。
在演戲中,他的出山那是時勢的轉折點,從此之後都是他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在個人表演,“舌戰群儒”、“借東風”、“草船借箭”、“火燒赤壁”、“智取南郡”和“三氣周瑜”等,然而,真實的情況並沒有那麼傳奇,甚至相差很遠。在最開始諸葛亮只是一個剛出道的“謀士”,不僅僅在赤壁之戰中沒有叱吒風雲,根本沒機會參與劉備的軍務,只是後來不久荊州劉表病死,劉備被迫南撤,危難時刻諸葛亮請命前往東吳遊說孫劉聯盟,對孫權慷慨陳詞,至於“舌戰群儒”和“借東風”等都是子虛烏有,“草船借箭”和“火燒赤壁”更是張冠李戴,但是赤壁之戰勝利雖然沒有諸葛亮多大的功勞,但因遊說有功被劉備提拔為“軍師中郎將”,地位並不是很高,並沒有實權,與關張沒法比較的。劉備取荊州後,進西蜀之地,都沒有把軍事進攻的事務交給他,而是帶上了新來的軍事鳳雛龐統,而諸葛亮也是擔任後方協調糧草。劉備取西川后才被封為軍師將軍,和前面相比,這次是實職,這個時候才有了軍國實權。但是仍然是負責糧草供應,每當劉備外出時,都是鎮守城關,負責供應前線糧草。
後來和曹操對決時又是帶的投靠不久法正,劉備為何每次都不帶他隨軍出征呢?原來劉備知道諸葛亮為人持重,只善於內政不善於機變,不是說諸葛亮沒有軍事才能,他的軍事才能是在後來指揮北伐的戰役中,演戲中劉備死後,諸葛亮輔政,掌握朝中一切大權,上演“六出祁山”,實際上諸葛亮親自領兵數次北伐,路經岐山只有兩次。數次北伐都無功而返,有不少議論是諸葛亮並不善於軍事,作戰過於保守,客觀的說,諸葛亮用兵偏重穩妥,習慣步步為營,不善於出奇兵,總的來說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如果綜合評價算得上合格,但並沒有千古流傳的那樣神乎其神就是。
那為何諸葛亮還會被後世傳頌呢,是什麼東西使他流芳百世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鞠躬盡瘁,不負託孤重任的千古道義,面對後主扶不起的阿斗,依然心無旁騖,一片公心,而他死後家中只有15頃薄田和幾百棵桑樹,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千秋楷模,另外是他的治國方面的能力,使得落後的西蜀地區有了比較的發展,用人賞罰分明,再有就是治理少數民族事務做的很好,“七擒孟獲”雖然說沒有那麼傳奇,但確實是在平定西南地區後,採取了一系列安撫政策,使得當地百姓獲得了不少實實在在的利益,直到現在,西南地區的百姓仍然對諸葛亮懷著深深地崇敬和愛戴。
-
3 # 曉書齋
《易中天中華史》中引述朱維錚先生的觀點謂,“幾乎所有被後世關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一般都會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歷史形象是正史記載或歷史學家研究出來的,文學形象是小說或戲劇創造的,民間形象則是一般民眾心目中的。”按照這個觀點,一般人對諸葛亮的形象瞭解來自於文學的形象和民間形象,就我們當下對諸葛亮的瞭解可能更在於兩個方面,一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塑造的形象,二影視作品中塑造的形象。因此真實的諸葛亮要在史書中去尋找,歷史的形象才更接近人物本身。
一 以天下為己任的治世之才
為什麼說諸葛亮是以天下為己任的治世之才呢?這裡面有兩層意思,一是說諸葛亮有解民於倒懸,扶危濟漢之志,二是說諸葛亮最突出的才能是內修政理,下安百姓的政治之才。前者決定了諸葛亮只能選擇跟著劉備走,後者決定了諸葛亮才能之短長。劉備投奔劉表時,曹操北定中原,南下欲收荊州之地,諸葛亮知道荊州要遭兵禍,往見劉備。
《三國志》裴松之注云,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
這件事發生在劉備三顧諸葛亮之前,也就是說,曹操南下荊州,諸葛亮知道荊州有難,知道荊州有難,諸葛亮在做什麼呢?以在野之身積極的奔走,諸葛亮的選擇是舍曹操,棄劉表,而就劉備。所以說諸葛亮心懷天下,因而積極奔走,而從其取捨來看,諸葛亮知劉備有匡扶漢室之志,所以最終效命劉備。
陳壽《隆中對》裡面三顧茅廬劉備問計於諸葛亮,劉備的心志說的很清楚。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
何以說,諸葛亮是治世之才呢?
東晉袁孝尼曰,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夫本立故末治,有餘力而後及小事,此所以勸其功也。
也就是說諸葛亮治理蜀國,鼓勵耕種,百姓生活充實,軍備精良,朝庭戒絕浮華之風,道路上沒有傷風壞俗的酒鬼,當然這是從發展經濟和民間風俗的角度肯定諸葛亮治理的才幹。
《三國志》陳壽也說,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
西晉陳壽的說法說的更具體,一是撫卹百姓,公佈律法讓百姓舉止有宜,二是精簡政府官員,三是執法秉公而無偏私,四是賞罰嚴明,有善就賞,有惡就罰,五是做事但求根本,注重實際效果。所以陳壽評價諸葛亮說他是治世之才,優於將略。
二戰略家與外交家
說諸葛亮是戰略家,主要原因有兩端,一是為劉備制定取荊州立足,奪益州建立基業,三分天下之策,二是三分天下而又制定聯吳抗曹之策。說諸葛亮是外交家主要體現在赤壁之戰前出使東吳,建立戰略同盟。隆中對對於劉備的意義就是劃定了藍圖,清晰了目標,指明瞭方向。這一點可以從劉備的經歷看出來,劉備五易其主,投奔公孫瓚,曹操,袁紹,陶謙,劉表等等,這就很能說明問題,既不能久居人下,又沒有實際發展,只能說劉備未遇諸葛亮之前是有理想無目標。後來劉備討伐東吳大敗而歸,託孤諸葛亮,諸葛亮堅決跟吳恢復關係,可以說為蜀國極大的減輕了外部壓力。如果不與吳國恢復關係,蜀國既沒時機喘息修整,也沒有機會收服孟獲,更沒有機會伐魏。從戰略的可執行性和合理性來看,諸葛亮堪稱完美。
諸葛亮外交能力體現的最出眾的是出使吳國,使得孫劉聯盟得以達成。
諸葛亮說孫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
這一節諸葛亮把劉備跟孫權放到了同等地位,也指明瞭敵人,這樣的鋪墊開局真是完美無缺,指出孫劉曹是並爭天下,早晚有一戰。
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又給孫權出主意,提醒孫權猶豫不決毫無益處,是戰是降,要早下決斷。
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
面對劉備新敗的局面,孫權自然是狐疑,劉備還能跟曹操一戰嗎?諸葛亮說的非常直接,說劉備寧可像田橫一樣,即便是死也會與曹操作戰到底,這是堅定孫權的信心,讓他放心,更是激發孫權一戰之雄心。
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
到具體作戰層面,諸葛亮講了劉備現在的實力,同時分析了曹操的弱點,讓孫權堅信曹操勞師遠征軍隊疲敝,又點出荊州之民並不真心依附曹操,何況北方人不習水戰,一旦曹操戰敗,東吳就能徹底站穩腳跟。
透過以上四步,諸葛亮指明瞭敵人就是曹操,早晚有一戰,提醒孫吳早做決斷,讓孫權相信劉備必定會死戰,不會遲疑,讓對方感到自己的敢戰的豪氣與誠意,同時分析曹操大軍存在的弱點,讓對方相信曹操可以戰勝。可以說諸葛亮是從戰略角度入手,以外交手段而結束,融戰略家與外交家於一身。
三歷史中沒有的諸葛亮
由於《三國演義》這本著作的杜撰,確實把諸葛亮神化了,諸葛亮很多仗都是羅貫中虛構的,這裡需要進行還原。諸葛亮並非一出山就得到劉備的重用,有記載的諸葛亮第一職務是軍師中郎將,這個職務是聯吳成功後任命的,所以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就是無稽之談。諸葛亮出使東吳並沒有留在孫吳一起破曹,至於借東風,草船借箭,是沒有的事情。真正借箭的是孫權在濡須之戰中,因孫權屢屢挑釁,曹操拒不應戰,孫權就親自坐船入曹軍水寨,曹操以箭退敵,這才有了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至於平居退五路這種事情,歷史是沒有記載的,是羅貫中的虛構。還有漢中之戰擊敗曹操主要是法正的謀劃,跟諸葛亮沒有什麼關係。
二十二年,正(法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之。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實際上諸葛亮真正掌控軍事是在劉備死後,一是平定南蠻叛亂,二是出兵北伐。當然《三國演義》裡面的空城計自然也是沒有的,實際上司馬懿都不是那次戰役的主帥,那次主帥是曹真,空城計是羅貫中根據郭衝的說法改編杜撰的,那個時候司馬懿還在宛城,更談不上空城退司馬。
亮初屯陽平(漢中),宣帝(司馬懿)尚為荊州都督,鎮宛城,至曹真死後,始與亮於關中相抗禦耳。
諸葛亮圍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應亮。帝遣真督諸軍軍郿,遣張郃擊亮將馬謖,大破之。
因此從軍事的角度來看,諸葛亮值得稱道的勝利只有南充平叛,而北伐只是略有小勝,沒有大的戰績。所以陳壽評價諸葛亮是管仲,蕭何一樣的人物,但是軍事能力並非第一流。
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因此,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和外交家,但是確實不是那種一流的軍事人才,他有管仲之才,而缺樂毅之能,但雖然如此,諸葛亮仍是值得讓人尊敬的德才兼備的一流人物。(本文完)
回覆列表
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諸葛亮出身於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員的家庭,諸葛家一直就是琅琊郡的名門望族,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做過泰山郡丞。但是諸葛亮的少年特別不幸,他母親在他三歲的時候病逝了,父親也在他八歲的時候死了,然後他就帶著弟弟諸葛均去投奔了叔父諸葛玄。諸葛玄是跟隨袁術被袁術任命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然後這兩兄弟就跟著叔父去了豫章,一直和叔父在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