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何以伴月
-
2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冷兵器時代,戰馬是怎樣的存在?在冷兵器時代,戰馬就是戰略物資。
中原王朝經常對北方遊牧民族束手無策,只能修築長城這樣的死防線進行防禦,最大問題就在於遊牧民族有充足的馬匹,來去如風,看到大軍來了可以捲鋪蓋跑路,如果沒有充足的馬匹,中原王朝的軍隊是絕對追不上的。
為打敗遊牧民族,中原民族也開始效仿遊牧民族。最早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不但打敗了經常侵擾趙國的中山國,而且奪取林胡、樓煩之地,向北方開闢上千裡的疆域,並設定雲中、雁門、代郡行政區,管轄範圍達到今河套地區。
後來漢高祖劉邦被圍白登,就是吃了騎兵的大虧,後來的漢朝積極蓄養馬匹,從西域引進了優良品種,最終打得匈奴大敗,打得匈奴哀唱: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東漢光武帝劉秀更是憑藉優秀的騎兵一句擊敗匈奴殘餘勢力,解除了匈奴對中原王朝的威脅。
再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騎兵依然在戰爭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到隋唐,能夠擊敗突厥靠的就是強大的騎兵。
到了宋元明清,騎兵的重要性再次得到了驗證:蒙古王朝憑藉強大的蒙古騎兵政府全世界,最遠打到了多瑙河畔。而清朝依靠八旗騎兵弓馬得天下。
所以說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資源,也是最重要的戰略力量。
-
3 # 兔窩老張
俗話說:“無槍無馬怎可為大將。”戰馬就是古代戰場的卡車和坦克。在冷兵器為主的古代戰場,戰馬是非常重要的戰爭物資,重要程度甚至不低於糧草和軍器。
首先說戰馬大大的提升了軍隊的機動性。馬的奔跑速度和耐力都遠遠超出人類,尤其是揹負重物的情況下,騎馬可以使行軍速度和距離都大大增加。古代遊牧民族之所以厲害就是因為他們全體騎馬,百里奔襲,經常出現在意料不到的地方,另中原王朝防不勝防;蒙古騎兵叱吒歐洲也是因為他們可以利用機動性快速移動,避開敵方主力,集中力量打擊敵人薄弱點。
第二戰馬使得進攻手段多樣化,有效化。騎兵的衝擊力和破壞力幾倍於步兵,《全球通史》中提到法蘭克騎兵夾槍衝鋒時有這樣一句話:他們全力衝鋒時連城牆都可以撞倒。雖然這話有些誇張,但是騎兵的衝擊力確實不低。試想一下,一輛摩托車以每小時40公里的速度向你衝來,你的心情會是什麼樣的。古代戰場上,如果步兵陣型稍有散亂,是很難抵禦騎兵的衝擊的,這也是為何歐洲騎士文化大行其道,因為在古代戰場騎兵是絕對的主角。
第三戰馬使士兵的生存機率大大增加。我們看《宋史》中記載的北宋戰例會發現,超過萬人戰爭,宋軍勝率並不低,可為何還是處於劣勢呢?因為宋軍勝利大多是擊潰戰,宋軍主力是步兵,即使戰勝了北方少數民族,但是由於對方的主力是騎兵,無法追上進行殲滅。換句話說,騎上了戰馬,士兵可以“想打就打,打不過就跑。”而沒有戰馬的一方就吃虧了,打贏了追不上,打輸了跑不掉。
冷兵器時代,東方最強的軍隊叫“鐵騎”,西方最厲害的戰士叫“騎士”,無論是古代畫像、雕塑還是文學作品,大將無不都是騎馬的形象,充分說明了戰馬對於冷兵器時代是何等重要。
-
4 # 有時聊人文歷史
馬的馴化改變了人類生產生活與作戰方式,是人類馴化歷史上最重要的環節。沒有家馬就沒有後來的人類文明。
美洲起源
野生馬起源於美洲,是一種群居物種,一匹公馬與多匹母馬建立群落繁衍生息。史前時代的冰川時期,帶著犬類的印第安獵人進入美洲,造成了美洲物種的大輪替。距今1.3萬年前,北美洲的克洛維斯人開始捕殺美洲野馬,考古學家在他們的用過的石矛上發現了美洲馬的蛋白質結構。
印第安人將美洲馬變成蛋白質來源,很可能造成了美洲馬的滅絕。印第安人並沒有馴化美洲馬,他們身邊唯一完全馴化的家畜是狗,這是他們從舊大陸帶過去的唯一一種家畜。印第安人後來頻繁使用的羊駝是一種半馴化的動物,無論是體型還是性情都不能用於騎乘。等到歐洲殖民者到達美洲之時,印第安人已經沒有了關於馬的記憶。
馬的馴化對人類有多重要?如果不能馴化馬,整個人類很可能會一直停留在印第安人所處的石器時代。
馴化之路
馬的馴化發生在亞歐大陸,範圍大約東起中國新疆的阿爾泰地區,西到裡海地區。關於馬的馴化,一些學者認為是多地區同時發生的,但無論如何都不會脫離歐亞草原地帶。新疆普氏野馬的存在也是很好的佐證。普氏野馬的存在說明上古的歐亞草原地區十分適合馬類生存,並且這一地區馬種遺傳的多樣性很高。馬的繁殖力很強,普式野馬的染色體有33對,而現代家馬的染色體只有32對,但是,普式野馬仍然可以和家馬繁殖出健康的後代,並且這些後代可以生育,這說明馬是一種十分利於培育的物種。
生活在歐洲草原地區的史前人類成功並且完全馴化了馬。馴化後的馬可以讀懂人的面部表情,知道人類是高興還是憤怒,同時也能明確聽懂人的指令,家馬甚至可以用頭部的動作與人類進行簡單交流,這是一種完全融合的狀態,意味著家馬這一物種可以和犬類一樣,完全融入人類生活,成為一種生產工具。這一特點是山羊、綿羊、豬等肉用家畜不具備的。
(亞歐草原帶 馬的馴化中心 北亞草原之路)
馬的用途
馬對於人類的用途十分多樣。馬肉可以食用,作為人類蛋白質補充來源,但是這對於古代人類來說是很浪費的。完美的是——不僅馬肉可以食用,馬奶也可以食用。比如蒙古民族夏天主要靠奶源補充營養,調節飲食結構。馬奶為人類提供了一種更加高效、成本更低的蛋白質攝入方式。
更完美的是——馬奶還可以釀造馬奶酒。為人類提供酒精飲料與生活享受。
馬的重要用途是馱運與騎乘。並因此發展出兩種不同的馬匹培育方向,即挽用馬與乘用馬。差不多與馬的馴化同時,人類也發明了馬車。有了馬匹的補充,人類的運輸能力獲得巨大提高。以蒙古軍隊為例,一名蒙古騎兵可以同時配備3-5匹馬,以便換乘以保持高速行進,這是以步行為主的軍隊難以達到的行進速度。二戰時期,德軍炮兵部隊使用挽馬拖拽大炮,行進速度可以達到每天40公里上下。難以想象,如果沒有馬匹人類用什麼運輸輜重。
顏那亞人與印歐語族
大約5000年前,中亞草原上出現了一股強勁的移民潮,移民的核心就是顏那亞人。顏那亞人先於歐洲地區的原住族群掌握了馬匹馴化技術,擁有騎兵、戰車與運輸馬車。更重要的是,騎馬的顏那亞人可以利用馬匹管理更大的畜群,這就為他們的大規模遷徙時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提供了可能。
顏那亞人西遷很可能引發了史前最後一波移民浪潮。因為顏那亞人掌握了馬匹,所以他們可以輕易擊敗其他沒有馬匹的民族。就如同擁有騎兵與馱運火炮的西班牙探險隊可以輕易的擊敗沒有馬匹的印第安帝國。根據基因工程測定,相當多現代歐洲男性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三個顏那亞男性的身上,說明顏那亞人是歐洲真正的征服者,他們很可能是印歐族群的主要男性祖源之一。
騎兵
騎兵是冷兵器時代最為重要的兵種,左右了人類戰爭史,騎兵的基礎是戰馬。
在世界戰爭史上,許多政權都發展出了舉世聞名的騎兵戰術。漢朝用鼓勵民間養馬、使用小米精心飼養馬匹等措施提高戰馬數量與質量,又與西域等產馬地區聯絡,改善戰馬血統。最終發展出善於突襲戰、肉搏戰的漢朝騎兵,得以擊敗匈奴騎兵。而蒙古人在中古時代的崛起則完全依賴騎兵。
蒙古馬是一種矮小而粗糙的馬。這種看似貌不驚人的馬卻締造了旋風般的大蒙古汗國(也克蒙古兀魯斯)。蒙古馬如同越野車一樣皮實,可以馱載著蒙古軍隊進行其他民族無法想象的長距離奔襲與長時間撤退,將敵人打得暈頭轉向、促不及防。而大蒙古汗國的版圖正好和蒙古馬可以適應的氣候範圍基本一致,這絕不是巧合。
蒙古騎兵的精髓不在於衝擊力與肉搏戰能力,而在於豐富穩定的馬匹繁育資源、優秀的長距離機動能力與對惡劣作戰環境的適應。這是一種古代的不對稱作戰,也是蒙古馬和蒙古高原賦予蒙古軍隊的天然武器。大蒙古汗國的軍隊利用了這種天然武器,其疆域囊括整個亞歐內陸也在情理之中。
相對而言,宋蒙戰爭時期大宋王朝的軍隊則一直苦於沒有優良的北方馬匹產地(北宋時期還有陝西、青海東部作為產馬地區,後來被金朝、西夏佔領),半壁江山的大宋王朝只能優先發展步兵。在戰術上缺少了大量騎兵的配合,機動性差了不少。再加上強幹弱枝、指揮無方,雖然有一大批傑出將領力挽狂瀾,卻一直十分被動。最終被蒙古軍隊從氣候相對適於騎兵作戰的西部地區迂迴包抄。
(放養的蒙古馬群)
歐洲同樣具有騎兵傳統,這種傳統甚至可以跨越冷兵器時代,一直延續到熱兵器時代。拿破崙時代,法國因為控制了德意志地區優良的馬場,得以在19世紀初期組建起近代歷史上盛極一時的法國胸甲騎兵。應該說,這是騎兵最後的輝煌。
法國重騎兵的馬匹肩高要達到1.5米以上,只有體格高大的馬匹才具備良好的衝擊能力。相應地,法國胸甲騎兵的身材也必須高大,這樣才有足夠的體能衝鋒與肉搏。為了保障隊形,法國胸甲騎兵的戰馬全部為母馬或者騸馬。這種嚴格的選配方法是全民皆兵的草原族群無法做到的。因此,法國胸甲騎兵的作戰方式也和草原騎射手不同。
法國胸甲騎兵裝備的武器不是彎刀,而是又長又直的重劍。這也決定了胸甲騎兵的殺傷方法不是劈砍,而是衝刺。法國胸甲騎兵的護甲可以抵擋當時的步槍射擊,大幅提高騎兵的生存率。
通常,法國胸甲騎兵在密集炮火的掩護下發起衝鋒。他們經過嚴格訓練,可以在高速衝鋒的同時保持密集隊形,數千重騎兵們腿挨著腿,如同一堵牆一般飛速前進,地面會因為重騎兵的衝鋒而震動。很少有步兵能夠抵擋這樣強大的恐懼。所以法國重騎兵往往可以衝破一道、兩道步兵防線,直接殺入敵軍的炮兵陣地,或者將敵人的陣型完全瓦解。
(胸甲騎兵在衝鋒)
法國重騎兵的弱點在於戰馬的適應性。歐洲戰馬對環境的要求比較高。碎石路面戰馬會崴腳,爛泥路面戰馬的馬蹄會潰爛。因為血統,優良的歐洲戰馬總體上喜歡乾燥溫暖的氣候,對潮溼陰冷十分敏感。基本上越是體格雄偉、重心高、自重大的馬匹,越不耐受長途跋涉,這和體重超重的人不能長跑是一個道理。重騎兵戰馬嬌貴,需要精心飼養。行軍一段時間以後需要餵食燕麥,也需要騎手下馬步行以緩解戰馬疲勞。這一點和皮實的草原蒙古馬完全是兩種風格。也正因為如此,當拿破崙進攻沙俄的時候,法國騎兵的戰馬因為長距離行軍、艱苦作戰,加上俄羅斯寒冷潮溼的氣候影響大量減損,而德意志地區的戰亂又使法國騎兵無法大量補充戰馬。
與法國頭牌胸甲騎兵相比,沙俄的頭牌是以乘用頓河馬為主要坐騎的哥薩克長矛騎兵,這是一種輕騎兵。頓河馬本身就是在亞歐內陸的草原地區繁育成型的,具有蒙古馬的血統。頓河馬雖然樣子不太好看,跑起來也不優雅協調,但是耐力強勁,非常善於偵查襲擾。
在法軍撤退途中,哥薩克騎兵跟了一路,造成法軍大量減員,最終導致拿破崙兵敗。
直到二戰時代戰馬仍然在廣泛使用。即便是機械化程度極高的德軍,在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後依然需要挽馬來拖拽火炮以緩解裝甲部隊的燃油壓力。其他國家的陸軍也都使用成建制的騎兵部隊作戰。尤其是進入敵後地區之後,因為交通線的拉長與物資緊張,各國部隊都會大量徵用當地馬匹以提高運輸能力。這種補充是必須的,也是最可靠的。說明那時的人類雖然有了飛機與航母,但依然需要馬的幫助。
結語
馬匹是伴隨人類文明一起出現,度過了漫長的五千年。而它退出人類運輸主力的歷史只有幾十年。很難想象,沒有馬的人類會是什麼樣子。
-
5 # 三上讀史
縱觀世界各國文明的發展史,人類文明一直在朝著更有“效率”的方向發展,追求的目標是“更快更高更強”,恰好與世界各國共認的“奧林匹克”精神相符。世界歷史上,凡是不朝著更高效方向發展的文明,都被淘汰了。
馬和牛被人類馴化以後,成為人類的得力助手,大大提高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效率,不論是乘坐出行,還是運載物品,甚至作為獲取肉食的方式,都更為快速、方便和穩定。
▲戰馬
戰馬是透過訓練用於作戰的馬,早期是駕挽戰車的作戰方式,後期是直接騎乘的作戰方式,不論哪種方式,都大大提高了作戰效率,使戰術戰法更加多樣化,令戰爭發生了巨大變革。
戰馬在冷兵器戰爭中發揮了無以倫比的作用,歸根結底還是兩個字“效率”。
一、騎兵的速度更快步兵行軍一天以十里為單位計算,騎兵行軍一天以百里為單位計算,二者根本不是一個量級。
▲古代步兵行軍
機動性更好的軍隊,可利用的戰機就更多,作戰方式就更靈活,戰鬥時的選擇餘地就越大,可以從容選擇有利於自己的戰場、時機和方式戰鬥,如騎兵可以從容選擇有利於作戰的平原接戰,選擇背對著陽光和大風的方向作戰,自由選擇遊走戰法還是衝擊戰法。
步兵對騎兵作戰一般有三種方式,一是依託防禦工事,如城池、壕溝、拒馬;二是選擇遠端投射武器,如弩、箭;三是使用密集的長兵器防禦陣列,如長槍陣、斬馬刀陣等,這三種作戰方式是按步兵對騎兵作戰困難程度的升序排列的。
▲蒙古騎兵的迴旋戰術
▲騎兵襲擾戰術圍殲步兵
這三種方式不論哪一種,步兵都是被動作戰,即便取得優勢,也只是擊潰戰,而不是殲滅戰,因為追不上。而騎兵一但取得優勢,對步兵往往就是殲滅戰,因為步兵跑不掉。
這就是速度上的量級差距造成的後果,行動效率決定了步兵天然處於劣勢。
二、騎兵的負重更大步兵在正常的行軍中,糧食、武器、盔甲能隨身攜帶的數量很少,否則體力消耗巨大,就無法作戰了。大部分物資,都要依靠龐大後勤的支援,船運、牲畜車輛、人力車輛是常用的運載方式,而牲畜和人力本身對物資也在產生消耗,一場戰爭對國家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
▲古代軍糧運輸
▲騎兵運載負重能力更強
騎兵作戰的消耗相對要少得多,戰馬的負重能力遠超人類,而且對運輸條件的要求也遠低於船隻和車輛,運輸效率更高,損耗更小,作戰成本更低。馬匹數量眾多的遊牧民族還時常一兵雙馬甚至三馬,作戰時對後勤的依賴遠低於步兵,作戰永續性相對更強。
這就是運載能力上的量級差造成的後果,運載效率高的兵種在戰爭中的持續能力更強。
三、騎兵作戰的能量輸出更大步兵如果在沒有工事依託的野外作戰,弓弩等遠端輸出又受到大雨、大風或對方盔甲限制的時候,就常會直接面對騎兵的近身衝擊。甚至有時候騎兵會不顧傷亡的直接進行衝擊,以弓弩射程二百步、破甲在百步內進行大致計算,百步的距離,只夠射出三箭左右,騎兵就衝到步兵面前了——接下來,就是殘酷血腥的近身衝擊。
▲步兵防禦陣列
騎兵是人馬合一,集合了人與馬的總質量,加上馬匹奔跑的速度,就具備了遠超步兵的衝擊力,輸出的動能巨大,完全輾壓步兵的能量輸出,二者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騎兵衝擊攜帶的巨大能量可以毀滅任何阻擋的步兵。
▲騎兵的強大沖擊力
這就是能量輸出上的量級差造成的後果,能量輸出更大的兵種毀滅殺傷能力更大。
綜上所述,在冷兵器時代,戰馬就是作戰的BUG級存在,誰擁有騎兵,誰就擁有更豐富的作戰手段、更強的持續作戰能力和更大的毀傷能力,誰就掌握戰爭的主動。
#歷史##歷史趣聊##歷史冷知識#
-
6 # 阿南電影說
在古代社會,最佳的交通工具就是馬匹,它既可以拉車遠行,也能夠狩獵作戰,無論是日常生活的交通運輸,又或者是將士們帶兵打仗,都離不開馬。
尤其是在傳統戰爭中,戰馬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之一,騎兵也成為冷兵器時代幾乎無解的戰爭bug。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能夠入關佔領天下,八旗的騎兵優勢是極為重要的因素。
古代戰爭中,最強的戰力一般就是騎兵,如果一個國家的軍隊不具備騎兵隊伍,只有等著捱打的份兒。戰馬作為騎兵的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在古代戰爭中,並不是所有的馬匹都能夠勝任軍馬一職。其中馬匹質量最好的,就是產自高寒地區的戰馬。
因此,古時候能夠培育合格戰馬的地區並不多,同時,還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培養馬匹,一塊水草豐美、地域廣闊的天然牧場更是必不可少。
所以,為了養戰馬,國家所付出的代價非常大。接下來以漢朝為例。根據古人自己的推算,養一匹馬所花費的土地,可以養活25個人。
或許有人覺得這樣推算戰馬的價值有些不太合理,那麼可以看一看西漢時期,一批戰馬所需要進食的飼料。
當時漢武帝派出騎兵遠征,每次除了派出戰馬以外,還要派出超過戰馬三倍的牛,這些牛並不是用於作戰,而是拉著戰馬所需要資料。按照當時的史書記載,每一批戰馬所吃掉的飼料,相當於當時一個普通士兵的12倍。
戰馬吃的這些飼料也非常有講究,馬在吃飼料的時候,對於纖維的消化率連40%都達不到?它們是奇蹄目動物,不像牛羊一樣具有多個胃,不會對吃下去的食物進行反芻。
這種天生的構造,就導致戰馬的消化率非常差,對於飼料的需求也非常大。除此之外,最適合戰馬的優良飼料是黑豆和苜蓿,在封建社會尤其是鬧饑荒的時候,普通老百姓都不一定能吃上這麼好的口糧。為了上場作戰的戰馬能夠更加優良,這些優良飼料必須提供。
當時市面上一匹良馬的價格,當時的一匹好馬可以賣到百金,西漢時期一斤就等於當時的1萬錢,百金就相當於當時的100萬錢。如果說10戶中產階級不停的勞作,才能夠換來這筆鉅額收入。
即便馬匹能夠賣到這麼好的價錢,可是願意養馬的人卻不多。因為在一個農耕社會,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馬除了是出門遠行的重要工具以外,似乎對於他們的生活沒有太大幫助。
如果真要拿戰馬與當今的社會的戰爭武器來做對比,它的價值可能與當下的一輛坦克不相上下。
-
7 # 撿柴
冷兵器時代,好的戰馬是神一樣的存在。
冷兵器是相對於熱兵器而言的。唐代國教尊崇道家,熱衷煉丹,追求長生。火藥就是煉丹家偶而發明的,在唐代末年應用於軍事,從此熱兵器的發展一日千里,冷兵器也逐漸退出了戰爭的舞臺。
冷兵器時代,最歷害的冷兵器當屬箭了,百步穿楊,取人首級,可能連照面都沒打呢,頭已經掉了,你看多嚇人,所以追求速度,是戰場決勝的一個關鍵因素,而在速度方面,馬是不二的選擇,畢竟二條腿的跑不過四條腿的。所以,在冷兵器時代,好的戰馬是神一樣的存在。
你可能不知道是,和兵器時代分冷和熱一樣,馬也分冷馬和熱馬,這是按馬的血統分的,冷血統的馬溫順、低調,藝術、高冷,適宜家用觀賞,熱血統的馬桀驁、張揚,粗獷、熱血,適宜戰場廝殺。
好馬配好鞍,好鞘配好劍,美女配英雄,好船配好帆。一匹名馬的一生,是難得配一個馳騁沙場的英雄,從此一起出生入死,笑傲馬圈,留名馬史了。
你看烏騅,嘗一日千里,陪項羽戰場衝殺,霸王槍未點地,馬未倒退半步,羽死馬泣,投江而亡。一生只認一主,氣節千年流傳。
你看赤兔,渾身上下,火炭般紅;四蹄踏雪,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至項,高八尺;嘶喊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隨呂布時,睥睨天下;跟關公時,縱橫四海。關公歿後,再無英雄可選,遂絕食而死。這骨氣,使多少良將感嘆!
你看爪黃飛電,通體雪白,唯蹄黃色,高大威武,體態莊嚴,氣勢磅礴,高貴非凡,估計也只有曹操這樣的梟雄才可以駕馭這匹桀驁不馴的馬大爺了。
你看颯露紫,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讋三川,威凌八陣。護駕李世民,中箭深入胸,忍疼不敢死,拼命突重圍,待到箭拔出,轟然倒地亡。這情形,讓久經沙場,見慣生死離別的李世民,也忍不住熱淚難眠。
你看的盧、你看照夜玉獅子、你看黃驃馬、你看特勒驃。你看那個能上天入地,天不怕地不怕的齊天大聖,那個弼馬溫,見到天馬就跟見到自家兄弟一樣、有多親!
馬有靈性善通神,你對他好一分,他就回報你十分。
回覆列表
在冷兵器時代的中國,戰馬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
有了戰馬,就能訓練騎兵,有了能戰的騎兵,就能橫行天下。
秦兵馬俑
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趙國很快就變成了一個強國,因為趙國從此以後有了強大的騎兵,成為戰國時期強大的國家。
漢高祖白登之圍時,面對匈奴彪悍的騎兵毫無辦法,只能委屈求和。文景時忍辱和親積蓄力量,到漢武帝用心培養騎兵,終於等到機會反擊匈奴一雪前恥,霍去病甚至只帶幾百騎兵就直搗匈奴王庭,打的匈奴只能放棄河套地區,當時匈奴人是這麼唱的:
失我焉支山,令我婦女無顏色。
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有了河套的大漢朝終於解決了養馬培養騎兵的大難題,後衛青,霍去病帶10萬騎兵追擊匈奴,封狼居胥,兵至北海,使“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霍去病
有了強大騎兵,漢朝才能在西域一直髮展力量,保持存在,到漢末三國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依然不是中原地區曹魏政權的對手,原因之一就是那時的曹魏依然有著強大的騎兵。馬超的西涼鐵騎也是蜀國的精銳,曾打的曹操差點喪命。
三國曆史很多人都耳熟聞詳,那時的關羽張飛趙雲,呂布張遼夏侯郭等等,其都是馬戰好手,那時名將們的坐騎也是非常有名,赤兔,的盧,絕影,黃爪飛電,這些馬歷史留名的原因都印證了那個時期騎兵力量的強大。
明末著名文學家王夫之說:“國橫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強大的騎兵部隊是漢強大軍事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時期,騎兵都是軍隊的核心,精銳中的精銳。
淝水之戰
富裕的宋王朝,對外戰爭勝多敗少,到最後被橫掃世界的蒙古騎兵滅亡,除了重文抑武的原因外,喪失河套是宋朝滅亡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因為河套一直都是養馬的好地方,沒了河套,也就沒了培養騎兵的基礎,沒有好騎兵,戰爭就很難打贏遼金元的騎兵了。
明朝前期也有很強大的騎兵部隊,才會有十三次北伐。到後期也有關寧鐵騎,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後來吳三桂在雲南起兵時,這隻部隊還打的清廷不敢與其野戰。
至清朝統一蒙古,入主中原,收復新疆,“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八旗騎兵所向披靡,一統中國。
銅兵馬方陣
所以縱觀冷兵器時代,騎兵是一個王朝實力的證明,而擁有好的戰馬,才會有好的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