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魚兒講歷史
-
2 # 小太拾
曹操是殺伐果斷,但是對自己真正有利用價值的人一般都是善待。
胸襟氣度這個怎麼說呢?就像你一個現代人,逐漸變得成熟後,你一樣會有很大的胸襟氣度,不像當初年少輕狂那般。
不過也不排除有些人活到老都是那種自私自利之輩,畢竟這樣人只是少數。
-
3 # 小瑩講歷史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更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雖然小說家以“擁劉反曹”的筆法把曹操寫成奸詐狡猾之人,但通讀《三國演義》後不難看出曹操所具有的傑出政治謀略、英雄氣度和大帥胸襟。
惜才愛將放關羽不追關羽就可以看出他有“寬宏大德之心,可坐中原之主”的氣度。曹操從內心欽佩關羽的將才和人格,誠心留住他,當關羽知道劉備下落留書而別後,曹操的部將蔡陽主張追殺,曹操曰:“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於是呵退蔡陽,下令不得追殺,並決定親送關羽。當部下為關羽贈袍時,關羽怕有變故,在馬上用青龍刀尖挑錦袍披於身上時,此無禮舉動激怒了不少大將,許褚勸曹操擒拿關羽,曹操曰:“彼一人一騎,吾數十餘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擒也”。難怪後人稱頌曹操“不追關將令歸主,便有中原霸業心”的度量。
袁紹大敗燒信箋曹操的大度不僅體現在不追殺關羽上,在“焚燒書簡”這一事上也可窺見一斑,官渡大戰,袁紹大敗後,披甲不迭,倉皇出逃。在繳獲的戰利品中有一捆書信,都是曹操部下與袁紹暗中相同的信箋,當時左右說:“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操曰:“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呼?遂命盡焚之,更不再問”。曹操有這樣的心胸和氣量,難道不是大政治家的風範嗎!
不拘一格降人才在用人上,也可看出曹操的氣度和胸襟。他不但德才兼備用之,而且還不拘一格用之。曹操於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九年(公元214年)和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先後頒佈《求賢令》,他說:“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急需用人的時候,不能吹毛求疵,講究太多。如果一定要求道德品質無可挑剔,方方面面十全十美,那麼齊桓公又何以能夠成就霸業?高皇帝又怎麼能夠創立大漢?所以,只要是人才,有治國用兵之術,那怕有不好的名聲,被人恥笑的行為,甚至不仁不孝也請大家推薦,我一定該怎麼用就怎麼用”。曹操這一《求賢令》開創了帝國用人制度之先河,傳統的做法是取德不取才,至少是先德後才,曹操就不認為道德是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甚至不認為是第一標準,只要有才就行,甚至不仁不孝也不要緊。看來曹操在用人方面非常注重實際,非常時期,就要做非常之事。
不拘一格,就是不問出身,就連敵營中的人,曹操都要設法弄過來為自己所用。他手下的5員大將就有3員來自敵營;張遼原來是呂布的部將,張頜原是袁紹的部將,徐晃原是揚奉部將,而樂進和于禁是他親手從底層提拔上來的,真是招降納賢,不拘一格。如果這還不能說明問題,那就在舉幾例;曹操和張鏽之有“深仇大恨”,一聽來歸,便握手言歡,封官晉爵;許攸之“貪婪狂妄”,一聽來奔,便喜不自禁,赤腳出迎;陳琳之“惡毒攻擊”,竟毫不計較,坦然開釋;畢諶之“背信棄義”,只因嘉其孝,竟既往不咎,信任如故。正是這種度量和胸襟,使許多原本是對方陣營裡的人才都心悅誠服地投奔了他。
比如文聘,原本是劉表的大將,劉表死後,接班人劉琮投降曹操,要文聘也投降。文聘不幹,後來,曹操南下,渡過了漢水,文聘才去拜見他,曹操半開玩笑地說:“足下怎麼來得這麼晚呀?”,文聘說:“先前我輔佐劉荊州(劉表)以奉國家,現在劉荊州去世了,我就想好好守住漢川,保全百姓,能生不負於孤弱(指劉琮),死不愧於地下(指劉表),實在因為萬般無奈,我才落到這種地步。我文聘是即悲痛又慚愧,哪裡有臉面早來見明公啊!”,說完,就痛哭流涕,曹操說:“您真是一個忠臣啊!”,便任文聘為江夏太守。文聘在這個位職上一干就是數十年,戰關羽、御孫權,“名震敵國,賊不敢侵”,為曹操守住了這個兵家必爭之地。
曹操這種包容,真乃“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想想看,如果大海只接受清水,不接受泥沙,它還是大海嗎?曹操就有大海一樣的胸懷,正是這種胸懷,才使他成就了一代霸業。據有人統計,直到曹操去世為止,他的核心謀臣、重要謀士以及各級掾屬共有102人。
-
4 # 言真輕
曹操所表現出來的胸襟和氣度,其實都是被利益驅使,不得不作出的決定。與其說曹操胸襟寬廣,氣度不凡,不如說曹操懂的如何將一件已經發生的壞事,轉化為對自己有利的好事。
對三國感興趣的朋友,認為能證明曹操胸襟寬廣的事情主要有兩件,分別是群臣通袁事件以及宛城盜妻事件。
現在我以這兩件事為例,嘗試著解析一下,印證我上面所說。
1:群臣暗通袁紹事件
官渡之戰前夕,群臣認為曹操不是袁紹對手,紛紛暗通袁紹,這件事情,曹操早就知道,並把信件截獲了,直到官渡之戰結束後才把這些信件拿出來處理。
按照人性,一般人處理這種事情,都是直接砍頭。但是,曹操並沒有殺這些人,而是當眾燒了這些信件,曹操的行為讓群臣感恩戴德,曹操因此收買了大批死忠分子。
我們現在就這件事情,站在曹操的角度來分析這件事情,曹操為什麼會這麼的處理這件事。
1:官員之所以與袁紹暗通款曲,完全是人性的趨利避害使然。之前袁紹強大,曹操弱小,兩人交惡,官員為了未來的出路,做出有利於自己的決定,是人性使然。經過官渡之戰,袁紹已經如同一隻喪家之犬,在苟延殘喘。這群之前與袁紹暗通款曲的人不是傻筆,自然不可能去跟著袁紹吃稀。更何況,這些信件都被曹操截獲了,他們也並沒有給曹操造成實質性的危害。漢末經歷黃巾之亂,董卓之亂後,人才凋零,曹操甚至都發出了求賢令招募人才,招募的標準只有一條,只要你本事,哪怕你曾經是個強盜,我都敢用你。企圖向袁紹投降的官員,雖然不夠衷心,但是他們的能力肯定是有的,再不濟,也比自己招賢榜弄來的人要強。這些人拿來將可以直接用,招賢令來人,還得培訓,磨合。殺了這群人,他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找到合適的人,把這些空出的位置補上。這群寫信向袁紹投降的人,罪名可以重,可以輕。重的話,那就是臨陣投敵,輕的說也可以疑罪從無。他們在曹操手下為官,曹操捏著他們的把柄,想殺他們,隨時都可以殺,也不必急於一時。更何況,曹操捏著他們的把柄,他們下次想做違法亂紀的事情,就得掂量掂量了,今後只會對他言聽計從,忠心耿耿。宛城盜妻事件曹操攻打宛城的時候,剛開始被賈毒士坑慘了,最後張濟主動投降,他才獲得了宛城這個戰略要地。
但是曹操沒有管住自己的下半身,張濟投降當晚,就給張濟戴了一頂綠帽子。張濟可不是忍者神龜,降而復叛,偷襲曹操大營,愛將典韋,兒子曹昂都死在亂軍之中,自己也差點被生擒活捉。
後來張濟再次歸降曹操,曹操並沒有殺張濟,張濟,張秀和賈詡都得到了善終。
我們不妨站在曹操的角度,嘗試著分析一下曹操這麼做的原因。
張濟出身西涼,手下的西涼騎兵一直是曹操垂涎欲滴的東西,他殺張濟,以什麼藉口殺呢?以為兒和愛將子報仇?問題是殺他兒子的不是張濟,而且張濟手下的將領啊,甚至可以說,參與大戰的人都是曹操的仇人。所以他沒有藉口殺張濟,也不敢找藉口殺張濟。殺了張濟,就失去了張濟手裡西涼騎兵的衷心。曹操獲得宛城時,手裡的地盤並不大,如果他前腳剛接受了張濟的投靠,後腳就殺了張濟,今後誰敢投降他曹操?自己留下殺子仇人張濟,善待於他,就可以樹立一個好榜樣。看到沒,張濟殺了我兒子後,知道不是我對手,向我投降,我都如此善待他,你們這些烏合之眾,還不過來臣服我!總結綜上所述,曹操並不是胸襟寬廣,而是懂得,很多事情發聲了,就要懂得放下,然後怎麼將這件不好的事情,變成好事,讓自己獲得更大的利益。或者說,所謂胸懷,只不過是透過包容不好的事,讓自己獲得更大的利益吧。
曹操比別人強的地方是,他的自制力非常強大,明白不能做的事情,即便自己再想做,也能斬斷自己的慾望和憤怒,堅決不做。
這也是一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必須具備的條件。
-
5 # 小fan影視剪輯
三國時期的曹操,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演義雖然把他寫成了反面的漢賊,但是真實的曹操我認為算得上是個英雄,曹操的起點並不如袁紹那般高,可最後卻能夠統一北方,不得不說曹操確實是有才略的。而曹操的用人哲學也是值得後人學習借鑑的。
建安五年,袁紹起兵討伐曹操,彼時曹操的實力確實不比袁紹。可以說是以弱敵強,在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之後,曹操一方糧缺兵少,一度萌生退意。在謀士荀彧的勸說下才堅守下來,後來袁紹一方的謀士許攸叛逃投奔曹操,並且為曹操獻計奇襲袁紹的囤糧重地烏巢,曹操依計於是大敗袁軍,將袁紹的糧草盡數燒燬,袁軍因此軍心潰散,終於被曹操打敗,曹操也因此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
在袁紹兵敗之後, 曹操繳獲了大量的金銀財寶,並且查出了一大堆書信,裡面全都是曹袁兩軍對峙時許都以及軍中人員寫給袁紹的信,曹操的左右心腹就對曹操講,應該要將這些通敵的人一個個都找出來,全部殺掉,這時候曹操卻做了一件事,顯示了他優秀政治家的胸襟,他對左右講,當時戰事危急,連我自己都難以保全,何況他們呢?算了吧,於是就下令將所繳獲的書信一把火全部燒掉,對這些與袁紹暗通的人一律既往不咎。曹操此舉深得人心,讓那些暗通袁紹的人心裡都鬆了一口氣,並因此感念曹操的不殺之恩,認為曹操是心胸開闊可以效命的明主,於是死心塌地的跟著曹操打天下。這點從曹操手下謀士良將如雲中也可以得到證明。曹操是真英雄。
-
6 # 知識小沙漏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和詩人,傑出的軍事家。
有人會說曹操是奸臣,是奸雄,不是好人,一開頭就是那夜曹操住進一會農家,有個人再磨刀,曹操以為要殺他,於是先把那人殺了,可誰知人家磨刀要殺豬,款待曹操,曹操錯殺了人家,不知悔改,就說了這句話,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意思就是說只能我對不起人家,不能讓人家對不起我,也從測面說明了曹操是不能容忍他人背叛自己。
也有人會說曹操是一個不拘一格,氣度不凡,不追關羽就可以看出他有“寬宏大德之心,可坐中原之主”的氣度。曹操從內心欽佩關羽的將才和人格,誠心留住他,當關羽知道劉備下落留書而別後,曹操的部將蔡陽主張追殺,曹操曰:“不忘故主,來去明白,真丈夫也”,於是呵退蔡陽,下令不得追殺,並決定親送關羽。當部下為關羽贈袍時,關羽怕有變故,在馬上用青龍刀尖挑錦袍披於身上時,此無禮舉動激怒了不少大將,許褚勸曹操擒拿關羽,曹操曰:“彼一人一騎,吾數十餘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擒也”。難怪後人稱頌曹操“不追關將令歸主,便有中原霸業心”的度量
曹操這種包容,真乃“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想想看,如果大海只接受清水,不接受泥沙,它還是大海嗎?曹操就有大海一樣的胸懷,正是這種胸懷,才使他成就了一代霸業。據有人統計,直到曹操去世為止,他的核心謀臣、重要謀士以及各級掾屬共有102人。
回覆列表
曹操是非常會用人的,曹操會用人是因為他會識人,也就是因為他會看人,他看人可以達到入木三分的程度,所以對於不可一世的袁術、氣焰囂張的袁紹他都不放在眼裡,惟獨對劉備另眼相看,而且說了“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話。這個故事後來被《三國演義》演繹成一段非常精彩的小說情節,這就是“青梅煮酒論英雄”。
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話是載入史冊的。《三國志·先主傳》說:“先主未出時,獻帝舅(岳父)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這是原文。而在“先主方食,失匕箸”後面,裴松之注引《華陽國志》補充說:“於時正當雷震,備因謂操曰:聖人云‘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三國演義》當中那個著名的故事“青梅煮酒論英雄”,就是根據這個記載改編的。
曹操能夠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在所有人都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先一步把漢獻帝遷到自己的地盤許縣,從而挾天子以令諸侯,這說明曹操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但為什麼在青梅煮酒的時候,曹操卻會當著劉備的面說只有自己和劉備才是當今天下的英雄?
他為什麼要說出來呢?我們現在也只能猜測。可以理解為火力偵察、敲山震虎,那我就跟你說出來,看你認不認,看你怎麼行動,且看他如何動作,這也可以解釋。意思就是說,咱倆誰也別裝孫子,咱倆心裡都明白,咱倆誰也不比誰聰明,誰也不比誰傻,天下英雄就咱倆,你看著辦。果然劉備孫子裝不下去了,找個機會溜之大吉。
如果說“胸襟氣度”,這裡恐怕體現的只有兩點:識人和遠慮。
識人前面說了。為什麼說“遠慮”呢?曹操明明意識到劉備的威脅,卻在程昱他們建議曹操殺掉劉備的時候,表示拒絕。他說“方今收天下英雄之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現在正是收買人心的時候,劉備他又孫子裝得很好是吧,你找不到他什麼過錯,大家又認為他是個英雄,你把他殺了,你失天下人之心,這個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