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才氣大叔

    一般的規律是越大的磨難,能造就越厲害的英雄!但這是一般的規律,不是普遍法則!

    磨難的意義,自讓人找回正確的自我認知和堅韌不拔的毅力與勇氣。如此會開啟人的格局和智慧,成就英雄!

    但當今社會不一定的。首先所謂的滿腹才華指的是什麼?顧城也很有才華,海子也很有才華。他們的人生應該說也充滿著跌宕起伏的磨難吧。但是磨難與才華結合起來,為他們帶來什麼呢?對身邊人的傷害,對自己的社會角色與責任的逃避。

    所以如果自己的滿腹才華。能被社會最起碼能為身邊的人帶來正能量的價值,帶來更實際而有意義的價值。那樣的話,所謂的生活的磨難就稱不上是磨難了。那是一種幸福的煩惱。

    反之,如果才華讓自己沉溺在烏托邦的世界裡。讓自己覺得遺世而獨立,那我可以斷定的是,他的一生一定會充滿磨難。因為他沒有學會磨難的意義,沒有學會磨難帶給他的課程。

    人生很美好,也從來不會順順當當。但我想不要去執著於成就自己的才華與英名吧,還是去努力於能為身邊的人或者說身邊的社會創造什麼樣的價值吧。

    再說了,這年頭真正有才的人和以前不一樣了。遍數當今社會哪一類的文化精英,會過著窮日子呢?

    最後總結一下,有句話說的好,欲戴王冠,必成其重。如果想發揮才華,創造價值。必要的要承認所帶來的壓力。但壓力有時候稱不上是磨難的。

    一點淺見,祝福你!

  • 2 # 白羊行者

    你好,我是生活物語,我來回答。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到,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意思就是:古時候雖富貴但名字磨滅不傳的人,多得數不清,只有那些卓異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稱。

    只有經歷過痛苦和磨難的人生,才叫人生。只有吃盡人生百態的苦,方為人上人。

    你不能要求擁有一個沒有風暴的人生海洋,因為痛苦和磨難是人生的一部分。一個沒有風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塘。——畢淑敏《心靈密碼》

  • 3 # 三十五度聊歷史

    感謝教授提問。我的答案是不願意。如果讓蘇軾來回答,估計蘇軾會淺吟低唱自己的七絕《洗兒戲作》人皆養子願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蘇軾希望自己的孩子資質平常一些,一輩子無災無難順利做官,至於後世留名就無所謂了。

    對於蘇軾來說,這一輩子太不容易了。青年還算順利,進入官場後,新派當道,舊派的蘇軾不得志,過了幾年,舊派當道,因為反對舊派的做法,他不得志,最後幾年一直處於流放狀態,黃州沒飯吃,儋州差點死於瘴氣,加上自己的愛妻早死,可以想象蘇軾的日子比較慘。蘇軾信仰佛教,其實有點逃避現實痛苦,尋求精神寄託的意思,要不然撐不住啊。

    至於後世留名,蘇軾靠的是文學作品和豁達快樂的精神,這些作品和精神都是苦難的附屬品,但是蘇軾無法享受了。

    比起蘇軾,我還是希望做個平常人,即使滿腹才華,但不合時宜,又能怎樣呢。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何必非要一生痛苦,只留身後虛名呢?

  • 4 # 文西子

    其實蘇軾所謂的磨難不過是政治上屢屢不得志,其政治理想抱負未能實現而已。因為他作為一個讀書人,對於治國、平天下的執著,所以才會在詩詞中屢屢顯現出來。

    古人早就說君子要達天知命,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人在任何一個環境只要肯努力,一樣會做出一番大成就,可是蘇軾確實在政治上有著很強的抱負,可是現實不得意,所以就有了很多牢騷,情緒也很重,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人,所以在詩詞文章中多次發洩出來,後人即以為他受到了很多磨難。但就其政治水平來說,未必有王安石強,功績上比較大的成就就是修了一條蘇堤。

    蘇軾填了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以表達對亡妻王弗的思念,詞中飽含深情,讀來不免令人落淚,而私底下呢,狎妓從遊,娶小妾朝雲等,比唐朝的大渣男元稹好不到那裡去。

    可是蘇軾確實是才華出眾,又懂得生活情趣,又是少有的全才,而且還很精通,所以出名那是遲早的事情,那該就像那句:賢者處世,如錐處囊中,其穎立現,脫穎而出。

    我想如果蘇軾不那多牢騷,態度多一點樂觀積極,在政治上再多一點作為,實現儒家三不朽,帶給後人的一定是榜樣的作用。

    個人愚見,不足之處請指正。

  • 5 # 橙花一笑

    我的答案是不願意,而且,我想沒有人不喜歡一帆風順的人生。雖說,苦難成就英雄,但是,為實現自己的抱負,而經歷一番苦難,顯然是不正確的。正如亡國成就了李煜,但是,難道我們要故意亡一次國,來實現理想嗎?再說,磨難不僅會成就一個人,也會毀了一個人。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它是一把雙刃劍。清朝的文字獄,害了多少文人志士。

  • 6 # 一葉孤帆行萬舟

    沒有人會用一生的磨難去成就一世的英名!

    我們從呱呱墜地來到人世間,我們不是李淳風,也不是袁天罡,所以我們不可能預知未來,我們只能遇到了事情後,儘量讓自己採取什麼心態、什麼辦法去解決問題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各樣的問題,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困難、磨難,我們內心也會彷徨、猶豫、畏懼、痛苦,甚至於想放棄。

    蘇軾在遇到了烏臺詩案後,他內心是恐懼的,不知道腦袋是否能保!當得知被貶黃州後,所有的親朋好友怕被牽連都疏遠了他。來了黃州寄居定惠院,他寫了一首詞: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漂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從蘇軾的這首詞中,我們深深的感覺到了他內心的孤獨與彷徨,不被人理解的痛苦,無人可以傾訴的無奈,他內心當時是有恨的。

    蘇軾內心也猶豫過,他也想放棄當前的生活而一個人寄生江海,以詩為證: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軾的這首詞,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痛苦的、想借酒澆愁的夜下醉漢,他恨自己身不由己,他想借酒澆愁可是卻愁更愁,他想擺脫眼前的困境,他想一個人:得一扁舟,寄生江海。奈何紅塵,留戀尚多!

    我們在紅塵之中,最大的敵人是我們自己!蘇軾也不例外,他在內心和自己搏鬥著、撕裂著,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裡,蘇軾勝利了、成功了,他成功的戰勝了自己,一蓑煙雨任平生,誰怕?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這首詞裡,一個活脫脫的蘇軾站在我們面前,從此,他將不懼風雨,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誰怕?

    蘇軾的一生是成功的,因為他成功的戰勝了世界上最大的敵人:自己。

    蘇軾的一生是不可複製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是我輩所仰慕的那顆最耀眼、最璀璨的星星!!!

  • 7 # 梓淵小哥哥

    你好,題主。想來題主對蘇東坡有所瞭解。

    首先,蘇東坡一生顛沛流離,正是這樣的人生遭遇才使他有“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情。一個人的磨難越多,對內心的雕琢越深。

    其次,一個人的人生信仰是什麼,決定了你一生的航線開往哪裡。有的人滿腹才華卻甘願隱姓埋名。有的人剛愎自用,卻受到重用。蘇東坡的品性決定了他不會在朝廷順風順水,不斷的下貶和他的開朗樂觀的性格,自然也促使他的詩更加超然灑脫。

    要英名就去爭取,要清高就隨緣。邏輯上沒有矛盾,但是卻又是一個人一輩子的矛盾,因為世上一個男人或者女人要操心的事太多了……

    最後送給題主一句話:“我只擔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難”。這句話出自俄國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之口。是陀斯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亞集中營服刑時說的話。

    人生在世,鹹也好,淡也好。鹹有鹹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總是有味道的,不是嗎?看你怎麼品咯。

    就用蘇東坡的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結尾吧!祝順利!

  • 8 # 朔雪映梅

    千古絕境,乃成千古詩文。情由境生,觸景生情,寫的詩文才能情景交融。我認為,一個人必須閱歷豐富,才能寫出流芳百世的曠世奇文。一個人如果命運不把人逼到絕境,很多人都不會有置死地而後生,從而成就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名又一村的人生高度和新的際遇。越有才華的人,對於他(她)們,我認為承受的肯定比普通人要更多,喜、怒、哀、樂、憂、思、愁這幾種情緒,常常糾結與人的生命中。只不過有的人靠智慧會釋然轉化某種低落心緒,不被一種低落消沉情緒控制。要學的是蘇軾面對人生的挫折時,他善於轉化情緒,寄情山水,寫出詩文的達觀,從而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人格與作品皆被後稱頌。

  • 9 # 三目巨人說文史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我們先來看蘇軾人生中的一些節點。

    1056年,科舉考試榜眼。同年母親病逝,守孝三年。

    1061年,任大理評事、鳳翔府判官。

    1065年還朝,任判登聞鼓院。

    1066年-1069年為父親守孝。

    1069年回到汴梁,繼續任判登聞鼓院。

    1071年貶為杭州通判,相當於副市長。

    1074年任密州知州。

    1077年徐州知州。

    1079年湖州知州。這年因為烏臺詩案,坐牢103天,差點被殺,後來當黃州團練副使。團練副使相當於一個州的軍分割槽副司令,正職由知州兼任。

    1084年,汝州知州。1085年蓬萊知州,並回到朝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1089年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

    1091年短暫回到汴梁,後被貶到潁州、揚州、定州任知州。

    1094年任寧遠軍節度副使,工作地點在惠州。

    1097年貶到海南任儋州知州。後來曾短暫任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於1101年被召回朝廷的途中去世。

    他最低谷的遭遇是被關進監獄103天,差點被殺了。但是這個差點事實上差很多,因為趙匡胤定了一條不殺士大夫的法律,不管是宋神宗還是新黨其他大臣,都不敢公然違抗這條法律。所以蘇軾被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除了這一次被關進監獄之外,蘇軾考上科舉之後,最高官是翰林學士,最低官是團練副使。如果有我們老百姓的目光來看他,這算是磨難嗎?他一生衣食無憂,僅僅是當官當得不愜意。他有自己的政治觀點,而且非常堅持,他的起起落落都是為此付出的代價。這是他的優良品質,但並不是說他就一定是對的。他的所謂磨難,不過是沒有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所以後世都稱他為詩人、文學家,沒有稱他為政治家。

    按我們現在的觀點來看,王安石的變法肯定是進步的,司馬光蘇軾這些人的保守肯定是錯誤的。他的滿腹才華只是在文學方面,而不是在政治方面。他的文學才華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流傳下來的詩詞作品具有3000多首。這已經足夠了。

    所以我的回答是:我願意象蘇軾一樣經受磨鍊,成就一生英名。提問的朋友能否幫幫忙呢?

  • 10 # 有史快看

    第一個人生磨難:“初出茅廬,上司刁難”

    蘇軾二十多歲進京趕考金榜題名,並獲得了皇帝的賞識,可謂是“出師有名”啊!蘇軾第一個名為“大理評事 籤書鳳翔府”,他的上司是陳公弼。陳公弼不管你考試成績怎麼優秀,於是就給了蘇軾一個“下馬威”。

    首先,有同事很尊重蘇軾,於是稱蘇軾為蘇賢良,陳公弼知道以後罰那位同事拿板子打屁股;然後就是中元節官府慣例的聚餐,由於同事被陳公弼領導因自己而被打,於是心中不服,賭氣不去,結果罰了一千六百文銅錢;最後,蘇軾寫的文章皇帝都讚不絕口,而他的上司陳公弼經常在蘇軾寫的文章中左修右改,蘇軾就覺得心有不快。

    話說回來,陳公弼雖然面過冰霜、貼面無私,但是他心胸開闊,對下級也很好。他之所以這麼“刁難”蘇軾是因為怕他一路走來都那麼順利的話,以後遇到挫折會一蹶不起,又或者說持才恃傲,影響前程。後來蘇軾瞭解到來龍去脈以後,才知道原來如此,於是感到自己對上司陳公弼的個人偏見和一些做法而懊悔,在他一生中還為陳公弼寫了一篇自傳。

    第二個人生磨難:“調往京城,政治衝突”

    在鳳翔府擔任三年後被調往京城,與王安石發生政治上的“衝突”。王安石被正事任命為“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北宋建立以後,開國皇帝趙匡胤吸取了唐朝滅亡的經驗教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輕武將,重文臣。當時的宋朝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必須要勵精圖治,改革變法,不得不改革了,於是王安石推崇變法就與皇帝不謀而合。

    王安石改革的序幕剛拉開就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剛剛上任京城任職的蘇軾,不可避免地陷入的這場政治鬥爭之中,站在了反對變法的舊黨,那究竟蘇軾為什麼反對改革?原因有三。

    1.蘇軾向來認為“朝政改革關鍵在於用人制度,而不在於變革制度本身”。

    2.蘇軾主張循序漸進的改革,不主張強行改革。

    3.蘇軾與反對改革的元老大臣關係密切。(這些“反對派”的人物對蘇軾的政治態度和政治立場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王安石不能容忍蘇軾反對變法的言論,為什麼?因為蘇軾在當時文人的學術影響力非常大,王安石要想盡一切辦法把蘇軾的影響力降低到最低點。根據史料記載,蘇軾並不是“徹底的保守派”,其實他也積極主張變法,在限制豪門貴族,實行富國強兵等政治大方向上與王安石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但蘇軾不主張王安石用強硬的手段改革。

    宋神宗曾經有兩次在朝廷中想提拔蘇軾,擔任非常重要的官職,但王安石是宰相,堅決不同意,在王安石看來如果提拔了蘇軾,特別是在你皇帝身邊做官,那還不等於在我眼皮底下安排個搗亂分子?那我這個改革變法還弄不弄?王安石就跟宋神宗說“蘇軾這個人,學問是有的,可是這個人路子不正,皇帝對這種人不必過分地在意”。

    這一來二去,話說的多了,宋神宗對蘇軾的印象就不太好了。當時反對派裡有個人物叫司馬光,宋神宗對司馬光非常地尊敬,也非常信任。有一天宋神宗對他說“蘇軾這個人,人品不好”。皇帝說這話,那就是很重的,皇帝尚且如此,那些革新派更是不遺餘力地打擊、攻擊蘇軾,時間長了以後蘇軾覺得這是非之地再待不下去了,弄不好引火燒身,主動提出不再朝廷幹了,去地方政府幹。宋神宗其實很欣賞蘇軾,但是他不能為變法所用,只好批准他的請求。

    神宗寫的批示是派蘇軾到現在安微的潁州任知州,但是這個批件到了宰相那裡就變了,變成了再潁州做通判,然後這個批件到皇帝手上,皇帝發現被改了,那改了就改了,官職我就不改了,我把地方換一下,換到了杭州。

    第三個人生磨難:“大難臨頭,烏臺詩案”

    蘇軾從朝廷來到了地方做官八年,可以說表現得相當不錯,而就在他要去湖州當知州的時候,有一個滅頂之災降落在了他的頭上。因為蘇軾沒在朝廷工作有一些年了,對朝政的局勢不是特別清晰。

    主張變法的領袖人物王安石,在六年的時間裡,先後兩次被罷免宰相;反對派領袖司馬光徹底回到自己家中閉門著書,不問國事。這是這段時期發生最大的兩件事。在推進新法過程中由於來自各方的政見不同,不免讓宋神宗產生了強烈挫敗感,他決定拿出皇帝的權威,以更為強硬的手段來推行新法,對於那些反對變法的保守派,毫不留情地予以嚴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看準了這個機會,那麼拿誰開刀呢?他們把目標鎖定了蘇軾。

    選定蘇軾的原因有三:

    1.名氣大,聲望高。(蘇軾的身邊經常匯聚著一些文人學者對於革新變法,對於朝政點點戳戳,發表一些反對的言論,如果扳倒了蘇軾,也就扳倒了這批文人的主心骨)

    2.寫過抨擊新法的詩文(蘇軾雖然這段時間一直在地方做官,但他寫了很多反對革新變法的詩文,也發表了不少言論)

    3.蘇軾有重返朝廷任職的趨勢(宋神宗雖然很不滿意蘇軾的反對新法,但是對蘇軾非常欣賞。徐州的抗洪搶險得到了神宗的嘉獎,百姓愛戴。如果蘇軾回來任職,這對於李定舒亶等人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訊號)。

    個人觀點及看法

    從初出茅廬在地方官任職與上司關係僵硬,再到調往京城與宰相王安石政治主張不一而自己申請調往地方就職,就職也就算了,本來是可以做知州(市長)的,結果被王安石改為通判(副市長),最後到了地方官也不得好落得個“大難臨頭,烏臺詩案”。

    我們想一想,一個二十出頭,才華橫溢、滿腹經綸的小夥子首先是被上司“倚老賣老”,當然,陳公弼是好心的,但是蘇軾開始並不知道上司陳公弼是為了自己好啊,放眼現在,事業單位、公務員或者說為別人打工的就職的人員,讓你加班,讓你開會,讓你晚點下班,你就心存不滿了,更談何能過得了蘇軾的第一關----初出茅廬?二十來歲,有幾個不是血氣方剛?當然也有人過得了這一關,在這表示祝賀。

    再經歷朝廷之中的政見衝突,咱們想想,朝廷之中,說不定說錯了話就會引火燒身,且不說蘇軾他的政見正確與否,但他敢說就算了,而且也敢做,敢在朝廷做,最後因革新派不遺餘力地打擊和攻擊蘇軾,於是便遠離朝廷之上的政治鬥爭,選擇在地方任職。從這點可以看出,那麼現代社會的地方領導,有不少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有幾個是敢說敢做的?而且,蘇軾雖然沒在朝廷之上任職了,但是他依然也願意到地方造福百姓,報效朝廷,我認為這一點可能沒幾個人做得到,受了編制內的“罪”,還願意在編制內幹。當然有人會說,不幹的話拿什麼養家?我認為一個在朝廷之中,而且在文學界有相當地位的人,還怕養不活自己?放眼現在受了編制內的“罪”還願意繼續留在編制內工作的人,大多不就是為了一個鐵飯碗嗎?

    所以我覺得是否願意經得起蘇軾一生的磨難成就一生英名,這個不是我們是否願意的問題,更多的是我們“能不能”?有沒有這個“本事”?大人物為什麼大?是因為他承受了大多數人承受不了的艱難,做了大多數人做不了的事,才會被世人敬佩。如果換做是我的話,我是不行的。

  • 11 # 東閣府

    常說掌握自己命運,其實人生無常,不滿意者十之八九,縱使滿腹經綸如蘇軾者,其人生際遇不也常讓人慨嘆搖首嗎?

    如是,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不放棄,不放鬆,成不驕✏敗不餒,得失交 於上 天!

  • 12 # 旅途寫意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槍打出頭鳥”都是因為過於張揚,過於顯眼!這也就是說“滿腹才華”的人容易被關注,容易遭記恨!蘇軾一生坎坷,與他的優秀有著很大的關係。

    不過,任何事都是相輔相成的,一如我們所熟知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正由於有了苦難這筆財富,才有了奮發的動力,正由於有了這些非凡的經歷,才有了滿腹的才華和容人容事的肚量,才能豁達睿智起來!

    或許我們會因蘇軾滿腹才華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而遺憾,但從蘇軾的一生來看,如若不是因政見的不同被排擠,如若不是因才華出眾而被某些人忌恨,那有一貶再貶?哪能有膾炙人口的《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作品,又怎能流傳下蘇堤、東坡井、東坡橋等名勝古蹟,還有不毛之地儋州學風的興盛和文化的開發?所以說,蘇軾一世英名的成就離不開這苦難的遭遇!

    苦難歷來是成就偉大的“催化劑”,古有“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今有新中國的第一代領導人幾經生死,用他們的滿腹經綸締造了一個個神話,建立了一個嶄新的國家!

    所以,磨難不因你是不是有滿腹才華而出現與否,但卻因為你是不是有滿腹才華而成就你,因為,是你的滿腹才華有了應對磨難的方法,是你的滿腹才華讓你對人生有了通透的感悟,也正是因你滿腹才華才被磨難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也才有了流傳後世的壯觀之舉或經典佳作!

    其實,縱觀歷史,哪一個流芳百世的大家是因一帆風順而成就的?

    所以,雖不能用“禍福”來比,但可以用“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的道理來說,大家覺得可有道理?

  • 13 # 帕夏貝

    讓我這個題目讓我汗顏,就算有滿腹才華又豈能同蘇軾相提並論,但說到經歷磨難成就一世英名,我倒是願意再試一次,總歸人生只有一次,無論選擇如何過活,總歸要塵歸塵,土歸土,倒不如搏一次。 每個人的命運在瓜瓜落地時已由神靈決定。蘇軾是學通經史,出口成詩的才子;是遊於赤壁下的浪客;是月色入戶,欣然起行的無眠異鄉客;是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的狂士,單單建蘇堤的豐功偉業,也應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他一生仕途坎坷,他的第三任妻子王朝雲曾調侃他一肚子的不合時宜,雖然是打情罵俏,但也道出蘇軾官場的不如意,到後來身體抱恙,直至油盡燈枯。蘇軾一生中有一道士老友名吳復古,他曾在不同處所突然出現,吳復古對此世界一無所求,時隱時現,難道是隨時提醒蘇東坡,倘若不為政治糾纏,他就能過那種天馬行空、放蕩不羈的日子,但蘇東坡沒有這樣選擇,難道能說蘇軾的悟性不夠嗎?這就是宿命,蘇軾不管遇到何等問題、何等情形,他都以真誠勇敢之態相向,他願把一切付諸天命。我也曾經闖蕩職場,從初出茅廬新人一躍空降成為掌管南部大區高層,也曾為了拼事業,掛著吊瓶開記者釋出會,集團CEO感動得老淚縱橫,現在回想自己當時是怎樣的一種思想狀態?是真的想拼搏還是迫不得已?深夜,獨自一人依窗而望,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一切,只有相同的星空,相同的月色,當時覺得經歷了同齡人不曾遭受的磨難,無論是體力還是腦力,都已突破自己的極限,最後我還是遵照內心的想法,決定放棄所有一切出國深造,不是輕言放棄,而為經歷更大的磨難做好準備,也為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採取的迂迴之策。欲戴王冠,必先承其重;欲握玫瑰,必先承其痛。我只能更加嚴格的自律,無論能否成就一世英名,只要不愧對自己,此生足矣!

  • 14 # 心如蓮花173349538

    一生磨難不是滿腹才華造成的。是人,都有磨難。只不過是有才華經過磨難可能會成就一世英名;不學無述的人經過了磨難,也會成就一種不同的人生。其關鍵在於:你是否經得起磨難?有的人在磨難前卻步;有的人在磨難中夭折;有的人在磨難中成長和壯大。

    蘇東坡的一生是大起大落的一生,是坎坷崎嶇的一生。從他年輕時入京趕考開始,到65歲被赦的返回途中去世的40多年中,正真的京城生活斷續相加不過10年,其中還有因“烏臺詩案”入獄的百餘天。其餘的30餘年時間裡,他服孝4年多,自請外放3次達十餘年,被貶謫3次達十餘年。

    蘇東坡是王安石進行變法時最堅決的反對派,正因為如此他深陷宋朝朋黨之爭的漩渦。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在政治的勾心鬥角中,吃盡了苦頭,還能矢志不移保持淳樸天真之心,還能寫出留芳後世的詩篇。

    苦難是歲月的磨刀石,蘇東坡在磨難中愈發明亮清晰,放射出閃閃光芒,他始終保持快樂和滿足,坎坷崎嶇的生活反倒讓他的作品更帶有一種至真至純的浩然之氣,所以千年之後依然受到世人的愛戴。

    如果我有蘇東坡一樣的滿腹才華,我一定會經得起一生的磨難,但我不一定是經受蘇軾一樣的磨難。因為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不同,每個人的生長環境不同,每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不同。所以,每個人儘管有相同的履歷和相同的文化程度,皆會因不同的際遇而遭受不同的磨難而成就不同的結果。

    如果我有滿腹才華,我堅信自己能在磨難中前進,倒不是為了一世英名,是為了不浪費我的滿腹才華,為了讓自己的才能得已充分的發揮。能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人類做出卓越的貢獻,讓世界因我而改變。

  • 15 # 青霞人文

    中國歷史上經歷磨難而成就了名聲,歷代不乏其人。但他們後悔嗎?應該說,不會;他們願意一次次遭受磨難嗎?也未必!

    戰國時代政治家、愛國詩人屈原,二次被流放,上下求索,最終以死明志。

    西漢青年才俊賈誼,建言獻策,為皇帝重用,卻被朝中元老所嫉,譴謫南方,憂鬱沉悶而死。

    漢代大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被施以宮刑,含垢忍辱,著述《太史公書》,完成不朽的絕唱,雖大名煌煌,太史公猶覺不堪。

    有滿腹經綸,才高八斗,如曹子建,鬱郁不得志,甚至擔心性命的好歹,縱有大名,有何用處?

    所以,誰願意經歷磨難呢?那些經歷磨難的人都是迫不得已而已,他們也是想著順順當當地過好一生的。

    宋代文豪蘇軾人生體驗最為豐富,他雖然覺得人生的不可捉摸,人生的某種虛幻,但他也不願意過那些顛沛流離的光景。他在磨難中,寫出了最著名的詩文作品,如前後《赤壁賦》,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但是一再地磨難,一再地被貶謫,蘇東坡甘之如飴嗎?肯定不是這樣。只不過蘇東坡有特別之處,曠達坦然,一蓑煙雨任平生。

    之所以如此,用今天的話說,這些人有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他們寧願被流放、貶謫,也不願改變自己的操守志節,屈原說,“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司馬遷、蘇東坡恐怕也是這樣想的呢!

    再用現代人的話說,這些人絕非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算到今天,我也不希望用磨難成就所謂的一世英名,我寧願平庸平凡,也不想被整來整去。不過,我也不願用溜鬚拍馬來換取那些虛名浮利。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做一個承平年代的有堅守的平凡人,這就好了!

  • 16 # 國學寶庫

    有時候想想,假如蘇軾的一生就是順風順水,那應該也挺無趣的吧?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如何感受得到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的豪氣?他又如何能從悲壯的歷史中感受到公瑾當年的雄姿英發?歷史從來都是公正的,它從苦難中揀選內心堅定的人。

    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少年高傲的心性,完全不懂得詩中的含義,只是讀來氣勢恢宏,英雄氣概滿滿。以至於到了現在,依然隨口而來,牢記著這首詞。被貶,絕對是一個貶義詞,然蘇軾在經歷了百死一生後,謫居黃州,在赤壁磯,想象著周瑜,年少有為,意氣風發,指點江山。可是自己呢,哎,算了,不想了,活著不易,人生如夢,一杯薄酒敬江月。這種開闊的胸襟,豁達的態度,實在不易啊,要知道他當然已然55歲高齡,在古代真的算高齡了。想象一個55歲的老頭,因自己最拿手的文字,被打入牢獄,幾經生死,還能怎麼樣呢?可是我們的蘇先生,又寫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還有那首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如今讀來依然豪情萬丈。也無風雨也無晴,用現在的話翻譯出來,就是那句很勵志的,晴天就是晴天,陰天就是陰天,它們都只是一種天氣形勢,本身並無好壞之說。所以,不管今天陰天,晴天,都是美好的一天。這樣理解,蘇先生,不會淚千行,無處話淒涼吧?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歷經苦難才能破繭成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蚊子咬了起大包很硬很癢,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