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魯江散人

    自從秦國商鞅變法實行軍功制,使得社會最低層次的人有了翻身當官的機會。但文官的選拔還是來士族門閥,隋文帝本身就是士族門閥出身,然後奪了西魏的江山,深知他們的勢力太大不利於統治,時刻威脅著自己的政權。但這麼大的國家總要有文化的人來治理,總不能隨便拉個人就當官吧,於是隋文帝想出了一個高明的辦法。他把官員選拔的權力收歸中央,廢除了九品中正制,開始了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考試合格者可以為官,這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到隋煬帝實行進士制後,科舉制度更是得到了完善和發展。

    九品中正制是三國時期曹丕採用陳群的意見制定的具有法律意義的制度,到晉朝時得到了完善,東晉南北朝時有些變化,一直到隋文帝廢除,共存在四百多年。在此之前兩漢的察舉制已經被門閥士族控制和利用。曹操本身不是門閥出身,由於政治的需要,採用唯才是舉的辦法大力提拔像郭嘉這樣的寒門來對抗平衡門閥,因此門閥士族對曹魏政權的打壓是極度反感的。曹丕採用九品中正制緩解了當時中央政府與士家大族的關係。這以後門閥士族的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曹魏也嚐到了後果,政權被門閥士族的代表司馬昭奪走。說白了,九品中正制就是當官要看你的家庭出身。

    隋文帝開創的科舉制,適應了封建經濟和政治關係的發展,加強了中央集權,把官員任命權收回了中央,大大的消弱了士族門閥的控制和權力,到隋煬帝時實行進士制,科舉又得到進一步發展,打破了貴族對政權的壟斷,讓每個人可以憑藉才華當官,這樣讀書人多了,人才基礎也大了。從隋朝一直到明清,科舉制不斷得到完善,為我國古代培養出一批批的人才,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但也深深的得罪了士族門閥,士族門閥趁隋煬帝三徵高麗失利的機會發動叛亂,隋朝也被另一個門閥士族李淵建立的唐所取代。

  • 2 # 林一Gerry

    隋朝之前,我國一直是用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來選拔人才和官員。所謂的察舉制就是地方官推舉所在區域的孝廉之人給國家。察舉制是漢朝最主要的選官制度。到了漢末三國時期又發展出了九品中正制。這種以舉薦為方式的選官制度雖然在當時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但卻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久而久之,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開始與初衷背道而馳,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為了個人的利益而互相舉薦。

    被推舉者之後再舉薦提拔他的人,而被提拔的人再來推薦舉薦者。這樣就形成了官官相護的惡性迴圈。也逐漸形成了一個個實力較大的世族大家。而門閥士族的崛起極大的削弱了皇權,這也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久經戰亂與割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隋煬帝所創立的科舉制度卻極度的打壓了一度不可遏制的門閥世族階級。鞏固了皇權。科舉制度也在我國持續了1300多年。

    隋文帝開創了科舉制當然會得罪那些門閥世家,但是這樣一來也就在間接的削弱了那些門閥世家的實力,讓他們不能更好的拉幫結派以此來威脅到皇權的地位。而隋朝作為風雨動盪的幾百年後又一次大一統的國家,當然要去削弱那些門閥世家,要做到高度的中央集權,同時也可以廣積天下才俊為己所用,所以在此開創和推行科舉制是隋文帝鞏固政權的一個方式和手段。

    我們先來看看科舉制對我們後續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推動和影響。

    首先科舉制度是一個選官制,所以首先他對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推動了我國古代教育的進步和發展。科舉制的創立打破了之前門閥世族壟斷所有權力和官職的現象。讓出身貧苦的寒門子弟也能夠透過學習走上仕途。這一度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有更多的人為了走上仕途開始走進學府接受教育。所以在當時讀書的風氣如雨後春筍般的在民間遍地開花,人們都渴求透過接受教育和不斷的學習知識來報效國家。這樣一來便大大提高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文化素養。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更多的人願意接受教育,透過科舉制走向自己人生的巔峰。人們對知識的渴求程度要大大超過科舉制創立之前的歷朝歷代。雖然人們接受教育的很大一種原因是做官。而並不是簡單的對知識的渴求。但不可否認的是科舉制也間接的提高了古代人民的文化素養教育程度。

    其次。在科舉制的不斷髮展之下。它也極大的推動了我國藝術和文化事業的進步與發展。科舉制可以說在隋煬帝楊廣創立進士科後。在以後的歷朝歷代都在不斷的進行變革。以期與當時的國家社會相適應。例如有的朝代重視武舉,而有的朝代則重視文舉。考試的科目也在不同的朝代有所變化。但大部分都要考儒家的經典,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四書五經,有的朝代又將詩賦加入了科舉制的考試科目當中。

    誠然我們不能否認發展到後期科舉制成為了統治者維持封建統治的工具和腐敗象徵,失去了他所創立以來的公正、公平、公開的初衷。進一步導致了官場和社會的黑暗與動盪。但它作為存在了我國1300多年的一種重要選官制度,它既有正面的影響,也有負面的影響。

  • 3 # SuperMan_LEE

    眾所周知,科舉制度始創於隋朝。隋文帝於開皇十八年下詔:“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德)、清平幹濟(才)二科舉人。”科舉制度才正式登上了歷史的問題,改變了以往門閥士族把持科舉的弊端,從而擴大了寒門子弟的上升渠道,利於封建統治者選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成為了之後歷朝歷代選拔官員的制度標準。

    而題主問到的隋文帝開創科舉制會不會引起門閥世家的不滿?那答案肯定是不滿的,但是不滿歸不滿,門閥世家經過了南北朝的動盪與戰亂之後,勢力有所削弱,已不復東晉時“王與馬共天下”的輝煌了。

    同時隋文帝楊堅自己就是出身於關隴貴族集團,也是憑藉關隴集團的力量推翻了北周的統治,建立了隋朝。作為一名雄心勃勃的開國皇帝以及對門閥勢力有著深刻了解的楊堅,為了鞏固皇權,避免北周被顛覆的歷史再次上演,削弱門閥世家的勢力自然不可避免。開創科舉制度勢必會引起門閥世家的不滿甚至反彈,但對於他的帝王基業和千秋萬代來說實在是不值一提。

    況且隋文帝時期開創的科舉制相對於唐朝時期相比,問題和毛病依舊很多,只是說相對於漢代時的察舉孝廉以及三國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來說,有些進步。比如說,就傳統史學觀點來看待科舉制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而隋文帝時期的科舉制,則需要五品以上的官員推薦才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就這一點來說,與察舉制並無多大區別。況且隋朝時期,朝中官員大都由門閥世家組成,比如平定突厥、南陳的楊素,就出身於弘農楊氏。所以隋文帝開創的科舉制並不能很大程度上改變門閥世家把持朝政的局面,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門閥世家的勢力,並且開創了劃時代的三省六部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杜絕了外戚權力過大的局面產生。

  • 4 # 一貳一橙

    科舉制度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十分重要事件,它改變了自魏晉以來的門閥特權,打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階級固化,而與之相匹配的三省六部制,更是後世歷代王朝實現中央集權的主要內容,一直到清亡,科舉和六部都是帝國的主要構成基石。

    在隋文帝開始科舉制度的時候,當時的隋朝剛好是關隴貴族掌權最嚴重的時代,就連楊堅本人,也是由關隴集團扶立起來的,現在他為了收回權力,不把蛋糕分給夥伴們,這肯定是會引起不小的動盪的。為此隋文帝還是做了不少工作的。

    楊堅實行的科舉舉士,由於是一種新興的政策,所以其過程十分緩慢,以儘量不引起貴族的反感最好

    楊堅做事不像他兒子楊廣那樣急躁,能在周宣帝的猜忌下還一直保持低調,在手握內外兵權之時,還能在外孫手下兢兢業業地做事,足見他是一個很懂得隱忍謀大事的帝王,所以在對於如何實行科舉、解封貴族掌權的情況時,楊堅也用了一貫忍的作風,用懷柔政策,一點點地完善科舉制度。

    開皇七年,位居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滅亡了,此時晉王楊廣和楊素的五十萬大軍正在部署滅陳事務,在這帝國即將統一南北之時,隋文帝開始著手進行政體改革了:

    當年正月,隋文帝下令“諸州歲貢三人”,要求各州每年向朝廷舉薦三人,由吏部親自面試,然後再分配做官,這種做法很明顯是脫胎於漢朝的“舉孝廉”,而當時的吏部尚書,是號稱“四貴”之一的蘇威;漢朝的“舉孝廉”制度最早從漢高祖就開始,在其登基之初,就下令各地諸侯王和郡守負責查訪民間德才兼備之人並送到京城面試,到了漢文帝時期就正式有了考試過程,晁錯就因“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由是遷中大夫”;但到了後期門閥勢力興起,舉孝廉便成為了豪強貴族們組織勢力,分黨別派的手段,而且門閥以個人喜好選擇人才,往往都是名不副實的,甚至出現了“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情況;

    而楊堅在其試水行動中,由“舉孝廉”入手,將地方每年舉薦的人才控制在數百人左右,而且還得由貴族們面試才能透過,這無疑是在向貴族示好,把任官人事大權交給他們,如此一來自然不會引起貴族的反對,反而還很熱心,幫助楊堅招攬天下人才呢!而且這時候的科舉還未完全成型,其內涵基本還是九品中正制,是以地方推舉,中央選擇的方式來進行的,貴族既熱衷於選官,同樣也是給自己選拔人才、增強自己的勢力。

    在楊堅時代,科舉制一共只實行了兩次,兩次的手法都十分溫和,除了上面的開皇七年一次之外,到後面舉薦制還成為了官員是否仁德的標準,御史梁毗就彈劾過蘇威,說他沒有舉賢讓位之心。

    在楊堅時代,科舉制一共只執行了兩次,也都是十分溫和的,除了上面開皇七年一次之外,還有就是開皇十八年,楊堅設立“志行修謹、清平幹濟”兩項考試科目,命令五品以上京官以此推舉人才,自此開始了後世科舉考試的先河。

    當然,從時間跨度來看,楊堅實行科舉是十分漫長,也恰恰就是這種“溫水煮青蛙”的辦法,使得楊堅提拔下層賢才的道路沒有受到多大的阻攔,雖說離楊堅完全以寒門取代貴族的目標還為時尚遠,可畢竟也是開了一條路,給了後世有個前進的方向了。

  • 5 # 四川達州人

    大體不會。因為科舉雖然賦予了寒門(不是貧窮,而是祖先沒有高官的普通地主)子弟讀書升官的可能性,但影響並不大,甚至幾乎可以忽略。

    中國選仕制度,當然有一個逐步偏向寒門的基本發展軌跡:世卿世祿制——軍功爵制——官學選才、推薦制——察舉徵辟——九品中正——科舉。

    自戰國開始,世家逐步崛起,東漢魏晉時利用財富、人口、武裝形成集士、仕、地主、商人、高利貸、奴隸主為一體的龐然大物,控制政權,掌握輿論,壟斷仕途,引領王朝興衰。

    所以,南北朝時期各王朝已經在故意提拔寒門子弟掌握實際權力,打壓世家,但結果依舊不怎麼樣,原因就在於——世家豪門對書籍與文字的壟斷。

    南北朝就開始用紙,但寒門到哪抄書?

    竹簡其實也不便宜:

    帛書更不是寒門可以擁有的:

    顯然,寒門讀不起書,也讀不到書。

    科舉真正成為寒門子弟晉升通道,是北宋世家消亡與推廣文治之後。

    唐代雖然已經有了雕版印刷,但印刷真正推廣應用到四書五經還是在宋代:

    因此,當時任何人,包括皇族在內,與世家集團拼讀書都不會成功。也因此世家豪門始終佔據政權——文盲的寒門子弟子弟當然不可能做官的。

    既然科舉還是自己的專利,世家豪門何必反對科舉呢——事實上,哪怕唐代嚴厲打擊世家豪門,能夠讀書出仕的,大多數還是世家豪門子弟——參加科舉,不僅要考試,還得需要官員推薦。

  • 6 # 飛翔的背影

    隋文帝時開創分科取士制度之所以沒有造成社會動盪,是因為隋文帝沒有觸動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

    隋文帝之前的人才選拔制度依然延續曹魏時期建立九品中正制,中正官透過考察家庭出身、品行等對人才分類定級,造成了“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名門”的現象,高官重臣多出自名門大族,形成了大大小小計程車族,壟斷了政治資源,世家大族沆瀣一氣,彼此溝通,威脅皇權。

    當時的門閥世家主要包括:關隴軍事集團,如西周八柱國——“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於謹,獨孤信(楊堅岳父,李淵外祖父),侯莫陳崇”。宇文氏、元氏出自皇族、隋末李密依靠曾祖父李弼的名聲一呼百應、獨孤信的女兒造就隋唐兩個王朝,可見其影響力。門閥世家更發展出“五姓七望”——“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這些門閥多以經、書傳家,壟斷文化典籍。甚至不屑於與皇家聯姻,唐文宗時還感慨“民間修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可見其社會影響力之深遠。南朝的王、謝、蕭氏等江南士族,王家曾與東晉皇族司馬氏並立,號稱“王與馬共天下”;謝家更除了謝安、謝玄等治世能臣,蕭氏建立南朝中的齊和梁,隋煬帝的皇后也出自蕭氏。

    隋文帝就是出自弘農楊氏,自東漢楊震至文帝時,已傳14世,而文帝更是篡奪了其外孫的帝位。

    有感於此,文帝為了鞏固隋朝的統治,必然會打擊門閥世對政治的壟斷地位,所以廢九品中正制,改為分科取士。

    但囿於當時官場門閥政治的阻力和貧寒之門獲取知識點途徑狹窄,文帝時科舉僅作為一種人才選拔的補充,沒有真正觸動世家大族的根基,才沒有造成大的反彈。

    1、文帝朝推行科舉力度很弱,僅作為選人取材的輔助手段,開皇年間也僅有兩次舉士。既在開皇三年下詔舉“賢良”和開皇十八年“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

    而且史料記載“諸州歲貢三人”,可見人才選拔過程中更多依賴的還是州縣官吏的推舉,只是加了一道考試程式。

    2、文帝時,經詩史籍的傳播主要掌握在門閥世家手中,普通民眾要讀書,缺少獲取知識點途徑,而且當時沒有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文化典籍主要依靠手抄,貧寒士子飯都吃不飽,遑論筆墨紙硯這些重要物資。即使偶然少量貧寒士子魚躍龍門,有了讀書的機會,但多數也淪為世家大族的利益代言人了。

  • 7 # 盛夏一抹清涼

    感謝提問。

    首先按照史學界的定義,隋文帝並沒有開創科舉制,而只是試水而已。隋文帝並沒有懼怕門閥士族,而且正是因為對門閥士族的抵制,他才廢除了九品中正制。

    隋文帝即位以後,便立即廢除九品中正制。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開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

    也就是說隋文帝的選官依舊是舉薦的一種。

    科舉的開創

    史學界對於科舉的開創,歷來都有不同的看法。

    何忠禮在《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一文中否認隋代有進士和進士科之說,他認為隋代實行的仍是察舉制,進士科起源於唐。

    俞大綱對隋置進士科一條頗有疑義,他提出士人“投牒自試”是科舉制度起源的主要標誌這一極有價值的見解。

    何忠禮認為科舉制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這樣三個特點:

    “第一,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第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換言之,舉人及第或黜落必須透過嚴格的考校才能決定,第三,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試。”

    根據以上三個特點,不難發現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但是其實行的仍然是察舉制。因此, 科舉制度正式形成的時間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

    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三國時期曹丕實行的,其目的是籠絡門閥士族為其所用。一開始九品中正制是由朝廷掌握的,但隨著時間的遷移,九品中正制逐漸淪落為世家大族壟斷選官制度的工具,寒門子弟再無出頭之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隋文帝楊堅以隋代周後,急需鞏固自己的統治,同時他又不希望新的選官制度再度成為他人的工具,只好將舊的九品中正制廢除,並且推陳出新。

    隋文帝開創新的選官制度根本目的是為了對付門閥士族,因為在他看來,門閥士族已經是尾大不掉,必須將這顆毒瘤剷除,否則大隋王朝也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

    只是令隋文帝楊堅沒有想到的是,他沒有做到的他兒子差一點就完成了,代價是隋朝的覆滅。

  • 8 # 歷史飛凡觀

    隋朝初年,天下世家之中以五姓七望為首,分別是清河崔、博陵崔、隴西李、趙郡李、范陽盧、太原王、滎陽鄭,他們以經學治家,在後漢時期的察舉制度和魏晉的九品中正制時期佔盡了風頭,以至於“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這極大的影響了人才的上升通道,比如前秦著名的宰相王猛,就是因為在南朝得不到重用,所以轉投氐人建立的前秦,在南北朝時期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隋朝起源於北周,北周宇文泰策封的八大上柱國和其他大貴族也多是漢化的胡人和胡化的漢人,而楊堅能夠建立隋朝只是因緣際會,論實力楊氏在關隴豪門裡並不佔優,所以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楊堅必須從寒門裡挖掘人才,來替自己對付門閥世家。

    所以,隋文帝楊堅開始了科舉考試,以期待從中挖掘人才,世家豪門雖然不太願意,但還是妥協了,畢竟考試類的他們還是很擅長的,直到雕版印刷術的推廣,使得做學問不再是世家豪門的特權,基本上要到唐朝時期科舉才真正的提拔不少寒門人才。

    而隋朝為了打擊關隴貴族,隋煬帝楊廣先是將揚州立為江都,然後又是開通大運河溝通南北,征伐高句麗以消耗世家人才和轉移國內視線,可惜楊廣急於求成和好大喜功,沒玩好導致崩盤群雄逐鹿,最後被同為關隴貴族出身的隴西李氏的李淵摘了桃子。

  • 9 # 聞鍾居士

    楊堅做的事情撼動了貴族階層的整體利益,壓力可想而知。但他掌握了最高權力,其功德作為亦令眾人不敢反抗,楊廣修運河同樣大手筆,奈何其德望稍有不及,落了個國破身亡。

    開科舉,修運河都是功在千秋,但各個階層的利益卻是當政之人必須認真面對的,否則就可能是功敗垂成,適得其反。

  • 10 # 2許雲輝

    “九品中正制”自曹丕開始施行,至隋唐科舉興,長達四百年。此制度統一了選拔官吏的標準,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族大家的緊張關係。但其弊端明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門閥世族完全把握選拔權,相互營私舞弊,構成門閥制度,完全堵死平民上升通道。

    隋文帝滅陳建隋後,門閥制度已日薄西山,不成氣候。朝氣蓬勃的新時代永珍更新,亟需各類建設人才。腐朽的九品選官法已無法成為選拔官員的標準,龐大的世族大家正轟然倒下。隋文帝為適應時代變化和鞏固政權,毅然推出開科考試選拔官員的科舉制。

    科舉制打通了平民上升通道,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發展,推動了文化建設和道德建設。後經唐太宗和武則天發展,至宋時形式得以固定,在中國古代施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時至今日,以考試成績選拔人才的高考,依然是變相的科舉制,惟內容與古代相異而已!

  • 11 # 回憶裡中人

    他當然不怕,門閥力量不是那麼強大!

    魏黃初元年(220年),尚書令陳群,奏請魏文帝實行“九品官人法”。這是九品中正制正式成為官方選拔制度的開始,雖然魏晉時期還是依舊存在大量的察舉制和徵辟制選拔的官員,但是中正制選評越來越盛行,基本成為定製。

    可笑的是,陳群自己恐怕沒有想到自己潁川陳氏作為頂級門閥,一百多年後居然會被九品中正制給束縛住了,最後逐漸沒落。

    九品中正制的缺點我們不多贅述,但是很明顯南北朝時期一直處於皇權與世家抗衡的狀態。南朝自劉裕的強橫開始,世家大族逐漸頂不住皇權的威勢敗下陣來。儘管梁武帝選擇了與世家合作,但並無法改變世家大族的頹勢了。侯景之亂後,南朝世家門閥全面衰退、江河日下、朝不保夕。

    北朝經歷了大規模混戰後,門閥的力量有所削弱,但是存在感依舊很強。經歷了北周和北齊的混戰之後。尤其是之前佔據主導地位的河北世家河東世家沒能取得抓住北周王朝的功勞,他們在新建立的隋王朝中央政府中,話語權並不是那麼的高。

    而真正對隋王朝有巨大影響力的當屬關隴軍事貴族,他們掌握著帝國的軍事話語權和政治權力,對於楊氏的統治有著巨大的威脅和影響。

    另一方面,九品中正制顯然無法繼續維持下去。由於世家大族普遍迭代迅速,時局動盪,世家大族的身份無法保證他的地位了。“河陰之變”後,九品中正制顯然是執行不下去了,很多制度都流於形式,地方上又開始流行察舉徵辟了,似乎開了歷史的倒車。

    況且南朝梁時期,已經發明瞭五館招生考試這樣的先例,蕭衍發明了寒族只要憑藉自己的文章和見識,就可以當官的制度。隋文帝拉過來搞出了更為正規的考試製度罷了。

    況且,門閥士族真的沒啥實力反對了,真的不剩什麼力量可以和皇權對抗了。而且又不是完全去掉了察舉制和徵辟制,科舉每年就那麼一點人,門閥也感覺不到有啥太大威脅不是!

    而真正令皇帝如鯁在喉的新興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們,顯然還沒有意識到皇帝的長遠規劃,沒有意識到科舉制對自己的威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預測一下,美國的現狀最終會以何種狀況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