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靈活的胖子R

    懸樑刺股的故事

    漢朝的孫敬刻苦好學,每天一早就起來就讀書,直至深夜。因為疲勞瞌睡,常會不知不覺打起盹來。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把繩子的一頭懸在屋樑上,一頭繫著頭髮。這樣,一打盹,頭皮就會被扯痛。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後來,他終於成為儒學大師。

    在年輕時,蘇秦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 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後來他成為有名的學問家。

    鑿壁借光

    文人匡衡幼時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文學家的故事。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

  • 2 # 總在方寸間

    大書法家王羲之雖然出身世代簪纓,但他卻喜歡過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想做官。朝廷仰慕他的賢名才氣,多次催請,朋友們也屢次相邀,多次催請,他才在46歲的時候做了右將軍會稽內史。因此歷史上也稱他為“王右軍”。

    會稽(今浙江紹興)是一個人才聚集、山明水秀的好地方。名士謝安、謝萬兄弟,就居住在這裡。王羲之久慕謝安大名,兩人旨趣相投,成了很好的朋友。

    這一年暮春時節,謝安請王羲之,到會稽山陰的蘭亭,共同行修禊(每年三月三日,到水邊嬉遊,以消除不祥,稱為“修禊”)之禮,於是幾人結伴往蘭亭走去。到了蘭亭,王羲之放眼望去,只覺得心曠神怡。蘭亭四周草木蔥蘢,惠風和暢;翠綠的竹林,修長挺拔,遠遠望去就像天然織就的一層綠色的羅紗。更有九曲連環的小溪環繞四周真正是賞心悅目,令人忘俗。

    忽然從那邊排著隊,走來了幾個乾淨整齊的家僮。他們的手裡有的捧著酒,有的擔著一隻裝滿了玉杯的盒子,最後的那一個則挎了一個竹籃,籃中盡是一片片碧綠的荷葉。謝安微笑著請王羲之和朋友們依次列坐於九曲溪水旁邊,他將盛滿美酒的玉杯放在一朵朵渾圓的荷葉上,從上游讓荷葉載著杯子順水漂流而下,酒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做詩一首,然後乾了杯中美酒。

    眾人都覺得很有趣,紛紛拊掌而笑。在丁東的泉水聲中,圓圓的荷葉,小船似的負著玉杯沿著九曲溪水順流而下。王羲之興致勃勃與朋友們暢談人生的志向,作出一首首即興抒情的詩篇,為官的倦意一掃而空。

    在酒酣耳熱之際,謝安對王羲之道:“羲之兄,這次聚會千古難逢,群賢畢至,大家作了這麼多詩,你可願意為這次聚會的詩集寫一篇序文嗎?”王羲之與朋友暢飲談笑,有些微醺了,他當仁不讓,慨然允諾。

    謝安早在亭中為王羲之鋪好了精妙的蠶繭紙,奉上了珍貴的鼠須筆,王羲之提筆在手,一陣微風吹過,他品了一口杯中好酒,望著亭外的明麗山水,看著身邊談笑風生的好朋友,略一思索,便提起鼠須筆,蘸足稀世好墨,在蠶繭紙上刷刷點點地寫了起來。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稍頃,王羲之一揮而就,寫下了這篇記敘盛會、並藉此抒情言志的《蘭亭序》

    四周朋友們一下子都變得靜默無聲,他們驚詫,這樣一篇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書法作品是怎樣在頃刻間,從微醉的王羲之手中流出的。一個細心的朋友數了數,他發現,王羲之在《蘭亭序》中共寫了20個“之”字,竟然無一相同,這些“之”字有俯有仰,有正有側,含蓄雋永,變化多端。

    好久,謝安才反應過來,他喃喃地道:“神品!每一個字的行筆都有急有徐,有剛有柔,更有轉折粗細的種種變化。這真是登峰造極,可遇而不可求的一篇《蘭亭序》啊。朋友們對著《蘭亭序》驚訝讚歎,王羲之卻轉眼不見了人影。

    謝安回頭,發現王羲之倚在溪邊,已經睡著了。謝安忙命人將王羲之送回官邸。不久王羲之醒來,見桌上放著他昨天書寫的《蘭亭序》,他瞪大了眼睛,仔細觀賞揣摩,覺得全篇書法似有神助,筆筆出採。

    他研墨鋪紙,又重新書寫了幾十遍,覺得始終不如此書神妙。從此,這篇共28行、324字的《蘭亭序》成為了他最鍾愛的作品,他指示家人,要把這篇作品一代代傳下去,作為王家的傳家寶。幾個朝代過去了,這篇《蘭亭序》在世上顛倒眾生,無數人為之迷醉,公認這篇書法為“天下第一行書”。

  • 3 # 老王高中英語

    程門立雪

    宋人楊時,一心向學。一日,往謁名儒程頤,頤倦而閉目養神。時不敢稍動,垂首恭立在側。待頤覺醒,門外積雪尺有餘焉。

  • 4 # 海邊兜風的美人魚

    程門立雪

    宋人楊時,一心向學。一日,往謁名儒程頤,頤倦而閉目養神。時不敢稍動,垂首恭立在側。待頤覺醒,門外積雪尺有餘焉。

  • 5 # niushu生活視角

    勤奮好學的成語典故:

    1、鑿壁偷光(匡衡):

    漢時一人叫匡衡,勤奮好學。 他是一個窮蛋,白天干活賣力氣,晚上他才能讀書。但又買不起炭火更置不起蠟燭,一到雞歸窩,天漸黑時,就無法看書了。但他又睡不著。

    鄰居就說:“既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奇想:在牆上鑿了個小洞,燭光透過來了,光照到了書上,他便認真地讀書。

    2、懸樑刺股(蘇秦懸樑,孫敬刺骨):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時孫敬懸樑的故事。

    3、螢囊映雪(車胤):

    講的是車胤 車胤(公元333-401),字武子,東晉時期南平郡離縣人(今臨澧縣柏枝鄉)。

    晉代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映雪是晉代孫康冬天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其囊螢夜讀 之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鼓舞后輩,永世垂範。他功名仕途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先後曾任:中書侍郎、待中、國子監博學、驃騎長史、太常、護軍將軍、丹陽尹、吏部尚書,兩次進爵後,被朝廷封為關內侯與臨湘候。職守功勳,頗極一時之盛。

    4、韋編三絕(孔子):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透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透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捲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

    5、牛角掛書(楊素):

    一卷《漢書》,一邊走一邊看書。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後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麼,他回答說:"《項羽傳》。"楊素於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回家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你們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傾心結交李密。隋煬帝九年,玄感在黎陽起兵,派人入函谷關迎接李密。

  • 6 # 軫念信箱

    愛讀書的名人故事大全

      篇一:拿破崙毀書

      新書買回來了,我們都會很愛惜地翻閱,甚至還有人為它包上個封面。可是,一些名人居然有毀書的怪癖。英國化學家戴維看書時,常常把書頁撕下來看,看後又扔了。這使他的學生們大為震驚,而他輕描淡寫地說道,這樣看方便,再說,我一生沒有時間把任何一本書讀兩遍,也不打算讀兩遍。

      拿破崙也喜歡看書,就是行軍時他也帶不少書。據說他馬車上有個書架,他在行駛時一邊看書一邊若有所思,看完就將書從馬車的窗子裡扔出去,他認為,一本書對他有一個啟示足夠了,再多也消化不了。每次他出行,他的隨從會把車裡的書架重新裝滿。

      篇二:徐悲鴻的愛國故事

      20世紀初,徐悲鴻在歐洲留學時,曾碰到一個洋人的尋釁。那個洋人說:“中國人愚昧無知,生就當亡國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鴻義憤填膺地回答:“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國,你代表你的國家,等學習結業時,看到底誰是人才,誰是蠢材!”

      一年之後,徐悲鴻的油畫就受到法國藝術家的好評,此後數次競賽,他都得了第一,他的個人畫展,轟動了整個巴黎美術界。這樣令人驚歎的成就,是那個洋人遠遠不能及的。

      篇三:魯迅嚼辣椒驅寒夜讀

      魯迅先生從小認真學習。少年時,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第一學期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後買了幾本書,又買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寒冷時,夜讀難耐,他便摘下一顆辣椒,放在嘴裡嚼著,直辣得額頭冒汗。他就用這種辦法驅寒堅持讀書。由於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

      篇四:司馬光睡“警枕”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

      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寫出《資治通鑑》的大文豪。

      篇五:不恥下問的故事

      春秋時期,衛國有個人叫孔圉,勤奮好學,而且很謙虛。他死了以後,衛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稱號,所以,後來人們就尊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也是衛國人。他認為孔圉不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稱他為“孔文子”,似乎是有點評價過高了。他想來想去,覺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請教。

      子貢說:“那個孔文子並沒有什麼了不起,憑什麼要賜給他‘文’的稱號?”

      孔子回答說:“孔圉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賜給他‘文’的稱號。”子貢聽孔子這樣一說,猛然省悟,頓時感到心悅誠服。

      篇六:張海迪的一個小故事

      五歲的張海迪因患有脊髓病,無論做什麼事情她都只能在輪椅上進行。不久,她做了一次手術,手術後她只能一動不動躺在床上,可她仍然刻苦學習知識,她從鏡子裡面看書。就這樣,她自學了小學、中學的課本,後來又開始自學英語。她對自己要求嚴格,因此進步很快,漸漸地,她開始替有關部門翻譯英語資料。有一次,她翻譯了《海邊診所》。當張海迪捧著厚厚的翻譯稿來到出版社時,老編輯被她深深地感動了。

      張海迪給自己立下一個規定:每天背熟10個單詞,如果背不全,就狠狠地咬幾下自己的手指。

      古人曰:今日事,今日畢。這可見古人是多麼注重今日的事情今日完成,可是現在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的人做事總是拖拖拉拉,今日的事情總是拖到明天去做,甚至託到後天。有些人遇到一些挫折,就悶悶不樂的,他們不知道,只有經受住嚴峻的考驗,並且對自己充滿信心,才能走向成功。

      篇七:少年張衡求知識

      少年時代對日月星辰的觀察,激發了張衡努力探索天文奧秘的決心。後來他兩度出任中央政府專管天文的太史令,在這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據《辭海》所記:他首次正確解釋月食是由月球進入地影而產生;觀測和記錄了中原地區能看到的2500顆星星,並且繪製了我國第一幅較完備的星圖;他創制了世界上第一臺候風地動儀;創造了指南車、自動記裡鼓車和能飛行數里的木鳥。

      渴求知識的張衡總是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不滿17歲時,他辭別父母獨身一人到外地訪師求學。在古都長安,他遊覽了當地的名勝古蹟,考察了周圍的山川形勢、物產風俗和世態人情。在當時的京都洛陽,他結識了不少有學問的朋友,其中有一個叫崔瑗,精通天文、數學、曆法,還是很有名氣的書法家。張衡登門向他求教。正是由於他這種虛心好學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獲益匪淺。除了在天文學方面有傑出成就外,在地震學的研究上也是舉世矚目的,他創制的候風地動儀比歐洲相類似的儀器問世早1700多年。他還是東漢六大畫家之一,他寫的《二京賦》“精思博會,十年乃成”,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篇八:齊老識畫論假真

      我國國畫大師齊白石老先生,有一次去北京城南辦事。這一去不要緊,卻引出一段故事來。

      也巧,在街旁地攤上,有人賣齊白石的畫,一看,全是假畫。如此損傷齊老聲譽,使他十分氣憤,便厲聲喝問:“你為什麼冒充我的名字在這兒賣假畫騙人?”

      賣畫人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笑了一下,鄭重地答辯出一套話來,齊老聽了如何呢?出人意料,他怒氣盡消,竟閉口無言。那麼,一副伶牙俐齒的嘴巴到底吐出的是什麼呢?

      他說:“齊先生,你好不懂道理!不錯,這都是些假畫。你要明白,凡是大畫家沒有不被別人造假的。造假的人越多,說明他的名氣越大;無名之輩,誰也不造他的假畫,再說,我這些畫賣的便宜。有錢的人,還是買您的真畫,您又何必生氣呢?這番話竟使齊老先生怒氣全消,閉口無言。”

  • 7 # 大道至簡簡簡單單

    司馬光小時候和哥哥弟弟們一起學習,自己覺得記憶力比較差,便想辦法克服這個弱點。每當教師講完書,哥哥弟弟們讀上一會兒,勉強背得出來,便一個接一個丟開書本,跑到院子裡玩。只有司馬光不肯走,輕輕地關上門窗,集中注意力高聲朗讀,讀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讀得滾瓜爛熟,合上書,能夠流暢地,不錯一字地背誦,才肯休息。

    司馬光從小到老,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做官之後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圖書和臥具,再沒有其他珍貴的擺設。臥具很簡單:一架木板床,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枕頭。為什麼要用圓木枕頭呢?說來很有意思,當讀書太睏倦的時候,一睡就是長時間。圓木枕頭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極容易滾動。只要稍微動一下,它就滾走了。頭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聲,他驚醒了就會立刻爬起來讀書。司馬光給這個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以圓木為警枕,小睡則枕轉而覺,乃起讀書。

    所以就有了“圓木警枕”這個成語

  • 8 # 鼎豪文化

    圓木警枕:司馬光是北宋人,他擔任官職後,因為發現自古以來還沒有一部較系統的編年體通史,所以決心擠出時間來完成這部鉅著。為了搶時間,不讓自己睡覺睡過頭,他自己設計了一種圓木枕頭――警枕。人在睡覺時,只要一翻身就會醒來,於是起來繼續讀書。

  • 9 # 文娛驛站

    從古至今,無數的事實和經驗都充分證明了一條亙古不變的真理:“知識改變命運,學習使人進步”!

    因此出現了很多勤奮學習和刻苦鑽研的感人故事,其中尤其典型和廣為流傳的慢慢就演變成了成語。

    下面共同分享之:

    1.畫荻教子——歐陽修(北宋)

    歐陽修四歲那年,其父調任泰州判官,不久去世。因為其父為官清廉,致使他們家境貧寒,無錢供他上學讀書。母親鄭氏只能透過她自己的記憶背誦和口授教歐陽修學習知識。有一天歐陽修跟隨母親到河邊洗衣服時,鄭氏看見被風吹折的蘆葦杆在河沙上劃出很多凌亂的道痕(似字非字),於是當即靈機一動,就拿起蘆葦杆在沙子上面寫字教歐陽修學習。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歐陽修非常刻苦勤奮,他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專心讀書學習,終於成為了一代文宗(成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經學家等)。

    2.日力不足、繼之以夜(夜以繼日)——司馬光(北宋)

    司馬光幼年上學讀書時,努力奮進(擔心記憶力不如別人),於是迫使自己爭分奪秒專心苦讀,只到爛熟於心、背誦如流為止。於是學業突飛猛進,20多歲就高中進士。只到後來成為了著名政治家、史學家。

    3.程門立雪——楊時(北宋)

    楊時年青時考中進士卻不去做官,而是四處拜師繼續求學。有一天,他與學友在同一問題的看法上見解不同(有分歧),於是一同前去老師程頤家請教。時值冬日,走在半路上北方凜冽,大雪紛飛,到了老師家時,老師正在爐火旁打坐養神,他們二人不敢驚擾,於是恭恭敬敬站在門外等候老師醒來。只到老師醒來時,發現他們二人身後的雪都有一尺多厚了。

    楊時的這種刻苦求學精神,致使他一生功成名就,官至工部侍郎、龍圖閣直學士等,成為我國著名的理學家。

    4.嘔心瀝血——李賀(唐朝,詩鬼)

    李賀自幼聰慧,七歲就能寫詩作文,十多歲便名揚文壇。

    傳聞李賀寫詩特別注重實地取材(發掘素材),經常騎馬帶著小童邊走邊看、邊想邊寫,有時終日苦思冥想。

    一天晚上,李賀回家後其母疼愛地說:“你這孩子,非要把心嘔出來才肯罷休呀!”

    由於李賀作詩太過刻苦,損壞了自己的健康,只活了27歲便去世了。但他短暫的一生,卻給後世留下240餘首詩歌。其中有許多世代相傳的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黑雲壓城城摧”、“雄雞一聲天下白”、“石破天驚逗秋雨”等等。

    5.負薪掛角——朱買臣、李密

    漢朝時的朱買臣,小時候因為家裡貧窮,但又特別喜歡讀書,為了維持生活,只得每天上山砍柴。為了爭取時間讀書,常常揹著柴禾邊走邊看書。後來被官員推薦做了會稽太守。

    而隋朝的李密,還在少年時就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由於他生性靈活,在值班時,時常喜歡左顧右盼,結果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他大老實,於是就免了他的差使。而李密對此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下決心要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閱,此事迅速被傳為佳話。

    6.聞雞起舞——祖 逖、劉 琨(晉代)

    祖逖小時候不愛讀書非常淘氣,青年時代意識到自己知識貧乏,深感不讀書就不會有好前程(報國無望),於是開始發奮讀書,他廣泛閱讀認真學習,從書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24歲時就有人推舉他做官。他當時沒有答應,而是繼續堅持不懈地讀書學習。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二人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一腳把劉琨踢醒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但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當時就欣然同意。

      從此以後,祖逖和劉琨約定:每天聽到雞叫聲就起床練劍。他們不管颳風下雨,不管酷暑嚴冬,從來沒有間斷過。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練習,祖逖與劉琨都成為了文武雙全的才俊。後來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也官至徵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

    7.囊螢映雪——車胤、孫康(晉代)

    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供他上學。為了維持溫飽,也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的時間背誦詩文。一個夏天的晚上,正在院子裡背誦篇文章他,忽然看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閃閃的光點,在黑暗中格外耀眼。當即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還是可勉強用來看書。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苦練,後來終於做了輔國將軍(大臣)。

    同時代的孫康,情況也是如此。由於沒錢買燈油,晚上不能看書,只能早早睡覺。他覺得讓時間這樣白白浪費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從睡夢中醒來,側頭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裡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照出來的,正好可以用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即刻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機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都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攻讀學問。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了飽學之士。

    8.懸樑刺股——蘇秦、孫敬

    東漢時的孫敬,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來獨自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讀晚,常常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也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為此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他找到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另一頭系在頭髮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就這樣堅持下去,最終成了著名的政治家。

    戰國時的蘇秦,也是個著名的政治家。他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為此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特意準備了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的疼痛,可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繼續讀書。這就是蘇秦“刺股”的故事。

    9.鑿壁偷光——匡衡(西漢)

    匡小時候很喜歡讀書,可是因為家裡貧窮,沒錢上學也買不起書。怎麼辦?只好借書來讀。

    由於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於是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只有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拿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多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透過這樣刻苦地學習,匡衡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10.韋編三絕——孔子(春秋,聖人)

    孔子晚年喜歡《周易》,於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覆覆把《周易》讀了許多遍,並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捲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於是就把串連竹簡的皮條磨斷了很多次,每次磨斷後不得不換上新的皮條再把書串編起來。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境地,孔子還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

    還有與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息息相關的“鐵杵磨針”成語故事,在這裡就無需贅敘了。

    天才出於勤奮,知識在於積累!

    只有勤奮學習,才能成長進步!

    在知識就是生產力的現代社會里,只有勤奮學習、努力工作、艱苦奮鬥,才能創造更多的財富、奪取更大的勝利、走向更高的輝煌!~

  • 10 # 我心光明知行合一

    聞雞起舞

    東晉時,祖逖和劉琨同為司州主簿,常互相勉勵振作。半夜聽到雞鳴,立即起來舞劍。語出《晉書·祖逖傳》。後以“聞雞起舞”比喻及時奮發。

  • 11 # 綠色龍0219

    映雪囊(náng)螢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裡,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孫康映雪苦讀)

    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yin),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裡,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車胤囊螢夜讀)

    負薪(xīn)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揹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朱買臣負薪讀書)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李密牛角掛書)

    懸樑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孫敬懸樑苦讀)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蘇秦刺股苦學)

    鑿壁借光

    匡衡年輕時十分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匡衡晚上想讀書的時候,常因沒有亮光而發愁。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就在牆壁上悄悄地鑿了一個小孔。讓隔壁人家的燭光透過來。就這樣,他經常學到深夜,後來成了西漢著名的學者,曾做過漢元帝的丞相。

    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境和條件)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透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於一舉成員。這就說明內因才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據和第一位的原因,外頭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透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匡衡鑿壁偷光)

    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歐陽修以荻畫地)

    手不釋卷

    光武(劉秀》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釋義 “卷”指書。手中的書不肯放下來,比喻抓緊時間勤學,或看書入了迷。故事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子明。年青時,家 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 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 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幹。”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託說:”軍隊裡的事情又多 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再讀些《左傳)、《史記》等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 處。” 停了停,孫權又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裡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你們 年輕人更應該勉勵自己多讀點書。”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

  • 12 # 揚帆遠航LC

    1、圓木警枕

    司馬光從小到老,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做官之後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圖書和臥具,再沒有其他珍貴的擺設。臥具很簡單:一架木板床,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枕頭。為什麼要用圓木枕頭呢?

    說來很有意思,當讀書太睏倦的時候,一睡就是一大覺。圓木枕頭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極容易滾動。只要稍微動一下,它就滾走了。頭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聲,他驚醒了就會立刻爬起來讀書。司馬光給這個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2、映月讀書

    南齊有一讀書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時間讀書,但家貧買不起燈,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讀書。他每當讀到月亮西斜時,就搬一張梯子擱在牆腳下,站在梯上讀。

    月光逐漸下墜,他也一級一級升高,一直爬到屋頂。有時讀累了,一不小心從梯上掉下來,他連忙爬起來,連身上的泥土也顧不得拂掉,又爬到梯上,繼續讀下去。

    3、牧豕聽經

    後漢時琅邪有個叫承宮的,是個孤兒,從8歲給人放牧豬羊。鄉里人徐子盛給幾百個學生講授《春秋經》。一次承宮放牧經過,在那兒休息時聽見《春秋經》,於是請求留下,為學生們拾柴。

    雖然過了幾年艱苦的生活,但承宮都勤學不倦。後來天下大亂,承宮和妻子到了蒙陰山,努力耕種。莊稼快熟時,有人來說那地是他的,承宮也不和他計較,把地讓給他就離開了。永平年間,承宮被朝廷封作博士,最後還作到了侍中祭酒,他的名聲一直傳揚到了北方遙遠的匈奴。

    4、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5、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同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  從此以後,祖逖和劉琨約定,每天聽到雞叫聲就起床練劍。不管颳風下雨,不管酷暑嚴冬,從來沒有間斷過。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練習,祖逖與劉琨都成為了文武雙全的才俊。後來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也官至徵北中郎將,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

    6、嘔心瀝血  

    李賀,唐朝著名詩人,人稱“詩鬼”。他自幼聰慧,七歲能寫詩作文,十餘歲便名揚文壇。相傳李賀寫詩不先立題,而是注重到生活中去發掘素材。每次出門,他總是騎著一匹瘦馬,肩背一個布錦囊,後面跟著一個小童僕。他邊行邊思索,吟得佳句,就用隨身所帶筆硯,在馬上寫成詩條,投入錦囊。有時滿載而歸,囊中鼓鼓的;有時終日窮思苦索,竟不得佳句,囊空如洗。  知子莫若母,李賀的母親知道兒子創作勤奮,更瞭解兒子身體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一天晚上,李賀回了家,他母親就讓侍女接過布錦囊,倒出李賀所記的詩條,一看,寫的真不少。母親又是高興又是心疼,說:“這孩子,非要把心嘔出來才肯罷休啊!”李賀立在一旁,並不說話。飯後,他從侍女那裡取回詩條,研好墨,鋪好紙,把白天所記的詩句連綴成篇,然後存到別的袋子裡,除非喝得大醉或有其他重要的事,他通常都是這樣。由於作詩太刻苦,損壞了健康,李賀只活了27歲便去世了。但他短暫的一生,卻給後世留下二百四十餘首詩歌,其中有許多世代相傳的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石破天驚逗秋雨”等等。  “瀝血”一詞出自韓愈《歸彭城》:“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既是說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後來,人們便把“嘔心”和“瀝血”合在一起,表達費盡心思、用盡心血的意思。

  • 13 # 茉茉mo

    鐵棒磨成針的故事:

      唐代詩人李白,幼年讀書時,每每感覺那些厚厚的四書五經之類的書很枯燥乏味,很難懂。有時實在是讀不下去,就會丟下書,跑出去遊玩。

    有一天,他又悄悄逃出書房,像往日那樣東遊西逛的玩起來,無意間便看見一位老媽媽正坐在一張低矮的凳子上,手裡拿著一很粗的鐵棒子,在河邊一塊石頭上費力地磨著,神情很專注,以至於李白來到她跟前蹲下都沒有察覺。

    李白好奇地問:“老媽媽,您在幹嘛?” “磨繡花針。”老媽媽頭也沒抬,一直在認真地磨著手裡的鐵棒。

    “磨針?”李白覺得很不可思議,就忍不住說:“針可是非常細小的啊,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鐵棒呀!”

    老媽媽邊磨邊說:“我知道,所以我在努力的磨著” 李白感到很可笑:“只是這麼粗的鐵棒什麼時候才能磨成針呀?”

    老媽媽抬起頭很慈祥地看著李白又說:“是的,鐵棒又粗又大,想要把它磨成針是很不容易的事。可是我每天不停地去磨,總有一天,會把它磨成細小的針。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你下了功夫,就像這根鐵棒終能磨成針的!”

    幼年的李白是個悟性很高的孩子,聽了老媽媽的一番話,心裡感動之餘,似乎瞬間明白了什麼“是呀!就像我那些讀不懂的書,雖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像老媽媽磨針這樣堅持去讀,終會有讀懂的那一天。”……

    此時的李白不禁為自己讀書時的半途而廢而感到了羞愧。於是他起身告別了老媽媽趕緊跑回家去,重新坐回到書桌前,接著讀起那些之前很厭煩的書。

    從此以後李白再也沒有逃過學,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認真的讀書,最終成為了一名大詩人。

  • 14 # 簡牘青史

    成語,它指的是歷代沿襲已久的固定詞語或短語,它們一般源於歷史故事、寓言故事、神話故事等,能夠獨立地表達出特定含義。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歷史文化長河中,出現了不少表示勤奮學習的成語故事,如:懸樑刺股、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等,但是我今天想用“焚膏繼晷(gui 三聲)”來表示勤奮學習。

    焚膏繼晷一詞,出自“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他在《進學解》中說:“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先生之業可謂勤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韓愈他精於學業,凡是想要在文學上做出成就的人都會參考他的文章(“提要鉤玄”一詞也是出自於此),而韓愈此人學習愈加勤奮,經常從白天到黑夜,從黑夜到白天,很多年都是如此。“膏”是指燈油,“晷”是指日影,“焚膏繼晷”一詞是說點燃燈燭來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繼日地用功讀書或努力工作。

  • 15 # 草廬心語

    勤奮好學的成語及典故,給正在讀書的孩子們講講喲。

    1、鑿壁偷光

    漢時有一人叫匡衡,家裡貧窮,白天干活,晚上才能讀書,但買不起蠟燭,鄰居說:“既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匡衡回到家在牆上鑿了個小洞,燭光透過來了,光照到了書上,他便認真地讀書。最終匡衡成了一代文學家。

    2、懸樑刺股

    戰國時期的蘇秦,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 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 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 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了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自己就清醒起來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 ,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是孫敬懸樑的故事。二人後來都成為了有名的政治家。

    3、螢囊映雪

    東晉時期的車胤家貧,沒錢買燈油,而又想晚上讀書,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螢火蟲來當燈讀書;晉代的孫康,冬天的夜裡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書。後來他被朝廷封為關內侯與臨湘候。職守功勳,頗極一時之盛。

    這些勤奮好學的古人夜讀之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鼓舞后輩,永世垂範。

    參考資料:中國知網

  • 16 # 海藍山青

    古代勤奮學習的成語故事,有韋編三絕、鑿壁偷光、映雪囊螢、頭懸梁錐刺股等等,這些故事,成了激勵中華兒女勤奮學習的生動教材,成了世代流傳的經典故事,也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此次回答,重點講一講“韋編三絕”這一成語故事。

    “韋編三絕”,講的是孔子勤奮學習的故事。

    “孔子晚年而喜《易》”,他愛不釋手,花了很大的精力研讀這部書。那時候的書,是用竹子做成竹簡,然後在上面寫字,一片竹簡寫的字很少。一部像《易》這樣厚重的書,需要許多竹簡,必須用繩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成書,以便於閱讀和攜帶。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

    孔子把《易》的全部內容反反覆覆地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研究成果。他翻開書又捲回去,再翻開書再捲回去,這樣讀來讀去不知多少遍,把串連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換上新的,可過不了多久,竹簡上的牛皮繩子又被孔子翻書磨斷了,不得不再換上新的。這樣反覆多次。孔子勤奮讀《易》的事蹟,被人們讚譽為“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韋編”,是指編連竹簡的牛皮繩子;“三”,是指多次;“絕”,即斷。其意思是說,孔子勤奮學習研究《易》,翻卷竹簡書不知多少遍,只知道把編綴的皮繩多次磨斷。由此,人們把這一成語,比喻讀書勤奮,治學刻苦。

    孔子精讀經典,刻苦鑽研,達到了“韋編三絕”的程度。這種“韋編三絕”的精神,只泛泛地講勤奮、刻苦,是不夠的。

    這是因為,孔子不僅喜《易》,讀《易》,而且為《易經》作傳,將研究成果付諸其中,古稱《十翼》。這是講解周易古經的最權威著作,可以看作是先秦集《周易》研究大成的第一部易學著作。《周易》古經有了《十翼》以後,等於有了一把開啟神秘殿堂的鑰匙。

    從孔子學琴於師襄的故事,也可以找到原因。《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師襄是魯國的樂師。孔子從師襄那裡學了一首曲子,練了十日。師襄認為可以換下一首曲子。但孔子不以“習其曲”為滿足,要得到演奏技巧,得到氣質神韻,還要得到創作者的為人,直到推測出此曲為周文王的作品才肯停歇,使得師襄“避席再拜”,以表自己的欽佩之情。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也說乎?”這是《論語》首章首句的話。意思是,孔子說:“學到理論知識,再按時去實踐,從而獲得了自己的知識成果,不是很高興嗎?”上述兩則故事,生動地刻畫了孔子“學而時習之”的高大形象。孔子並不是死讀書,而是善於思考,窮源溯流,沒有收穫不罷休。如果將學到的東西,再運用到實踐中去,深化為自己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力,那有誰會不喜悅快樂呢?喜悅快樂,正是孔子“學而時習之”源源不絕的動力。

    “學而時習之,不也說乎?”我認為,用這句話,來詮釋“韋編三絕”的精神,最為恰當。

    即使讀《易》讀到了碩果累累的程度,孔子仍既謙虛而又不甘心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這不正是他自己所說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樣子嗎?

    孔子“韋編三絕”的學習精神,其內涵十分豐富,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更值得我們學習效法。

  • 17 # 孤竹華人1

    頭懸樑,錐刺骨;鑿壁偷光;十年寒窗苦;秉燭夜讀等。

  • 18 # 墨海拾珠

    頭懸樑 錐刺股、鑿壁偷光、聞雞起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央行數字貨幣推出,究竟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