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獨狼思語
-
2 # 天神勵志
李白擱筆,自愧不如崔顥,自省吾身表率
人外有人,仙外有仙,三人行必有我師。
李白本身詩仙,一般無人能及,李白不僅是中國古代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是民間知名度最高的古代詩人。
《黃鶴樓》是崔顥所寫的一首七言律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弔古懷鄉之佳作。前四句寫登臨懷古,後四句寫站在黃鶴樓上的所見所思。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
《登黃鶴樓》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是崔顥的代表作,據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李白登黃鶴樓本來想題詩,但看到崔顥的這首詩後停筆不作,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說或許是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而李白的確曾兩次作詩模擬這首詩的格調。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於崔顥這首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臺》也明顯模擬此詩。論詩之人也對崔顥這首詩讚譽有加,如嚴羽《滄浪詩話》裡說:“唐人七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崔顥的《黃鶴樓》名氣一大,黃鶴樓這個景觀也隨之享譽後世。
黃鶴樓在武昌黃鶴山上,相傳有仙人乘黃鶴過此,首聯融入了仙人乘鶴的傳說,描繪了黃鶴樓的近景。接著寫站在樓上觀望,水天相接,白雲悠悠,隨著視野的廣闊,景物宏麗闊大,詩人的心境也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思緒牽回到現在,物是人非,鶴去樓空。詩人登高遠望,浮想聯翩,詩篇中前四句從傳說著筆,引出內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鶴遠去,仙去樓空,唯獨留下天際白雲,千載悠悠。這裡既含有歲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有隱隱露出黃鶴樓莽蒼的氣象和凌空欲飛,高聳入雲的英姿,而仙人跨鶴的優美傳說,更給黃鶴樓添加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想。詩人巧妙的運用“仙人乘鶴”的傳說,從虛處生髮開去,從而讓詩篇產生了令人神往的藝術魅力。
接著寫實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彌望:晴朗的江面,漢陽地區的綠樹分明可數,鸚鵡洲上的青草,生長得十分茂盛。眼前的勝景明朗開闊,充滿勃勃生機,使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竟至於直到日落江中,暮靄襲來。崔顥南下漫遊,離家日久,面對著沉沉暮色,浩渺煙波,自然產生思鄉之情:“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使人縱筆順勢一路寫去,既表現了作者豐富複雜的內心感受,又展示出黃鶴樓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色,變化著的感情和變化著的景色,構建出優美動人的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藝術境界。
崔顥的《黃鶴樓》可謂在藝術上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故被後人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
-
3 # 林萃山人
李白還真沒有寫黃鶴樓的詩傳世,也許真的看到崔先生的詩好就沒寫。但他有寫鳳凰臺的克隆體,似乎能印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其實崔顥的詩前四句就是大白話,晴川芳草那一聯也不見得比李白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耐人尋味。只是結尾,老崔是因為鄉關何處使人愁,李白痴心不改,長安不見使人愁,太想當官唄!就詩說,我覺得還是李先生寫得更好!
-
4 # 常為海
歷史的細節早己模糊了,我們看到的許多東西只是歷史投射在另一個面的影子。
李白登黃鶴樓應該是確實的,相信他也確實看到過崔顥的作品,但是否因此而擱筆那就不得而知了。可能的真相是:後面的詩評家以這個有趣的故事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崔顥作品的優秀。
-
5 # 生泉樓主
崔顥/《黃鶴樓》
昔 人 已 乘 黃 鶴 去,
此 地 空 餘 黃 鶴 樓。
黃 鶴 一 去 不 復 返,
白 雲 千 載 空 悠 悠。
晴 川 歷 歷 漢 陽 樹,
芳 草 萋 萋 鸚 鵡 洲。
日 暮 鄉 關 何 處 是,
煙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崔顥這首《黃鶴樓》確實為詩仙李白所傾服。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十一在《黃鶴樓》詩下注曰:“世傳太白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 ,後有好事之人據此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座李白“擱筆亭”。 現在黃鶴樓公園內有崔顥的題詩壁,對面即是李白擱筆亭。
-
6 # 大江東去187548464
當時李白登(黃鶴樓)看到崔顥的詩很生氣,隨手寫了,眼前有景道不得,一拳搗毀黃鶴樓,等字樣。後來李白寫曾寫過一首,(登南京孔雀臺),與〈黃鶴樓〉相似的詩…
-
7 # 讀書分享與推薦
答案是:半真半假。
說是真的,因為李白的確看到過崔顥的《黃鶴樓》,並讚賞不已;說是假的,因為關於這個故事,後人附會的程度大一點。
李白見崔顥詩擱筆之事,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故事。故事的經過如下:傳說,李白登上黃鶴樓,不覺詩興大發,當他正要在樓上題詩的時候,忽然看到了崔顥的這首《黃鶴樓》,李白讀罷,讚賞不已,連稱“妙絕、妙絕!”
李白也因此,擱筆不寫。相傳還題下了四句打油詩,詩曰:
“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題罷此詩,李白飄然下樓。後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說:“黃鶴樓至今安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
結果李白也較起勁來,狡辯說:“你哪裡知道,我確實是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起來,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的”。
你看這故事,有鼻子有眼,似乎煞有介事,而李白一向又以飄逸聞名,難怪後人如此心折!
後來,人們仰慕李白的謙遜和才華,興建了擱筆亭,並撰聯說:
“樓未起時先有鶴,筆從擱後更無詩”。
而崔顥的這首詩,也因為這個故事,名聲更加顯赫,甚至被譽為“唐人七律第一”(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曾評價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但其實,這個故事,半真半假,李白讚賞崔顥詩是真,題打油詩是假。清代學者陳詩,曾進行了細緻地考證,為我們探究出了真相:原來,李白確實到過黃鶴樓,也見到了崔顥的題詩,也確實“歎服不復作”,但是,那首“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打油詩,卻是一位禪僧所作,只不過借事設詞,並非李白所寫,但是後來這個故事流傳之久,大家便信以為真了。
李白確實也喜歡黃鶴樓,他曾高呼“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之句,由此足見對黃鶴樓的喜愛。
崔顥的這首《黃鶴樓》寫得的確好,詩曰: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除了剛才提到的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評價“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之外,後世至少有30位著名的詩論家或詩人對其表示過稱讚,比如:
《批點唐詩正聲》中說評價說“氣格音調,千載獨步”;
清代吳昌祺說“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絕唱,何獨李唐”;
沈德潛也說:“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
那這首詩究竟好在什麼地方?至少有四點,讓後人欣賞不已!第一,意境開闊、想象豐富。詩人以豐富的想象力,將空間和時間融於一體,讓我們感受到了一幅壯闊且蒼涼的圖景,不可謂不妙!
第二,虛實結合的意境美。仙人乘鶴而去,唯餘白雲悠悠,那種歲月不再、人去樓空的世事茫茫之感,正是虛實結合的妙處。
第三,氣象恢宏、色彩繽紛之美。用“詩中有畫”這四個來描繪這首詩,誠不為過,近景、遠景的結合,猶如一幅開闊的畫面,黃鶴樓的高聳、白雲的繚繞、漢陽城的大樹、鸚鵡洲的萋萋芳草、傍晚時分的煙波江上,猶在目前,當真是充滿了詩情畫意。
第四,格調變換、清新雅麗之美。正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詩時所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崔顥此處,顯然深諳此意,所以才寫出了七律中這樣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另外,雙聲、疊韻的運用,也造成了詩作上的清朗和諧,極富音樂之美。
正因為如此,這首詩,一口氣讀下來,大有一氣呵成、一瀉千里之感,而且在藝術上、意境上都如此出神入化,所以它才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
的確,正如《唐宋詩舉要》中所說的:“渺茫無際,高唱入雲,太白尚心折,何況餘子?”
-
8 # 真誠無價之冰城熱血男
應該是真實的!雖然李白被後人尊為詩仙,但正如大家都知道的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一樣,很難評價誰的詩寫的更好。所以說,文學是百花爭豔,各領風騷數百年。
李白當時看到崔顥的黃鶴樓寫的如此清新脫俗,確實在佩服的五體投地之時也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所以,暫時擱筆也是情有可原和順理成章的。但李白畢竟是李白,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豪情壯志讓他還是比照崔顥的黃鶴樓寫出自己眼中的黃鶴樓。和崔顥的黃鶴樓比各有千秋,同樣流傳千古!
-
9 # 一葉孤帆行萬舟
李白遊覽黃鶴樓時,被黃鶴樓的傳說與美景所深深的吸引,當他揮毫一抒胸意之時,卻赫然看到崔顥的《登黃鶴樓》躍然眼前: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據說李白路過黃鶴樓,念及崔顥才情,說過“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足以佐證詩仙的感佩之至,足以說明崔顥此詩確有過人之處。
唐代大詩人李白,其斗酒百篇、力士脫靴、白髮千丈,讓時人瞠目,令後人景仰。然而,桀驁不馴的詩仙也有甘拜下風的時候,那就是對崔顥一首《黃鶴樓》的讚佩和歎服。
-
10 # 戴爾寶
真也非真。李白《一拳捶碎黃鶴樓》,不是寫了嗎。但他此後真沒有專詠黃鶴樓的大作。不過有涉黃詩如《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另仿崔體《登金陵鳳凰臺》卻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李白善於模仿。他曾仿武后詩而不自知,被老婆給指了出來。還有許多,只不過李詩神似他人而文字上幾乎看不出來,從這一點上看,他算是個高手,而且還不是一般的高。
-
11 # 終南釣叟
據傳李白遊黃鶴樓,被眼前的美景所迷戀和感動,夲想在樓上留詩紀念,但當他看到詩人崔顥在樓上的留詩後大為讚歎,就不再留詩了,題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表達了對崔顥的敬重和讚賞,也反映了李白豁達的性格和對其他詩人的尊重。據說他以後寫的巜登金陵鳳凰臺》、《鸚鵡洲》都是模擬崔這首詩的。
不論事情的真偽,這都是一個美好地傳說,我們不必追究當年故事的原委,把這個美麗的傳說繼承下去就是了。
-
12 # 霧都溼氣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黃鶴樓所在之武昌黃鶴山而得名。此山又名蛇山。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又云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唐朝詩人崔顥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髮開去。
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撼;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崔顥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傳說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
李白作《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為此,說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一來,崔顥《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與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曰: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很少寫律詩,而《登金陵鳳凰臺》詩卻是唐代律詩中膾炙人口的傑作。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灜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韻成。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琢,瀟灑清麗。
作為登吊之作,李白詩更有自己的特點,他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
13 # 古人觀察
李白因為崔顥的《登黃鶴樓》詩而擱筆可能是真的,但因年代久遠,不易考證。
崔顥《黃鶴樓》原詩
昔 人 已 乘 黃 鶴 去,
此 地 空 餘 黃 鶴 樓。
黃 鶴 一 去 不 復 返,
白 雲 千 載 空 悠 悠。
晴 川 歷 歷 漢 陽 樹,
芳 草 萋 萋 鸚 鵡 洲。
日 暮 鄉 關 何 處 是,
煙 波 江 上 使 人 愁。
據傳李白遊黃鶴樓時,面對楚天美景,壯闊江面。興致很高,正準備揮毫題壁,突然見到崔顥題詩壁上,讀完黯然擱筆。
並寫下"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還憤然言之"一拳搗毀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以表達自己的嫉妒疾憤之情。
可以想見當李白看到了崔顥的《黃鶴樓》題詩後,崔詩對他的震動之大,他肯定從內心裡認為,再怎麼寫都無法超越崔顥的詩了,於是黯然擱筆。
崔顥之後,又歷多代,詩人才子,史上留名的也很多,但又有多少人在黃鶴樓上題詩的呢?即使有又有誰的詩能超過崔顥的呢?
當世遊黃鶴樓的人很多,自負才名的人可能也大有人在,也可以嘗試一下去寫黃鶴樓的詩,也可以跟崔顥比一比。
看現代人有誰能寫出一首關於黃鶴樓的好詩超越崔顥的這首詩。
一首詩能流傳千載自有他的過人之處。天時地利人遇,只有機緣巧合方能成就名篇。
全唐詩中沒有留下崔顥多少詩歌,他的名氣也無法與李白、杜甫、王維等同時代的人相提並論。
但他的這首詩確實是寫得太好了,可以說是經典中的經典!七言詩中,本人認為也只有杜甫的《登高》可與之媲美。
唐七言詩中第一第二之爭也是這兩首,雖有文無第一之說,但唐詩對後世影響很大,崔顥這首推崇備至的《黃鶴樓》一直被眾多名家認為唐七言詩第一。
後李白據傳是摹仿崔顥的《黃鶴樓》詩寫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
鳳去臺空江自留。
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
長安不見使人愁。
同樣也是流傳千古的好詩,但從李白的這首詩可以看出,他摹仿的痕跡很多,甚至用的音韻都一樣,可見崔顥的詩對他的啟發和影響有多大。
千古文章一大抄,詩歌也是這樣!
也許李白在黃鶴樓上看見崔詩擱筆後,心中肯定還是念念不忘,以李白的傲氣、才氣和詩名能服過幾人?
他只在前輩面前寫過"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在《上李邕》中酸酸地寫道"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想來李白對崔顥的好詩還是耿耿於懷的,數年後登上一江之濱的金陵鳳凰臺終於又觸及他的心病和傲氣,於是想方設法寫下這篇《登金陵鳳凰臺》。
雖然明知無法超越,但改一改,抄一抄,借用一下,還是想和崔顥比一比的。
在唐朝以詩論優劣的特殊時代,不再寫一首好詩與崔顥比一下,也不是李白的風格。隨便讓詩仙甘拜下風,就此吞聲擱筆,是調高言大的李白所能容忍的嗎?
寫這首詩就是李白心中塊壘未忘的表現。從而也證明了李白因為崔顥的詩擱筆所言並非空穴來風,很可能民間傳說是真的。
後來李白又寫過《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
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鸚鵡洲》
鸚鵡來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
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
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
三首詩,皆與黃鶴樓和鸚鵡洲有關。可見李白對黃鶴樓及崔顥詩的在意程度。
當然崔顥的《黃鶴樓》詩之所以千古傳誦,自有它好的道理。這首詩前寫景後抒情,一氣貫注,渾然天成。
詩人從黃鶴樓的命名由來,神話傳說,即費禕(是否是蜀漢四丞相之一的費禕,沒有考證)跨鶴雲舉而去的傳說落筆,引發興嘆。
興起仙人不見之憾,感嘆仙去樓空,鶴去不返。曾經雲舉黃鶴費禕而去的白雲因不再託舉仙人仙鶴也似乎只能千載空悠悠的無所事事了!徒增世事茫茫之慨。
詩意洶湧,詩句也一瀉而下,奔騰暢遂,讀來琅琅上口,毫無滯礙。
後四句寫歷歷在目的晴川碧草,漢陽綠樹,日暮江波,煙濛霧浩的壯闊長江暮色裡羈旅鄉思。
縱筆而下,氣象萬千,情境交融,一幅生動的畫面如在眼前。
千百年來人們讀罷掩卷而思,那煙波江上的一腔思鄉之愁如不散的煙霧久久地縈繞在人們的心間。
這就是這首《黃鶴樓》詩的魅力所在。也是李白讀罷不得不擱筆的原因。
-
14 # 瑾名軒起名大師程中華
黃鶴樓
[ 唐 ]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
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
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
譯文
傳說中的仙人早乘黃鶴飛去,
這地方只留下空蕩的黃鶴樓。
飛去的黃鶴再也不能復返了,
唯有悠悠白雲徒然千載依舊。
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在目,
鸚鵡洲的芳草長得密密稠稠,
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
面對煙波渺渺大江令人發愁!
賞析
這首詩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蹟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作,脫口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
李白擱筆傳說;
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宋代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二十一在《黃鶴樓》詩下注曰:“世傳太白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 ,後有好事之人據此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座李白“擱筆亭”。 現在黃鶴樓公園內有崔顥的題詩壁,對面即是李白擱筆亭。
我想李白擱筆只是一個傳說,憑李白的才能,當在崔顥之上,寫一首登黃鶴樓的詩應該不在話下,只是李白可能沒有到過黃鶴樓。
-
15 # 山水慰平生
這種歷史上的事,又不是什麼大事,我們現在人也只能是從一些書上找答案了,看到許多書上都說李白本來想在黃鶴樓上題詩,後來看到崔顥已經題了,並且水平挺高,估計自己也不容易超越,乾脆就放棄了。還說了一句大概意思是:我看到這景色本來想題詩,崔顥已經題了,我就不題了。後來他到南京登鳳凰臺時題了一首詩,與黃鶴樓很相似。
-
16 # 文乎
傳聞有一定記載,那是一段人文風雅事。
♥楔子:網上流行一個段子,“眼前風景美如畫,本想吟詩贈天下 , 幻想收到一堆贊,奈何自己沒文化。幾句調侃的話語帶著無奈的自嘲式幽默。眼前有景道不得的感覺真無所適從,就像張開了雙臂,卻不知道擁抱什麼。不曾想,李白也有過這樣的境遇。那是一千三百年前的故事:
故事的背景:黃鶴樓;
故事的人與物:崔顥、李白、黃鶴樓;
故事的起因:題詩;
詩詞是開啟歷史的書籤,故事在千年之前,塵封許久,依然帶著書卷的氣息,緩緩展開,那是一種微妙的過程。講述它,就像描摩一棵參天大樹,枝葉延展,深遠而廣袤,因此作者需要查證許多資料,就算是一句話也要核實,用心,只為盡心。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古往今來,說到李白,大概是在老百姓心中知名度與好感度較高的詩人了。當然,我們對於他的瞭解止於表面,只在詩文中見識他的明月入懷,豪情爛漫,仙氣飄飄,外在的人格魅力已足夠吸引人。
太愛自己了,沒辦法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太愛自己,所以永遠不會背叛自己的心。這是我對李白的評價。
李白,愛喝酒會寫詩愛交友會劍術“一生好入名山遊”,名山雄奇壯偉,秀麗險峻!由此正好映照出李白的俠客風範。他在漫遊和熱鬧與冷清裡走完了自己漂泊的一生。留下了大量寄景抒懷,歌詠自然、讚揚友情的名篇。大江南北的風景遇到李白就有一場文字的舞蹈。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談,為我開天關”——《登太白山峰》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贈裴十四》
“峨眉山月半輪秋,引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
“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送友人入蜀》
每一首詩都配得上祖國山河壯麗秀美的氣度。我一直認為,對一個人明銳聰慧之人,環境視野能影響這個人的胸襟情懷格局,北國的“劍河風急雪片闊,沙口石凍馬蹄脫。“與江南的“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差異分明,江南的春溫婉多情而北國之冬迤邐奇魄。
郭沫若曾經有過考證,認為李白出生於碎葉城,位於現在的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李白漫遊山川青空,足跡遍及河南、山東、浙江、江蘇、江西、湖北、貴州、四川,安徽當塗。
他的詩氣勢高昂,境界廓大,他呈現的是一片江海,一座山,一片天地。
當然他也留下了許多佳話。有一回,李白遇見黃鶴樓發生了一段風雅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樓聳立於武昌蛇山之巔,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黃鶴樓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另外兩座是滕王閣與岳陽樓。
這座建於三國時期的古樓,因傳說仙人乘鶴歸去,聞名遐邇。唐.詩人崔顥在此題下《登黃鶴樓》一詩,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也因為此,讓後人知曉崔顥的名字和有關他的點滴人生。
關於黃鶴樓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個真實的一個是神話傳說。
黃鶴樓最初並不是休閒觀賞的景點,唐.《元和郡縣圖志》記載:
孫權始築夏口故城, 城西臨大江,江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 。
三國時期該樓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孫權為了更好的控制荊州,和曹魏蜀漢抗衡,在現今的武昌蛇山附近修建一座城池,同時在沿江修建了一座望樓,用作軍事觀察,這就是黃鶴樓的前身。
後來,晉朝的軍隊滅了吳國,東漢末年以來分裂百年的國土復歸統一,黃鶴樓失去了它的軍事意義,因緣際會,逐步演變成旅遊景點。
然而歷史奔流,幾多風霜雨雪,兵火頻繁,千秋歲月,黃鶴樓屢建屢廢,屢廢屢建。
到今時,黃鶴樓已成為美輪美奐的5A級風景區,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透映著太平盛世的煥榮生機。
黃鶴樓正廳中一幅高9米、寬6米的大型彩瓷鑲嵌壁畫《白雲黃鶴圖》,圖上有仙人乘黃鶴而去,……
《報應錄》原文:辛氏昔沽酒為業,一先生來,魁偉襤褸,從容謂辛氏曰,許飲酒否,辛氏不敢辭,飲以巨杯。如此半歲,辛氏少無倦色,一日先生謂辛曰,多負酒債,無可酬汝,遂取小籃橘皮,畫鶴於壁,乃為黃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黃鶴蹁躚而舞合律應節,故眾人費錢觀之。十年許而,辛氏累鉅萬後,先生飄然至,辛氏謝曰,願為先生供給如意,先生笑曰,吾豈為此,忽取笛吹數弄須臾,白雲自空下,畫鶴飛來先生前,遂跨鶴乘雲而去,於此辛氏建樓名曰黃鶴。”
老百姓總是善意溫情的,神話傳說就體現了這一點。
有一人辛氏,以賣酒為業,開了一家小酒館。
一天,來了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開門見山地說:“能否給我一碗酒?”
辛氏,人還不錯,送了他一大碗酒喝。
第二天,不知姓甚名誰的老者又來了,就這樣,他每天都來討酒喝,辛氏沒有厭煩拒之。不知不覺間已過半載,老人對酒館主人說:“我已欠了你許多的酒債,拿什麼償還你啊”隨即取出一塊橘子皮,只見他拿著橘子皮在牆上龍飛鳳舞,頃刻間一隻黃鶴躍然而立,活靈活現,仙態飄飄。
這隻仙鶴聽到人吹奏音樂,就會和樂起舞。
四面八方的人們聽聞有這神奇的仙鶴,紛紛來這裡喝酒,這家小酒館生意想不火都不行。
十年之間,辛氏已累積家產萬貫,老者才又出現,辛氏欣喜之餘想挽留老人,好生相待以表謝意。
老者笑說:“我並不為此,”說完他吹起了手中的玉笛。只見天上飄落一片祥雲,牆上的黃鶴也應聲脫牆而出,老者駕鶴乘雲,遠去天際。天上飄來一句話:“我叫王子安~”
辛氏才明白了老者是天上的神仙,為了紀念黃鶴與仙人,酒館主人建了一座美輪美奐的樓閣。
最初這棟樓被稱為辛氏樓,後來,還是覺得叫著黃鶴樓比較雅觀。
神仙為什麼要演上這一出呢?又幼稚又簡單的劇情。大概神仙他自己想積功德,於是下凡提攜善良之人,自己功德圓滿,回去天庭也能升級,算是求仁得仁。當然這是說著玩的。
人們藉助神的力量幻想一些美好的事物, 藉此懲惡揚善,播撒愛和美好,勸人向善,也借神話裡壞人的下場告誡人們要心存善念。
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李白和黃鶴樓的緣分很長,李白曾有詩云: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不要以為李白只三登黃鶴樓哦,只是李白寫這句詩之前登臨了三次。從他的諸多與黃鶴樓有關的詩句中可以看出不止三次。
《送蜀僧晏入中京》“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
《贈王判官》“昔別黃鶴樓,蹉跎淮海秋。”
《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江夏送友人》“雪點翠雲裘,送君黃鶴樓。”
《與史郎中欽聽吹笛》是“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黃鶴樓成為了李白的感情驛站。
這五首送別詩作三次有時間記載,透過這三次,略微可以看出李白的人生軌跡心路歷程。
李白第一次有時間記載的登臨黃鶴樓是送別孟浩然。孟浩然一直一以來是李白崇拜的人或者說欣賞之人,這個大家都知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李白與孟浩然之間是有故事的,他們初次相識那年李白27歲未婚,孟浩然39歲,可以說是李白的前輩。
當時孟浩然在湖北襄陽的城南。李白雲游到此地,登門拜訪。二人相見,李白呈上自己的詩文,憑李白的詩才,不用多說,孟浩然讚譽有加,可以想象,兩個人一起舉杯暢飲,吟詩賦對,多麼開懷,人世的憂愁都不見了。
孟浩然看李白馬上到了而立之年還是孑然一身,真的是孟浩然太喜歡李白了,才想要為李白做媒,這下詩人變成媒人了。孟浩然給李白做媒的對方是誰呢?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許萱。李白挺滿意這門親事,當年二人成親了,新婚之後,兩人居住在白兆山,後來許氏還生下一雙兒女。
也就在李白婚後,開元十六年,就是公元728年,孟浩然要遠去廣陵,廣陵在江蘇省揚州市,所以李白說“煙花三月下揚州”古代有句趣話,人生理想,腰纏萬貫,騎鶴,下揚州。
朋友離開,喝酒踐行是最基本的儀式,給一次離別畫個溫暖而傷感的句號。那一日,正是三月陽春,他二人登上黃鶴樓,把酒言別,聽聞年近不惑的孟浩然去廣陵是為了仕途奔走,不禁勾起李白對政治的渴望。
幾天後,李白親自把孟浩然送到江邊,分別之際,難掩不捨,眺望著漸行漸遠的船帆,直到再也看不見。又想到自己,壯志難酬,空隔萬重山,一片冰心於誰看。他揮筆寫下複雜的心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我們知道那是歷史上有名的一次送別,又能否體會李白望盡白帆,心之所向的複雜情感。
時光荏苒,李白與妻子恩恩愛愛地生活了幾年。到了開元二十二年,也是公元734年,冬日,白雪皚皚,視線開闊,但人的心情卻是肅清的。依然在安陸的李白來到江夏黃鶴樓為朋友餞行。這位朋友李白沒有道出姓名。
《江夏送友人》“雪點翠雲裘,送君黃鶴樓。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鳳無琅玕實,何以贈遠遊?徘徊相顧影,淚下漢江流。”
明明是一首送別詩,依然糅合了政治情懷。第一次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時,年青的李白只是雖不能至,心嚮往之。這一次已過而立之年的他有了更加強烈的政治渴求,渴望像友人一樣振羽西飛,直到帝京報效朝廷,為在政治上毫無進步而徒增煩惱。鳳兮鳳兮于飛何方?
在送走這位友人過後一兩年,李白的夫人因病去世,於是李白離開了安陸。
唐肅宗的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第三次登上黃鶴樓,這個時候的李白已到晚年,那幾年的生活經歷了太多的變故,伴隨政治活動的坎坷。742年唐玄宗招他入今744年賜金放還,續娶了宗氏為妻,二人居住在廬山,在安史之亂時,757年因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受邀下山,後被牽連受了牢獄之災,在流放的途中,皇帝大赦天下,李白在悲喜交織中來到江夏小住,後與朋友史郎中欽相會。
有一天,他們正在黃鶴樓上飲酒的時候,聽到樓上有吹笛聲,這曲憂傷寒冷《梅花落》“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雖然自己被赦免罪責,但安史之亂還未完全平息,國家還處在動亂之中,老百姓,流離失所,帶著這種傷感的情緒,酒過三巡,極目遠眺五月的江南風景,年近花甲的李白回顧一生未能實現的政治抱負,感慨萬千,再一次提筆寫下了心中之嘆。
《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李白曾經兩次被長安拋棄,仍心心念念長安為家。不見家,平平淡淡三字蘊含悲苦愁緒,五月落梅花,猶如六月飛雪異常情事,如無感天動地之苦,何以致之。
雖然悲苦卻又毫無寒儉姿態,依然是氣象昂揚。《四溟詩話》雲:“作詩有三等語:堂上語、堂下語、階下語“黃鶴樓中吹玉笛,五月江城落梅花”此堂上語。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有關黃鶴樓的詩都是送別友人的,他還沒有真正把黃鶴樓作為主角寫過一首詩呢!
不是李白不想。
有那麼一次,李白登臨黃鶴樓,雖然沒有時間可考,我猜想可能是他第一次登臨黃鶴樓,以李白的風格,初見黃鶴樓,不會無動於衷的。應該怎樣讚美黃鶴樓,抒發衷心感嘆呢?李白剛剛飽蘸墨汁的筆準備揮毫潑墨,一蹴而就,然而他的椽筆停在了半空中,只見黃鶴樓的柱子上已有一首題詩:
“崔顥《登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首句便見不俗,仙氣飄飄,渺如黃鶴,玉宇瓊樓。次句接得極妙,由動轉靜,引人入勝。三四句高唱入歌,輕雲出岫 ,出塵脫俗,意境幽遠。他越讀越走得近,越讀越欣喜,五六句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七八句若神來之筆,蘊含無窮。李白讀完,大呼絕妙,此詩已道盡此中意境,絕無超越之可能。
清代趙臣瑗《山滿樓箋註唐詩七言律》:
“妙在一曰黃鶴,再曰黃鶴,三曰黃鶴,令讀者不嫌其復,不覺其煩,不訝其何謂。尤妙在一曰黃鶴,再曰黃鶴,三曰黃鶴,而忽然接以白雲,令讀者不嫌其突,不覺其生,不訝其無端。此何故耶?由其氣足以充之,神足以運之而已矣。”
“文以氣為主”,氣暢情湧,不可滯礙,像滔滔江水,直瀉無阻。黃河奔騰,氣勢飛鴻,如涓涓細流,緩緩而已。如溪水歡騰,順流而下,文氣連貫,一氣呵成。氣韻連貫,行雲流水,氣格高迥,渾然天成。
最終,這個常常以“本我”與大好河山溝通感情的大詩人,平生第一次,沒能將黃鶴樓攬入懷抱。
《唐才子傳》給李白編排了這麼一首打油詩,“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李白真的寫不出來了嗎?我想是因為李白認可崔顥的這首《登黃鶴樓》覺得無需再寫,這不正是李白的可愛率真之處嗎?也正因為李白的“不寫”給崔顥的這首詩平添了一段風雅,烘托的更加完美。
辛文房在《唐才子傳》中記載,
“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雲。”
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登黃鶴樓》為第一崔顥《登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首聯/頷聯:仙人引鶴,杳然已去,危樓高聳,孤獨佇立,白雲翻飛,空載千餘,無盡傷懷,追古撫今浩渺心事,迴腸蕩氣,雄勁蒼茫,脫韁而來。筆鋒一轉,目光移開,詩境擴大。
頸聯/尾聯:黃鶴樓上,隔江相望,漢陽城,巍然不動 ,長江之畔、綠樹成蔭,極目遠眺。晴朗天空下,風聲鶴唳的漢陽樹,位於長江、漢水夾角地帶。遠古的悽婉蒼涼,與現實種種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
“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這融融暖陽下的萋萋芳草,讓人不禁想起《楚辭》裡的這句。而他,何嘗不是那個羈旅在外,沒有歸期的遊子呢?眼看著日薄西山,羈鳥歸林,池魚回淵,而那個讓我回歸的鄉關又在哪裡呢?這浩浩煙波,渺茫一片,彷彿我心中的愈來愈膨脹陣痛的愁,再也驅逐不去了
這愁既有報國無門、功業無成的無奈,又有懷才不遇的憂傷,人生短暫的迷惘,更有遊子遷客思念故土的鄉愁,這種愁,如江霧般縈繞於詩人的心頭,揮之不去,漂泊了一生的崔顥,發出靈魂的叩問,想問何處是歸路?失意的人生無力的發問。
總結:詩作由上下兩段的先放後收,用漢陽城、鸚鵡洲的歷歷在目的強烈對比,將登樓遠眺者的愁緒提升到難以釋懷的地步,高絕地為詩作營造出揮之不去無窮餘味。
此詩前半首全是虛寫,鶴跡已杳,人去樓空,惟見白雲悠悠,令後來者不勝遐想低迴。如果就事論事,其指向也許可以專詠黃鶴樓的沿革,如果就此鋪開,亦可朝飄渺虛幻的遊仙詩靠攏,寫成洋洋灑灑的七言長古。殊不知只是一筆帶過,接下來由傳說仍回到現實,唯頸聯寥寥十四字 才是全詩中唯一實寫的登樓之多見,晴空藍兮,漢陽方向的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頭的草色芊芊,一片蒼翠,景物是如此鮮明。然而,人之常情往往是,眼前景物雖好我,但不是我的家鄉,在他鄉美景的感官刺激下,身世浮沉的
孤獨感和對故鄉的思念油然而生,隨著暮雲四合,黃昏降臨,面對大江東去的浩渺煙波,這種鄉愁更加濃烈,所以全詩最後一個字落到愁字,實乃順理成章,正是登樓引起的鄉愁,當然又是詩人的他鄉愁比一般遊子深沉的多。
如果繩之以格律,此詩前半首浮聲與切響是不調諧的,頷聯不對仗,且上句連用六個仄聲字而下句又出現三平調,這倒是像七古的句法,對此有論者認為古人興到筆隨,偶弄狡,竟傳誦千古,究竟不可為法,一首詩或明朗峭拔或迂迴蘊籍,要在貫氣,不可滯礙,尤不可囿於格律而失去詩味,此詩格律前似散漫而後轉為整飭,並無斷氣之感,妙在轉換自然“已”和“空”的呼應造成古與今,天與地,傳說與現實的對比,“黃鶴”和白雲的重複出現,即強化意象,又增強音韻迴環之美。
分析一下這首詩的平仄格律:
七律格律:平起首句不韻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子-----(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見群鷗日日來
花徑不曾緣客掃
蓬門今始為君開
盤飧市遠無兼味
樽酒家貧只舊醅
肯與鄰翁相對飲
隔籬呼取盡餘杯
再看崔顥《登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詞語重複、頷聯不對仗,平仄存在3個問題。
第6字 鶴 應平
第12字 黃 可平可仄,建議用仄
第18字 去 應平
第33字 漢 應平
第40字 鸚 可平可仄,建議用仄
存在多音字:乘 空 不 空 ,
王力先生在其著作《詩詞格律》中說“
在律詩尚未定型化的時候,有些律詩還沒有完全依照律詩的平仄格式,而且對仗也不完全工整。
南宋嚴羽在他的《滄浪詩話》中評:
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清代吳昌祺在《刪訂唐詩解》評:
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絕唱,何獨李唐?
意即崔顥的《黃鶴樓》,不止是唐代七律第一,亦是千古絕唱。
唐初古體詩並不講究嚴格的格律。近體詩的格律也是從宋代開始定型。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說過:“ 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又道:“平仄是末事,詞句也次之,第一是立意要緊,意趣真了,詩自是好的……”也就是遵循了最高的原則——“詞不害意”。
孤獨浪子,窮其一生不曾綻放網上聽到一個笑話:你中過舉嗎?答:我舉過重。
古代中舉就很不易,范進中舉就是例子。范進後來考取進士當了教育廳長,當然這是小說。現實裡中進士比小說裡難。孟郊45歲考取進士“春風得意”。崔顥中進士時也不過是18歲~20歲。
崔顥(704?—754) 唐詩人。汴州(治今河南開封)人。開元進士,官太僕寺丞、司勳員外郎。早期詩多寫閨情,流於纖豔。後歷邊塞,詩風變為雄渾奔放。有《崔顥詩集》。
(據聞一多先生《唐詩大系》的說法,他認為20歲左右中進士已很年輕,18歲左右未免小了一些,所以聞先生說崔顥的生年可上推至公元700年左右。
在浩如煙海的歷史人物裡,凡是能名垂青史的文人,看他們的履歷,十有八九人是進士。歷史長河奔流湍急,很容易就淹沒人的名字,連一些皇帝也是岌岌無名。
崔顥,能讓人記住不是因為他是進士,只因為這首《登黃鶴樓》李白無意的推波助瀾,與黃鶴樓的相互成就。
因緣巧合,就如伯牙與鍾子期,知音相逢,就如《楓橋夜泊》與張繼,《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遊覽勝地。讓大家知道了那個孤寂的夜晚發生的故事。
天時人和情至,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步,當時的心境,當時的情懷,當時的境遇,醞釀的剛剛好,打動人心的文字也就應運而生。
一首詩成名的元朝詩人唐溫如的《題龍陽縣青草湖》:“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讓我們感受天人合一和諧美感,夢入星河,天入水的景象,自然與人與心,融為一體的整體美。
唐.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讓大家知道了他的愛情故事,一次次為他感動,從而願意多瞭解他一些。
一首詩對於這些詩人也許是命運的眷顧,就流星像劃過天際的尾巴, 不肯離去無聲的不捨。
歷史上對崔顥的記載廖廖,他一生只是在國家機關裡派派車馬、送送信的差事,為什麼這般境地?
金科提名只是一個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
進士每隔三年就會有一批,朝廷裡不可能將重任交到這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身上,所以中了進士之後大多是從基層做起。
很多好的官職都被一些皇親貴族世襲,雖然那些人透過科舉制度中了進士,除非有大的政績。
做官與做學問不同,為人天真執拗,品性高潔,政途難免坎坎坷坷。李白請辭供奉翰林,陳子昂感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李商隱“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紅樓夢》裡的一幅對聯所言: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那是太深的學問。
舊唐書
崔顥者,登進士第。有俊才無士行,好蒱博飲酒。及遊京師,娶妻擇有貎者,稍不愜意即去之,前後數四。累官司勲員外郎。天寳十三年,卒。
新唐書
崔顥者,亦擢進士第,有文無行。好蒱博,嗜酒。娶妻惟擇美者,俄又棄之,凡四五娶。終司勳員外郎。初,李邕聞其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兒無禮!」不與接而去。
新舊唐書裡崔顥都是一個浪子回頭金不換的形象,一個人的一生不能用一兩句話來標榜,我更願意從詩句裡找尋他真實的身影。
崔顥自稱博陵崔顥。博陵、清河是當年號稱魏晉海內四姓“崔盧王謝”之首的崔氏大族所在。所以說崔顥出身雖然沒有載史書,但也肯定不是寒門士族。
崔顥年少家境不錯,又天資聰慧,生活平坦順暢,生活除非給你深刻的體驗,不然只能寫寫眼睛看的到,感官上的體驗。
生活給你的歡樂會讓你回味,生活給你的坎坷會讓你滄桑。
一位詩人的創作風格取決於自身三觀的呈現,或許這條分界線正是崔顥的一場頓悟,也是他趨近成熟的人生觀。
崔顥的詩不僅思想健康,藝術上的價值也是非常之高的。
題潼關樓
客行逢雨霽,歇馬上津樓。
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州。
川從陝路去,河繞華陰流。
向晚登臨處,風煙萬里愁。
雖是行色匆匆,寫來卻從容不迫,次第井然,有一種挺拔勁健的感覺,寫出雄偉的山勢,“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躍然而立,分別從群山、關門、川原、和河流,組合,宛然一幅巨筆恣意揮灑而成的潑墨山水畫,展現出一派極為雄渾蒼莽的特有境界,收到了心遊八極、視通萬里的效果,造成一種壯闊博大之勢,體現出作者扛鼎的筆力和高度的藝術匠心。
他後來出使河東軍幕,親歷戎行:
征馬去翩翩,秋城月正圓。
單于莫近塞,都護欲回邊。
漢驛通煙火,胡沙乏井泉。
功成須獻捷,未必去經年。《送單于裴都護赴西河》
西河泛指黃河以西,是北拒外族入侵的征戰之地。
詩從一開始輕鬆寫來,一種“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豪情,月圓在天,平添了幾分詩意。全詩讀來輕鬆、緊湊、流暢,須知這是一首送別詩多少帶點應酬的意味。
《行經華陰》
岧嶢太華俯鹹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樹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傍名利客,無如此處學長生。
華陰境內有橫空出世的太華山,詩人仰之高俊,緬懷往古,借寄語過客而實則抒發自己內心的去官學道之想。寫華山之大,從大處落墨而不囿於一山一石的細微處,胸襟越恢宏,思緒越悠遠,造語越雄奇。華山形象立體而不單薄,開篇陡起寫華山的高俊的氣勢。古人論五嶽形勢,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衡山如行,衡山如飛,之語,其喻華山,允為精當。華山蓮花、玉女、松檜三峰是大自然的力量一削而成的傑作。面對仙山的美景,宦途勞累之人很容易有放棄浮名,抖去俗塵、迴歸自然的出世之想。正當我們隨著他一起佇望太華,漸入佳境之際,詩人的筆鋒卻轉向,以過來人的位置殷切寄語那些,為什麼不去修煉道教長身之處,越是親近與大自然的偉大和恆久,越覺得浮生之短和俗世之可悲,萌發出世修仙之想也是自然的。反思源於早就厭倦紛紛嚷嚷,仰之華山的頓悟,詩風蓋性格和經歷使然。
再回首附上崔顥年輕時候寫的詩:
《長幹行四首》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萍水相逢陌生人的愛情,可能發生的愛情,乾淨健康,蘊藉無邪,深得樂府精髓。
歐陽修所謂:詩是窮而後工,清人趙翼: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他的足跡走遍大江南北,從江淮到東北,邊關塞北一路走來,詩路也隨著旅程變得開闊而雄偉。
745年,崔顥遊武昌,登黃鶴樓。微風在耳畔吹拂,極目天舒。腳下長江水,浩浩蕩蕩,向天際奔流。不遠處,樹木生機勃勃,芳草茂盛綿延。抬望眼,白雲悠悠,落霞映日。浩渺天地,廣袤宇宙,哀吾生之須臾,羨宇宙之無窮,激起心中最深處的共鳴,頓生無所憑依的孤獨。就是這裡,就是此刻,千古名詩噴薄而出: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與《登黃鶴樓》形與貌 俱相似李白終究念念不忘,天時地利人和之時,作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與崔顥的《登黃鶴樓》形與貌俱相似。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首聯/頷聯
古老的鳳凰臺上傳說曾經有鳳凰來過,有鳳來儀是美好的想象。鳳去臺空江自流。和“檻外長江空自流”一樣的人生情懷,空空如也,鳳凰早已飛去,臺下的江水兀自奔流。
思今天轉為懷古,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這兩句可以看作互文見義。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
頸聯/尾聯
回到眼前:遠處的“三山”時隱時現,有一半時間落入青天之外而不見蹤影;一條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道。帝都的長安都被遮蔽,望不見了,怎不教人愁腸百結呢?思古之深邃,攬景之廣闊。
據《景定建康志》記載:
其山積石森鬱,濱於大江,三峰並列,南北相連,故號三山。
明初朱元璋築城時,將城南的“三山”圍在城中。由於“三山”擋住了從城北通向南門──聚寶門的去路,當時正在城東燕雀湖修築宮城,於是趁機將“三山”填入燕雀湖。
總結
站在金陵城高處鳳凰臺上的李白究竟看到了什麼,感覺到了什麼?不是美景不是豪情,是國家遭遇四面楚歌的漸次淪陷的趨勢。先是曾經傲視天下的頭顱——鳳凰飛走、失落,徒剩空空的鳳凰臺和兀自流淌的長江;後是象徵繁盛、富貴的花草、衣冠作古,變成了一片幽徑與荒冢;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韻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心情。此詩後來成為膾炙人口的傑作。
關於這首詩的寫作年代學界有兩種說法:一是天寶三年作者被排擠離開長安後,遊歷金陵時所作;一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後所作。我更傾向於後一種說法
在戰國屈原、戰國宋玉、西漢陸賈、西漢劉安、東漢孔融等人的作品中,類似“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日月之明,而時蔽於浮雲”“讒邪害公正,浮雲翳白日”“不見雀來入燕室,但見浮雲蔽白日”的詩詞比比皆是。可見,以浮雲蔽日來隱喻,希望守得雲開見月明。
英雄無法棄苦難而去,因為只有苦難的沉重才能碾碎充斥身心的喧囂,靈魂的本色方能流露。李白最讓人感動的是,政治坎坷永遠不會摧毀他的意志力。李白,二次下廬山,那份執著與沉思的文人情懷是褪不盡的粉墨鉛華,讓每個熠然的靈魂聚首、重塑。
李白從來不以詩人自居或驕傲,詩只是他表達政治情懷的路徑,從他的詩句中我們感受到他真摯的,濃烈的,質樸的政治情懷:
“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功業自許,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實現“談笑安黎元”、“終與安社稷”的理想。
他以大鵬、天馬、雄劍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上李邕》)。
他的《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不屈己,不幹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慧,願為輔弼,使區宇大定,海縣清一……然後浮五湖,戲滄洲。”多麼偉大純真的情懷,與他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契合,我想為什麼朝廷沒有給他這樣一個機會,讓他完成這樣的人生,生不逢時!
這是開元15年他在湖北安陸小壽山隱居時所立下的志向,也即他後來常說的“濟蒼生”、“安社稷”。李白為實現這一理想奮鬥了終生。他對友人說:“待我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駕去溫泉宮後贈楊山人》)說明他是真心想為國家出一番力,有又超然的情懷。
然,政治太複雜容不了李白的純粹,只有詩與酒可以接納他的情懷,只有山川給他可以投身的懷抱,但是他卻一生沒有忘記為國稷出力。
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因為永王之事,一直沒在涉及政事。
幾年以後,肅宗之子代宗即位,不到一個月,即為永王璘正式平反昭雪冤案。
《舊唐書》卷十一《代宗本紀》寶應元年(762):
“四月……己巳(二十日),即皇帝位於柩前。……五月……丁酉(十九日),御丹鳳樓,大赦:……棣王琰、永王璘並與昭雪。”
代宗即位後召李白為左拾遺,左拾遺”這個官職居於七、八品。
那時李白剛剛去世。已經看不到平反昭雪的這一切。
《新唐書》卷二百二《文藝列傳中·李白傳》:
“李陽冰為當塗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年六十餘。”
文無第一文無第一,武無第二,這句話是互文,文武沒有第一第二。《登鸛雀樓》與《登黃鶴樓》功力悉敵,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期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是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
他們各自有自己的人生格局,李白是千古詩仙。崔顥因一首詩流傳,多數都是身後名,斯人已矣,無從感知,留給後人無盡的傷懷,道不盡的千言萬語,文字或者影視一遍遍的演繹,滿懷敬意地傳承古人的文脈,因為真的喜愛,不是為了附庸風雅,就像遙望天空的月色,照亮心房,溫柔眼底。一片片墨香,溫潤愛文字的人心。
李白為崔顥的詩擱筆的故事成為後人談笑的佳話。文人之間的較量是一種風雅事。
在武漢市黃鶴樓公園東邊,有一亭名為“擱筆亭”,亭名就取自“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這一段傳說。
今天廣為流傳的崔顥《黃鶴樓》詩並非原版,而是被後人多處改動。武漢大學歷史學博士劉文祥介紹:隨著“敦煌詩卷”重見天日,《登黃鶴樓》這首千古絕唱在學術界考證下早露初容,只是一直不為大眾所知。
劉文祥介紹,近百年來,人們陸續從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大量詩文,其中以唐詩居多,這些詩稿被人們統稱為“敦煌詩卷”或“敦煌詩稿”,其中,唐詩存放年代最晚不超過宋代。據此可以認為,“敦煌詩卷”中的崔顥《黃鶴樓》應為其原作。附 “敦煌詩卷”版本 《黃鶴樓》:昔人已乘白雲去,茲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青青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在?煙花江上使人愁。
金聖嘆可能是因為太喜歡了才改動,增添進去一點自己的情感,不然依他的個性,誰的詩能如他的法眼。崔顥的詩情加上金聖嘆的詩意,兩位才子相約千年在一首詩裡切磋,又是一樁風雅事。
♥結語:李白一次一次登臨黃鶴樓,一生未曾登上仕途的頂峰。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他的詩詞,卻也因此而成為絕代風華,不啻登上了詩歌的頂峰。本意非此,這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悲壯美,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春華歲月,人間俗事,看到遠去的歷史天空下的壯麗身影,有李白也有崔顥。這世上有太多理由埋沒歷史塵埃中的優秀詩人,他們用盡全力,還是平凡一生,猶如你我這般靜默地佇立在時空的角落裡,聽風看雨,看四季輪迴在身旁演繹。在人跡更少的路上,擁有驕傲和無盡的孤獨陪伴。
回覆列表
武漢長江邊上的黃鶴樓,是我國四大名樓之一。是到武漢旅遊人士必到之地。
相傳初唐詩人崔顥,雲遊此地後詩興大發,作下一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幹古名篇。詩曰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幹載空悠悠。晴川瀝瀝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借造仙人乘鶴的典故,寫得意境開闊,景,物,神渾然一體,詩情畫意盡收心中。從而噲炙人口而留傳。
到盛唐時代,詩仙李白也遊於此地,見樓內已存崔詩。逐登樓觀光欲作詩留念。可能隨從沒帶酒的緣故吧,左吟右寫了好幾首詩,但比來比去也自覺比不上崔詩。於是留下一句。
眼前有景道不盡,皆因崔顥在前頭。
一代詩仙便擱筆飄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