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史流煙
-
2 # 浮白墨客
歷史上有著很多的強大國家與軍隊,他們般都是傲然於世的存在,橫掃周邊沒有對手,所以這時候國家一般都是處於一個統一的狀態,比如中國的秦朝,他的建立就是得益於秦國的大軍驍勇善戰,可以說那時的秦國士兵都是勇武好戰的品性,讓他們覺得在在戰場上建功立業才是男人本色。而有意思的是,在同一時期,西方的大地上同樣出現了一支強大的隊伍與一個閃耀世界的男人,那就是亞歷山大。是相對於西方文化中的擴張與入侵,中國的文化是更加的看重的是一種和平的防衛。折以,這時候亞歷山大的擴張疆土活動開始了,他向東進攻,原本是想著中國這邊來的結果半路因為地圖跑偏了,也就去了印度,征服了那裡。可以說亞歷山大與秦軍沒有正面抗衡是一種遺憾,更是幸運,遺憾的是他們是當時世界上最強悍的兩支軍隊,如果遇到,一定是一場空前絕後的對決,可惜我們沒有見到這種情況。而幸運的是,正因為沒有遇到,讓我們國家少了一場戰爭,不然不少的百姓也會命喪於此。
不過,雖然他們沒有真正相遇,卻一直有人
假設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方向的話,那麼將會是一種什麼結局呢?說白了就是兩支軍隊到底誰更強一點。這得從幾方面來講。首先,如果從軍隊的規模上來說,當時的秦國可以說已經是一個軍事化國家了,個人能力特別的強悍,當時一共可以調集五十萬左右的大軍,這個數量讓人感到絕望,而且僅僅是專門的軍隊就超過了十萬,都是常年打仗的。而亞歷山大的隊伍僅僅有五萬,在這方面就吃了大虧,有人會說歷史上有很多以少勝多,可是哪一次的以少勝多多的一方是精兵強將呢?都是散兵遊勇或者是草包的將領,可是秦國有這種情況嗎?悅讀如果亞歷山大沒有走錯路,直接進,C其次,從作戰方式上看,亞歷山大一方最強大的地方就是馬其頓方陣,士兵那些六米的長矛,配合著騎兵,對抗起來,任何敵軍都抵抗不起來,完全是一個強行直推的狀可是這種方式的作戰比較適合在場地寬闊的地方作戰,最重要的是它的機動性不行,從側面擊破進入方陣,那就是可以任意屠殺了。而且這個方陣對於那種比較密集的箭陣的能力較弱。而我們再看看秦軍的作戰模式,可真是經驗豐富了,經歷了多個國家的
磨練,而且湊巧的是秦軍的一個絕技就是弩,小的射程一百五十米左右,大的弩的射程可達八百米,強到可怕,這方面剛好剋制馬其頓方陣。此外,還有騎兵、步兵和戰車,此外還有戰術和補給問題,無論是理論上的軍事著作,還是實踐上的橫掃幾個國家的經歷,都讓秦軍有了豐富的經驗和戰術。而本土作戰在補給上更是不用多說。聽以如果當時亞歷山大真的來了可能真就走不了了,可能現在我們國家也就多了一個少數民族。
-
3 # 村裡的小憤青
亞歷山大是馬其頓王國的一位年輕有為,有遠大抱負的國王,他的老師是亞里士多德,在他當上國王之後,馬其頓王國開始了對波斯各國的征討,短短十年時間就打下了一個十分廣大的疆域,使得馬其頓王國成為一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強盛帝國,後來因為亞歷山大的英年早逝,才停止了亞歷山大的東征西討,假如他沒有英年早逝的話,繼續東征有可能會打到我們中國,那麼我們那時候的中國會抵擋住亞歷山大的大軍嘛?讓我們看一看當時的情況。
亞歷山大東征的時間是公元前334年~
324年,這個時期中國正處於戰國,戰國七雄各自稱霸一方,秦國通過商鞅變法以後,秦國新軍不可小覷,魏國有魏武卒,燕國和趙國騎兵也十分強大,齊楚這兩個大的諸侯國實力也不小,就連最小的南韓,也通過申不害變法,強大起來,再加上他們吞併一些小的諸侯國,國力都十分強大,如果亞歷山大東征到中國,那麼戰國一些國家會聯合起來共同抵禦外族入侵,亞歷山大的大軍再厲害,也抵不住戰國的強盛,也就是說,亞歷山大在中國會有來無回,全軍覆沒。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
4 # 揚楊劉
可以,亞歷山大還會在中國兵敗身亡。
亞歷山大的軍隊
輕裝步兵: 矛的長度短一些,盾的直徑大一些(可以遮住跪著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輕一些。機動性更好。
騎兵 :年輕貴族組成的重騎兵。手持一根馬其頓長矛。等待作戰時,往往將長矛擱在肩上,矛頭稍向下。衝鋒時,長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個敵人後,往往讓長矛留在他的身體裡不再拔出,然後,再用刀劍繼續進行戰鬥。等到戰鬥勝利結束後,再去找回那些長矛。
-
5 # 大觀史
在世界古代史當中,中國的地位顯然是不可以被忽視的,一個古老的大國,尤其被當時中國的皇帝對國家的管理很到位,使得古中國發展的還是很不錯的。漢武帝時期,還曾把在中國北方的匈奴趕出了中國的領地,這個舉動在當時是很偉大的。但在同時代,世界上還有一個很強大的國家,那就是馬其頓。
毫無疑問,馬其頓帝國的鼎盛時期出現在亞歷山大大帝統治時期。一路東征打敗波斯後,並沒有停下征途,而是繼續向東邊趕路了。但是,原本如果他一直往這個方向前進的話,其實就會和我們古代的秦國發生衝突了。誰知因為一個意外,他們的部隊走錯了方向,最後卻和印度發起了戰鬥,並且最後還取得了勝利。於是,因為這個意外,很多人表示,要是當時亞歷山大沒有犯這個錯誤,而是殺進了中國,最後到底會是誰勝利呢?
這個問題其實很多外國的歷史論壇當中也討論過,畢竟在當時,這也算得上是兩個帝國之間的鬥爭了。於是,很多國外的專家表示,或許還是馬其頓的勝算比較大一些。因為當時的中國其實已經面臨了常年的戰爭,這對士兵的體力是有很大的消耗的。再加上原本中國的技術裝備就比不上馬其頓的,中國用的戰車,其實馬其頓的軍隊早就知道對付它們的辦法了。
對於這種說法,中國的專家自然不會不同意,原因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解釋。
一、戰術
在古代,馬其頓王國之所以勢力能夠發展到那麼強大,其實是因為在當時有他們引以為傲的馬其頓方陣,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能夠打敗那麼多國家的原因。但是,說到作戰的方陣,古代的中國可不是鬧著玩的,老祖宗級別,比如活鴛鴦陣、錐形陣之類的,都是有相當強的戰鬥力。所以說,當時要是說到陣法的話,亞歷山大的軍隊恐怕也不是我們的對手,最後還是得灰溜溜地會自己的國家去。
二、兵力
在古代,我們中國的實力是很強勁的,很大的原因就是有足夠的兵力,當時馬其頓的軍隊只有將近四萬的兵馬,並且之前在和印度的對抗過程中,應該也是有損耗的。所以,以這樣的能力就想要打敗我們國家,是完全不可能的。當時我們的朝代,隨便一個常備的兵力就是十幾萬做基礎的。再加上他們國家的軍隊因為接連打仗,狀態一定也不會那麼集中,這就給後面的作戰帶去更加大的難度了。
所以,就算是當時亞歷山大 一直朝著我們國家的方向來了,最後戰爭的結果也一定是古代中國取得勝利的。即使在內亂時期,也一直有“兄弟倪於牆外御欺辱”的觀念,根本沒有外敵入侵的可能,一旦有人想要打這個主意的話,各個勢力就是先聯合起來對付外敵,反倒萬里東征的馬其頓軍隊即使有亞歷山大大帝那樣的天才統帥,也是強弩之末難穿魯縞,絲毫沒有打敗中國的可能。
-
6 # 不惑閒談
可以
亞歷山大的軍隊從希臘一路打到埃及再到征服到印度,建立了疆域龐大的馬其頓帝國,在遠征過程中並不完全依靠馬其頓人自身的軍隊,而是配備了大量的僱傭軍,加以懷柔政策才得以征服如此龐大的疆域。
如果亞歷山大東征秦朝,只能從阿富汗翻越氣候惡劣的帕米爾高原,大部隊從印度穿過喜馬拉雅山脈在當時的條件是根本不可能的。
如果成功越過帕米爾高原,會來到西域地區,西域地區的國家都還是城邦性質,大點的國家也才過萬人的軍隊,在秦朝時還在投靠在大月氏的庇護下,此時的大月氏和匈奴反覆拉鋸爭鬥西域的控制權,穿越了帕米爾高原的亞歷山大的軍隊損耗不會小於三成,到了唐朝時候高昌國王派給唐僧護衛的幾百人穿越帕米爾高原的時候都九死一生。
剩下的亞歷山大軍隊在面對強大的大月氏和匈奴人時只能選擇站隊,根本無力抵抗,還沒到秦朝邊界就已經基本失去了主動權。
即使僥倖穿越了西域地區,所能徵集的僱傭軍數量也不會太多,而且西域地區所能提供的補給有限,無法支撐亞歷山大進行持久戰。
而西域進入中原後首先面對的就是秦朝的核心關中地區,這塊地域秦朝先人們經營幾百年,早期常年與狄人在此爭搶地盤,壁壘森嚴,亞歷山大會陷入持久戰的漩渦,最終消亡殆盡。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來看下當時亞歷山大帝國的情況,當時的領土面積,還有軍隊數量跟大秦帝國基本差不多,其軍隊,多是清一色彪悍的騎兵。而再來看下秦軍,主要是重灌步兵,而且武器十分的先進,當時秦軍的青銅劍那是世界上最鋒利的。從秦始皇兵馬俑的規制來看,軍隊配合十分默契,靠的是混合作戰,而且秦軍當時已經找到了對付草原騎兵的有效方法。
那就是一項黑科技,秦國的重弩,這種弩箭可以在馬背上,地面上隨意發射,威力超群,射程達到700多米,是AK47的2倍多。再來看看,這種武器在對付彪悍騎兵中的表現,我們以匈奴騎兵為例子。因為在當時那個時代,匈奴的騎兵無疑是最強悍的,而且即使後來殘兵敗將,落魄的跑到了歐洲,仍是橫衝直撞,掃滅歐洲,霸氣十足。
秦軍號稱步兵百萬,戰車千乘,騎萬匹,因而武器顯得尤為重要。當時秦人的青銅劍,是合金配比,機械銼磨,這是標準的現代產物;其次,秦人發明了馬上作戰的青銅弩機,射程遠,殺傷大;最後,秦國的重弩,戰力超群,射程可達900多米。
那麼這麼強悍的匈奴騎兵在秦國軍隊面前表現如何呢?這裡在德國漢學家夏德在《大秦國實錄》裡寫道,“一支10多萬人的匈奴騎兵軍團遇上秦軍,一天之內被一種叫弩的武器圍射,漫天的箭矢像蝗蟲一樣飛來,他們還沒有衝到秦軍陣前,就被屠殺8萬,而且在強弓硬弩過後,就是秦軍鐵桶一般的青銅方針,不到幾個時辰,匈奴全軍覆沒”。
從這可以看到秦軍重灌步兵配合強弓硬弩的厲害,瞬間消滅10萬匈奴強悍騎兵。而亞歷山大的馬其頓騎兵即使戰力跟強悍的匈奴旗鼓相當,而遠道而來,長途奔波,在秦軍面前估計必將不堪一擊,勝敗一目了然。
馬其頓方陣是一種高效的步兵、重步兵、騎兵的多兵種方陣。馬其頓方陣的核心是3000名長矛手,手持六米多長的長矛,部署在方陣的前面和兩側。後面是3000名手持大盾、短劍的重步兵,而後是3000名弓箭手,10000名手持圓盾、標槍、短劍的輕步兵,部署在方陣中間和後面,兩翼是2000名騎兵。
一個完整的馬其頓方陣,大約需要兩萬人,這幾乎是馬其頓常備軍的一半。部署馬其頓方陣,不能少於3000人。馬其頓方陣,可以在平原、草原、沙漠等開闊地帶佈置,也可以在行軍途中佈置。可以佈置成方形,也可以變化為扇形。
馬其頓方陣的威力,首先來自方陣裡的弓箭手,在150米內有效射程,可以給予敵人大量射殺。其次,在80米以內有效射程內,輕步兵的投出的短標槍,也可以造成敵人大量傷亡。敵人衝擊方陣時,成排的長矛是很難越過的。一旦敵人陣腳大亂,陣中的輕步兵就會衝出來,給對手致命打擊。左右兩翼的騎兵會配合步兵衝鋒。
馬其頓方陣的缺點也很明顯,就是進兵遲緩,方陣的後面和中間很薄弱,最容易遭到攻擊。
假如秦國和亞歷山大帝國之間沒有蔥嶺和西域的阻隔,兩國實現傾國大戰,稱得上是歷史上第一次世界級大戰。亞歷山大的軍隊勝在數量多,秦軍勝在戰鬥力強。
馬其頓方陣配備7米長矛,秦軍重步兵方陣也有7米長矛。所以,決定勝負的將是兩軍的耐戰能力。很不幸,秦軍自古耐苦戰,就不怕打硬仗,而馬其頓軍人在面對挫折時會鬥志全無,比如南征印度時被戰象一衝,嚇得想回家。所以,馬其頓方陣不是秦軍方陣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