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兒指導師rhy

    我的兩個孩子今年九月份正好三歲了,就可以去幼兒園了,但是最近看到別的小朋友去上學,就一直跟我吵著說也要去上學,我說你上學要聽老師的話嗎?他們說聽話,但我有時候也告訴他們,如果你想做的事情可以聽老師的話,如果你不想做的事情,老師不能強迫你們去做,這樣的話,孩子會不喜歡老師不喜歡學校的,

    你家孩子這種情況就需要你在家裡多跟孩子溝通交流,你可以這樣說:寶貝你看,老師一個人帶這麼多孩子,多辛苦啊,你要幫助老師減輕負擔,聽老師的話。同時還要告訴孩子,你可以幫助老師監督其他小朋友有沒有遵守老師的規則,這樣的話,孩子會非常喜歡做這樣的“工作”,並且遵守規則的。

    我們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領導力,監督力以及管理能力,對以後的學習,工作,生活,以及步入社會之後,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樣的人,以後生活工作都會非常的積極陽光,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

  • 2 # 球球麻麻說教育

    同意爸爸所說的,的確不能把遵守規則作為衡量一個孩子好壞的標準;同時,我們的確注意到遵守規則能讓孩子在社會上混得相對容易些(就像在幼兒園更容易得到老師的喜歡。)

    在這個事件中,讓孩子遵守規則,老師的初衷肯定是好的,所以接到老師的投訴我們家長一定先要做得就是感謝老師的好意,然後再跟老師說出自己孩子在家裡的一些習慣以及性格,到學校後要適應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需要老師多多照顧。

    同時,注意接收老師的資訊,其實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我們給孩子的環境特別重要,在家裡調整成和學校一樣的(例如如何喝牛奶,在這裡讓孩子教大人更好)。這樣孩子潛移默化中就融入了,而且強迫感也減弱。

    另外,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角色扮演,讓孩子教大人在幼兒園的遊戲,可以加入幼兒園要排隊的場景,故意搗亂,讓孩子糾正大人,這樣孩子自然而然就學習會了。

  • 3 # 大王講育兒

    透過你的表述,我感受到了一個父親對孩子深深的愛,同時也感覺到,你在孩子教育上的包容性,對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他的世界裡其實並沒有什麼規則意識,作為教育者,應該充分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因為每個孩子生來性格就是不同的,最怕的就是強制要求每個孩子像機器人一樣遵守一些沒必要的規則,那其實是變相的控制,輕鬆了老師,摧殘了孩子,太讓人無奈心痛了,當然,讓孩子快樂的健康成長,也是要遵守該遵守的規矩,我想以你的思維也會有意識的培養,像你這種問題應該如何解決呢?我的建議如下:

    1.在孩子這邊,不要刻意的教給孩子要怎麼樣,不需要過多的限制孩子,只要沒有大的方向的錯誤,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最大程度的尊重孩子的意願和習慣。

    2.在老師這邊,和孩子的每一個任教老師打好關係,多花點時間精力,請吃飯,送禮物等等,為的不是一定要老師多照顧我家孩子,只是讓他不要針對孩子就行,另外切忌不要和老師爭論教育方法,那沒有任何意義,無論透過什麼方式,達到我們的目的就行。

    如此,讓孩子順利度過幼兒階段,最大程度保護孩子的個性,這點很重要。

  • 4 # 麗姐育兒A

    對於這個問題,為了孩子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我想家長需要有所改變。

    一是要理解。小朋友上幼兒園是一個社會化發展的過程,孩子從家庭到幼兒園學習生活是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家裡的生活習慣與幼兒園的學習生活習慣有些是相同的,也有大多數是不同的。很多幼兒園的要求是為了集體生活的需要制定的,比如孩子們需要手拉手、手拉著前面小朋友的衣服、或者用一根長繩子帶著手環,每人握一個環等進行排隊,包括一些飲食的要求,都是為了將來孩子更好的融入社會生活而進行的社會化生活基本規則、基本禮儀的學習過程,在慢慢培養孩子的行為習慣。對於孩子未來發展來說,有好的行為習慣還是有好處的,這個需要家長首先能夠理解,幼兒園的習慣培養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融入未來的社會生活,不單純的是便於教師管理。

    二是要配合。家長需要配合幼兒園共同做好孩子入園適應的工作。家園只有共育才能營造出和諧統一的、利於孩子發展的環境,如果孩子不適應,家長也有牴觸情緒的時候,小孩子是可以感覺得到的,他會更加牴觸,所以家長在言談舉止當中不要流露出不愉快、或者牴觸的情緒,以免影響孩子今後的學習生活狀態。

    三是有方法。三歲的小孩子,正是善於模仿的時候,所以在家裡家長可以有意識的給孩子營造一些遊戲氛圍,比如開小火車遊戲,和孩子手扶肩膀玩遊戲,讓孩子在遊戲中認同這件事;吃飯時把幼兒園新學習的規則用在自家的餐桌上,讓孩子感受家和幼兒園的一致性,從中模仿家長的行為,也更樂於遵守幼兒園的規則。

  • 5 # 曉池親子說

    三歲的孩子處在“自我中心”的階段,出現一些類似不守規則的表現,是正常的現象,不好用簡單的好與壞來評價孩子。但“自我中心”這個階段是要打破的,因為孩子最終是要適應社會,知道這個世界不是圍繞著他一個人轉。

    孩子進入幼兒園,從家庭走向了社會,這對每一個孩子來說都是一種轉折,這種轉折往往也少不了痛苦。

    比如需要適應幼兒園的團體生活,玩玩具,吃點心要排隊,東西要分享,也包括題主說的上廁所排隊、用杯子喝牛奶,這些都是團體生活中的規則,作為團體生活中的一員需要去適應。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出現不適應的情況,家長可以這樣做,幫助孩子建立一些規則意識。

    1、在家裡建立必要的規則,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如飯前洗手、玩完玩具放回原處等,不要讓孩子在家中隨心所欲、毫無規則意識,否則孩子入園後,面對幼兒園的各項規則會無所適從。

    2、大人可以輕鬆理解規則,孩子理解起來卻很難,他需要反覆練習。比如帶孩子在遊樂園,需要排隊,如果碰到有插隊的,或者孩子自己插隊,引導孩子去觀察這樣做有哪些不好,在外用餐,告訴孩子需要保持安靜,不到處亂跑,同時家長也給孩子做好示範,讓孩子明白在公共場所是需要準守規則的。

    在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的同時,告訴孩子不遵守規則的利弊,否則,孩子只知道準守,不知道為什麼遵守,很容易變成規規矩矩的死腦筋,這就背離我們的教育初衷了。畢竟,我們不是為了讓孩子臣服規則,而是讓孩子懂得:規則是為了更好的自由

    我是@大黃親子說 ,育兒路上,我們一起加油!

  • 6 # 合興益

    你好,我是兩個孩子的家長,這個問題深有體會。1.小孩剛到陌生環境 接觸陌生人群也要有個適應期。這時期小孩哭鬧是發洩自己情緒的正常現象,家長不用擔心,性格開朗活潑的小孩適應就快些。2.小孩到新的地方也會找個信任依靠的人,慢慢的也信任老師和被其他小朋友們帶動一起遊玩了3.可以從家裡帶一個寶寶最喜歡玩的玩具去學校。4.可以請孩子帶一樣安撫物品去幼兒園。比如爸爸的手套、媽媽的絲巾或媽媽的愛心吻等。想爸爸媽媽時,尤其時午休是看一看抱一抱,就像家長還在身邊。5.在3歲孩子進入幼兒園的開始階段,“想爸爸媽媽”是第一個需要孩子跨越的障礙。家長在家裡和孩子多交流,想一些貼近孩子興趣的方法,緩解想念的情緒是切實可行的,一、最好能帶孩子提前適應。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面臨著跟父母親分開,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孩子的內心其實是“恐懼”的,初入園時基本上不可避免地會哭鬧抗拒。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建議家長提前一段時間帶著孩子去幼兒園多玩幾次,熟悉一下幼兒園的環境,認識一下老師等等。這樣,在孩子正式入園的時候,就不會因為完全陌生而過於恐慌。二、確保孩子具備基本的自理能力。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的前幾個月,就要有意識地慢慢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自己吃飯,喝水,上廁所。幼兒園的孩子多了,老師不一定每個孩子都照看得那麼細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可能會出現尿褲子的情況,這樣會加劇孩子的焦慮和恐慌,愈發地不想上幼兒園。三、準備好必要的生活用品。比如多備一套換洗的衣褲,孩子在幼兒園洗手的時候,有的幼兒園洗手檯比較高,容易把水濺到衣服上;或者吃飯喝湯時潑到衣服上。再就是防止萬一尿褲子了沒有褲子可換。雖然幼兒園的老師一般都會定時提醒和安排孩子們上廁所,但以防萬一,有備無患。還有隔汗巾,孩子好動,容易出汗,一年四季不管春夏秋冬,隔汗巾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冬天。四、心理準備更重要。除了第一點提到的在入園前多帶孩子去幼兒園熟悉環境以外,父母親平時還要多跟孩子聊聊,告訴他幼兒園是一個很好玩,很有趣的地方,有很多的小朋友可以一起做遊戲。如果孩子提出要帶點平時愛吃的小零食,或者自己喜歡的玩具,比如布娃娃,午休的時候可以摟著布娃娃睡覺等等,家長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幫助孩子緩解焦慮和恐懼。

  • 7 # 努力做到教育的智慧

    遵守規則從家裡的小事開始

    三歲小孩正是是心理獨立萌發的時間點,有點小叛逆也是在所難免。但是不能因此就放鬆規則教育。平時引導孩子學習規則,遵守規則形成習慣的話,孩子到哪裡都會意識到規則那存在的。試試下面這些辦法吧。

    1,先給孩子講個故事。

    一隻小猴子去參加朋友的生日聚會,在領取巧克力蛋糕時,朋友宣佈了一條規則:大家根據先來後到進行排隊,然後慢慢走到放蛋糕的桌子旁邊用小刀割一塊,用夾子放到自己的盤子裡。小猴子排了一會,就把規則忘掉了。它離開隊伍,跑到桌子旁邊,直接用手抓。大家都討厭它的做法,有的動物還勸他趕快去排隊,並向大家道歉。小猴子不聽。結果被大夥趕出來了。小猴子沒吃上蛋糕,還把朋友都丟了。它好傷心。寶寶你來說說小猴子違反了哪些規則?它應該怎麼做?

    4,引申到其它領域,如客人來了做什麼。去公園遵守哪些規則。出去到商場遵守哪些規則。不遵守會得到什麼樣的後果,都要講清楚,並兌現結果。

    這樣經常去強調,到生活中去實踐,孩子慢慢就有了規則意識。大人不要著急上火,不要急於求成。只要每天去強調,去實踐,一定會做到的。

  • 8 # 家有靈溪

    我家兒子現在讀大班,在小班和中班第一學期規則意識非常弱,期間我壓力也很大,想了很多的辦法,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以及老師家長的配合,中班第二學期慢慢的有所改善,現在馬上要讀小學了,進步非常大。

    我記得讀小班的時候,我兒子每次排隊都插隊,非要站第一排,拉著老師手,否則就亂跑,有一次文藝匯演,家長都去觀看錶演,輪到我兒子班級表演的時候,他不肯上臺,一直要去家長席找媽媽,老師家長怎麼拉怎麼說都沒用,中午也不肯睡午覺,還會吵別人,對於一個班3:35的師生配置,老師也不太可能完全兼顧孩子的情況,還會經常給我吐槽孩子的情況,那一年多心裡壓力超大的,也想了非常多的辦法,我梳理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種:

    1、  與老師保持高頻溝通,儘量表達一些對老師的關懷和感謝,同時讓老師多多關注和幫助下孩子。

    2、  老師反饋孩子當日不遵守規則事件時,與孩子溝通梳理時要注意溝通方式,儘量以提問的方式,讓孩子還原事情經過,有些跟老師有出入的地方,細節可以多問問,看看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3、  在與孩子溝通前,如果承諾了說實話不打罵,就一定要遵守承諾,即使孩子做的做的全錯,也要以後有機會再長教訓

    4、  親子時間多與孩子聊聊老師同學的情況,引導一下小朋友的榜樣學習,同時教一下孩子,下次遇到同類事情應該怎麼處理

    5、  繪本的引導,《大衛不可以》《遵守交通規則》等各種繪本的講解和引申

    每個孩子都是降臨凡間的天使,每個天使的性格脾氣都不一樣,可以同意他們慢慢成長,但是規則一定要遵守,不然小朋友、家長、老師都會心累,過程很辛苦,但是看到孩子一點點變化也是值得的,共勉,一起加油。

  • 9 # 辛迪育兒小屋

    非常好的問題,能感受到這是一位非常有想法的父親。

    首先表達我的觀點:小朋友和老師都沒有錯,但是個人建議引導孩子遵守幼兒園的規則。

    站在小朋友和家長的角度,他做的行為最符合他自己的習慣,甚至會更方便更合理,孩子的這份獨立思考以及不隨波逐流的行動,是很多成人都難以做到的,家長應該認可並鼓勵他的思維能力。但是也需要讓孩子明白,、有很多規則需要遵守,一個最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鼓勵孩子多換位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給其他小朋友或者老師帶來了“麻煩”。鼓勵孩子自由選擇,但是前提是不要影響到別人。

    看到有的回答說要讓家長鼓勵孩子特立獨行的,我會有一些憂慮,不要說小朋友,就是我們這些成人,平時上班不也一樣要遵守一些很“討厭”的規則,比如著裝要求,休息時間,工作應酬等等,很多規則真的沒辦法按著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成長過程又有什麼不同呢?所以我們需要鼓勵孩子的個性,但也必須尊重一些必要的規則

  • 10 # 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跨入幼兒園,也一腳跨入了集體生活。可是,有些淘氣寶貝的表現卻是這樣的:

    面對幼兒園的各種規矩,仍是我行我素;不當規矩遵守者,要當規矩破壞王;不聽老師的話,還要專門和老師做對;上課時愛搗亂、講話,做遊戲時經常破壞遊戲規則; 有的甚至幹出大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對於這樣的寶寶,老師感到頭疼,家長心裡也著急。都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可是,寶寶在幼兒園不守規矩怎麼辦呢?

    處於幼兒期的寶寶自我控制能力較差,不守規矩其實無意性佔優勢。特別是一些本身就淘氣的寶寶, 自己管不住自己,這個特點就更加明顯。

    還有的寶寶習慣了在家裡的自由、隨意,所以常常會出現和別的小朋友不合拍,或者總是違反規則的行為。

    寶寶上幼兒園的過程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使孩子社會化也是幼兒園的一個重要任務。幼兒園要教導並且不斷督促孩子按規矩辦事,從而幫助孩子日後很好地進入社會。

    其實,很多寶寶不愛守規矩,是因為父母沒有早早的為寶寶立規矩,沒有讓寶寶學著去守規矩。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幫孩子呢?

    家長可以這樣幫孩子

    1、正確引導

    家長在家裡就應該給立規矩,讓寶寶講規矩。比如玩完玩具要自己收拾好,吃飯、睡覺要按時等等。家長一定不能心太軟,讓孩子覺得規矩可以隨便更改。家長還應以身作則,說話算話,說到做到,給孩子一個正面的示範。

    2、事先告知

    立規範一定要和孩子商量,尊重他的想法,讓他能夠接受。如果無法用固定的規則限定,可以留出有彈性可商議的部分。立下規範後,事先的預告也很重要,畢竟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事先預警”比“處理後果”肯定要輕鬆。

    3、獎懲合理

    定規矩之後,適時鼓勵孩子的正確表現,是讓孩子認清是非的最好方式。當孩子因表現良好受到鼓勵時,自然能強化規矩的正面意義。當然,孩子犯錯時固然也要給予懲罰,但不宜太過放大,家長把焦點放在孩子的好行為上,孩子會更樂於表現。

    4、有限選擇

    有限選擇的方法對孩子的規則培養非常有效。漫無邊際的選擇會把幼兒推到無法控制的規則之外。假如用“我們是看書呢,還是畫畫”來代替“別亂跑了,想想我們該乾點什兒”,實際上就把寶寶要做到的事(安靜下來)定為規則,在這個範圍內給了孩子幾個可選擇的方向(看書或者畫畫),這樣不論孩子選擇什麼,他的行為都在規則之中,從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規則。

    5、配合老師

    家長可以慢慢引導孩子,告訴他在幼兒園要注意聽老師的話,知道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讓他漸漸明白幼兒園的規則。另外,家長也要跟老師多溝通,告訴老師孩子的情況,不要讓老師在公開場合訓斥孩子,以防孩子產生受挫心裡。多鼓勵孩子,跟老師一起幫助他融入幼兒園這個集體中。

    提倡給孩子“自由”,尊重孩子的“天性”,並不等於放棄培育孩子成長所需的規則和標準。有些時候,父母還是應該以堅定的態度給孩子指明規矩的界限。

    規矩能給寶寶一種安全感和界限感,這會幫助他們知道什麼是可以期盼的,什麼是不可能達到的,並且自律自己的行動。規矩為孩子們更好地走向世界做好準備。家長應該和幼兒園齊心協力,根據幼兒園的要求,讓孩子學會守規矩這項“本領”。

  • 11 # 寶媽凱凱姐

    首先看了你問的問題,你是個好爸爸的負責人的爸爸,

    根據孩子吃飯時的行為也許他有自己獨特的想法,或者是他想引起老師的注意,孩子尿尿不想排隊這很正常的啊。在三歲小娃娃心裡尿尿是不應該排隊的,有尿了才去廁所

  • 12 # 中法混血二寶媽

    作為父母,操透了心

    我似乎看到了我曾經的焦慮,太能理解你的心情和顧慮了。

    似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穿插著我們焦慮不安的身影。

    我大寶三歲時候上的這所法國幼兒園,老師非常嚴厲。早上8點30前,必須到幼兒園,否則園門就關了。孩子7點半就必須起床,三歲要像大人一樣早起。。。我心疼了很久。老師要求大家一樣排長隊等候上廁所,大寶來不及解到了地上。。。一想到這些,我現在還心酸。中午吃飯,大寶不習慣法餐(全是冷的),老師也無所謂,不吃就收走。我不知道大寶是如何度過這樣的時光,作為那時的我,一定不是合格的媽媽。老師甚至讓學校心理醫生聯絡我,談論三歲孩子的心理問題。。。我當時差點氣瘋,想找他們理論。。。我的寶貝,因為不遵守幼兒園刻板的制度,竟然需要看心理醫生???法國的神操作!!!我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去指責他,去糾正他。週末我們經常帶他出去玩,帶他瘋,帶他笑,我每晚都告訴他,媽媽是最愛他的,無論他做錯了什麼;爸爸每天晚上都會給他讀一本書;假期他在海邊和爺爺奶奶一個月,享受海浪沙灘小貝殼。。。我們沒有辦法改變幼兒園制度和老師,我們只能陪伴他度過。他從來都是開開心心的去幼兒園,哪怕在幼兒園遇到不開心的事情。。。

    大寶現在大班,非常的愛笑,在小朋友中人緣很好,一看到他,就會跑過來打招呼。老師也非常喜歡他,放學時會摸著他的頭,還會親親他的臉蛋。一切都過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早識字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