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者榮耀大神神

    蜀漢能延續43年,諸葛亮當然有功勞,但不能全算他一個人,原因如下:

    諸葛亮是一個精於內政,次長軍事的人物,雖然演繹把他描繪的神鬼莫測,但在正史中,他最大的功勞還是在政治和經濟發展上,劉備征戰時常安排諸葛亮鎮守後方籌備糧草,其作用等同與漢初蕭何。這是一開始劉備給他的定位。其次諸葛亮在漢中屯田,發展經濟,使北伐的糧草問題得到了解決,至今漢中地區的農業灌溉都得益於諸葛亮的貢獻。

    蜀漢政權中除諸葛亮外還是有一批得力的官員,如法正,蔣婉,李嚴等人,後主劉禪也並非是和傻子,基本還是稱職的。

    蜀漢還有一個優勢就是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

    另一個原因是曹魏政權更替的影響導致。

  • 2 # 晨舟0312

    劉禪是近年來爭議比較大的一個人物,有的人認為他能夠在諸葛亮去世後依然穩坐江山30年,這是他能力的表現,也有反對他的人,覺得他沒有什麼能力。我個人比較贊同後面的說法,簡單來說,劉禪肯定不是所謂的“扶不起的阿斗”,不像影視劇裡醜化的那樣像個白痴似的。

    劉禪的智力肯定是正常的,但只能介於普通,不至於說像晉惠帝那樣痴傻。但要是說他聰明,那肯定也是在美化他,所以我對他的定論是劉禪只是一個“庸而不昏”的人,但你說他不昏,你看他重用宦官黃皓,搞的烏煙瘴氣,所以你只能說他不傻不笨,但是肯定不聰明。

    關於劉禪是不是無能之輩,這裡順帶一說,不做更深入的探討。因為這裡有個誤解的觀念,就是皇帝無能就應該被篡位,既然劉禪沒有什麼能力,為什麼還能做30年的皇帝?其實這是屬於詭辯,因為照這麼說的話,漢桓、靈二帝都是無能之輩,怎麼就沒人篡他們的皇位呢?

    事實上,皇帝的皇位被篡,與皇帝是不是無能之輩並沒有直接關係。而有直接關係的因素是兩點∶新老皇帝是否完成權力交接;篡位權臣實力是否夠強。舉例說明,孫權的兒子孫亮,十歲登基,十五歲親政,但親政僅一年後就被權臣孫綝廢黜為會稽王。

    孫亮為什麼被廢?就是因為孫權死時,孫亮只有十歲,他沒有直接從孫權手裡接過皇帝的權力,導致先後受制於諸葛恪、孫峻、孫綝等權臣。等到孫亮想收回權力時,孫綝已經大權在握,廢黜孫亮不費吹灰之力。再舉例子,曹叡的養子曹芳,八歲等基,一輩子沒親政,先是被曹爽欺負,後來又被司馬師欺負。曹芳二十五歲時想奪回權力,但事機敗露,被司馬師所廢黜。曹芳為什麼被廢?就是因為曹叡死時,曹芳只有八歲,他也沒有直接從曹叡手裡接過皇帝的權力,先後受制於曹爽、司馬懿、司馬師等權臣,以至於他想收回權力時,司馬師已經大權在握,不想交回權力,繼而導致廢黜了曹芳。

    同理,王莽殺漢平帝,廢孺子嬰;董卓廢殺漢少帝,策略傀儡漢獻帝,都是如此。從案例可以看出:皇帝能不能保住皇位,與皇帝的個人素質並沒有直接關係。因為當權臣大權獨攬時,皇帝已經無力迴天了。縱然有個別能力超群的皇帝能翻盤,但那畢竟是小機率事件。

    所以說,如果一個皇帝面臨無力迴天的局面,其根源必然就是新老皇帝沒有完成權力交接,以及權臣擁有了廢黜皇帝的實力。而以上說的兩點,跟劉禪都沒有關係。首先,諸葛亮死後,劉禪完成了權力交接。

    劉備去世時,劉禪已經十七歲,如果僅從年紀來說,他當時是可以親政的。但是劉備考慮到夷陵慘敗,益州內憂外患,劉禪的能力恐不足以應付這種局面,於是便安排了諸葛亮輔佐劉禪。諸葛亮輔佐期間,大權在握,其實他當時是有能力篡位的。但是諸葛亮並沒有,而是矜矜業業勤勤懇懇的輔佐劉禪。

    這裡插一句:很多人說諸葛亮是想靠北伐建立功業,繼而篡權。我不是諸葛亮,我也不知道諸葛亮心裡是怎麼想的。但是如果從實際角度考慮,諸葛亮當時面臨的局勢並不樂觀,他能克守人臣本分,這除了他自己的操守外,更多的是他對局勢的考量和謹慎。

    畢竟蜀漢實力最弱,篡位有什麼好處?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扯遠了,說回劉禪。諸葛亮死後,當時劉禪已經二十九歲,完全可以親政了。於是劉禪在蔣碗、費禕等人的支援下,廢掉了丞相制度,恢復了東漢時期的尚書檯制度。丞相而改尚書令,這實際上就是蜀漢完成了從諸葛亮到劉禪的權力交接。只不過,劉禪是一個隨遇而安的人,他少年有劉備庇護,青年有諸葛亮庇護,養成了他不愛幹苦活累活的習慣。所以他在諸葛亮死後,又把相權交給了蔣碗。

    注意了,劉禪和蔣碗的關係,不同於孫綝和孫亮,曹芳和司馬師的關係。孫綝和司馬師的權力,源於他們剝奪了皇帝的權力,而蔣碗的權力是劉禪自願給的。後來的費禕、姜維也都是如此,他們的權力也都是劉禪自願給的。如果劉禪要收權,他們根本沒有推辭的藉口。

    比如姜維第十一次北伐失利,避禍於沓中。他大權在握,幹嘛要避?還不就是因為他的權力源自劉禪,如果劉禪要收兵權,姜維敢不還?因此,由上可以看出:諸葛亮死後,劉禪並非無權皇帝,他如果想要收回權力,他是可以收回的。只不過他不想收權。這是他與孫亮、曹芳之輩最大的區別。

    其次,蜀漢並無權勢滔天的權臣。蜀漢最大的權臣就是諸葛亮,自諸葛亮病死五丈原後,蜀漢再無權勢滔天之人。經常有人說,諸葛亮輔政十一年,剩下三十年都是劉禪維護的,這話很偏頗。因為這話疏忽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繼諸葛亮死後的兩個大將軍、錄尚書事的政府首腦,都是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的。

    並且在宮中督促劉禪的董允,也是諸葛亮指定的輔佐大臣。諸葛亮為啥要指定這麼多接班人?顯然,這是為了分權。蔣琬、費禕分別為外朝的正副長官,兩人可以分權;董允為內朝長官,統領禁衛軍,他又可以跟外朝大臣相互制衡。

    這個內朝、外朝表裡一心的三人組,才是諸葛亮死後,蜀漢能很長時間維繫穩定的支柱。另外,這三人也都很有自知之明,不是孫綝和司馬師那種野心很大的人。比如諸葛亮死後,蔣碗“蕭規曹隨”,一切按照諸葛亮生前的制度辦。掌管農業生產的大臣楊敏批評蔣琬,說他不如諸葛亮,沒有自己的主見。蔣琬聽了楊敏的批評,並沒有生氣,而是非常坦然地承認自己確實是不如諸葛亮,並希望楊敏能同心協力,協助他扶保劉禪。再後來的費禕也是如此,很有自知之明。姜維每欲北伐,費禕都只給他一萬多人,因為費禕認為諸葛亮都搞不定的事,自己和姜維肯定也是搞不定的。與其讓姜維敗家,不如現實一點的好。

    所以不得不說,劉禪也是有福之人,他爹給他選了一個矜矜業業的諸葛亮,而諸葛亮又給他選了兩個有自知之明的蔣碗、費禕。當費禕去世時,劉禪已經四十七歲了,當了將近三十年皇帝,此時誰還能撼動他在蜀漢的地位?

    從另一方面來說,劉禪並不是一個昏庸殘暴的君主,蜀國臣子也沒有必要推翻他。對於劉禪來說,他也只是安於現狀,也不會過度地去破壞蜀國的政治穩定,但也別指望他帶著蜀國走向強盛,所以只能說劉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守成之君。

    沒有大的過失,但也沒有大的功勞,僅此而已。

  • 3 # 牡丹梅花鑫森淼

    諸葛亮之後有姜維撐著。姜維北伐雖然不能完全打敗曹魏,有勝有敗,即便失敗也是小失敗,不會動搖國本。有姜維掌管蜀漢的軍隊,曹魏即便有鄧艾、鍾會等名將,也不敢輕舉妄動。

    司馬昭還是用反間計這一招,派人花重金買通劉禪身邊的宦官黃皓,讓黃皓唆使劉禪冷落姜維,姜維感到形勢不對,只好去沓中屯田避禍,兵權被削弱。

    曹魏聽聞姜維去了沓中屯田,知道反間計奏效,開始攻打蜀國。姜維的戰報被黃皓藏匿,邊疆的形勢非常緊張,戰報如雪片飛到成都,劉禪都不知情,反而聽黃皓的鬼話,請神婆跳大神,延誤了戰機。

    蜀國和曹魏的邊境上是秦嶺山脈,進出都要經過棧道,出去難,進來也難。崇山峻嶺是保衛蜀國的天然屏障,軍隊只要部署得宜,應該是易守難攻。但是一旦延誤戰機,曹魏的軍隊從容不迫地渡過棧道,到達漢中,甚至輕易越過漢中,到達四川盆地內部,邊境上的天然屏障就失去了意義,曹魏的軍隊就可以長驅直入,打到成都。

    所以蜀漢亡國,劉禪要負主要責任,不能總把責任推卸給諸葛亮或者姜維,諸葛亮和姜維是保衛蜀國的棟樑。

    蜀漢亡國,司馬昭殺了黃皓,黃皓的卑鄙無恥,連司馬昭都看不下去,雖然司馬昭利用了黃皓,黃皓對曹魏打敗蜀漢有功,司馬昭根本不領情的。

    劉禪如果不是平庸,怎麼可能被太監黃皓玩弄得亡國?就這樣也值得歌頌?

  • 4 # 使用者46401212138824行

    蜀漢之所以在孔明去世後存在多年。是魏國內部的形勢發生變化,曹丕後代的權力越來越弱,司馬家族進入權力中心。都在新的矛盾中調整政治在局,而且天時末到,一旦時機成熟,東吳,西蜀,如何擺脫。還是一句話,天時,地利,人和!

  • 5 # 天眼2018

    諸葛亮肩負託孤之重,忠心輔佐蜀漢幼主,事無鉅細每必躬親, 其獨斷而不專橫、強勢而不凌主,為蜀漢後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雖後主劉禪懦弱無能,亦能延國祚享皇權數十年,此皆諸葛孔明之功也!

  • 6 # 子曰讀歷史

    蜀漢總共43年,丞相諸葛亮死後,後主劉禪苦苦支撐了近30年,足足說明了劉禪的過人之處,並非坊間傳聞扶不起的劉阿斗。

    劉禪的前半生——活在陰影中

    趙子龍在長坂坡七進七出,保得劉禪安然無恙。劉備卻趁機虛偽了一把,將劉禪摔在地上,說道:“為此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耶?”自此,趙子龍一生為主,肝腦塗地。

    趙雲截江救阿斗。孫尚香將劉禪準備抱回江東,一旦去了江東,必將會作為人質要挾,趙雲大義凜然,截江救了阿斗。

    白帝城下,父皇劉備彌留之際,拉著丞相之手,當著劉禪的面說道:“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禪的前半生活在父親劉備和丞相諸葛亮的陰影下,與其說一事無成,不如說是韜光養晦,蟄伏待命。丞相去世後,他做了幾件事,使得蜀漢近30年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

    第一,廢除丞相制度,大權在握,集中權力於一身。在諸葛亮的《出師表》裡寫道: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諸葛亮死後,劉禪確實如此做的,任命蔣琬為大司馬,費禕為大將軍,二人分別掌管行政和軍事,看似毫無聯絡,實則互相監督、互相制衡,權力集中在皇帝一人。

    第二,先後娶得張飛兩個女兒為皇后,大赦天下。

    第三,平定地方叛亂,百姓得以安居樂業。越雋郡當地夷人作亂,劉禪派遣張嶷前往平定叛亂,並對越雋郡進行開發,打通越雋郡與成都之間的道路。

    第四,妥善安排來投降的魏國將領夏侯霸。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曹魏大將夏侯霸來投蜀國,劉禪妥善安排,並封夏侯霸為車騎將軍。

    總結

    總的來說,劉禪若不是後期寵信了黃皓,算得上是明君了。成都城破後,劉禪聽從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率軍投降。蜀漢滅亡後,劉禪移居魏國,封為安樂公。因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也”,打消了司馬炎的顧慮,平安度過餘生,終年64歲。

    劉禪比起司馬家族的幾個傻皇帝,那是顯明優秀得多,因為他的治理安排,蜀漢延續了近30年,自己投降後還得以善終,可見世人多誤解了劉禪了。

  • 7 # 愛妮品歷史

    蜀漢共43年,諸葛亮死後存續29年。

    這29年中,

    諸葛亮留下的蔣琬、費禕、董允等人才,繼續管理朝政。

    諸葛亮留下的姜維,主持了後續的北伐。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綿竹戰敗,直接導致了劉禪的投降。

    如上,能否說明知乎的亮黑實在太菜才會導致知乎變成亮粉集中營?

    黑一黑他窮兵黷武勞民傷財也算有水平了,如題主這般,真是要笑死我。

  • 8 # 帝國烽火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公元234年,一心為輔佐漢室江山的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這是他北伐的 前線,這是他人生的終點,諸葛就這樣帶著無限的遺憾去世, 享年享年54歲。

    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派鍾會和鄧艾分兵攻蜀,劉禪投降鄧艾,蜀漢滅亡。從諸葛亮去世,到蜀漢滅亡,蜀漢延續了近三十年的時間,這其中的緣由很多,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諸葛亮去世後,留下蔣琬、費禕等人執掌國政。

    諸葛亮去世後,蔣琬被任命為尚書令,成為蜀漢的實際掌權人,蔣琬是一個務實的人,他能平衡蜀漢內部各派的紛爭,一方面強內政治理,一方面準備北伐。可以說蔣琬使蜀漢沒有連連用兵,不至於內耗過重,也沒有完全停止北伐,總體使蜀漢發展比較順利。

    公元246年蔣琬病逝,從諸葛亮去世算起,蔣琬執掌了朝政12年。蔣琬去世之後劉禪也開始正式獨掌朝政,不過軍事權利為費禕所管理,而費禕是一位反對北伐的人,他執掌軍隊的這幾年中,朝廷專注內政,國家也得以延續。

    第二、曹魏內部、外部問題頻繁,沒有時間攻打蜀漢。

    諸葛亮去世後曹魏忙的很:

    一、公元238年,曹叡派遣司馬懿攻滅公孫淵,遼東平定。二、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齊王曹芳繼位,年僅八歲。三、公元241年,吳帝孫權分兵四路攻魏,此後三年魏吳爭戰不休。四、公元244年,魏國大將軍曹爽力主伐蜀。五、公元246年,吳兵入侵柤中,吳魏相爭。六、公元247年,曹爽與司馬懿爭奪進入關鍵時期,司馬懿裝病。七、公元249年,魏國發生高平陵之變,司馬懿集大權於一身。八、公元251年,淮南的王凌叛亂。九、公元254年,姜維北伐,司馬昭抗敵。十、公元255年,毌丘儉叛亂。十一、公元257年,諸葛誕叛亂,此時司馬家族才基本鞏固了統治。十二、公元260年,司馬昭遂使親信賈充派遣武士成濟殺害曹髦。十三、公元263年,魏朝司馬氏展開攻滅蜀漢計劃。

    從上面的情況可以看出,曹魏從諸葛亮去世後一直很忙,不是內亂就是征討,基本沒有怎麼消停,也是因為此曹魏沒有時間滅亡蜀漢,直到內部基本穩定後,司馬昭才開始滅蜀計劃。

    總體而言蜀漢能延續30年,客觀的原因很多,諸葛亮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有兩個,一方面諸葛亮培養了蔣琬、費禕,他們在位的時候,蜀漢國力能保證,後來姜維連連征戰,反倒消耗了蜀國的國力。第二方面諸葛亮在自己去世後,很好的處理了魏延與楊儀的問題,不僅僅讓幾十萬大軍回到朝廷,而且避免蜀漢發生大規模的內戰,實現了政權的平穩過渡。

    故而諸葛亮對蜀漢延續有功,而劉禪的不作為以及姜維的連連征戰,加快了蜀漢的衰敗,使蜀漢政權失去了蜀地的民心,給了司馬昭伐蜀的機會。司馬昭伐蜀的戰略計劃並沒有想到能一下子滅亡蜀漢,後來戰爭發展中姜維與諸葛誕的錯誤軍事行為,給了鄧艾滅亡蜀漢的機會,加上劉禪投降,使蜀漢提前滅亡。

  • 9 # 夕陽飛鶴1

    諸葛亮去世,劉禪做皇帝的西蜀政權又存續了二十九年。它為什麼還能存在這麼長時間?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外部因素。一個政權的消失,不外乎兩種情況:1、被外部力量消滅。2、被內部造反或者宮廷政變推翻。下面我們來看威脅蜀漢政權的外部因素。當時的魏、蜀、吳三國,吳蜀是盟國,兩國商定共同對付曹魏的,所以吳國政權不會威脅西蜀,威脅西蜀政權的只有曹魏。然而幸運的是,因為兩個原因,二、三十年的時間裡,曹魏政權也基本上沒有威脅西蜀。

    1、魏明帝曹叡耽心於建築以及需要平定遼東公孫淵的叛亂。魏明帝曹叡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第二年的春天,曹叡就開始大修都城洛陽的宮殿,並且要新建昭陽殿、太極殿還有總章觀,大量的百姓為此而貽誤農時。魏明帝曹叡景初元年(公元237年)秋天,遼東的公孫淵反叛。景初二年正月,司馬懿領兵平叛,九月平定,到景初三年司馬懿領兵回到洛陽的時候,剛趕上聆聽曹叡的遺囑。

    2、齊王曹芳正始元年(公元240年),曹魏內部開始了政權爭奪戰,司馬家要奪權,曹家要保權,一直持續了二十多年,最後以司馬家完勝,曹家完敗結束。具體又分為三個階段:A、從公元240年司馬懿升職太傅一一曹芳正始十年(公元249年)高平陵政變,司馬懿取得執政權。這個時期可以稱為司馬家的潛藏韜晦期,或者曹爽的跋扈囂張期。這段時間為了立威,曹爽於曹芳正始五年(公元244年)領兵十萬攻打西蜀,被王平在興勢打得大敗。B、從高平陵政變一一高貴鄉公曹髦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曹髦。這段時間是權力的激烈爭奪期。這段時間發生了這樣幾件大事:a、髙貴鄉公曹髦正元元年(公元254年)正月,司馬師廢黜齊王曹芳,立高貴鄉公曹髦。b、曹髦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春天,揚州刺史文欽、鎮東將軍母丘儉起兵討伐司馬師。c、曹髦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徵東大將軍諸葛誕反叛。C、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曹髦被殺以後,政權爭奪大勢已定,曹魏只是名稱而已,司馬家完全掌控了大權。

    正是因為曹魏內部的政權爭奪,使得曹魏長期無暇顧及西蜀。等到司馬氏奪權成功,西蜀政權也腐朽透頂了,司馬昭一聲令下,西蜀政權就吹燈拔蠟,只留下了一聲輕輕的嘆息!

    二、內部因素。提到西蜀的內部因素,就繞不開諸葛亮,因為諸葛亮不僅是劉備時期穩穩的二把手,更是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備死後一一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西蜀政權實際上的一把手。可以這樣毫不誇張地說:沒有諸葛亮,蜀漢政權可能就不能延續這麼長時間。

    諸葛亮用人是講究德才兼備的,不光要有才,還要有德。1、諸葛亮死後執掌蜀漢政權十二年、直到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去世的蔣琬,是諸葛亮從劉備刀下救出來的人才。諸葛亮常說:"公琰(蔣琬字)志向忠誠正直,是幫助我共同完成王業的人!"他秘密地給劉禪上表:"我如果有什麼不幸,後事應該託付給蔣琬。"2、諸葛亮死後與蔣琬共同處理朝政的費禕,連孫權都誇讚他:“您是天下有美德的人,一定會成為蜀漢的股肱之臣。"諸葛亮為了彰顯費禕,在平定孟獲回朝、百官迎接的場合,特地讓年輕官微的費禕和自己同坐一輛車子,由此百官都對費禕刮目相看。費禕直到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去世,這時候距諸葛亮去世已經將近二十年了。3、董允。董允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誇讚過的大臣,他長期統領著皇宮親兵,主管著皇宮中的事務。

    蔣琬、費禕、董允和諸葛亮被蜀中百姓合稱為"蜀中四相"。諸葛亮去世後,從蔣琬到費禕,不管他們身在何處,朝中每有獎賞刑罰的事情,劉禪都要先與二人商議、決斷,然後才執行。董允則在宮中起匡救、防範的作用。劉禪要增選美女補充後宮,董允認為后妃十二人是規矩,數量已足不能增加;劉禪喜歡宦官黃皓,董允上則批評劉禪,下則斥責黃皓,二人都懼怕董允,所以直到董允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去世,黃皓官位不過是黃門丞,根本不敢胡作非為。一一朝中有蔣琬、費禕施政,皇宮中有董允抑制劉禪的私慾,所以直到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費瑋去世,西蜀的發展還是很不錯的。陳壽評價蔣琬、費禕說:“他們都承襲諸葛亮的成規,因循不加以改動,所以邊境安寧,家國合一。"裴松之評價說:"蔣、費做丞相,遵循成規,沒有貪圖功勞妄動刀兵,沒有傷亡;對外擊敗了曹魏駱谷的進攻,對內保持著安寧和合。治理小國的辦法,清靜為政的道理,還有超過這樣的嗎?"

    其他後期的文武大臣諸如姜維、馬忠、王平、張嶷、鄧芝、張翼、廖化等等,或守衛邊疆,或戰場征戰,都對蜀漢政權的存在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些大臣都有一個共同點:忠心耿耿。一一眾位大臣的德才兼備,保證了後主劉禪的統治。曹魏自明帝曹叡死後,東吳自孫權死後,繼位者不是被換掉,就是被殺死;唯有劉禪,儘管昏庸無能,卻穩穩地當了四十年的皇帝。

    蔣琬、董允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去世,特別是費禕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去世以後,對外姜維連年用兵不已,內部黃皓弄權,董厥、樊建、諸葛瞻等無能為力,蜀漢政權也就漸漸地油盡燈枯、日薄西山了。用東吳五官中郎將薛珝的話說,就是“主子昏暗不知道自己的過錯,大臣們依違兩可以求免罪;朝堂上聽不見正直的言論,田野里老百姓全是飢餓顏色”。這時候,曹魏的司馬氏基本上奪得了政權,消滅蜀漢政權也就摧枯拉朽易如反掌了。

    諸位君子,誰能說諸葛亮對蜀漢政權的延續作用不大呢?

    三、後主劉禪。提起後主劉禪,人們馬上就會想起"樂不思蜀"的成語來,加上當時司馬昭對他"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一一人的無情無義,怎麼可以到了這樣的程度!即使諸葛亮健在,也不可能輔佐他久全,何況姜維呢一一的評價,一個昏庸之君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裡了。然而近幾年人們卻從"樂不思蜀”讀出新意來了,說這是"大智若愚",劉禪裝儍所以保住了性命。其實,無論劉禪的"裝傻"能否瞞得住大政治家司馬昭,就從劉禪自成都到洛陽、身邊只有文官卻正、武將張通二人始終跟隨這件事來看,司馬昭還值得殺他嗎?對於一個人心喪盡又毫無反抗之心的投降君主,司馬昭何不留著他,顯示自己的寬容大度呢?

    下面我們用史料來證明一下劉禪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皇帝)。

    1、劉禪捨得放權,不是一個強勢專權、剛愎自用的人。A、劉禪剛做皇帝,就對諸葛亮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把所有的國家事務全部交由諸葛亮處理了。B、諸葛亮去世以後,蔣琬、費禕共同主持政務,朝中的獎賞刑罰,劉禪都要和二人商議,二人決定了以後才施行。C、劉禪繼位的時候才十七歲,隨著年齡的增大,想增加後宮美人的數量,並且喜歡宦官黃皓,侍中董允上則批評劉禪,下則申訴黃皓,所以直到董允去世,後宮的嬪妃不過十二人,黃皓的官位不過是黃門丞。

    2、劉禪是一個有一定智力的老實人,不是晉惠帝司馬衷那樣的儍子。A、劉禪延熙元年、曹叡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叡派司馬懿領兵四萬到遼東平定公孫淵之亂,劉禪下詔書給蔣琬:"這是天賜良機,你應整治行裝,統帥各路人馬進駐漢中,等待吳國行動,東西形成犄角之勢,伺機進攻。B、延熙十二年(公元249年)春天,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了曹爽,魏國右將軍夏候霸投降西蜀,劉禪對夏侯霸說:"你的父親(夏侯淵)當年遇害於軍中,並非是我父親殺害的。”對夏侯霸十分優待。C、西蜀滅亡,劉禪被送到了洛陽,司馬昭設酒宴款待他。席間司馬昭故意讓上演蜀地的歌舞,其他西蜀的臣子們看著都傷心落淚,唯獨劉禪看得喜笑自若。司馬昭問他:"還想念西蜀嗎?"劉禪回答:"這裡快樂,不想念西蜀。"秘書令卻正感覺劉禪的回答忒離譜,下去以後教了他一番詞語,並讓他閉眼裝哭。第二天司馬昭果然又問同一個問題,劉禪便按照卻正所教的回答了。司馬昭又問:"怎麼你說的像卻正的話呢?"劉禪吃驚地睜開眼睛看著司馬昭說:“確實是像你說的一樣。”把左右的人都逗笑了。

    3、劉禪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從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可以看到劉禪三方面的缺點:A、自暴自棄,信口開河。B、獎賞懲罰偏私,沒有公正原則。C、親小人,遠賢臣。

    董允死去以後,劉禪失去了約束,他對善於逢迎自己的侍中陳祗以及宦官黃皓特別喜歡。陳祗雖然職位在大將軍姜維之下,權力卻大過姜維;黃皓的官位也由黃門丞、黃門令、中常侍、奉車都尉,一路攀升。自從劉禪被陳祗、黃皓逢迎、蠱惑,一天天地對董允更加痛恨起來,認為董允自高自大,不把自己這個皇帝放在眼裡。最為要命的是,劉禪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姜維探聽到曹魏要進攻西蜀,給劉禪上表佈署軍事,讓張翼去把守陽安關口,讓寥化去把守陰平橋頭;黃皓卻聽信巫師的言語,說敵人不會進犯,劉禪也就沒有按姜維的計劃去做。後來的鄧艾正是乘虛從陰平進兵,直抵成都的。

    總起來說,蜀漢政權只所以在諸葛亮死後還能存在二十九年,從外部說曹魏在進行權力的爭奪,無暇顧及西蜀;從內部說有諸葛亮挑選的接班人蔣琬、費禕、董允執政二十年,家國和合。到了司馬氏奪得曹魏的大權,失去蔣、費、董的西蜀也已經日簿西山,只剩下被消滅的份兒了。

    看提問題這位先生的口氣、用詞,似乎對諸葛亮頗有不滿,對劉禪滿懷同情。其實,對歷史要想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最忌諱偏見和先入為主。首先要全面地掌握材料,不能盲人摸象。其次要抱持一個平常心,客觀公正審視材料。第三要從材料中得出結論,不能心中先有結論,再去史書中找資料證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是怎麼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