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擇日啟程
-
2 # 歷史新檔案
古代戰爭以少勝多重點在於以下5點:
1.將領和軍隊組織的指揮協調能力以及忠誠程度,大軍團指揮對將領的協調能力要求很高,能力低下的將領帶兵多未必能協調好,特別是大軍團中各將領不聽從指,往往導致反為小軍團所破。戰例如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
2.士氣和戰鬥決心。中國有太多成語說明這個問題了,如哀兵必勝、置之死地而後生、破釜沉舟等等。戰例如秦末的鉅鹿之戰、新朝末的昆陽之戰、南北朝時的陳慶之北伐。
鉅鹿之戰
3.對於天氣、地形、水火的合理利用。如上黨之戰,白起卡住關鍵陣地導致趙軍無法突圍。諸葛亮也是用此方法的高手,三國演義中例子極多。
赤壁之戰
4.對於後勤供應的保障能力。大軍團要求的糧草和軍械也多,對大軍團作戰若卡住其糧道,往往使其不戰而敗。如曹操與袁紹的官渡之戰中就先燒光袁軍在烏巢糧草,致袁軍士氣大跌,圍城之戰中也往往對大軍團採用困城之法,迫其投降。
官渡之戰
5.機動能力。史上北方遊牧民族軍隊對中原軍隊大量利用騎兵的高機動性,雖兵力少於中原軍隊,但常採用破糧道,滅散兵的方式擊敗中原大軍。遼軍在五代十國擊敗後唐、後晉主力的晉安之戰、中度之戰均是採用此方法。
-
3 # 明悅讀歷史
三國時期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一 官渡之戰 曹操大勝
東漢獻帝建安5年(200年)左右,這段時間,劉備和剛剛從曹操營裡回來的關羽重逢了,和張飛、趙雲幾個兄弟正在招兵買馬,準備著重新搞創業上市。
東吳的孫權剛剛接管了哥哥孫策的江山,在周瑜的幫助下,也準備在江東大幹一場。
曹操這時也在北方基本站穩了腳跟,看見孫權的勢力逐漸壯大,就奏請皇帝封孫權為將軍,兼領會稽太守。袁紹這時候其實勢力很大,佔領著“冀、青、幽、並”四州,他見孫權這小子都成將軍了,心裡不好受,於是琢磨著去打一打曹操。
但是袁紹這人有個毛病,就是做事猶猶豫豫拿不定主意。在他集團的內部,幾個管理層意見也不一樣,有的主張休養生息,以不變應萬變,有的主張主動出擊,和曹操拼一場,搞不好就能把曹操滅掉,主戰的以許攸為代表。
於是,袁紹在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終於決定去和曹操決戰,親自率領 “精兵10萬,戰馬萬匹”,浩浩蕩蕩的去打曹操。曹操當時兵少缺糧,袁兵萬弩齊發,曹軍大敗,
一直退到官渡才穩住腳跟。
這時,謀士許攸看出曹操缺糧,建議袁紹直擊許昌,前後夾擊曹操,快速結束戰鬥。就在這關鍵的時刻,袁紹的猶豫懷疑的毛病又犯了,不但不聽許攸的建議,還懷疑他跟曹操勾結要陷害自己。
許攸見袁紹不相信自己,很是傷心,再加上自己的兒子、侄子被人設計,進了監獄,就連夜去投了曹操。
曹操正坐在燈前為即將斷糧發愁呢,有人報許攸來投,立馬慌忙起身迎接,見到許攸倒頭就拜。許攸給曹操提供了一個關鍵的戰機,就是袁紹的軍糧都在烏巢囤著,只要拿下烏巢,袁紹必敗。
曹操聽取了許攸的建議,夜襲烏巢,袁軍軍心大亂,被打的大敗而逃,十幾萬的人馬,
最後只剩下800多人。
官渡之戰曹操到底有多少人呢?把所有的兵都湊上,應該也只有3萬多人,是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案例。官渡之後,曹操奠定了在北方的基礎,聲勢更加壯大了。
二 赤壁之戰 孫劉聯合抗曹軍
官渡之戰之後,曹操得到了袁紹的四州土地和人馬,後來又去打劉表,當時劉表已經去世,幼子劉琮不戰而降。
曹操毫不費力的又得到了荊州水軍,可謂聲勢滔天。於是積極訓練水軍,準備攻打江東的孫權。
劉備這時帶著不多的人馬,仍然正在困境中掙扎著,但是,他透過自己的努力“三顧茅廬”拜諸葛亮為軍師,給集團找了個絕佳的領路人。雖然被曹操逼的退往公安,但是前途是遠大的。
為什麼說前途遠大呢?因為有人看上了他們集團的價值,雖然人不多,但是有關、張、趙的技術團隊在,只待時機就能翻身的。機會來自於過江來的魯肅,魯肅極力勸說孫權要拉劉備入夥搞聯盟,還親自過江來當說客。
諸葛亮看準了機會,到江東那跟孫權表明了誠意和作戰的決心。其實江東對於和曹操是戰是和,也有很大的爭議,面對著曹操號稱的“百萬大軍”,文官多半主和,武官以周瑜為代表的主戰,孫權自己呢?
我想他是經過思考下定決心要打的,因為孫權這個人和袁紹不一樣,少年成事,有著和哥哥孫策一樣的膽識,但比哥哥多了些謀略。比如他用人,從來不疑。他用周瑜,是真的當他為師長,後來他用陸遜,一個書生當大都督,想想會有多少人反對,但是他從來沒有懷疑過。
於是孫劉聯盟就這麼愉快的成立了,當然期間兩家的一些小摩擦還是有的,比如周瑜逼的諸葛亮去“草船借箭”,比如諸葛亮借來東風,周瑜就派人要除掉他,幸虧諸葛亮跑的快才脫險。
周瑜派黃蓋詐降曹操,帶著載滿火的大船,開進了曹操的船隊裡,曹軍因為不懂水戰,於是把建造的大船用繩索連結起來,這下戰火一下子燒的曹軍大敗,於是曹操念著他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倉惶逃從華容道回許昌。
三 夷陵之戰 火燒連營七百里
赤壁之戰之後,曹操退守北方,孫劉之間因為荊州的問題 ,總會有點小嫌隙。後來劉備在龐統的幫助下,奪取了川蜀,留下關羽守荊州。
後期關羽被江東所害,痛失荊州,張飛也因為關羽的事情,脾氣變的更不好,被部下所害。劉備為了給關羽和張飛報仇,親自帥軍70萬,討伐江東。
孫權一看劉備要來跟自己決戰了,嚇的夠嗆,連忙寫信向曹丕(曹操的兒子)稱臣,誰知曹丕接受了降表,卻不出兵幫他,最後沒有辦法,江東只能靠自己了。他拜陸遜為大都督,迎戰劉備。
陸遜是孫策的女婿,一個書生,沒怎麼帶過兵,“不過孫權肯用他,他必定有過人之處”這是諸葛亮說的。劉備這次攻打東吳,諸葛亮一直是不贊成的,可能也是因為這樣,劉備這次出征沒有把諸葛亮帶在身邊。
陸遜迎敵的策略就是退,任憑劉備方怎麼痛罵,就是不出戰,戰爭一直持到了酷暑季節。因為士兵們忍受不了酷暑,劉備命令把營帳扎進了樹林裡,連營七百里。陸遜一看時機到了,命令軍士們用火攻,一下燒掉了營帳,蜀軍大敗,劉備被趙雲所救,退往白帝城。
試想,如果曹操和劉備在兩場戰役中,有一人成功了,那麼歷史估計就要改寫了,也就沒有後來的司馬懿什麼事了。不過司馬懿的後人雖然統一了三國,建立了晉朝,但是兩代之後司馬氏的幾個王爺們,也內鬥的很慘。也許歷史就是這樣,在爭鬥中慢慢進步吧。
-
4 # 愛妮品歷史
這第一個戰役就是我們熟悉的鉅鹿之戰。
這場戰鬥發生在秦朝的末期,當時對戰的雙方是項羽率領的楚軍和秦國大將王離章邯,他們各自率領軍隊,當時項羽帶領的軍隊是萬數人,而秦國的軍隊是將近40萬,當時項羽破釜沉舟,在率領軍隊的過程中毫不畏懼秦國的軍隊,最終在鉅鹿這個地方把秦國的主力軍全部殲滅,同時也是俘獲了秦20萬大軍,這場戰役也是確定了項羽的領導地位!
第二個戰役也是人們熟悉的官渡之戰
喜歡看三國的朋友們一定對於這場戰役比較熟悉,沒錯這場戰役就是官渡之戰,這場戰役也被稱之為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在東漢200年,曹操率領的軍隊和袁紹率領的軍隊在官渡這個地方相遇,並展開了激烈的角逐,曹操但是也是以少勝多戰勝了袁紹的軍隊,在擊敗袁紹之後也是為曹操一統天下打下了基礎!
這第三個戰役赤壁之戰
如果說曹操的輝煌時刻是屬於官渡之戰的話,那這場戰役就是曹操屈辱的人生史了,這場戰役發生在東漢末年,但是曹操已經一統北方,而這樣戰役的主角就是曹操和孫劉的聯軍,但是孫劉的大軍以少勝多戰勝了曹操的軍隊,曹操在這場戰役的失敗也標誌著三國時期三國抗爭局面的開始。這場戰役還意味著中國政治中心向長江流域的偏移!
第四個戰役就是淝水之戰
這最後一個戰役就是淝水之戰了,想必大家對這個是更加的熟悉,這場戰役發生在公元的383年,這場戰役是東晉的防守和前秦的侵略戰爭,當時東晉方面之後八萬餘人,而當時的前秦擁有80萬人,這場戰爭的比列懸殊是非常大的,但是這樣戰鬥前秦輸掉了,這場戰役的衰敗也標誌著北方大部分民族擺脫了前秦的統治!而東晉也是把邊界推到了黃河!
-
5 # 地史館
其實歷史上那些幾萬打贏幾十萬的戰爭並沒有那麼玄幻,只要你仔細翻翻史書,而不是聽營銷號胡說八道,相信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戰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並不像全戰那樣,把雙方的部隊一股腦的放在一個戰場上廝殺,而影響戰鬥勝負的也不僅僅只是兵力的多寡,還有戰場地形,軍隊士氣,主帥的指揮能力等等因素。當達到一定條件的時候,以少勝多也就沒有那麼奇怪了。
還是說幾個經典的例子,會比較容易理解。
我們先看鉅鹿之戰鉅鹿之戰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成名之戰,也是以少勝多的經典之戰。這場大戰中,40萬秦軍被殲滅,成了壓倒秦朝的最後一根稻草。那麼這仗是怎麼打得,項羽又是如何以少勝多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雙方的兵力。秦軍這邊共有兩支部隊,一支是章邯率領的20萬關中軍,另一支是王離率領的20萬長城軍,合計40萬;而項羽這邊呢,只有5萬楚軍。大家一看,5萬VS40萬,這都能打贏,項羽也太牛逼了吧。先別覺得不可思議,項羽確實很厲害,但秦軍的對手並不只有項羽,還有數十萬作壁上觀的反秦聯軍。
鉅鹿之戰爆發後,王離的20萬秦軍圍攻鉅鹿城,章邯的20萬秦軍在外圍阻援。項羽帶著反秦聯軍趕到戰場後,聯軍各路諸侯都害怕秦軍而不敢參戰,項羽就帶著自己的5萬楚軍破釜沉舟率先進攻,給聯軍做個榜樣,鼓舞士氣。而且項羽也不是直接拿5萬人去硬碰40萬秦軍,而是攻打連線章邯軍團和王離軍團之間的甬道,分割兩支秦軍後,再主攻圍攻鉅鹿城的王離軍團,所以並不是5萬VS40萬,而是5萬VS20萬。
由於項羽太兇狠,這5萬楚軍是越打越猛,直接把王離給幹懵逼了,之前不敢進攻的聯軍以及鉅鹿城中的趙國軍隊受到項羽的鼓舞,也跟著衝進戰場,將王離的20萬秦軍全部殲滅,章邯的20萬秦軍也在不久後投降。
所以,鉅鹿之戰並不是項羽帶著5萬楚軍,砍瓜切菜一樣橫掃了40萬秦軍,而是項羽5萬楚軍在最開始的幾場戰鬥中擊敗了王離的20萬秦軍,鼓舞了反秦聯軍計程車氣,最終變成數十萬聯軍VS40萬秦軍的大規模戰鬥,並最終贏得勝利。
綜上所述,鉅鹿之戰的以少勝多,是有水分的。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經典戰例,淝水之戰淝水之戰是東晉和前秦之間爆發的一場戰略決戰,東晉這邊的兵力為8萬,前秦那邊的兵力超過100萬,10塊錢和100塊錢之間的差距可不是1塊錢和10快錢可以比的,可結果卻是東晉贏了。
我想肯定會有人罵前秦是廢物,100萬打8萬都能輸,但如果仔細瞭解這段歷史,你會發現前秦輸的並不冤。
我們先來聊聊所謂的前秦百萬大軍。在這場旨在滅亡東晉的大戰中,前秦君主苻堅作出詳細的部署,先是派符融為主將率25萬大軍為前軍先行進攻江淮重鎮壽陽;再命姚萇組成西路軍,沿長江出四川,進攻荊襄;又調幽州、冀州州、徐州的部隊為東路軍,南下進入淮河戰線;調涼州的部隊進入中原,作為後軍;最後,自己率領60萬步兵和27萬騎兵為中路大軍,御駕親征。
拋去西路軍、東路軍、涼州兵這些沒有具體資料的部隊,僅符融的前軍和苻堅的中路軍就有112萬,不過也有人認為符融的前軍是中路軍抽調出來的,可即便是這樣也有87萬大軍,是東晉的十倍以上。
戰略部署不可謂不周全,兵力不可謂不雄厚,那又是怎麼輸的呢?
我在開頭的時候就說過,真實的戰爭不是遊戲,大戰一觸即發,不可能讓你有時間有條件將兵力全部集中起來一波推過去,淝水之戰同樣如此。在這場戰鬥中,並不是東晉8萬VS前秦100萬或是87萬,而是8萬VS25萬,也就是符融的那25萬前鋒。一比三的兵力對比,還是很有操作空間的,那麼東晉又是如何秀操作的呢?
前秦25萬大軍和東晉8萬大軍在淝水對峙上了後,東晉主將謝玄派使者請苻堅將陣線向後退上一里,讓開戰場,好讓晉軍渡過淝水,好和秦軍決戰。苻堅覺得可以趁晉軍渡河的時候來個半渡而擊,於是下令部隊後撤。可晉軍的前鋒部隊剛剛渡河,趁苻堅還沒有半渡而擊的時候就搶先向秦軍進攻,秦軍還沒來得及擺好陣型就被晉軍打得個措手不及,一下子亂了陣腳。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叫朱序的東晉降將在秦軍後方大呼“秦軍敗了”,後面的秦軍不知道前線發生了什麼事,只是知道部隊在後撤,於是真的認為秦軍變了,一場戰術性後退就演變成大潰逃,25萬秦軍就這樣敗了。
其實,損失了25萬部隊,前秦還有中路60萬大軍,完全有翻盤的機會,可前秦是一個多民族的胡人政權,作為統治民族的氐族,僅佔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淝水戰敗後,直接被前秦用武力壓制的其他民族紛紛反叛,例如鮮卑族的慕容垂,羌族的姚萇都是亡國後 才加入前秦的,還有喊出“秦軍敗了”的東晉降將朱序,其實在開戰之前就和晉軍串通好了。
這樣一幫人組成的百萬大軍,本身就沒有多少凝聚力,看到苻堅敗了,逃跑的逃跑,叛變的叛變,剛剛統一北方的前秦帝國轟然倒塌。
綜上所述,戰爭決不能只看兵力的多寡。鉅鹿之戰比的是破釜沉舟的決心,官渡之戰比的是糧草後勤,赤壁之戰比的是戰場適應性,淝水之戰比的是國家凝聚力。天時地利人和之下,以少勝多也就不奇怪了。
-
6 # 風和日麗校園風光
分析眾多以少勝多戰例,總結歸納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將者果斷髮出正確指令(指揮得當);兵者訓練有素、服從軍令、因某種信仰或原因產生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大無畏戰鬥意志;武器不能太落後;足夠的戰爭必須物資;有時自然因素也會產生巨大作用。上述某一點佔有絕對優勢,就有可能達到以少勝多,若幾點都具備,且能充分合理結合運用,就可稱為無敵之師。
一.指揮得當。戰場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將者必須及時掌握準確情報,果斷髮出正確指令。如淝水之戰,謝玄指揮8萬東晉精兵與苻堅率領的80餘萬前秦大軍對峙於淝水兩岸時,謝玄假意請求苻堅後退待東晉軍隊渡河後進行決戰。苻堅決定待東晉軍隊渡河過半時發起突然進攻,於是下令後退,東晉軍隊同時渡河。80餘萬大軍後退場面可想而知,尤其是後方軍隊根本不知為啥後退,這時潛伏在前秦大軍中的東晉細作乘機大喊“我們打敗了,快逃啊!”,不明真相的前秦大軍頓時潰逃,踩踏致死不計其數,東晉軍隊尾隨追殺,前秦大敗。
又如,毛主席前三次反圍剿時採用官兵都能理解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消滅敵人”等靈活有效的戰術,連續三次取得以少勝多的戰績。
二.兵者訓練有素、服從軍令、因某種信仰或原因產生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大無畏戰鬥意志。
古代許多著名將領都非常注重這一點,有與士兵同甘共苦的,有為士兵吸膿血的等等,都是希望擁有這樣的軍隊。我們以抗美援朝為例,先看空軍,新中國的空軍相對美軍真是太弱小了,有的飛行員僅僅訓練20多小時就上空作戰,結果戰績驚人,靠的就是大無畏的戰鬥意志,其中王海一人就擊落9架敵機,包括一名美國王牌飛行員。又如,在金城戰役的白巖山稜坎戰鬥中,有個叫鄭朝元的戰士一個人就阻擊殲敵122人。再如,黃繼光、邱少雲等烈士無不彰顯人民軍隊強大無畏的戰鬥意志。
三.武器不能相對太落後。二戰日本投降的直接因素,就是面對超級強大的核武器,徹底喪失戰鬥意志。
四.足夠的戰爭消耗物資。官渡之戰也是著名的以少勝多戰例,面對優勢兵力之敵,曹超派出精銳騎兵燒燬袁紹大軍糧草,常言道“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可想而知,糧草沒了袁紹必敗無疑。抗美援朝雖不是以少勝多,但炸不斷打不爛的交通線為前線源源不斷運送的物資,卻是抗美援朝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
五.自然條件往往在戰爭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抗日戰爭中日本沒有迅速攻佔中國,除了中國的抗戰外,另一個因素就是戰線推到山區後,日本的機械化部隊幾乎喪失作用。德國兩次入侵俄國,最終都敗給嚴寒。以少勝多的戰役就是火燒赤壁,不善水戰的曹軍把船連線起來,本是應對良策,結果不該有的東風卻吹起來,良策瞬間變成蠢策,最終因火燒連營而大敗。
如果各方面都達到高水平,且能充分有效結合運用,那就是無敵之師。
-
7 # 盤古愛女媧之大秦帝國
淝水之戰
東晉VS前秦
東晉以八萬打敗前秦八十萬(實際30萬)東晉統帥謝安,前秦統帥苻堅淝水決戰時,苻堅的前秦軍隊後移時,晉軍渡水出擊,此時前秦軍隊有人高喊:秦軍敗了,故而兵敗如山倒,一發不可收拾兵敗如山倒的關鍵點:就是這個趁軍隊後移高喊秦軍敗了的人,是他造成了前秦軍隊潰敗的恐慌情緒
官渡之戰東漢末年,曹操和袁紹的決戰曹操聽取袁紹投靠的謀士許攸的建議偷襲袁紹的屯糧大營烏巢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打的就是後勤保障,因此曹操在官渡以劣勢兵力戰勝了強大的袁紹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VS曹操(號稱八十萬)
三十六計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苦肉計)黃蓋投靠曹操(詐降計)水面偏能用火攻(黃蓋船上裝著硝酸甘油加硫磺)就這樣把曹操八十萬大軍給燒沒了!
還有很多如:成吉思汗和金朝的野狐嶺決戰;拿破崙與反法聯軍的戰爭 -
8 # 龐煌久
在我們國家悠久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生過無數次的戰爭。在這些戰爭中的許多戰役裡,雙方力量對比懸殊強弱分明,但戰爭結果卻出乎意料,實力弱小的一方戰勝了力量強大的一方。下面就以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戰役—淝水之戰為例。淝水之戰是典型的以弱勝強,以少勝多。戰前,前秦軍隊步兵騎兵合計超過百萬,而東晉軍隊總數不過十來萬。前秦皇帝符堅誇口,百萬之師,投鞭斷流。但是這場戰役結果卻以東晉大勝前秦慘敗而結束。下面對該戰役進行分析。
首先看戰爭準備。先說雙方人員構成。前秦軍隊號稱百萬,但其中包括氐族人,鮮卑人,羌人等。這些人表面和和睦睦實則各懷異心,因此,雖然人數眾多,但卻不是一個團結堅強的戰鬥集體。反觀東晉,將領士兵基本都是漢人,因此萬眾一心鐵板一塊。再看人員士氣。無論古今中外的戰爭,都講究師出有名,就是講究打仗的理由和目的。前秦是要統一全國,而東晉則是為生存而戰。前秦是侵略的一方,而東晉是反侵略的一方。這就決定了東晉沒有退路,失敗則意味著亡國。兵法雲置之死地而後生。所以,作為反侵略一方的東晉士氣及戰鬥意志要高於對方。
其次,情報工作。淝水戰役之前,降將朱序被派到東晉勸降。不是真心投降前秦的朱序勸告謝安,趁前秦百萬軍隊尚未完全集結之時,應先發制人,主動進攻,否則東晉勝利的機會渺茫。謝安了解到了敵方當前的力量,就採納了他的建議。而反觀符堅方,情報工作差強人意,不瞭解對方真實力量。在觀察敵情時,發現八公山上漫山遍野的東晉軍隊 ,立馬被東晉軍隊的浩大陣勢所震撼,士氣頓時萎縮。其實對面山上密密麻麻的都是樹木而非士兵。這就是所謂的草木皆兵。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優於前秦的情報工作的使戰役的天平再向東晉傾斜。
第三、戰役指揮。 經過一系列排兵佈陣,雙方終於隔著淝水對峙,準備決戰。東晉耍了一個花招,讓符堅先退後一些,以便讓東晉軍隊能渡過淝水排兵佈陣,然後雙方對決。前秦本已列好戰陣,但符堅卻想趁敵方半渡而擊,於是就答應了。但他沒料到自己的軍隊數量龐大,前方往後撤,後方卻不明所以,以為己方已敗。於是戰陣騷亂,兵潰如山倒。人盡皆知,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戰鬥尚未開始,前秦就讓自己的部隊撤退,不得不說是指揮上的敗筆。於是東晉軍隊一鼓作氣乘勝追擊,取得輝煌了的勝利。
-
9 # 史評通鑑
一般都是打防守反擊,套路就是堅守城池,待敵人糧草耗盡,準備撤退的時候再出城追擊。這種打法勝率非常大。
例如隋煬帝攻打高句麗,共發兵100多萬,結果攻城不克。待天氣變冷、糧草耗盡之後,隋軍就得撤退。高句麗便趁機出擊,一舉打敗了隋煬帝。
又入北魏元英引兵攻打南梁的鐘離城,圍攻了一百多天,始終沒有進展。待北魏兵馬陷入疲弊之後,南梁援軍就拍馬趕到,與鍾離城中的兵馬裡外夾擊,一舉擊潰了北魏大軍。
南北朝時候,胡人建立的北朝長期佔據上峰,漢人建立的南朝之所以沒有被攻滅,大抵是因為善於守城的緣故。那時候是冷兵器時代,銅鐵鑄成的刀劍對銅牆鐵壁毫無辦法。然而到了遼宋夏金之時,火炮已經出現,所以南宋就再也無力阻擋遊牧民族了。
-
10 # 賈大師聽不懂
以少勝多的戰例在古代是比較普遍的。
按正常思維,古代技術不發達,人力越多力量越多。但人力要發揮作用,必須有足夠的後期保障,統一的排程指揮,適合的展開戰場。
首先,古代後勤沒有機械運輸,只有有限的牲畜,道路條件差,軍隊人數多反而是沉重的負擔。吃不飽軍隊就譁變,無心打戰。古代戰爭時間持久,行軍都要幾個月,後勤保障壓力大,保障線過長容易被攻擊,弱方首要就是攻擊對方後勤,後勤被偷襲,軍隊立馬崩潰。
古代通訊落後,形成統一的行動很難。由於山川河流阻隔,人數越多駐紮越分散,通訊就越麻煩。都是戰前制定好作戰方案,戰局發展瞬息萬變,區域性情況有變,無法通知上報,戰局容易失控,戰線漏出空擋被弱方利用,或製造迷惑資訊,誤導對方,誘前鋒陷入陷阱,後方被迷惑不敢上前,區域性被圍殲,逐步蠶食。
戰場條件也會限制人數的投入。弱方可選擇機動遊走,消耗對方,選擇有利地形埋伏。或堅守城池,弱方面對危機更能團結一心,據城死守與對方僵持待變。
-
11 # 酸甜土豆絲
一、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是歷史上投入兵力超過百萬的大規模作戰。前秦兵力95萬,東晉兵力8萬。東晉主動出擊,戰勝前秦。
前秦戰略指揮失誤,導致撤退的時候,自己的兵馬互相踩踏而亡舉不勝數,指揮者又不能有效的組織兵力進攻,兵敗如山倒。前秦的失敗歸根結底是,沒有經驗的大規模作戰,導致了戰略的失誤。
二、鄱陽湖之戰
陳友諒領兵60萬,朱元璋兵力23萬,此次戰役是中世紀上規模最大的水戰。陳友諒的戰略指揮失誤是造成這場戰役失敗的直接原因,朱元璋充分利用陳友諒的失誤,運用風向、水流等自然條件搶佔用有利地形。
在冷兵器時代,充分的發揮火器的作用,並運用火攻,創造了我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三、白溝河之戰
這場戰役是明朝的皇位爭奪戰的轉折點。明朝兵力60萬,燕王朱棣親率10萬兵力。這場戰役前期是明朝佔據優勢,朱棣做困獸猶鬥。但是在困境中,朱棣兵馬斬殺敵方大將,導致了敵軍軍心混亂,開始逃跑,朱棣乘勝追擊,獲得了勝利。
四、鉅鹿之戰
秦將章邯率軍40萬,楚霸王項羽領兵20萬。章邯率軍打敗了項梁,認為楚軍不足為慮,產生了驕傲的心理。率軍北上圍困趙軍於鉅鹿,趙王向各路諸侯求救。
諸侯恐懼秦軍的強大,沒有人敢去迎戰。項羽為了報秦軍殺叔父項梁之仇,率軍主動出擊。項羽破釜沉舟,讓士兵僅帶三天糧食,士兵計程車氣達到了頂峰狀態。分割、孤立敵軍,讓章邯和王離之間失去聯絡,造成了區域性上的優勢。
不留後路的做法,讓士兵同仇敵愾,奮勇殺敵,九戰九捷。大局的勝利讓各個諸侯才有勇氣加入戰爭。鉅鹿之戰是項羽最得意的一次戰爭,把自己的作戰指揮發揮的淋漓盡致。
五、牧野之戰
歷史上記載的第一次以少勝多代表性的戰役。姜子牙帶領著諸侯周室組織的5萬兵力,先發於人。和商朝在牧野對戰,商朝的17萬大軍被打敗。商朝失敗的很大原因在於兵力的組成,大半的奴隸和戰俘用在了戰場,被周給策反。周5萬兵力勝商17萬兵力。
-
12 # 鄜延路節度使李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趁關羽北伐樊城的空檔,背盟偷襲荊州以南,進而擒殺蜀漢大將關羽,正式與蜀漢方撕破臉。
隔年,遠在洛陽的曹操去世,劉備聽到訊息後,為了探取曹魏的動向,以便準備伐吳戰事,便派韓冉到曹魏弔喪,並送上錦布等賻贈之禮向曹丕交好。曹丕知曉劉備借喪求好的心意,下令荊州刺史傅群斬殺韓冉以杜絕劉備。韓冉借病留在上庸躲過一劫,之後,曹丕篡漢稱帝,韓冉以書信告知劉備;劉備收到獻帝已死的傳聞,在群臣的上表進奉和萬聲擁戴下,以此自立為漢帝,於成都武擔山之南登基,延續漢室大統。
漢章武元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五月,大將張飛在閬中出征前被部下刺殺,儘管損失了一大戰力,劉備仍舊不改伐吳念頭。七月,以奪回荊州,同時替遇害的關羽報仇為由,親率數萬大軍伐吳。得到訊息的孫權連忙遣使求和,送信給劉備陳說利弊,希望劉備能夠打消伐吳念頭。劉備憤怒不答應,拒絕了孫權的求和,孫權便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軍應戰。
為了避免虎視眈眈的曹魏同時進軍,八月,孫權主動放低姿態,承認曹丕受劉協禪讓帝位的合法性,以維持諸侯的身份向魏國稱臣納貢,獲封吳王與大將軍。。
劉備率領大軍進逼夷陵西界,任命馮習為大督,領軍統率蜀漢全軍。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廖淳、傅肜等將領各為別督。蜀漢將領吳班、馮習等攻破屯在巫縣的李異,蜀軍到達秭歸,當地武陵五谿蠻夷遣使響應蜀軍發兵。劉備還守秭歸,吳班和陳式的水軍屯夷陵,夾擊江東的西岸。
222年二月,劉備親自從秭歸進軍猇亭,開通通向武陵郡的道路,派遣侍中馬良安頓、撫慰五谿蠻夷,以黃金和錦帛賜予五谿蠻,同時授予他們官職和爵位,五谿蠻相繼響應蜀漢。黃權指揮江北軍等與孫權軍在夷陵道對峙。劉備首先派遣吳班率數千士兵設在平地立營,打算以挑釁敵人進行誘敵作戰。
東吳軍諸將打算出戰迎擊劉備,陸遜以蜀軍銳氣始盛、求勝心切、乘高守險,決定先讓一步,再相機決戰,令吳軍退至夷陵(今湖北宜昌北)、猇亭(今湖北宜昌東南)一帶,據守有利地形。劉備大軍相繼推進至夷陵、夷道(今湖北宜都),連營數百里,並得當地土著部族的支援,聲勢浩大。蜀軍頻繁挑戰,但陸遜堅守夷陵不出,孫桓也死守夷道。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蜀軍疲憊、鬥志鬆懈,但陸遜沒有中計,劉備知道此計行失效,乃從山谷中引出八千伏兵,陸遜此時才開始反擊。
閏六月,陸遜在大舉進攻之前,先攻漢軍一營,結果失利,諸將皆說這是浪費兵力、白死了許多將士,陸遜卻說:“吾已曉破之之術。”陸遜發現了漢軍的營寨都是由木柵欄組成,便決定使用火攻。
吳軍放火,並封鎖江面,扼守夷陵要道,展開全線出擊,打了劉備一個措手不及, 蜀漢許多指揮將領如馮習、張南、沙摩柯等都因此陣亡,其他也有一些將領如杜路、劉寧向吳軍投降。吳軍克營40餘座,陸遜督促諸軍,四面攻擊之,漢軍戰死者數萬,“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塞江而下”。傅肜、程畿戰死,統領江面水軍的黃權因迴歸蜀漢的退路被吳兵截斷,不得已只好率眾投降魏國。
參戰蜀漢將領幾乎全數陣亡,劉備大敗,與殘部退回益州永安縣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隨後一病不起。而東吳方面,則有徐盛、潘璋、宋謙等將領、大臣各競表言“劉備必可以擒獲,請求再次出兵。”陸遜與朱然、駱統則上言孫權:“曹丕大合士眾,外託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孫權聞奏,便下令停止追擊劉備,同時調軍回防曹丕。秋九月,曹丕開始攻吳。
222年十月,孫權得知劉備沒有退回成都,而是持續待在離前線很近的白帝城,感到恐懼的孫權便主動遣使再次議和。劉備同意並派宗瑋覆命。
同月,孫權自訂年號黃武。後劉備聽聞魏軍大出伐吳,就寫信給陸遜:“如今賊軍已到達江陵,若果我再次東征,將軍(陸遜)能夠應付不?”陸遜回信答道:“但恐怕蜀軍新破,創傷未愈,且應當休養生息,不要再窮兵黷武了。若不為自己打算,就會招來另一個滅頂之災,你若果從老遠來送死,這次就無法逃走了。”
十二月,孫權說:“近日收到玄德(劉備)的書信,其已深感愧疚。孤之前之所以名西邊為蜀,是因為漢獻帝尚在,如今漢朝已被廢除,劉備可以自名為漢中王。”於是派遣鄭泉出使蜀,之後,孫劉兩方開始恢復正常的外交往來。
此戰,吳軍後退誘敵,以逸待勞,擊其疲憊,創造由守轉攻的成功戰例。東吳守住了荊州,而蜀漢受到重創,元氣大傷。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劉備召喚在成都的諸葛亮到永安。三月,劉備病勢加重,向丞相諸葛亮交代後事,託付蜀漢軍政大權,四月,劉備在永安宮(今奉節師範學校內)逝世,後諸葛亮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對抗曹魏。
經此一役,雙方實力都受到影響,蜀吳消除矛盾重修於好,自此再無大戰。兩國共同抗魏,同時往北與曹魏對峙。到晉朝統一之前三國領土再無重大改變,因此夷陵之戰被認為是前後三國之分界。宋末、元初史學家胡三省稱:“曹公不追關羽,陸遜不再攻劉備,其所見固同也。以智遇智,三國所以鼎立歟!”
如題,我在玩遊戲時,如全面戰爭,在敵多我少,敵強我弱時,在戰力比為2:1及以下時還能勉強獲勝,但歷史上那些幾萬勝幾十萬是怎麼打出來的?一直不解。
回覆列表
曹操
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非常多
!僅三國時期就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各有特點,非常精彩。現剖析一下官渡(今河南鄭州中牟縣城東北)之戰,以少勝多是如何實現的!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袁紹集中了十萬精兵,派沮授為監軍,從鄴城出發進兵黎陽,他先派大將顏良渡過黃河,進攻白馬。
曹操本來勢力很小,後來打敗了攻進兗州的黃巾軍,在兗州建立了一個據點,他還從黃巾軍的降兵中,挑選了一部分精銳兵力,擴大了武裝,有二萬餘人的力量。與袁紹軍以五比一的兵力,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
袁紹
一、袁紹一路進攻,曹操聲東擊西取勝。
當袁紹氣勢洶洶圍攻白馬的時侯,曹操釆取謀士荀攸的建議:派一部分人馬往西延津一帶假裝渡河,把袁紹的主力吸引到西邊,曹操帶一支輕騎兵襲擊白馬。包圍白馬的顏良沒有防備,被曹軍殺得大敗,顏良被殺,白馬也就解圍了。
二、袁紹兵多追殺,曹操伏擊獲勝。
袁紹聽了曹操救了白馬,氣得直跺腳,不聽勸阻,下令全軍渡河追殺曹操,並派大將文丑率領五六千騎兵打先鋒。曹操從白馬向官渡撤退,聽說袁紹來追,就把六百多騎兵埋伏在延津南坡,叫兵士解下馬鞍,讓馬在山坡上吃草,把武器盔甲丟得滿地都是。
文丑騎兵趕到南坡,看見這樣子,以為曹軍己經逃遠了,叫兵士收拾那丟在地上的武器。曹操一聲令下,六百名伏兵一齊衝上來,袁軍來不及抵抗,被殺得七零八落,文丑也糊里糊塗地丟了腦袋。
兩仗下來,袁紹連損兩員大將,將土們被打的垂頭喪氣。袁紹還不死心,吩咐士兵在曹營外堆土山,築高臺,讓兵土們在高臺上居高臨下向曹營射箭。曹操和謀士們設計了霹靂車,這種車上安裝了機紐,兵土們扣動機紐,把十幾斤重的石頭髮出去,打坍了袁軍高臺,士兵們也被打得頭破血流。
袁紹吃了虧仍不死心。又讓士兵在深夜偷偷挖地道,打算從地道進去偷襲,結果又被曹操識破,曹操讓兵士在營前挖了一條又長又深的壕溝,切斷了地道出口,袁紹偷襲計劃又失敗了。
許攸
三、袁紹殺曹心切,曹操出奇制勝。
雙方在官渡相持一個多月,曹操糧草有些不足,曹操很著急,給許都的荀攸寫信,荀攸回信,讓曹操無論如何也要堅持下去。
這時侯袁紹的糧草源源不斷地從鄴城運來,袁紹派大將淳于瓊領一萬人馬運送軍糧,把大批軍糧囤積在離官渡四十里的烏巢。
袁紹有個謀土許攸打聽到曹操缺糧訊息,向袁紹建議派一支小隊伍,繞過官渡,去攻打曹操的許都,袁紹不聽,還對許攸很是不滿。恰巧,有人寫信汙告許攸一家人在當地犯法,袁紹把許攸狠狠地批了一頓。許攸又恨又氣投靠了曹操後,幾番試探,得知曹操的隊伍只有幾天糧草了,獻出了偷襲烏巢之計。曹操立即召開了班子會,讓荀攸、曹洪守營,自己親率五千騎兵,連夜向烏巢進發。他們打著袁軍旗號,沿途遇到盤問,就說是袁紹派去支援烏巢的,袁軍崗哨沒懷疑就放他們過去了。
曹操到了烏巢,就圍住烏巢糧屯,放起一把火,把一萬車糧草燒得一乾二淨,烏巢守將淳于瓊倉慌應戰,也被曹軍殺了。
正在官渡的袁軍將土聽說烏巢起火都驚慌失措,袁紹手下兩員大將張郃、高覽帶兵降曹,曹操乘勢猛攻,袁紹軍四下逃散,袁紹和兒子袁譚來不及穿戴盔甲,帶著剩下的八千騎兵向北逃去。
經過這場決戰,袁紹主力己經消滅,過了二年袁紹病死。曹操又用了七年時間,掃平了袁紹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