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土木古今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動盪時期,但更是多元文化交流、中華民族融合的重要階段,不論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還是南方漢族政權,在政治、宗教、文化等各方面,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後來產生了文化包融性極強的隋唐,唐朝繼承隋的遺產,發揚光大,成為盛世一朝。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另一段亂世,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是軍事亂政。“槍桿子裡面出政權”,藩鎮割據導致的軍閥勢力此消彼漲。宋大祖趙匡胤繼承了後周的衣缽,“杯酒釋兵權”,採納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導致有宋一朝“揚文抑武”,成為一個內斂的、保守的,卻文藝氣息鼎盛的時期。

  • 2 # HL齊魯青

    這是源於唐和宋朝自身的建國方針和政策差異!

    唐朝統冶者自身就是胡漢混血,而南北朝本身就是民族自發融合的典範,唐在隋時基礎上繼承了漢家法統,既延續了民族大融合的包容性,又保留了北方民族的尚武傳統,所以才能不斷髮展增強,疆土越打越越大。

    而宋朝是在竊取了後周的國祚而立,雖以漢家正統自居,但是底氣嚴重不足,外交政策基本是內縮型的,主要精力用在對內嚴防上了,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基本是無能為力的,而因為以文馭武的國策,使得戰力直線下降,別說發展擴張,基本能自保都燒高香了,最後一退再退,退出河北,退出中原,退出江南,退出西南,直至退無可退蹈海而亡!事實證明,沒有武裝加持的文明,只是所謂的文明,在野蠻武力面前很容易就土崩瓦解了!

  • 3 # 玄谷真人

    唐朝與宋朝比是個錯誤思維,是非同類性質朝代的對比。唐朝與誰比是合乎其類呢?前與漢朝,後與明朝比。宋與誰比合乎其類呢?與兩晉比。

    看待朝代的歷史表現和歷史作用,要注意中國歷史運動的大節奏。明顯的,春秋戰國後是秦漢統一,三國兩晉南北朝後是隋唐統一,五代遼宋夏金後是元明的統一。先把清朝單獨拿出來,可以看到,大裂變的春秋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遼宋夏金後,是三組統一朝代,即秦漢、隋唐、元明,而且,又明顯可以看到,秦漢、隋唐、元明三組中,秦、隋、元是前邊開路先鋒,漢、唐、明才是大時代的帝國一統主將。

    所以,在比較不同朝代作為的時候,要注意同類相較,才有合理比較思維。所以,要秦漢、隋唐、元明比較帝國大統一的作用,力量顯示能力,擴張範圍,文明影響範圍。

    而大裂變的春秋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遼宋夏金進行比較,看其在裂變時期的諸國之間的鬥爭、生存策略,和文化、思想、科技發展作用。那為什麼唐朝可以在南北朝遊牧民族入侵後能發展成雄霸東方的國家?具體原因可以有很多,例如天下裂變幾百年了,民心期盼統一安定,如經過竟爭,有些政權衰朽了,有些政權優勝出來更有力量等,而主要原因卻在於唐朝在整個中古時代的大統一時期,上有天道眷顧,下有整個時代的各種力量的凝聚和支援。一陰一陽之謂道,裂變是陰,凝聚統一就是陽,時代主導力量就是支援一個強大國家顯示文明力量。

    那宋朝為什麼不能強大如漢唐?具體原因你可以說什麼杯酒釋兵權之類,但根本原因卻在於天下進入裂變時代,種種因素導致天下不能統一,遼宋夏金之間誰也不能真正完全取勝控制天下大局。於是,彼此在鬥爭中平衡,在互動中發展文化、科技。這其中最主要表現就是宋朝新儒家思想的發展和科技的發展,其中火器在宋夏遼金之間因戰爭需要而發展而傳播,從而近代之人文和近代需要之火器軍事革命發展起來。

  • 4 # 奔九兒

    首先科舉讓國家士大夫階層從春秋戰國時的"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壯士改造成了百無一用的書生,然後讓文官收稅來徵募底層人民當兵。這樣國家可以加強集權統治並削弱地方勢力。不過代價便是解除了地主知識分子階層保衛國家的義務。而底層人民則是拿錢打仗,沒錢就散。雖然這一制度有效地鞏固了宋朝對內的統治,但是削弱了國家的武力。天下興亡,食肉者不謀而指望匹夫有責,結果真的有岳飛這樣的匹夫跳出來救大宋時,皇帝卻防岳飛比防女真用心多了。

    最後蒙宋戰爭蒙哥汗命喪釣魚城後,大宋想再抓人走風波亭,結果致使四川軍閥劉整帶著軍隊地盤一塊叛變到蒙古那頭。從此宋朝再也無力集結足夠的軍隊同蒙古野戰。然後我們要開始談遊牧民族,那就談談。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入侵民族,初中都背過:匈奴鮮卑羯氐羌,是為五胡。接下來,這五個民族橫行北方,紛紛建立了政權。但問題就在於,這是五個民族,還是五個開化程度很低的民族,基本上等同於一群野蠻人。他們沒有完善的國家機器,也不會想著去發展生產力。大多數統治者每天就是飲酒作樂,醉生夢死,心情不好就殺個人玩玩。建立和維持統治完全是靠武力。而當擁有更強大武力的勢力崛起時,這樣的政權就會立刻被推翻。

    所以十六國時期的北方,就成了少數民族比拼戰力的擂臺。你方唱罷我登場。所以如東晉這種半死不活的割據政權,居然都能在祖逖、桓溫等人的帶領下將彪悍的少數民族抽得團團轉(詳情參見桓溫北伐)。好不容易出現了苻堅這等英主統一北方,結果淝水之戰跟東晉還沒交火,只吆喝一嗓子,百萬少數民族混合部隊頃刻土崩瓦解。前秦完蛋後,北方又陷入了少數民族大割據的局面。南方又出了個更恐怖的劉寄奴。於是南方出兵跟南方打,南方不出兵自己內部打。這種局面直到一個國家的出現——北魏。拓跋宏真是一代英主,成功地總結出了答主在上面總結的經驗,並得出了讓北魏長盛不衰的方法:漢化,大大的漢化。

    劃重點了劃重點了!這便是赫赫有名的“孝文帝改革”,而且相當成功。然而,請注意我上面所說的一個詞:相當成功。沒錯,北魏的悲劇就在於——手一滑,改大了。鮮卑的語言、文字、習俗、生活方式一律替換,甚至連姓都改了。這樣徹底的改革造成的後果是:鮮卑這個民族迅速被同化吸收,直到消失。很快,北魏的朝政,就跟漢分不開了。如赫赫有名的高歡,是鮮卑化很深的漢人,而赫赫有名的宇文泰,是漢化很深的鮮卑人。這個強大的國家,最終走向分裂。所以,綜上所述,南北朝的少數民族不具備完善的政治體系,也無法達到漢化與民族性的平衡。簡而言之,這些少數民族無法在中原大地紮根。

    但是要知道,少數民族也是人,也會進步的。當中國人民沉浸於大唐盛世中時,契丹崛起了。契丹覬覦中原不是一兩天,無奈唐朝邊將太厲害,一直未如意。五代十國時代給了契丹機會。耶律德光不愧一代英主,成功讓契丹得以染指中原。當然眾所周知,他最大的成就是收了個乾兒子。石敬瑭中國歷史上最大漢奸之一的名號可不是浪得虛名。讓出幽雲十六州實在是徹徹底底的嚴重賣國行為。

    怎麼說呢,長城都割出去了,難道讓中原民族用人肉來抵擋騎兵?所以請千萬不要忽略幽雲十六州這一重要外因。當然,宋朝本身政策就有問題。太祖兵變起家,自然要防兵變。於是重文輕武,守內虛外(精銳都在京城,所謂八十萬禁軍。而邊軍相對渣)。這在軍事上就更沒譜了。好在趙官家財大氣粗:打不過就用錢砸麼。反正也花得起。

  • 5 # 經歷維史

    唐朝和宋朝都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歷史朝代。唐朝統一全國之後,擊敗突厥,佔領西域和漠北。萬邦來朝,是世界公認的最強勝的時代之一,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國際地位,如同當今的美國,試看寰宇,誰可與之爭鋒。反觀宋朝,勉強統一了全國(古代中國,大致相當於清朝時期的漢地十八省),但是宋朝強鄰環伺,沒有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箇中原因,令人沉思,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統一全國前後面臨的形勢不同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征戰,李世民率唐軍打敗金城的薛舉、薛仁杲父子,降伏李軌。瓦解瓦崗軍,打敗了中原地區的王世充和竇建德,後又鎮壓了劉黑闥、徐圓朗、高開道。平定兩湖和嶺南地區,收復江南。經過六年的南征北戰,唐朝得以消滅群雄,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公元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北宋建立。962年,開始了一系列統一全國的戰爭。963年,平定武平周保權。965年,王全斌率軍平定後蜀。970年,潘美率軍平定南漢劉鋹。975年,曹彬、潘美率軍平定南唐。979年,宋太宗率軍平定北漢。北宋經過長達近二十年的時間才統一全國,這期間,北宋平定了五個政權,其中包括武平、後蜀、南唐、南漢和北漢, 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是非常艱難的。唐朝較宋朝統一過程順利,某種程度上來將,唐朝是隋朝的延續,其在隋朝的基礎之上發展壯大。反觀,宋朝繼承自周, 柴榮英年早逝,為趙匡胤打下的基礎並不多,除了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外,地盤非常少。北宋在收拾五代十國之後,全國各地的割據政權。每個割據政權,都在當地經營幾十年,已成氣候。北宋始終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幽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具體指:幽州(今北京市區)、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儒州(今北京市延慶區)、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媯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武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蔚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應州(今山西省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市東)、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區)、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

    自古以來這些地方便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原王朝北部邊境天然的防禦陣地。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了當皇帝,便將燕雲十六州作為交換條件來換取遼國耶律德光的支援。宋太祖、宋太宗兩代皇帝終其一生,殫精竭慮,都沒有收復。準確的來講,北宋沒有統一全國。

    對外戰爭意氣風發、“胡氣十足”的唐王朝(唐朝皇室成員都帶有少數民族血統),對外進行了一系列戰爭。尤其是在唐太宗時期,開疆拓土,令人後人讀起那段歷史,依舊蕩氣迴腸、熱血沸騰。貞觀年間,唐朝依次取得了對東突厥、吐蕃、吐谷渾、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龜 茲等少數民族政權的勝利。這些勝利奠定了唐朝300年的基業。仔細研究,唐朝的這些對手。我們發現,真正強大的對手只有吐蕃王朝,吐蕃軍隊曾經攻入長安,以及南詔政權。且兩個政權遠離宋朝內地。

    宋朝面臨的對手,都是旗鼓相當,甚至可以講略勝一籌,先後有遼、西夏、金國。這三個政權,不同於匈奴、突厥、吐谷渾、回鶻這些沒有發展到國家的部落,三個國家都已經高度漢化,且有漢族官僚為其出謀劃策,尤其是金國。北宋建國之初,北方的遼已經建國近半個世紀。遼國是宋初最強勁的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遼國的戰爭幾乎沒有討到便宜,收復燕雲十六州成了宋朝遙不可及的夢。北宋對西夏的戰爭,有勝有負。後來的金國更是將北宋滅國。

    強鄰環伺的北宋王朝

    軍事制度唐朝初年,實行的是府兵制。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戰爭消耗了巨大的糧草,這項制度最大的優勢是減少了國家財政的支出,使得唐初有經濟能力進行曠日持久的戰爭。唐朝大量的重用藩將,實現“以夷制夷”。著名的有哥舒翰、高仙芝、黑齒常之、李光弼等。這些少數民族將領和軍隊為唐朝開疆拓土、鞏固邊疆立下了汗馬功勞。以武將身份奪取孤兒寡母江山的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特別害怕自己的屬下有樣學樣的效仿他,再來個陳橋驛或者奪門之變。於是,趙匡胤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總的來講導致的後果是“重文輕武”、強幹弱枝。中央禁衛軍的勢力遠遠大於地方武裝,兵不識將、將不知兵,調兵權和統兵權分離。導致對外戰爭出現了對宋軍極其不利的局面。

  • 6 # 國史觀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一統王朝,它的強盛開創了一個盛世 ,然而自唐末以來,五代軍閥混戰,北方的契丹虎視眈眈,趁機佔據了幽雲十六州,這就使得新生的宋朝時刻面臨著b契丹的威脅,那麼,為什麼唐朝能在隋末大亂之中成為一個新的大一統王朝,而宋朝卻不能呢?

    其一,隋朝的統一為唐朝的統一打下了基礎

    隋朝結束了子魏晉南北朝以來長期的分裂局面,我們經常將隋唐一起並列稱呼,可見隋朝的強大,雖然隋朝二世而亡,可是天下一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因此隋末的梟雄無不以統一天下為目標。

    而北宋面臨的情況則不一樣,眾所周知,唐朝自中葉安史之亂以來,對於河北等地的影響力可以說是基本為零,藩鎮割據成了唐朝直至滅亡也沒能解決的問題。

    而五代又是一個大分裂時期,與隋末的短暫分裂不同,五代長達半個世紀,長期的分裂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割據政權,如李繼遷,劉繼元等。

    其二,北宋沒有北方屏障

    熟知五代歷史的都知道幽雲十六州早在後晉石敬瑭時期就被割給了契丹,以至於日後的幾個王朝面對契丹根本沒有屏障可以依靠。

    在宋太宗時期,北宋兩次北伐均遭慘敗,宋朝的主力部隊損失殆盡,再加上遼國出了雄主耶律隆緒和蕭太后,北宋想要收回幽雲十六州變得難上加難。

    其三,政策不同

    唐朝自建立起就是一個極為開發和包容王朝,因為國土和實力的強悍,它始終對外保持著積極的開拓性,而中國王朝到了宋朝這裡開始,文化開始轉向內在,因為國土的狹小,而且有西夏,契丹阻擋了宋朝向外交流的視窗,宋朝開始變得內斂起來。

    唐朝以武立國,有唐一代,戰爭始終沒能停止,而唐朝亦是毀滅在了武力上,而宋朝以文抑武的政策造就了它對外的開拓性不強,如此一來,宋之弱也就是顯而易見的了。

  • 7 # 野草

    這個問題有意思,我來答一下。

    首先你得限定歷史範圍。唐朝雖然是在南北朝以後的,但他承接的隋朝,就如同漢朝承接秦朝一樣,嚴格意義上講唐朝不是在亂世之中發展起來的。隋王朝已經基本上統一中原了。

    再看宋朝,宋朝前面雖然有個後周,但後周沒有完成統一,後來的南唐就是宋朝以後統一的。所以宋代是真正從亂世直接過渡來的,跟唐朝還不一樣。

    第二個方面,寬泛來講應該把隋唐並列,然後跟宋朝類比,它們確實在建國初期都面臨北方遊牧民族威脅。但遊牧民族和遊牧民族是不一樣的。

    這種不一樣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單純的軍事戰鬥力不一樣。南北朝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主力,實際上往上推應該一直推到漢末三國時期,經過漢武帝這位狠人的“雖遠必誅”,從漢朝中期開始一直到漢末,實際上北方遊牧民族都沒恢復過來,這一點從漢末中原群雄混戰,但單一的軍閥,比如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就能壓著北方打就可以看出來。

    別說宋朝後期的蒙元,就是宋朝前期時期的遼國,放到三國時期,公孫瓚還能憑藉著一個地方軍閥的力量就鎮壓嗎?不可能的。

    這只是個類比,總之就是唐朝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和宋朝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軍事實力不在一個數量級。

    說完了軍事實力再說綜合國力,稍微懂點戰爭的人就知道,一場遭遇戰的勝利,靠軍隊。而由幾十場單獨的戰鬥,縱橫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滅國戰爭的勝利,靠的是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概念很廣,具體一點就是後勤,制度,文化等很多方面。那麼唐宋相比較,北方草原國家的綜合國力如何呢?

    這個比較要說明白很費勁,我得專門寫篇文章,這裡只給出一個結果。就是與宋朝時期的北方遼國,金國,蒙元相比較。唐朝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還處在部落制時代,他們不能算一個國家,其內部組織結構更像是一個大點的山寨。

    所以總結起來,唐朝打突厥,一定意義上可以成為剿匪戰爭。而宋朝打遼國,金國,那就是實實在在的兩國之爭了。

    當然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實質上是唐朝相容幷蓄的文化政策,你同化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在偷師你。相容幷蓄塑造了盛唐,也幾乎把周邊國家生生的從奴隸社會拉進了封建社會。

    唐朝以前,中原打遊牧,那是軍隊不行,但有制度優勢,技術優勢。宋朝時這個優勢被拉平了,人家武力還厲害,可不就打不過嗎!

  • 8 # 紅鹿青衫

    首先要糾正題主一點,那就是宋和唐並不在一個層面,並非可以比擬的物件

    唐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大一統王朝。與漢元清並列,還要勝過只是統一了漢地卻沒能完整繼承大元疆域的明。

    而宋僅僅是一個地方分裂政權而已。北宋與遼並列稱為南朝,“約為兄弟”裡邊還是小弟身份。而南宋已經向金稱臣喊爸爸了,完全就是一個附屬國。

    這種東西,拿什麼和唐相比?

    另外要說明的是,宋的起點比唐好很多

    唐是從隋末亂世各路煙塵之中廝殺出來的,而趙匡胤直接竊取了後周的豐厚遺產。唐朝初建,天下百廢待興,甚至被突厥鐵騎直逼到長安城下。而北宋初建甚至還可以北進向遼國躍武楊威。可見起碼就當時的國力對比,唐Vs突厥其實是要比宋Vs遼差很多的。

    但是唐人面對更加強勢的對手,卻能臥薪嚐膽,不到一代人的時間之後面對突厥已經強弱異勢,最終追亡逐北攻滅突厥。而宋憑藉厚實的多的家底,面對並不比突厥更加強勢的遼國,一戰而敗從此慫逼。就此走上了被反覆摩擦吊打的道路。

    這顯然是有原因的。

    其原因可以分為內外兩個層面。

    從外部來說,契丹或者說遼本來就是唐治下的戍邊民族,為大唐貢獻了李光弼為首的諸多名臣大將。所以遼這樣的“異族”與突厥這樣的“異族”有著本質區別。如果以大唐的視角來看,遼宋之爭甚至根本談不到“民族”問題,而是同屬唐人後裔的邊塞族群和內地族群之爭。甚至由於宋是接二連三謀權篡位的結果,而遼則在唐滅亡之後若干年才建國,遼還要遠比宋更值得信賴,更有資格繼承大唐的旗幟。

    所以遼就軍事力量或許不及突厥,但是社會制度組織能力卻要優勝的多。尤其是對中國人來說,並非突厥那樣的異族,而是比宋更有資格繼承大唐一統天下的政權

    所以對老百姓們來說,憑什麼要臥薪嚐膽?憑什麼和你同仇敵愾?

    就遼宋邊界的百姓們更是這樣。遼權力體系不如宋成熟,所以往往有爭權內亂。但太平時節執政卻遠比宋寬鬆厚道。所以遼國內亂,百姓們從遼遷宋;遼國太平了,又紛紛從宋遷遼。

    據史料記載,統和元年(983 年)二月,北宋與遼朝沿邊七十餘村的百姓越過邊境,投奔遼朝;同年五月,又有千餘戶百姓來投。

    內部層面來說,宋的統治群體顯然也明白自己多麼缺乏號召力和合法性。尤其在趙光義政治上燭聲斧影,軍事上慘遭孤兒寡母吊打,連私生活上都要靠宮女太監幫忙來強J婦女之後,鼻涕宋除了量中華之物力,結士大夫之歡心,靠務虛的“文化”來粉飾太平忽悠民眾,也確實沒有其他維繫統治的手段了。

    這也造就了中國歷史上可能是僅有的聯絡能把“與士大夫共天下,非與百姓共天下”當做國策的政權。結果是壟斷文化解釋權的儒家士大夫群體從此走上了與國家和民眾為敵的道路,這些人所把控的“文化”也徹底淪為了弱國弱民,奴役欺詐民眾的“文化”

    從宋,直至五四所開啟的至今仍在艱苦推進的摧毀醬缸文化締造中華新生的運動,期間的歷代王朝/政權,無論是兩宋還是遼金元明清,無不呈現出越到後期,文人越多文人地位越高“文化”越繁榮,國家就越虛弱混亂,民眾就越是苦不堪言的特點。

    以慫為道與民為敵的兩宋,開啟了中華歷史上社會文化與社會需要為敵的時代,開啟了中華日趨衰敗落後的時代,也因此成為中華歷史上遺禍最深的政權。

    在中國歷史上所有曾出現過的政權之中,唐即便不是第一也絕對是最頂級的存在,而宋雖然開局條件更好,但舉國務虛與民為敵,最終淪為遺禍千年的歷史贅瘤。可謂天淵之別。

    一個是頂級學神,一個是墊底學渣;一個科科頂格滿分,一個除了某副科全是零蛋還要被老師抱怨不能打負分。

    這樣的兩類存在,一個崛起強大,一個一慫到底,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京報批評國人不該用“美麗的風景線”來回擊美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