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島風雲

    書法愛好者各有所好,公有公愛好,婆有婆的喜愛。我的理解是: 凡是古往今來被歷代鑑定為學習研究的名帖,都有其價值和地位所在。

  • 2 # 翰墨書法藝術

    在當代鍾繇的小楷確實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具體分析一下下鍾繇的小楷特點:

    鍾繇存世惟小楷,又是已知小楷書最早的作者。但千百年來,各朝各代的小楷書家,很難有超越這位鼻祖的,尤其那份古意,那份舒靈,那份雅緻,那份自然,鍾大人賦予那區區指甲般大小的字一箇中國文化的靈魂。

    鍾繇小楷古意盎然,所書《宣示表》被尊為“正書之祖”,足可見其地位,故其書法藝術價值之高,是不言而喻的。我常會不自覺的慫恿書友去學寫鍾繇小楷,因為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鍾繇小楷真是太奇妙了,每臨一遍,都會有新的收穫,再回頭看看其他小楷,而且越寫越有“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鍾繇小楷最大的特點是“古”、“活”,而小楷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此。小楷要寫出“古”意,字型必須往上靠,點畫結體儘量帶些分書意味。除此之外,漢字結構是否受到偏旁部首概念的影響也是它有無古意一個重要標誌。也就是說,寫小楷如果拋棄偏旁概念,反楷法而行之,也能加強字型的古拙趣味,鍾繇小楷,正是如此。由於鍾繇生活在隸書普遍使用的時代,寫慣了隸書。因此,當他創新寫楷書時,總還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其中運用一些隸書的筆法與結體,使楷書質樸而顯古意。

    “活”即自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作一些規律化的書寫。鍾繇的高人之處在於他在結體上並不刻意地過分追求,往往一任自然,因字賦形,如《宣示表》中開始的“尚書宣示”4個字,”“尚”與“示”都寫得扁方,而“書”與“宣”卻寫得偏長。在章法上,鍾書全篇均力避“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齊平”,因而有一種質樸自然之美,這當即是古人所評“鍾書天然第一”的原因之一,也正是明、清兩代頗耗“功夫”的“館閣體”終不及之重要原因。因此,在學習鍾繇小楷時,領會其中的“天然”氣息,至關重要。

    鍾繇著名的傳世小楷書作有《薦季直表》、《宣示表》、《賀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在我看來,《薦季直表》最“古”、最“活”,所以此帖我時常細細把玩,從中受益頗多。《宣示表》相對《薦季直表》少了許多古意,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所以被尊為楷書藝術之不祧之祖,但我總私下固執地認為,單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評價,鍾繇的《薦季直表》無疑是一流的。

    學寫鍾字,整體把握很重要,單從技法的角度切入,鍾書並不難。但要“悟”其中清和簡遠的氣韻,蕭遠恬然之雅氣,決非易事。品鍾繇之小楷,如吟一首首優美的田園詩,溟和著疏朗、儒雅、靜穆的情調。平時我欲創作小楷作品時,常常要拿出鍾繇小楷帖放在旁邊,“聞聞”它的氣息,受益很多。

  • 3 # 錦翔高畫質書畫

    鍾繇,三國時期人物,應該算得上小楷的鼻祖!是後世小楷之楷模,標杆!如果能夠吃透鍾繇,學得其神形兼備,你就一定是小楷之高手!書法最高標準就是有韻味,而其中的古韻是最總要的表現,能把三國時期的鐘繇楷書吃透,古韻自然體現出來了。你說,現代人怎麼會不推崇備至?

  • 4 # 靜心書法

    鍾繇(151~230),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縣東)人。舉孝廉為郎,歷官侍中尚書僕射,封東亭武侯;魏國初建,遷相,明帝即位,遷太傅,人稱鐘太傅。工書,師法曹喜、蔡邕、劉德升,博取眾長,兼善各體,尤精於隸、楷。點畫之間,多有異趣,結體朴茂,出於自然,形成了由隸入楷的新貌。與張芝、王羲之齊名,並稱“鍾張”、“鐘王”。同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合稱書中“四賢”。真跡已無存,歷代奉以為法。《書法正傳》雲:“鍾繇書法,高古純樸,超妙入神。”真跡不傳,宋以來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力命表》、《墓田帖》等,都出於後人臨摹。唐張懷瑾《書斷》稱他:“真書絕妙,乃過於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泰漢以來,一人而已。”

    1、《宣示表》

    《宣示表》故宮博物院藏,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於自運”。筆法質樸渾厚,雍容自然。王導東渡時將此表縫入衣帶攜走,後來傳給逸少,逸少又將之傳給王修,王修便帶著它入土為安,從此不見天日。

    現在所能見到的《宣示表》只有刻本,一般論者都認為是根據王羲之臨本摹刻,始見於宋《淳化閣帖》,共18行。後世閣帖、單本多有翻刻,應以宋刻宋拓本為佳。此帖較鍾繇其他作品,無論在筆法或結體上,都更顯出一種較為成熟的楷書體態和氣息,點畫遒勁而顯朴茂,字型寬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現了魏晉時代正走向成熟的楷書的藝術特徵。此帖風格直接影響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從《黃庭經》、《樂毅論》,《洛神賦十三行》等就可看出),進而影響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創作。

    2、《還示表》

    宋拓《還示表》,傳為王羲之臨鍾繇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3、《力命表》

    《力命表》,鍾繇小楷代表作。鍾繇墨跡今已無存,此為後世摹刻。

    4、《賀捷表》

    又名《戎路表》、《戎輅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鍾繇六十八歲時寫。內容為得知蜀將關羽被殺的喜訊時寫的賀捷表奏.此係最能代表鍾書面貌的一帖。《宣和書譜》說:“楷法今之正書也,鍾繇《賀克捷表》備盡法度,為正書之祖。”鍾繇的書法,是較可靠的傳世文人書中最早的作品。看此帖,其字尚未脫盡隸書筆意,但已屬楷體。徐邦達先生認為,此帖的體即羊欣在《採古來能書人名》中所提到的“八分楷法”。此帖“獲”字的末筆,“舍”字的第一、二筆等,隸字的特點都還十分明顯。鍾繇的字以書寫自然,風格古樸,以及章法結字的茂密幽深著稱。這些,在此帖中都可約略見到。

    5、《墓田丙舍帖》

    《墓田丙舍帖》單刻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貼》,鍾繇書。宋米芾《書史》謂右軍(王羲之)暮年所書。今刻入匯帖者,均稱王羲之臨、鍾繇書,小楷六行,共七十字。其用筆嫻熟。兼含行意。元趙孟兆頁《蘭亭十三跋》謂其與《蘭亭帖》絕相似,明時刻入《墨池堂》、《快雪堂》等,刊入日本《書道全集》(三),上海藝苑真賞社有影印本。

    6、《薦季直表》

    鍾繇書於魏黃初二年(221),楷書,書時鐘繇已七十高齡。此表內容為推薦舊臣關內侯季直的表奏。原墨跡本於1860年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時為一英兵所劫。後輾轉落入一收藏家手中,又被小偷竊去埋入地下,挖出時已腐爛。幸有一照片留存。明代刻入《真賞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列諸篇之!

  • 5 # 戲墨書香

    一般說來,寫小字與寫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則上是:寫大字要緊密無間,而寫小字必要使其寬綽有餘。

    關於我的鐘繇的瞭解,鍾繇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擅篆、隸、真、行、草等多種書體,在書法方面頗有造詣,推動了楷書(小楷)的發展,所以他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

    很多人說: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史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陶宗儀《書史會要》雲:“鐘王變體,始有古隸、今隸之分,夫以古法為隸,今法為楷可也。”鍾繇之後,許多書法家競相學習鐘體,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種鐘體臨本。後張昶、懷素、顏真卿、黃庭堅等在書體創作上都從各方面吸收了鐘體之長、鍾論之要。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地位,對於漢字書法的創立、發展、流變都有重要作用。鍾繇,代表的,是一個時代文化的變遷。

    現在,仍有許多人把鍾繇(yáo瑤)讀作鍾繇(yóu遊)。為什麼還會出現這樣的錯誤呢?原因是沒有弄清其名字字義的結果。因此,有必要重新辨析,以糾正之。

    我個人認為鐘王小楷的最牛逼地方在於,越看越有味,永遠看不煩。說不上來具體原因,看慣了印刷體的外行人一看起來歪歪扭扭的,內行人才能欣賞其中結體的美。他們把簡單的線條那麼巧妙組合一下,就成了巔峰了。 現代很多書家會寫小楷,極為端莊工整,初看很漂亮,符合現代人審美,但只是因為沒上追魏晉,結果是不夠耐看,再漂亮的字看多了都會有點膩歪。

    不過也有人說:鍾繇起運落筆已盡具楷勢,結構疏敞而盡顯寬容、形體橫扁而盡顯穩重,正是這種寬容穩重的楷勢才孕育了後代楷書,雖隸意尚存略顯稚氣,雖筆法柔弱略顯乏力,卻如嬰兒肢指一樣生力強盛,又如童趣樸實一樣奇情盪漾,更如浮雲野絮一樣悠閒自在。今人回頭來看鐘楷,似高山流水般空曠,似古風古韻般純樸;

    我的回答就到這裡了,感謝觀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胎女兒,二胎想生兒子,怎麼改變這個不好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