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蘇蘇講史
-
2 # 經典守望者
首先,項羽是一個好將軍,卻不是一個好統帥,更不是一位好君主。他不具備君主應該擁有的氣概和見識。從個人性格上來說,項羽不僅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更多的是像一個只會和你談日常感情而不和你談利益分配的領導。
項羽對於身邊的人可以說的上是關懷備至,入則同食,出則同騎,在日常生活方面都很照顧身邊的文武將官。可是在一些功過獎罰大事上,卻顯得吝嗇而不公。用韓信的話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此外,他所真正信任重用的基本上都是項氏的族人。用陳平的話說:“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這樣的人才觀念肯定會失去大量的傑出人才,畢竟普通人可能只是希望在你的麾下安身立命,有一份安樂茶飯即可滿足。可是真正的人才是希望建功立業,要的是實實在在功名富貴。所以,一般有能力的人才逐漸都遠離了項羽。
此外,項羽對於合作者之間的態度也很蠻橫。項羽不順應歷史潮流,分封天下,自稱霸王。可是卻沒有穩定天下的能力,齊國因為項羽的不公平分封很快就陷入了混亂,項羽只會一昧用強,以武力強行壓制。而英布作為諸侯的一員,項羽也沒有完全的信任他。不僅讓英布親手暗殺了天下共主——義帝,還讓他為自己的背了黑鍋。但是,項羽卻沒有給予英布額外的封賞。英布是勢利小人,所以在楚漢相爭時英布就開始左右搖擺,舉棋不定,項羽也沒有好好地安撫。按照劉邦謀士隨何的話說“大王與項王俱列為諸侯,北鄉而臣事之,必以楚為彊,可以託國也。項王伐齊,身負板築,以為士卒先,大王宜悉淮南之眾,身自將之,為楚軍前鋒,今乃發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夫漢王戰於彭城,項王未出齊也,大王宜騷淮南之兵渡淮,日夜會戰彭城下,大王撫萬人之眾,無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觀其孰勝。夫託國於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鄉楚,而欲厚自託,臣竊為大王不取也。”就是這樣的情況,英布最終也倒向了劉邦,還為劉邦截斷了項羽的退路,逼得項羽四面楚歌,烏江自刎。
-
3 # 比哥談古今歷史
項羽是一個好將軍,帶兵打仗絕對是一流的,但不是一個好領導。首先做好一個領導,不需要事事都自己去做,而且懂得什麼樣的人才能放在什麼位置,讓人盡其才。而項羽不會看人識人,往往都是一個人說的算,認為什麼事他自己可以搞定,而且有功不賞賜,任用人總是自己的親人。作為一個領導,一個國家負責人,很多事情都要通盤考慮,有些事不想做但又不得不做,而他項羽就偏偏做不到,認為男人頂天立地,不應該做那種齷齪的事。項羽也就是一個英雄,一個將軍是絕對合格的!
-
4 # 峰峰說史
楚漢之爭,最終以霸王項羽自刎烏江而告終。“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許多人們為項羽的結局而感到惋惜,但是歷史不能重演,項羽失敗自有其失敗的理由,其中,留不住人才,致使人才的大量流失,就是項羽失敗的主要原因。比如韓信、英布、陳平,這三人可都是難得的人才,起初他們都是項羽的人,最終卻轉投劉邦。實屬可惜。
項羽劇照
先說韓信。韓信後來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韓信的軍師才能在當時那是無人可比的,但是,韓信在項羽帳下得不到重用,他多次向項羽提出自己的觀點,但是都沒有被採納,所以韓信轉投劉邦。
韓信劇照
再說陳平。陳平是當時有名的謀士,跟隨項羽之後,很受項羽的器重,陳平也確實有才能,所以在項羽帳下多次升官得賞。陳平有一次奉項羽之命收復了一座城池,但是後來這座城池又被劉邦奪了回去。項羽因此大怒,準備殺掉之前平定這做城池的將領和官吏,陳平亦在此列。陳平害怕被殺,自己帶著寶劍抄小路逃走了。
陳平劇照
最後說英布。英布是楚漢時期的一員猛將,驍勇善戰,反秦之戰呂布功不可沒,被項羽封為九江王。英布被封為九江王以後,擁兵自重,項羽作戰田榮的時,要求英布增援,英布稱病不出,只派出幾千戎行去塞責;攻擊彭城,英布又稱病拒絕了出兵。至此項羽與英布有了隔閡。後來,劉邦派使者隨何遊說英布,英布在隨何的遊說下,同意暗中歸漢,此時正值項羽使者來找英布,遊說衝進使者的房間,對著項羽的使者大喊“九江王已歸附漢王”。使者聽了把腿就跑,隨何又說事已敗露,不能讓他跑了,英布殺了使者,徹底公開背叛項羽。
歸根結底,這麼多豪傑背叛項羽,是因為項羽自身的原因。項羽雖勇,但是剛愎自用、生性多疑,而且喜怒無常。相對的劉邦就寬和得多,出身平民的劉邦更熟悉社會生活,更瞭解人民的心理。像韓信、英布、陳平這些出身平民的人肯定會選擇劉邦。而這些曾經的叛徒將,最後都成了自己最大的對手,真是可悲可嘆!
-
5 # 邊疆老卒
這個問題要分開來說 他們三人陳平和韓信不存在背叛一說 只是轉投劉邦 英布是做出背叛的事的 我先說說項羽 楚國大將軍項燕之後 正牌的楚國貴族 雖然小時候落魄了 但他叔父項梁確實按照貴族的方式教育的項羽 長大後的項羽各方面素質那是頂尖的 他的身份同時也深深影響著項羽做事的方式 堂堂正正 勇敢堅毅 一往無前 氣吞天下 項羽一生從沒坐過拐彎抹角的事 直接明瞭 光明正大 再說陳平 韓信 他們同時有個很大的問題 那就是道德上有瑕疵 這點作為貴族後裔的項羽在心裡就會瞧不起 別小瞧這個 道德的問題就是放到現在中國 對你的影響也非常大 更何況在古代 很大機率他們會面對這些問題:領導的輕視 同僚的排擠與嘲笑 生活不如意 看不到希望 再有就是陳平擅長陰謀詭計 韓信擅長因地制宜 避實就虛 他們這些做事方式和項羽完全相反 在項羽手下根本就沒有發揮自己特長的機會 說的不好聽的 項羽根本看不上 他們的離開只是為了找到能發揮自己才能的地方 所以他們去投靠劉邦 心裡沒有一點負擔 同樣 項羽也從沒在意 就跟一個打工仔一樣 這個老闆混不下去了就換個老闆 也許有人會說 那范增怎麼跟著項羽?可要搞清楚的是范增可不是項羽招攬的 是他叔父項梁留個項羽的 後面范增被項羽氣死說到底也是對事情的處理方式倆個人完全南轅北轍 也證明項羽的做事方式 英布是項羽手下大將 武力超群 為項羽立下了很多功勞 他被封王那是實打實的軍功換來的 可是他卻不能真正的融入到項羽的體系裡去 項羽只是欣賞他的武藝 卻成不了心腹 為什麼?這是英布的身份決定的 英布是驪山囚徒 說白了就是罪犯 無論他是不是被冤枉的 他罪犯的身份和項羽貴族的身份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項羽為了團結天下豪傑可以和你結交 但絕對不會和你真正的交心 因為他的身份是不允許他這麼做的 所以英布看似項羽的手下 其實雙方也是合作關係 但畢竟英布的地位是項羽給的 不像陳平 韓信 項羽壓根就沒正眼瞧他們 英布最後的作為還是可以稱為背叛的 既然是合作關係 那決定英布態度的就是利益了 誰給的好處多他就倒向誰 要知道英布本來就是罪犯 禮義廉恥根本不在乎 有奶就是娘 他們最後都投靠了劉邦 劉邦按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出生草根 沒有項羽那麼多的優勢和資源 同樣也就沒有各種各樣的東西束縛著 做事毫無原則 能達到目的就行 這反而出現了一個現象 就是各種各樣的人都能在劉邦那裡發揮自己的特點 沒有規則就意味沒有限制 各種人物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只要能成功 劉邦從不在乎過程怎麼樣 陳平 韓信 英布最後都和劉邦站在一起其實就是因為劉邦能夠實現他們的需求 他們不是一定要和項羽對立 而是因為劉邦和項羽對立 他們既然選擇了劉邦 那自然就站到了項羽的對立面 同樣 如果項羽能實現他們的需求 他們也就會站在劉邦的對立面 這印證司馬遷的話 天下熙熙 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 皆為利往
-
6 # 小龍女5505
一代梟雄、西楚霸王項羽雖驍勇善戰、力大頑強、剛烈堅定,可惜志大才疏、有勇無謀、剛愎自用、多疑兇殘、又不納忠言、婦人之仁、不知重用謀臣良將,所以導致陳平、英布、韓信紛紛背叛投於劉邦。
-
7 # 生活圖影
這個問題以我個人看法,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因為項羽為人剛愎自用,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對周圍的隨從莫不關心,說白了與文臣武將的溝通不夠,展現在大家面前的狀態總是高高在上,使人不容易接近,謀臣獻計總是不理不睬,對武將更是不加籠絡。
二、陳平、英布,韓信這些人可絕非碌碌無為的平頭老百姓,他們這些人是心懷遠大志向的人物,經過與項羽接觸後,大部分都得不到重用,因此心裡落差比較大,終究會尋找能夠重用自己的明主,結果劉邦的出現使這些人看到了希望,實現自己遠大志向指日可待,並且劉邦能夠平易近人,態度謙和,重用賢臣武將,與項羽的自以為是形成了鮮明對比,所以這些人最終離開項羽。
綜上所述,大家背叛有項羽是多種因素
促成的,但是我認為是上面兩個因素起決定作用。
-
8 # 沉睡的天堂
第一,項羽和劉邦兩個人的性格有很大的不同。
項羽的出生比劉邦好太多了,所以大家自然而然就認為項羽要比劉邦大方得多。項羽的確是很大方,但是那是在小事上。在真正的大事上,比如誰立了軍功,項羽卻不會大大方方的賞賜。
據說每次要給立功之人封印的時候,項羽都不會立即給到人家,都要自己留在手上把玩。一直到玩舊了,他才願意給到別人。而劉邦的性格恰恰相反,雖然他是在市井之中長大的,出生難登大雅之談。
但是劉邦是一個賞罰分明的人,立了功就是各種賞賜,如果犯了錯,也是絲毫不會包庇的。
第二,英布和項羽也不能算做是君臣關係。
英布當時來投靠項羽,本就不是一個人來的,他是帶了一對的人馬過來。所以英布跟項羽手下其他的干將不一樣,並不是項羽一手帶出來的,也不曾跟著項羽出生入死的打拼。
雖然英布來投靠了項羽,但是英布的傲氣依然還在。他們兩個人不像是君臣關係,更像是合夥人。所以,英布對於項羽的命令經常是陽奉陰違。兩個人本來就在小事上經常有摩擦,後來更是直接生出了嫌隙。
項羽在準備攻打齊國的時候,向英布徵兵。雖然英布的確是給項羽派兵了,但是英布本人卻沒有出現。就是這件事情使得項羽開始懷疑英布,項羽覺得英布可能另有打算。
第三,英布這個人天生反骨。
有些人天生反骨,就不會在一個人的麾下好好效力,英布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在項羽的麾下本來可以盡情地發揮自己的實力,但是偏偏他又不安於現狀。最後會背叛項羽投靠劉邦,也不算是太讓人驚訝。
-
9 # 逝去即歷史
秦朝末年,隨著陳勝、吳廣發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聲音,天下英雄紛紛揭竿響應。
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項羽的實力最強,誰能想到最後項羽卻被劉邦給掀翻了,臨死前卻說是老天要亡他,不是自己打仗不行。
項羽臨死都不知道自己失敗在哪裡,或者說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失敗。
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一是不能識別和任用有才能的人,二是捨不得分給別人應得的好處。
比如陳平、韓信二人人就屬於這種在項羽手下懷才不遇,最後離開項羽投入劉邦手下的人。
英布屬於髒活、累活全乾,最後沒有撈到足夠好處,經不住慫恿離開項羽的人。
韓信韓信離開家鄉,慕名來投奔項羽,但是到了這裡,項羽只給了他一個小官,並且韓信提了多次建議,項羽都沒有采納,韓信的夢想是封王,這樣下去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
心灰意冷之下,韓信溜了!
陳平陳平少年時家貧,後來天下大亂,於是投奔魏王咎,再後來又到項羽手下做謀士,多次幫助項羽出謀劃策。
陳平因為犯了錯誤,項羽非常生氣,準備殺掉陳平,陳平早就察覺項羽不是容人之人,於是提前跑了,投奔了劉邦。
英布英布是項羽手下大將,而且是項羽手下專門幹髒活的人,活埋章邯手下二十萬秦兵,半路劫殺義帝等都是英布替項羽乾的。
後來英布被封為九江王,項羽要攻打背叛的田榮,英布不肯幫忙。項羽很生氣,劉邦派人去拉攏英布,英布怕項羽跟他算賬,只好投奔了劉邦。
所以不怪別人背叛項羽,是項羽自己做人的問題,導致別人都離開自己了!
-
10 # 萊恩校尉
項羽太年輕,只講情懷不講利益,重道義卻不察人心,剛猛果斷認死理,以恐怖恫嚇手段管理下屬不符合人性。是人就會犯錯,犯錯就會被嚴懲從不姑息,以剛猛死板的手段令所有人都恐懼害怕,不敢犯錯誤,這明顯不符合人性,沒人願意成天膽戰心驚的生活。
是人就想出頭陳平和韓信這種人都想出頭,是人就想擁有自由,在項羽手下當差膽戰心驚不痛快,在劉邦手下當差順心舒適還有盼頭,是你的話估計也得叛變。
這個跟在公司中是一樣的大公司未必就能留得住人才,人才要的不僅僅是高官厚祿,他們還要有尊嚴有自由有奔頭!小公司也未必就不能吸引人才,因為他們在這裡能夠得到自由能夠得到尊重能夠得到發揮,但還是有一個前提,人才到哪裡都是人才沒有高官厚祿小公司的老闆們還是洗洗睡吧!
-
11 # 討飯大使
項羽此人貴族出身,力大勢沉有匹夫之勇,在智謀、用人、厚黑等帝王之術方面與劉邦差距甚遠,在鴻門宴上完全可以幹掉劉邦爭得天下,卻懷有婦人之柔,下不去狠手,最終放虎歸山,專案在贏得民心方面做的很差,攻下秦朝都城阿防宮以後竟一把火將其焚燬,可見其深謀遠慮安撫民心擴大戰果方面做的不夠,這些方面足以證明項羽獨斷專橫任人唯親,不善納諫,不會用人,至使大好局面被丟失,眾叛親離。而劉邦出身草根,仗三尺劍走天下,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善於採納各方意見,見風使舵,廣居各流英豪,英雄不問出處,善於將將,手下蕭何、張良、陳平、倝信等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在實力不行的時候敢於示弱,不呈匹夫之勇,終於推翻秦朝統治,戰勝項羽,建立西漢王朝。
-
12 # 志銘備忘錄
項羽給不了或者不願給陳平,英布,韓信的需求,而劉邦卻能卻願意。好比男女之間的婚姻。給得了對方需要的,就能婚姻繼續下去,否則各奔東西,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相關內容
- 同為主公賬下大將,為何韓信猶豫再三後選擇支援劉邦,而英布卻果斷把老主子項羽賣了?
- 陳平為什麼背叛項羽?
- 幫助劉邦得到天下最大的三個武將是韓信,彭越和英布,他們都為劉邦做過什麼?
- 蒯通勸韓信佔據齊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韓信為何不採納?
- 項羽和韓信在兵力相同的情況下正面打一仗誰會勝?
- 如果劉邦不殺韓信的話,韓信可以打敗冒頓單于嗎?或者項羽打敗了劉邦項羽可以打敗嗎?
- 楚漢爭霸中輔助劉邦擊敗項羽的韓信,為何落得個身死族滅的結局?
- 史記中的項羽韓信打仗那麼牛逼,為什麼最後都死在百戰百敗的劉邦手上?
- 劉邦有戰神韓信,為何無法在正面戰場擊敗項羽?難道韓信打不過項羽?
- 垓下之戰,如果項羽和韓信的兵力一樣多,項羽能擊敗韓信嗎?
很多國企、上市公司的人才為什麼還要跳槽,甚至獨闖?不怕被幹掉嗎?
因為他們在原單位根本吃不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