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歷史也愛美人
-
2 # 甲殼蟲騎士
司馬懿對曹睿“好”,是因“怕”他。原因有三如下:
1.曹家“祖孫三代三雄”,都是雄才偉略。曹操慧眼識才寵愛,曾對其言:“曹家有你這樣的後代,三代有望了”:司馬懿此時此刻都是忠臣,絕沒有一絲希望機會贏取曹魏江山!
曹操,曹丕,曹睿三位曹家祖孫三代,是在三國曆史中,最有名氣的魏國三代皇帝組合,號稱“三祖” 。曹操魏國太祖皇帝,是魏文帝曹丕稱帝之後,追封曹操的皇帝,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中原,曹操“協天子以領諸侯”,開疆擴土,統一北方,與東吳孫權,西蜀的劉備,三足鼎立,奠定了後來曹魏帝國的基礎和版圖,打下了堅實基礎的曹魏江山,公元220年,病逝,曹丕即為魏王,不久漢獻帝禪位,魏國建立開國皇帝魏文帝曹丕,改革創新朝政,政治,經濟,創立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度創新,興修水利工程,抵禦了西蜀諸葛亮北伐,和東吳孫權的進犯,不過英年早去,39歲。曹睿即位是魏明帝,使其魏國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尤其才華洋溢的曹真,曹休,司馬懿,陳群,四大輔臣輔助,治理天下,抵禦諸葛亮西蜀的北伐戰爭,文治武功,制衡朝堂和權臣,軍政大權皇帝一人獨攬與一身,是當時魏蜀吳三國中,最年輕,最有才華,最有抱負的一個皇帝!
2.曹睿性情不全,心狠毒辣,失去母親打擊太大心理陰影,造就帝王城府深沉,大權在握,殺伐決斷,司馬懿和曹睿有過一段“師生情”,有過過命之交,恩怨糾葛交織在一起:此時此刻司馬懿只有敬仰之情!
曹睿即位之前,並不得犯魏文帝曹丕的青睞,只不過外諸多方面因素比較之下,朝堂後宮內外一致壓力下,和曹丕自己對其考察認知能力白決定立為太子,曹睿出生公元204年,母親是甄宓,原為袁紹之字袁熙的妻子,曹操攻下鄴城,曹丕納為自己的妻子後生下曹睿,和一名女兒,公元220年,曹丕篡漢自立魏國為皇帝,郭皇后和漢獻帝退位後,獻二女為妃,日益得寵,甄宓多有怨言,失意,還被人誤傳與曹植有關方面的說法,公元221年,曹丕下令賜死甄宓,少年的曹睿也被魏文帝曹丕厭棄,遠離,甚至遭到打壓,後被司馬懿救出,放到郭皇后收養,後被立為太子,成為曹魏第二位皇帝,而曹睿也非常感激司馬懿之情,司馬懿也是曹魏三朝重臣,也是曹魏政權時期對曹操,曹丕,曹睿最忠誠,可靠之人,抵禦外患,平定內亂,治理朝政,為其出謀出力,不過英年早逝,魏明帝曹睿36歲去世,公元239年,曹睿在位期間,也是對司馬懿之用心去對待,用之有利,放之有備無患,賞罰分明,政令統一,君臣上下一致一心,致力追求完美的發展努力,這一時期司馬懿絕對是對其欽佩之情,年少君王有才華有雄心,有抱負,治理國家是恆古未有之明君屈指可數的英主!
3.曹操做了一個能“三馬同槽”的怪夢,後留下的曹家秘訣祖訓:司馬懿鷹疾狼顧之相,不甘久居人下,萬不可與之兵權,如若駕馭不了必殺之!
無論曹操,曹丕,曹睿,司馬懿,肯定都是心知肚明,欲蓋彌彰,撲風捉影或者故作鎮定,也未可知,畢竟歷史就是歷史,已經過去了的發生的事情就是歷史,有人物,有事件,有時間,有地點,有原因,有結果,有價值的東西。
終結一下,今天的心得:
因為喜歡所以努力,
因為在乎所以付出,
因為夢想所以我在堅持!
因為希望所以我在奮鬥!
-
3 # 仗劍高歌任我行
這個問題提的很不成熟。
作為一個歷史問題,君王與臣下之間怎麼存在誰對誰特別好的問題,尤其還是說臣下對君王特別好,簡直是幼稚。君王對臣下有生殺大權,臣下唯有盡心輔佐才有可能不被卸磨殺驢。所以,這個問題應該修改為:司馬懿為什麼對曹睿特別忠心?答案很簡單,因為曹睿手握皇權,權力並未他落,具有隨時斬殺司馬懿的底氣,且曹睿兼具帝王心術,司馬懿當時未有反心。
提這個問題的人怕是電視劇看多了吧
-
4 # 軒轅小弟
之所以能在魏明帝時期安安分分不敢造次,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一,魏國才歷二世,魏明帝曹叡作為一國之君大權在握生殺予奪他一人說了算。二:司馬懿樹敵太多,華歆、王朗等資歷威望比他高的託孤重臣都對他極度防範,華歆更是對明帝直言司馬懿鷹視狼顧久必為患不可付之兵權。三:司馬懿當時雖是驃騎大將軍,但與他分掌兵權的還有宗室曹真、曹洪,駙馬夏侯懋等人,司馬懿必須小心翼翼和這些人搞好關係。功臣舊將還有這麼多,司馬懿怎敢有異心。四:曹睿是明君,所謂魏明帝,史書說他有很多優點:善為軍計、明察斷獄、比較能客人直諫。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殺諫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見的,這算是他的特點。對於司馬懿,曹睿知道如何去駕馭,如何去驅使。
總之,曹睿想殺司馬懿,隨時都能找到理由,而司馬懿不死,不是司馬懿多有本事,而是他的對手諸葛亮陸遜都沒死,留下司馬懿還有價值,否則,司馬懿早就洗白到泰國了。
-
5 # 生活很苦但還要繼續
個人觀點
1,個人認為曹睿是一個特別會平衡各方勢力。讓雙方相互制衡。從而來達到他的目的。
2,曹睿是曹魏第二代皇帝,其文韜武略,相對於其父曹丕有過之而無不及。
3,其次沒做實權和名望的司馬懿,自然要害怕並依附於曹睿。曹睿在位期間,雖然任用司馬懿,但一直提防著他,前期可以說直接控制司馬懿。曹睿繼位,並沒有給他實權,司馬懿被任命為尚書,而後轉任督軍,再者就是御史中丞,前期基本上沒有給司馬懿任何實權,並且讓司馬懿一直就在洛陽,派人嚴密監視,可以說司馬懿前期一直被曹氏控制。
-
6 # 沉睡的天堂
司馬懿曾經做過負責任的官員,也曾做過盡心盡力的謀士,還曾做過拼命的武將。他是一步步慢慢經過艱辛爬上來的。但是他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非常具有反叛的精神,如果他的君王能力不夠的時候,他會顯示出自己的狼性的。
在曹丕做帝王的時期,司馬懿只想要在所有的大臣中嶄露頭角,他那時候無心也無力去反曹丕。
那時的司馬懿只比曹丕大八歲,並且曹操是非常重視對曹丕的培養和扶植,那個時候的曹丕閱歷、經歷還有治國的能力都遠遠的超過了同一時期的司馬懿,司馬懿是有才能的,但他的都停留在理論上,並沒有實踐過,所以,在那個時間段,司馬懿還在和同朝的大臣之間相互爭鬥,他自身的性命和養家餬口都很難有保障,因此,他根本無暇去想爭奪皇位的事情。
曹操曾經說過要對司馬懿不給予重用,並且要在朝堂之上處處防著他,但是曹操並未殺了他,他是想觀察考驗曹丕是否有繼承他家業的本事,曹丕也確實繼承了他的現實主義,他具有助曹操謀奪大漢的能力。
而曹植則是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他則具有管理天下的才能。
所以,曹操知道司馬懿即使有野心也只能是個麻煩,並不會對大局有很重要的影響。
曹丕對司馬懿是有很深的恩情,他幫助司馬懿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他讓司馬懿做了自己的謀士。
那時候的司馬懿目標就是使自己的家族威望得到提高,家人能有穩定的生活。對於以下犯上的事情他是連想也不敢想的。
本來按照道理來講,司馬懿在曹丕的手下終老是極有可能的,他可能會為自己的後代謀取個好職位,就算是很圓滿的結局了。
但是曹丕病逝,這讓司馬懿猝不及防,並且也傷心不已,他不知道未來的皇帝是怎樣的,自己的前途又是什麼樣。
曹睿是新任的帝王,但他沒有經過嚴格的接班人訓導,所以曹睿的聰明並沒有完全用到了治國上面,所以司馬懿其實是不懼怕曹睿的,而他只是假裝害怕,為了騙過世人。
曹睿曾想要殺了司馬懿,但在大臣們的勸導下逃過一劫,由於皇帝的任性,讓司馬懿有了取代的想法,他假意討好皇帝,為皇帝拼命賣力,甚至復出與諸葛亮征戰,直到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給了皇帝一個定心丸,從此在司馬懿的策劃下,皇帝每天不問朝政,只知道享樂,而司馬懿呢,每天東征西戰,還總是裝作懼怕曹睿的樣子,眾人以為司馬懿很傻,只有他自己知道,他這是在為自己的家族打天下呢 。
終於曹睿還是因為享樂在35歲就去世了,而那時已經步入老年的司馬懿被託孤,那時的曹芳年僅八歲,也沒有什麼真正的能力。而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已經有了真正的實力,並且司馬懿也已經為他鋪好了路。
-
7 # 小編虎哥
曹睿和曹丕相比較起來更是有才華有能力,在曹睿在位的時候成功的抵擋住了蜀國和吳國的大舉進攻,而且出兵鮮卑,打敗了公孫淵,解除了外患。更重要的是制訂了魏律。
這樣的一個皇帝,在軍事上和政治上有如此作為,司馬懿知道自己出風頭不然會被這位新皇帝格外關注的。在曹睿在位期間整個魏國的實力達到了巔峰狀態,就連現代歷史學家王中牟都說曹睿統治的魏國是巔峰時期。這麼看來的話司馬懿面對曹睿變乖一點才是最明智的舉動。
曹睿主觀意識很強
曹睿這個皇帝和其他皇帝不一樣,他有著很強的主觀意識。在很多方面他都堅持自己的做法,雖然大臣們也給了他很多建議,但是也只是他下決定的一個參考。
而司馬懿身為大臣,自然要經常給曹睿提出一些建議,不過對於曹睿這位主觀能力如此之上的人來說採不採用是另一說法。所以面對曹睿,司馬懿根本左右不了他的思想,弄不好自己的意見和他不一樣還會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所以自己還是乖一點,老老實實過自己的日子得了。
軍隊的權利在曹睿手上
對於司馬懿害怕曹睿的最主要原因我想還是因為軍權問題,古代掌握軍權的人才是真正掌握實權的人。縱觀古代歷史我們都會發現,歷代皇帝都有一個共同的做法,如果有戰爭則把軍權交給能打仗的人,但是打完仗以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把軍權從新弄到自己手中,由此可見,軍權才是王道!
曹睿這個皇帝是響噹噹的皇帝,軍隊的權利都在曹睿手中,司馬懿一旦有任何風吹草動,曹睿都能隨時調動部隊,那時等待司馬懿的可就是斷頭臺了。不過司馬懿也知道伴君如伴虎,更何況是曹睿這隻百年難得一遇的大老虎,所以還是不要招惹的好。
在曹睿的統治期間,整個魏國政治清明,他選賢舉能,而且降低了賦稅,給百姓減輕了很多負擔,深得民心,穩定了國家局面。不過曹睿的後半生卻性情大變,整天吃喝玩樂,無所事事,大肆建造,導致魏國經濟落後,同時也給司馬懿創造了機會。
不過這並不能否認曹睿是一代明君。畢竟魏國的巔峰時期是曹睿一手創造的,這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繁榮盛世。同時從曹睿的成就我們也
能很明顯看出來司馬懿為何居然曹睿的原因。
-
8 # 庭州行者
《晉書》記載,曹操曾告誡曹丕,司馬懿這傢伙面相不善,以後一定會干預你的家事,所以你得提防這點兒。但曹丕與司馬懿關係非常鐵,並沒有聽曹操的話,司馬懿在曹丕當政時期受到重用,這也是司馬懿崛起的第一步,曹丕去世時,司馬懿被定為輔政大臣之一。
既然《晉書》藉此說明司馬懿早有帝王之志,他為何不趁著曹丕新喪,曹叡年幼之時獨攬朝政,而非要等到曹叡去世十年之後才動手?
《晉書.宣帝紀》中對司馬懿的塑造非常之正面,用現代話說,司馬懿如同“能力超強的白蓮花”,他年少之時才名遠播,他在任何時候都不會犯錯,他能戰勝任何對手。顯然晉書對司馬懿的吹捧過了頭。實際上,曹操時代的司馬懿根本沒有得到任何重用,他的職位不過是文學掾——一個小幕僚。而曹操徵召他的真實理由也值得玩味,如果真因為他才能出眾,以曹操用人的特點,司馬懿的地位絕不會僅限於此。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與曹操乃是故交,且對曹操有提攜之恩,曹操提攜司馬懿,大機率是看在司馬防的面子上。類似的做法在東漢末年的政治生態中非常常見。
曹操晚年將司馬懿派往曹丕身邊輔佐,由此司馬懿與曹丕建立起聯絡網路,曹丕爭奪繼承人資格過程中,司馬懿出力不少,因而受到曹丕重用;另外,司馬懿與曹丕年齡相差不大,因而二人建立起較為不錯的私人關係。
因此,司馬懿能用心輔佐曹叡,一方面基於君臣之義,另一方面基於和曹丕的私人交情,這兩種關係網路的交疊下,司馬懿作為受到漢末“清流”影響計程車人,很難不去踐行自己應當履行的政治義務與道德義務。
不過從司馬懿後來幹掉曹爽,獨擅朝綱的舉動觀之,此人絕非善類。說他在曹叡登基後無半點篡逆之心,很不現實。故而,他為曹叡安心效命,絕對不僅因為曹丕之緣故。實際上曹叡年紀雖然不大,但政治天賦非比尋常,頗有乃祖曹操之風範。曹丕去世後,孫權看準時機發兵北伐,新繼位的曹叡在瞭解戰況後做出指示:東吳軍隊水戰是強項,但陸戰非常拉胯,只需要用計讓東吳兵上岸,則其必然戰敗退兵。後來戰事程序果然如曹叡所料。當時,曹叡只是個年僅十六歲,忍受著巨大喪父之痛的青年,面對強敵居然能無比冷靜,其才略可見一斑。
對待司馬懿這樣恃功自傲、野心勃勃的陰謀家,曹叡也有自己的一套。既然司馬懿打仗有一套,那就讓他去打仗,至於朝政那就少參與。如此做法雖然可能令司馬懿在軍隊中培植一定的個人勢力,但可以完美實現消除司馬懿對朝堂的影響。按照正常情況,司馬懿一死,則曹叡可以立即派人接管軍隊,其在軍隊的勢力可緩緩肅清。曹叡一朝很長時間內,司馬懿都在到處征戰,不是在關中抵禦諸葛武侯,便是出征遼東討伐公孫淵,很少參與國家大事。而司馬懿也明白,曹叡不是個善茬,但凡他敢有絲毫悖逆之舉,一定不會有好下場。
但人算顯然不如天算,年紀輕輕的曹叡居然走在了司馬懿前面。而曹叡在臨終之前頭腦發熱,臨時撤換了以燕王曹宇為首的託孤大臣,而將司馬懿與曹爽二人列為新的託孤之臣,無疑給了司馬懿機會。
假使曹叡能多活二十年,司馬仲達斷然是沒有機會竊取曹魏天下的。
-
9 # 嗔痴歷史觀
三國當中,有兩個人的關係十分惟妙惟肖,這兩個人就是曹魏的曹睿與司馬懿,兩個人表面看起來關係十分和諧,甚至曹睿對司馬懿畢恭畢敬,司馬懿對曹睿又十分關心和照顧,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對曹睿很好。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曹睿與司馬懿這樣的關係,還會表現出一種人們所認為的好呢?是不是其中有什麼我們不瞭解的內幕?帶著這些疑問,我就跟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
曹睿的上位過程曹睿生於公元204年,其母親是甄宓,甄宓在當時可是人盡皆知的美女,當初曹丕在攻打鄴城的時候,發現了袁紹之子袁熙的老婆甄宓,覺得此女子實在太美,曹丕一見鍾情,就把甄宓帶回家,後來變成自己老婆。
一開始甄宓是比較得寵的,可是在後來曹丕上位成為曹操的接班人,並且逼迫漢獻帝禪位給自己稱帝之後,有人給曹丕送了幾個美女,從此以後曹丕與甄宓之間的關係就冷淡了,後來曹丕還把甄宓賜死,因此對甄宓所生的兒子曹睿也是不太喜歡的。
所以曹睿從小開始,就一直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不敢輕易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的父親曹丕。就是在曹睿並不得寵的時候,司馬懿一直支援著曹睿,還和曹睿有一段師生之情,可以說曹睿對司馬懿是有感恩之情的。
後來因為各方面勢力的綜合考慮,曹丕才立曹睿為太子,成為太子之後的曹睿,可以說是如履薄冰,成天都是擔驚受怕的,這個與曹睿的性格有關,也與當時的時局有關,在曹丕去世之後,曹睿順利登基成為皇帝,史稱魏明帝。
曹睿是一個不錯的皇帝,在位期間任用賢臣,聽取大臣的意見,並且有勇有謀,不僅阻止了諸葛亮的北伐,還挫傷了東吳的攻擊,在當時,毫無疑問,曹睿算是三個國家當中最有才華且最賢明的君主了。
而司馬懿與曹睿的關係,在曹睿成為皇帝之後,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原本兩人是亦師亦友,現在卻變成了明爭暗鬥,不過司馬懿對曹睿還是一直都表現出一種特殊的好來,可是這種好並非發自肺腑不求回報的好,而是因為害怕所以才迫不得已的好,為何這樣說呢?我們繼續分析。
司馬懿為何對曹睿那麼好?在曹睿沒有登基成為皇帝之前,司馬懿對曹睿的好,實際上就是一種政治投資,因為曹睿作為曹丕的兒子,並且是很有希望成為儲君的兒子,只要司馬懿支援曹睿,並且對曹睿好,未來曹睿成為皇帝的話,就會感激司馬懿,所以司馬懿出於未來政治投資的目的,就對曹睿表現出來一種獨特的好,這種好就是前期兩人的師生之情。
而到了後來曹睿成為皇帝之後,司馬懿驚奇地發現,曹睿這個皇帝並不是之前自己想象中的那種皇帝,他不僅並不具備成為傀儡皇帝的品質,反而還大有明君的做派,所以司馬懿開始慌了,不得不對曹睿表現出另一種好來,這種好大有討好的意思。
第一方面是曹睿本人的能力不一般,與司馬懿原本想象的不一樣。正如前邊所說,曹睿登基之後,對內任用賢臣,對外採取強硬的軍事措施,不管是文韜還是武略,曹睿都表現出來卓越的才華,因此司馬懿斷然明白,曹睿絕對不是等閒之輩,而司馬懿的野心,又是曹操、曹丕和曹睿都明白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司馬懿只有收斂自己一些,對曹睿表現好一點,讓曹睿不至於收拾自己。
第二個原因就是曹睿自己的性格就是比較多疑,這就直接導致了曹睿並不願意相信任何人,其中也包括司馬懿。雖然曾經司馬懿支援曹睿奪嫡,並且與曹睿有過師生之情,可是曹睿內心還是對司馬懿的忠心有所懷疑的,這種懷疑後來還逐漸表現了出來。
比如曹睿讓司馬懿和諸葛亮兩人鬥智,消耗司馬懿的同時,也在不斷考驗司馬懿,除此之外,曹睿還讓司馬懿和陸遜鬥勇,藉此不斷試探司馬懿,當然司馬懿也不是一個傻子,他心裡十分清楚曹睿對自己的不信任,因此司馬懿與諸葛亮兩人總是相互尊重對手,不願意對對方下死手。
古人都說“兔死狗烹”,只要有諸葛亮的存在,司馬懿就還有利用價值,曹睿也就不可能對司馬懿怎麼樣,這一點司馬懿心中十分清楚,因此司馬懿表面上對曹睿很好,背地裡卻在和曹睿鬥智鬥勇,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曹睿最終還是沒有熬過司馬懿,因為他短命去世了。
第三個原因是當時的曹魏,還有很多能夠制約住司馬懿的力量存在。當時的曹睿是一個明君,並且對權力的把握很到位,朝廷之中,文官武將對曹睿的支援和忠誠度都是有目共睹的,再加上當時曹操當年的那些老功臣,尚且還有人健在,所以司馬懿即使想要對曹睿怎麼樣,也不敢。
考慮到這些現實的因素,司馬懿就算是有野心,也只能埋藏在自己內心中,不能說出來,為了能夠留得青山在,司馬懿還必須好好討好曹睿,避免哪天曹睿一不開心就把自己殺了,那不是一切就白白付出了。
司馬懿是聰明人,曹睿也是聰明人,司馬懿需要討好曹睿得以繼續擁有權力發展自己的勢力,而曹睿也需要司馬懿幫助自己繼續對抗諸葛亮等強敵,所以兩人最終也還是沒有捅破那層窗戶紙,彼此表現出對對方的尊重信任,暗地裡卻各懷鬼胎。
但是命運最終還是偏向了司馬懿,隨著曹睿的去世,後來曹魏的皇帝就一個不如一個了,最終司馬懿後人奪取了曹魏江山,終於也算對得起司馬懿那麼多年的隱忍與堅持。
結語高手之間的過招,往往都是無招勝有招,你雖然看不見硝煙,但是背後的戰火,燃燒得十分猛烈,就像曹睿與司馬懿之間的較量,表面看似相互尊重,司馬懿對曹睿也格外好,實際上兩人內心都各有各的打算,只是為了各自利益,不願意破壞這種平衡狀態而已!
回覆列表
曹睿這個人有本事。作為曹操的嫡系子孫,曹睿深得曹操真傳。
其一,曹睿不讓司馬懿掌握權利,所謂權利完全是皇上給與你的,想給你就給你,不想給你就收走,曹睿收放自如。
其二,曹家的勢力過於強大。曹睿時期,曹仁曹洪夏侯淵夏侯惇有的雖然戰死,有的還在位,這些人的餘威仍然強大,況且當時有一夥忠實於曹魏的文武將官,他們左右著政局,這些人讓司馬懿寢食難安。
其三,曹睿是明君,所謂魏明帝,史書說他有很多優點:善為軍計、明察斷獄、比較能客人直諫。曹叡在容受直言、不殺諫臣方面,在古代封建君主中是少見的,這算是他的特色。對於司馬懿,曹睿知道如何去駕馭,如何去驅使。
其四,曹睿是不信任司馬懿的,無論是家族個性的遺傳,祖父曹操的教誨,仍是關於當時權力構架的組織,終究託孤時為司馬懿組織了曹爽這個死對頭,都表現出曹睿關於司馬懿的不放心,但是曹睿想降服司馬懿的心,讓他為曹魏統一天下耗盡最後一滴汗水。因此曹睿讓司馬懿和諸葛亮鬥智和陸遜鬥智,其實骨子裡曹睿在和司馬懿鬥智鬥勇,要知道司馬懿見到曹睿一直是如履薄冰,一個臣子面對著一心想找事的君主自然寢食難安。
總之一句話,曹睿想殺司馬懿,隨時都能找到理由,而司馬懿不死,不是司馬懿多有本事,而是他的對手諸葛亮陸遜都沒死,留下司馬懿還有價值,否則,司馬懿早就死翹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