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龍女5505
-
2 # 空觀道人12345
我個人覺得是劉秀更仁慈!劉秀打下天下之後,寧願把天下和嚴子陵共分享,或各做幾十年皇帝,可嚴子陵是仙人思想,不想做官,只想圖清淨快樂,只圖劉秀分他一點田地告老還鄉,過種點田釣點魚的清淨生活!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劉秀為人不是太自私,情願和人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能共患難同分享!記得後漢書(東漢書)好像記載這麼一個故事:劉秀攜嚴子陵打下天下以後,對嚴子陵說:江山我們倆個各一半,要麼你先坐幾十年或你都坐也行,或我坐一半時間也行!他都依嚴子陵,因為他信任嚴子陵,這個太難得了!在中國歷史上像劉秀這種胸懷寬廣的皇帝恐怕也是絕無僅有的!
反觀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行為故事完全反映的是個相反的角色,生怕別人危害到他的江山!心胸完全是狹隘的另一種人!
-
3 # 我愛自然我愛笑
感謝您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劉秀是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他的時代被歷史稱為“光武中興”。他在平民時,為人老實宅厚,建立東漢政權後,他非常值得稱頌的是一個開國功臣也沒殺,毛主席多次提到過劉秀,認為他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明最優秀最有才華的皇帝。趙匡胤是北宋王朝的開國皇帝,有著“千里送京娘”的美好品德。他也是不殺開國功臣的好皇帝,他採用了“杯酒釋兵權”的策略,讓開國功臣們放棄兵權,給他們豐厚的生活待遇,讓他們過著安然無恙的優越生活。這兩位厚道大度的皇帝都是仁慈的皇帝,都被歷史高度讚揚。在他們之間,分不出誰更仁慈。
-
4 # 帶你看世界W
個人感覺是劉秀,剛剛有位朋友說過了劉秀願意把皇位讓給別人,而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就是怕別人效仿他!趙匡胤的境界沒有劉秀高 ,相比較還是劉秀仁慈
-
5 # 世界全史羅銳
劉秀的皇位是自己一刀一槍打下來的,推翻新莽,蕩平割據,每一寸土地都得來不易,反觀趙匡胤,睡一覺皇袍就穿到了身上,史籍中說趙被部下擁戴,也是逼不得已,其實明眼人一看就是有預謀的謀權篡位。這一點來說趙匡胤的皇位得來不正。
光武帝一生最大的功績包括實行新的中央層明的官制。在文教上提倡儒家思想。後世史家對於光武帝這一番作為甚為推崇,被宋代史學大家司馬光稱為為中國歷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而光武帝最值得讚賞的就是沒有誅殺開國功勳武將。光武帝以顯赫的爵位和厚祿來換取武將的兵權。劉秀打天下基本上是靠建河北河南的世家豪族,皇權必須要和這些豪族一起分享,光武帝就算想殺也不大敢。並不能由著光武帝的性子來。在就是光武帝心胸開闊,是大魔導師,大政治家,底氣足,再就是光武帝得天下時年輕,兒子有能力力,不需要誅殺功臣來扶小兒輩上位。
對宋太祖有知遇之恩的柴榮。實在是讓人覺得宋太祖之徒忘恩負義之輩。宋太祖沒有統一天下,這作為評價一個帝王的硬性規定和指標宋太祖不及格。至於說宋太祖沒有誅殺開國元勳,他沒有統一天下,又何來誅殺開國功臣。最讓後世為之詬病的就是宋太祖的”崇文抑武”的政策,徹底的使得華夏民族喪失了尚武精神。一個民族血腥之氣的失去是最為慘痛的。
更讓人佩服的是他能看清自我。在他駕崩之際,遺詔說:"我無益於百姓,後事都照孝文皇帝制度,務必儉省。刺史、二千石長吏都不要離開自己所在的城邑,不要派官員或透過驛傳郵寄唁函弔唁。"請問中國帝王何其多,做到這一點的有木有。
個人覺得是劉秀
1.劉秀是自己創的天下(當然其中有他的朋友親人的幫助) 而趙匡胤說難聽點就是篡位
2.對待功臣方面,一個是杯酒釋兵權(趙匡胤),一個是“退功臣,進文臣”(劉秀) 這一點差不太多
3.打仗方面 趙匡胤是大武將,這方面肯定差不了 劉秀有個最著名的勝仗是 昆陽之戰(傳說是不到兩萬兵力打敗了新朝42萬大軍) 趙匡胤雖然是武將,但是如果碰上昆陽這場面,估計打不贏 所以 這方面劉秀略勝一籌、
4人品方面 根據各種各樣的史書的記載 劉秀更好一點
5.學問 這個沒的說,肯定是劉秀,人家劉秀太學高材生(毛主席還說劉秀是最會打仗,最會用人,最有學問的皇帝)
6.用人方面 引用上面毛主席說的話,劉秀勝。
綜上所述,還是劉秀更加優秀
-
6 # 百味寫春秋
中國歷史上似乎有一個歷史定律:
開國皇帝都會大殺功臣。比如: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等,手下將領輔佐其打下天下以後,就開始將屠刀對準和自己一塊兒打天下的弟兄了,幾乎所有的功臣都難逃一劫。但是出奇的是有兩位開國皇帝卻從來沒有殺過功臣。一個是“漢光武帝”劉秀;一個是“宋太祖”趙匤胤。
為什麼這兩位開國帝王奪得天下以後不殺功臣呢?
一、劉秀漢光武帝劉秀是中國歷史上評價最好的皇帝,因為漢光武帝的一生幾乎沒有什麼汙點。據說,劉秀長得特別帥,還特別有才華。王莽篡位以後天下大亂,漢光武帝劉秀也加入了起兵造反的隊伍裡,經過十多年四處征戰,光武帝劉秀最終統一了天下恢復了漢室,建立了東漢王朝。東漢和西漢從國號上看起來沒有什麼區別。東漢是在王莽建立新朝以後天下大亂,光武帝劉秀在家鄉起兵造反而建立的東漢王朝。
但是,漢光武帝在後世卻不太出名,有關他的影視、文化作品也不多。可能是漢光武帝劉秀的人生太完美了,作者、編劇沒有什麼可寫的。
漢光武帝的軍事才能是非常牛的,有幾次手下將軍打了敗仗,都得漢光武帝親自上陣帶兵打仗,結果每次都能打贏。他打得最出名的一場仗是昆陽之戰,漢光武帝親帥萬名親兵打敗了王莽的四十二萬大軍,他的戰績相比歷史名將韓信、項羽等人也不在上下。所以,他做皇帝后本就不用殺功臣,因為手下將領都沒有他更會打仗。
二、趙匤胤宋太祖趙匤胤本來是後周大將,周世宗柴榮死後接班人是一個六歲的小孩子,趙匤胤發動了“陳橋兵變”篡奪了後周皇位,趙匤胤做皇帝后也沒有殺功臣,只是來了一個“杯酒釋兵權”,便將自己手下將領的兵權給奪了,與此同時,也給了手下這些功臣一生的榮華富貴,包括連周世宗柴榮的後人也得到了極大的善待。
趙匤胤也同樣是能征善戰之人,跟隨柴榮四處征戰多年,因為本來他就是個非常勇猛的大將軍。自然不用為有功之臣造反而擔心。而且宋太祖還為後世之君立下了“不得殺功臣”的永世詔令。可見其仁慈之心。
結語漢光武帝劉秀和宋太祖趙匤胤都是史書上記載有冊的仁君義帝。受到了史學家以及後世人們的高度評價與贊同。
解題至此。
-
7 # 蠻天下
我認為是光武帝劉秀相比趙匡胤相對仁慈!
帶兵奪得天下,過於仁慈那是不可能的。沒有殺伐果斷,而奪得兵權,奪得天下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史書是勝利者的史書,他們不會把自己曾經的陰暗公諸於眾,即使無法遮擋也會為自己編撰諸多的藉口。例如弒兄逼父的唐太宗就是最好的佐證。
而我們去評價一位帝王的賢良與否,是他在位期間實行的政策。我覺得劉秀更優秀的原因有以下:
1.自西漢末年天下大亂到天下再次一統,百姓死傷慘重,疲憊不堪。劉秀則“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儆急,未嘗復言軍旅。”在位期間真心實意為百姓著想,體諒百姓疾苦,減輕百姓負擔,發展經濟,讓百姓安居樂業,比趙匡胤做的更好一點。
2.善待功臣。天下一統,多少帝王誅殺功臣。狡兔死,走狗烹。劉秀善待功臣,分封功臣為列侯,給他們名譽地位。
故我覺得劉秀比趙匡胤更仁慈。
-
8 # 天晴愛睡覺
仁慈是對於自己人的,百姓什麼都沒有!該交的賦稅還是要交,該服徭役的還是要出力。
你所說的仁慈大概是講:劉秀和趙匡胤沒有大殺功臣吧;那不是仁慈,而是不得已;
趙匡胤不殺功臣,是因為功臣都是武將世家出身,背後整個家族都是職業軍人,五代時候的軍功家族類似於魏博牙兵,就像現代的僱傭兵不認主的,真動起刀來老趙立馬就得被顛覆!
劉秀是不殺功臣,但是他的兒子漢明帝劉莊卻把這些功臣該廢的廢,該殺的殺,把權力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上!
分享知識,手留餘香!喜歡的點個“關注”唄
-
9 # 匹夫之責
皇帝劉秀是奠定人類文明發展的初始者之一,自然應盡顯示文明。如人類特有的文明拓展之概念,如螻蛄救命於劉秀皇帝的傳說,以致劉秀當了皇帝,下令全國不容許殺害螻蛄(拉拉蛄)。
到了宋代趙匡胤皇帝,已是山河日落(指古代遺風也追隨民眾俗風),其中,面臨到了實際,許多沒有感經過的實際,這,身體的精神的不上火著急麼?無奈之中,有時去練武術以求平衡,或喜文藝書畫等以得某個精神的超脫超越;但逢遇直觀問題時,不難想象會有一些焦燥與不合常規的"不文明"了。
-
10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俗話說慈不掌兵,義不行賈。他們倆都是一代開國皇帝,都是見證過火與劍的人,比他們倆誰仁慈就太善良了。
說兩個人,一個叫鄧奉,一個叫張瓊。
鄧奉是劉秀姐夫鄧晨的侄兒,他在戰亂中保護陰麗華一家周全,因此對劉秀有非常大的恩情,而且這人非常有能力,連劉秀手下的大將吳漢都不是其對手,但是就這麼一個人,劉秀還是把他殺了。
當年劉秀手下大將吳漢攻下南陽,卻在南陽縱兵搶掠,正休假在家的鄧奉不忍南陽老鄉受此劫難,就起兵擊敗吳漢,將吳漢攆出了南陽。
後劉秀又派八大將去收復南陽,卻被鄧奉一一擊敗,逼不得已劉秀只能親征。在劉秀本人的威壓下,鄧奉投降,劉秀誅之。
第二個人物張瓊,張瓊是趙匡胤手下一猛士,在後周與南唐的戰爭中,張瓊給趙匡胤擋過箭救了趙匡胤一命。同樣也是對趙匡胤有大恩的人,後來還是逃不過被誅殺的下場。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任張瓊為殿前司都虞候,當時因為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這幾個職位先後被免,殿前都虞候其實就是殿前司一把手。
張瓊性格暴躁乖戾,惹惱了被派來監視他的石漢卿,石漢卿便向趙匡胤打小報告說張瓊蓄養私兵百人,趙匡胤不待詳查,便直接將張瓊宣入殿上,不由分說亂棍打死。事後抄家,發現張瓊家裡只有老奴十個,老母一人。
仁慈嗎?無論是鄧奉還是張瓊,他們對劉秀和趙匡胤都是有大恩之人,但是隻要他們稍微危及自己的利益,不論真假,迎接他們的只有死亡。
劉秀不殺功臣是因為沒必要,無論是鄧禹還是吳漢,他們立的功勞再大,也始終只是活在劉秀的陰影裡,要說劉邦時代韓信張良蕭何三人還算功人的話,劉秀時代除了劉秀外其他人都是功狗。
趙匡胤選擇杯酒釋兵權則是因為他對武將的掌控度遠不如劉秀,畢竟這幫人曾經和他一起北面稱臣,但是他也沒必要殺,因為他已經在戰場上證明自己了,殿前司幾乎就是趙匡胤的私兵,不怕這些武將作亂。而且前車之鑑,後唐的李從厚、石敬瑭,後漢的郭威,都是這樣被逼反的。
-
11 # 君者無逸也
劉秀和趙匡胤都是後世評價很高的開國皇帝,最主要是因為結束了前代的亂世而且重新開創了統一大業,兩人都不殺功臣而且厚待他們。作為政治家不能簡單的用仁慈與否和好壞來評價的,因為好人一般做不了好皇帝。當然有例外,如明孝宗。
-
12 # 星火文娛天地
劉秀28歲起兵,31歲稱帝,是歷史上用時最短的開國皇帝;出身太學,也是歷史上學歷最高的皇帝;由於它既建立了漢朝,又中興了漢朝。作為東漢開國皇帝,在登基立國以後能夠和功臣宿將共保富貴,實屬難得。能做到這一點,說明劉秀本人御下能力之強大,當然,他手下的功臣們也有自知之明,知進退方能保富貴,這種局面是君臣共同努力的結果。後代在評論光武“帝雖制御功臣,而每能回容,宥其小失。故皆保其福祿,無誅譴者。”的同時也等於肯定了功臣們的自知之明。
建國後對功臣都十分的照顧,不偏心哪個功臣,也絕不忘記那些為自己賣命打江山的臣子。他經常和功臣們宴飲敘舊,拉近和臣子的關係,無時無刻不彰顯出自己對有功之人的關心,同時,他十分的明白前朝出現過的朝臣專權的悲劇,所以他在建國後就有序的整頓官員隊伍,是他們權責明確、相互制衡,不致專權發生,也不冷落舊臣。
得民心者得天下,光武帝劉秀就做到了這一點。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百姓雖然稱不上是衣食無憂,但是生活的也還算可以,因為光武帝劉秀上位後沒有像其他開國皇帝一樣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沒有過分的壓榨老百姓,他進行的改革是對內地,而不是指向老百姓的,這樣一來,百姓的利益維護的好,劉秀的仁慈名號也就打出來了。
除此之外,劉秀也是一個情商很高的人,他性格很好,寬容的性格賦予了他寬厚愛民的德行。幫助劉秀打下江山的功臣們有些人對於劉秀在政治上奪走他們權力很不滿,甚至口出狂言,但是劉秀選擇寬容處理,他不追究也不過度懲罰他們,而是讓那些人去安享晚年了。
劉秀確實是很仁慈的一位君主,當他成為皇帝之後,就加封忠臣良將,而不是像劉邦,像朱元璋那樣,狡兔死,走狗烹,曾經跟隨他們的人沒有一個有好下場。
-
13 # 赤紅熱血9
劉秀和趙匡胤在中園歷史上的帝王中相對來說都是較為仁慈的。
劉秀被毛主席稱為史上最會打仗和最會用人的皇帝。"位面之子"是對劉秀的最好詮釋。在位之時幾手沒有殺過一個有功之臣。在與"穿越者″王莽交戰時更顯得"天選之子″的上天眷顧。雲臺二十八將是東漢開國功勞最大的二十八人,上應二十八宿。漢明帝劉莊追思他父親光武帝劉秀的諸位功臣,就把二十八位有功將領的畫像放在南宮雲臺。
趙匡胤是宋朝開國皇帝,是因皇袍加身當上了皇帝,是屬於得國不太正的皇帝之一。因他在後周皇帝麾下時目睹了郭威皇袍加身的全過程,所以在他之後也許害怕歷史重現,把開國的有功勞的武將兵權都奪了過來,史稱"杯灑釋兵權″很是溫柔的把各個曾經的兄弟的權利收回,並沒有採取剛猛向手段。雖然這一舉措影響了宋一代的崇文抑武,導致了整個宋朝的孱弱但沒有殺功臣。
兩個開國皇帝都是仁慈的。
-
14 # 跨界探索者
劉秀的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素來為人寬厚仁義,當年起兵時就是因為很多人出於對他的信任,基本上他的臣子們都得到善終;趙匡胤為人看似溫和,但一直謀求高位,暗自結黨營私,內心實則灰暗,總擔心別人也會黃袍加身,所以採用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決後患。兩人看起來都是馬上打出來的天下,但相較,還是劉秀更加仁慈,因為他不用擔心;趙匡胤受柴榮託孤卻兵變得天下不義,自然都是假仁假義了。
-
15 # 毛劍傑
比較哪個帝王更仁慈的問題,首先,帝王也是人,是人就存在個性差異,也就是說,誰的個性更寬厚更仁慈,或誰比較兇殘陰冷,這確實是存在的。
但是,作為政治人物,尤其是帝王這種高危職業,很多時候作一個決定,殺誰或不殺誰,不盡然是個性的問題,具體的歷史情境、形勢也很重要。
首先,劉秀和趙匡胤確實都是性情寬厚的人,這點沒有問題。其實很難說誰更厚道。能坐上這個位置的人,光靠厚道,一點手段都沒有,那是不可能的。
大家會拿劉秀做皇帝后不殺功臣,或者趙匡胤做皇帝后以“杯酒釋兵權”來解決武將對皇權的威脅來說事,這下意識中對標的其實是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的殘忍。
除了個性原因之外,劉秀和趙匡胤的不殺功臣,也有現實原因。先說劉秀。
我們知道,東漢立國,劉秀爭霸天下,依靠的是自西漢中後期以來坐大地方的“豪強地主”,劉秀及追隨其征戰天下的所謂”雲臺二十八將”,其實都是豪強地主。劉秀上位後,由於豪強地主勢力太大,幾乎達到了與皇權分治天下的狀態。出於穩定政權的考慮,劉秀不得已對豪強地主採取了妥協政策,即承認了豪強地主們的特權。所以,終東漢一朝,皇權對於國家的掌控都是很弱的,直至漢末軍閥混戰,最後演變為三國爭霸。
再說趙匡胤,首先必須承認,趙匡胤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決武將坐大地方的問題,非常智慧而高效,而且贏得了仁厚的美名。但深究其原因,還是能找到形勢所決定的必然性,也就是說,對於趙匡胤而言,這就是最佳選擇。趙匡胤出身五代武將,他的天下,一方面是他自己一刀一槍出生入死打出來的,演義戲文中說“一杆棍棒打出四百座軍州”是也,他在軍中威信極高。另一方面,趙匡胤以政變方式上位,皇權根基未穩,需要凝聚人心。這兩點也決定了他不能以殺功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和平接管兵權,是對國家、對政權最有利的解決方式。
相比之下,劉邦之殺功臣,乃是因為楚漢相爭中,韓信彭越等最初都是和劉邦平級的諸侯,並不是劉邦的下屬。所以在楚漢相爭之初,韓信是選擇觀望的,甚至在劉邦要求其出兵時,和劉邦談條件,以齊王爵位作為交換條件。滅秦後的天下形勢,其實還是西周分封制的延續,劉邦想要皇權獨大,就必須徹底解決這些隨時可能起兵威脅皇權的諸侯們。
回覆列表
光武帝劉秀掃平群雄,建立了東漢,成為一代雄主。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兵不血刃就取代了後周,建立了北宋。兩位都比較仁慈寬厚,治國才能也都是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