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野生鴨跖草
-
2 # 黑白集
明朝末年的一位大師名叫陳繼儒,在書、畫、文學及處事哲學上都頗有造詣,喜歡收藏名畫、名字及各種書籍,博聞強識。這個人喜歡看書,愛抄書,也愛編書,著名的《小窗幽記》就是他編寫的,在另外一本《安得長者言》中,他引用老者說:“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清朝張岱在《公祭祁夫人文》中說:“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眉公就是上面這位陳繼儒先生,張岱的本意是在批評陳繼儒這種觀點,但是經過某些人尋章摘句“女子無才便是德”居然成了天下共識,在封建王朝盛行也就罷了,奇怪的是當今還有人覺得這句話是值得奉行的道理,甚至還有所謂的“女德班”專門在傳輸這種理念。如今燈紅酒綠微信陌陌各種約皆是因為女子有了“才”,種種論斷真叫人拍案驚奇!
這種觀念的興起不得不說明清時期的封建儒教,自宋朝把四書五經之類的儒家典籍列入科舉必考題之後,天底下的讀書人基本上都是“儒生”。明朝之後,更加奇葩,科舉的內容基本上只剩下“四書五經”了,而且答題必須參考朱熹的《四書集註》,用“八股文”的形式作答。隨著儒教的盛行,許多儒家的觀點在國人腦海裡根深蒂固。這裡說的是“德重於才”這個觀念。
當儒家的“本末觀念”遇上了“德才觀念“,一個新的價值觀就出現了”德為本,才為末,君子務本”。這種價值觀不僅影響著男子男子在才德方面的修養,同時也影響了他們對自己另一半的要求。才德不能兼備的時候,德是第一位的,可以不在乎其才能而看重其德行,故謂“男子有德便是才”。
男權主義盛行的年代,女子在外面是沒有什麼事情的,就是在家圍廚房寢室轉。所以也不需要什麼才,針織女工打小母親就教了,洗衣做飯看看就會,生兒育女,那個時候女子只有生的權力,教育下一代還輪不到她。反觀那些才女:卓文君跟司馬相如私奔,這是封建禮教不能容忍的。蔡文姬文采斐然,卻嫁了三次人,這是封建儒教所批判的。這兩個是比較久遠的,距離明朝近一點的宋朝,李清照、朱淑真這兩位女詩人在他們眼裡也是不符合“婦道”的,因為她們有“閨怨”。再加上明朝文壇比較流行小黃書,於是就把”女子做出醜事“的根本原因歸結於“看曲本小說”了,於是就有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論斷。
-
3 # 明離子
“女子無才便是德”最早的出處應該來自清朝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原文如下:
“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可以看出,張岱也只是引用了前人的論斷,這種思想的絕對不是在清朝才開始的。
有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是封建禮教催生出的東西,但其實這種想法幾乎貫穿了華夏文化始終,比如《詩經》中就有:“哲夫成城,哲婦傾城”的句子,這裡的“傾城”不是說聰明的夫人多漂亮,基本上可以理解為“聰明的女人多敗家”。
可見,華夏曆史很早就認為男人擁有聰明才智可以成就事業,女人擁有聰明才智反而不是什麼好事。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歷史上不止一次出現的外戚專政,或者是女主臨朝,無不動搖了男人們建立起的政權。
在我國曆史中,女人作為禍國殃民的背鍋俠似乎已成定式,被男人們用的淋漓盡致,比如楊玉環,比如趙飛燕,太平盛世都是男人們開創的,惑亂朝綱則八成因為女子惑亂君王。
而隨著儒家封建禮教的不斷髮展,“女子無才便是德”更多用在了“男女大防”之上,明朝的張繼儒便有過以下論斷:
“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幾句話道出了封建士人的心理,他們認為,女人一旦有了才學,便有了與男人抗衡的心思,有了嚮往閨閣之外世界的嚮往,進而變得“淫蕩”,作出有失貞潔的事情。
在古代士大夫眼裡,女人老老實實在家相夫教子即可,知道的太多,百害而無一利。
進入新社會,男女平等,“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文化糟粕終於被扔進了歷史的廢紙堆。
-
4 # 大鋒讀史
答:女子“無才便是德”是誰的首創發明,對當時統治者有什麼幫助嗎?
女子無才便是德,最早的出處應是東漢班昭的《女戒》,其中有一句“婦德不必明才絕異也”,意思就是女人並不需傑出的才能彰顯德行。但是一字不差的是出自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另種說法是出自孔老夫子,但是並沒有明確相關典籍記載,這個已經無從考證了。
古代統治者,為了讓百姓相信命由天定,為把百姓變成,愚民,順民給老百姓加上一些思想的枷鎖,女子無才便是德,就是給女性加的一把枷鎖。隨著歷史的發展,這種封建思想,歷史證明是無恥的,是無知的,是無用的,是沒有任何的理論依據。小編覺得這種封建思想對當時統治沒有任何幫助,假如古代能讓女性有更多的機會去學習,歷史上會出現更多的好詩詞歌賦。
新中國建立之後 婦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毛澤東主席率先提出了:“男女都一樣”“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 一時間 ,中國大地上職業女性開始,承擔起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真正改變了女性的經濟地位,從而徹底改變了女性的社會地位。
-
5 # 歷史雜談lilym
古人的很多話,大家都只看表面字義,而不瞭解古話的真實含義,所以千百年來以訛傳訛,最終被大多數人誤解。
比如“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就被很多人曲解了其中的正真意思,現在男女平等的社會里,女人每當聽到這句話,就會打抱不平,對這種封建社會的思想深惡痛絕,是欺壓女人的謠言。
其實古文中的女子無才便是德,並非時指女子愚昧無知才叫好。只是隨著時代的演變,很多人將其中的意思曲解了而已。因此,我們需要正確的解讀。
首先我們看一下這句古詩的出自《公祭祁夫人文》: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裡的“無”字,不只是沒有的意思,而是一個動詞,有“不顯露”的意思。是勸女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貶辱女人不能有才幹。這整個誤會是因為錯解了“無才”的“無”字所造成的。 古代女性有才華的很多,比如著名的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卓文君、上官婉兒,難道就因為她們有才華,就能說她們沒有德行呀!這說不過去,簡直是妄談。所以這句話的“無”,不是沒有,不是說不能有才華,而是指雖然很有才華,但是不張揚,不外露,不在人面前顯擺,把自己的姿態擺的很低,是一種謙卑的表現。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既有才華,又很謙卑,自己不認為自己有才華,這才是女人最大的德行。
第二,這句話還有一個意思。雖然女子自己沒有才華,但是他可以相夫教子,可以培養有才華的孩子,可以幫助丈夫成才,這是婦德,也是一種偉大的德行。 在以前男耕女織的時代,女子通常時在家相夫教子,伺候公婆,料理一切家務。看起來很平凡,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其實也很辛苦,正是她們默默無聞的付出,才能使丈夫在外面安心的勞動工作,也正是她們的任勞任怨,才為家庭培養了下一代。所以我們看古代的聖賢君子,一般都有一位賢良的母親,因為教育孩子的任務,主要就是母親負責。 所以說,雖然古代的女性們雖然很少有讀書的機會,有才華的不多,但是她們卻承傳了家道、家風,懂得做人的道理,能夠把子女培養成人才。她們就像大地一樣,能夠厚德載物,是一種偉大的德行。
-
6 # 彎月戲說雜史
女子無才便是德原義是女人有德也要含而不露,後被封建統治階層歧解作為束縛女人的理論條綱。
女子無才便是德最早出自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前半句希望一個有為的男人,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的意思,告誡每個男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視才幹。
後半句是勸女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貶辱女人不能有才幹。這整個誤會是因為錯解了“無才”的“無”字所造成的。這個“無”字是動詞,是“本有而無之”的意思,也就是“本來有才,但心裡卻自視若無”的意思。這裡的"無才"是要謙虛含蓄不顯露的意思,並不是說真的要無才。
中國古代向來就不重視婦女的才學,而重視她們的“婦德”,又恐“才可妨德”,因此曲解“女子無才便是德”這類話。
而這所謂“才”,廣義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於古代女性生活圈子較窄,沒有比詩詞歌賦更能顯示她們的“才”,故此“才”很多時候是狹義地指“文才”。
為使“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思想制度化,還與儒學結合大力推進貫徹“男女有別”、“男女大防”的封建禮教,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提防女子之“淫”。
為此,大加渲染的是女子一旦有了知識,就可能具備對自由的嚮往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不僅難以駕馭,還會變得“淫蕩”,繼而發生種種“不貞”之事。
歷史上,此類女子“因才而淫”的故事傳說比比皆是。
如才女卓文君被司馬相如的琴聲感動而與之私奔;
蔡文姬雖才學豐富,卻感情複雜繾綣,結果三易其夫;
杜麗娘、崔鶯鶯因知文斷字,看了一些文學“雜書”,愈發多愁善感,移了性情,春情萌動,做出許多反叛行動等等。
所以,上千年來女性受教育的權利一直遭到剝奪,目的就是為了將女性塑造為俯首貼耳、唯命是從的封建禮教的奴隸。
清初文學家李漁曾說:“我想欲言而彼默,我思靜而彼喧,所答非所問,所應非所求”,意思就是他想和自己妻妾說話的時候妻妾卻沉默,他想靜靜的時候妻妾卻大聲說話,和她們聊天時所答非問,所應非求。這是李漁對姬妾滿堂卻都沒有文化品位的感嘆,無才的女子怎能相夫教子?由此可見,整日裡柴米油鹽醬醋茶相守一輩子也難成心靈共鳴的知音。
到了民國,仍然有家長受這種錯誤思想的毒害不讓女孩子讀書,女孩長大後婚姻又被包辦嫁與進步青年,這種真是過渡時代的悲哀,許多一生淒涼。
比如魯迅被家裡強行安排娶的原 配朱安,裹著小腳,大字不識一個,最擅長的就是繡花和做家務。這和思想進步又飽讀詩書的魯迅根本天差地遠。魯迅曾對好友許壽裳談起朱安:“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最終朱安無兒無女孤獨地度過了四十多個漫長歲月。另一個悽苦一輩子的不幸女人就是郭沫若的原配張瓊華,洞房之夜郭沫若最後在房間外的板凳上度過了這“良宵”。張瓊華為郭沫若守了68年的活寡,晚年曾對人說:“郭先生對我很好。唉,我沒文化,要是我有文化就好了。”而在郭沫若眼裡,她只是長著一對露天猩猩鼻孔會抽水煙的村姑。郭沫若曾對張瓊華說:
我們都是舊禮制的犧牲者,我絲毫不怨望你,請你也不要怨望我罷!可憐你只能在我家中做一世的客,我也不能解救你。
而同時代另類女子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的近代第一才女林徽因,集建築師、詩人和作家於一身,她的詩《你是人間四月天》,全詩以諸多意象為喻,書寫細膩柔麗的情愫,表現出輕盈優雅之美,同時其內容與形式完美地結合,中國詩歌傳統中的音樂感、繪畫感與英國古典商籟體詩歌對韻律的追求完美結合,這隻有體驗感受過愛與被愛的人才能寫出這種天籟之作。一雙眼睛也在說話,眼光裡漾起心泉秘密的陸小曼,寫得一手好文章,也是知名畫家。深愛著他的丈夫一代才子徐志摩去世後,陸小曼寫下了“多少前塵成噩夢,五載哀歡,匆匆永訣,天道復奚論,欲死未能因母老;萬千別恨向誰言,一身愁病,渺渺離魂,人間應不久,遺文編就答君心。”也只有深深被愛過才有如此感慨吧。她們活出了自我,感受到了愛與被愛。
所以“女子腹有詩書氣自華”應該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正解下的最高境界吧。
願天下所有女人都活成人間的四月天。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
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
柔嫩喜悅,
水光浮動著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是燕在梁間呢喃,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
7 # 小哲醬醬
“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清朝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不過這雖然是張岱提出來的,但是這種思想在春秋戰國就已經逐步形成,到清朝早已根深蒂固。
“女子無才便是德”這種封建思想起於儒家。儒家思想認為女子應該遵從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等以男姓為主導地位的等級制度。這種制度讓古代女姓深受其害,就比如婚嫁方面,古代女子婚嫁幾乎沒有決定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家裡只能聽父母的,未出嫁前連未來夫君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而嫁到夫家後又得聽從夫家的, 可謂是永無出頭之日。
而且即使嫁到了夫家也可能會被休掉,大家應該對《神鵰俠侶》中小龍女與甄志丙那一節印象深刻吧,事後小龍女手上守宮砂沒了,也就代表貞潔沒有了。
沒錯就是守宮砂,守宮砂是古代女姓檢驗貞潔的標準,梁朝名醫陶宏景說:守宮喜緣籬壁間,以朱飼之,滿三斤,殺幹末以塗女人身,有交接事,便脫;不爾,如赤志,故名守宮。大致意思是“用硃砂餵養雌性壁虎,喂滿三斤殺了研磨並給女姓點上,只有同房遇雄性激素後才會消失”。
雖然有些科學道理,但是守宮砂有些時候也靠不住,看過這麼一個小故事有一個小縣令娶小妾,洞房前縣令檢查了下小妾的守宮砂,大驚,沒有,於是聽也不聽小妾的解釋直接轟出家門,小妾也是很懵逼,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沒了。這應該是小妾不知啥時候接觸了男姓,遇上雄性激素導致守宮砂消失了。
這種不合理的封建產物讓人痛恨,這種對女姓極度不公平的思想也讓人唾棄。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也逃脫不了夫為妻綱李清照與第一任丈夫趙明誠結婚,婚後度過了一些花前月下的好日子,後來國家遭遇外敵入侵,戰亂不休,不得不隨丈夫一起顛沛流離,丈夫在途中生病去世,這讓李清照悲痛不已。此後寫下了一首讓人聞者傷心聽者流淚的千古名詞《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處處體現出了愁緒,不難想象當時李清照是有多彷徨無助。
就在這時,李清照第二任丈夫張汝舟出現了,他其實是聽說李清照有很多值錢的藏品才湊過來的。他對李清照關懷備至,呵護有加,李清照也很感動,於是就嫁給了他,婚後張汝舟原形畢露討要李清照的藏品去換取錢財,李清照不給就經常被打罵。
忍氣吞聲的李清照在得知張汝舟官職是作弊得來後,於是冒著坐牢的風險果斷的報了官並和他離婚。為什麼說是冒風險,因為宋代妻子離婚且告發丈夫,如若丈夫真有罪,會懲罰,但是妻子也必須坐兩年牢。
最後因為李清照當時的名聲大,此事傳到了皇帝耳中,張汝舟被徹查,證實後下獄,李清照因為有人為她求情所以免了牢獄之災。
宋朝這種封建制度讓人髮指,只保護男姓的利益。
隨著進入新時代新社會,女姓在社會起著重要作用,她們有著先進的價值觀,追求經濟獨立、美麗端莊、上的了廳堂下得了廚房,讓人敬佩。不過有一部分卻另闢蹊徑認為自己是女姓就應該受男姓無私的奉獻,這樣似乎有些不可取,不過不管怎樣這都是你情我願的事,咱也管不了那麼多。
回覆列表
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清·張岱《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明末·陳繼儒之語說:“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醜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其實只是清朝以後才有的,清以前主張女子讀書的。很多大的家族都有女子私塾,族學供族中女子讀書。不過女子讀的書跟男子科舉讀的書不一樣罷了。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女詩人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