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活中掙扎的我
-
2 # 飛鴻一現
這是一個人的心態問題,有時候,我們受客觀環境影響,一些人事紛擾,一些規則限制,往往有心無力,但是凡事都知易行難,在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都沒辦法左右客觀大勢,能做的,只是改變自己。每一分精進,都是要克服重重困難,就像石頭下鑽出來的草一樣,曲徑通幽。
有一個老故事,是說一個老和尚總在湍急的水流邊讀書,有人問他為什麼,他說為了靜心,大隱隱於市,也異曲同工,做一件事,沒有那麼多一帆風順,一蹴而就,都是百般挫折,千般考驗,最後,才有一種收穫。磨礪是一種階梯,也是一種考驗,人生,在不完美中完美。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生活中,總會有很多誘惑,有時候,想要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就要守得清寒,耐得寂寞,把名利心態放下,明白我們追逐的是什麼,一而貫之,披荊斬棘,抗拒不一樣的風景,才能收穫唯一。
有一舍,才能有一得,我們能把一件事做成,一定是拋開了很多阻礙,心態恆定,只問耕耘,拋棄了很多名韁馬誘惑,最後,方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是代價,是必須付出的。
-
3 # 阿劍英文
喜歡科研的還是會繼續鑽研的,只是現在工作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大部分人是因為想有一個更明朗的未來才選擇了考研。
但不管別人,自己喜歡科研就潛心搞科研,不喜歡就找份喜歡的工作,或者搞自己的事業。
-
4 # Xin神英語
說句心裡話,現在就可以。只是不容易做到,我們是人,不是神,還要基本的衣食住行,還有責任。所以必須為錢幹些和科研無關的工作。
靜心做科研和修道有相似之處,就是得損,損之又損,能捨的都舍了,這樣一天除了簡單的吃點飯,就可以專心科研了。
可我們凡人能有幾個做得到,我反正不能完全做到,只能舍一部分,這一部分遇到時都糾結。
修行靠自己,是一輩子的事,少點應酬,少參與點不是自己直接的事兒,多靜會兒心,多研究研究科研。只能自己在能把控的範圍找平衡了。
自己先靜心,多會是會兒,最少也可以在睡前靜10幾分鐘,時間長了,習慣了,心就靜多了。
-
5 # 學生求識
有科研創新天賦做真科研的人,都是主動進入科研狀態的,而且還有一大部分會入迷,什麼事情都拉不出來。大家都去看看,如果你發現能夠正常休假正常按時上下班的,都沒有真正進入科研之中的人。
-
6 # 四海漂零客
科研是不太可能科研的,學校考核都是量化積分考核,每年有年度考核,每三年有聘期考核。為了攢夠考核合格的基礎分也沒時間踏實下心來做科研的,考核不合格的話第二年就只發10%的績效工資。。。直接貧困線以下了。再說現在房價那麼貴,物價又那麼高,老師也是人也有一大家子要養,所以有點時間也想著多賺點錢給父母補充營養,給孩子交補習班
-
7 # 星空最亮的光
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況下,任何人都能坐下來研究,在現在的中國這個問題你不要想,因為沒那個資格,全部都在為生存奮鬥,哪裡還有時間搞這些喲,什麼時候國家的體制改革一次還差不多
-
8 # ming7076
要有陳景潤那樣心態的人、不為名和利、自然就回歸到科研本質!思想極單純就是愛上它而已!過去這樣的人很多,現在卻很少!
-
9 # 羅漢果
明晰智慧財產權,保障智慧財產權的權益,你的努力最終會有豐厚的回報,那麼就會有人為之奮鬥,如果我所做的工作只是換來一份工資回報,那我對得起工資也就可以了。
-
10 # 海螺008
這是一個價值關係問題,或者說是社會經濟問題。
舉個例子,我們今天學外語,優先是英語,但以前有過俄語、日語、阿拉伯語、梵文為何呢?因為有用,能見效益。
我們今天為何不能靜下心來做學問呢?因為見效太慢,而周圍的人都在“進步”,你還能不著急?
那麼如何才能“迴歸科研本質”呢?筆者認為,
1,要讓科研見效。
2,要讓似是而非的科研不成立。
現在太多的人做科研就是為了要一個名頭,要一個地位,而這樣的東西偏偏不需要非常真的東西,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然後一樣能有名頭、有地位。
回覆列表
靜心做學術需要有很大的熱情,而且經濟狀況不受影響,能夠解決自己的後勤生活,其他的任何問題都能夠解決,才能夠心無旁騖的做學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