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電池組

    康熙年間,官員的貪汙現象已相當嚴重,一些大權在握的大官僚肆無忌憚地貪汙公款,收受賄賂,如滿族大臣索額圖、明珠,漢族大臣徐乾學兄弟、高士奇等。當時的民謠說:“九天供賦歸東海(徐乾學),萬國金珠獻澹人(高士奇)。”康熙皇帝也覺察到情況的嚴重,曾經懲辦了一批貪官,還大力表揚于成龍、張伯行、張鵬翮等一批廉官,作為各級官員的榜樣。

    但康熙漸漸發現不但貪汙無法肅清,就連自己樹的廉潔典型也並不真是兩袖清風,像張鵬翮在山東兗州當官時就曾收受過別人的財物;張伯行喜歡刻書,每部至少得花上千兩銀子,光靠官俸無論如何是刻不了的。晚年的康熙已是心力不濟,不僅不再致力於肅貪,反而認為“若纖毫無所資給”,則“居官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為生?”此論一出,各級官員自然更加無所顧忌了。

    雍正皇帝繼位後,決心改革積弊,打擊貪汙,整頓吏治。他令各省在限期內補足國庫的虧空,對查實的貪汙官員嚴加懲處,追回贓款,抄沒家產。當時雍正對一些大臣的懲辦顯然還有政治上的複雜原因,但也確實起了打擊貪汙的作用。與此同時,雍正解決了官吏俸祿過低和地方政府開支沒有保障的問題。具體辦法就是實行“養廉銀”。雍正期間,吏治有了明顯改善。

    但自雍正離奇暴亡,乾隆接過權杖後,便一改其父嚴厲冷峻的處事行為,轉為平和放任的風格。尤其乾隆晚期,貪汙之風盛行,吏治廢弛。乾隆皇帝照康熙之例六度南巡,而“供億之侈,驛騷之繁,將十倍於康熙之時”。為了維持奢靡的生活,乾隆巧立名目,勒索官吏、商人和百姓的錢財。乾隆帝規定,官員犯有某些過失或不盡職責,可向皇帝交納罰銀或贖罪銀,以換取寬恕或免罪。

    交納的銀兩,收歸皇帝私囊。乾隆帝的寵臣和珅,任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執政20多年,深受乾隆帝倚重,嘉慶時被責令自殺,抄沒家產。人謂其家財八萬萬,敵清朝當時歲入十年以上。與官僚們驕奢淫逸生活相伴隨的,是貪汙的風氣盛行,賄賂公行,政以賄成。各級官吏層層貪汙中飽,整個官場瀰漫著貪贓枉法、惟利是圖、阿諛奉迎的惡劣風氣。各級官吏過著犬馬聲色、驕奢淫逸的腐朽生活,置國計民生於不顧。

    歷朝歷代滅亡的原因並不完全相同,但是貪汙腐敗,如蟻噬柱,久而久之,柱朽如渣,常常成為歷朝由盛轉衰的重要因素。對這一歷史現象,統治者應該說還是有所認識的。清代開國皇帝順治曾說:“朝廷治國安民,首在嚴懲貪官”。基於此種認識,清朝的統治者也採取了一系列的反腐廉政措施。

  • 2 # 夜談春秋肥星星

    我是肥星星,我來回答!

    在法律制度不夠完善的封建社會,官吏是國家管理的重要執行者,具有強大的權威性。所以官吏的優劣程度直接影響國家的長治久安。而執政者作為國家管理的最高權威,其採取的政策措施是決定吏治程度的決定因素。清王朝作為少數民族入關統治漢族。在統治初期,採用的官員選拔制度具有較大的侷限性,因而在雍正年間,這些問題逐漸越加尖銳化,嚴重影響著國家的正常執行,這使雍正下定決心整頓吏治。

    一、雍正年間吏治的矛盾問題   

    (一)官吏受賄影響官場清明,早在康熙年間,官員受賄貪汙案件就不斷凸顯出來,康熙帝基本將其當作單獨案件辦理,未曾涉及整個官吏風氣的整頓上。而官員年底到京城述職,成為下級給上級獻禮、送錢的、打通關係的絕佳機會。同時,官場買賣官職現象氾濫,導致官場風氣混亂,使官場選拔制度以錢為主,而不是以才為主。  

    (二)官吏之間結黨營私影響皇權集中,康熙年間的奪嫡之爭使官員結黨營私達到最鼎盛。官吏的力量嚴重影響皇帝的選擇。因而雍正在位時,很是忌憚朝廷中的黨派勾結,其他皇子的黨羽嚴重影響自己的皇權的安危和統治的集中。所以面對統治最大的威脅,雍正必須採取消除整頓的方式,穩定自己的皇權。   

    (三)官吏虧空國庫錢糧影響百姓生活,古代的交通不通,資訊不便,導致一些朝堂之上的一些資訊要依靠官員進行下達。因而對於官吏具有較高的依賴性。而雍正年間吏治敗壞,一些國家下達的補助百姓的政策全部被官吏收為自己所有。因而,雍正年間,各省的藩庫錢糧虧空嚴重,自然災害時,國庫嚴重缺少不足的能力。導致百姓的生活不能受到保證;同時,一些官吏徵收一些不必要的稅收歸為自己所有,導致國家財力分佈不均,國家發展受到阻礙。   

    (四)官吏無心國家事務影響國家發展,雍正年間的官吏,正常渠道上升的官員由於升遷制度的不合理,導致被欺壓,工作的積極性較大;而連帶或是買賣官職的官吏,則缺少管理的能力。最終導致國家的事務落空。而雍正初上位,就不分晝夜的批改奏摺。

    另外,根據史料說明“念念只營功名,時時只顧身家,刻刻只慮子孫,而國家之安危,民生之休慼,毫不相干”。同時流傳“一年州知府,三萬雪花銀”的說法。官吏的在職只為獲得更多的錢權。總之,雍正年間吏治的整頓對於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我們可以藉此窺視雍正作為皇帝的功過。

  • 3 # UncleDan蛋叔說

    722年11月,雍正皇帝在一片質疑聲中繼位,龍椅還沒有坐穩,雍正就改變新皇帝繼位大赦天下的慣例,連頒11道詔書清理國庫虧空,他在登基之初面臨的形勢究竟窘迫到什麼程度?清理虧空涉及眾多官員的切身利益,也勢必影響他未穩的皇位,那麼他為什麼還要義無反顧的打響這場戰役呢?

    康熙皇帝晚年,貪汙橫行,官員賄賂上司成為普遍風氣,官場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國庫裡只剩下800萬兩銀子。這麼大的國家,要是遇到天災人禍,根本無法應付。康熙皇帝晚年也很頭疼這些問題,但是吏治敗壞,積重難返。他又很保守,不願意輕易推行改革,擔心改革失敗毀了自己的一世英名。他選擇雍正做繼承人,就是看中了雍正有魄力和膽識,來解決這些問題。

    在中國古代,新皇帝登基要施恩,比如說大赦天下。在雍正正式登基以前,內閣官員草擬登基恩詔。按照慣例,內閣官員在恩詔裡開列了“豁免官員虧空”一條,過去都是這樣,既往不咎,一切從頭開始。但是雍正堅決不同意這一條,他認為這樣做,是助長貪官的僥倖心裡,縱容他們繼續侵佔錢糧,表示他對官員貪贓枉法的深惡痛絕的態度。雍正即位後的第四天,降旨指出:內外倉庫不無虧空,限三年補足,逾限治罪。

    雍正元年,正與初一,別人都在過節,雍正一口氣下了11道詔書。表示要反貪、清理虧空、整頓吏治、懲治官員犯罪,且決心非常大。這11道詔書在當時就跟地震似的,幾乎讓所有的官員感到不安。導致虧空盛行主要是因為康熙帶頭鋪張浪費造成的。俗話說的好,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社會風氣一般都是從上層開始腐敗的。況且在雍正朝以前,清朝的官員正是薪水很低。當時總督的年俸180兩、巡撫個布政使年俸150兩、按察使年俸130兩、道員和知府年俸105兩、縣令年俸45兩。這些錢怎麼能夠花天酒地的呢?一頓酒席就能花20兩銀子,一個縣令的年俸,就夠吃兩次酒席的。官員要過豪華的生活,從哪裡來錢呢?地方官員靠收附加稅,就是國家徵稅外,額外加派給老百姓的稅收;京官靠地方官和下級官員送禮。

    有一本叫《亞財政》,專門研究清代的腐敗問題。亞財政是指官員在正式的收入之外,有一個複雜的灰色收入系統。這書裡敘述了一件事,說明清朝初年虧空和送禮問題是多麼普遍。雍正五年三月,山東武定府蒲臺縣知縣朱成元和泰安府新泰縣知縣王增慧對調。官員離任的時候要向接任官員移交賬簿、現金和其他財務,辦一個交接手續。朱成元從康熙四十一年七月開始擔任蒲臺縣知縣,當了26年。離任的時候他算了一下,虧空達到了26000餘兩銀子。他一直在想辦法彌補,但是沒有來得及補上。現在要離任交賬了,蓋不住了,他就想了個辦法,用“民欠”代虧空。“民欠”就是老闆姓歷年欠交的錢糧。朱成元請了縣衙門裡邊,負責經辦錢糧的差吏們吃飯,還給他們送了禮物。並且答應自己到了新泰縣,會想辦法把虧空補上。差吏們答應幫他做假賬,向新任知縣王增慧隱瞞。可是等朱成元到了新泰縣,他發現這個縣也有虧空,他沒辦法挪用這裡的錢,去彌補蒲臺縣的欠賬。蒲臺縣的差吏們瞭解到這個情況,就不敢替他隱瞞了,就報告了新任知縣王增慧。王知縣就向上級報告,上級向朝廷上了奏章彈劾朱成元,事情就給鬧大了。雍正皇帝很重視,派了中央辦案小組到山東來查案。朱成元被抄家,抄出來只有2860兩銀子,不夠賠的。抄家還抄出來一份賬簿,讓雍正皇帝震驚了。賬簿上記載著朱成元任期內(主要在康熙朝),給各個上級官員送禮的詳細記錄。包括有子帳30本,無字帳1本,散帳28頁,總共237頁。根據這個賬簿,在過去的20幾年中,山東省裡從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到道臺、知府,凡是朱成元的上級都收過他的禮。這個案子的結果,山東省多名高階官員被處抄斬家。

    清朝初年,官員賄賂上級的風氣很普遍。有史料記載:參謁上司,則備見面禮;凡遇時節,則備節禮;生辰喜慶,則備賀禮;題授保薦,則備謝禮;升轉去任,則備別禮;以州縣之大小,分禮物之多寡;以饋送之厚薄,定官評之賢否。這些虧空都是在康熙朝造成的,只是到了雍正朝才暴露。

    雍正繼位之前,被康熙派出去辦過收稅的公務。充分認識到官員虧空錢糧的危害,因為到最後損失最大的還是國家。所以,雍正對治理虧空迅速出拳。他給補足虧空一個期限,在三年期限內把虧空補上,但是不能給老百姓加派苛捐雜稅。若三年期滿後,虧空還未補上的官員,從重治罪。雍正還在在專門設立一個機構——會考府。負責的就是怡親王允祥,副手是隆科多。據統計,會考府三年間辦理了550件虧空,為國家追回了鉅額財富。

    雍正對治理虧空想出來很多新辦法,有些是很聰明的,有些是很殘酷的。他首先考慮有些貪官,財產不在任地而在老家,所以查抄家產的時候要同時查抄任地和他原籍的產業;如果虧空的官員轉移財產到親友家中,首先要讓親友幫助虧空官員賠償,如果親友不負責任或者幫助虧空官員規避責任,那麼株連到這個人,你把你的財產轉移到誰家,這家人也被抄家;雍正皇帝禁止後任的官員跟當地計程車紳,替虧空官員代為清償;如果被檢舉,就不能再留任,馬上革職,查清楚確實沒有問題,再透過合法的程式任命;最狠就是,畏罪自殺的要繼續追查,死了也不能放過。

    雍正在頒佈這麼多的改革措施以後,對待貪汙官員的手段也是毫不留情的,至此他得到一個外號——抄家皇帝。當時被抄家的主要官員有;湖廣佈政使張聖弼、江蘇巡撫吳存禮、江蘇布政使李世仁、山西巡撫蘇克濟等。雍正還有兩個兄弟也被抄了家,十弟允䄉賠了幾萬兩銀子還補不齊被抄家,十二弟允祹主管內務府,虧空補不齊也被抄家。在畏罪自殺的官員中,其中一個是雍正皇帝的親戚,蘇州織造胡風翬,是雍正皇上的連襟。年羹堯有兩個妹妹,一個嫁給了雍正皇帝一個嫁給了胡風翬,胡風翬是兩口子一塊自殺的。罷官的不計其數,雍正三年,湖南省官員撤了一半以上,到雍正十年,直隸地方官在任三年以上的都沒有幾個了,絕大部分都因為清理虧空被撤職了。

    雍正清理虧空,最直接的效果是國庫充盈。康熙末年,戶部只有800萬兩存銀,到雍正五年5200萬兩。雍正末年,國庫的銀兩和戶部國庫存糧,夠20年用的。所以,康乾盛世到底是誰締造的,雍正皇帝是不應該被埋沒的。

    基於以上原因,如果雍正皇帝不反腐敗和整頓吏治的話,那麼,中興之路也不可能走下去了。

  • 4 # 沒有方向等於沒有一切

    康熙晚年的寬仁,造成朝局腐敗不已,問題叢生,雍正作為一個有抱負的皇帝,反腐是必然之舉。

    雍正是歷朝歷代中唯一一位反腐成功的皇帝,高薪養廉加大力反腐,可見他對人性的洞察。

    勤於朝政的他,最後活生生把自己累死。但一系列鐵腕作風,得罪了掌握話語權的官僚階級,使他罵名不斷。

  • 5 # 小太拾

    康熙時候貪汙腐敗嚴重,而且康熙晚年,國庫收入都是赤字,各地都陸續出現反清的組織了,尤其白蓮教。

    所以雍正不反腐敗,那大清得亡了。

  • 6 # 勇哥談歷史

    其實雍正反腐和整頓吏治得從康熙皇帝當政說起了。歷史上的康乾盛世,說起來也不來雍正的功績!千古一帝康熙締造了一個太平盛世,但是康熙晚年間實行仁志,為後繼者雍正留下了後遺症,記得電視劇雍正王朝裡就在康熙晚年出現了國庫虧空,吏治腐敗的現象。雍正帝即位時時國庫僅有存銀八百萬兩,虧空大的驚人。但是畢竟康熙締造了盛世,國家不能沒錢。國庫沒有錢錢都在貪官手裡,所以雍正繼位就著手整治吏治,反貪汙腐敗查抄貪官!

  • 7 # Y路程

    古語有云:法治不彰 吏治難行。

    雍正帝的父親康熙帝在位(1661~1722年),號稱盛世,但官員結黨營私,貪腐之風,已愈演愈烈,上下欺矇,互為掩飾,積年累月,越虧越多,使得從中央到地方的財政日益虛潰,國家收支嚴重失衡。到康熙末年,僅戶部的虧空就達250萬兩白銀,地方虧空更為嚴重,康熙帝駕崩時,大清朝的戶部銀庫(相當於國庫存銀)只有區區800萬兩。這就導致雍正在位時不得不反腐敗和整頓吏治。下面我們來了解下雍正如何整頓吏治的。

    其一:改革法律制度

    在法律制度上面下功夫,雍正作為皇帝,他統籌著大局,因此他可以將法令進行調整和更改。雍正本身就是個足智多謀的帝王,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在九子奪嫡。他對於國家的法律可以算得上是瞭如指掌,對於法律方面的弊端他也有著自己清楚地認識,因此他不斷完善法律制度,將弊端進行了全面的改善。並且全面的改革了體系。除了改革之外,他還加強了權利的監督,這樣一來很多的官員也不敢太過囂張。

    其二:完善懲罰制度

    如果官員犯了錯誤,他就會嚴懲不貸,建立了完善的懲罰制度,只要官員犯了錯,就會用上刑罰,雍正非常的重視軍民平等,他認為不管是官員還是百姓只要受到錯誤,就必須要接受懲罰。如果官員有了錯誤,那麼懲罰就必須越發的嚴重,這樣可以警戒其他人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正是因為雍正完善了懲治制度,較好的改善了當時的風氣!而且他對於貪官不僅僅是生前生不如死,他們死後他們的子孫也沒有好日子過,很多貪官死後將自己的錢財拿去留給了子孫後代,雍正對於他們也是十分刻薄,讓人絲毫不敢有想貪汙的念頭。

    其三:嚴查貪腐

    雍正非常的善於查貪官腐敗,雍正深深的知道,如果讓貪官去查貪官肯定是不會有結果的,所以他就派出欽差大臣,欽差大臣是直接歸於朝廷管理的,所以他們沒有顧慮,可以明明白白的檢查官員是否存在不好的行為,並且他們直接歸於皇帝管理,他們為了取得皇上的賞識肯定會盡心盡力的,因此欽差大臣是很好的管理貪官的一個武器。

    縱觀雍正一朝,吏治為之一清,更重要的是,社會風氣改變了。不過,雍正雖然竭盡心力整飭吏治,但始終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8 # 愛妮品歷史

    因爭做皇位而到處流浪時的雍正,看透了官場的腐敗以及康熙晚年時朝廷政治上的弊端,身為皇子而且正處意氣風發的他肯定會立志:如果我能夠繼位皇帝,我一定要進行吏制改革。我覺得這回是每一個皇帝在繼位之前的想法,但是往往由於人性的弱點是的答有始無終。

  • 9 # 雁回九哥

    想當年,康熙皇帝平定內亂,締造了一個百姓安居樂業的太平盛世。

    奈何這位帝王到了晚年,他所施行的寬仁政策,直接造成了朝廷上下結黨營私,大小官員貪腐成風,國庫虧空非常嚴重。據史料記載:康熙六十一年,戶部庫存僅800餘萬兩!

    當時的中國在世界上絕對是頭號強國,但強國的名號和國庫存款嚴重不相稱,長此以往,只會加劇大清滅亡的速度。

    雍正皇帝即位後,看到老爹留下了這樣一個爛攤子,立志要成為明君的他,首先要做的自然是“打虎拍蠅”鐵腕反腐,整頓吏治,扭轉為官之風。

    接下來九哥就跟您說說,當年雍正皇帝都做了什麼。

    反腐之前,雍正帝也是做了功課,他深知官場上的潛規則,官員貪腐無非就那麼幾招:上下串聯包庇、借銀糧衝賬、做假賬要報銷。

    因而,雍正制定了先斷退路,後算總賬的反腐策略。

    具體做法您聽我娓娓道來。

    首先,雍正帝從身邊的人還有各地抽調的候補官員選作欽差大臣,下到各省各縣,徹查地方腐敗。更絕的一個做法就是:貪官汙吏人贓俱獲之後,立刻抓起來,就地免職,同時從隨行的替補官員中選出一位,直接補缺。

    這一招絕對高明,您想想,當了那麼久的替補官員,對這些職位早已是望眼欲穿,在這種人人平等的機會面前,他們怎麼能不心動?辦案的時候怎麼能不殫精竭慮呢?

    另一方面,雍正帝簽發了實行繼任查前任的制度,也就是說每一位官員上任後,都要嚴查前任的賬目,發現貪腐,必將嚴懲,隱瞞不報,二人同罪。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反腐力度。

    最後,咱們來看看被抓的貪官汙吏,他們的下場是怎樣的。

    第一,貪腐官員被抓,禍及全家。雍正帝深知,有些貪官並不怕死,他們會覺得自己死了無所謂,只要能將財產留給後代,死了就死了,因此,貪官被抓後,他的子孫一個都跑不了,退回贓款,就處理一個人,退不回來,一家老小都得完蛋。

    第二,自殺也不行。曾有官員因貪汙、受賄、虧空案被追查而畏罪自殺,雍正帝便下令找他的家人算賬,還不起的一律抓起來。

    也正是雍正帝的鐵血反腐,才使得他在位期間,官場的風氣一片清明,大小官員如履薄冰,均清廉保身。

    也正是在他的治理下,僅僅數年,國庫儲銀便從800萬兩增至5000兩。

    九哥認為,貪腐問題由來已久,雖不能根除,但當政者若能及時遏制,也算是好事一樁,畢竟貪官汙吏就是吸附在國家之上的蛀蟲,任其發展,只會自取滅亡。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和回答。

  • 10 # 古今那些趣事兒

    因為在康熙年間,官員的貪汙現象已相當嚴重,一些大權在握的大官僚肆無忌憚地貪汙公款,收受賄賂,如滿族大臣索額圖、明珠,漢族大臣徐乾學兄弟、高士奇等。當時的民謠說:“九天供賦歸東海(徐乾學),萬國金珠獻澹人(高士奇)。”康熙皇帝也覺察到情況的嚴重,曾經懲辦了一批貪官,還大力表揚于成龍、張伯行、張鵬翮等一批廉官,作為各級官員的榜樣。但康熙漸漸發現不但貪汙無法肅清,就連自己樹的廉潔典型也並不真是兩袖清風,像張鵬翮在山東兗州當官時就曾收受過別人的財物;張伯行喜歡刻書,每部至少得花上千兩銀子,光靠官俸無論如何是刻不了的。晚年的康熙已是心力不濟,不僅不再致力於肅貪,反而認為“若纖毫無所資給”,則“居官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為生?”此論一出,各級官員自然更加無所顧忌了。

      雍正皇帝繼位後,決心改革積弊,打擊貪汙,整頓吏治。他令各省在限期內補足國庫的虧空,對查實的貪汙官員嚴加懲處,追回贓款,抄沒家產。當時雍正對一些大臣的懲辦顯然還有政治上的複雜原因,但也確實起了打擊貪汙的作用。與此同時,雍正解決了官吏俸祿過低和地方政府開支沒有保障的問題。具體辦法就是實行“養廉銀”。雍正期間,吏治有了明顯改善。

      但自雍正離奇暴亡,乾隆接過權杖後,便一改其父嚴厲冷峻的處事行為,轉為平和放任的風格。尤其乾隆晚期,貪汙之風盛行,吏治廢弛。乾隆皇帝照康熙之例六度南巡,而“供億之侈,驛騷之繁,將十倍於康熙之時”。為了維持奢靡的生活,乾隆巧立名目,勒索官吏、商人和百姓的錢財。乾隆帝規定,官員犯有某些過失或不盡職責,可向皇帝交納罰銀或贖罪銀,以換取寬恕或免罪。交納的銀兩,收歸皇帝私囊。乾隆帝的寵臣和珅,任戶部侍郎兼軍機大臣,執政20多年,深受乾隆帝倚重,嘉慶時被責令自殺,抄沒家產。人謂其家財八萬萬,敵清朝當時歲入十年以上。與官僚們驕奢淫逸生活相伴隨的,是貪汙的風氣盛行,賄賂公行,政以賄成。各級官吏層層貪汙中飽,整個官場瀰漫著貪贓枉法、惟利是圖、阿諛奉迎的惡劣風氣。各級官吏過著犬馬聲色、驕奢淫逸的腐朽生活,置國計民生於不顧。

      歷朝歷代滅亡的原因並不完全相同,但是貪汙腐敗,如蟻噬柱,久而久之,柱朽如渣,常常成為歷朝由盛轉衰的重要因素。對這一歷史現象,統治者應該說還是有所認識的。清代開國皇帝順治曾說:“朝廷治國安民,首在嚴懲貪官”。基於此種認識,清朝的統治者也採取了一系列的反腐廉政措施。

      清初的統治者接受歷代封建政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深知以廉政為主要目的的監察制度對於維護封建政權的重要性。康雍乾的監察制度在明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建立了多元多軌的監察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監察網路,形成一套周密嚴格的監察制度。其監察制度之完善在其成文法《臺規》中有完整的體現。

      清朝把監察機構作為一支特殊的政治力量,給予相當高的地位與權力。在設立都察院時,就指出無論何人“不法”,都察院均可直言不隱,並且“即所奏涉虛,亦不坐罪”。康熙十一年上諭又指出:“一切吏治民生,得失利弊,皆宜殫忠極慮,據實直陳。”

      為周密嚴格地監視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機構及大小官吏,清王朝建立了遍及全國的監察網。它在設定上呈現三個特點:一是中央與地方並舉。都察院是監察機構最高機構,地方督撫大吏均是中央監察系統的一部分,對地方各級各類官員有監察權。這樣,從監察體制上,形成了上下相維,中央與地方互動為用的網狀結構,使各級官吏均置於它的監督之下。二是科道合一。雍正元年,清廷將六科歸屬都察院。科道合併,加強了監察隊伍,擴大了監察範圍,把提高政府機構辦事效率、維護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職責也歸入了監察系統。三是設立稽察、巡察御史。據《臺規》記載,清代除對在京各機構及各地形成系統的監察機構網外,一度曾對一些重要機構及特殊系統和邊遠地區,另設有專門的監察御史,以補其不足。

      清政府是將全國政府、軍隊、司法、文教、財政等機構全部置於監察機構的監督之下,使科道官員具有上可諫君下可糾臣之權力。其任務主要有:拾遺、補闕、規諫君主。這在《臺規》規定的任務中佔有極大比重。歷代皇帝反覆要求科道官員留心政事得失,極言直諫。儘管清代實行封建專制,敢於犯顏直諫者極少,但最高統治者力圖廣開言路、聽取不同意見、糾正執政中失誤的意圖還是可取的。另外還有監察吏治,嚴禁結黨、稽核財政收入、監督各級考試、稽察刑名案件等任務。

      清朝施行低俸祿制,正一品官年俸180兩,七品知縣一年才45兩俸銀。當國家財政困難時,還要在官吏的俸祿上打主意,要他們減俸或捐俸。還有地方上存留的公費,本屬地方辦公開支,數額本就很少,清初因軍需一再裁減。康熙說“從前各州縣有存留銀兩,公費尚有所出。後議盡歸戶部,州縣無以辦公。”這樣,官吏們不但生活費用無保證,連辦公費用也被剋扣,因此不得不從老百姓身上進行搜刮。這種體制實際上就是鼓勵各級官吏的層層剝削。

    上諭中也承認:“今部中每遇事,輒令地方官設法料理,皆掩飾美名,實則加派於地方耳。”另外,“遠則西征之僱車,北口之運米(指徵討噶爾丹時的後勤供應),近則修葺城垣,無不責令設法。”所謂“設法”就是貪汙勒索的別名。官僚本性加上俸祿過低,決定了官吏必然大肆貪汙。

      雍正為了清理財政,杜絕貪汙,從賦稅和俸祿制度的改革入手,實行“耗羨歸公”。所謂“耗羨”,是指徵收賦稅、交納錢糧時,對合理損耗的補貼,例如熔鑄銀兩時會發生零星損失,糧米收放也會有一些虧損,所以允許地方官在收稅時每兩銀子加徵二、三分,稱為“火耗”、“耗羨”。雍正規定“每兩加耗五分”,作為政府的正常稅收,統一徵收,存留藩庫,從中提取“養廉銀”,發給官吏作為生活補貼和辦公費用,而且其數量大大超過正俸。督撫大吏每年一二萬兩,知縣一二千兩。意思是說得了這筆錢,就應該廉潔奉公,不再貪贓剝民。這是雍正時的一項重要改革,這一制度的實行,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使雍正在位時期成為清朝吏治最好的時期之一。

      清朝旗人在政治與經濟上佔有特殊重要地位,受到朝廷多方面的關照。但八旗子弟中有相當一部分由暗中貪汙、盜竊到公開明火執仗地搶劫,給清朝社會風氣造成嚴重影響。清朝多數帝王為了維持其統治,除了頻繁申諭,加強教育外,也採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

      一是遷居。清初統治者對於屢教不改的八旗子弟,尤其是宗室子弟,令其到東北地區觀摩滿洲舊俗或移置東北,長期定居,重習滿洲淳樸舊風。這樣可以一舉兩得:雖然清政府口頭上說移駐宗室70戶都是安分樸實可以造就之才,實際上是將不安守本分的人攆出京師,減輕京師治安壓力。這一做法確實對加強宗室教育,改變奢侈風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是嚴懲。對於觸犯刑律的八旗子弟堅決繩之以法,甚至處以極刑。清朝前期,對腐化墮落的官員,哪怕是宗室、將軍、親王、公伯之爵,查處也是很嚴厲很及時的。乾隆末年,杭州將軍富春,由於每日聽戲,自求逸樂,被革退所有職銜。這些官員,被革職後,還恐其在原地仍擾害地方,常常向邊區艱苦地方發遣。

      三是取消旗籍,這是對旗人的一個較重的處分,它意味著不再享有旗人待遇,不再是統治集團一員。八旗子弟因奢侈、唱戲等多有被削去旗籍者。

      在任職制度上,清朝對高官及高官子弟任職有明確規定。清代對官員任職有外官避籍(包括本籍、祖籍和寄籍)、同官避親(即親屬,特別是直系親屬)、京官不得在同一衙門、外任官不得在同一地區任職、科考監試官員子弟迴避在本地考試以及禁止內外官員交結的一整套規定。監察官員不僅要帶頭執行這些迴避制度,而且鑑於其工作性質,又為其制定了更為嚴格的迴避制度。比如在科考官員的人選上,《臺規》有明確規定,對於御史也規定“應迴避本省”。御史本為京官,不在迴避本省本籍之例,但因職司稽察,特於乾隆十三年明令迴避本省。《臺規》中這類特殊的迴避內容頗多,應該說定製較為合理且非常嚴密。

  • 11 # 俠客隨談

    有好多康熙時期的貪腐大案這裡就不一一講來了,比如希福納案,曾受康熙下旨褒獎"居官好,亦有才幹"的前江蘇巡撫吳存禮案大家可以自己查史料。

    為挽救康熙晚年製造的危機,雍正甫一繼位,就厲行反腐,整頓吏治。因為官員各種形式的挪移、侵盜、透支、冒領國庫錢糧,以及各種盤剝、勒索、剋扣的錢糧實際都是共享的,以賄賂、規禮等形式在官場流動,不打破鏈條,反腐整頓就無從展開。因此,雍正首先從官僚人事大調整入手,打破康熙晚年以來因貪腐結成的錯綜複雜、盤根錯節的利益鏈條。

    傳聞雍正皇帝為反腐定製了三條辦法。

    一,第一條,派遣值得信任的欽差大臣前往各地查貪反腐,並且讓欽差大臣帶著一幫子候補官員。查到那個官員貪腐,立馬下課,然後讓補官員頂替。

    這個辦法只是民間傳聞,雍正繼位初期反腐手段雷厲風行半年時間內18個巡撫換了10個,布政使換了14個,在這波官員調整中,絕大多數是異地調任,中央空降也不在少數,甚至還有以武職的將軍、總兵署理巡撫。雍正為打破地方官僚鏈條可謂用心良苦,這些新近提拔的官員也沒讓雍正失望。如山東巡撫黃炳、廣西巡撫李紱、直隸巡撫利瓦伊鈞、山西巡撫諾岷、江西巡撫邁柱、廣東巡撫楊文幹,以及河南巡撫石文焯、田文鏡等,都頗得雍正雷厲風行的反腐之風,在清理虧空、整頓吏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反腐進行到下一級後甚至直隸省官員無幾人留任。雍正這樣做是為了打破地方官的利益鏈條關係,先換一省巡撫再欽差巡查換市一級領導班子來打造一個可以對貪腐可以實行法治的環境,才有後面的抄家砍頭罰款退錢。

    二,第二條,官員借來冒充藩庫的錢糧全部充公。當時,很多官員挪用藩庫錢糧後,就向地方富戶豪紳借來冒充,以期矇混過關。

    雍正在中央成立會考府,獨立核查審計,稽查核實戶部等中央各部院的錢糧奏銷,由怡親王胤祥、吏部尚書隆科多、大學士白潢、左都御史朱軾會同辦理,直接向雍正負責。派十三爺出馬辦的事能小的了麼,還告訴十三爺,你要查不清我就換人,再查不清我親自去查。

    三,第三條,抄家。不僅抄官員的家,他的所有親族全部抄家。按雍正的話來說,就是:也讓他們的子孫作個窮人。

    我們只談反腐不談政治,雍正皇帝認為貪汙腐敗比殺人,盜竊的危害都要大。下詔嚴懲:凡侵欺錢糧1,000兩以上者,按照監守自盜處斬;貪汙軍餉者一律處斬,不準赦免。雍正三年,福建巡撫黃國材上奏,將樂縣知縣朱燦英因貪腐擬判處絞緩決,雍正不許,改判絞監候,並要求"將其虧空之事審明,從重完結"。

    雍正皇帝的貪官們只有見見血,見見抄家見見後代活的不如狗也許才會對他們有所警示。不知道皇帝是不是想到了貪汙腐敗會極大的阻礙社會的進步,人民的自由。希望這種造福於人民的反腐大斗爭不只存在於帝王家,不只是個故事。

  • 12 # 大羊說股事

    因為康熙時代對官員太多縱容,國庫虧空,可以說留下來一個爛攤子。

    國庫空虛,無法應對戰爭跟天災,就會造成民怨,失去民心天下就容易起戰亂。

    國庫乃國之根本,整頓吏治,反腐倡廉也是為了充盈國庫,一生勵精圖治,為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礎。

  • 13 # liu校

    誰是清朝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是創立了康乾盛世的康熙還是乾隆?都不是!雍正皇帝,才稱得上是清朝歷史中最為勤勉的皇帝,在他的統治時期,為了解決康熙給他留下的爛攤子,大力懲治貪汙問題,扭轉社會風氣,甚至做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利用極端暴力手段都做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對貪汙問題的妥善解決。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雍正是如何做到的。

    第一步,雍正皇帝派出欽差大臣,把所有透過勾結上司、挪用公款、濫用朝廷錢財的貪官汙吏全部都抓起來。當時,地方上的貪官汙吏都是形成了官官相護的態勢,只有依靠中央派出去的,跟地方沒有利益關係的欽差,才能夠徹查出貪汙人員。另外,雍正還很走了一步妙棋,那就是,在被抓走的貪官騰出來的職位,由負責抓捕的欽差團隊中直接挑人接任。這樣一來,人生地不熟的欽差,便可以直接由皇帝領導,不會和當地的官員勾結。

    第二步,就是徹底堵死貪官的退路。貪官們把錢都給花完了,怎麼應付前來檢查的欽差呢?貪官們聰明的向當地的富商借入錢財,假造賬簿,檢查的人一來,看著分文不少的款項,也就看不出來貪官們的行為了。等到欽差一走,貪官們連本帶利地歸還給富商,豈不是兩全其美。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發生,雍正早早發下公文,禁止官府有借貸行為,如果有人私自借錢給官府,即可充歸國有,不復歸還,商人們都是精明人,也就沒人再借貸了。

    第三步,就是對被抓貪官的處置了。如果僅僅是殺了,沒用,朱元璋為了治理貪汙,殺了不下於五萬人,可是又怎麼樣,貪汙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治。雍正就略有不同,他也是選擇用殺戮來解決問題,不過,他殺得應該更多,更廣泛!被抓住定罪的貪官汙吏往往都會拼死抵賴,只要保住自己的秘密財產,自己死了不要緊,子孫後代還是可以享用的。雍正可不光抓你貪官一個,你的子孫後代,全部都得抓起來,定罪之後,你要是換不起,你的子孫後代也跟著一起定罪。

  • 14 # 遙寄杯中酒

    被《雍正王朝》圈粉的我,一見到這個問題,就想起“蘇綽用貪反貪”的經典段子。

    自有官僚階層以來,腐敗都是每個王朝難以根治的痼疾。在雍正帝一朝,反腐有了新的突破。其反腐的原因主要有三,國庫空虛,權力鬥爭,個人苛察。

    導言:

    康熙末年九龍奪嫡,雍正最終勝出。為了鞏固統治和挽救大清,必須要清理八爺黨的掣肘和官場碩鼠,反腐和整頓吏治就是實現目標的重要工具。

    從登位後,一系列的鐵腕反腐,對官場清理下死手,可以看出雍正是真心反腐,不是做反腐姿態。其手法高超,但也酷烈,很不得官心,以致於人亡政息,揹負罵名。

    一、救救大清!

    1、姑息養奸,國庫空虛,民變在即

    康熙末年,康熙帝已經沒有年輕時的雄心壯志。人情面歷來難吃,老了的皇帝有許多故舊,又有諸多皇子,就免不了寬縱臣下。一直標榜的“仁君”形象,也不想輕易打碎。這就難免姑息養奸,弊政叢生,造成官員枉法腐敗,國庫空虛。再加上奪嫡之爭,派系林立,讓朝堂一片亂糟糟,地方上乾柴烈火,民變在即。

    雍正說:“歷年戶部庫銀虧空數百萬兩,朕在藩邸,知之甚悉。”

    大清處在懸崖邊,不改革不整頓,就有崩潰之虞!毛主席也有言:“治國就是治吏”,整頓吏治就是當務之急!

    2、殺伐立威

    帝王的權威,生殺予奪,貧賤富貴,只有透過鮮血的澆灌才更加崇高。雍正在登基前是“孤臣”,黨派勢力本就沒有八爺黨強,登基後,自然很多人不服。這個時候,需要殺伐立威!否則,立足不穩!

    3、來自八爺黨的掣肘

    “九龍奪嫡”的戲碼,看上去精彩刺激,卻對國家有深層次的傷害。黨派勢力強大的胤禩,是雍正奪嫡前的強勁競爭者,登位後的強大反對黨。

    胤禩有“八賢王”之稱,一直用賢明收買人心(康熙語),在《雍正王朝》一劇中,不惜用國庫的錢收買官心,在官場有眾多黨羽。胤禩對雍正的勝出,心中極度不服,對朝政多有掣肘。

    不打倒“八爺黨”,掌控官場,雍正皇權不穩固,遑論改革救大清了!而分化瓦解黨派的一個大招,就是反腐,官員能經過反腐考驗的,絕對是少數!

    打擊政敵,安插親信,令官場俯首帖耳!基於這個原因,反腐和整頓吏治就勢在必行!

    4、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雍正帝是一個嫉惡如仇、多有苛察的人,又對大清江山很真愛,對官場腐敗行為,官場碩鼠們,自然是不能忍!

    雍正勤政愛民,也是個工作狂,勤奮的領導自然不喜歡官場的拖沓低效率,不整頓官場,這手忍不住!

    另外就是雍正的陰暗面了,他對大臣不信任!密摺制度、血滴子粘杆處、軍機處都是在雍正朝出現的。多疑的人,定然不會讓官場穩定的!

    二、反腐倡廉天天唱

    1、頂層設計,制度反腐

    雍正帝登位一月後,就宣佈反腐。

    雍正元年正月,雍正連續下了十三道諭旨,頒佈到所有總督、巡撫、布政司、知府、知州、知縣、文官武官,告誡他們不許貪汙,不許受賄,不許剋扣;武官不許吃空額,違者嚴重治罪。

    為了保障反腐成功,雍正帝還派“欽差大臣”巡迴檢察,用後補官員察貪官,建立“會考府”嚴格審計。核心就是“錢糧來的清楚,去的明白”,“有貪必查,有腐必懲!”

    2、無限連帶責任追償

    懲治貪官時,雍正要求貪官“吐出贓款、補上虧空”,就像債務一樣,連帶責任清償!不分高低官員,不論情面,必須償還!貪官死了找子女親人,不夠的抄家變賣都要還清!

    雍正下令:絲毫看不得向日情面、眾從請託,務必嚴加議處。追到水盡山窮處,畢竟叫他子孫做個窮人,方符朕意。

    這種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有罪全家受累的方式,很是公正。很支援這一條!

    3、給官員看“腰斬”宣傳片 

    反腐其實也是一個教育官員的過程,需要新鮮的“視聽材料”。

    雍正繼位後不久,在山西就發生了巡撫虧空錢糧和主考官科場舞弊的兩樁大案。

    雍正下令從重懲治,分別被處以賜死和腰斬的極刑。還讓四品以上的官吏,無論是否認識死者,都要去刑場觀看。

    雍正宣稱:讓官員看的心驚肉跳,比讀聖賢書管用!

    應該來講,如此“鮮活的宣傳片”,給官員造成了巨大心理陰影,貪腐行為大大收斂。

    4、雷厲風行改革

    雍正非常勤政,鐵腕反腐,打壓“八爺黨”,成功嚇到了官員,讓他們變得老實起來。

    雍正帝在位13年,從不貪圖享樂,一天只睡4個小時。目前存世的雍正批閱的奏摺、部本、通本就達到了30萬件,上面有雍正留下的1000萬字批註。

    在穩固了皇權之後,雍正就開始大力度改革,“改土歸流”,“火耗歸公”,“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

    這一系列政策,利於國、利於民,獨不利於官紳。所以,哪怕有“養廉銀”的補償,都不能平息心中的怒火,官紳集體頑固抵制,屠刀都不能讓這些既得利益者放棄反撲。

    三、反腐後效

    1、雍正一朝無貪官,但千夫所指

    雍正當政那段時期,官場上下人人如履薄冰,清廉保身。

    反腐也取得可喜成績,在雍正五年,國庫銀子達到5000萬兩。

    但雍正帝對官員很是刻薄無恩,又因為改革得罪了太多既得利益者。那些官員不知為他畫了多少個圈圈來詛咒。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哪怕皇帝也逃不過這個定律。

    官紳對雍正的口誅筆伐,汙衊造謠就從沒停過,這也是雍正有那麼多負面傳聞的原因。

    2、乾隆寬法

    勤政愛民、但積勞成疾的雍正帝,在反腐前線奮鬥了十三年後,身體終於扛不住,駕崩了。根基尚淺的乾隆上位後,面對官場的洶洶怒火,只好給與官員寬容政策。這讓官員開心了,但卻讓雍正的反腐努力,近乎夭折了。

    後來的乾隆,大小金川之戰,平回亂徵緬甸,晚年怠政寵信和珅,政以賄成。揮霍了雍正的家底,為清朝的衰敗埋下了重大伏筆。

    結語:孤君奮戰,片面反腐

    雍正反腐的決心不可謂不堅決,手腕也不可不謂鐵血,反腐也不可不謂正當!然而官員滿腹仇怨,讓他人亡政息,只收到一時之效。

    原因就在於他是孤君奮戰,與官僚集體開戰,沒能運用好百姓的力量。雍正的出發點是愛國愛民,但是當時的百姓不理解不支援,只能喊些“皇上聖明”的官面話,造成他孤立無援。另外反腐最重要的是堅持,沒有讓繼承人支援反腐,就失去了政策的連續性。即便有著強權專制,但新君一上臺,一個改弦更張,就可以將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

    但不可否認,雍正在反腐上的巨大成績,也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是他延續了康熙之治,開啟了乾隆盛世。沒有雍正的努力,清朝也許早就崩塌了!

  • 15 # yaoyu1

    康熙皇帝末期做了老好人,留下了官吏腐敗,國庫虧空的亂攤子,雍正登基之前對此既憤怒又很無奈,他登基之後很想有所作為,同時也不想給自己的後代留下難以收拾局面,所以他就赴湯蹈火隻身補天了。

  • 16 # 晨本布衣

    雍正前半生為老爹打工幹活,後半生替兒子努力。興利除弊,整頓吏治,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納糧、減少旗人特權。真是一位苦逼的皇帝,在歷史上舍他其誰!

    1、俯仰不愧天地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吏治廢弛,貪汙腐敗成風。

    他克服各方面的阻力,在全國上下大規模開展清查虧空、設立會考府、實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製度,取締陋規等多項工作。

    他的態度決斷,雷厲風行,當時的財政狀況在短時間內得到明顯改善,官吏貪汙吏治腐敗的壞況都有很大的轉變。

    學者楊啟樵曾說說:“康熙寬大, 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清朝恐怕早已衰亡。”

    民間有“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

    2、射手座——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雍正皇帝竟然是射手座!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生即1678年12月13日。

    表面上身為出兵平叛、整頓吏治、勤於政務的人,硃批卻常常是“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淚下”、“你就是朕的恩人”、“好心疼、好心疼、真真可憐”!

    哈哈實在是太可愛了吧 。

    ▲雍正硃批

    別看他高坐在龍位之上,其實也是在荊棘中一步步地走著啊!

    雍正寧可揹負“冷漠無情”的罵名,矢志不移地進行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雍正改元、吏治重新整理”的小目標,為乾隆年間的國家興盛奠定了基礎。

    乾隆這位,可是享福極了!

    3、褒貶自有春秋

    雍正,很多人認為他是個抄家皇帝,沒什麼政績可言。

    其實廢棄賤籍就是一件政績。

    賤民即在民籍以外,不屬士農工商之列,不能讀書,不能參與科舉,生生世世為奴,雍正廢棄賤籍是一件功勞。

    雍正終身努力變革弊政,在王公大臣、地主富豪、文人墨客的譴責下,銳意進取,勤政為民,功不可沒。

    雍正的博大胸懷和用人導向,是雍正新政的重要特點,不但吸引了天下英雄為知己者死,並且影響到他身後,為輝煌的乾隆時代儲備了大量值得信賴的官員!

    ▲雍正手書

    結語

    雍正,可以說是最令人敬佩的皇帝,整頓吏治,向士紳階層要錢交稅,攤丁入畝,真真實實為當時的百姓著想。

    清朝自嘉慶,道光帝以後,就是純粹的吃老本,啃老,沒啥特別的歷史貢獻,工業革命開始後還是在閉關鎖國,以至於道光時期,大英帝國從海上來了!

    對於雍正就不要停留在《甄嬛傳》裡,畢竟那是影視劇。

    雍正接手的是一個國庫空虛的國家,他撒手時是一個國庫豐盈的國家!

    ▲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福圖

  • 17 # 老尹a

    自古以來國家腐敗社會動亂都是貪汙的官員造成的,這些禍國殃民的魚鱉蝦精又狠又賊,為了榮華富貴醉生夢死揮霍無度的荒淫生活,世間上一切醜惡與罪惡都幹得出來,他們對老百姓拚命的收刮,根夲不考慮他們的死活,這些烏龜只要發現了好處立馬要腦袋伸了出來東看西瞧,這一瞧不打緊,他們那雙賊眼立即就盯在了蝦精身上,這些蝦精也是吸老百姓血的投機鄉劣豪紳,這兩類人相丟勾結,狼狽為奸,他們欺男霸女無惡不作,他們魚肉百姓罪該萬死。

    國家的衰亡,外寇的入侵都是他們類人引起的,國泰民安說的就是安撫好天下百姓國家才可能長治久安,國家才可能有強盛的基礎,這些魚鱉蝦精是國家的蛀蟲,是社會發展的攔路虎,這類人不清除社會必然會動盪不安,很高興有這樣的皇帝清除他們,對待貪汙腐敗就需要像曾剃頭一樣的心狠手辣,可惜的是曾剃頭是剃的是老百姓的頭,然而這麼一個殘忍的劊子手卻剃另了一個半聖的名頭,作為一個農民我深深地為了那麼多死亡的將士喊冤,他們血淋淋的屍體竟得不到一絲的同情,這社會真讓人感到悲涼,

    以上只是個人的簡單看法,不足以爭論,我更不會去爭論這些無聊的東西。

  • 18 # 歷史四方會

    其實,反腐敗和整頓吏治是一個永久的話題。清王朝剛入關的時候,貪汙白銀二十兩就是砍頭的罪,到後來卻有了“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

    一個王朝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得反腐倡廉,雍正王朝的反腐再正常不過了。

    我是四方,我來回答。

    黃河決堤,民不聊生,國庫空虛,無銀賑災,成了雍正一生的痛

    康熙皇帝在位60年,是位非常不容易的皇帝。擒鰲拜、削三藩、平臺灣、打老毛子、平定葛爾丹,件件都是名垂千秋的大事。

    但是,一旦一個君主在位時間太久了之後,弊端就會暴露出來。因為歌功頌德的聲音多了,反面的意見沒人敢提了。

    問題爆發在康熙46年,黃河爆發特大洪水,氾濫決堤。民不聊生,“一代聖主”康熙皇帝下令賑災,國庫卻拿不出賑災的銀子。

    無奈之下的康熙爺,只有派遣四爺胤禛和十三貝子,一邊籌銀,一邊賑災。雖然最終四爺圓滿完成了賑災任務,但無錢賑災好像陰影一樣嵌在了雍正帝的心裡。

    奉命收繳欠銀,卻無疾而終,加深了心中的痛

    雖然災情過去了,但康熙帝並不糊塗,“災患如此,皆因人事不修”,國庫空虛畢竟是事實。

    康熙帝一聲令下,令戶部算清各位臣工所欠國庫銀兩數額,限時還清。

    由當時的雍正爺牽頭追繳國庫欠款。

    作為冷麵王爺的四爺,也許過於急迫,或許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欠銀的人有兩種,一種是確實不夠花,另一種是不缺錢,別人借我也借,故意不還。

    確實不夠花的人怎能一時還上這麼多年欠下的“鉅款”。

    四爺來了一個“一視同仁”,鐵面無私,還不上,抄家。這一下,出了大事,魏東亭因為還不上,上吊,死了。

    這一鬧,康熙帝的心軟了下來,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下令停止追繳國庫欠款。

    本來正確的決定,卻來了個無疾而終,難道父皇真的老了?

    登上皇位,整頓吏治,反腐抄家“兩部曲”

    康熙60年,康熙帝駕崩於暢春園,傳位於四爺胤禛,是為雍正皇帝。

    登基之後的雍正帝,第一件事就是打擊貪汙,整頓吏治。命令地方限期補足國庫空虛,打擊貪官汙吏,絕不心慈手軟。

    為什麼雍正帝毫不餘力的反貪?

    一是因為康熙帝時,國庫空虛,致使需辦之事大打折扣,成為了自己的心病。

    二是需要銀子的地方太多。年羹堯在西北與羅布藏丹津鏖戰,軍費日劇增多;“養廉銀製度”的實行也需要銀子。

    三是政治的需要。原來的政敵,八爺、九爺、十四爺的勢力盤根錯節,打擊政敵,鞏固政權的需要。

    所以,雍正在反腐上從來都沒有手軟過,對於交不上國庫欠款的,貪腐的,一律抄家。

    雖然雍正皇帝在位只有十三年,但國庫充盈,留給了乾隆5000萬兩雪花花的白銀。

    四方說:反腐永遠是為封建王朝續命的最好的良藥。

    無論雍正皇帝的出於什麼目的,但他反腐和整頓吏治的做法,在客觀上保證了吏治的廉潔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康熙帝末期腐敗嚴重的問題,為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礎。

  • 19 # 秦國王子

    雍正皇帝只用了三招就讓官員們永不敢貪。大家都知道,康熙帝早期的確是個躊躇滿志大有作為的皇帝,但到了晚年卻倦勤,原先的勵精圖治早已消退,官員們也因此鬆懈,清朝的腐敗問題開始出現。加之出現了九子奪嫡的事情,康熙把皇位傳給雍正的時候,其國庫的銀兩隻有800萬,可以說國力早已大不如從前。面對這一團爛攤子,雍正帝也曾說過:“歷年戶部庫銀虧空數百萬兩,朕在藩邸,知之甚悉。庫錢糧虧空,近來或多至數十萬。” 此時的泱泱大清朝只是表面輝煌,內部早已一覽無餘。雍正登基後,為了匡扶康熙往年寬仁治國的過失,他非常重視吏治,採取的是從嚴治國。雍正皇帝賞識執法嚴,作風雷厲風行,有開拓氣魄,政績顯著的官員。譬如像李衛、田文鏡在河南等地查錢糧做得好,就被譽為“模範督撫”。後來他還專門組織了一個得力團隊,由其親信怡親王胤祥領導,清查虧空整頓財政,凡虧空錢糧者一律革職,由此雍正朝才使得財政好轉。 對於貪腐者,雍正帝鑑於相關案件量刑過輕,需加重處罰,他總結了各個朝代貪汙屢禁不止的原因,提出了三個重要措施。

    其一,雍正對待貪腐者多是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對於貪官的親屬同他們一樣處理定罪。畢竟貪汙不是一個人的事,一定有同黨,而既然有同黨,那他們的親屬就都逃不了干係,事後多以滿門抄斬定罪。對因貪汙、勒索而造成虧空的官員,雍正帝也毫不留情,凡有犯者即革職下獄,等待他們的多是死罪。

    其二,就是抄家處理,雍正考慮到,很多官員大膽的貪汙,主要是想為子孫謀福利,把財產留給他們。那麼,沒有參與貪汙的親屬也會受到牽連,最終基本上會發配邊疆,從此與富貴無緣。可以說雍正皇帝此舉直接打破常規,無論什麼職位只要腐敗貪汙,就會被抄家處理。抄家這一招即可以充實國庫,又可以斷絕了官員貪汙的念想,貪再多到最後也是朝廷的,為此後世又稱雍正帝為"抄家皇帝"。

    其三,讓文武百官觀斬刑場,起到警示作用。雍正帝認為承辦貪官不僅要讓老百姓看,當官的官員更要到場觀看行刑,讓其切實感受到魂消魄喪、心驚肉跳的情形,起到震懾作用。這樣能讓百官用心掂量自己貪汙行為,是性命重要還是銀子重要。雍正這三招一出,官員個個為之膽寒,貪官全被嚇破膽永不敢貪。經過雍正帝的一番整治吏治,朝野為之一清,所以後來才有了“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說法。 經過勵精圖治,雍正在位的13年裡,透過大刀闊斧的整頓吏治防止腐敗,迅速扭轉了康熙晚期積弊嚴重政局。後來他又對國內的經濟進行改革,規定了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廢除了官僚集團的特權,並且透過制定攤丁入畝的政策,減輕了窮人的負擔,就是這樣的政策,使得大清王朝再次繁榮起來。當他把皇位傳給乾隆的時候,國庫的白銀已從原先的數百萬提升至6000萬兩之多,而且社會風氣一片清明。可以說朱元璋殺掉五萬貪官都解決不了的問題,雍正帝只用了三招就讓其永不敢貪! 《清史稿》盛讚到:“聖祖政尚寬仁,世宗以嚴明繼之。論者比於漢之文、景。”的確,雍正帝是歷史上少有勤於政事的皇帝,自詡“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在位十三年,十二年免除了災區的賦稅和一些地區的漕糧。正是因為他的勤政肅貪才有“雍正一朝吏治清明,臣下莫不奉公守法,吏治之隆是清代之最,歷代僅見。”而後世多認為雍正“刻薄但不寡恩;冷酷但非無情”,其建樹之多、政績之大,不亞於中國歷史上的名主賢君,為此日本人亦尊重和推崇雍正帝,將其稱之為“希世仁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後束腹帶真的可以瘦肚子嗎?什麼時間用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