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梧桐殺
-
2 # 談兵論戰
制敵先知敵。很榮幸與大家一起探尋日本這段歷史!
武士是日本封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本應該以政權捍衛者的身份存在,但最終卻成為埋葬日本幕府制度的一大抔黃土,主要原因是幕府體制的弊端逐漸顯現、武士階層日益貧困、幕府無力對抗殖民入侵等。
①嚴格的身份等級劃分,斬斷了下級武士上升的階梯,他們成為武裝倒幕的主力軍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年僅6歲的小兒子豐臣秀賴即位,作為五大老首席的德川家康代理國政。1603年,德川家康率兵打贏了關原合戰,他的政敵石田三成、小西行長等被處死,自此德川家獨霸日本政壇,德川家康本人被封為徵夷大將軍。同年,他創立了江戶幕府,開始了日本長達260餘年的德川幕府時代。
日本丸山政治學派代表人物丸山真男說:德川幕府體制,是建立在領主分國制這一從室町至戰國的流動性歷史過程中的產物被凍結的靜止狀態之上。
幕府的身份等級森嚴,士農工商各個階層都是世襲的,武士雖然身份貴重,但在內部也有著嚴格的區分,下級武士從孃胎裡出來,一輩子也只能是下級武士,沒有辦法透過個人的努力,攀升到上一級武士階層。在幕府體制輝煌的時代,下級武士們還是有優越感的,因為即使是最沒落的武士,也比最富裕的庶民地位高。但是伴隨著生活水平的下降,下級武士們表現出對這種體制的厭惡,直到發動武裝倒幕。
②用發祿米代替分土地,使中下級武士難以應對政治動盪和經濟波動,職業軍人逐漸淪為“浪人”或“賤人”幕府時代,只有武士階層擁有土地所有權,他們透過掠奪從事農業勞動生產的農民來獲得利潤。剛開始,對中下級武士的封賞主要是給他們土地,但是實行石高分封制以後,用俸祿給予制代替了封地給予制,固定不變的俸祿數量成為連線武士階級內部主從關係的主軸。
失去領地的中下層武士,逐漸脫離了勞動生產,他們搬離了原來的封地,集中住在大名的武士町,完全變成了城市的消費者。古人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中下級武士有了“魚”,也不用去“漁”,樂得逍遙自在。但是好景不長,動盪不安的政治局勢和城鎮工商業經濟的波動,使他們難以維持生活。而沒有土地作為保障的武士,選擇了成為“浪人”,甚至甘願與下層庶人一起討生活。封建統治的捍衛者越來越不滿幕府體制了。
③參勤交代制度勞民傷財,使武士階層陷入巨大的財政困境之中1607年,各大名為了向幕府表示忠心,在島津忠恆的帶領下,來到江戶參勤。德川家康在江戶城為他們提供了住處,還要求大名們的家眷也一起住在江戶。後來,這種參勤逐漸演變成一種制度。
按照幕府的規定,大名們在參勤時,需要攜帶與各自身份相稱的家臣團。然而,參勤可不是公款旅行,大名們要自己掏腰包,而且費用不小。比如,1841年,德川齊順在參勤時,攜帶了1600多名武士、2300多名工人和100多匹馬。再加上大名們爭相擺闊炫富,釀成了嚴重的財政災難,直接導致武士階層的貧困化,推動他們尋求新的政治道路。
④十九世紀美國等殖民國家的入侵,使武士階層下定決心推翻腐朽的幕府統治19世紀中葉,美國、荷蘭、俄國、英國、法國等先後入侵日本,幕府被迫簽訂了《日美友好通商條約》等眾多不平等條約。幕府的軟弱無能激怒了民族主義者們,武士們以“尊王攘夷”為口號,要求幕府擁戴天皇,抵禦外敵入侵。
明治維新精神領袖吉田松蔭痛斥幕府:不思國患,不顧國辱,不奉天敕,將軍之罪天地不容,神人皆憤。
隨著吉田松蔭等有識之士冤死獄中,矛盾進一步被激化,以至於發展成為武裝倒幕運動。1867年,德川慶喜迫於壓力宣佈“奉還大政”。下級武士們還不罷休,於1868年1月,勒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後又在戊辰戰爭中擊敗幕府軍,推翻了長達260餘年的德川幕府統治。
結語:德川幕府走向衰亡,是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必然,當其弊端的顯露,直接威脅到為他們看門守戶的武士們的切身利益之後,這把燒屍的怒火必然熊熊燃燒起來。以上是小兵的個人觀點,歡迎大家討論!
-
3 # 兔窩老張
明治維新前,日本武士,是地地道道的貴族階層。日本當時的社會分為四個階層,分別是“士、農、工、商”,士這個階層就是指武士。他們不生產,不勞動,卻擁有特權,尤其是稱姓和配刀。可是最終推翻幕府的主力就是這些身為貴族,且享受特權的武士,這是為何?咱們透過上層武士和中、下層武士的情況分開說。
藩主分多種,有人受“重視”有人受“冷眼”武士之中,最頂層的叫做“徵夷大將軍”,也就是俗稱的幕府將軍。將軍名義上是天皇的手下,但實際上掌握實權。將軍將土地分封給手下的高階武士——大名,也就是藩主。德川家康奪得天下之後,也是依照如此分封了土地,並且按照遠近親疏,將藩主分為幾種:和德川家本族的藩主叫做譜代大名;一直跟隨德川家東擋西殺的藩主叫親藩大名;而在戰爭中收服的和歸順的藩主叫外樣大名。包括倒幕戰爭中實力最強的薩摩藩和長洲藩都屬於外樣大名。
看字面意思就能明白,“外”“樣”的大名必然是不招將軍待見的,分給的土地、糧米也必然是最差最少的,長久受“白眼球”一定心有怨氣,對將軍的不滿情緒也不是一天兩天了。沒有機會便罷,一旦有機會必然是要推翻德川將軍的。
“足輕武士”難“足重”,中、下級武士普遍恨主如仇藩主們有矛盾,那麼普通的中下級武士情緒平穩嗎?答案也是否定的。雖然武士階層是貴族階層,在社會中擁有特權,但是武士階層內部也分等級。高階的武士——旗本武士,俸祿大約在200石左右;而最低階的武士——足輕武士俸祿大約是20石左右,只有旗本武士的十分之一。那麼足輕武士怎麼樣才能“足重”呢?如果是戰爭頻發的戰國時代,可以依靠軍功往上升(豐臣秀吉就是從下級武士升上來的),但是進入江戶時代之後,日本趨於穩定,不再有大型戰爭,下級武士很難晉升。
江戶時代的日本是“唯血統論”,如果你的上輩是旗本,那你也能當旗本;如果你的上輩是足輕,那你只能當足輕。當晉升無路之時,這些武士心中越來越不滿,普遍有著“恨主如仇”的情緒,希望有機會改變現狀。
因此,藉著天皇的振臂一呼,先是平時不受待見的“外樣大名”們響應起來了,他們明白只要還是德川家的天下,他們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必須推翻德川幕府的統治;而晉升無望的下級武士們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和出人頭地的機會。並且他們還有精神的領袖和名正言順的道義——天皇。江山是天皇的,我們跟著天皇幹,這是天經地義的絕對不會錯。
因此,本來是既得利益集團一份子的武士階層反而變成了推翻幕府的“主力軍”,原因就在這裡。
-
4 # 史先生講歷史
豐臣秀吉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信任的攝政德川家康會背叛他,在其死後發動關原之戰,奪取政權。而家康為了避免重蹈覆轍,在精力還很旺盛時,便扶持兒子秀忠繼承將軍位,以便德川幕府後繼有人。
德川秀忠幹了7年,也趕緊扶持自己的兒子德川家光登上將軍之位,這樣薪火相傳,試圖建立長久基業,永不衰落。
此外,為鞏固政權,家康還以“士(武士)農工商”為標準,將所有人等由上到下排列,形成了金字塔形分佈,其中將軍位於金字塔頂端,大名、天皇、武士、農民及町人等依次排開,要求不同階層保持距離,並世代相襲。
德川家光更進一步,為達到控制大名及天皇和皇室的目的,他先後頒佈了“參覲交代制”及《禁中並公家諸法度》,還實行鎖國之策,以為這樣便能夠天衣無縫,一勞永逸。
結果德川家康及其後人還是失算了,兩個多世紀後,德川幕府在武士革命的炮火中灰飛煙滅,一去不返。不過讓人不解的是,德川幕府待武士不薄,他們為什麼要將幕府推翻呢?
武士富於才學,卻不被重用,不滿之情溢於言表戰爭結束後,武士的戰士身份失去了效用,雖然可以佩戴兩把劍,但大多時候都是將心思置於學問上,他們不甘心現有的地位,滿腔希望透過發奮讀書,可以獲得功名利祿。
然而幕府的世襲制度打破了武士的夢想,他們空有抱負,卻得不到施展,這就激起他們強烈不滿。
那些有家庭背景的人,即使碌碌無為也能平步青雲,扶搖直上,這樣的反差自然令武士們憤憤不平。
他們向幕府呼籲改革用人制度,聲稱若無視才智之人,其合法統治將喪失,透露出將有所行動的意味。
武士忠於國家,武士道精神促使他們挺身而出,容不得幕府屈膝求和武士對國家充滿忠誠,他們身上有著武士道精神,這種精神富於忠義、果敢和無所畏懼,敢於向惡勢力挑戰。
1853年,美國海軍艦隊耀武揚威來到日本近海,為首海軍准將佩裡要求幕府為美國艦船提供方便,否則將動用武力。
第二年,佩裡繼續率領艦隊不請自來,面對美國艦隊強大陣容,幕府捏著鼻子簽訂了《神奈川條約》,答應對方艦船停靠,並允許派駐領事。而後,英法等西方國家蜂擁而上,也要求幕府簽訂類似條約。
然而,美國並沒有善罷甘休,而是得隴望蜀,繼續要求幕府簽訂商約。在領事哈里斯恐嚇下,1858年幕府再次與美國訂立喪權辱國的《日美友好通商條約》,根據條約,日本放棄關稅自主權,允許外華人享有治外法權,其他西方國家也如法炮製。這樣日本主權就遭到了嚴重侵犯,從此淪為西方的半殖民地。
這就激起了以忠義自詡的武士們的憤怒,要求“尊王攘夷”的口號響徹雲霄。而幕府不但不抗擊侵略者,還對勤王志士進行打壓,這就更加令武士們怒不可遏。
1863年6月25日,是約好打擊外國侵略者的日子,而幕府竟然自食其言,按兵不動,於是長州志士只好單槍匹馬攻擊美艦,卻遭到美法艦隊聯合反擊,歸於失敗。幕府得到訊息後,不但不給予安慰,反而落井下石,其反動本質迫使廣大武士倒戈,討伐幕府。
結果,武士的正義之舉得到了全國上下的支援,尤其是天皇的支援,這樣幕府就成了眾矢之的,不得不在1867年11月將“大政奉還”給天皇,預示著德川幕府從此垮臺。
由上可見,武士發動革命推翻幕府是忍無可忍做出的舉動,他們懷才不遇,空有抱負,內心充斥著不平之氣;他們有武士道精神,以忠義著稱,對於幕府屈膝求和,恨之入骨,於是義無反顧地發起抗擊外國侵略者的行動,在得不到幕府支援後,這才決心武裝倒幕,從而葬送了德川家康希望建立永久家業的夢想。
回覆列表
日本古代有著長期軍人干政的歷史,軍事強人以成為徵夷大將軍為志向,開設幕府,為軍人的最高指揮機構,並且掌握政權。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權,實為以軍事統治進行封建采邑,凌駕正規的文人中央集權政府機構。
倒幕運動是19世紀中期,主要是各地不滿幕府統治的倒幕派,倒幕派們是打著天皇的名號——“尊王攘夷”,起來造反的主要領導人有高杉晉作、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等人。日本的中下級武士、高利貸商人、資本家、新興地主和西南諸藩的大名組成倒幕派,在人民群眾的支援下,自下而上的武裝推翻封建幕府統治的一場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始於1192年鎌倉幕府建立,中經室町幕府,至1867年江戶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於天皇,幕府政治結束。
倒幕行動本身並不是一個進步的行動,他們提出來的尊皇攘夷的口號本身就是歷史倒退,所以他們的倒幕行動根本就是一場權力鬥爭而已,保護行動的主角是武士階層,他們習慣於用武力來說話,從他們爭奪權力的角度上來說,用武力推翻幕府,自己才能獲得最大的權力。而且由於崇尚武力的武士階層的上臺,造成了後來的日本軍國化,並且具有很強的侵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