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臭臭呀
-
2 # 一隻努力的阿澤
今天來給大家說一下一位單親媽媽在兒子到了青春期會遇到哪些問題?
教育叛逆孩子其實家長本身才是最好的老師。學校裡面的老師基本上只會給孩子做思想工作,教育孩子好好讀書,天天向上。但是這對於叛逆期的孩子來說。等於雪上加霜。傷口上撒鹽。只會使孩子的叛逆越來越重的。
那時候,才是家長們應該給予孩子更多關懷,更多愛的時候。所謂的愛,關懷不是指家長們去指責,去打罵孩子。而是對不同型別的叛逆行為,父母可以採用不同的應對方式。對暴躁型叛逆的孩子,不要硬碰硬;對沉默型叛逆的孩子,耐心等待慢慢溝通;對陽奉陰違型叛逆的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真誠。叛逆期的孩子應該如何教育,康易達心理教育學校研究分析有以下幾點:叛逆是一個好的開始,但好的開始並不意味著好的結束。叛逆對孩子的發展有利,不意味著家長可以對孩子的叛逆放任自流。只有家長處理得當,孩子才能順利度 過青春叛逆期,才能在叛逆中成長。面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家長應該學會一些應對方式,抓住肯定、調整和對症下藥這三個關鍵詞。
要肯定叛逆是孩子成長的表現。當家長遇到孩子叛逆、不聽話、不配合、不溝通時,一定不要認為孩子叛逆是對自己威嚴的挑戰,而要承認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認知能力提高、自我同一性發展 的結果,是他們成長的表現,是一件好事情,至少是好的開始。家長不要盲目否定孩子的不守規矩,對孩子勇於自我探索的表現要加以肯定。得到父母的認可之後, 孩子可能就不會那麼叛逆了,起碼程度不會更深。
要以叛逆為契機,及時調整教養角色和教養方式。叛逆意味著孩子長大了,家長需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養角色,應該從起主導作用的教育者轉變成陪伴孩子成長的陪伴者。陪伴,就意味著以孩子為主,父母處於非主導地位;就意味著一種無言的支援和認同,意味著一種平等的朋友關係。青春期的孩子出現叛逆問題,既提醒家長要及時轉變教養角色,也提示家長前期家庭教育的失誤所在,是家長改變教養方式的重要契機。心理學研究表明,權威型 教養方式最有利於青春期問題的解決及孩子人格的塑造。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特點是對孩子的行為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但在制定規則和做決定時會考慮孩子的需要和 想法,聽取並接受孩子的意見,會對制定的要求作出解釋,說明希望孩子服從的原因。
要了解孩子的叛逆型別,對症下藥。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為,主要有三種類型:暴躁型——對父母、老師的要求劇烈反抗,經常跟父母吵架或發脾氣,有時跟父母冷戰;沉默型——不願跟大人溝通, 對事情漠不關心,對父母的話沒有反應,不喜歡跟老師接觸;陽奉陰違型——當著大人的面贊成大人的要求,但是自己的行為表現卻相反,父母說什麼都表面答應, 但是依舊我行我素。對不同型別的叛逆行為,父母可以採用不同的應對方式。對暴躁型叛逆的孩子,不要硬碰硬;對沉默型叛逆的孩子,耐心等待慢慢溝通;對陽奉陰違型叛逆的孩子,讓孩子感受到真誠。叛逆的背後是孩子特定階段的發展特點和個體不同的內心需求,希望青春期孩子的家長都做一個有心的家長,多去觀察孩子的特點、瞭解孩子的需求。只要努力做 一個有心的家長,對孩子的叛逆行為做到心中有數,不往外推自己的孩子,接納孩子,相信孩子的叛逆問題只是成長過程的問題。但如果家長不及時調整自己的家教 方式,不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助力,孩子也可能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
3 # 天天愛沉默的人
青春期的孩子只有不過分朝他發火,大罵,應該會好點,雖然道理有時候很難講通,但有一天他的叛逆期會過去,他就會比較理解父母的辛苦,也會變得越來越講理。
-
4 # 起個名字郝男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是難免的,但是,總有能讓孩子感觸到的點!我的十五六歲也曾叛逆,不想上學,想混社會,爸爸說不聽,媽媽哭沒用,只有哥哥那句話觸動了我"你不努力,就永遠得不到別人起點就有的東西 "
-
5 # 鵬仔V影視
孩子長到15、6歲的時候,身體和思想都逐步走向成熟,他們自然會有自己的想法,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獨立面對社會的開始。不聽父母的話就是叛逆?堅持自己的主張就是叛逆?在我們國家有個傳統的觀念,孩子是我的,所以聽我的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覺得,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個獨立的人,他雖然弱小,需要父母的養育、呵護,但他仍然有其獨立的性格,得到父母家人的尊重是他應有的權利。父母有責任引領他認識環境,認識社會,但不應該是“我說你聽”,而是交流,講道理。在人格受到尊重的孩子的成長中,一直會有自己的想法,會很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意見,直接說出想做的事情,與父母之間的溝通是“交流,講道理”。這樣的孩子不存在“叛逆”。在“我說你聽”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想法,但不能說也不敢說,漸漸地也不再去多想,父母怎麼說就怎麼做。但到了15、6歲,他們長大了,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思想,但又不習慣跟父母交流和溝通,就會揹著父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被看做“叛逆”。我想談的第二個想法是“尊重”。人與人之間的任何溝通都是以相互的尊重為前提的。父母與孩子,相互深愛的人之間,當然更要相互尊重。尊重,是交流的前提,也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才有理解,父母瞭解孩子的想法從而理解孩子,孩子瞭解父母的苦衷和意願才能理解和配合父母。如果做父母感覺不能與孩子溝通,那就找找自己的問題吧,是否尊重孩子的意願,你與孩子之間是平等的嗎。
現在的單親家庭很多,父母在孩子心中扮演著不同角色,今天要和大家討論的是:當孩子一天天長大,逐漸到了青春期,一位單親媽媽帶著兒子,或者一位單親爸爸帶著女兒,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是否比較起單親媽媽帶著女兒,或單親爸爸帶著兒子要來得多?
回覆列表
可能吧,但是也不一定。
家庭條件,社會環境,教育方式等等,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父母的性格決定孩子的性格,父母的價值觀影響孩子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