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被流放的文藝犯

    《三國演義》是一部小說,並不是史書。“草船借箭”的相似情節,在東漢末確實有過,但主角並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

    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引《魏略》的一段史料,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孫權與曹操對峙中:“權乘大船來觀軍,公(曹操)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所以,在孩子讀《三國演義》等歷史題材的小說時,可教其明辨真實史實和虛構故事之間的區別。當然,也只有多讀書,才能去偽存真,披沙揀金。

  • 2 # 好話說不完

    肯定會的,以前我都認為諸葛亮真的聰明絕頂,還能預知天氣變化可以向天借來東風。簡直就是神人。可仔細看了《三國演義》後覺得諸葛亮除了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之外沒有什麼特別牛的地方了,這麼一個牛人不是應該帶著劉備一統天下嘛?才查了查羅貫中筆下的三國和歷史上的大不一樣。

    草船借箭這個事情可以說有過,但是和諸葛亮一點關係都沒有,這事是孫權乾的。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與孫權在安徽巢湖附近對壘。初次交戰,曹軍大敗,於是曹操決定讓軍隊堅守不出。

    這一天,孫權借水面有霧,乘戰船闖入曹軍前沿,打算觀察曹軍的部署,當戰船行駛到曹軍附近時,不料被曹軍發現。曹操生性多疑,由於水面霧大,他怕有埋伏,不敢出戰,於是曹操下令弓弩齊發,亂箭射向孫權的戰船。

    不一會,孫權的戰船就因中箭太多,船身逐漸傾斜,隨時都有翻船的危險。就在這一危急時刻,孫權果斷下令:調轉船頭,使船身的另一側受箭,不一會,船身兩側就被射滿了箭,船隻也恢復了平衡,並安全返航。曹操看著被射成刺蝟的大船連船帶箭的消失在湖面,唯有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結尾。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被神話了太多,書中他乾的事情好多根本沒有邏輯可言。不過畢竟不是史書,學習學習就行就像《西遊記》一樣別當真就好。

  • 3 # 中老年講壇

    有可能呢,草船借箭的歷史確實跟三國演義裡面描述的不同。

    據《三國志·吳主傳》裴松之引注《魏略》記載:濡須之戰時,孫權屢屢向曹操軍挑戰,曹操堅守不出。孫權就親自坐大船,從濡須口進入曹操軍水寨前。

    曹操一看,就知道孫權來了,是孫權要親自來看看曹軍的陣勢,下令射箭。結果萬箭齊發,都射在了孫權的船上,船就向一邊傾斜,於是孫權便下令掉頭,使“箭均船平”,然後安然回去了。這件事後來被羅貫中移花接木,變成了赤壁之戰前諸葛亮“草船借箭”。

  • 4 # 萊恩校尉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引《魏略》中有一段史料。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孫權與曹操對峙中:“權乘大船來觀軍,公(曹操)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這個雖然不是有意借箭,可也算是借箭,可以告訴孩子草船借箭的故事和現實歷史的差異,引導孩子對藝術創作感興趣。至於說會不會誤導孩子認為這是歷史,講清楚就好了。

  • 5 # 江湖小曉生

    放心吧,不會的。就算會也不是誤導。你以為咱們看的二十四史裡,有多少是真的麼?不要說小說虛構的成分比較多,其實史書虛構的成分更加誇張。

    小說和史書,那都是文人寫出來的,只要是個人,那就有自己的愛好和情感。只能說,史官是官方認可的小說家。

    甚至有人認為,史書上除了名字,都是假的。而小說裡,除了名字都是真的。這句話在某些場合下還真的管用。

    那麼這裡,我們就能扯到草船借箭這件事了。從裴松之註解《三國志》中,我們會發現草船借箭的是孫權,而《三國演義》裡草船借箭的是諸葛亮。

    01孫權的船被射成篩子,可不是為了借箭。

    顯然從史書的角度來說,裴松之是南朝宋官方承認的史學家,所以他的話更有說服力。可是我們要知道,草船借箭這件事本身就不存在。

    裴松之寫的這個故事,原來是有兩個版本的。

    第一版引用《吳歷》

    曹操大軍壓境,孫權一點都不虛,他趁著一艘輕便的小船,從濡須口直奔曹操的水軍大寨而去。

    曹操發現只有一條小船,認為這肯定是孫權來查探軍營了,所以讓大家嚴陣以待,不要胡亂射箭。孫權慢慢悠悠地晃盪了五六里路,這才返回。臨走前還不忘擊鼓奏樂,以表示自己的膽略。

    第二版引用《魏略》

    同樣是曹操和孫權兩軍對壘,孫權坐著大船前來查探軍情。曹操直接命人萬箭齊發,大船立刻傾斜了,因為只有一邊承受那麼多箭。

    於是孫權立刻讓大船掉了個頭,這下子船的另一邊,也被射滿了箭。這個時候大船反而平衡了,孫權也得以安然回去。

    那麼這兩個故事,透露出一個什麼秘密呢?秘密就是,孫權根本就不是去借箭的。史書上還隻字未提借箭的事情。

    曹公出濡須,作油船,夜渡洲上。權以水軍圍取,得三千餘人,其沒溺者亦數千人。權數挑戰,公堅守不出。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吳歷》

    羅貫中發現這個故事非常有趣,就把它延伸了一下,變成了草船借箭的故事,而主角則由孫權改成了諸葛亮。

    所以,你如果要改教科書的話,直接把這個故事刪掉就行了。因為歷史上不存在所謂的草船借箭,因為史書裡既沒有草船,也沒有借箭。所以故事都是在演義裡出現的。

    要麼你就不承認這個故事的所有內容,一旦接受了草船借箭的這個故事,那就千萬不要扯到孫權身上。人家孫權家大業大,才不會在乎這麼點箭呢,更加不會坐草船了。

    02孫權草船借箭這事兒,我覺得也不靠譜。

    如果你非要扯歷史,那麼我覺得史書在這一段的描述,也非常莫名其妙,可以說完全是作者本人的臆想。

    先從第一版的《吳歷》說起。

    這本書是誰寫的?是西晉的吳郡太守胡衝,他老爸胡綜是東吳的大臣,曾經和孫權一起讀書。

    由此可見,《吳歷》也算是吳國人自己寫的歷史書。那麼問題來了,當時孫權乘船去曹營的時候,距離曹營到底有多遠?這是沒有記錄的。

    如果孫權距離曹營非常遠,導致曹營士兵根本就看不到孫權的船,那豈不就解釋了曹操不射箭的原因了麼?所以說孫權大膽探曹營,或許就是吳國人自己編造的故事。

    第二版《魏略》。

    這本書又是誰寫的呢?是曹魏京兆魚豢沒事兒在家自己編寫的,壓根就沒有在市面上流通。但是可以肯定是曹魏的人寫的。

    這本書裡的情況就更加稀奇了,萬箭齊發射在大船上,船居然沒有被射沉了?還要搞什麼平衡,掉個頭讓人家繼續射?

    只能說這本書的作者魚豢的腦洞實在是太大了,完全忽略了萬箭齊發的力道,以及大船被射了那麼多洞以後,到底會不會沉。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魏略》

    他只知道利用平衡原理,來強行編造了這個故事,卻不知道除了平衡以外,還有牛頓三大定律,估計牛頓知道這個故事也得被活活氣死。

    03草船借箭的就是諸葛亮,這是沒跑的。

    從上面的分析就可以得知,孫權是根本不可能草船借箭的。一來他沒有這個心思,二來客觀條件不允許他草船借箭。

    所以你非要說真實歷史上發生的草船借箭,主人公就是孫權,這是一種錯誤的說法。除非你說孫權乘船去探查曹營,船兩邊被射了箭,那麼這個故事是史書裡寫的,但是這個故事是草船借箭麼?當然不是。

    發明這個故事的人,是羅貫中本人。此前所有的作者,都不知道這個故事。而羅貫中將草船借箭的美名給了諸葛亮,從而造就了千古佳話。

    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隻船,每船要軍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為幔,各束草千餘個,分佈兩邊。吾別有妙用。第三日保管有十萬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計敗矣。”肅允諾,卻不解其意,回報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孔明並不用箭竹、翎毛、膠漆等物,自有道理。”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後如何回覆我!”---《三國演義》

    你總不能為了凸顯孫權的地位,再修改一下,把孫權的故事改成草船借箭吧?那樣豈不是又誤導祖國的花朵們了?

    總結:史書都是下一代王朝的人編寫的,根本沒法佐證真實性。

    我們國家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傳統,那就是新建立的王朝,總是會給上一代王朝編寫歷史,以此記錄上一代王朝所發生的事情。

    這麼一來問題就大發了,下一代王朝的史官們,在寫歷史的時候,必須要照顧一下本朝代皇帝們的感受,那在史書上必然就會帶有貶低前朝,誇獎本朝的意思。

    比如說《明史》裡的明朝皇帝,基本上都有毛病,嘉靖煉丹、天啟做木匠、正德跟豹子睡等等,難道他們就沒有黑一把的想法,我看是有的吧?

    那麼裴松之在註解《三國志》的時候,是不是也要考慮一下這方面的事情呢?就連陳壽在編寫《三國志》的時候,他也必須要照顧司馬家的名聲,為什麼?

    拿著人家的工資,還說自己是獨立公正的第三方?這要臉麼?被包養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包養了還非要強調自己是獨立人格,這就比較沒臉沒皮了。

    參考資料:

    《三國志》

    《三國志,裴松之注》

    《三國演義》

  • 6 # 逾鴻溝

    我認為這不是誤導,而是事實。草船借箭不管是孫權主導,還是諸葛亮主導,有這麼回事,就是事實,有事實到現在已成為歷史。這不是誤導孩子們以為這是歷史,而這確實就是歷史,而究竟是誰主導不重要,可以讓孩子提起興趣,以後自己去區分探究

  • 7 # 猩紅先生

    我就是老師,孩子不點都不笨,只需要老師在講課的時候多提示一句這是精彩的小說文學,並非真實的歷史,孩子們就不會誤會。

  • 8 # 第一孺子牛

    我認為不會誤導孩子。《三國演義》裡諸葛亮“ 草船借箭”是最精彩的故事情節之一,此事正史並無記載,是小說家羅貫中根據書中的情節需要虛構出來的。在元代刊行的《三國志平話》有一段情節:赤壁之戰中,周瑜和曹操在水上對陣,“ 周瑜用帳幕(遮住)戰船,曹操發箭射周瑜船左面,往前行再令掌船人掉頭又射右邊。移動時,箭滿於船。周瑜回,約得數百萬只箭。周喜道:謝丞相箭。曹知上當後大怒。”在《三國演義》中還一諸葛亮唱的“ 空城計”也是羅貫中根據情節虛構的。在小說中用虛構的描寫是正常的,比如我們小時候讀過的故事“ 孟姜女哭長城”,當時看了也

    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及至大了以後才知道是文人編的故事。還有愛情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在看故事情節時也是為他們的悲劇而長嘆短籲,為他們的愛情結局而傷心流淚。據考證,梁山伯

    (梁山伯與祝英臺)

    與祝英臺就不是一個朝代的人,他倆相差二百多年。《三國演義》只是一部長篇小說,裡面的虛構成份也較多,有人說《三國演義》三分真七分假,這說的有一定道理。現在不要擔心小說對孩子的誤導,我這裡有三條理由:

    一,孩子現在還小,辯別能力也沒有大人強,現在他們讀小說只是當故事看,這如同幼兒看動畫片一樣,等他們長大了自然會明白其中的含義。

    二,國家對兒童讀物管理的也比較緊,不適應兒童讀的書籍一般不向兒童推薦,如果兒童閱讀能力強,家長可適當向他們推薦一些可讀書籍。

    三,孩子在讀歷史方面的書籍時,如果有不懂或誤懂的時候,大人要做好引導或解釋,這樣他們就不會或少走彎路。

    總之,孩子的心智與大人相比是有區別的,但也不要為他們擔心,他們總有長大的一天,孩童時代他們不明白的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

  • 9 # 強朋友

    演義與小說誤導已成年的我們都有可能,誤導小孩就誤導吧。能啟智也是一種收穫,象《曹劌論戰》那篇文章,是有人說很假。但作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論述就算前面的假得讓人信以為真也不好反對。只好另作說明是假的就是,就象猜謎語猜不出告訴謎底也是有啟發意義。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影響到漢獻帝時才停止呢,《東南列國志》,《封神演義》中的現實情節部分肯定是虛構成分極大的了。《傷仲永》也是虛構的,只是跟《曹劌論戰》一樣等於說虛構得失真。草船借箭虛構得有很大可信性不太失真,當成真的也沒什麼。就象你說有個打工仔賺了一萬元工資,可一毛不拔。你當不當真生活中都可能有這種事。你如果說有個生產工人工資有一億元的話,有可能嗎?有人信的話可能說是通脹得很厲害了,你還敢說他只有一個月工資都買了間商品房,買了車還不用上班都過得很瀟灑?明顯是情節虛構失真,現實不可能有那種事的啊?演義,小說的情節就是明知或不知道是否存在過的沒所謂,誤導小孩當真的話讓他們以後知是演義,小說的文體的話讓他們分辨吧!不告訴我說小說,演義的情節可虛構的話我都當成全是真的了。

  • 10 # 海中巖haha

    高看書了,現在書想誤導孩子們都誤導不了,因為根本不看,現在讓孩子們看三國演義可太難了,能相信三國演義是歷史的都算是好的了,他們看的電視劇打遊戲,連正統點不太瞎改的電視劇都不願意看,受不了小說的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iu在韓國是國寶級的歌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