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i8605

    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於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物體的統稱。

    度量衡的發展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傳說黃帝“設五量”,“少昊同度量,調律呂”。度量衡單位最初都與人體相關:“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謂之溢,兩手謂之掬”。這時的單位尚有因人而異的弊病。

    《史記·五帝本紀》:“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禹“身為度,稱以出”,則表明當時已經以名人為標準進行單位的統一,出現了最早的法定單位。

    距今5000年前的大地灣仰韶晚期房F901中出土的一組陶質量具,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量器。大地灣這套陶質古量器,出土於房F901的主室中(前堂);主要有泥質槽狀條形盤、夾細砂長柄麻花耳鏟形抄、泥質單環耳箕形抄、泥質帶蓋四把深腹罐等。其中條形盤的容積約為264.3立方厘米;鏟形抄的自然盛穀物容積約為2650.7立方厘米;箕形抄的自然盛穀物容積約為5288.4立方厘米;四把深腹罐的容積約為26082.1立方厘米。

    由此可以看出,除箕形抄是鏟形抄的二倍外,其餘三件的關係都是以十倍的遞增之數。為了與古代量具名稱相貼切,我們將在其相應容量的名稱上冠以升、鬥、斛之稱謂,即可稱為"條升、抄鬥、四把斛"等,另外,在大地灣仰韶早期遺蹟中出土的幾件骨匕和鏟形器上多見有等距離的圓點形鑽窩刻度,並在窩內塗有紅色顏料,它們應為當時測定某些東西長寬地尺度。

    包括前述F901內所出的一組陶質量具在內,它們都是我國最早“度、量、衡”器的實物佐證;並將我國度量衡實物史提前了二三千年。同時,這些度量衡具的發現也為研究我國古代分配製度、度量衡史以及十進位制的起源等,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

    商代遺址出土有骨尺、牙尺,長度約合16釐米,與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開後的指端距離相當。尺上的分寸刻劃採用十進位,它和青銅器一樣,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和技術水平。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立,各國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 ,書同文字”(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商代牙尺為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礎。

  • 2 # 愛妮品歷史

      度量衡的發展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傳說黃帝“設五量”,“少昊同度量,調律呂”。度量衡單位最初都與人體相關:“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謂之溢,兩手謂之掬”。這時的單位尚有因人而異的弊病。《史記·五帝本紀》:“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祡,望秩於山川。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脩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為摯,如五器,卒乃復。”《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禹“身為度,稱以出”,則表明當時已經以名人為標準進行單位的統一,出現了最早的法定單位。  距今5000年前的大地灣仰韶晚期房F901中出土的一組陶質量具,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量器。大地灣這套陶質古量器,出土於房F901的主室中(前堂);主要有泥質槽狀條形盤、夾細砂長柄麻花耳鏟形抄、泥質單環耳箕形抄、泥質帶蓋四把深腹罐等。其中條形盤的容積約為264.3立方厘米;鏟形抄的自然盛穀物容積約為2650.7立方厘米;箕形抄的自然盛穀物容積約為5288.4立方厘米;四把深腹罐的容積約為26082.1立方厘米。由此可以看出,除箕形抄是鏟形抄的二倍外,其餘三件的關係都是以十倍的遞增之數。為了與古代量具名稱相貼切,我們將在其相應容量的名稱上冠以升、鬥、斛之稱謂,即可稱為"條升、抄鬥、四把斛"等,另外,在大地灣仰韶早期遺蹟中出土的幾件骨匕和鏟形器上多見有等距離的圓點形鑽窩刻度,並在窩內塗有紅色顏料,它們應為當時測定某些東西長寬地尺度。包括前述F901內所出的一組陶質量具在內,它們都是我國最早“度、量、衡”器的實物佐證;並將我國度量衡實物史提前了二三千年。同時,這些度量衡具的發現也為研究我國分配製度、度量衡史以及十進位制的起源等,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2] 商代遺址出土有骨尺、牙尺,長度約合16釐米,與中等身材的人大拇指和食指伸開後的指端距離相當。尺上的分寸刻劃採用十進位,它和青銅器一樣,反映了當時的生產和技術水平。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立,各國度量衡大小不一。秦始皇統一全國後,推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 ,書同文字”(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頒發統一度量衡詔書,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制度,商代牙尺為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度量衡制奠定了基礎。

  • 3 # 史海鉤沉者小王

    進位制的統一和選擇,方便人們日常生活的計算,促進生產力提升。

    進位制問題

    度量衡的進位制上,度和量較為統一,基本採用十進位制,而衡採用十六進位制或者二十四進位制。

    有個可信度較高的原因:人有十個手指,在算數不發達的時期,能解決很多小的計數單位運算需求,大的計數單位滿十進一較為方便,十進位制就比較流行。

    而衡的十六進位制和二十四進位制,也是為了方便才採用的,是由於古代稱量器具粗糙簡陋,十六進位制可以按2/4/8來對摺,二十四進位制可以按2/3/4/6/8/12來對摺,而十進位制對摺後就是5,再往下沒法算了。

    所以進位制的選擇目的在於方便計算,有利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活動。同時,度量衡的統一能減少不必要的換算時間。

    度量衡不統一的狀況

    度不統一

    小兵:稟報將軍,截掠楚國商隊,獲得純金製作的三口大鐘,均10尺高,5尺寬。

    將軍:好,獲得如此寶貝,速速傳信回國,待我押解回去獻於大王。

    .....(一月後,大殿內)

    大臣:啟稟大王,該鐘長9尺1、寬4尺5,莫不是將軍熔了金鐘重新鑄的,私吞了黃金?

    大王:拖去斬了。

    將軍:大王我是冤枉的,楚國尺短、尺短啊!

    戰國時期,雖然度都是十進位制,但楚國(一尺)<其他各國<秦國,後來都向中原地區看齊了。

    量不統一

    門客:主公,我有一計可以不費一錢而收買人心。

    主公:何計?說來聽聽。

    門客:現在國內四升為一豆,主公負責向國民出貸糧食,可定五升為一豆。出貸時,對外以五升來出,等國民歸還時,以四升來進,國民必定對您感恩戴德。

    主公:妙,就這麼辦。

    戰國時期,齊國公量四升為一豆,是四進位制;田氏家量是五升為一豆,是五進位制。田成子以“大斗出貸、小鬥收之”的方法,用公家的糧食來收買人心。

    衡不統一

    大臣:稟報大王,關於陪葬金餅的打造,我們找了秦國最好的工匠,上面刻上大王的人頭,定讓大王滿意。

    大王:注意驗收,每個金餅必須一鎰。

    ......(打造結束後)

    大臣:稟報大王,核驗過了,每個金餅均少四銖。

    大王:定是工匠懈怠,拖出去斬了。

    戰國時期,各國重量單位有差異,採取的16進位制或者24進位制,1斤為16兩或者24兩。

    統一度量衡能減輕人們日常生活中計算難的困擾,對於古代各行各業,特別是貿易大有裨益,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想想美國現在的華氏度就知道,他們習慣華氏度,說一個101.66度,我們還要除半天,最後才得出38.7 攝氏度的結論,累不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主動追你,你會跟她結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