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島漁夫
-
2 # 使用者7213926641765wz
難於上青天,朱棣起兵,違背了道德人倫,靖難之說,子虛烏有,當時皇帝是洪武皇帝親自冊封的,是自己的親侄,謀權篡位名不正言不順,儘管找了不少的藉口,可能朱棣比自己的侄子做的更好,篡位的黑鍋朱棣是去不掉的,這也是後代史學家們所詬病的原因。
-
3 # 明朝大將軍徐達
因為他對付的是一個國家。靠一個北京城打一個國家自然是很困難的事情。朱允炆可以失敗五六次但是朱棣一次都可以失敗。雖然經歷了盛庸平安這些人的圍追堵截但還是問鼎南京。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
4 # 妖呀妖
靖難之役,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不久爆發的一場統治階級內部爭奪皇位的戰爭。起於建文元年(1399年)因建文帝因削藩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滿,燕王朱棣為求自保,在忍無可忍之後,以“清君側之惡”的名義聯合各個藩王舉兵反抗朝廷,由此拉開了靖難之役的序幕。至建文四年朱棣由燕王榮登皇位而結束,歷時4年。據史書記載,朱棣起兵時率八百將士,偷襲北平後收編了大寧的全部軍隊(包括其騎兵精銳朵顏三衛),兵力增至數萬,在與李景隆五十萬大軍對弈之時,已有近二十萬人。金川門之變後,靖難之役結束
建文元年,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使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隨後又命都督宋忠屯兵駐開平,並調走北平原屬燕王管轄的軍隊。
此時朱棣除了王府幾百護衛無半點兵權。朱棣兩個親信將領被莫須有罪名而殺。朱棣裝瘋賣傻半年,朱允炆才放朱棣的三個兒子回北京。七月,朱允炆派心腹逮捕朱棣,心灰意冷的朱棣,在姚廣孝的勸說下,並連同府內叛變的葛誠、盧振一同處決 。當日夜裡,朱棣攻下北平九門,遂控制北平城[19於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
而佔領北平花費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除了主動歸附的幾個地區。朱棣為防止大寧軍隊從松亭關偷襲北平,用反間計使松亭關內訌,守將卜萬下獄。到月底,北平周圍全部掃清。燕軍兵力才增至數萬。但是跟朝廷軍還遠遠不能相抵。
戰爭初期,朝廷擬以優勢兵力,分進合擊,將燕軍圍殲於北平。朱棣採取內線作戰,以部將郭資戍守北平(今北京),迅速即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關、懷來、密雲和以東的薊州、遵化、永平(今河北盧龍)等州縣,掃平了北平的外圍,排除了後顧之憂。朱棣的多年戰爭的遠見和周全的軍事佈局是靖難之役成功的核心。經過朱元璋大肆殺戮功臣宿,朱允炆起用年近古稀的倖存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為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為左副將軍,都督寧忠為右副將軍,率軍13萬伐燕,數路並進,號稱百萬大軍,同時傳檄山東、河南、山西三省供給軍餉。
四年,整整打了四年。偷襲雄縣先發制人大敗耿炳文。朱允炆換帥李景隆。朱棣留孤子守北平,救永平。偷襲大寧,挾持寧王,收編軍隊,這才有了一戰之力。鄭村壩四面埋伏,李景隆大敗,喪師十萬。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二十五日,朱棣誅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滅其族。其中方孝孺受牽連而死者共873人,充軍等罪者千餘人。此外,眾多建文舊臣如卓敬、暴昭、練子寧、毛泰、郭任、盧植、戴德彝、王艮、王叔英、謝升等,史稱:“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他們的家屬和親人也被牽連,死者甚眾,流放、被逼作妓女及被其它方式懲罰的人也不少。直至明仁宗即位後,大部份人始獲赦免,餘下的人的後代卻遲至明神宗時始獲赦免。
靖難之役涉及整個華北和華東地區,反覆的拉鋸戰使得淮河以北的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的破壞 朱棣登基後,減免了河北、河南、山東等曾為戰場的省份及其它省份的賦稅,以休養生息
為什麼會失敗,難度有多大
第一,他的兵力有限。只能集中起來猛攻一點,一旦士氣受挫,失敗,軍心就不穩,一很容易被集中殲滅。
第二,路線單一。從北京到南京,進軍的路線一直是從河北、山東、南直隸這樣過來。結果只要路上被阻止,糧草供應不上就必須得退回老家。一座座的堅城不是那麼容易就破掉的。
第三,不得人心。縱然以“清君側”為名,還是不得人心的。連他的將士都知道朱棣亂臣賊子而已。
綜合來看,朱棣靖難就是在朱允炆錯誤削藩下迫不得以為求活路的造反,而造反的四年裡,朱允炆繼續施行錯誤的政策,政治上使武官離心,偏聽儒生,軍事上用人不察,最後在原本憑藉強大的國家實力而讓官軍盛庸等部戰鬥力逐漸穩定佔據上風壓倒燕軍的關鍵時刻被內部出賣,黯然失國。反觀朱棣,雷霆果斷,戰鬥先發制人提高士氣,運用手段擴充兵力,一個道衍上躥下跳給他信心,父子團結,終於逆襲改朝換代。
-
5 # 電池組
朱元璋為了讓皇太孫朱允炆登上皇位,他將二十多個兒子分封在各地為王,防止他們反叛。但是建文元年的七月,朱棣在北平反叛,經過四年的靖難之役,最後透過武力奪取了政權。為什麼朱棣單憑北京的一地之力,最後卻能透過武力奪權天下?
第一,人才決定一切。朱棣身邊聚集了張玉、朱能等能征善戰的將領,也聚集了足智多謀的謀士,例如姚廣孝等人。史書上記載,朱棣起兵謀反之時,突然颳起一陣大風,掀掉了房頂上的瓦片。眾人大驚失色,朱棣覺得起兵之際,天空颳起大風,掀掉了房頂上的瓦片,他認為這是不祥之兆!姚廣孝卻哈哈大笑說,“此乃是祥瑞啊,老天爺刮此風,是想把你的黑瓦換成黃瓦呢。”眾人聽後,更加堅定了起兵造反的決心。
第二,成功往往屬於有準備的人。一是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戰績顯著,他每次戰鬥身先士卒,在軍中威望極高。在與北元的戰爭中,鍛鍊了朱棣的軍事才能,也成就了他在軍中的威望。二是朱棣在姚廣孝等人在建議下,下定了決心透過武力來奪取政權。他一方面暗中在燕府中收養了很多奇能異士,一方面還在燕府裡頭挖了地下室,日夜打造兵器。他們怕打造兵器的聲音驚擾外邊,就在燕府的周圍養了很多雞鴨,以此來掩蓋打造兵器的聲音。
第三,善於偽裝自己,麻痺對方。史書上有記載,說燕王極其狡猾,為了迷惑朝廷,他故意裝瘋賣傻,大熱天的時候,穿著很厚的衣裳圍在火爐旁;有時候躺在大街上睡覺,見人就說胡話,還搶別人的飯吃。但是,沒有不透風的牆,燕王府的不尋常行動還是被朝廷察覺了。建文元年(1399)六月,朝廷派了北京的按察使張昺、北京都司的都指揮謝貴、還有一個北京都指揮使司的指揮使張信等人,準備對燕王下手。但是張信得到朝廷的訊息以後,知道要對燕王下手,回到家裡頭坐臥不安,被其母親發覺,在母親的追問下,張信道出了事情的原委。他母親告訴他,燕王不能動。第二天,張信坐著一頂女轎到了燕王府,見了燕王后說:”我已經知道你要造反,朝廷讓我來抓你。“燕王卻繼續裝瘋賣傻,張信急道:“你不要瞞我了,我誠心誠意來向你報告,你再不說實話,我就按照朝廷的旨意抓人了。燕王這才向張信說了實話。
史書上還記載一件事情,說燕王帶著財寶來到大寧想拉攏寧王,見到寧王后,他握著手寧王的雙手,不禁潸然淚下,說我們都是太祖高皇帝的兒子,都是建文帝至親的人,可是現在朝中出了奸臣,諸王死的死,廢的廢。寧王聽後感同深受,也黯然神傷,但是卻不想跟朱
-
6 # 百曉大神
就這麼說吧,如果我來選擇,我寧可不起兵,至少不會被滿門抄斬,株連九族。因為當時建文帝是大明帝國的皇帝,名正言順,它控制著數千萬人口,上百萬大軍,整個國家的資源都在他的手裡,燕王朱棣又有什麼呢?除了一個王爺的稱號,他的兵權當時可是被削奪了的,甚至連北京城都不是他的,除了那座王府,他什麼都沒有。最初起兵的時候,他只招募到了800名壯士,稍有不慎就全軍覆沒,好在他運氣爆棚,策反了守衛北京城計程車兵,並且又收服了他的舊部,這才有了自己基本的班底,接著他再一次冒險去見了寧王朱權,收編了驍勇善戰的朵顏三衛,終於有了一隻優秀的騎兵。首先他和耿炳文在河北一帶大戰,這位老將他只擅長守城,並不擅長野戰,所以戰敗,接著建文帝除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昏招,派出了草包李景隆,數次大戰以後敗光了50萬軍隊,狼狽不堪的逃了回來,但即使是這樣,燕王朱棣還是沒有什麼勝算,因為建文帝他是皇帝啊,他哪怕失敗了99次,他一聲令下,全國的資源任他調遣,可是朱棣就不同了,哪怕贏了99次,只要輸了一次就永不翻身,實際上風險越來越高,被困在河北一處的朱棣愁眉不展,他的謀臣姚廣孝給他出了一條毒計,破釜沉舟,避實擊虛,要麼戰死要麼成功,因此燕王朱棣率領他所有的精銳部隊避開其他的城市,直接攻打都城南京,這一招用的非常好,因為建文帝的重兵都部署在其他地方,南京反倒是最空虛的,再加上李景隆充當內應,打開了城門,建文帝大勢已去無力迴天,燕王朱棣是中國歷史上幾乎唯一一次藩王造反成功的,他完成的是一次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7 # 歷史是個寶
就像你拿個指甲刀,想幹翻100個手拿利刃的壯漢那麼難!
1.朱棣和朱允炆的軍事力量對比!《明史》記載,“朱棣”最初起兵時只有800人!而“朱允炆”繼承了爺爺“朱元璋”的遺產擁有全國的軍隊100多萬!
所以從軍事力量來看是真的難!
2.老巢“燕京城”已經被“朱允炆”派人控制!《明史》:“朱允炆”為防止“朱棣”造反,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派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並調走屬“燕王朱棣”管轄的軍隊!
所以難度真的不是一般大!
3.名不正,言不順!“朱允炆”是正統的皇帝,在法理上沒有任何問題!即使後來“朱棣”提出所謂的“靖難”,也不被當時的大多數人認同!
難度真的好大!
4.孤掌難鳴!“朱棣”剛開始起兵時還比較倉促,並沒有做好準備!也沒有“藩王”兄弟們的支援和響應!看人家“吳三桂”起兵時,各地紛紛響應!
難度太大了!
總得來說,難度確實挺大的!即使後來有了十來萬軍隊,有了北平這麼一塊地方!但實力還是很懸殊! -
8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明朝的靖難之役,是自朱元璋統一之後明朝的第一次內戰。這一場內戰是因撤藩引起。建文帝朱允炆繼位以來,一直對於各個藩王深以為懼,於是加緊了削藩。削藩比較順利,前後好幾個藩王都被削了。但到了燕王朱棣這裡,事情開始出現變化。朱棣不甘心,於是打出清君側的旗號,起兵。這是典型的以地方挑戰中央的行為,中國歷史上不少,像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但統計一下整個歷史上這種情況,像燕王朱棣這樣的,在太平之世起兵對抗中央的,沒有一個成功的案例。朱棣在做的是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
沒有成功的案例,就代表成功率為0嗎?
基本。
朱棣起兵是迫不得已。如果不是他和建文帝朱允炆叔侄間早就心照不宣,互相列入黑名單,如果朱棣尚有太平日子過,他很難打起精神來搞這種謀反之事。
現在,我們後人都知道朱棣成了最終的贏家,創造了歷史,所以一致對於燕王朱棣歌功頌德。但從朱棣起兵的整個過程來看,他的成功率真是無限接近於0。
靖難之役的前兩年中,朱棣和李景隆、耿炳文、盛庸、平安等打了無數仗。這裡面就存在很多意外的因素。
首先,老天爺多次幫忙,在戰爭懸而未決的時候,來一場妖風攪的天翻地覆,朱棣趁機大舉進攻獲勝。第一次是白溝河之戰,當時燕軍已經瀕臨崩潰,南軍準備大舉奮進,一場妖風把南軍主帥李景隆的帥旗刮斷了,軍心震動,朱棣趁機反擊得勝。第二次是夾河之戰,兩軍部好陣勢準備進攻,天降妖風吹得盛庸帶領的南軍睜不開眼,而朱棣的燕軍背對著風,不受影響,於是大破盛庸軍。第三次是滹沱河之戰,朱棣在與平安的對戰中處於劣勢,但妖風一起,聲如雷震,朱棣馬上藉機反攻獲勝。這些都是偶然因素,朱棣運氣太好了。除了第三次的滹沱河之戰規模不算大。前兩次的勝利就對於朱棣而言非常重要了。任何一戰,如果沒有妖風幫忙,朱棣可能就歇菜了。
其次,朱允炆對於將領們下達了“勿使朕有殺叔之名”。這條命令對於朱棣而言作用極大。朱棣知道後,一直在作戰中利用這一點,衝鋒陷陣、斷後掩護,無所不能。而南軍將士面對朱棣都不敢下殺手,唯恐違背了皇帝的聖旨。如果沒有這道命令,南軍將士不顧一切見人就殺,朱棣早已多次死於亂戰中。
再次,是資源問題。辛辛苦苦打了兩年的仗,朱棣在最終的結果上是勝多敗少的。但是,因為兵力有限,他所攻下的地方無法鞏固,往往都是打下了又放棄,朱棣所能完全控制的地區一直停留在北平、保定、永平三個地方。這就是以一己之力對抗中央帝國的結果。到這裡為止,朱棣的勝算還是0。帝國太龐大了,朱棣太渺小了。帝國百戰百敗也不怕,朱棣卻經不起一次失敗。到了靖難之役的後期,朱棣覺得自己的實力已經萬難跟朱允炆打消耗戰。選擇了長驅直入、直搗應天的計劃,想要一戰定乾坤。朱棣的這最後一擊,看似雷霆萬鈞。但只要朱允炆部署得當,朱棣是很難有作為的。而且他這個計劃一旦受挫,將會深入重地、進退失據。朱棣軍一路南下,打敗了平安後,卻又被徐輝祖打敗。這個時候的朱棣軍再次陷入困境。燕軍將士紛紛要求撤兵回北平,只有朱能一個大將支援朱棣,軍心面臨崩潰的危險。朱棣哪有什麼勝率可言?
再再次,對手建文帝朱允炆水平實在太差。之前的將領選派就存在非常嚴重的失誤。但到了這裡之後還是建文帝的南軍佔優的。但朱允炆認不清形勢,繼續作出錯誤判斷。朝廷裡面傳言燕軍已經失敗,京城不能無良將。朱允炆信以為真,就把徐輝祖調回京城防守。這個人事調動,使得南軍失去了一個有力的強援,在靈壁之戰中南軍終於潰敗。靈壁之戰成了靖難之役的最終決定性戰役。此後,朱棣就再無敵手,建文帝失盡人心,李景隆開門納敵,江山易主。
作一下總結吧。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全都是偶然的因素,任何一個缺少了,朱棣都難成功。朱允炆運氣也是差到爆了,換成任何一個無能的皇帝都未必會敗。但是諸多的偶然因素堆積在一起,就產生了一個必然因素,那就是朱允炆自身的能力不足。
而朱棣用自己超乎尋常的勇氣和頑強完成了逆天改命之舉!
-
9 # 閒琴亂彈
中國藩王造反的很多,成功的就他朱老四這麼一例。
舉個反例好了。
明朝中期的正德皇帝時期,第四代寧王朱宸濠,就是那個被朱棣坑了的朱權的後代想cosplay一下藩王造反。
然後不過四十三天,就被一代完人王守仁給收拾了,此時正德皇帝甚至都還沒抵達南京。
皇帝很不高興,居然自己御駕親征,什麼戰果都沒撈到。於是乎王守仁押著朱宸濠去了南京,讓正德皇帝又表演了一次親自“平叛”的行為藝術。
好嘛,起兵造反最後反倒成了皇帝cosplay的陪玩和道具。同樣的大明朝尚且沒法出第二個朱棣,別的朝代又能如何?
從統計學上來說,這麼低的成功率毫無疑問就是起兵難度的最佳證明了。他朱老四謀奪江山也就比他爹難度稍微低一點,而且,也就只是稍微低一點而已了。
-
10 # 盤古愛女媧之大秦帝國
名不正言不順,清君側解決,區域性對整體,無異於以卵擊石,就像一個人要在封建王朝想造反一樣,不是逼不得已,但凡有點不想死都不會選擇這麼做,都是被逼無奈,破釜沉舟,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
11 # 史曉生
朱棣靖難起兵造反,並且成功。這裡面的難度非常之大,因為在明朝之前,以藩王身份造反且成功的,只有他一個!
靖難之役,是明朝建國後首次內亂,也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後不久就爆發的皇位爭奪戰。朱棣在13歲就被朱元璋安排就藩,藩地是苦寒之地北平,此前的北平,是元朝的大都,地處偏北,歷來是兵家爭奪之地。在元朝皇室被徐達、常遇春趕到關外後,這座曾被異族統治數百年之久的城市,重新回到中原政權的手中。
而在朱棣就藩後,邊境騷亂還未平息,對中原虎視眈眈的元朝殘餘勢力,時不時的進行騷擾,就是在這個位置偏僻、戰爭不斷地環境下,朱棣迅速成長起來。
本來朱元璋安排自己的兒子就藩,為的就是保衛邊疆,拱衛皇權,但是這一切被太子朱標的早逝給打破,朱元璋悲痛之餘,立長孫朱允炆為繼承人。在朱允炆登上皇位後,急切的開始進行削藩,致使藩王多為不滿,而朱棣作為實權在握的藩王,自然是不願等死,因此,靖難爆發!
靖難之役自建文元年開始,歷經四年,到建文四年方才結束,這其中,朱棣曾多次面臨兵敗身死的危險,但就是因為朱允炆的幾個昏招和部分內奸的配合,方才取得最後的勝利。
而朱棣之所以起兵難度較大,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1、起兵的由頭朱棣起兵,用的是“靖難”這個藉口,而這個藉口,來自於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訓》中的一條。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朱棣“靖難”,實際上完全不能成立。
首先,《皇明祖訓》中說到“朝無正臣,內有奸佞,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注意,這裡說的是“有奸佞”,才能“清君側”,而實際上,朝廷裡真的有嗎?沒有,但是朱棣為了起兵,只得硬著頭皮將這條搬出來。
隨著而來的,就是要面對全國的聲討和臣下的將信將疑,是多強大的心理,才能頂住輿論壓力,並且成功的讓將領和士兵幹越為自己肝腦塗地!
因此,朱棣起兵難度之一,就是在起兵的理由上,費盡心機,尋找到這麼一個理由,來糊弄天下人和說服自己,從而在剛和平不久的國家,發動戰爭。
2、懸殊的兵力朱棣起兵後,所擁有的力量,不過數萬人,加上從寧王朱權那裡“借調”的朵顏三衛,不過十萬人有餘。但面對的,是全國的兵力以及久經沙場的幾個老將。
首先就是耿炳文,耿炳文是常遇春時代的人物,此人最擅長防守,朱元璋殺光功臣留下他就是這個用處,在真定之戰中,耿炳文讓朱棣吃盡苦頭,也讓朱棣的北軍幾乎潰敗。還有就是平安,平安又叫平保兒,是朱元璋的義子,此人曾跟隨朱棣多年,深知朱棣的作戰方式,因此在對抗朱棣的戰鬥中,所向披靡,另外還有如鐵鉉、盛庸等,每一個都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麻煩。
除了將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兵力,耿炳文的真定之戰,以三十萬軍隊迎戰朱棣;而在白溝河戰役中,則有六十萬軍隊參與殲滅朱棣的戰鬥,反觀朱棣,從最初的的數十萬人,越打越少,尤其是在白溝河戰役中,被李景隆帶領的六十萬大軍用人海戰術差點淹沒,若不是朱棣仗著朱允炆曾命不得傷害他的護身符,恐怕朱棣當時就功敗垂成了。
3、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戰爭自古以來,造反是一個高回報的工作,但是伴隨著高回報,就有高風險,對於朱棣來說正是如此,他不像他父親朱重八,造反是為了活下去,即便失敗,最多重新回去當乞丐,而他一旦失敗,則不可能在當王爺,只能死路一條。
最為關鍵的是,要讓屬下的一幫將士願意相信自己,同時也願意跟隨自己,為這個高風險的工作奮鬥,甚至還有可能隨時死掉,這才是造反最大的難度。
但是朱棣做到了,從起兵那一刻開始,就意味著這是一場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戰鬥,成了,封侯拜相,敗了粉身碎骨。因此,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向來是恆古不變的真理。
曉生說:
朱棣作為藩王造反成功,期間的艱難險阻也是不能用簡單數語就能表達出來,歷史上達成此成就的,絕無僅有。但是,無論怎樣粉飾,都改變不了朱棣篡位的事實,即便是再艱難,也在歷史上留下趕侄子下臺的惡名!
-
12 # 回憶裡中人
難度確實很大,因為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藩王作亂成功的案例。
他的前面有漢“七國之亂”,晉“八王之亂”,以及史書上難以計數的地方叛亂。凡是在大一統王朝時期地方作亂,幾乎都會面臨被剿滅的下場。唯有朱棣,奉天靖難。竟可以入主應天府,使得“高瞻祁見佑,厚載翊常由”成為大明百姓不得使用的名字。
建文元年起兵時,大概所有人都覺得燕王沒有任何可能成功。因為朱棣能控制的只有他的燕王府和八百護衛,而造反的物件是擁有大明百萬中央軍主力的大侄子皇帝。這場造反若不是建文皇帝步步緊逼,不給朱棣活路,恐怕他也不會冒天下之不違而起兵造反。畢竟他姓朱,享受著親王待遇,沒有很充分的理由去拼命。除了自己不得不拼命!
本來建文帝是絕不可能輸的那一方,皇祖父留下的萬里江山和百萬大軍。留下的是政治清明、國泰民安的大明朝、留下的是中央權威獨尊的大明朝、留下的是蒸蒸日上的大明朝。可是面對僅僅控制一隅之地的燕王朱棣,中央軍是洋相百出,表現的完全不像洪武年間橫掃天下的大明勁旅。在長興候耿炳文的率領下,敗給了兵力遠不及己的燕軍。在曹國公李景隆的統帥下,再敗給了實力還是遠不如己的反叛部隊。
連戰連敗的大明中央軍,竟然難以遏制不到十萬之數的燕逆叛軍,使得戰略局勢急轉直下。這不得不說是建文朝廷治國嚴重失敗的具體表現,充分說明了以儒家思想治國是很好的,但是統治者自己要真是全都信了儒家那套理論,那就全完了的道理。
即使如此,也不能忽視靖難軍的剽悍和朱棣的才能!
永樂盛世中:創立內閣、五伐大漠、三寶太監下南洋、三千學士修大典、八十萬大軍平安南。令人心馳神往,不勝唏噓!
剛果善斷,能決大謀,永樂爺不愧“成祖”之廟號也!
-
13 # 廈門輝哥
而朱棣之所以起兵難度較大,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1、起兵的由頭
朱棣起兵,用的是“靖難”這個藉口,而這個藉口,來自於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訓》中的一條。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朱棣“靖難”,實際上完全不能成立。
首先,《皇明祖訓》中說到“朝無正臣,內有奸佞,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注意,這裡說的是“有奸佞”,才能“清君側”,而實際上,朝廷裡真的有嗎?沒有,但是朱棣為了起兵,只得硬著頭皮將這條搬出來。
隨著而來的,就是要面對全國的聲討和臣下的將信將疑,是多強大的心理,才能頂住輿論壓力,並且成功地讓將領和士兵幹越為自己肝腦塗地!
因此,朱棣起兵難度之一,就是在起兵的理由上,費盡心機,尋找到這麼一個理由,來糊弄天下人和說服自己,從而在剛和平不久的國家,發動戰爭。
2、懸殊的兵力
朱棣起兵後,所擁有的力量,不過數萬人,加上從寧王朱權那裡“借調”的朵顏三衛,不過十萬人有餘。但面對的,是全國的兵力以及久經沙場的幾個老將。
首先就是耿炳文,耿炳文是常遇春時代的人物,此人最擅長防守,朱元璋殺光功臣留下他就是這個用處,在真定之戰中,耿炳文讓朱棣吃盡苦頭,也讓朱棣的北軍幾乎潰敗。還有就是平安,平安又叫平保兒,是朱元璋的義子,此人曾跟隨朱棣多年,深知朱棣的作戰方式,因此在對抗朱棣的戰鬥中,所向披靡,另外還有如鐵鉉、盛庸等,每一個都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麻煩。
除了將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兵力,耿炳文的真定之戰,以三十萬軍隊迎戰朱棣;而在白溝河戰役中,則有六十萬軍隊參與殲滅朱棣的戰鬥,反觀朱棣,從最初的的數十萬人,越打越少,尤其是在白溝河戰役中,被李景隆帶領的六十萬大軍用人海戰術差點淹沒,若不是朱棣仗著朱允炆曾命不得傷害他的護身符,恐怕朱棣當時就功敗垂成了。
3、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戰爭
自古以來,造反是一個高回報的工作,但是伴隨著高回報,就有高風險,對於朱棣來說正是如此,他不像他父親朱重八,造反是為了活下去,即便失敗,最多重新回去當乞丐,而他一旦失敗,則不可能在當王爺,只能死路一條。
最為關鍵的是,要讓屬下的一幫將士願意相信自己,同時也願意跟隨自己,為這個高風險的工作奮鬥,甚至還有可能隨時死掉,這才是造反最大的難度。
但是朱棣做到了,從起兵那一刻開始,就意味著這是一場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戰鬥,成了,封侯拜相,敗了粉身碎骨。因此,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向來是恆古不變的真理。
朱棣作為藩王造反成功,期間的艱難險阻也是不能用簡單數語就能表達出來,歷史上達成此成就的,絕無僅有。但是,無論怎樣粉飾,都改變不了朱棣篡位的事實,即便是再艱難,也在歷史上留下趕侄子下臺的惡名!
-
14 # 清風鑑史
朱棣靖難起兵造反,並且成功。這裡面的難度非常之大,因為在明朝之前,以藩王身份造反且成功的,只有他一個!
靖難之役,是明朝建國後首次內亂,也是明太祖朱元璋死後不久就爆發的皇位爭奪戰。朱棣在13歲就被朱元璋安排就藩,藩地是苦寒之地北平,此前的北平,是元朝的大都,地處偏北,歷來是兵家爭奪之地。在元朝皇室被徐達、常遇春趕到關外後,這座曾被異族統治數百年之久的城市,重新回到中原政權的手中。
而在朱棣就藩後,邊境騷亂還未平息,對中原虎視眈眈的元朝殘餘勢力,時不時的進行騷擾,就是在這個位置偏僻、戰爭不斷地環境下,朱棣迅速成長起來。
本來朱元璋安排自己的兒子就藩,為的就是保衛邊疆,拱衛皇權,但是這一切被太子朱標的早逝給打破,朱元璋悲痛之餘,立長孫朱允炆為繼承人。在朱允炆登上皇位後,急切地開始進行削藩,致使藩王多為不滿,而朱棣作為實權在握的藩王,自然是不願等死,因此,靖難爆發!
靖難之役自建文元年開始,歷經四年,到建文四年方才結束,這其中,朱棣曾多次面臨兵敗身死的危險,但就是因為朱允炆的幾個昏招和部分內奸的配合,方才取得最後的勝利。
而朱棣之所以起兵難度較大,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1、起兵的由頭
朱棣起兵,用的是“靖難”這個藉口,而這個藉口,來自於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訓》中的一條。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朱棣“靖難”,實際上完全不能成立。
首先,《皇明祖訓》中說到“朝無正臣,內有奸佞,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注意,這裡說的是“有奸佞”,才能“清君側”,而實際上,朝廷裡真的有嗎?沒有,但是朱棣為了起兵,只得硬著頭皮將這條搬出來。
隨著而來的,就是要面對全國的聲討和臣下的將信將疑,是多強大的心理,才能頂住輿論壓力,並且成功地讓將領和士兵幹越為自己肝腦塗地!
因此,朱棣起兵難度之一,就是在起兵的理由上,費盡心機,尋找到這麼一個理由,來糊弄天下人和說服自己,從而在剛和平不久的國家,發動戰爭。
2、懸殊的兵力
朱棣起兵後,所擁有的力量,不過數萬人,加上從寧王朱權那裡“借調”的朵顏三衛,不過十萬人有餘。但面對的,是全國的兵力以及久經沙場的幾個老將。
首先就是耿炳文,耿炳文是常遇春時代的人物,此人最擅長防守,朱元璋殺光功臣留下他就是這個用處,在真定之戰中,耿炳文讓朱棣吃盡苦頭,也讓朱棣的北軍幾乎潰敗。還有就是平安,平安又叫平保兒,是朱元璋的義子,此人曾跟隨朱棣多年,深知朱棣的作戰方式,因此在對抗朱棣的戰鬥中,所向披靡,另外還有如鐵鉉、盛庸等,每一個都給朱棣造成了極大的麻煩。
除了將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兵力,耿炳文的真定之戰,以三十萬軍隊迎戰朱棣;而在白溝河戰役中,則有六十萬軍隊參與殲滅朱棣的戰鬥,反觀朱棣,從最初的的數十萬人,越打越少,尤其是在白溝河戰役中,被李景隆帶領的六十萬大軍用人海戰術差點淹沒,若不是朱棣仗著朱允炆曾命不得傷害他的護身符,恐怕朱棣當時就功敗垂成了。
3、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戰爭
自古以來,造反是一個高回報的工作,但是伴隨著高回報,就有高風險,對於朱棣來說正是如此,他不像他父親朱重八,造反是為了活下去,即便失敗,最多重新回去當乞丐,而他一旦失敗,則不可能在當王爺,只能死路一條。
最為關鍵的是,要讓屬下的一幫將士願意相信自己,同時也願意跟隨自己,為這個高風險的工作奮鬥,甚至還有可能隨時死掉,這才是造反最大的難度。
但是朱棣做到了,從起兵那一刻開始,就意味著這是一場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戰鬥,成了,封侯拜相,敗了粉身碎骨。因此,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向來是恆古不變的真理。
小生說:
朱棣作為藩王造反成功,期間的艱難險阻也是不能用簡單數語就能表達出來,歷史上達成此成就的,絕無僅有。但是,無論怎樣粉飾,都改變不了朱棣篡位的事實,即便是再艱難,也在歷史上留下趕侄子下臺的惡名!
-
15 # 國史觀
朱棣起兵的靖難之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藩王造反成功的例子,朱棣的成功絕無僅有,那麼,這位日後成為一代雄主的永樂大帝起兵的難度有多大?
以一地戰一國
朱棣被封在北平 ,統治著北方的部分地區,雖然是元朝的故都,可要與佔據著南方精華部分的朱允炆朝廷相對抗,其難度不是一般的大,江南財賦重地,有源源不斷的錢糧為朱允炆輸血,而朱棣卻是越打越窮。
朱允炆有著充足的人力資源,隨時隨地可以抽調大部軍隊,而朱棣的領地人口有限,即便是打下了一地,很快就又得而復失,如此這般,軍隊越打越少,在數量上已經不佔任何優勢了。
對手朱允炆昏招頻出
朱棣雖然面臨著很多困難,但是不得不說,他身上或許真的有帝王氣運,首先一個,朱允炆明明佔據著非常大的優勢,可他卻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爛,他派出了只會紙上談兵的李景隆為主將,與朱棣兩場大戰皆是損兵折將,朝廷給他的軍隊白白的被他消耗。
其二,朱允炆的做法本身也有諸多詬病之處,他竟然向前線部隊下達了不要傷害朱棣的命令,“勿使吾負殺叔之名”,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這種命令對於朱棣這種喜歡帶頭衝鋒的人來說簡直就是開了個buff加持,要不然以他的所作所為早已經不知道死了幾次了。
山窮水盡,一戰定乾坤
在長達數年的拉鋸戰之中,朱棣已經有些吃不消了,他的領土要跟朱允炆硬拼根本不現實,於是他只能出了一個險招,率精銳部隊直取京城!
朱棣在突進的過程之中遭到了圍追堵截,其實如果這時候朱允炆只要堅守城牆,各地的勤王大軍自會到來,到時候朱棣後路被斷,前面又是堅城,想不被滅都難。
可惜,朱允炆的內部並不堅定,谷王朱穗和他信任的曹國公李景隆竟然打開了城門迎接朱棣入城,朱允炆於烈火之中不知所蹤,原本難度最大的副本,在種種buff加持下硬是被朱棣打通了關,其中天意真的幫了朱棣許多。
回覆列表
(1)起事時的朱棣,四面受敵;
(2)早期的朱棣,只能夠自保;
(3)中期的朱棣,陷入拉鋸戰;
(4)叔侄鬥法,中基層各懷鬼胎;
(5)後期長途奔襲,是軍事投機。
下面分門別類,詳細介紹,
(1)開始起事的朱棣,只有一個燕王府,且四面受敵
公元1399年七月,朱棣在北平起兵,並且打出了“清君側”(意思是剷除皇帝身邊的奸賊)的旗號。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朱棣的這個“清君側”的概念,固然是受到了當年西漢七國之亂的啟發,但理論基礎卻也是父親朱元璋的《皇明祖訓》。
不過,這個時候的建文帝朱棣,還沒有完全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當時的朱棣的人馬僅僅萬餘人,僅僅靠朝廷朱允炆一方在北平的地方部隊,就可以解除掉朱棣的常備武裝。而即便是偷襲不成,兩方開戰的話,區區的北平一城,(如下圖)也會馬上陷入四面受敵的窘境。
北面是北元的蒙古勢力,蒙古人這些年因為零星戰鬥,跟朱棣接下了不少樑子;
西邊出居庸關不遠,是朝廷的大同駐軍;
東邊走濱海大路,就是朝廷的山海關駐軍;
北平南面,則是朝廷軍隊的兩個駐軍要塞——河間,真定(河北正定)。
東,西,南三個方向上,朱棣都面臨極大的軍事壓力,如果朝廷安排三個方向夾攻的話,朱棣也只能窩在北平。
(2)靖難之役前期,朱棣的實力只夠在北京自保
然而,吊櫃的是,從靖難之役開始的整整一個月內,朝廷居然坐任朱棣將周邊朝廷據點各個擊破,蕩平了北平四周的通州,懷來,永平(治所在河北盧龍),居庸關等軍事價值極高的要塞。短短一個月內,隨著不斷招募和朝廷勢力的不斷投降,朱棣的軍隊也從最開始的不過幾萬,增加到接近十萬。談笑間,燕王朱棣從燕王府開始,先是控制北平全城,進而控制西起居庸關,東到永平(治所河北盧龍附近)的大片區域,完成了整個燕山南麓的戰略佈局,雖然這個佈局並不完美。
到1399年八月為止,朱棣在北平四圍的軍事部署已經基本全部完成,兵馬總數同朝廷相差也沒有太過懸殊。然而即便如此,這個時候,無論天時,地利,人和,還都在建文帝手上。朱棣能做的,也僅僅是據守而自保而已。
(3)靖難之役中期,朱棣寸步難行,只有北平,永平,正定三個城市
最簡單的例子,濟南戰場朱棣久攻不克。
當時的濟南防務,主要由兩個人負責,一個是山東布政使(山東省省長)鐵鉉,另一個是山東都指揮使(山東武裝部部長)盛庸。在這兩位的指揮之下,濟南這座城市抵抗了朱棣整整三個月,攻而不克。在遠在北平的姚廣孝建議之下,朱棣無奈撤軍。
在接下來長達大半年的時間中,盛庸被任命為平燕將軍,負責調動和組織整個華北地區的南軍,同朱棣進行周旋。很多時候,戰爭呈現出拉鋸的態勢,山東,河北一帶的很多城市和要塞,被南軍北軍反覆爭奪。而在長期的戰鬥中,無論雙方計程車兵還是將領,都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想當初的青瓜蛋子,到最後也被鍛鍊成了老兵油子。而當地的百姓和官員,也呈現出戰爭帶來的狡猾,很多時候,朱棣大軍一來,望風而逃。而朱棣一走,則反攻倒算,重新上位。兩年過去了,朱棣真正佔領並實施統治的地區,無非還是北平,永平,正定三個城市。
(4)朱棣手下計程車兵,還有建文帝手下計程車兵,很多首鼠兩端
而南軍雖然勢大,但軍心也是不穩,上陣殺敵時很多士兵心裡也帶著三分猶豫。畢竟,這是人家的叔侄之爭,無論誰勝誰負都還是朱家的天下,一不小心自己就成了白白送死的炮灰。更況且,儒家的理想主義踐行者建文帝還說過很經典的那句:不要讓我揹負殺叔的惡名。(“勿使朕有殺叔之名”《太宗實錄》)
這樣的僵局,似乎看不到盡頭。
(5)最終的南下南京,長途奔襲,偶然性和投機性非常大
最終破局的,是一位沒有留下姓名的宦官,他在南京的宮中,給朱棣送來了價值連城的軍事情報——朝廷雖然在華北一線佈置重兵,但整個南京的防務是空虛的。在姚廣孝的強烈建議之下,朱棣決定賭一把運氣——繞開山東河北的南軍重鎮,千里躍進,直逼南京。
靖難之役進入第三階段,北軍奔襲南京。
正是這次偶然的冒險式押寶式的長途奔襲,結果改變了朱棣的命運,也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
當然,這是後話,我們可以以後再聊。
總而言之,
朱棣的靖難之役,十分困難,無論人心還是兵力,無論前期中期還是晚期。
最終的勝利,帶著很大的偶然性